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的跨界革命深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工作方式和消費模式,并引發了各行各業的顛覆性革命,期刊出版亦不例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期刊數字化。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裹挾下,從最初的電腦排版、OA辦公,到數字出版、移動出版,無不顯示出技術發展對傳統期刊出版的重大影響。數字出版也引發了知識生產、出版發行、傳播方式的改變144-151384-387,并業已形成了由作者、內容提供商、技術服務商、讀者構成的產業鏈60-64。盡管學術期刊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相比大眾期刊的媒體融合、快速發展,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建設任重道遠,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學術期刊所面臨的環境和形勢依然嚴峻。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014種,平均期印數、總印數、總印張等表征期刊發展情況的指標繼續呈下降態勢,下降幅度高達8%。另一方面,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勢頭卻很強勁,據《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達4403.85億元,比2014年增長30%,發展態勢良好。但在體量龐大的數字出版產業中,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卻僅為74.45億元,所占比例僅為1.69%,書報刊的數字出版情況并不樂觀,由此也可見一斑,傳統出版單位在數字化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學術期刊肩負著傳播科學知識、促進學術交流的獨特使命,在時代潮流面前更需要把握時機,實現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已成為學術期刊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現狀
關于什么是期刊數字化,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即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數字化77-79144-146。縱觀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過程,一直有兩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推動其向前發展,一是技術和信息服務商,二是讀者和作者。一個處于產業鏈的下游,一個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前者通過不斷研發新產品、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以技術的力量直接推動了學術期刊數字化;后者則是以隱性的力量間接推動了學術期刊數字化。回溯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歷程,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一直發揮著主導作用。學術期刊在數字化道路上的每一次飛躍和轉身幾乎都有技術服務商的身影,期刊人的很多理念幾乎都通過技術來實現,現在所謂的“云出版”75-79“全媒體出版”8-10“域出版”“移動出版”125-127,這些反映數字出版最前沿和近期動向的出版方式幾乎都是在技術服務商的主導下實現的。這也是為什么處于產業鏈下游的第三方技術服務商掌控著數字化發展的方向,并在協價議價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原因。位于產業鏈中間環節的學術期刊似乎一直處于尷尬狀態,數字化建設熱火朝天,建設效果卻不溫不火。從全局上看,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基本處于數字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其實踐路徑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
(一)借助第三方數據庫平臺,實現內容傳播數字化
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數字化模式,通過與知網、萬方、維普等第三方大型數據庫合作,借助數據庫平臺期刊所出版的內容,供讀者及作者檢索、下載、瀏覽。這一方式成本低、門檻低,有利于期刊內容的快速傳播,成為廣大學術期刊數字化的方式,但其弊端也由此而生,即只見文章不見欄目,期刊的整體性被消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信息服務商壟斷資源384-387。這些問題都飽受詬病,并引發了某些行業期刊的聯合抵制,同時也促成了期刊聯盟的建立和行業專業數據庫的形成,即下文的第二種模式。盡管如此,第三方數據庫平臺通過資源整合,實現了信息的較大化集成,內容的最廣泛傳播,為讀者及作者提供了便利,很大程度上成為勢單力薄的學術期刊實現數字化轉型的。
(二)依靠行業聯盟,打造專業數據庫
為擺脫第三方數據服務商的限制,較大程度地展現學術期刊的整體面貌,形成集約化、規模化運營,少數行業內期刊牽頭組建了專業數據庫平臺。目前運營良好,反響強烈的行業聯盟數據庫平臺有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聯盟和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期刊數據平臺64-6850-60。這些學術期刊數據平臺之所以能成功,與其獨特的期刊類型和市場定位有關。相較于以文字內容為主的哲學社會類期刊,醫學類期刊、科技類期刊,他們刊載的內容更適合數字傳播,因此數字化發展優勢明顯。哲學社會類期刊若想在數字化方面有進一步突破,則必須在傳播內容、呈現方式上進行創新。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這一行業聯盟性質的數據平臺是一種松散型的結構組織,具有非正式組織的一些弊端,如約束力、規范性不強,沒有緊密型正式組織所固有的穩定框架,等等,這也成為其實現良性發展的障礙。
(三)通過自建網站,實現采編一體化
在數字化過程中,有一定財力基礎的學術期刊依托技術服務商,建立了獨立網站和采編系統,但受單一期刊物力、人力等資源限制,自建網站效果差強人意。網站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時,鏈接少、服務功能有限,下載量和訪問量少等問題都限制了期刊傳播范圍。在采編系統功能架構方面,雖然實現了OA辦公、采編一體化,優化了期刊采編流程,提高了編輯工作效率,但其維護成本相對較高。對作者來說也增大了其投稿查詢復雜度,因為每個學術期刊的采編系統都是獨立的,作者需要登錄不同的系統,使用不同的用戶名和密碼進行稿件追蹤,才能了解自己所投文章的具體情況,相對來說,分散了作者注意力,增加了作者的投稿負擔。如何從用戶角度出發,設置集成端口,簡化登錄查詢程序,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應是學術期刊數字化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考量的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用手機查閱信息、獲取知識,手機閱讀成為時下主流,為適應這一潮流,部分學術期刊通過與微信等技術服務商合作,推出微信公眾號,對期刊內容進行篩選、加工、推廣,增加了與讀者、作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總體而言,我國學術期刊在數字化建設方面,仍存在著模式單一、數字化平臺建設緩慢的問題18-21,特別是平臺架構基本相似、內容大同小異、重復建設嚴重、力量削減分散,最終未能借平臺實現跨越式發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播效率,這些問題都制約了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的步伐和影響力。
二、學術期刊數字化的難點
經過多年實踐與發展,雖然各個學術期刊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數字化,但卻停留在數字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始終未能找到能有效滿足用戶需求并形成聚合作用的數字化發展方式,數字化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開拓,且大部分學術期刊在數字化面前仍處于被動觀望狀態,想得多,做得少。
(一)動力不足
學術期刊缺乏數字化發展動力,這與其天然的學術屬性密切相關。學術期刊承載著學術傳播與交流的功能,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其面向的群體是一個小眾市場,讀者群、作者群相對固定且相互重疊。在當前科研及職稱評價體系的指揮棒作用下,市場對學術期刊的需求依然強勁。這也是為什么在新媒體時代,大眾期刊受到強烈沖擊被迫轉型,從而實現數字化跨越式發展,而學術期刊受沖擊較少、數字化進展緩慢的原因所在。這一形勢對學術期刊來講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為學術期刊的生存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爭取了時間,留有了余地;另一方面也間接導致學術期刊轉型動力不足、疲于應付的狀況。
(二)體制約束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大都由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主辦,管理體制上受教育主管部門和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雙重領導。這一管理體制在保障學術期刊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也導致學術期刊發展的外在體制性約束較多,靈活性、自主性較差,市場意識薄弱,一定程度上造成學術期刊“散、小、弱、全”格局。另外,學術期刊數字化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學術期刊的資金來源卻非常有限,基本靠政策投入和財政撥款。除少數受教育部、國家基金委支持的學術期刊其資金運營比較充足外,大部分學術期刊都掙扎在溫飽線上。在生存還是個問題時,何談數字化發展?
(三)觀念保守
當前學術期刊對期刊數字化存在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發展重心主要集中在傳播終端———數字平臺的建設上,而忽視了內容加工與整合創新。其結果是雖然在學術傳播速度上實現了飛躍,但期刊出版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內容生產方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學術期刊出版基本仍以編輯部為中心,作者、讀者和編者之間缺乏深度的溝通和交流,學術評價仍在相對閉合的學術生態圈內進行,學術共同體發揮作用有限,這些都限制了學術創新和學術發展。此外,學術期刊數字化的建設與發展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且短時間內難以看到效果,培育期漫長而結果不可預知,因此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也使得一部分偏好規避風險、主張保守運行的學術期刊掌舵人在數字化面前踟躕不前,錯失發展良機。
三、學術期刊數字化的出路
通過梳理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實踐可以發現,學術期刊數字化主要為傳播渠道的重塑和傳播手段的升級,學術期刊出版的模式、核心環節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內容生產方式、內容呈現形態均有待創新和顛覆。利用已有資源,對相關信息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和深加工,實現現有資源的二次利用與價值創造,對延長學術期刊的生命力,延伸知識創新的價值鏈,盤活學術期刊的“數據”大有裨益。在未來的期刊數字化建設中,學術期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轉變觀念:由重內容向重服務轉變
圍繞學術期刊的宗旨,由內容加工者向信息服務者轉變,服務讀者作者,服務科研,滿足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具體來說,學術期刊應提供近期、最、最的科研信息和成果,同時應客觀評價成果的價值,推動科研成果的快速傳播。另外要注重對現有期刊內容資源的整合和二次利用,挖掘新價值。學術期刊數字化不僅需要在傳播途徑上有所突破,在內容上也需要加工再創作,發揮二次加工的價值,滿足“內容分類,用戶聚類”的要求264-268,使學術思想不斷生發、繁榮。
(二)國家主導:建成集成的數據服務系統
面對學術期刊“散、小、弱、全”格局,如何整合分散力量是一個復雜問題,其中既牽涉利益分配問題,包括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涉及技術層面的具體操作及流程設置問題。因此應充分發揮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實現頂層設計優化。通過行業協會力量,整合單個學術期刊資源,走規模化發展道路,破除單打獨斗之窘況,形成集聚效應。具體來說,在開放存取日益成為國家主流價值取向的背景下,應由國家主導,依托各學術期刊品質資源,建設綜合性、集群化、規模化、集約化的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推動學術期刊數字化升級,實現內容生產、采集、傳播、挖掘的一體化,使現有的學術期刊內容得到較大程度的挖掘和增值,拓展學術期刊的生存發展空間。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讀者及作者獲取信息的渠道與途徑、閱讀習慣與行為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對知識、信息的需求既廣泛又迅速,特別是隨著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性綜合性研究增多,單一期刊內容已不能滿足科研工作者的需求,用戶注意力勢必轉向擁有海量資源的數據庫。由國家主導建設集成的數據庫平臺,作者、讀者、期刊在同一平臺交流,既可避免重復發表、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也有利于加強學術交流、同行評價。平臺的運行費用可由加盟期刊分擔,另可根據學科領域或問題域組成聯合編輯部,集中審稿,通過數字云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協同整合、服務增值、專業服務,真正實現學術期刊社會價值與學術價值的有效統一和較大化。
(三)價值重構:實現學術期刊的功能拓展
學術期刊肩負著繁榮學術的使命,應通過數字化建設,借助技術手段,重構學術體系,重估學術價值,主動探尋功能拓展,使學術期刊真正成為引領學術創新、引導學術爭鳴的平臺。我們常常強調學術期刊的學術性、專業性、小眾性,而忽視了學術與思想、科技與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使學術變成枯燥乏味,沒有情趣的產品。實際上,學術是有溫度、有溫情的,學術期刊應當成為具有流動性的多價值面向的刊物。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發展,人們對學術期刊數字化的認識愈加明朗,在趨勢判斷上愈加清晰。數字化是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然之路,特別是在開放存取、共享經濟日益成為國家文化事業發展主流的情況下,學術期刊應以積極心態擁抱大數據、互聯網,實現學術期刊從觸網到融網的轉變。從國家層面講,應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作用,積極引導并進行資源整合,建設部級的學術期刊數字平臺,為科研創新提供服務和指導。從單個期刊來講,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必須遵循用戶需求導向和學術發展導向兩個維度。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面對海量期刊與有限用戶關注這一不可調合的矛盾,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前提下,學術期刊迫切需要滿足讀者及作者需求,用內容換流量,營銷自己,遵循互聯網經濟的規律,培養讀者與作者的忠誠度,增強用戶黏性及依賴度。在對待新媒體的態度上,既要利用各種載體,如在手機成為主要閱讀終端的時代,應適應移動出版趨勢,緊緊圍繞新的需求,加快數字終端布局;又要打破載體為上的觀念,樹立新業態理念。從以編輯部為中心的學術評價體系向以讀者、作者為中心的評價體系轉變.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