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自身經驗及相關文獻,針對期刊主體―—主辦單位、編輯群體、編委群體、作者群體以及讀者群體,總結出提升期刊辦刊質量的建議:依靠主辦單位優勢,參與相關學術會議;根據刊物稿源情況,調整出版周期;立足期刊自身特點,設置適宜欄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廣期刊及論文;建立高效編委群,穩固作者、讀者圈;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形成集團化發展。
期刊涉及的主體,主要是主辦單位、編輯群體、編委群體、作者群體以及讀者群體。本文通過學習諸多文獻以及實際工作經驗,總結了與期刊主體息息相關的一些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期刊辦刊質量的建議,希冀能給期刊相關同行提供借鑒。
1.依靠主辦單位優勢,參與相關學術會議
筆者曾對醫學期刊影響力與主辦單位學科優勢分析中得出如下結論:主辦單位的優勢期刊能影響其主辦期刊,但需相結合、融入。主辦單位一般都會承辦、協辦該優勢學科的相關會議。同為一個主辦單位的期刊,能較易進入該會議籌備組,參與學科會議,贏得宣傳機會,接觸學科前沿,更好地圍繞學科熱點進行組稿等,為提升期刊質量、擴大學術影響力的有效措施。黃明睿在“論學術會議與期刊的關系”一文中闡明了學術會議與期刊間的聯系及各自優勢,它們是相互補充、促進,共同發展的。依托學術會議從而出版專輯是一種獲得稿源、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有效途徑。編輯通過參加相關學術會議,一方面可以了解現在學術熱點是什么,并進行針對性地選題策劃及約稿;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會議保持與期刊編委溝通。
2.根據期刊稿源情況,調整出版周期
出版周期是出版物每年出版的頻次,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出版周期反映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出版周期短、頻次快的期刊通常能夠更快地發表近期的研究成果或消息,從而能夠容易吸引更多的高質量論文,吸引更多的讀者。多項研究都表明,出版周期對期刊影響因子等多項期刊指標產生影響。在稿源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盡量縮短期刊的出版周期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影響力。但也不可盲目縮短出版周期,有研究顯示,半月刊的影響因子略小于月刊,故月刊到半月刊的過渡必須非常慎重,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不要盲目改半月刊。各刊編輯部可以利用本刊稿源、論文的發表時滯去調整本刊的出版周期,以適應本刊的發展現狀。劉雪立在時滯與醫學期刊出版周期的控制之間給出了相應建議。短時性的稿件積壓,可以通過臨時增刊以緩解稿件積壓的情況。
3.立足期刊自身特點,設置適宜欄目
從形象上講,欄目是期刊的窗口;從立意上講,欄目是期刊的旗幟。欄目設置、策劃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期刊的整體形象,而且影響期刊的質量。在設置方面,應體現辦刊宗旨、讀者定位、期刊特色、期刊個性,適應期刊微環境以及社會大環境的發展,并且要穩定與動態相平衡,既有常規欄目的穩定性,又要全新欄目的開創性。設置期刊的特色欄目能夠活躍學術氛圍,增加期刊活力,有效服務讀者,并提高期刊的知名度[9]。開創期刊的全新欄目還能為期刊注入新力量,形成差異化的發展方向。特色欄目經過不斷發展并配合宣傳后,必將形成品牌效應,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在利用自身學科優勢方面,《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開創《專家會診》欄目,就是在接受來稿時,特別是基層醫院因受到醫療資源、檢測設備、治療手段以及臨床經驗等方面的限制,對某些常見眼病的規范診治、非常見眼病尤其是疑難雜癥的及時診治,存在一些困難,以至于在總結這些病例成文投稿時,缺乏對這類疾病的系統認識,討論往往不夠深入,鑒別診斷不夠,可能發生機制的闡述片面、關鍵點把握不夠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期刊開辟了“專家會診”專欄。欄目設立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臨床醫師得到學習的機會,掌握對病例討論分析的方法。專家們也能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討論分析使自己的經驗更加豐富。該欄目刊登3期后,作者反饋較好,且有2篇文章均來自同一單位,可見具有實用意義的欄目在發表單位中影響意義,吸引同單位的作者投稿。為推廣該新欄目以及相關專題,特借助本刊主辦的學術會議進行宣傳,既宣傳了期刊又推廣了欄目。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廣期刊及論文
期刊編輯行業是傳統行業,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多數期刊都從紙質審稿過度到網上編審平臺,網站審稿平臺能夠使稿件的處理更高效。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大范圍普及,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習慣手機閱讀,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嘗試用手機辦公,微信平臺應運而生,并且呈現越來越普及的趨勢。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建立,不僅能使編輯和審稿人具有更便捷的審稿途徑,還能使讀者、編者、作者間的溝通變得更便捷。建立微信公眾平臺,能夠在及時時間推送近期的論文目錄,推薦論文,提高讀者對期刊的關注度,增加論文的引用率和引用速度。將微信平臺的諸多功能融入到期刊發展是迎合時代的要求。利用數字出版,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富媒體資源,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延伸紙質出版范疇。同時,在不具備微信公眾平臺的期刊,可以借助第三方平臺(如超星學習通),提供移動端向公眾提供全文閱覽,并借其推廣期刊及論文。
5.建立高效編委群,穩固作者、讀者圈
期刊編委會的主要職責和主要功能是把握期刊的學術質量,而學術質量的控制主要有編委會成員來完成,編委的學術活躍度和學術影響力體現了編委對學科研究熱點和前沿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建立高效的編委群是期刊編委能為自己期刊出謀劃策,或是除了一般審稿外還能不定時投稿,并且鼓勵自己團隊投稿。一般來說,這些編委都有各類基金項目,稿件也相對具有前沿性以及高質量性。例如《巖石學報》要求編委會成員每年至少投1篇高質量的稿件,審理一定數量的組稿,發現科研成果及時組稿,鼓勵編委多在學術活動中為《巖石學報》宣傳,這些舉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期刊在編委的引薦下,與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之一的“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許志琴院士進行深入交流與合作,從項目伊始就進行追蹤報道,刊出5期專輯,為提升《巖石學報》的國際影響力起了極大的作用。編輯可通過建立就合適選題(比如指南標準解讀類)建立連載性欄目,邀約編委為欄目撰稿,形成一定規模后,有利于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并吸引讀者保持固定關注。
6.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形成集團化發展
編輯是出版的“把關人”。只有擁有高素質、穩定的編輯隊伍,期刊的質量才能得到保障?,F代社會,越來越鼓勵編輯走出編輯部,主動參加相關學術會議,積極策劃專題,以實現期刊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所以,編輯隊伍對期刊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期刊的單獨化發展使其發展緩慢,集團化發展更有利于其飛速發展。集團化發展還有利于推動我國期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也被國內外期刊的集團化發展的實踐所證實。目前我國集團化發展走在前列的有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部分高校期刊等。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