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技期刊的編校質量是科技期刊質量評價的重要方面,而期刊的審讀是對期刊編校質量的最直接反饋,從期刊審讀結果的研究中發現量名稱使用方面出現差錯的頻率較高。科學規范地使用量和單位,對降低期刊差錯率、規范作者寫作都能起到促進作用。結合關于量和單位的國家標準,針對在科技期刊中出現的兩組易混易錯的量名稱“含量與濃度”與“分子量、相對分子量和摩爾質量”使用的例句進行分析,希望對科學規范地使用量和單位起到促進作用。
科技期刊的功能是傳播科技信息,而科技信息的傳播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規范調整下進行的。因此,信息量的大小、傳播效率和適應社會規范的程度,是構成科技期刊質量的三項基本要素。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要想在眾多的同類期刊中脫穎而出,提高科技期刊的質量至關重要,而編校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科技期刊整體質量的好壞,是反映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科技期刊出版后的審讀工作是提升期刊編校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的有效途徑。科技期刊的用語應力求,本文從“含量”和“分子量”這兩個經常被不當使用非標準量名稱著手,結合量和單位的國家標準,對期刊中出現的例句加以分析,以期引起在編校工作中對量和單位的使用規范的重視。
1.“含量”與“濃度”
GB3102.1—1993《空間和時間的量和單位》中規定的常見的614個量名稱中沒有“含量”這個量名稱。筆者根據編校工作經驗和對幾種期刊的調研發現,有些作者將“含量”這個詞作為一種量名稱使用,或者將“含量”與“質量分數”“體積分數”“濃度”等混淆使用,這顯然是和標準相悖的,所以筆者從以下方面對此類問題進行分析。
1.1“含量”不能作為標準的量名稱使用
“含量”是指一種物質中所包含的某種成分的數量多少,只能用于定性描述,不能以其作為量符號表示具體量的大小,而是僅限于一般性的表意敘述時使用,如“土壤有機質百分含量均值較高的是100~200cm土層,其值為2.504%”,句中,“含量”前的“百分”二字是多余的,“含量”后的“均值”二字亦無必要,如此“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是100~200cm土層”之說就很干凈利落。但隨后的“其值為2.504%”,在邏輯上又講不通,可以將此言還原寫成“有機質含量為2.504%,這與GB3100~3102—93《量和單位》的規定相悖,故此句的規范寫法應為“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是100~120cm土層,其中有機質的質量分數為2.504%”。同理,“番茄醬渣的粗蛋白含量為15.9%,葡萄籽粕的含量為12.1%,蘋果渣的蛋白含量為5.2%”,應為“番茄醬渣中粗蛋白的質量分數為15.9%,葡萄籽粕的質量分數為12.1%,蘋果渣中蛋白的質量分數為5.2%”。如“空氣中N2的含量約占78%”改為“空氣中N2的體積分數約占78%”更為妥當。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含量”只能用于定性描述,不能以其作為量符號表示具體量的大小。如黃河水中泥沙含量高,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含量低這樣定性表述是合理的,至于如何高如何低則是定量的問題,有質量分數、體積分數等多種表示方法。
1.2“濃度”的使用應具體化
“濃度”是指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質的量,常加在量的名稱上(特別是對混合物中的某種物質),用以表示該量被總體積除所得的商。濃度包括分子濃度、質量濃度和物質的量濃度等多種表示方法,在編校過程中發現,質量濃度和物質的量濃度比較常用。科技期刊中量和單位的使用應做到、規范,如“濃度5mg/L”應改為“質量濃度為5mg/L”,“以1.5mg/L時最為適宜”應改為“以質量濃度為1.5mg/L時最為適宜”,“電解0.5mol/L的H2SO4溶液”改為“電解物質的量濃度為0.5mol/L的H2SO4溶液”。
1.3“含量”與“濃度”不能混用
筆者在查閱有些期刊中發現,“含量”與“濃度”在論文中會被混用,如“正常MS培養基中的鐵含量(124μmol/L)”這句中無論從單位μmol/L分析,還是鐵的含量從量和單位的標準使用上都是說不通的,再結合上下文語義發現,此句應該為“正常MS培養基中的鐵的物質的量濃度(124μmol/L)”。又如“K含量在40μmol/LFe處理時顯著增加10%”這句話從邏輯上是不通的,結合上下文分析,應改為“在Fe的物質的量濃度為40μmol/L時,K的質量分數顯著增加10%”,同理,“P、Ca、Mg含量均在20μmol/LFe處理下達到較高”應改為“Fe的物質的量濃度為20μmol/L時,P、Ca、Mg的含量達到較高”。
2.“分子量”“相對分子量”與“摩爾質量”
在GB3102.8—1993《物理化學和分子物理學的量和單位》標準引言中特殊說明:本標準中的相對原子質量Ar和相對分子質量Mr,以前分別成為原子量和分子量,在使用中,應有計劃地逐步采用本標準的名稱,不應將他們與摩爾質量混淆。在科技期刊中,有時仍然將幾者混淆使用,如“通過凝膠滲透實驗對老化前后的橡膠瀝青測定試樣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如表7所示。”在句中,如果把“分子量”用“相對分子量”代替后,發現與表格中單位在邏輯上是不通的,所以通過對文章的上下語義的理解,這里的“分子量”與下文中出現的“數均分子量”應為同一個量。而在《量和單位國家標準實施指南》中指出,在膠體化學中,所謂的數均分子量不是量綱一的量,它與相對分子量是不同的量,所謂的數均分子量應是數均摩爾質量,SI單位為kg·mol-1,所以文中的“分子量”應改為“數均摩爾質量”。又如在某學報中也出現了“分子量/(g·mol-1)”,這與GB3102.8—1993標準中的規定也是相悖的,“分子量”作為“相對分子量”的廢棄名稱,它是量綱一的量,而通過單位可以發現,此處應為“摩爾質量/(g·mol-1)”。
3.結論
編校工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長期的編校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積累源于不斷對國家規范的學習和理解,也在于與其他學術期刊的交流和學習。本文結合關于量和單位的國家標準,對例句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了“含量”和“分子量”的不當使用問題,希望對量和單位的規范使用提供些許幫助。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