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給傳統紙質出版帶來了巨大沖擊。手機、電腦等新興可視化媒體設備出現,改變著讀者的閱讀習慣,傳統紙質讀物已不再是選擇,“讀書破萬卷”將成為歷史。多元、豐富、實時的閱讀內容更能貼合讀者興趣,滿足讀者要求。2010 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后文簡稱《意見》) ,明確指出數字出版已成為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出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推動出版物由傳統紙介質的復制發行方式向網絡傳輸、多種介質顯示的數字出版方式轉變。數字出版目前有兩種形態: 過往紙介質出版物的數字化和新生內容的數字化出版,《意見》所指數字出版為后者。數字化轉型是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科技期刊必須調整戰略規劃,打破現有的產業格局,融入到數字化的潮流中來,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競爭中不被淘汰。雖然科技期刊出版物的數字化早已開始,中國知網團隊在武漢一次會議中也描繪了期刊全媒體融合數字化出版的宏大藍圖,但事實上,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仍在起步階段徘徊。
數字化轉型是近幾年才出現,現階段尚處于過渡期,各方面不成熟,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進入阻礙小。從傳統紙質出版向數字出版轉換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必然趨勢。因此,第 1 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越早著手,越有利于占領市場統治地位,越有利于抓住和擴大客戶群,越有利于建立產業優勢。在新的形勢下,科技期刊要認清發展方向,尊重時展的規律,有效地把握住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期。
1.管控機制滯后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科技期刊突破原有眾多的技術壁壘,加快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傳播迅速、信息量大、實效性強、交互性強、受眾廣。但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監控審批不健全,網絡非法轉載、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屢禁不止。這一方面固然有有關部門監督缺位,以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法律依然還有漏洞,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當前對于新興的互聯網出版和數字出版的管理和監督還存在法律法規空白。
其次,科技期刊評估體系有待進一步嚴格和優化。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眾多,重復辦刊嚴重、整體實力羸弱的問題較為突出。這些期刊中不乏一些是在利益驅動下,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刊物刊號,隨意辦刊,造成科技期刊資源嚴重浪費。甚至一些期刊只顧眼前經濟利益,超越辦刊宗旨及范圍刊載論文,存在買賣版面、頁數增多、違規增刊、虛假引用、“假刊”等現象。
2.資源配置低效、數字化質量不高 目前,科技期刊數字化范圍越來越大,但數字化內涵似乎沒有被真正把握,存在資源配置低效、數字化質量不高等問題。突出表現在只是把學術文章簡單地復制粘貼到網站上,或是利用電子出版社,簡單地加入學術期刊數據庫而已。而出版社又是以盈利為目的,相互之間惡性競爭,合作水平較低,重復建設數據庫,造成了極大資源浪費。
例如一些高校學報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有效推動數字化轉型,但大都依托學校的門戶網站建站,沒有自己獨立的頂級域名,即便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到,但顯示的域名網址也是學校的二級域名網站。這些網站部分存在功能不完善、內容粗糙單調、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時、服務功能差、知名度低、維護不善等問題。還有一部分網站僅靜態展現期刊信息,是紙質期刊的延伸和附庸,沒有動態全文檢索和互動交流,甚至網站上期刊簡介、征稿指南等數據還停留在幾年前,沒有更新,訪問量小,影響力弱,更談不上和國際期刊競爭。
再如在線投稿和審稿是科技期刊數字化最重要的兩個條件,在隨機抽取的 500 家科技期刊網站中發現,僅有 267 家實行了在線投稿和審稿系統( 占 53. 4% ) 。特別是社會科學類期刊,僅有 39. 1% 實現了在線投稿和審稿系統。此外,筆者在模擬投稿中還發現投稿系統存在內容設計不完善、結構設計不完整、系統安全性低等一系列問題。
3.專業技術欠缺、人才儲備不足 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在表現形式上換上了“數字外衣”,但畢竟是數字產品,需要通過數字技術來實現。科技期刊過去立足傳統紙質出版,編輯團隊往往是內容編校方面的專家,而數字技術與他們專業毫不相干,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數字技術和相關人才短缺障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對這樣一條鴻溝,科技期刊如若不更新和轉換人才結構,解決技術人才稀缺問題,不可能真正實現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