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學術期刊為對象,研究學術期刊媒介融合的發展路徑。認為在媒介融合中,學術期刊在新媒體的強大沖擊下,積極發展數字出版和網絡傳播,初步實現了媒介融合發展,但是還需進一步拓展媒介融合的路徑。提出了學術期刊要深化數字出版與網絡傳播、進行制度創新、加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等對策。引言學術期刊作為傳播知識和學術成果交流的平臺,在新媒體時代面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發展問題,實現數字化和網絡化出版轉型已經成為業界人士的共識。其新的發展機遇在于創新,包括出版方式創新、傳播方式和途徑創新、管理制度和經營體制創新。創新發展的基本途徑就是通過與新媒體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科學耦合,特別是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即媒介融合,實現學術期刊出版與傳播的技術升級和供給側結構調整。數字出版和網絡傳播是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基本途徑。學術期刊怎樣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數字出版和網絡傳播,怎樣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出版的內容科學地有效地結合起來,即實現學術期刊與新媒體技術科學的媒介融合,是當前學術期刊出版尤其是學術期刊必須盡快解決的現實問題。
1.文獻綜述
學術期刊媒介融合的實踐與研究始于20世紀后期,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果。學術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于學術期刊媒介融合動力的研究。張海生等(2018)[1]認為,學術期刊要想保證學術資源快速傳播,持續擴大影響力,必須通過媒體融合創新發展才能占據優勢。李亞卓(2018)[2]研究發現,媒體融合是一種高效用技術,可以加快學術成果的傳播速度。由于新媒體的挑戰和競爭壓力,學術期刊應當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二是對學術期刊媒介融合方式的研究。學術界認為,學術期刊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數字出版、在學術期刊網站進行網絡采編、運用微信公眾號傳播學術期刊內容等都是媒介融合的具體方式,其中,數字出版與網絡傳播是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基本方式。學術界關于數字化與數字出版轉型的研究較多,文獻也頗為豐富。許春輝(2009),孫遠、朱曉紅和喻偉(2009)[4],明海和楊小龍(2002)[5],向颯(2004)[6]等對出版數字化和數字出版的概念、含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它們進行了概念界定;曾建勛和屈海燕(2003)[7]、陳月婷(2005)[8]、孟耀(2009)[9]等對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的概念和有關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馮虹和周小華(2010)[10]對高校學術期刊加快數字化出版進程的政策措施進行了探索。有關研究雖然基本厘清了數字出版和網絡出版中的許多問題,為高校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轉型問題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政策指導。但是,還有許多與媒介融合相關問題沒有解決。張海生等(2018)構建了“學術期刊+移動互聯網+服務”的融合模式,為作者、讀者和編者之間的互動構建了實時交互機制,為加快學術期刊媒介融合提供了一種思路。三是學術期刊媒介融合途徑問題。媒介融合的途徑是很多學者重點研究的問題。胡正榮(2012)[11]、鄭瑜(2007)[12]、王菲(2007)[13]、戴玉梅(2011)[14]等對出版業進行媒介融合的趨勢和方式進行了研究,王虎(2012)[15]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進行了研究,秦艷(2011)[16]對媒介融合中傳統媒體的經營策略進行了研究。此外,還有學者從媒介融合的微觀案例出發,探討了媒介融合的發展途徑。綜上,已有的文獻從多個方面和角度研究了媒介融合問題,為媒介融合提供了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但是,具體到學術期刊媒介融合的模式與路徑等問題,學術界研究開展得還不夠深入。
2.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媒介融合基本途徑
2.1學術期刊與大型數據庫學術期刊出版平臺合作實現數
字化與網絡出版學術期刊數字化是傳統學術期刊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的普遍現象和基本途徑。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都實現了數字化,數字化的基本途徑是與大型學術期刊數據庫出版平臺合作,在數據庫的作用下將期刊的內容借助數字技術,按照一定的文檔格式儲存在數據庫,以便用戶搜索、下載和閱讀。在大型學術期刊數據庫出版平臺上,整本的學術期刊內容轉化為單篇論文,以單篇論文為單位出現在數據庫,通過化整為單,供讀者下載使用。這是學術期刊數字化和網絡傳播的基本方式。吳星(2016)[17]研究了河北省學術期刊數字化的狀況,在研究中發現,161家學術期刊中有152家期刊均被數據庫收錄,其中,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和維普資訊四家數據庫全文收錄的學術期刊占90%。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數據庫或者數據出版平臺進行了收錄,例如超星法源全文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在線、91閱讀網、豆丁網等。學術期刊加入數據庫,只是實現數字化的第一步。它借助網絡實現了期刊內容的查詢、獲取,從而實現學術論文立體化、數字化傳播。在廣義上,還需要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下實現內容資源、編輯流程、傳播渠道、管理運營的數字化、網絡化,從而深化學術期刊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
2.2運用優先出版和開放存取(OA)的方式實現出版融合發展
學術期刊優先出版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促進學術成果迅速及時地公開發表和傳播的出版方式。它以印刷版期刊內容為基礎,在印刷版期刊出版之前,將期刊社錄用的稿件以數字出版形式提前在網絡上發表公布。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都在探索這種出版模式。中國知網于2010年推出“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平臺”,至今已經優先出版學術期刊2351種,累計26萬多篇。學術期刊優先出版模式的實行,大大縮短了學術論文出版周期,促進了學術成果公開發表與傳播。利用開放存取出版(OA)模式也是學術期刊媒介融合的重要方式。借助互聯網的便利途徑,學術期刊社或者學術共同體與論文作者達成協議,將論文存放在網絡出版平臺上,用戶通過互聯網免費獲取文獻資料,只要是對論文進行合法目的的使用,都可以無法律和技術障礙地進行下載閱讀。這種方式出版的期刊極大地促進了學術成果的傳播和利用,是未來學術期刊發展的方向。國外一些學者研究表明,采用開放存取模式出版的學術期刊可以顯著提高論文的被引頻次,擴大其社會影響。
2.3建立學術期刊網站,為用戶提供網絡服務
在與大型學術期刊數據庫出版平臺合作的同時,一些具有技術實力和經濟實力的學術期刊社積極與開發商合作,獨立建設自己的網站,使網站成為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和網絡出版的技術平臺,極大地促進了學術期刊媒介融合,促進了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和網絡傳播。這些網站的種類分為三類:獨立建站、隸屬建站和集群建站。在所有學術期刊網站中,科技類和醫藥衛生類的學術期刊獨立建站的比例較高,社科類學術期刊獨立建網站的較少。在網站上,主要內容基本是期刊動態、在線采編(投稿系統)、在線期刊和期刊信息。網站的技術支持主要來自一些網絡技術公司,例如中國知網采編系統、北京瑪格泰克公司、北京勤云科技有限公司等。學術期刊網站除了提供過期期刊每期目錄,還及時即將出版的本期目錄。有的還有全文鏈接。學術期刊網站充分體現了媒介融合的特征。
2.4借助手機等移動終端,通過微信、微博等實現移動閱讀和新媒體傳播
除了網站建設,學術期刊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向用戶推送有關信息服務,例如導讀、介紹、評論及全文下載等。學術期刊借助網絡及終端設備進行出版和傳播,是與新媒體融合的主要途徑,也是最佳途徑。由于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廣泛應用,用戶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閱讀的習慣已經形成,任何網絡信息都可以被迅速搜尋和得到。學術期刊的編輯和出版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必須做出更加適合移動終端平臺的內容形式。學術期刊手機APP是讀者進行移動閱讀的平臺,是紙質期刊向移動設備延伸的結果,也是學術期刊傳統出版向新媒體發展的新形態。目前,我國移動用戶數量巨大,手機網絡使用者數量達到網民數量的90%以上。通過手機進行閱讀學術論文的網民隊伍日益擴大,學術期刊手機APP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發展前景。
3.當前學術期刊媒介融合中存在著很多不足
當前,在學術期刊媒介融合中,數字化數字出版與網絡傳播是較為常見的融合方式。上述兩種方式是目前學術期刊或者其他學術期刊上網、數字化發行的基本途徑。以上方式的優點在于:第一,改變了原有的單一的紙本期刊發行方式和發行途徑,實現了紙本期刊與網上存取兩種方式和途徑。第二,加快了學術內容的傳播,擴大了學術期刊的社會影響。由于更多的讀者會通過網絡搜索的途徑查找需要的資料和信息,因此,學術期刊上網方便了讀者查閱其所刊載的學術論文,進而提高了學術論文的閱讀率、引用率和影響力。但是,上述兩種方式也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數字出版發行方式簡單化,沒有充分發揮數字出版發行的優勢。數字出版發行是學術期刊未來的必然趨勢,這是信息化社會的必然結果,因為這種出版發行方式具備了信息化社會所需要的及時、方便、高效、快速和個性化等方面的因素。這些也正是數字出版發行的優勢所在。目前,高校學術期刊所采取的出版發行方式只是滿足了讀者或作者部分需要,還不能滿足他們在及時性、快捷性和個性化方面的需要。
第二,將期刊內容數字化到網站上或者加入到大型數據庫,只能完成數字出版發行的部分過程,而不是全程數字出版。首先,在學術期刊編輯出版過程中,使用的仍然是傳統出版流程,雖然在編輯出版中離不開這個流程,但是,數字出版流程必定是更加科學和高效的出版流程。傳統的出版流程是按照每期定時出版,只有在每期內容都完全確定的情況下才開始編輯出版。這個流程使學術論文難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發表,延長了學術論文的發表時間,其時效性大大降低,導致一些學術成果流入國外尋找首發渠道,在國外學術期刊首先發表。其實,借助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學術期刊在刊發優秀論文時,完全可以打破這種以期為周期的時間安排。因為學術的關鍵在于公開發表,在于公示于社會,在于被別人認識和引用。
第三,難以形成學術期刊社獨立的盈利模式。我國學術期刊整體經營水平不高,多數處于虧損狀態,如果沒有主辦單位的資金資助,那么多數學術期刊是難以辦下去的,更談不上持續發展。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產業鏈還沒有建立,數字出版發行方式簡單,大多數學術期刊只能將其編輯出版的紙本內容數字化,以極低廉的價格賣給數據庫經營商,由數據庫經營商進行打包或分銷,自己獲利極少。因而,至今為止,學術期刊社并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盈利模式。然而,完善的數字出版發行系統和網絡出版平臺的建立,將為學術期刊出版發行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從而有助于建立科學的盈利模式。
4.結論和建議
學術期刊媒介融合主要體現了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學術期刊出版中的應用,其中,新媒體傳播形態對學術期刊出版與傳播產生了強大的影響。我國學術期刊媒介融合具有特定的歷史環境,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媒介融合經驗,而是結合我國學術期刊的管理體制和實際情況,積極采取技術融合、組織融合、內容分享、交互推廣等模式。此外,還需要在制度上進行創新。學術期刊網絡出版是一種適應互聯網發展需要的出版方式,由于網絡出版的及時性、靈活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學術論文在發表形式上面臨著創新和發展,其中,單篇論文公開發表已經成為未來學術的發展方向。目前開始盛行的優先出版和開放存取期刊,都是對于單篇論文刊發的探索,由于其具有很多方面的優點,正在被人們認可和采用。但是,受到學術期刊整期出版規定的限制,論文單篇發表還存在制度上的制約。為適應網絡出版的需要,應當積極探索單篇的途徑和模式,在當對網絡期刊加強管理的同時,應進行相應的制度創新。
參考文獻[1]張海生,吳朝平,蔡宗模,楊康概.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邏輯、模式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875-881.[2]李亞卓.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路徑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8(19):80-81.[3]許春輝.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編輯學刊,2009(6):24-28.[4]孫遠,朱曉紅,喻偉.網絡環境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初探[J].人民長江,2009(4):102-104.[5]明海,楊小龍.我國網絡出版研究現狀綜述[J].情報雜志,2002(10):13-14,18.[6]向颯.基于B/S/S構架的學術期刊網絡化信息管理平臺的構建[J].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30(2):116-119.[7]曾建勛,屈海燕.學術期刊的網絡化發展模式[A].第二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98-100.[8]陳月婷.科技期刊網絡化內涵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609-613.[9]孟耀.網絡技術與社科期刊出版現代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58-160.[10]馮虹,周小華.中國高校學報如何面對數字化傳播新趨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00-103.[11]胡正榮.媒介融合趨勢給電視媒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M].電視研究,2011(8):13.[12]鄭瑜.媒介融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觀[J].當代傳播,2007(3):1.[13]王菲.媒介融合中廣告形態的變化[J].國際新聞界,2007(9):17-21.[14]戴玉梅.媒介融合視域下出版業變革與發展[J].編輯之友,2011(9):28-31.[15]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10):1-5.[16]秦艷.新媒體崛起與傳統媒體的經營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1(17):287-290.[17]吳星.河北省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機創新研究[J].河北科技示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19-122.[18]陳穎,陳玉霞.傳統期刊的數字化轉型路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47-151.(作者單位:遼寧大連東北財經大學雜志社)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