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從頂層為國家的創新發展挖掘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紅利,國家的高技術戰略更離不開人才支撐,2015年5月8日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至此,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縱觀全球,為了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搶占新型工業和高科技的制高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現代職業教育為人才輸送發揮的巨大作用。為配合德國“工業4.0”戰略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德國“職業教育4.0”倡議應運而生。
一、德國“職業教育4.0”概念的提出和其本質含義
德國“職業教育4.0”可以說是在德國“工業4.0”推出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國家人才戰略,現今已經發展成集政府、行業、學校、企業一體行動的系統布局,為德國在信息時代的工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的支撐,引起了學界及社會的廣泛關注。“職業教育4.0”的概念是由德國聯邦職教所魏斯(ReinholdWeiss)教授于2015年正式提出,他為權威雜志《科學與實踐中的職業教育》撰文,呼吁推進“職業教育4.0”,以積極應對德國工業和社會發展需求。2016年4月,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提出并啟動實施“職業教育4.0”倡議,試圖為“工業4.0”構建技術人才培養和培訓的新框架。2017年11月,聯邦教研部(BMBF)了題為“職業教育4.0——塑造數字化轉型”的報告,從四個方面闡述了聯邦教研部就職業教育在應對未來數字世界的計劃和舉措,一是未來數字化工作的技能資格和能力,二是促進公司培訓中心和能力中心的數字化,三是職業教育中的數字媒體,四是經濟4.0的教育和培訓。從本質上說,“職業教育4.0”是“工業4.0”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為了適應勞動的數字化轉型而培養具有相應的職業行動能力人才的教育行動和一系列項目,教育和培訓強調人才數字化技能和素養的提升。倡議實施以來,德國教育部門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和創新展開了廣泛的探索,如職業資格與能力研究、教學模式和方案革新、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師資培養和培訓計劃等等[1]。
二、德國“職業教育4.0”的特征
(一)關注各個行業員工的數字化技能資格和能力
“職業教育4.0”的計劃被認為承擔了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輸送知識的教育職責,專注于教育和培訓的數字化轉型。由于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正經歷著“數字革命”,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都通過網絡和數字相互聯系,也被賦予了新的定義,越來越多的職業崗位都需要數字化流程的新知識,許多職位描述正在發生變化,商人需要懂電子商務,農業從業者需要懂農業自動化,木工甚至需要會用電腦操控木鋸等等。工作環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資格和能力要求。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和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共同資助研究計劃“未來數字化工作的技能資格和技能”,選定14中職業,系統考查數字化對工作流程的影響和對資格要求的變化。分析的范圍涵蓋了農業服務專家、媒體設計師、數字和印刷或衛生、供暖和空調機械方面的技術人員等。根據調查深入系統地了解數字化工作環境對技術工人資格要求的變化,進而制定一系列的培訓項目和計劃以幫助培訓師、學徒、企業各方面能順利完成數字化轉型。例如在零售教育中通過運用新的學徒制來進行電子商務的培訓,新的職業培訓于2018年8月開始啟動。[2]
(二)關注中小企業的數字升級需求,使其通過培訓能適應日益增長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給經濟所帶來的挑戰
聯邦教研部(BMBF)資助并支持國家“JOBSTARTER+”項目,目的是改善區域培訓結構和試驗性創新培訓政策,以解決培訓市場的某些問題,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外部支持和建議,以便使其進一步發展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的信息化素養,適應工作環境的數字化和自動化。而“經濟4.0的教育和培訓”又是聯邦教研部“JOBSTARTER+”項目的一部分,其實施主要就是為了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在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洪流中所面臨的復雜商業問題、應掌握的技術變革及人力資源需求。根據BMBF關于職業教育4.0的報告,2017年至2020年,聯邦教研部(BMBF)與ESF(歐洲社會基金)將合作資助1340萬歐元,用于支持中小企業開展雙元制培訓,進行培訓營銷或提供培訓資格,改善整個培訓結構,滿足企業應對數字化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3]
(三)數字化媒體能力是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主要方向
德國“工業4.0”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工作世界的數字化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員工的勝任特征,教育和培訓結構須做出相應改革以培養出具備良好數字化媒體能力,滿足經濟和知識社會各方面要求的人才。職業教育中的數字媒體是聯邦教研部(BMBF)對“職業教育4.0”進行資助的重要計劃之一,旨在促進和推廣數字媒體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的應用,從而提高德國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在該框架下BMBF的支持工作和項目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資助制定以需求為基礎的教學和學習概念,用于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過程,一個是加強教師和學習者的媒體素養。整個資助計劃從2012年持續到2019年,含歐洲社會基金(ESF)共同融資在內資助額高達1.52億歐元。為提升員工或學習者的數字化媒體能力,聯邦教研部(BMBF)還通過企業職業培訓中心(überbetrieblicheBerufsbildungsst?tten簡稱üBS)計劃加速企業員工培訓過程的數字化,包括先進的數字化設備的資助,如工業機器人、3D打印機、平板電腦及交互式觸摸屏等,以及新的基于數字的職教概念的開發和測試。[4]
(四)注重加強職教教師和培訓師的隊伍建設
工作環境的數字化對企業生產、運營、管理各個環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提高了人力資源的數字化資格和技能要求,進而改變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教學和學習過程。“職業教育4.0”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作為智力支撐。2016年11月,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題為“‘經濟4.0需要教育4.0’加強培訓人員和受訓人員的媒體能力”的文章,明確提出提高培訓人員的數字媒體教育技能。文章引用聯邦職教所所長FriedrichHubertEsser的觀點“經濟4.0也需要教育4.0,必須加大投入數字媒體的教學和學習,以及加強培訓人員和受訓人員的媒體技術和媒體教育能力”[5]。德國教育界已經意識到數字媒體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結構和學習形式所帶來的重大且持續的影響。在數字世界中,學習將變成獨立于時間和空間的依靠網絡學習平臺發生而極具個性化和移動化的行為,培訓教師必須有能力勝任基于數字媒體工具完成教學、培訓、輔助、引導的新角色。聯邦職教所(BIBB)于2016年11月在波恩舉行的“職業教育:自動化、數字化、極化”會議上提出一項研究項目的模型,用于定義培訓人員在未來的IT和媒體能力。該機構為支持聯邦教研部(BMBF)“職業教育中的數字媒體”計劃,舉辦一系列教師培訓研討會,展示數字媒體的應用場景,獲得巨大成功。
三、對高職英語課堂生態建設的啟示
我國目前同樣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職業教育如何踐行內涵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仍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作為信息社會的關鍵特征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掀起一陣改革之風,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人民日報》撰文,吹響“課堂革命”的號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德國職業教育多年的發展經驗和“職業教育4.0”的理念及實施情況,我國高職英語課堂生態建設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著手。
(一)建設數字化和信息化的課堂環境
課堂生態研究的是課堂主客體與課堂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當今信息化社會,構建和諧的課堂生態關系首先要營造數字化和信息化的課堂環境。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學校要加大資金、設備的投入,加強院校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由于英語課堂尤其需要激發學生的展示欲和參與熱情,因此課堂環境的改善重點放在多媒體互動教學場所的建設以及理實一體的數字化實訓教室的建設。另一方面,信息化將課堂環境擴展到了虛擬空間,要加強網絡資源平臺的建設,加快教育大數據建設和開放共享,在教育部門的統一部署下,整合、優化網絡平臺資源,提高高質量精品在線課程的利用效率。
(二)打破專業界限,培養復合型人才,著力提升人才的信息化素養和跨文化溝通素養
“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發展戰略推動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概念的加持下,許多行業的產品生產、公司管理與運營模式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信息化素養成為各行各業人才必備的關鍵能力。未來人才應滿足產業升級的多元化需求,能運用信息技術或數字媒體工具進行崗位操作與管理控制。在人工智能介入下,信息社會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不再體現在能否完成簡單的雙語轉換,因為它最終能夠被機器所取代,機器不能取代的是跨文化溝通的復雜過程,以及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與英語進行信息采集、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構建數字化
專業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計,促進教學過程的數字化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職業教育中的英語課程,包括專業英語及公共英語,使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獲得學習英語的樂趣和便利,同時獲得與職業要求相適應的信息媒體素養。以往實踐中,信息技術更多地運用于工作環節更加清晰的課程而開展仿真實訓,如今,更應轉變思路,只要將課程進行科學開發,英語課堂也能開展理實一體化的仿真教學、數字化實訓。其次,學生信息技術的培養不必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課程,而應以任務的形式融入課程中。最后,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網絡教學資源的質量,構建課上課后相結合的開放型課堂生態。
(四)建立職業教育教師技能競賽、技能等級認定、在職培訓的長效機制,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在信息技術引領時展的今天,專業教師從信息意識、信息技術裝備到信息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都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持續學習的理念,在教師專業發展長效機制保障下,不斷探索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推廣科技進步的成果,提升自身媒體素養和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簡介】魏芳(1984-),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商務英語。【基金項目】本文是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指委2018-2020年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教育信息化視閾下高職英語課堂生態研究與優化”(編號2018LXA005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1]劉立新.德國推進“職業教育4.0”建設的策略與行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3):20-28.[2][3]BMBF.Berufsbildung4.0-dendigitalenWandelgestalten[EB/OL].Berufsbildung_4.0.pdf,2017-11.[4]BMBF.Berufsbildungsbericht2018[R].Bonn,2018:110.[5]“Wirtschaft4.0brauchBildung4.0”MedienkompetenzvonAusbildungspersonalundAuszubildendenst?rken[EB/OL].pdf,2016-11-16.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