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問題研究

摘要:以《中國機械工程》為例,簡要回顧了該刊近年來利用新媒體進行融合發展探索的艱辛歷程。從科技期刊融入學科發展的辦刊規律角度出發,分析了期刊融合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探討了典型期刊集群、單刊融合發展的現狀及共性問題。并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以期為其他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之路提供參考。

自我國公認的媒體融合元年(2014年)始,黨中央、國務院及各部委、新聞出版主管部門相繼了關于媒體融合的重要文件[1],這些文件的出臺,對我國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很多期刊順應互聯網傳播的新趨勢,開始融入不同形態的新媒體,并且不斷改變傳統辦刊方式,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例如,在期刊集群方面,朱拴成[2]以中國煤炭期刊網的建設及發展為例,給出了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務平臺的建設及融合出版思路;劉冰等[3]介紹了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情況,基于集群優勢,它們逐步實現了期刊出版全程的信息化管理、期刊資源整合、數字化平臺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在單刊方面,張揚[4]在“煤傳媒”公眾號的運營中創造性地融入“H5+微信”媒體融合模式,取得了比常規微信宣傳方式更好的傳播效果;楊婷等[5]在人員相對緊缺、技術支持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紙媒、網站、微信平臺多維度的學術傳播和廣告宣傳策略,擴大了論文的學術傳播范圍,提升了《中華護理雜志》的社會影響力及經濟效益;陳曉峰等[6]在充分調研國內外學術出版知識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創新提出了6大精準知識服務模式,并給出了具體實踐路徑。

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科技期刊融合發展普遍處于初級階段。總體來看,目前在融合創新與轉型升級方面,科技期刊仍普遍存在融合創新步伐緩慢、融合發展盈利模式和路徑尚未清晰等問題;在期刊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人才流失嚴重、新聞傳媒院校人才培養與期刊出版單位用人要求不適應、全媒體復合型人才缺失等問題[7];這些問題困擾著廣大科技期刊同人。作為科技期刊眾多新媒體從業者中的一員,筆者以《中國機械工程》近年的融合發展實踐為例,介紹了該刊融合發展探索的艱難歷程,分析了融合發展探索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并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1、《中國機械工程》近年融合發展探索歷程

《中國機械工程》自1990年成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刊(以下簡稱“會刊”),彈指一揮間已近三十年。作為我國機械工程領域的權威期刊之一,2019年會刊重回美國《工程索引》(EICom-pendex)。從時間上看,會刊新媒體部自2018年1月成立;從實質上看,會刊的融合發展探索工作在此之前已經全面展開。例如:2015年,筆者作為創始人開通了會刊微信公眾號并負責其運營工作;2017年,筆者作為項目負責人順利完成了會刊中英文網站的改版工作;2018年初,筆者作為項目負責人開通了稿件系統的微信支付審稿費功能,為廣大作者提供了便利,同時積極與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開展深度合作,使會刊成為最早加入開放科學計劃(OSID)的學術期刊之一,副主編郭偉編審提出了會刊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一種全新的審稿模式(群審稿)[8],等等。以上各項前期工作,為會刊的融合發展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會刊新媒體部成立后,隨即構建了“網站+公眾號+社群”的媒體融合辦刊體系,重點打造“三方融合”(與學術傳播的融合、與“人”的融合、與期刊管理的融合)和“三精工程”(精準傳播、精準服務、精準引導),在出版形式[9]、學術傳播[10]、期刊服務、審稿模式[8,11]、社群建設、新媒體示范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和實踐,夯實了期刊品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例如:會刊建立了自己的學術傳播方陣[10],與知網合作實現了網絡首發,群審稿的探索從理論階段正式進入實踐階段[8,11],利用學術社群實現了學術會議的在線圖文直播等。近年來,會刊新媒體部研究團隊連續受邀在2019開放科學論壇(北京)、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湖北科技期刊改革發展研討會、2019湖北省期刊編輯培訓班、湖北省信息學會“科技期刊國際化”專題研討會、湖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創一流科技期刊”主題會議上做報告或授課,受到國內媒體和業內同行的廣泛關注。湖北省科協組編的《湖北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12]對會刊的融合發展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目前,該研究團隊中有多項分支專題項目正在培育,如2019年6月會刊進入了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學術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計劃”(融合出版支持專項)首批資助名單。該研究團隊近3年在CSSCI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篇[8-11];同時,郭偉編審被相關的出版類基金項目(如“小編·仁和基金”)吸納為終評專家,筆者被聘為湖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青委會學術委員等。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刊的融合發展水平。以關注用戶數為例,筆者對會刊公眾號近年來的關注用戶增長情況進行了簡單統計,數據顯示,會刊的關注用戶近5年來增長趨勢顯著加快,其原因主要是會刊新媒體部將公眾號的運營分解到各學科編輯,并采取單雙周值班制和群發消息審核制,從而保證了公眾號運營的規范性。以傳播效果來看,公眾號常讀用戶比例為6%,會刊公眾號2019年1月的“篤定遠方,風雨兼程———《中國機械工程》2019年主編寄語”一文,共收到贊賞金403元,創歷史最高值;2019年4月第一時間轉發的快訊“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一文,閱讀量超6.7萬,點贊數超280,留言超70條,均為單篇歷史最高;2019年前6月,單篇閱讀量超1000的消息達30條;手機端顯示,公眾號當前原創文章數量超110篇,等等。

2、科技期刊融合發展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2.1刊社體制機制問題及領導支持力度

為方便闡述,筆者姑且將從事新媒體相關工作的編輯稱之為“新媒編輯”。鑒于目前各刊社的體制和機制,大多數刊社都沒有設置獨立的新媒體部門,有的刊社雖然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但并無專職的新媒編輯。據了解,大部分刊社的新媒編輯多為兼職的學科編輯,他們日常的稿件處理工作量就很大,無法在媒體融合方面投入過多時間和精力也情有可原。因此,可考慮適當改變刊社的體制和機制,如有條件的刊社可考慮指派專人負責新媒體工作,或委托專業運營機構負責新媒體的運營,可酌情減少新媒編輯的編輯工作量,采取項目責任制對新媒編輯進行考核等,從而順應當前媒體融合蓬勃發展的大勢。筆者認為,部分刊社領導雖然口頭上支持融合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實質上給予的支持太少,支持力度也不夠,歸根結底,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筆者認為,可考慮讓刊社領導們多參加媒體融合的相關學術會議或主編培訓班等活動,使他們理解新媒編輯工作的不易,并重視此項工作,從而為刊社的融合發展掃清障礙。

2.2新媒編輯的主觀創新意愿

期刊的融合發展之路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現成的經驗可循。在傳統辦刊模式下,編輯們需要處理好手頭的稿件,并保證稿件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及業界標準;而新媒編輯則不同,在融合發展之路上,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培訓學習、創新實踐、調研及總結,因此,在融合發展方面,新媒編輯的主觀創新意愿非常重要,只有在他們愿意主動進行融合創新的基礎上,期刊的融合發展才能向前推進。

2.3相關激勵措施和具體落實情況

要做好融合發展工作,相關的激勵措施及落實情況非常重要,這也是期刊融合發展向前推進的制度保障。例如,各刊社可向上級主管部門、承辦單位或其他學術組織申請融合發展專項基金,并在刊社內部實行項目責任制,將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分門別類,細化成一個個項目,鼓勵新媒編輯積極承擔任務并在項目結題后根據其實際貢獻按時足額發放獎勵到個人。因此,各刊社應針對項目責任制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并狠抓落實,根據項目過程中的實際貢獻(而不是簡單地根據項目排名)來激勵個人。

3、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建議

3.1考慮在刊社間建立小型的新媒體聯合會

筆者認為,同一地區的各刊社,可考慮按照期刊所屬學科、主管主辦或承辦單位、融合發展水平等來建立小型的新媒體聯合會,由各刊社選派優秀的新媒編輯定期開展融合發展方面的活動,加強學術交流和經驗交流。在該聯合會的組織形式方面,筆者認為可考慮設置輪值會長并定期更換,從而保證該組織的活力。目前這一想法還不成熟,相關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2定期組織新媒體沙龍等交流活動

據筆者了解,近年國內部分地區的期刊編輯交流活動(特別是沙龍活動)越來越多,越辦越紅火。如中科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定期組織中國科學院期刊沙龍活動;北京地區的青年學術期刊編輯每月定期開展“小編講堂”沙龍活動;上海期刊協會舉辦了以期刊工作者職稱問題為主題的“期刊沙龍”;重慶地區開展了“重慶編輯大碗茶”沙龍活動[13],等等。筆者認為,沙龍一般是小范圍的,以思想交流為主,其研討的深度高于大型學術報告會,就參與者來說,其收獲應該更多一些。借鑒上述活動,湖北地區的期刊編輯們也可考慮定期組織新媒體沙龍等交流活動,通過大家的自由交流充分討論和學習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并應用于所在期刊的融合發展實踐中。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會刊的歷史雖長,但由于毫無區位優勢可言[14],且在融合發展方面起步較晚,雖因遵循辦刊規律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內融合發展示范類科技期刊相比差距明顯。盡管筆者給出了融合發展的一些建議,但限于自身的知識水平及從業經驗,不妥之處還請同行們指正。

參考文獻:[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朱拴成.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務平臺融合出版探索實踐———以中國煤炭期刊網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2):209-211.[3]劉冰,沈錫賓,李鵬,等.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媒體融合發展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66-1170.[4]張揚.基于“H5+微信”的科技期刊新媒體融合[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36-940.[5]楊婷,姜小鷹,曹作華.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中華護理雜志社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52-1256.[6]陳曉峰,云昭潔,萬賢賢.媒體融合精準知識服務助推學術期刊供給側改革[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805-809.[7]段艷文,張曉斌,卓宏勇,等.2017~2018年中國期刊業發展報告(摘編)[J].中國出版,2019(10):14-18.[8]郭偉.群審稿———一種專家主動審稿模式的探索[J].編輯學報,2018,30(3):222-226.[9]袁興玲,郭偉,王艷麗.不同編輯流程下科技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的實施[J].編輯學報,2017,29(6):565-567.[10]陳勇,郭偉.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學術傳播方陣的構建與探索[J].編輯學報,2019,31(2):138-140.[11]陳勇,陳曉峰,郭偉,等.媒體融合背景下群審稿實施路徑探索[J].編輯學報,2019,31(4):366-368.[12]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湖北省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8:135-137.[13]周江川.學術期刊編輯交流形式的創新實踐———以重慶“編輯大碗菜”沙龍活動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3):347-350.[14]蔡玉麟.感悟歷史走進歷史———《中國機械工程》雜志及其前身的20年[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18-121.

作者:陳勇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中國機械工程》雜志社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