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網絡出版數據庫開發的知識服務功能帶動下,中國科技期刊知識服務行業已經起步,但布局分散、影響力小,且服務功能有限,與發達國家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體系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與大數據時代科技信息發展的背景不相符,不能滿足科技期刊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因此要想跟上并超越發達國家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水平,就必須在知識服務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主要應在以下幾方面嘗試改革。
1 推進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建設
據數據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集群化程度依然偏低。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的科技期刊為例,677 種期刊參與了問卷調查,共涉及 520 個出版 單 位,即 平 均 每 個 出 版 單 位 出 版 期 刊 1. 3種。科技期刊的集群度較低,也導致了大多數科技期刊網站和期刊微信訂閱號都是分散地為讀者提供知識服務內容。單一期刊知識服務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些科技期刊集群開始嘗試統一運營微信公眾平臺。今后科技期刊開展知識服務,好是同類期刊嘗試集群化協同創新,實現知識服務平臺的共享。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一些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識共享平臺先例正在探索和實踐中。美國的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開發了 Nature 及其子刊和加盟刊等 110 種左右高層次期刊群,其他學術出版組織也相繼推出了高影響綜合期刊群知識服務平臺,如 PLo S Journals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和 Wiley 數據庫等。我國目前專業集群化網絡出版平臺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是由學會主辦的期刊集群網絡出版平臺,如地球與環境科學信息網( EES) ; 二是由同一主辦單位期刊群組建的集群化出版網站,主要為科研院所、高校組建的期刊群網絡出版平臺,以及各大高校所建立的獨立的學術性期刊群網站,如清華大學學術期刊中心涵蓋了 22種學術期刊的微信閱讀服務平臺。然而,這些期刊群網站主要的功能大多停留在期刊協同采編上,對知識服務平臺的集約化功能構建和開發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挖掘。
2 重塑科技期刊的工作系統
在建立專業科技期刊群的基礎上協同打造知識服務平臺,首先要改變傳統的編輯模式和工作流程。將內容采編系統、生產制作系統、資源管理系統、用戶服務系統重新整合,實現編輯出版與知識服務的有機融合。
( 1) 內容采編系統。以編輯人員作為知識服務的建立主體,負責構建一次文獻的結構化文檔。結構化文檔是集約化生成平臺的基礎性數據格式,使知識服務系統可隨時隨地獲取具有高度知識標引的原生數據。內容采編系統不但完成了傳統的出版流程,也完成了對內容的細粒化知識標引過程,較大限度地發揮知識內容和知識鏈接擴展的潛力,適應 PC端、移動端等不同渠道的要求,為用戶提供精準的知識服務。
( 2) 生產制作系統。以出版技術人員作為工作主體,通過該系統可以獲取各編輯部的出版內容資源,將結構化文檔制作成科技期刊格式文檔或知識服務的其他形式文檔,簡化內容向知識的轉化過程。通過該生產制作平臺,各生產單元( 編輯部) 擺脫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提高了科技論文的產出效率。更重要的是,為后期知識服務提供了快速敏捷的內容資源支持,實現了編輯部生產環節的集約化管理。
( 3) 資源管理系統。該系統是知識服務的資源部門,是提供知識服務的基礎。資源管理人員將期刊群中各期刊分散的內容資源進行匯集,通過同類或相近專業集群模式,對已有文獻進行標引,做出專業文摘和主題索引等,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知識文庫,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知識服務模塊,接受用戶的專業定制,為知識服務提供資源保障。
( 4) 用戶服務系統。通過多媒體在不同的平臺向讀者和用戶提供知識服務,是接受用戶咨詢、定制和推送解決方案的窗口。該系統承擔著對調研用戶需求和反饋服務評價的任務,以用戶的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服務流程。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群的一次文獻資源和審稿專家、作者等智力團隊,根據用戶的不同問題,執行多任務、多功能、多動態的服務需求,組織和提供知識資源服務,以解決用戶問題、滿足用戶需求為最終服務目標。
結語
科技期刊開展知識服務是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環境下的新趨勢,對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概念和特征進行必要的理論探討是進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水平的前提。筆者在創新知識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法、創新載體應用和創新服務模式方面參考了國內外圖書情報界和科技期刊開展知識服務的理論實踐資料,并且進行了思辨性探討,重在探索: 可能存在觀點不盡的問題,目的是呼吁科技期刊界進一步重視知識服務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推動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在新時期為科技發展及社會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