推薦合適期刊 投稿指導 助力快速見刊免費咨詢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是地球科學領域的一本優秀期刊。由Texas A & M University出版社出版。該期刊主要發表地球科學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創刊于1998年,該期刊主要刊載PALEONTOLOGY及其基礎研究的前瞻性、原始性、首創性研究成果、科技成就和進展。該期刊不僅收錄了該領域的科技成就和進展,更以其深厚的學術積淀和卓越的審稿標準,確保每篇文章都具備高度的學術價值。此外,該刊同時被SCIE數據庫收錄,并被劃分為中科院SCI4區期刊,它始終堅持創新,不斷專注于發布高度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不斷推動地球科學領域的進步。
同時,我們注重來稿文章表述的清晰度,以及其與我們的讀者群體和研究領域的相關性。為此,我們期待所有投稿的文章能夠保持簡潔明了、組織有序、表述清晰。該期刊平均審稿速度為平均 12周,或約稿 。若您對于稿件是否適合該期刊存在疑慮,建議您在提交前主動與期刊主編取得聯系,或咨詢本站的客服老師。我們的客服老師將根據您的研究內容和方向,為您推薦最為合適的期刊,助力您順利投稿,實現學術成果的順利發表。
大類學科 | 分區 | 小類學科 | 分區 | Top期刊 | 綜述期刊 |
地球科學 | 4區 |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學 | 3區 | 否 | 否 |
大類學科 | 分區 | 小類學科 | 分區 | Top期刊 | 綜述期刊 |
地球科學 | 4區 |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學 | 4區 | 否 | 否 |
大類學科 | 分區 | 小類學科 | 分區 | Top期刊 | 綜述期刊 |
地球科學 | 4區 |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學 | 4區 | 否 | 否 |
大類學科 | 分區 | 小類學科 | 分區 | Top期刊 | 綜述期刊 |
地學 | 4區 |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學 | 3區 | 否 | 否 |
大類學科 | 分區 | 小類學科 | 分區 | Top期刊 | 綜述期刊 |
地球科學 | 4區 |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學 | 4區 | 否 | 否 |
大類學科 | 分區 | 小類學科 | 分區 | Top期刊 | 綜述期刊 |
地球科學 | 4區 |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學 | 4區 | 否 | 否 |
按JIF指標學科分區 | 收錄子集 | 分區 | 排名 | 百分位 |
學科:PALEONTOLOGY | SCIE | Q2 | 20 / 56 |
65.2% |
按JCI指標學科分區 | 收錄子集 | 分區 | 排名 | 百分位 |
學科:PALEONTOLOGY | SCIE | Q2 | 25 / 56 |
56.25% |
學科類別 | 分區 | 排名 | 百分位 |
大類: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小類:Paleontology | Q2 | 39 / 113 |
65% |
年份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年發文量 | 42 | 65 | 51 | 68 | 44 | 85 | 61 | 38 | 38 | 51 |
文章名稱 | 引用次數 |
The distribution of dental features i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Taxonomic potential, degree of homoplasy, and major evolutionary trends | 9 |
The hydrostatics of Paleozoic ectocochleate cephalopods (Nautiloidea and Endoceratoidea) with implications for modes of life and early colonization of the pelagic zone | 7 |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Tanystropheus (Archosauromorpha, Tanystropheidae) | 6 |
Fossil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from the Neogene locality of Maramena (Greece), the most diverse European herpetofauna at the Miocene/Pliocene transition boundary | 5 |
Exploring the paleobiology of ammonoids (Cretaceous, Antarctica) using non-invasive imaging methods | 3 |
Holocen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nd ostracod assemblages in a paleo-hydrothermal vent system of Campi Flegrei (Campania, South Italy) | 3 |
Quantifying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variability in trilobite moulting behaviour across the Palaeozoic | 3 |
A new species of Cacomorphocerus Schaufuss, 1892 (Coleoptera: Cantharidae) from Baltic amber with a key to known species | 2 |
Forelimbs of the theropod dinosaur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Range of motion, influence of paleopathology and soft tissues, and description of a distal carpal bone | 2 |
Stratigraphic ranking of selected invertebrate fossil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at different temporal and geographic scales | 2 |
SCIE
影響因子 0.6
CiteScore 1.3
SCIE
影響因子 3.8
CiteScore 8.9
SCIE
影響因子 1.7
CiteScore 2.8
SCIE
影響因子 1.9
CiteScore 4.7
SCIE
影響因子 2.4
CiteScore 4.6
SCIE
影響因子 9
CiteScore 12.3
SCIE
影響因子 4.2
CiteScore 7.4
SCIE
影響因子 4.4
CiteScore 5.6
SCIE
影響因子 3
CiteScore 9.7
SCIE
影響因子 2
CiteScore 3.9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C/O WHITEY HAGADORN, EXECUTIVE EDITOR, AMHERST COLLEGE, DEPT GEOLOGY, AMHERST, USA, MA, 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