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在入職初期要想多方位提升業務能力,需保持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心態,走出封閉空間去觀摩學習,注重培訓和繼續教育,融入科研團隊,開展各種交流活動,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創辦精品科技期刊。新入職不久的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充滿朝氣、思維敏銳而活躍,他們大多非編輯專業出身,具有基本的專業背景,然而知識體系相對單一,面對較為廣博的工作范圍時往往會力不從心。此外,編輯職業重復性高、持久性強、繁瑣單一的工作節奏,與青年人喜新奇、愛變化的自然本性相悖,青年編輯若想以積極人生態度待之,并迅速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就要走出封閉環境,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增加觀摩體驗、交流培訓、業界互動,注重繼續教育和融入科研團隊。否則,多年以后,編輯工作就真的會使人感到單調乏味和缺乏成就感,儲備的知識會迅速老化,進取意識會逐漸衰減。
1.觀摩學習新媒體+獲取直觀科研體驗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信息傳遞的媒介和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現在人們不需要從傳統媒體獲得必要的信息和知識,身上隨時隨刻帶一部手機,便可以盡知天下事。在期刊數字化及媒體融合出版的背景下,作為媒體人的期刊編輯也早就敏覺地感受到革命性浪潮的變化,如近年來熱度超高的微信公眾平臺,便成為知識傳播的新陣地,許多刊物推出了自己微信公眾號,推送刊物的文章和本領域的前沿信息。筆者所在編輯部為鼓勵青年了解新知識,參加了相關高校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發展研討會,期望在外面的世界中觀摩學習、開闊眼界。編輯們不但參觀了某醫學類期刊打造的微平臺、App以及全國較大的醫學類綜合性平臺——中華檢驗醫學網,還進一步了解了平臺的構成及發展現狀、運營方向、贏利模式、獎懲機制等。通過觀摩學習,編輯們了解到微信平臺不只能海量存儲和及時推送文章,還能通過高級檢索功能,及時檢索所在刊物的所需論文,或及時跳轉到相關數據庫進行查閱,或直接與所在公眾號進行互動,咨詢所關注的學術問題,期刊公眾號會通過自動或人工解答,輔助以視頻、音頻等生動形式,解決有關問題,實現交流互動。青年編輯新入職場,由于專業不盡相同,頭腦中缺乏行業敏感性和多維視角,引導他們積極獲取直觀科研體驗有助于他們在稿件初審、加工過程中具備開闊和專業性的視角,進一步加強直觀印象和理性思維,比如,近年來,隨著海洋漁業的快速發展,近海漁業環境惡化、資源嚴重衰退,為此,近海海洋牧場建設成為引領世界新技術革命、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載體。本刊編輯部的青年編輯為了獲得更直觀的科研體驗,來到本校的遼寧省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請一線科研人員通過視頻講解人工魚礁的理論構建和目前世界上的發展情況。隨后,青年編輯們登上中國著名的海珍品養殖和海洋牧場示范基地——獐子島,參觀了被譽為“海上大寨”“黃海明珠”的獐子島集團,逐一參觀了海珍品育苗、采捕、加工、貯藏等流程,耳聞目睹之后,年輕編輯們腦海中的海洋牧場不再是抽象的空中樓閣,而是海上網箱養殖基地、企業博物館中的展板及視頻、漁船捕撈及生產車間加工過程等具體直觀形象,在審讀相關稿件時對作者的科研過程有了更強的認同感,有助于他們進一步了解相關科研領域,挖掘科研選題。
2.行業學術交流會+融入科研團隊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期刊新入職編輯的專業背景和學歷層次逐年提升,青年編輯在審讀稿件時基本具備了較完備的專業性條件,但個人的專業性肯定不足以應對整個期刊的刊載知識范圍,況且,當代社會知識更新的水平和速度令人應接不暇,如果不跟緊學術前沿領域,儲備的專業知識很快就會落伍,甚至對本專業的近期發展陌生。所以,本編輯部有意識地安排青年編輯參加本行業的學術交流會和座談會,讓青年編輯及時與學界溝通,并加強與作者、讀者和同行間的交流,感受學術氛圍,豐富自己的閱歷,對了解本行業的前沿信息和學術動態,非常具有益處。同時,在跟有關專家交流時,了解他們的研究進展、研究內容、研究成果,不但可以豐富期刊的選題,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筆者所在期刊屬于水產類科技期刊,每年定期召開的全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中,中國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以及中科院黃海所、東海所、南海所等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士齊聚一堂,以《水產學報》為首的主要水產界科技期刊也絕不會錯過這難得的宣傳和交流機會,因交流領域和范圍較廣,本編輯部每年都要全體出動,分頭參加學術專場,聆聽學術報告,咨詢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尤其是要借此次機會接觸本刊作者和審稿專家,與平時的電話交流相比,面對面交談更容易加深彼此印象、聯絡感情,充分了解專家的專業研究行情。筆者單位的青年編輯在上海海洋大學參加學術交流時,也曾與本刊的一位博學作者和審稿專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見面,并參觀了其高水準的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直觀感受了該專家的研究領域和研究過程。此外,注重編輯本身科研能力的培養,可以使他們盡快了解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對組稿、審稿產生積極影響。本刊所在的大連海洋大學具有水產學一級學科,在近年來的全國學科評比中多次排名全國同類學科前列,擁有水產學“863”項目首席科學家、水產學科評估組首席專家、貝類產業崗位專家等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專家。近10年來,學校的水產學科團隊在本學報上發表相關論文近400篇,占到學報校內發表文章的85%,地位舉足輕重。《大連海洋大學學報》依托本校學科與科研優勢,緊跟學術前沿,推出了一批原創性的新技術、新成果。近幾年,編輯部為充實編輯力量,提升編輯水平,接連引進了3名博士、碩士人員,他們專業扎實、領悟力強,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但若幾年不接觸學術前沿領域,儲存的知識就會過時老化,認知就會與現實脫節。編輯部考慮到編輯的科研經歷會使其對科技論文有更好的理解與把握,編輯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在選題、組稿、編輯加工過程中把握學術動態和發展趨勢。因此,在相關部門協調下,青年編輯加入到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團隊中,參與項目的整個申報和研發過程,跟隨團隊參加本行業學術交流,聆聽高水平學術報告,培養自己的學術敏感度,努力向“學者型”編輯發展,通過在一線科研戰線中的歷練,青年編輯在加工有關稿件過程中逐漸能夠駕輕就熟,可以嘗試挖掘一些具有創新性、突破性的稿件,體現出較高的學術修養和專業水平。
3.編輯業務培訓+繼續教育
提起編輯業務培訓,大家可能均感覺屬于陳舊話題。但對于剛入職不久的青年編輯來說,毫無疑問是十八般武藝中及時關,無論怎樣抬高其重要性都不為過。掌握基本的編輯知識,了解統一的編輯規范,科技期刊編輯就如同配置了在自己地盤沖鋒戰斗的武器。提高編輯業務可以自學或咨詢身邊的編輯前輩,但參加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等主辦的科技期刊編輯培訓,無疑是快速入門的法寶,尤其是在經歷了短期編輯履歷之后,帶著工作中積攢的疑惑上課效果更佳,通過聆聽專業老師的講解,青年編輯不僅掌握了標點、符號和數字的用法,句子加工的要領,還了解了科技期刊的發展趨勢,現行出版體制的弊端及革新之路,以及數字化出版和媒體融合發展帶來的啟示等。此外,講課老師多為博學編輯,他們人生閱歷豐富,語言風趣詼諧,聽課者也會從中領悟編輯的生活哲學、人生理念、行為準則等,有利于培養健康的心態,平和的面對相對單調缺少波瀾的工作節奏。科技期刊具有較強的聚焦性、實踐性和前瞻性,期刊編輯要成為專業領域里的行家里手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任何專業都是在不斷發展、創新的,畢業不久的新編輯在編輯加工稿件過程中常會發覺所學知識還是過于淺薄,許多專業文章的理論框架和創新觀點不能駕馭,此時繼續教育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編輯部可鼓勵青年編輯在職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在此學習過程中,編輯邊工作邊深造,在提高自己的同時,往往能夠順手解決一些專業性較強文章中的疑難問題,在此過程中自己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都會得以歷練。“編輯高手”經驗和專業性兩手都要過硬,繼續教育過程就是加強塑造一只強手的過程,而許多編輯部都以工作量大、人手不夠等原因關閉了青年編輯的繼續教育之門,其實是有些短視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在知識更新如此之快的當今世界,如果不跟緊節拍,及時充電,腦中的庫存知識就會迅速老化。
4.期刊知識競賽+年會互動
期刊編輯工作雖然平凡,但卻有一套獨特而嚴密的編輯規范,就算是院校畢業的博士研究生,新入職編輯工作也要熟練一段時間,學習編輯出版統一標準,論文編寫規則,標點符號和數字用法等。此外,編輯工作性質平凡而單一,“深居簡出”是其常態,多數期刊編輯基本屬“宅男宅女”類型,同行間交流互動嚴重缺乏。為此,期刊管理部門可以組織一些有益的活動,來加強編輯間的交流互動,相互借鑒提高。多年來,筆者所在的省級期刊管理部門及省級高校學報研究會每年都組織期刊知識競賽和省期刊界學術年會,為青年期刊編輯迅速提升業務水平和相互交流切磋工作經驗,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以知識競賽來說,從競賽內容看,既有時事政治和法規常識及相關的答題,也包含語言、詞匯、語法、文字校對、基礎知識技能等內容,屬于編輯的基本功,尤其對青年編輯來說針對性更強。本省主管部門通過調查得知,全省編輯隊伍中出版齡不足5年的占65%左右,他們的普遍特點是對期刊業的政策法規、出版知識不熟悉,從這方面來看,“競賽”正是提升他們業務水平的一種合理渠道。一些期刊出版單位也獨具慧眼,看到了“競賽”對青年編輯的提升價值,把參賽成績作為年終考核、晉升職務評定職稱及評挑選先的重要內容,積極鼓勵青年編輯參賽獲獎。多年來的結果表明,“競賽”增強了青年編輯的政治、法規意識,促進了期刊綜合質量的提高,實現了辦刊和隊伍建設雙贏的預期目的,真正成為了提升編輯業務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工作中保持積極快樂的狀態能提高專注度,并極大提高工作效率,而平時工作稍顯“憋悶”的青年編輯們,也需要定期聚在一起交流暢談一番,自娛自樂的搞個“party”。筆者所在省份每年都會輪流在省內各地舉辦高校期刊學術年會,大家在聽取主會場學術報告、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又會根據期刊性質和個人愛好分組參與討論,大家可在此場合彼此認識,并介紹各自期刊的性質特點、成功經驗和辦刊感想。正式議程結束后,期刊同行尤其是青年編輯們或利用東道主場館參加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體育活動,或參觀當地的校史館、科技館,愉悅一下身心,結交一些朋友,豐富了業務經驗的同時,也解除一下一年辛勤工作的疲勞,尤其對于青年編輯來說,這場全省期刊編輯界的“嘉年華”,既是他們提高業務水平、向前輩學習的盛會,也是他們彼此認識、交流思想的難得機會,會后的興奮之情往往會延續一段時間,正好可以放松心情,調節一下平緩單一的工作節奏。
5.結束語
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正值青春時光,剛剛開啟燦爛的人生之路,他們既然選擇了編輯作為自己的職業,就要切實遵循這個職業的法則,耐得住孤寂,守得住平凡,扛得住繁瑣,跟得住節拍,最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渠道迅速提升自已的業務水平,力爭在工作中獨當一面,靠實力獲取出色的業績和贏得領導的信任。俗話說:“靠誰不如靠自己。”作為知識青年,學會及時充電,能夠自我發光,才能照亮眼前的世界。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