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的論文主題一般覆蓋多個學科,這就對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類科技期刊的要求。文章以《照明工程學報》的編輯工作為例,探討從事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需要重視的幾對關系:選題組稿中要注意“多與少”的關系;審稿中要注意“內與外”的關系;發行與推廣中要注意“大與小”的關系。
一、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特點
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并不斷催生出新的交叉學科。隨著交叉學科的不斷發展,作為承載與展示科研成果的平臺,科技期刊也在不斷發展。不同于傳統的科技期刊,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由于其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具有獨特性,如何辦好此類科技期刊業界人士有過相應的研究。正是其獨特性,導致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呈現出一些不同于其他類科技期刊的特殊之處。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選題組稿方面,由于涉及學科多,選題的范圍自然很多,可以選擇的主題看起來就很多。多則惑,這就導致操作起來實際上困難不少。二是審稿方面,多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審稿專家的選擇存在困難。三是編輯加工方面,專業術語、學科用詞、公式、圖表等不同學科不同,導致編輯加工存在不少問題,編輯需要了解的知識要多學科化。
二、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對于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編輯在工作實踐中需要認識并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選題組稿要注意“多與少”的關系
交叉學科涉及學科多,對于期刊來說意味著潛在稿源(或作者)多,意味著可選主題多,意味著組稿對象多。期刊是連續出版物,每一期整體版面相對固定,有限的版面決定了論文數量的有限,有限數量的論文必然導致傳播的科技成果信息有限。對于編輯工作來說,需要較大化地利用有限的版面空間來發現、記載與傳播更多品質的科技成果,這就對選題組稿提出了挑戰。“多與少”的關系是選題組稿過程需要注意的。筆者以《照明工程學報》的選題組稿為例,探討如何處理“多與少”的關系。
《照明工程學報》是由中國照明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主要報道照明領域的科研成果以及工程設計成果。照明學科是一個交叉學科,涉及電氣工程、設計學、光學、材料學、半導體、建筑學、電子技術等多門學科。隨著半導體照明技術的發展,照明學科又與健康、醫療、農業、信息技術等交叉融合,且近年來這種交叉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新的發展方向、更多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這給《照明工程學報》帶來了廣泛的潛在稿源(或作者),開辟了新的可能性主題(或選題方向)。而《照明工程學報》為雙月刊,一年只出版6期,一期載文數平均約為22篇。“多與少”的形象對比,在《照明工程學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選題組稿中為了處理好“多與少”的關系,我們的做法是:“知多做少,知少做多”。首先,基于交叉學科發展的情況,從眾多的熱點、焦點、前沿方向中精選出年度選題主題,這是一個“知多做少”的過程。以2017年《照明工程學報》全年選題為例:國際照明委員會(CIE)2016年了未來3~5年內十大具優先級的研究課題,包括與感知和偏好相關的LED光源的顏色質量,健康照明推薦和光的非視覺效應,自適應照明、智能照明和動態照明等。鑒于此,我們結合中國照明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最終確定了半導體照明材料與芯片、計量與測試、照明設計、博物館照明、智能照明、健康照明六大主題,其中有三大主題也是CIE研究戰略課題。其次,基于期刊每一期版面空間有限的現實,為了集中展示更多主題相關科研成果,更好地放大主題,就需要組稿上注意使用“多”字的功夫:一是盡可能多地組約到主題稿件;二是從自由來稿中盡可能多地選用與主題相近的稿件。以《照明工程學報》2017年第6期為例,該期主題為“健康照明”,總共刊載論文25篇,其中組約到的主題稿件6篇,從自由來稿中選用的主題稿件8篇、與主題相近的“視覺與顏色”欄目稿件4篇,這樣將健康照明主題研究的新成果集中呈現可以使讀者更多地了解該主題領域的研究進展。另外,我們將余下的7篇論文歸在了“半導體照明技術與應用”欄目下,而且在該欄目下我們依舊采用了“知少做多”的方式,將4篇植物照明專題的研究論文集中放在此欄目里,以使同類主題或專題的科研成果集中地呈現給讀者。
綜合而言,選題組稿中“多與少”關系的處理是期刊編輯“知行統一”功夫的體現,科學處理好“多與少”的關系對于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展現期刊學術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交叉學科來說,處理好“多與少”的關系可以解決由于覆蓋學科多、論文主題分散所帶來的報告內容龐雜等問題。
(二)審稿要注意“內與外”的關系
審稿是確保論文質量的關鍵環節,三審制是確保期刊學術質量的保障,而編輯和審稿專家則是審稿的支撐力量。交叉學科論文多學科、多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審稿工作具有不同于其他類論文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內與外”關系的處理上。首先,要處理好審稿專家隊伍“內與外”的關系。審稿專家往往只是某一學科或某一學科的某一方向的專家,很少既是這一學科又是其他學科的專家。這就意味著能夠對某一篇交叉學科的論文進行審稿的專家相對來說少了。其次,要處理好學科“內與外”的關系。隨著交叉學科的發展,新的學科交叉方向不斷出現,相應的研究成果論文也會不斷涌現,這就對審稿專家隊伍的更新提出了要求,可能需要不斷補充新生力量加入。,要處理好知識框架“內與外”的關系。初審是把握期刊學術質量的及時道關口,判斷交叉學科論文的科學性、創新性以及選擇對口的審稿專家對編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編輯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知識框架,要求編輯在工作實踐中與學科外的專家建立起必要的聯系,以備審稿之需。
(三)發行與推廣要注意“大與小”的關系
發行與推廣是期刊出版的重要環節。通過發行與推廣,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期刊,讓他們成為期刊的“粉絲”,使得讀者群規模越來越大。而落實到每一期的發行與推廣,應該關注小讀者群,要從“小”字著手,即將發行與推廣的對象精準化、小眾化,遴選、挖掘與當期內容主題契合度高的人員,將其作為當期的讀者,實行定向發行、定向推廣。比如,《照明工程學報》當期的主題是農業照明,我們會在原來的發行對象中,有意將農業照明相關人員的占比提高,將紙質版和電子版推送給他們,同時利用微信將微信公眾平臺上的當期主題論文分享到農業照明相關微信群,讓潛在的讀者規模變大,同時也將當期載文內容成果的影響更大化。
三、結束語
學術期刊能反映國家學術水平,是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比,我國學術期刊的不均衡發展還落后于科學技術進步的步伐。交叉學科是最容易產生重大前沿成果的,科技期刊應該要刊登這些成果,為我國搶占學術話語權,引領學術研究發展。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的交叉學科特性,決定了所刊載論文具有交叉特性,由此導致編輯服務的對象具有交叉特性,也必然導致編輯工作帶上“交叉學科”的特殊性。正是這樣的特殊性決定了交叉學科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不同于其他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作為科技期刊發展的支撐力量,編輯應該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同時要不斷認識所在期刊的特殊性和自身編輯工作的特殊性,這樣可以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以及自身的業務水平。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