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任力理論的創始者———哈佛大學麥克利蘭博士以形象的“冰山素質模型”來描述個人素質能力特征,即包括冰山以上顯露部分和冰山以下深藏不露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識、技能、經驗等容易被評價、被感知的要素,冰山以下部分包括動機、特質、價值觀等,是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但冰山以下的因素往往對一個人的行為和工作起決定性作用。因此,《軍事醫學研究(英文)》編輯部針對在工作中應該達到的“冰山以上”的完成標準,制定了針對性、個體化的“冰山以下”決定性能力要素培養策略,即培訓從常規性轉為非常規性,從對知識、技巧的培養轉向編輯再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等方面的訓練。
1.編輯再學習能力培養
針對《軍事醫學研究(英文)》的編輯均處于易發生“職業枯竭癥”的編齡,以及“一身兩任”甚至“一身多任”的繁忙工作狀態,加之編輯的勝任力素質不斷受到軍事醫學學科交叉化、綜合化、滲透化發展的挑戰等現實情況,《軍事醫學研究(英文)》編輯部認為只有通過一系列長期的規律性和激勵性再學習能力培養措施,才能使編輯避免職業倦怠,促進其磨礪意志,養成學習習慣,最終使其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不斷激發編輯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并挖掘其內在潛能。
1.1每周早課
編輯部固定于每周的星期五早晨利用半小時進行學術前沿資訊分享活動。由主持人提前1周對分享主題提出要求,每位編輯輪流擔任分享者,分享主題包括學科新進展、醫學前沿科研成果、國際醫學期刊動態、國際編輯出版規范、全媒體技術研究等。這種訓練旨在要求編輯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對各領域的熱點問題與信息進行搜索、整理、學習、分析和思考。同時通過分享,讓其他編輯也得到知識擴增。隨著時間的積累,編輯逐漸感受到不僅自身知識得到了擴容,個人的研究、總結、表達等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時拓展了視野與思維,養成了碎片化學習的習慣[12],從一開始被動性完成任務成功轉變成為自發的主動性學習。
1.2每月一匯
編輯部制定了每月末開展一次審稿意見和亮點匯總學習活動。每位編輯將當月接收到的國際同行評審意見進行整理,選擇出其中的審稿意見,分析總結其亮點以及與提高文章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相關的信息。這樣的匯總學習路徑能激發編輯自身的學習和思考潛能,不僅使編輯領悟到審稿專家就文章中的問題表現出的更為獨到的認識和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可幫助編輯快速、有效地補充相關領域的多維知識,激活編輯的潛在思維,同時這也是促進編輯能力與學術專業能力相融合的過程,以此不斷完善編輯自身知識和技能素質架構,真正把“做學問”與“做評審”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編輯不僅能充分發揮學術評價的重要功能,更可以通過編輯更高層面影響力的充分發揮,最終使期刊不斷增強引領學術前沿的作用。
1.3每季一會
編輯部每季度組織召開一次總編工作會議或辦刊經驗交流會。每期的總編工作會議輪流邀請10~15位不同專業的編委會成員參會,就近期雜志的工作進展、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思路、下一步工作計劃等內容進行討論交流。編委們從專家學者和學科發展角度提出的辦刊新思維、新理念,既能夠刺激編輯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還能激發編輯結合自身經驗,或吸收整合、或另辟蹊徑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形中推動了編輯再學習能力的提升。辦刊經驗交流會是邀請相關期刊或其他學科專業領域的學術期刊或相關行業的專家進行授課與交流,通過了解其他學術期刊的發展狀況、成功經驗等,編輯能取長補短,獲得啟發,開闊思路,更為重要的是,能激發起編輯的對標競爭意識,從而自覺地關注并學習對標競爭期刊好的做法與經驗,并從中尋找自身的發展契機。
2.價值創新能力培養
面對媒體融合與轉型發展的大趨勢,期刊影響力與核心價值的體現與提升從以前的“內容為王”轉變為“內容為王、技術為后”的新形態,即需要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編輯快速轉變重學術而忽視信息技術的傳統思維與觀念,重新定義編輯的核心價值,培養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積極應對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創新發展,以及全媒體技術、多方位融合對編輯素質的挑戰。《軍事醫學研究(英文)》編輯部從學術和技術培養這兩個方面入手來提升編輯的價值創新能力。
2.1學術價值創新能力
編輯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是策劃軍事醫學前沿選題、提高期刊內容質量的首要條件。編輯部就學術價值創新能力培養提出并實踐了兩方面的措施。(1)參與相關專業課題研究。與臨床或科研專家及團隊開展科研課題合作,負責文獻調研、模型設計、統計處理等工作。此措施除了使編輯深入了解各種學術觀點和學科發展態勢,更重要的是科研團隊的創造、質疑、開拓精神和工作作風直接給編輯帶來了潛在的正向影響,使其在提升科研創造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對稿件的鑒別與評判能力,做到編研結合、編研相長,從而逐漸習慣運用創造性思維研究、挖掘有意義的選題,無論是策劃內容的選擇還是形式的設計,都能體現出其自身的創造性與獨特性,編輯加工出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具有獨立意識、及時反映前沿學術成果的好文章。(2)制定選題前期流程化調研模式。要求編輯充分利用各大信息檢索工具的強大分析功能,以及自身的邏輯思維總結判斷能力。首先,對學科作者和讀者情況進行摸底,分析作者和忠誠作者特征,分析讀者偏好與關注點;其次,對熱點下載和高被引文章進行摸底,分析其高關注度原因;再次,對其他相關雜志的熱點文章進行摸底,分析自己與其的相似度和差異化;,根據以上信息分析情況,總結策劃未來期刊短期選題內容和長期規劃方向。此舉措強化了編輯的信息敏銳度和信息分析能力,不斷促進編輯在策劃選題工作上的學術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拓展,從而推動編輯工作方式創新。
2.2技術價值創新能力
大數據、互聯網下半場、云計算、域出版等新概念風起云涌的時代,對出版過程的智力生產(內容)尤其是物質生產(傳播技術手段)要素提出轉型要求,但要清醒地認識到,僅僅滿足于將內容搬上網站的所謂數字化出版轉型,而不是在技術與手段上融合創新傳播服務,根本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轉型。因此,《軍事醫學研究(英文)》編輯部在注重編輯學術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下大力從信息意識與能力入手,在、合理地開發和綜合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媒體新技術的選擇和使用等細節方面開展了工作實踐,從而通過技術價值創新能力的培養來達到與智能化時代相應的信息技術素質新要求。(1)利用數字化編輯工具提升稿件識別度及個體化服務度。定期舉辦編輯部EditorialManager(EM)稿件處理系統、iThenticate論文比對系統、InDesign排版系統等的應用情況與心得體會的內部研討活動,要求編輯在編輯流程、排版、和校對等環節中對軟件系統的各項功能與使用技巧進行深度挖掘與應用。編輯不僅能利用EM系統有效監督稿件運行全過程,而且能拓展應用其產生的相關數據,包括深度分析不同國家和學科審稿人的審稿情況、國際作者投稿和審稿人審稿時間特征等,從而促使編輯針對數據特點和變化情況,不斷創新性地策劃組稿約稿、邀請審稿人等。同時,也通過對在審稿件的應審專家數量、審畢時間和審稿意見,預測稿件“預后”,并結合作者的需求提供個性化制圖、視頻和宣傳等服務,使文章在得到更為有效的傳播的同時,也鍛煉了編輯應用數字化和多媒體工具提升編輯與服務工作的創新能力。(2)利用全媒體思維實現稿件加工立體化和宣傳提前化。《軍事醫學研究(英文)》編輯部要求每位編輯在初審時對稿件選題與內容進行預判,篩選出有個性化推送價值的文章,并充分結合文字、圖片、視頻(包括動漫)、音頻等形式,考慮到互聯網、廣播、手機媒體等不同媒介特性,在稿件外審期間思考如何將文章內的科研圖片進行藝術化加工,并用于期刊封面和推特(Twitter)宣傳,如何將文章的實驗過程或作者的科研思路加工為視頻,在博客、微信公眾號上配合精要文字予以。這些多樣化加工需要編輯對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基于網絡化思維和信息化思維進行總體設計與細節把握,還需要將文章從加工到推廣的整體策劃方案與作者進行深度溝通,因而鍛煉了編輯的全媒體創新思維和預見能力。
2.3編輯多方位整合能力培養
傳統出版業以載體形態劃分媒介的格局已經被打破,新型出版業態是產品、用戶、生產者等多方資源的整合方式,其在交融中共同促進與發展。因此,小作坊式出版運作模式使學術期刊形成的“信息孤島”形態已不能適應和推動新時期學術期刊及其編輯核心價值的塑造。唯有將期刊與編輯個體作為期刊內外部各個關系的鏈接點,打通各個關節點的流動路徑,主動服務于多方位、全流程的資源整合和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為用戶提供專業化服務,才能真正打破編輯部的“信息孤島”狀態,使期刊快速適應并融入出版轉型的新環境。因此,《軍事醫學研究(英文)》編輯部著重從期刊鏈接能力和個人整合能力兩方面開展編輯的多方位整合能力培養工作。
2.3.1期刊鏈接能力
編輯部在期刊的未來發展方向和規劃中提出,力爭把其打造成為聯結線上與線下、專家資源與用戶資源、傳播與服務、軍事與醫學學科等各個領域的中間鏈接點,通過前期的用戶需求分析、選題策劃,中期的產品再創作與全媒體生產,以及后期的立體化推廣和個性化服務等工作,切實鍛煉編輯結交多方面專業人員、共同開展多工種技術的協作能力,以及多維度結合的鏈接能力,而期刊作為多通道鏈接點的實現,是其穩立于快速發展的媒體融合轉型期的基石。
2.3.2個人整合能力
(1)組織架構中的核心把控與輻射功能發揮。面對期刊內外部相關的各條路徑,編輯必須發揮好期刊鏈接點的作用。編輯部要求編輯在觀念上實現以作者為中心到以讀者為中心的轉變、從讀者到用戶的轉變,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從新的媒體生態角度,打造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高滲透的傳播與服務平臺。具體方法為以每位學科編輯為核心鏈接點,向外輻射,聯結與維護好與其他編輯團隊成員、編委會成員、國際出版公司、數據庫、審稿專家、作者、讀者等內外部的所有關系。根據每位編輯不同的責任學科和自身的職責任務,將其與相關關系人溝通聯系的時間頻率、目標、事項、層級等進行明確分工,并要求其將完成結果匯報于主編助理處進行分類整理,以評估任務進展情況,并據此提出或通過集體商議制定下一步推進的解決方案。通過編輯核心輻射構架的組織與實施,編輯能夠清晰梳理自己的上下和內外關系,前置了自己的任務目標和重點計劃,并通過與不同關系的群體溝通磨合,既學習了學者、出版者、設計者、傳播者等各類人員的精神與理念,又不斷完善了自己對于期刊關系系統的整合能力。(2)個人技能與個性的融合培養。不同的編輯崗位所要求的編輯能力與素質有所不同,且每個人的個性與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編輯部以提高人崗匹配度為著眼點,根據每位編輯的個性特點與能力,明確主要崗位與次要崗位分工與職責。主要崗位是最適合其個性與能力發揮的工作;次要崗位是鑒于其仍需鍛煉和提高的能力而分配的職責,需要在其他主要崗位人員的領導下開展輔助性工作。此種設置在發揮每個人優勢的同時,也可修煉和改進其不足部分,從而通過人崗的匹配,既有效實現了人的培養,也實現了組織的發展目標。
總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科技期刊的出版必然建立在基于多媒體的跨受眾、跨終端、跨渠道的超級媒體傳播與服務平臺之上,鑒于期刊新思維的形成和新平臺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諸多問題還處于不斷地探索之中,國際軍事醫學期刊應立足于新時期“核心價值”,加強編輯再學習能力、價值創新能力和多方位整合能力的培養,促使編輯從傳統編輯角色轉變成為前沿醫學科技的引領者、先進出版規范的執行者和多元化服務的集成者,通過挖掘其內在潛力以推動目標實現,以全新思維推動融合轉型發展,大膽實踐傳統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實施路徑,實現期刊新時期的新跨越。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