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發展與科技創新、科研論文產出息息相關,正相關則諸方相得益彰,反之則狀況百出。科技期刊滯后于我國科技創新的現狀,已經不能很好地體現科技期刊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本義,成為我國科技體系中的突出短板。深入分析我國科技期刊滯后于科技創新的危害與風險,可以找尋其崛起路徑,從而真正實現科技期刊為科學家服務、為我國學科建設服務的應有之義。
一、當前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1.不當的科研考核機制,導致大量好稿外流,我國科技期刊被邊緣化
當前許多單位和系統把在國際期刊上發表SCI和SSCI論文,與科研評價、科技獎勵、職稱評定相綁定,受這些政策刺激,我國論文急速投向國際期刊。雖然多年來這種以發表SCI和SSCI論文來衡量學術成果的“一刀切”的做法飽受爭議,但在沒有找到一個更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方法替代之前,這種評價方法因其比“人治”更好而沿用至今,形成“唯SCI論文”的固化思維,嚴重影響了本土期刊水平的提升和國際化進程。
由于我國期刊被SCI收錄相對較少,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只能選擇將其主要科研成果發表到被SCI收錄的國外期刊,他們往往把最的論文投向國外期刊,質量相對較低或者不重要的論文投到國內期刊。于是發表在本土科技期刊上的論文越來越少,中文期刊尤其難以收到的、高影響力的研究論文。2000年到2014年,SCI收錄的中國期刊從59種達到139種,而發表在我國SCI期刊上被SCI收錄的中國論文中卻從40.73%降為不到20%,被SSCI收錄的中國論文中95%以上發表在國外期刊上。
這種科學研究的怪象,如同中國科學院汪品先院士總結的那樣,“外國人出題目,我們買國外的儀器去做,做出來的結果,發表在人家的雜志上,去支持人家的結論”。這種為他人做嫁衣而國內科技期刊“望稿興嘆”的現象,非常不利于我國創建國際的學術期刊。
2.大量撤稿使科研信用形象嚴重受損
過度強調SCI導致學術畸形、學術泡沫和學術腐敗。當受利益驅動、一味追求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文章時,科研喪失了原本的純粹性,成為急功近利乃至造假等不端行為的溫床,導致科學界的“公地悲劇”一再上演。
2017年4月24日,發表在2012年至2015年的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世界較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的《腫瘤生物學》期刊撤下,524名醫生造假名單曝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前的種種造假導致的大批量撤稿重新激起各界的關注。大批量撤稿堪為災難性的國際丑聞,使我國的學術誠信受到極大影響。
這些公之于眾涉嫌造假的中國學者,其中不乏出自名校、名院的名醫。何以這么多名醫鋌而走險?核心論文是多數醫生規避不掉的硬指標,只有發表了所謂高水平的論文,才能得到各式各樣的利益。所以,為了追求更高的影響因子,部分一線醫生不惜進行學術造假,支付不菲的費用給專門做SCI甚至的公司。適時而生的論文造假公司,則提供從論文構思、主題確定、內容組織、全文完善、發表支持等全程專業服務。
學術造假中還有國內的一些科技期刊。當用SCI之類的期刊來評價國內的科研成果成為一種導向后,一些國內科技期刊想方設法提高期刊的轉摘率和引用率,甚至建立“引用聯盟”、相互“友情”引用來提高各種檢索數據,地方期刊大多則淪落為職稱評定、晉升以及學位授予等開展服務的刊物。
3.的強勁需求招徠掠奪性期刊和多種趨利者
經過十幾年自上而下的推動,我國一步步成長為科研大國和“SCI大國”。隨著SCI發表數量的不斷攀升,部分期刊以學術之名大肆斂財的問題浮出水面,以下的三種情況值得警惕和關注。
及時,“掠奪性”期刊目光盯上科研經費。開放存取OA期刊是一種互聯網在線出版的學術刊物,由論文作者付費,審核通過后刊發,讀者可免費閱讀下載,極大滿足了論文刊發的需求。近年來,OA期刊、OA論文爆發式增長,同期數量增幅遠超傳統期刊。但是作者付版面費的模式,使許多國外學術出版商瞄準了這一巨大的利潤空間,他們快速發展OA期刊,盡量多地以收取更多的OA論文處理費,審稿標準通常降為“合理但沒有重要意義”,更有些OA期刊和論文造假公司默契合作,審稿流于形式,形成了專門針對我國作者的“職業化”造假鏈條,淪為“掠奪性”期刊,掠奪目標直指我國巨額的科研經費。據統計,2015年我國OA論文中標注的基金資助機構超過7000個,主要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份額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約占51%,省市級各類基金約占16%,科技部各類項目約占15%,教育部各類項目約占15%。然而我國作者在聲譽較差、影響力較低的OA期刊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相對更多。
第二,國外數據庫出版商掠取暴利。我國大量高水平的在國外期刊上,我國科技工作者卻不能免費使用這些文獻。科技文獻信息是科技創新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條件。為提升我國科研的科技文獻保障能力,支持科研的創新發展,我國購買了大量國外重要科技文獻數據庫,然而數年來,國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數據庫的價格不斷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數據庫的價格連續多年以百分之十幾的幅度上漲,造成圖書館外文科技期刊訂購費用迅速膨脹,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科研單位科技文獻資源的可持續保障。個別國際期刊出版商,甚至利用自己的壟斷性地位,所提出的漲價幅度超過了任何產品價格的合理增長范圍,成為掠取壟斷暴利的工具,不斷遭到我國業界的呼吁和抗議,已經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阻礙,同時也造成財政的極大浪費。
第三,國外出版集團逆向辦刊爭搶作者。許多世界性、實力雄厚的出版集團相繼創辦了中文科技期刊,到國內拉作者、搶資源、占市場,使得本土科技期刊面臨傳播逆差的巨大壓力,發展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給科技期刊國際化制造更多障礙。我國與國際科技期刊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得國內科技期刊更加窘迫。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