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平臺、多模態、流動化的傳播生態環境中,學術期刊傳播價值不再簡單地源于提供內容,還必須重新定義媒體“傳—受”關系,要通過互聯網及其他終端平臺調查了解受眾對媒體關注與內容下載的情況,分析其對科研學術信息的潛在需求,構建受眾內容需求結構,重新定位學術期刊的“傳—受”關系與范圍。
1利用互動平臺讓學術期刊回到學術共同體的中心
學術信息產生是需要創新的,而創新是需要非常活躍的思維與氛圍激發的。新媒體的互動功能具有多種社交元素,學術期刊要充分利用社交互動平臺重新認識并梳理媒體與受眾間的關系,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引爆學術期刊人長年累積的創造力,讓學術期刊真正回到學術共同體的中心:一方面,以“學科域”或“問題域”為原點組織刊與文,并通過收稿、審稿、編輯出版與服務讀者等各個平臺,組建作者、審稿專家、編者與讀者互動的學術共同體。如通過自身網站平臺加強與讀者互動交流,及時期刊征文信息、專業前沿資訊以及相關的科研動態信息,或開展編讀活動,鼓勵讀者及時評文、評刊,實現學術資源鏈連接與學術信息的多維傳播,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用戶提供多元化、立體化的信息服務。
另一方面,利用多種互動平臺的隨身化、碎片化、個性化和社交化的特點,不斷提供持續、有效的信息,以特色信息為學術共同體服務,增強特定受眾群對學術期刊的黏度,展現期刊傳播的特質與個體形象。在微信平臺中的“關注”不僅反映個人對信息的需求,而且展現了受眾注意力的焦點分配情況。即一個人偏好什么就會分配其注意力的焦點,就會關注;因此,學術期刊要通過信息推送、鏈接與分享等聚焦受眾的注意力焦點,完善自身微信平臺建設與信息服務取向等,讓學術期刊真正走進學術共同體的中心,消解受眾在海量信息中識別價值信息難的問題。
2把“小眾”學術推向“大眾”視野
學術出版的受眾群一直位居閱讀層的高端,屬于小眾范圍,強調在專業領域內學術交流;但是,任何科研成果的終極目標不僅是運用于實踐,更是在實踐中實現再完善、再創新的過程。葉金寶先生曾指出,學術期刊不僅要服務學者,還要服務于社會各界,從而架起學術與實踐相互溝通的橋梁,提升學術影響力,增進社會理性,拓展學術期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把學術期刊從“小眾”交流推向“大眾”視野,必須做好3個匹配才能實現學術期刊與大眾媒介平臺的通力合作,即內容供給與受眾需求相匹配,內容制作形式與媒介表現形式相匹配,媒介供給節奏與受眾需求心理相匹配。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大眾對科技創新的動態信息的關注點和關注度,然后確定學術期刊可以供給什么內容,以及選擇以什么平臺渠道推送信息,契合受眾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從嚴謹、規范的學術信息內容中析出有新聞價值、技術應用價值與科普價值的內容,通過新聞,或科學知識普及的表達形式,以滿足社會大眾對科技發展動態信息的需求,或技術應用部門對科學技術方法的需求。例如,科研論文科普化存在廣泛的社會需求,科研論文作為高端的科普資源也受到大眾傳播平臺的關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黨組書記陳平平曾說過,“要做到每一篇科研論文后面,都有科普文章、書籍、視頻”。
“科普化”傳播科研成果是學術期刊一個重要的傳播增長點,打通科研成果傳播平臺與大眾傳播平臺的通道,從科研成果信息析出新聞資訊、技術應用性信息和科技知識普及型信息,再通過大眾新聞傳播平臺、科技資訊傳播平臺或專業知識傳播平臺,將小眾化學術推向大眾視野,讓更多受眾理解科學,檢驗成果,實現再創新。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