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科技期刊優秀作者群的發掘

摘要:優秀穩定的作者群是期刊核心競爭力的保證。文章探討了從充分利用網絡數據庫資源、跟蹤重大基金項目、參加或組織專題學術研討會、充分發揮編委會優勢等四個渠道拓展優秀作者群的可行性;提出了提升編輯人格魅力,縮短論文審稿周期,重視和善待“老”作者,引導和培養“新”作者,建立作者激勵機制的優秀作者隊伍建設策略與措施。

優質稿源是科技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期刊擁有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宋朱熹先生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提供優質稿源的作者就是“源頭活水”,是期刊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只有擁有了一支穩定并不斷發展壯大的優秀作者隊伍,期刊才能保持勃勃生機、立于不敗之地。發現、獲取并留住一批高能力、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作者,是科技期刊編輯的職責,也是辦好科技期刊的基本條件。在發現、培養和建設優秀作者群方面,許多期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筆者結合《暴雨災害》從創刊初期稿源匱乏到進階為核心期刊(稿件錄用率保持在22%左右)以來的作者隊伍建設情況,總結了發掘和培養優秀作者群的渠道和服務“新”“老”作者的編輯策略。

1、尋找和拓展優秀作者群的渠道

作者、編輯和審稿專家是科技期刊的主要構建者,而作者又是最為關鍵的角色。沒有作者提供優質稿源,期刊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編輯除了承擔稿件的初審、送審和編輯加工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組稿,即尋找優質稿源———也就是挖掘優秀作者?!侗┯隇暮Α方鼛啄陙碇饕獜囊韵聨讉€方面拓展優秀作者群。

1.1充分利用網絡數據庫資源

科技期刊的數字化管理為作者群的深層次數據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5]。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科技期刊已加入中國知網、維普等知名數據庫,數據庫通過對海量的期刊、會議、學位論文進行分析匯總和整理,已具備強大的檢索功能。如通過對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和“數字化學習研究”等模塊的全方位分析,可以獲取不同學科領域的熱點問題、不同刊物的高影響力論文以及作者的單位、研究方向、總發文量、被引頻次等重要信息,編輯可以根據本刊的辦刊宗旨、欄目設置、選題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擇和挖掘一批優質作者,加入到優秀作者數據庫中。

1.2跟蹤重大基金項目

一般而言,國內重點科學研究大多集中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面上基金、重點項目、重大項目、重大研究計劃、青年科學基金等等。這些基金項目大多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重點高校,項目組成員主要由首席專家、科研骨干等業內精英組成,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首創性和前瞻性,且大多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因此,以基金為中心發掘和培養一支穩定的作者隊伍對期刊核心影響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編輯可以通過國家基金委網站或中國知網數據庫平臺進行查找和甄選與本刊相關的基金項目,了解其課題組長和成員詳細個人信息以及前期發文情況?;鹨话憔哂休^長的延續性,其參與者多為行業內領軍人物,編輯應設法通過各種渠道,與項目組成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密切關注項目進展,并根據其研究內容制定相應的欄目和專題,提前組稿和約稿。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緊密跟蹤基金項目及其科研團隊的研究動向,與科研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和聯系,以期達到深度合作,從而獲取基金團隊優秀稿件的首發權。

1.3參加或組織專題學術研討會

學術研討會是業內交流和分享科研成果及研究動態的重要平臺,也是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和學者云集之地,是編輯與作者、讀者、專家面對面交流的絕佳場所。編輯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機會,通過認真聆聽會議報告,不僅能快速發現心儀的稿源,還能及時把握學科動態和發展前沿,拓展選題和組稿的思路。編輯通過參會、辦會與會議代表面對面地溝通和交流,可迅速發現并結識一批優秀作者[6]。

1.4充分發揮編委會優勢作用

作為科技期刊的重要學術機構,編委會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職責在于確定期刊辦刊宗旨,把握期刊學術導向[7]。期刊的編委會成員一般均為相關領域的資深學者和學科帶頭人,他們大多為國家基金項目的承擔者,有的甚至是基金項目評委,不僅專業知識底蘊深厚,而且熟知本領域相關研究動態及杰出科研骨干。因此,編輯除了委以編委部分學術鑒定或學術引導的職責之外,還應充分調動編委撰稿、薦稿或推薦優質作者的積極性?!侗┯隇暮Α凡捎妹磕暝u選“優秀編委貢獻獎”的激勵機制,從編委撰稿、薦稿、審稿數量及質量多方面定量考評和打分,年終評選十名優秀編委并給予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極大地調動了編委對刊物的支持力度。

2、作者隊伍建設的編輯策略

編輯是作者與審稿專家之間的橋梁,在整個編輯出版流程中,編輯也是唯一與作者直接聯系或面對面交流的對象。因此,編輯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至關重要。編輯必須重視自身道德水準、治學態度、學術能力、人格魅力的修煉。

2.1以編輯的人格魅力凝聚作者

人格魅力則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備的吸引人的力量。對于科技期刊編輯而言,其人格魅力是指出類拔萃,令作者和專家敬佩和欣賞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方面的特質[8]。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深厚的學術底蘊、健全的知識體系、敏銳的洞察力、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優雅的談吐會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對待作者熱情大方、真誠坦率、一視同仁;對待來稿公平公正,以質論稿,不偏不倚;善待作者的勞動成果,快速處理作者的稿件,耐心回答作者的提問,及時解決作者的困惑;踐行樂于奉獻、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培養精益求精、字斟句酌工作作風。當編輯具備了上述特質,自然會在作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必然會贏得作者的信任、理解和友誼。當他們每有新作完成時,肯定會第一時間投給自己欽佩和欣賞的編輯。

2.2以高速的編審效率征服作者

目前學術類期刊的審稿周期普遍偏長,大多為2-6個月左右,有的甚至長達一年之久,這對于面臨畢業的碩博生或等待職稱晉升、項目結題的科技人員,無疑是令人焦灼的因素。審稿周期的長短已然成為影響作者投稿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期刊滿意度的因素之一。因此,編輯如能在縮短審稿周期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定可吸引更多的優秀作者。編輯可通過從強化編輯初審力度,把好稿件初次篩選關;完善專家審稿體系,精準遴選最佳審稿人;設計科學嚴謹操作性強的審稿單,提供協助專家審稿的輔助信息;注重審稿意見的再加工,提供清晰具體的修改建議[9]等四個方面下真功夫,則可大大提高專家審稿效率,從而縮短出版周期,獲取更多優秀作者的青睞,進一步提升期刊的質量和聲譽。良性循環的結果必然是吸引、留住越來越多的優秀作者。

2.3以優質的編審服務感化作者

首先,重視和善待“老”作者。所謂“老”作者,是指長期以來信賴和支持期刊,且科研能力和寫作水平俱佳,能為期刊提供高質量稿件的優秀作者。這類作者是期刊的中流砥柱,編輯要高度重視,力爭為其提供全面、細致、周到的服務。對于“老”作者的來稿,可以考慮建立綠色審稿通道,優先初審和送審;每一期電子版排好后,第一時間推送給“老”作者閱讀,讓他們時時了解期刊選題和動向,為期刊的發展建言獻策;定期向“老”作者發送期刊選題策劃內容及約稿函;每逢節假期給“老”作者發送祝福信息和問候,或者贈送帶有期刊標志的小禮品。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的優質服務,讓“老”作者感受到編輯的重視和關懷,激發他們的寫作和投稿熱情。其次,引導和培養“新”作者。所謂“新”作者,是指初次投稿,有相當的專業理論和科研基礎,但寫作經驗略微欠缺,尚需編輯適當指導和幫助的潛力作者,他們是期刊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在自由來稿中,在校研究生的來稿占有相當的比例。研究生撰文特點大多為立意還算新穎,研究方法基本正確,但寫作經驗欠缺導致文中常常存在基本要素殘缺、引言撰寫不到位、內容詳略把握不當,摘要和結論缺乏提煉,討論缺乏深度等不足。編輯應協助作者熟悉論文寫作規范,理清研究思路,清除無關的枝枝蔓蔓,最終形成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結論清晰、討論深刻的優質論文[10]。此外,還有一部分“新”作者來自基層和業務工作一線,他們業務或技術經驗豐富,寫作意愿強烈,但缺少成果歸納和寫作技巧,對于此類作者,編輯要多加指導和培養,可以根據其成果內容,為他們提供合適的選題以及相關的參考文獻,也可親臨基層舉辦科技論文寫作培訓,快速提高他們的歸納提煉能力。潛力作者得到編輯的指導和幫助后,必將心懷感激,增強動力和自信,論文質量的提高也將立竿見影。經過反復歷練后,也有不少潛力作者晉級為優秀作者。

2.4以激勵機制打動作者

作者投稿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期刊這個學術交流平臺,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因此,投稿者最首要的心理需求是自己的作品受重視、被肯定。因此對作者的激勵應以認可激勵、賞識激勵為主,輔之以適當的物質激勵[11]。每一篇來稿,無論其質量優劣,編輯均應在第一時間收稿并致以謝意,感謝作者對本刊的支持,對作者的創造性勞動表示認可。對于具有創新性的優質稿件,應建立特殊審稿通道,快速送審、快速處理、快速發表,讓作者的科技成果盡快公之于眾。此外,編輯部可定期舉辦優秀論文評比活動,并為優勝者提供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編輯部給予一定的特殊待遇,比如優秀作者的文章享有優先審閱權或者免版面費等等,以此調動作者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多次投稿的熱情。優秀作者群是期刊提升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12]。編輯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作者服務意識,拓展發現優秀作者的渠道,用真誠和重視留住“老”作者,用熱情和引導吸引新作者,建立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優秀作者隊伍,促進期刊高質量運轉和發展。

參考文獻:[1] 丁筠.論學術期刊優秀作者群的養成[J].編輯學報,2018,30(1):17-20.[2] 常青,王文宇,彭占武,等.論優秀作者群的特點及其培養途徑[J].編輯學報,2018,30(S1):8-10.[3] 亢原彬.高校學報在研究生作者培養中的作用[J].2018,30(2):212-214.[4] 孫翠.科技期刊優秀作者群的培養[J].科技新聞傳播,2018,24(5):26-27.[5] 馬爽娟.網絡環境中科技期刊作者群深層次數據分析方法及其意義[J].編輯學報,2013,25(1):15-17.[6] 張鳳新.利用學術會議拓展作者隊伍的方法和技巧[J].科技與出版,2012(6):52-53.[7] 張伯海.期刊工作手冊:期刊業務知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8] 朱移山.淺析出版編輯的人格魅力[J].新聞世界,2010(S2):48-50.[9] 鄧雯.提高科技期刊專家審稿質量和時效的編輯作為[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8):87-89.[10]張敏.為他人做嫁衣:也談科技期刊編輯的作者服務[J].編輯學報,2017,29(3):304-306.[11]鄧雯.激勵機制對科技期刊主要構建者的作用[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4):153-155.[12]趙中波.科技期刊應重視發現和培養核心作者———以《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為例[J].編輯學報,2018,30(1):74-76.

作者:鄧雯 廖移山 閔愛榮;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暴雨災害》編輯部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