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稿是學術期刊編輯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在整個審稿過程中編輯不僅要做好初審,而且要選擇復審的審稿人,還要重視和審稿專家及作者的有效溝通及服務等工作。文章對審稿中學術期刊編輯行為的重要性、技巧和策略加以總結,認為稿件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及理論性是鑒定稿件的性標準,對比思維、大局意識是審稿的理論基礎,并總結了一些審稿技巧。
審稿能夠保障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質量。我國現代學術期刊審稿的方式主要使用三級審稿制度,也就是責任編輯初審、同行專家復審及主編終審。因為科技期刊稿件內容具有專業性,并且涉及學科領域復雜多樣,稿件審查是通過編輯和編輯部之外專家共同實現的。但是目前部分期刊編輯在審稿過程中存在模糊行為,沒有根據期刊編輯及同行專家所處的不同角色及相應職業優勢對各自承擔的責任及稿件審查要求進行明確界定。
一、編輯審稿的認知
1.編輯審稿的含義
作者通過創造性腦力勞動撰寫出具備獨立知識產權的著作文稿,編輯通過創造性腦力勞動完善著作文稿,從而形成具有創造性信息內涵及符號的具備傳播價值的規范文本。從作者初稿、修改稿,直到編者正式刊發文本,編輯都是通過隱形智力參與作者文稿價值增值及形式再創造的。審稿是編輯業務的重點,也是論文成為成品的基礎。西方傳播學理論將把關人定義為實現信息加工、過濾的人,期刊審稿把關人形象較為民主,其職責是基于格式規范、表層結構及行為邏輯實現對稿件的正確判斷,從而完善并能夠保留作品完整形象。通過此種去粗取精及去偽存真的初審,能夠對刊物稿件質量及方向有精準掌握,稿件也會以半成品姿態進入之后編校環節。另外,編輯在審稿過程中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加強和作者互動,對作者展現雜志社親和的工作態度,從而為稿源的拓展打下基礎。另外,在和審稿專家互動交流過程中對審稿思路進行明確,還能夠實現刊物審稿專家資源的挖掘,使學術期刊影響力得到提高。
2.編輯審稿實質
學術期刊稿件來源不同,題材較多,觀點不同,即便是類型相同或者結構相同的文章,其表現手法也各有不同。另外,在邊緣學科及高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學術研究范圍在不斷擴展,大部分論文的學術含量及審稿難度在不斷提高,編輯所涉及范圍出現力有不及的情況。編輯審稿過程中如何對此種較為復雜的信息進行處理?這就要求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精準把握初審角色,還要創建有針對性的審稿方法,雖然不同學科及論文的表現手法各有不同,但是所有學術論文及學科的形成及發展都是基于相同規律,將其作為編輯審稿基礎,從而提高編輯審稿的可操作性。編輯審稿的實質就是編輯將讀者及社會需求轉化成內在選擇標準及判斷尺度,有目的性地選擇符合辦刊宗旨及組稿要求的、具備市場前景及學術價值的論文,從而使市場、科技發展及讀者需求得到滿足,這個過程是一個文化選擇、創建和積累的動態過程。
3.編輯審稿的角色
現代國內期刊社實施的主要為三審制度,三審角色不同,但是三者卻是相互聯系的。實踐證明“三審模式”是確切有效的,充分發揮了全體人員作用,從而提高了審稿效率。對待編輯審稿我們要有度,不能輕視審稿環節,使其只是走個過場;也不能越俎代庖,隨意跨學科、跨專業地審稿,因為專業及學科細化屬于現代科技的分化及綜合。專家的專就是基于學科細化的學術前沿,其研究范圍雖然比較狹窄,但使用專業范疇、概念、體系及規律都具備專門化特點,且是多年內化而成的。那么,精準認知審稿編輯位置及角色并且平衡角色尤為重要。
二、審稿中學術期刊編輯的重要性
任何一位編輯都無法精通全部學科及專業,所以編輯在對論文學術價值評判之前一般都要請專家審稿,專家審稿和編輯審稿的目的大致相同。專家在審稿的過程中重視文稿學術價值及學術質量,因為多種原因,專家審稿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誤審的情況。對于同篇論文,幾位審稿專家意見不盡相同,這個時候就要求編輯對文稿認真閱讀,查閱相應文獻資料,使用自身的知識積累根據專家審稿意見進行鑒別及分析,從而實現正確判斷,以此能夠去偽存真。論文刊出以前,在實驗結果、方法、數據分析、參考文獻、引言、文章結構等方面會存在不同的問題,那么要求編輯在審讀的過程中發現且在退修的過程中指出,盡可能的一次退修成功,使工作效率和刊物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部分編輯因為對自身審稿不重視,一般都是專家審稿替代,放棄了編輯審稿環節,在沒有對文稿內容充分了解之時將專家審稿的意見對作者轉抄。在當時覺得節省時間,但是后期處理及編輯部復查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問題,再返回到作者重新補充及修改的時候,不僅作者有意見,并且還使刊物的威信降低,對刊物的質量造成了影響。所以,編輯在工作過程中要具有較強的責任心,不僅對專家審稿意見予以重視,還要重視自身審稿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刊物的質量,使作者能夠信服。所以,每個科技期刊編輯部都要對編輯進行培養,使編輯有效掌握深厚且扎實的基礎科學知識,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并且提高專業審稿特長,學習審稿方法,掌握審稿技術提高自身水平。在審稿過程中,不同審稿人對于稿件內容認知、理解及掌握重點都各有不同,審稿人之間專業研究方向、學術觀點和領域都不相同,并且大部分論文都具有交叉性、綜合性及邊緣性的特點,要通過多學科、多專業的評審,所以編輯要對各個專家評審意見進行對比、分析及確認,綜合。另外,編輯還要對不同的審稿意見進行深入的分析,尋找其中的原因,以自己的學識為基礎進行判斷,提出合理的見解,這就要求期刊編輯不僅掌握編輯原理、技能及方法,還要提高自身專業理論素質及學術水平,了解學科發展動態。[6]論文稿件是否能夠發表主要是從學術質量相對性及性進行考慮的,論文學術質量標準性要求論文具備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及理論性。此基本尺度為無條件的和的。專家評審一般都是基于專業學科判斷稿件學術質量,但是不同刊物及論文質量不同,學術質量也存在一定的相對性,此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共時性及歷時性兩方面。不同國家、地區的科技總體發展水平、不同讀者的需求等都會使在科學性、創新性及重要性等方面有所不同,表現出不同的質量水平。掌握審稿尺度相對性及性的辯證關系,能夠對論文學術質量水平進行合理的分析,確定該論文是否能夠在刊物中發表。編輯對自身刊物學術地位、宗旨、報道范圍、讀者定位等都具有一定的掌握,根據刊物對于論文質量的要求及審稿尺度對比自己刊物論文質量,能夠評價論文整體質量及價值,決定論文是否發表。
三、學術期刊編輯的審稿技巧
學術期刊編輯審稿的主要任務就是以學術期刊辦刊宗旨為基礎,以評論家旁觀者的態度實現文稿的審讀分析,精準且地判斷文稿基本思想內容及學術價值,對文稿中的病癥進行診斷,從而提出積極、具體的建議及意見,讓作者修改,把具有較強政治性、較強科學性及較高學術性的論文篩選出來。為了能夠完成此艱巨的審稿任務,學術期刊編輯要使用科學的審稿方法,從而提高審稿效率。因此有必要對學術期刊審稿技巧進行分析借鑒。
1.審稿的對比
審稿過程中的對比就是將內容、觀點及形式具有一定聯系的文稿進行集中,分析、對比地閱讀。編輯審稿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文稿是否存在學術性及新意進行判斷,從而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全新的、有價值的成果。要求編輯盡量掌握大量的信息,但是編輯并不是萬事通,不能夠對每篇文稿內容都掌握,此種情況下要對文稿是否存在新意進行判斷,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實現。首先,對對比對象進行確定。編輯要能夠從不同文稿中發現形式或者內容方面的聯系,并且從文稿之間找到聯系,從而能夠選擇對象。為了能夠精準地選擇對象,編輯在審稿的過程中要充分聯想,對學術動態進行密切的關注。以不同的對比對象,可以分為四種對比類型。及時種,同類對比。就是尋找和所審文稿相同的論著加以對比,從中發現被審文稿基于前人研究的近期進展。第二種,異類對比。也就是尋找所審文稿的不同類論文加以對比,尋找是否對此論題進行其他研究。第三種,橫向對比。對于此論題進行左右切面研究對比。第四種,縱向對比。也就是對此論題進行前后切面研究對比。
2.審稿的剖析
剖析方法指的是對文稿結構進行剖析,將其分解成多個不同的部分,對其中的優劣進行分析。在對比過程中判斷文稿是否具有新意并不是審稿結束,而是要基于文稿理論依據及邏輯推導,對新意根基性進行深入研究。首先,理論分析。審查其論點是否正確,用思想、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以及黨的基本路線對文稿是否存在政治問題進行判斷。之后,分析文稿邏輯及結構,將文稿中的論點及關系進行梳理,將全部材料論點關系進行分析,之后研究哪些材料能夠將觀點充分說明,對判斷是否合理進行分析,全文結構是否能夠將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及內在關系進行充分反映,是否滿足表現主題需求。通過此種方法能夠發現:部分文稿的論點不,并且沒有明確的段落層次,或者沒有從材料中表達全新的觀點;部分文稿的論述過于松散;部分文稿論述較多,論證反復,無法將主題展現出來。對以上問題診斷后,可對作者直接反饋,或者將沒有用的材料剔除。另外,還要分析文稿句法、概念及語義,對文稿的正確性進行判斷,從而對文稿做出合理科學的判斷。
3.具備大局思想
學術期刊編輯處于繁榮學術及辦好學術期刊的重要位置,要具有大局意識。期刊的學術質量與期刊社的形象具有直接的關系,好的學術期刊能夠團結學人,并且倡導正確學術理念及學風,還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目前,并不是每個編輯都能夠做好工作,所以要求在編輯審稿過程中具備大局思想,促進中國學術事業的持續發展。大部分編輯表示,自己將作者文稿推送給讀者,付出了大量艱辛而復雜的工作,卻沒有像作者一樣擁有稿件的知識產權,所以苦惱,還會在工作過程中產生怨言。但是這也正是編輯職業的神圣所在,也是社會對編輯的期待。編輯要將學術期刊發表作為目的,公平公正地對作者來稿一視同仁,創建寬松學術環境,尊重每份學術成果,并且尊重讀者。學術編輯、讀者及作者三者都是相互連接的,期刊出版是為了實現對學術成果的及時傳播。編輯要具備大局意識,對作者及讀者的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掌握輿論的正確方向。其次,要求學術編輯具備自律精神,也就是涉及學術成果選擇及審理的活動都要能夠自我控制、約束及自我監督,重視職業信念、職業道德,對學術期刊形象進行維護,使其具備社會責任感、專業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因此,編輯必須具備大局意識。
4.合理使用外在信息
在對大量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在分析編輯及審稿誤區及注意事項方面的問題時,研究人員都反對通過作者知名度、文稿基金項目、研究單位及格式等是否對文章進行肯定或者否定。因為具有首因效應,編輯主體在審稿過程中都能獲得稿件少量信息推斷并且掌握稿件中的內容及質量,從而對稿件形成及時印象及評判標準,此印象及標準會對編輯掌握稿件中的主體內容造成影響,從而導致稿件評價有失公平公正,這也說明編輯在審稿過程中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此信息也能夠成為編輯在審稿過程中的判斷依據,其前提就是不因外在的因素迷失判斷標準,從而使其成為良好的輔助手段。因為此信息都非常的積極且正面,某種程度上也表示了稿件的學術背景,也能夠有效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對此種信息不可以存在偏見。
5.查核法
查核法指的是對文稿材料真假進行檢驗的方法,其主要作用就是在使文稿材料精準的基礎上,做到道理精準、引文精準、事實精準,從而幫助編輯了解文中的專業術語,對作者文稿主旨進行的理解,之后進行精準的評判。材料指的就是論據,也是對論點真實性進行確定的根據。假如材料是虛假的,無法對論點正確性進行證明,此篇文稿就沒有科學價值。材料主要包括理論依據及事實論據,通過此論據實現查核工作,從而實現原始資料、主要論據及引文的核對,并且還要對語言文字表述、注釋、名詞術語、圖表等方面是否錯誤進行查核。在查核過程中,主要出現的問題包括:部分文稿主要根據某個經典著作或者學者觀點進行論述,但是引用的根據斷章取義;部分文稿將論敵觀點歪曲批駁,立論基礎無法深入推敲;部分文稿概念較為模糊,對于定理、定義的表達不清晰;語言不夠生動及精簡,文句不符合規則。總而言之,編輯利用查核方法,能夠使文稿中的材料更加精準,表達也更加合理,提高了期刊的社會效益。
結語
編輯審稿及專家審稿屬于學術期刊稿件監審過程中尤為重要的環節,兩者都具有側重點,并且兩者是互補的。對于學術期刊總體出版來說,編輯是主編對期刊整體質量及價值的主要把關職責。編輯要對專家審查意見進行綜合,將自身的重要性及主觀能動性充分地發揮出來,使自身的學識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根據期刊宗旨及出版要求進行把關,從而能夠實現學術論文稿件的科學、評價及選擇,以此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