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社會引發巨大反響,因為事件的發生本質上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商業行為,其背后所產生的影響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世界五百強企業能夠被一個政府禁令威懾其生存,根本原因還是過于依賴國外的核心技術,自身的研發水平跟不上企業高速發展的步伐。
目前中國的學術科研領域也同樣存在類似的“中興之痛”,高校教育科研對國外科技期刊數據庫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其中有學術界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有中國自主科技期刊數據庫建設國際化程度不夠高的客觀因素,也有中國高校職稱評審與論文評價“重洋輕中”的體系因素。
筆者對近 20 年來中國引進國外期刊數據庫的整體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國外期刊數據庫的數量、價格、合同條款和服務等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 一) 引進外文期刊數據庫的數量不斷增長
目前中國各大高校外文期刊數據庫付費超過了中文期刊數據庫建設經費,這種現狀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無法有效改變。與芯片技術被國外壟斷的情況相似,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期刊數據庫長期被歐美國家壟斷,比如 SCI( 科學引文索引) 、EI( 工程索引) 、ISTP( 科技會議錄索引) 等。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采購聯盟( DRAA) 2017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外文期刊數據庫 1997 年開始引入中國,前期發展較緩慢,從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開始,外文期刊數據庫引進急速增長,一直到 2008 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這一增長趨勢才開始逐漸放緩。2010 年中國政府的“四萬億”措施見成效,中國引進外文期刊數據庫數量又迎來小高峰,到 2016 年中國引進的外文期刊數據庫數量達到140 個,漲幅非常驚人20。
(二) 外文期刊數據庫的價格壟斷
由于外文期刊數據庫目前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中國在購買這些產品的時候被迫接受高定價。2016 年中國引進 140 個外文期刊數據庫花費了近 13 億人民幣,平均每個外文期刊數據庫的年使用費高達一千萬人民幣。這個價格僅僅是外文期刊數據庫當年的訪問與使用下載費,第二年要想繼續使用必須續費,而且續費還以每年近 10%的漲幅遞增。短期來看,中國高校面對外文期刊數據庫這種高定價與高漲幅的“雙高”窘境難以改變。
( 三) 外文期刊數據庫的霸王條款
外文期刊數據庫商在與中國各大高校簽訂具體商業合同時存在許多不合理的霸王條款。目前中國各類高校包括雙大學、學科大學、普通本科大學、獨立學院、高職院校等,這些高校的經費情況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樣的雙高校擁有雄厚的經費,而一些高職院校的經費就少得可憐。同樣,由于中國東部和西部區域發展不均衡,一些偏遠地區或者欠發達地區對地方高校的財政支持力度相對比較欠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外文期刊數據庫商往往傾向于以中國發達地區雙高校的購買價格為標準推廣給其他地區高校,未考慮地域差異與高校類別。此外,各高校在購買外文期刊數據庫時也沒有選擇,只能以包年包庫的方式購買,無法按照具體使用量或下載量付費。
( 四) 外文期刊數據庫的糟糕服務
目前中國高校圖書館對外文期刊數據庫的服務有很大意見,主要集中在交流培訓、平臺使用、售后服務三大方面。一是交流培訓問題。外文期刊數據庫商往往只關心簽合同賣錢,賣完等于完事,缺乏長期面向高校師生數據庫使用的培訓服務,尤其在宣傳、推廣、培訓活動這些方面做得不到位。二是平臺使用問題。根據高校圖書館的反映,有些外文期刊數據庫平臺響應較慢,如工程索引數據庫( EI) 在訪問時體驗較差,服務器很不穩定,經常出現無法訪問或響應速度極慢的情況。Wiley 數據庫的訪問響應速度極慢,嚴重影響了訪問者的使用體驗。售后服務亦有諸多問題。外文期刊數據庫的售后人員經常變動,對訪問使用時出現的問題無法及時有效解決,甚至有部分中小規模高校反映的訪問使用問題在半年或一年之后才得到商家的反饋,明顯不被重視。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