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建設微信公眾平臺、增強移動端傳播力,已成為科技期刊應對新媒體時代挑戰的重要舉措之一。在科學運營微信公眾平臺以提升科技期刊移動端服務水平的問題上,學者們進行了深入探討,涉及宏觀定位與整體規劃(如張艷萍的研究)、管理策略及其實施(如劉星星等的研究)、適用領域(如謝文亮的研究)、內容編選(如張海東等的研究)、界面功能(如冀芳等的研究)、倫理規范(如劉建的研究)等方面,成果頗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果及相關結論大都基于對微信訂閱號、服務號的考察,其前提是公眾平臺所在的微信系統的“技術生態”相對穩定。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WeChatMiniPrograms)正式上線,并迅速在商業營銷、社會工作、文化場館服務以及各類實務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短短1年多的時間,小程序的累積用戶數已接近4億,且人均在線時長持續攀升,尤以25~30歲的用戶最為活躍,這表明微信小程序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綜觀其實踐成效與運行機制,可以認為,作為一種與訂閱號、服務號“異質”的新元素,微信小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微信公眾平臺的技術生態,開辟出新的應用場域。對于科技期刊的移動端服務而言,它的出現也昭示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
但在科技期刊領域,微信小程序的應用并未受到關注。目前,鮮有從微信小程序與科技期刊發展相結合這一角度切入的研究;關于科技期刊是否要開發、如何開發微信小程序的系統思考及相關成果,仍處于空白狀態。本研究著眼于此,探討科技期刊基于已有公眾平臺開發、利用微信小程序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基本思路,以期為推動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發展、提升科技期刊移動端服務水平提供參考。
微信小程序本質上是一種移動端應用(C/S構架),可以通過編程設計和對移動設備硬件的調用完成多種任務;就核心功能而言,它能夠實現與原生手機App基本相同的應用效果。但其遵循“輕應用”的開發理念,具有“無須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須卸載”的特點,并通過借力微信平臺功能、限制代碼規模等方式不斷降低開發難度與資源要求。目前,微信小程序已和傳統的公眾號界面實現了較高程度的互通,二者間達成關聯和界面跳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
技術和傳播機制上的獨特性,以及與既有微信系統的緊密銜接,賦予了小程序拓展微信公眾平臺功能、豐富移動端服務手段的極大潛力。對于科技期刊而言,這種潛力值得關注。
1.超越內容供給,強化工具服務
當代科技期刊已將“知識服務”視為核心發展理念之一,而其在移動端踐行這一理念的主要渠道就是微信公眾號。不過,在實踐中相關服務主要為推送紙刊內容,其他類型的服務不甚活躍。實際上,非推送服務中的目次檢索、投稿指南、過刊瀏覽等,本質上仍是文本———只不過屬于回應式而已;至于微社區、在線投稿等,則往往是跳出微信體系在其他界面實現的。所以,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目前的知識服務總體上偏向于內容供給。知識服務“關注的是用戶所需的服務,而不是信息本身,目的是將用戶從海量的相關信息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夠直接獲取所需服務”。這意味著,知識服務體現了用戶信息獲取行為所指向的最終目標得以高效實現的“過程”,應是“內容”與“利用”并重。而對于內容來說,除了篩選之外,顯然還有更多的利用方式。雖然微信小程序內嵌于微信系統,但其作為“移動端應用”的軟件程序性質,以及需要自主設計的開發方式,決定了小程序可以成為比較典型的工具。例如,使用小程序“微軟小蜜”,能方便地將圖片變為可編輯的PPT文檔。在此過程中,它就是提供識別、轉化圖片的操作工具。小程序這種打造處理工具的能力,正可為利用內容提供靈活多樣的手段;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滿足用戶需求的模式與方法,也必然因此而趨于豐富。例如,可以設計我的書架、在線筆記等小程序,方便用戶快速調取閱讀記錄、隨時總結心得體會;也可開發文章關鍵詞檢索與抓取、圖表文字識別或特定領域常用的公式計算器等應用工具,以便用戶在移動端即時處理內容文本等。針對研究慣例與特定學科需求的工具性小程序的開發,與科技期刊的內容優勢相結合,將使用戶既能獲取品質信息,又能在移動端隨時隨地加工整理信息,從而更便捷、高效地進行學術思考和積累科研資源。在與公眾號相聯通的運行條件下,小程序開辟的工具服務維度,可以和既有的內容供給服務維度實現協同,這將極大完善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媒介功能,而且也更為符合“知識服務”的本質要求。
2.促進用戶間互動,完善平臺交流模式
基于移動端的交互活動在當代媒介行為中日趨常態化,但訂閱號、服務號的傳播特征偏于運營主體,某種程度上不利于用戶間的互動交流。有研究者指出,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所構建的“交流平臺”,其運行模式仍是“用戶與期刊之間的咨詢與答復”,即當前微信平臺上的互動多呈現為以科技期刊為軸心的輻射型信息流動,難以形成網狀聯通、多用戶互動的典型虛擬社區。小程序依托場景的應用特征有利于以共同的行為為紐帶,組建并維系活躍的網絡社群。微信小程序沒有粉絲,不涉及“圈粉”“訂閱”;使用同一個小程序的用戶,大多在某一方面有著現實趨同性,他們或面對類似的問題與情境,或從事相近的活動,這成為小程序驅動社交關系形成的切入點。例如,全民打卡計劃等打卡類小程序中,參與某一打卡項目的成員都在做著同一主題的行為(如讀書、健身等),他們通過圖文日記實現打卡,并以評論、留言等形式進行交流,相互激勵、監督或指導;一些小程序還設計了小組功能,使有著共同行為的參與者可以集中互動,進一步密切關系。相比于傳統公眾號的互動模式,微信小程序體系下的交流表現出如下新特點。
(1)促進用戶間交流。小程序以共同行為引發線上社交,由于擁有共同行為的是用戶,所以交流的主體也是他們。平臺方僅提供空間與技術支持,其發聲與否并不影響交流是否達成。這種交流形式顯然更具網狀化及用戶主導的特征。
(2)有較為明確的議題。共同的現實行為源于有共性的問題、需要或情境,由此衍生的交流,往往也有較為一致的關注點。如:跑步打卡類小程序中,用戶討論的多是健身塑型問題;而背單詞簽到類小程序所涉及的互動,則明確指向外語學習……因而,小程序推動的交流更易實現議題化。對于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受眾而言,最集中、顯著的共性現實行為首推學術研究工作。那么,引入小程序而實現的交流也必將凸顯學術議題。這樣的互動尤能體現科技期刊構建交流平臺的題中之義。
(3)現實行為與平臺交流緊密扭結。小程序驅動的社交中,線下活動是線上交流形成的誘因,也源源不斷地為交往活動提供資源(如記錄、心得等);而線上互動又將直接涉入現實,如當前參與打卡互動的小程序用戶,多是為了以此保障自己能將實際行為堅持下去,并獲得一定的參考,以提升相關行為的水平。對于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而言,這種線上交流與線下行為的密切關聯,有利于平臺互動切實促進科研工作,因而具有現實意義。
3.增強內容能力,強化富媒體效果
微信小程序同樣能被開發為移動端的內容平臺,且與傳統公眾號相比,其功能顯現出一定優勢。這主要是因為小程序雖然是原生手機App的簡化版,但其功能實現、服務模式仍遵循App的邏輯,故而在操作上更具獨立性。它可以突破訂閱號、服務號中推送頻次與文章數量的限制,還能實現多頻道內容。如“新華社微悅讀”除首頁的文章列表外,又設置了現場、圖視等頻道,平行視頻、圖片信息;“央視微電影青春頻道”則有作品分類功能,垂直延伸出匯集不同題材視頻的二級目錄界面。相較于傳統公眾號有數量限制的單界面形態推送模式,微信小程序不受數量、頻次限制,具備多頻道多層級呈現信息的能力,既可擴大規模,又有利于區分主題、歸類題材,還可對接欄目設置,適于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組織化管理內容傳播。概括而言,小程序的技術特征意味著科技期刊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較少的資源投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打造自己的內容類客戶端,并獲得相應的傳播功能。微信小程序借由程序的力量提升平臺富媒體化的能力,頗為值得關注。仍以“新華社微悅讀”為例,其通用功能“聽新聞”可以一鍵式實現文本型文章的音聲播報,這個效果正是基于文字轉語音的識別程序模塊批量實現。由此可見,小程序在用相對經濟的方式實現多形態內容呈現等方面具有較大潛力。考慮到當前科技期刊微信內容大多停留于圖文結合狀態,鮮見音視頻,且其移動端多媒體開發力量又相對薄弱的情況,借助小程序的技術特點來強化科技期刊移動端內容呈現效果的前景值得期待。
4.有效識別用戶及其需求,提升精準服務水平
挖掘核心用戶群體是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提升影響力、實現應有價值的重要前提,但現實中仍有部分期刊存在“未深刻考慮讀者興趣點和樂于接受的形式”的問題。該癥結的成因之一是訂閱號和服務號運行中的粉絲、閱讀量等指標往往僅具“計數”意義,對于識別或評價用戶的活躍性、實際態度等幫助不大。相比之下,小程序的用戶指標是存留率(即回訪率),其用戶都是活躍的,不存在傳統公眾號中的“僵尸粉”。尤其重要的是,微信系統為小程序開發提供了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使其能調用微信的基礎功能(如讀取位置等),以繪制“用戶畫像”(如年齡、性別、地區等);還支持根據特定目標來定義事件,并利用API接入功能進行自定義數據上報,以便搜集、統計與事件相關的操作行為數據。顯然,這些數據是描述用戶特征與行為偏好的重要資源,通過聚類分析、協同過濾計算等方法加以處理后,可以用來預測特定的需求、習慣等。而且,小程序本身也能依托相關數據,成為針對興趣、偏好等進行個性化推薦的應用,一些點餐類微信小程序在此方面已有成功實踐。
綜上所述,基于小程序的開發與運行,科技期刊通過移動端應用來把握受眾特點、提供精準服務的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