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內容為王”,狠抓載文質量 期刊的質量就是期刊的生命。不管科技期刊以何種形式發行,提升載文質量都是核心問題,不能顧此失彼、本末倒置。數字化轉型也只是包在外面的殼,核心價值還是論文質量。期刊論文要堅決杜絕關系稿、人情稿,必須堅持原創性和前沿性。提升載文質量要做到以下幾點:
(1) 期刊主編、編委要深入了解學科的發展信息和前沿熱點,制定好選題,打造自己特色欄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2) 要積極參與和組織學術論壇、專題討論等學術活動,密切編者和作者、編者和讀者的交流,不斷豐富辦刊資源。有的作者才能有的稿件,高水平的作者隊伍是提高稿件質量的根本保障,要建立方便作者投稿和溝通交流的渠道,廣泛吸引海內外學者積極投稿。
(3) 構建一支國際審稿專家隊伍,著眼實際,放眼未來,實施動態管理,使之成為科技期刊提高質量的有力支撐,有效利用專家來組織審稿工作。
(4) 的科技期刊需要的編輯人才來保障,“玉不琢,不成器”,一篇學術論文只有經過科技期刊編輯加工、美化,才能成為高質量的文章,因此,科技期刊要凝聚高素質編輯人才,尤其是掌握數字技術人才,要切實“以人為本”,磨刀不誤砍柴工,下較大決心,盡較大努力,吸引和匯集人才。
二、 完善政策法規,改革管理體制 面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帶來的網絡非法轉載等涉及到著作權問題日漸突出,現行的政策法規有待補充和完善,以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保障數字化轉型健康可持續發展。縱觀我國相關政策法規,對于著作權問題還是存在諸多漏洞,比如:
(1) 對數字網絡的立法多而雜,并且往往是多部門分頭制定、交叉執法,缺乏統一執法協調機構,嚴重影響了執法力度。
(2) 相關著作權法規定侵權要賠償損失,但損失額如何計算、間接損失是否賠償等,未作具體規定。
(3) 我國法律法規肯定了著作權保護措施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卻沒有明確規定著作權人是否有權采取、怎樣采取保護措施。
(4) 著作權法修訂周期較長,且缺乏前瞻性,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總之,數字化轉型給著作權保護帶來了挑戰,我們必須盡快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其次,科技期刊評價體制也要改革。我國是科技期刊產出大國,僅次于美國,卻不是期刊強國。科技期刊利于科技工作者交流成果、擴大視野、啟迪思路,對于社會發展和進步有著重大貢獻,實施寬松的登記制度無可厚非。但應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實施退出機制,以評促建,寬進嚴出,加強監管,優勝劣汰。建議成立科技期刊評審委員會,定期對期刊進行綜合考評,按照一定比例末位淘汰,合理布局,優化資源配置。當然,評價體系應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等原則,評估內容可增加社會信譽度、讀者認可度,較大程度地實現全員參與,全力以赴。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科技期刊開放程度 一是在投融資渠道上,數字化不同于傳統紙質出版,無論是人員培訓、網站管理、平臺開發,還是后期維護升級等,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技術支持,這是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條件。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依賴政府的財政撥款,為鼓勵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政府必須予以經濟政策扶持,如減免稅收、提供貸款等。另,結合當前市場經濟形勢,政府部門可進一步放寬科技期刊的投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甚至國外資本進入科技期刊經營領域,此舉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科技期刊經費不足的現狀,也可借助市場力量優勝劣汰。
二是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數據庫,也應以開放的心態,面向市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摒棄門戶之見,積極與外部接洽整合,加強溝通合作,向集約化、集團化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避免各自為政。
四、創新辦刊和營銷模式 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特色,提高自身質量的基礎上,應拓寬期刊數字化平臺,努力創新辦刊策略和營銷模式,擴大自身影響力。目前一些科技期刊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和國際接軌,值得借鑒。
在科技信息帶動下,數字出版的春天已經來臨,科技期刊發展面臨良好機遇。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如何把握時機,如何走開數字轉型之路,科技期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無法預測此次變革經歷的時間,激光排版技術的出現也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把 15 世紀延續下來“鉛與火”模式淘汰。我們能做的就是,緊隨數字發展潮流,與時俱進,站在高起點、樹立新目標,不斷追求,不停努力前行,勇攀科技期刊的至高點。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