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刊從業者對媒體融合理論進行了相關研究:吉海濤等探討了學術期刊新媒體產業聯盟的組建方式、運行模式、風險防范及保障制度;傅曉琴認為學術期刊應堅持內容為主、技術為輔的原則,促進期刊內容資源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發展;指出,科技期刊在與新媒體融合中要有發展戰略,因刊制宜,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融合之路;徐亟等認為在新媒體時代,期刊編輯部要開拓除傳統的科技信息出版功能之外的市場空間,不能原地觀望,要有探索的勇氣,抓住一切機會,才能讓科技期刊重拾市場主體地位。
1學術期刊的傳播劣勢
學術期刊是傳播科學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期刊的傳播方式始終比較單一,不管是通過大型的數據庫出版商,還是建立期刊自身網站,其最普遍的做法是紙刊內容原封不動地數字化,而且在傳播方式上與紙刊大同小異,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庫出版商的信息資源越來越大,呈現出海量化的特點,學術期刊經歷著從以紙版出版向網絡出版再到知識出版為主的轉變,科研工作者在搜索學術文章時,不再關心出自哪一本期刊,而是在哪一家數據庫出版商可以查詢到更多的相關知識點。這種傳播的轉變也使得學術期刊的品牌在削弱,內容特點很難有效地凸顯出來。
2學術期刊的內容優勢
“內容為王”是辦刊人追求的目標和采取一切辦法、措施與行動所得到的結果,尤其學術期刊的內容是經過多層把關才進入發行渠道的,其優勢主要依托3個方面:一是投稿文章具有較好的學術質量。目前,高等院校的師生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是學術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他們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確保了文章的高學術質量。二是強大的評審專家隊伍。學術期刊在選用文章時,通常采用同行評價的辦法,只有通過同行評價的文章才能刊登,這就從評價體系上確保了刊登文章的學術質量。三是編輯部選題策劃及“三審制”。品質的文章是基礎,的編輯是主體,良好的選題策劃和出版制度是保障。這3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術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的優勢所在。
3新媒體對學術期刊的影響
新媒體作為開放平臺,是一種技術。傳播環境的改變一方面給學術期刊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也為學術期刊的信息溝通、傳播模式提供了新的手段。學術期刊刊登的文章,反映著作者思想、觀點、數據、實驗分析、結果及結論。不同于傳統學術期刊,新媒體可通過文字、圖片、源程序、視頻、音頻、超鏈接等多種方式豐富文章的表達內容,拓展傳播方式。期刊編輯又可在多方面挖掘內容深度,增強與作者、讀者、審稿專家之間的互動,掌握所刊發內容的近期研究進展,了解研究熱點,實時調整組稿重點,打造具有性和前瞻性的內容產品。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