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媒介價值的實現都是圍繞“它能影響什么人,如何影響,影響價值如何兌現”等系列問題而尋找媒介傳播的空間。傳統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及其成果的載體呈現,傳播是直接對象傳播,是線性傳播,傳播范圍基本局限在專業領域范圍內,受眾需求也是一種靜態的需求;因此,在長期的學術生產過程中,學術期刊都是通過嚴格的審稿程序和及時發表科研成果而努力提升媒介公信力的。
1學術期刊加工由“單元化”變為“多元化”
1.1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學術期刊信息內容生產與媒介平臺的對接基本以“搬家”的模式,數據的生產方式仍停留于工具層面,即實現便捷的學術交流。伴隨著受眾接受信息多元化發展,學術期刊媒體搬家式的數字化也越來越不適應多平臺傳播以及受眾的接受習慣。如應用廣泛的微信公眾平臺受到越來越多科技期刊的青睞,不但成為科技期刊官方信息平臺,而且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強大功能進行市場經營、采編、消息、客戶服務,等等。
1.2學術期刊必須從生存基點改變學術信息的組織結構與加工模式,使價值信息與網站、數據庫、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移動App等多種傳播媒介表達形式匹配。根據不同媒介終端的技術特征、格式兼容以及不同操作系統的通適性等,確定不同的數字內容與形式標準,運用先進技術對內容進行解構與重組,尤其要加強科研信息的可視化、多維化的加工創新。數字內容生產要充分利用文本、圖片、音頻與視頻,將信息內容加工模式由“一元化”變為“多元化”,向不同媒體受眾展現一幅幅立體化、可視化、動態化的知識地圖,把更廣泛的受眾思維帶進無限的知識空間和想象空間。
1.3學術期刊以多種形態的內容適應不同形式的載體表達方式,可契合不同載體的受眾需求,豐富信息內容傳播類型:除專業論文信息外,還有咨詢信息、知識信息、新聞信息。咨詢信息如學術前沿的動態信息,科研成果產生過程信息,近期的行業資訊;知識信息如文章推介、學術論文寫作指導;新聞信息如科研成果信息,科學知識普及信息等———形成一個“內容多元化制作、多種結構表達、多載體呈現、多平臺”的動態出版局面,進而促使學術期刊的信息服務也從傳統為行業內專業人士提供服務,轉化為跨學科、跨行業的服務。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