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期刊雙語出版涉及的學科比較專業,其中的術語繁多,術語翻譯的準確與否對雙語出版的質量有決定性影響。本文根據科技術語的特征,論述了科技術語翻譯應遵循的原則,以Engineering期刊為例,結合實際工作遇到的一些問題,具體說明了這些原則及其應用。Engineering期刊的雙語出版對國內工程領域的讀者快速了解國外工程領域的進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雙語出版內容可供在線免費下載閱讀,是對今后科技期刊中英文雙語出版的重要探索。
科技期刊中的論文一般會涉及不同學科或專門技術,邏輯性強,結構嚴謹,術語繁多,因此對科技文獻的翻譯,除了要遵循一般的翻譯原則外,還要注意根據科技術語翻譯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原則和方法[1]。科技術語反映了科學概念和行業內容,是科技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科學論述的基礎[1]。科技術語的統一不僅對科技的發展和交流起著重大作用,而且對科技圖書、期刊的編纂、出版和檢索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科技術語的特征主要有:1)確切性;2)單義性;3)系統性,在某個特定領域的術語,必須處于一個明確的層次結構中,構成一個系統;4)正確性;5)簡潔性;6)理據性;7)穩定性;8)能產性,術語確定后,還可以由舊術語通過構詞法派生出新的術語[2]。準確無誤地翻譯術語應該是正確理解和再現原文內容的前提和科技翻譯的基礎。因此,基于科技術語的特征,科技術語翻譯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準確,對科技術語的理解和表達及概念邏輯等的翻譯準確無誤;2)簡潔,科技術語翻譯不需要過多的描述,須做到文字簡練,見詞明義;3)規范,符合術語規范和國家、國際有關標準的規范化原則[1];4)統一,術語的翻譯應該前后統一。
1、科技期刊翻譯中的具體術語問題
以下是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現結合實例具體說明。
1.1術語翻譯不準確
有一篇講頁巖氣儲層的稿件,里面的“recovery”都被譯為了恢復,例如,“將二氧化硅注入頁巖氣藏是一種替代方法來提高頁巖氣的恢復。”這句話里的“恢復”讀起來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在說什么。經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發現較合適的譯法有回收率,但用在此處不是很準確,后來又查了文獻,確定石油行業用的較多的是“采收率”。有一篇稿件中提到“膝蓋伸展功率Wext”,W是功的符號,此處譯為功率,覺得不妥,查英文后發現原文是work,應該是功,但由于這個問題在其中一節比較集中,都被統一譯為功率,擔心可能是編輯自己沒理解譯者這么譯的深意,于是與譯者溝通,最終確定此處應該是功。上面第二個例子中,其實一開始看到功率,術語肯定沒問題,但后面的符號W跟功率不符,所以才會進一步去查英文,最終改正了錯誤。
1.2術語翻譯前后不統一
這類問題在稿件中比較普遍,有時在編輯加工不太熟悉的學科的稿件時,遇到一個術語,本來不確定這個術語是否有問題,但發現有前后不統一的,一查就發現問題了。有一篇機器人專業的稿件,其中,track有的譯為“追蹤”,如移動機器人追蹤的軌跡,有的地方又譯為“跟蹤”,如機器人的軌跡跟蹤任務,查文獻,兩者都有,這篇的作者是外國人,于是跟國內專家溝通后統一為“跟蹤”。另一篇稿件中,提到“結晶操作可以分為連續和不連續……”,原文的“batch”被譯為“不連續”,但下文中又提到“相比于間歇操作,連續操作……”,此處的“batch”又譯為“間歇”,應統一,查證后統一為“間歇”。但是,也不能盲目地統一,比如有一期稿件里,其中FundamentalTheoriesandKeyTechnologiesforSmartandOptimalManufacturingintheProcessIndustry這篇文章中的“ProcessIndustry”譯為流程工業,同一期另一篇文章TowardGreenerandSmarterProcessIndustries中的“ProcessIndustry”譯為過程工業,按常規同一期或同一專題的術語表達應該一致,但這兩篇的作者里都有院士,筆者問了專題組的專家,專家說兩者均可,建議不改,后來就都保留了。這種涉及大的學科領域的詞,代表了專家們各自的學術觀點,擅自統一的話,會出問題。
1.3術語翻譯不規范或不得體
例如,“基于猶豫不決的交互式遺傳算法(IGA-HIIF)”,“猶豫不決”是形容人的,此處形容算法很不恰當,經查證,應該譯為猶豫度。“……提高沼氣收率,并提供廣泛的新型和本地可用的基材。”原文中的“substrate”被譯為“基材”,不規范,應改為“底物”。“……同時具有可欣賞的專業水平和較高的設計效率”,“appreciable”譯為“可欣賞的”,在此處不太得體,經查英文詞典,最終將其改為“相當高的”。
1.4術語中的錯別字
這類問題其實是譯者在錄入文字的時候出現的錯誤,但是對于不熟悉相關領域的人來說,可能不容易發現。例如,“封井效果很好,有結構圈閉和底層圈閉。”“底層”應改為“地層”。“納米棒自助裝的多級中空結構不僅……”“自助裝”應改為“自組裝”。“通過化學汽相淀積原硅酸四甲酯得到的……”“汽相”應改為“氣相”。
1.5地域差異導致的術語使用不一致
簡單說一下引進版的臺灣出版物中的術語問題,之前接觸過引進版的臺灣圖書,而且某期機器人專題也遇到一篇臺灣作者的文章,認為有必要在這里談一下。例如,文中提到“移動機器人與自動線體及主控機器人進行連接”,“自動線體”應改為“自動化生產線”,此處是兩岸語言文字表達的不同造成的。再如,材料或化學領域,“dislocation”一詞,大陸的規范譯法是“位錯”,而臺灣地區會譯為“差排”,筆者之前在加工一本臺灣版的圖書的時候,看見書中很多地方提到“差排”,但以前沒有聽過這個說法,于是就在網上搜了一下,查到了英文“dislocation”,用英文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網站上查到了規范譯法“位錯”。這類問題需要編輯對所加工稿件的領域比較熟悉,才能發現不妥的地方。
1.6小結
在處理翻譯稿件的過程中,除了做到語句通順、意思表達正確之外,還要重點注意術語的準確、規范和統一。關于出版物中的術語問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也過《關于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因此,對于英譯中的稿件,在編輯加工過程中,如果發現術語有前后不一致或不規范的,一般用相應的英文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上查。由于稿件涉及的學科范圍廣,有的可以直接得到唯一、準確的結果;有的可能會有好幾個不同的結果,這時可以根據所屬學科判斷用哪個詞,不能判斷的可以在清樣時問一下譯者或作者;還有一部分詞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查不到,就需要借助相關學科的英漢科技詞典或一些專業的在線詞典(如CNKI),這時需要編輯有正確的判斷。要提醒的是,編輯所做的重大改動或拿不準的地方,清樣時一定要提醒作者注意編輯修改是否妥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盡量在審稿階段發現術語問題,這樣可以及時督促譯者重視并及早解決同類問題,減輕后續編輯的工作量。另外,對于不熟悉的學科,在編輯工作中要多鉆研,不斷積累,從不熟悉到熟悉,見得多了,加工稿件時就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對提高稿件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2、結語
科技術語作為描述科學知識的特殊詞匯,是理解與交流科學知識的關鍵詞匯和基礎詞匯,因此在翻譯出版工作中規范和統一科技術語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由于科技發展,產生了許多新概念、新名詞,也需要不斷地規范和統一,因此規范術語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持續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1]劉皓宇.科技術語翻譯的原則和方法[J].華章,2013(17):88-89.[2]范武邱.科技術語翻譯原則芻議[J].科技英語學習,2002(7):44-47.
作者:沈曉晶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