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滯后于我國科技創新的現狀,已經不能很好地體現科技期刊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本義,成為我國科技體系中的突出短板。事實證明,我國科研成果在全球科技版圖上迅速崛起,我國科研機構正在引領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快速增長,然而,我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科技期刊還很少,能夠像英國《自然》、美國《科學》那樣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豪邁代言的刊物沒有幾家,我國的高水平科研論文大量外流,我國科學研究呈現出“儀器買進來、論文發出去”的兩頭在外的問題,科技期刊成為我國科技體系中的突出短板。究竟是什么影響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筆者試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樹立辦刊自信,實實在在服務科技與創新
科研靠創新取勝,論文靠內容取勝,學術期刊要回歸學術的本色,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學術生態環境,樹立我國良好的學術形象。
高質量科研成果由高水平的研究決定,好的科研論文來自實實在在的科學研究。學術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借鑒前人的成果、方法、經驗,方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所創新發展。我國科技期刊要從“量產大國”轉向與國際期刊看齊,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學術期刊唯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發揚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做學術的守護者,不異化為金錢所驅動。國外科技期刊的誕生和發展有其外部有利環境因素,同時也是辦刊者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堅持努力的結果。我們要想把科技期刊辦成在世界上叫好的期刊,就必須持之以恒,敬畏學術,保持學術良心,樹立良好信譽,構建有公信力的學術誠信體系,吸引實實在在做研究的學者向其投稿,才能留住國內稿件,吸引國外稿件,真正為我國學科建設服務。
2.提高期刊影響力的政策要統籌兼顧
一是要著眼長遠,在高度重視自辦英文期刊的同時,不忽略中文期刊的均衡發展與普遍提升,在盡快推動形成精品期刊群的同時,不忽略促進普通期刊的提升。近些年,我國政府不斷加大支持科技期刊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期刊的發展。但歷史原因造成我國期刊出版單位過于分散、規模小,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多數期刊不具備盈利能力,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期刊在生存邊緣掙扎。除了期刊自身要進行編委與主編的改組、運行機制改制、落實同行評議外,也需要政府加大對科技期刊的資助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目前,我國支持英文學術期刊發展的政策力度大于支持中文學術期刊的力度,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計劃連續多年支持英文學術期刊,而專門支持中文期刊的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工程尚未正式啟動,實際受益的只有獲得出版政府獎期刊獎和“百杰期刊”的獲獎期刊。但我國學術期刊整體質量的提升,不是僅僅靠部分精品學術期刊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要讓占據科技期刊多數的、質量評估一般達標期刊都能享受普惠政策,不斷進步成長為精品學術期刊,才能補齊我國科技期刊的短板,真正實現提升我國學術期刊服務科技的能力。
二是要從國家宏觀層面加強引導,鼓勵提倡科研人員在國際和本土科技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平等對待。科研考核機制也應該對本土科技期刊有傾斜政策,在課題審批、職稱晉升等方面加重中文科技期刊的分量,鼓勵甚至“法定”國內期刊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地位,如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國期刊首發制度、構建人才評定的本土期刊論文傾斜體制、設立科技論文部級獎勵制度等,從制度上確保國內科技期刊能在及時時間刊發我國重大、基礎和前沿的科研成果,為打造我國國際頂級期刊奠定基礎。
3.廢除單一評價指標慣例,建立豐富多元的科研評價體系
科研評價指標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導向,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往往受到科研評價導向的影響。科學研究是復雜的,學術期刊學科眾多,衡量其學術水準也是非常復雜的工作。評價學術論文不能簡單劃一,過分指標化。過度地依賴某種顯性的、量化的指標,以為導向,唯SCI影響因子、核心期刊馬首是瞻的價值取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科技創新,必須進行調整。
調整科研績效考評政策,制定彈性的、多維度的績效考核措施。弱化學術評價中的功利色彩,將影響因子等期刊影響力指標與論文評價適度分離,設計不同指標、綜合指標評估人才和期刊,加強科學共同體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作用,重視科研成果的創新意義和應用價值,消除“指標驅動的研究”,鏟除追風式科研、短平快科研、碎片化科研等的土壤。
調整科研績效考評政策,制定彈性的、多維度的績效考核措施。弱化學術評價中的功利色彩,將影響因子等期刊影響力指標與論文評價適度分離,設計不同指標、綜合指標評估人才和期刊,加強科學共同體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作用,重視科研成果的創新意義和應用價值,消除“指標驅動的研究”,鏟除追風式科研、短平快科研、碎片化科研等的土壤。中,既要考慮高影響國際論文的重要性,又要兼顧發表在國內期刊上高質量論文的影響力。要充分認識到SCI收入范圍十分有限,不同學科、專業的科技期刊被SCI收錄的差異,不同學科之間影響因子的差別,作者、地區間引用文獻的差異,影響因子與學術影響力實際上存在的偏差,SCI文章引用情況與某人或某單位學術水平的區別。在各類評審中不再單純地看期刊的影響因子,而是重在研究結果水平本身,將科研人員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在文章本身的價值上,讓期刊把注意力從為影響因子服務中解放出來,重新回歸為科學家服務,為我國學科建設服務。
4.更加廣泛深入地利用互聯網,積極融入全球學術開放進程
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大趨勢是更加廣泛、深入地利用網絡技術,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積極融入全球學術開放進程。
在國際上,開放科學正成為歐美科研政策的新焦點,歐盟推出的Horizon2020規劃,計劃投入800億歐元,打造基于數字開放理念的科研創新體系。歐盟已經要求其資助科研項目的研究數據對公眾開放。一些世界級的學術機構如歐洲核子研究理事會(CERN)已開始構建開放數據存儲庫,學術出版商如Plos和Nature也開始嘗試科研試驗數據出版。“開放獲取”的OA期刊,得到了歐美科學界和政府的廣泛支持,如德國斯普林格Sringer和荷蘭的Elsevier出版集團,日本和韓國甚至將其作為評價國際性期刊的標準之一。然而我國幾乎沒有真正的OA期刊,經審批的純電子版期刊很少,大多期刊是電子出版與紙質出版并存,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國際影響力不足。中國學術出版界需要理性對待OA發展中出現的一定數量的以斂財為目的掠奪性OA期刊現象,積極融入全球學術出版體系。2014年,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了強制性OA政策。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已經收錄了180種期刊,十幾個主要一級學科的專業刊和若干個專題刊在中國知網等大型數字平臺上進行整體傳播。
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是提升學術期刊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我國的學術期刊需要從分散走向集約,避開期刊管理的體制性障礙,把各刊優勢資源相對集中,進行專業化重組和數字化編排,建立以我為主的科技期刊在線系統及全文數據庫,實現期刊內容的開放存取(OA)和在線,這是實現我國專業化、數字化轉型和集約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