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目前大眾藝術類期刊的發展情況而言,如果不找出新的發展方式,將很難在社會上繼續生存。隨著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取代了傳統媒體的發行方式,使得信息的更新速度進一步加快,同時信息也越來越碎片化,這些變化都對傳統大眾期刊的發展提出了挑戰。文章分析大眾藝術類期刊目前的發展狀況,從而為其之后的發展指明方向。隨著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信息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廣泛。傳統出版期刊單純依靠紙質出版很容易被社會淘汰,或者說無法獲得更多的收益。大眾藝術類期刊要有更好的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出路。關于期刊類出版物的新發展方向,目前國內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在這場新的改革中,誰率先掌握了話語權,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市場占有額。
一、期刊出版物現狀
大眾藝術類期刊出版物在國內有其特定的消費人群,但受眾人群并不多,所以其現狀堪憂。根據期刊內容需求屬性來對期刊分類,可以將大眾藝術類期劃為專業類期刊。正因為它屬于專業類期刊,所以它的消費人群是特定的,也是少數的。如果在信息現代化的發展下,這部分僅有的消費人群也流失了,那么它就真的失去了市場。大眾藝術類期刊在現在來看已經擁有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其新發展的主要出路是數字化出版。就大眾消費期刊而言,其用戶需求的多變性與分散性也為其數字化出版轉變帶來很多的困難,只有找準相關的解決方法,其轉型才會成功[1]。大眾藝術類期刊向數字化轉型,可以借鑒現如今的消費型數字期刊。消費型數字期刊目前在國內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印刷類期刊數字化,另一種則為發行純網絡版的期刊。印刷類期刊數字化指的是在發行印刷期刊的同時將其電子版一同發行,這是因為部分用戶在習慣了電子智能化的便捷后,不再愿意使用傳統的紙質讀本,同期發行電子版可以避免造成這部分用戶的損失。但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傳統期刊發行電子版依舊保留著傳統期刊內容時效性差的缺點。這一缺點在發行純電子網絡版期刊方面得到了解決,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因為純電子版期刊是吸收和借鑒了互聯網的多媒體發展技術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所以其在內容的表現形式上會更為豐富多彩,同時也解決了傳統期刊的時效性問題,但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使得純電子版期刊存在著內容不夠有深度的弊端。當然,就目前而言,這兩種期刊發行方式的主要收益都是用戶的訂閱費用及相關廣告收益。就目前的消費情況而言,大眾藝術類期刊的消費主體主要集中在25歲以上的人群中,而較為年輕的互聯網一代(從事相關專業除外)對相關的藝術并不特別感興趣,所以就大眾藝術期刊而言,其消費用戶的固化也是一個大的弊端。對于年輕的一代而言,移動化閱讀已經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傳統藝術期刊能夠抓住這一點,并為已所用,那么其收入來源將會更為廣泛。此外,數字化閱讀在近年來的發展已經使得其使用人群從心理上接受將閱讀付費,同時他們也非常認同并且愿意為自己覺得有質量的內容付費,單這一點,如果傳統期刊打破僵局進入數字化,就會獲得很大的收益[2]。以上,可以總結出國內大眾藝術類期刊出版存在的現實問題主要集中在相關運行模式與用戶所需要的匹配程度上。就傳統的期刊發行而言,因為在選材、內容上準備的時間足夠充分,從而使得其相關質量非常高,但也正是因為準備時間過長,從而導致其時效性差。與之相反的純電子版期刊則在移動與時效性上充分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但質量不高,沒有足夠的深度。在這種狀況下,新的發展途徑的出現就成為大眾所期待的,也是最為現實的需求問題。
二、藝術類期刊發展新方向
就當前的發展形勢而言,藝術類期刊向“超小型出版”轉型是最為可行的。“超小型”其實就是指摒棄傳統的大占存量,改用小的占存量,并將超長的文章篇幅改為小而精的篇幅,同時在發行次數上有所增加,比如傳統期刊一般以月為期,一月發行一次,而在超小型期刊方面,可以采用以周為單位進行發行,這樣就可以兼顧到內容時效性以增加閱讀量,同時也給相關內容的準備時間,使得其在深度方面不會存在欠缺[3]。就目前市場上的“超小型”而言,發展得非常好的,可以當作案例借鑒的要屬《TheMagazine》,它以半個月為周期進行電子發行,即每月發行兩次,每次發行最多五篇文章,但文章內容的展現方法非常多元化,且內容簡潔有深度,能夠帶給用戶非常高的閱讀體驗,所以非常受歡迎。也是因為這一原因,該雜志的創辦以及發展成為傳統期刊轉型借鑒經驗中的經典。就這一雜志的發展而言,其最為成功的方面在于它摒棄了傳統出版刊物的思維發展模式,打破了相關的制約,將目光集中在數字化時代用戶的主要需求上,使得自己的產品在閱讀方面充分滿足他們的要求。當然,這一點也是大眾藝術類期刊在開辟新的發展方向時需要格外注重的一點。結合目前現狀,藝術類期刊可以借鑒的東西具體如下:第一,在發展電子期刊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其文件所占據的存儲量,在滿足小存儲的同時,也要使得產品自身內容完善,比如有明確的閱讀導航,同時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要求小的存儲量可以保證其下載與緩沖的速度,而清晰明了的導航不但可以增加用戶好感度,而且提高了產品的層次。第二,注重產品內容方面的質感[4]。在產品質感方面,作為傳統出版的轉型一定要保持其原有的高質量。即使是利用碎片閱讀時間,讀者也會對其閱讀內容質量有所要求,而不是進行一些毫無意義的閱讀。當然,因為讀者對閱讀質量有要求,所以在進行內容選擇時要格外注意,要有一定的深度,而這個深度則是個技術活。如果過于有深度,達到了相對晦澀的程度,那么也是會失去用戶的。對于用戶來說,本來就是碎片化閱讀,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其閱讀內容還晦澀難懂,那么他們就會失去繼續閱讀的興趣。反之,亦然。第三,設計版面上的多元化。相較于傳統期刊的版面而言,電子化的閱讀在版面設計上更為豐富多元,也更為人性化。比如,頁面以滾動式呈現,閱讀版面色彩視覺化調整,這些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對于現代化期刊而言,將頁面以滾動方式呈現出來,看似是在做加法,其本質其實是在做減法。即放棄不必要的部分而提供一個舒適的閱讀體驗,再加上產品本身打造優質的閱讀內容,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體驗。第四,因為每一次的出版量都相對較小,所以產品的價格能夠長期保持在一個用戶可接受的范圍內,通過價格低廉,增加用戶的付費意愿。同時又因為期刊出版次數的增加而獲得更多的收益。其實,本質上的收入并沒有減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的。第五,就目前的移動閱讀平臺而言,除了傳統的文字內容閱讀外,還可以支持圖片、音頻與視頻等多種方式,這使得相關內容在解說方面可以全面深入,且充滿趣味性。同時,以文本搭配音頻的方式進行解說,可以增加讀者的可選擇性,從而擁有更多的用戶資源。
三、傳統期刊轉型所要突破的困境
以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情況而言,傳統期刊想要進行轉型是有其案例可以借鑒的,但與此同時,單純照搬其已經轉型成功并已經有所發展的電子出版物,而沒有創新,是無法在市場占有份額的。想要有所創新從而搶占市場,就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創新。第一,相關內容的創作與數字出版所涉及技術能夠進一步融合。也就是說,懂創作的人在技術方面不一定要全部都懂,但也要有所了解,這樣做出來的產品才會更加容易獲得用戶的認同與社會的肯定。因為電子出版物在相關制作、傳播與銷售方面都與傳統的期刊不同,所以在相關人員要求方面也會有所提升。它雖然不要求從業人員是全能的,但會要求從業人員對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每個領域的情況,才能增強團隊的協作能力,找出更具創作力的突破口,以吸引用戶。第二,推廣、平臺的多元化。就當前各種電子產品的使用情況與相關APP的研發使用而言,電子期刊可以的平臺非常多,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但是,想要利用好這些平臺就是個技術活了。因為對于電子期刊而言,主要還是以用戶的訂閱情況來獲取收益。而微博則是轉發量,所以收益如何來,就平臺與期刊之間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一問題解決好,那么之后的發展不可限量。第三,雖然數字期刊的付費已經被部分人所接受,但更多的人并不愿意付費。此外,還有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泄露也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想要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大眾藝術類期刊電子化就要保證自己信息的獨家性,同時還要與自己所收取的費用值相匹配,更有甚者要給讀者一種物超所值的感覺。只有這樣,用戶的數量才會增加,同時越來越多的用戶才愿意付費。此外,就現展形勢而言,高流量、高點擊率可以吸引廣告投放,而廣告投放越多,文章所有權獲得的廣告收益越高。也就是說,期刊的轉型不但要達到讀者愿意付費的要求,同時也要被大眾所認可,從而獲取相應的廣告收益。
四、結語
在信息化與智能化的今天,傳統紙質的大眾藝術類期刊如果不能進行轉型,那么注定會因為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而被別的新形式的期刊取代。所以為了長久生存,就要從自身著手進行改革。現今期刊的電子化改革因為相關平臺的多元化將擁有更大的空間,而如何更好利用這些平臺發展自身,是目前所有期刊出版物都要面對的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期刊的發展將會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1]王雅嬌,劉偉霄,王佳,等.學術期刊增強出版的新路徑——微信公眾平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2]曾元祥,馮明,賀歡.超小型出版:大眾消費類數字期刊出版的新路徑選擇[J].出版發行研究,2016(6):43-45.[3]王曉光,何姣,李巧明,等.消費類期刊數字化發行模式研究[J].出版科學,2010,18(3):84-86.[4]趙慧君.淺談期刊數字化中的資源配置問題[J].出版發行研究,2008(2):59-62.
作者:趙浩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