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但單純依靠該指標對期刊進行學術評價有失偏頗。科間差異和統計時段的影響無規律可循;綜述類期刊和綜述性文章比重大的期刊影響因子普遍高于其他期刊;期刊的刊文數量和作者數量越多,影響因子越大;統計樣本越多,期刊的影響因子越大。主觀因素導致的期刊影響因子增大不能體現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期刊影響因子定義為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之比。期刊的影響因子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為此,我們從期刊影響因子的定義出發,對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指導有關部門對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成就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一、學科間差異的影響
不同的學科由于其內在科研規律的不同,在做研究時所需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的數量也相差很遠,因而導致不同學科間統計的影響因子平均值差別較大。
二、期刊類型的影響
自然科學類期刊大致可分為學術類期刊、技術類期刊、研究進展類期刊和科普類期刊等。每一類期刊由于各自發表的論文類別不同,引用率與引用習慣各不相同,導致每類期刊間的影響因子差別較大。
三、不同體裁論文的影響
文獻綜述性文章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客觀評價與分析,包含的內容多,涉及到的文獻多,對后人進行同類科學研究具有指導性意義。但客觀評價,綜述性文章與原創性科學研究論文相比,其學術性較低。但正是由于綜述性文章后引用文獻較多,對后來的研究者有幫助而導致其被引頻率較高。如果某期刊發表的論文中文獻綜述性文章所占比例較高,則其影響因子會明顯高于一般的研究性論文。這樣導致的影響因子高并不代表期刊真實的學術影響力,因此評價期刊時還應考慮到期刊中文獻綜述性文章所占的比例。
四、刊文數量與作者數量的影響
期刊刊文數量越多. 被其他期刊引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期刊的影響因子也就越高。但是,由于影響因子是被引用文章數與期刊發表文章總數的比值,所以期刊的影響因子受刊文數量的影響不大。期刊的作者數量則與影響因子成正比。因為科學研究具有繼承性,某一作者的研究方向一般是固定的,同一研究方向可能產生若干篇論文,后續文章大多參考作者本人已發表的論文,因此期刊的作者數越多,影響因子也越大。從這點考慮,期刊刊文數多,作者數量就多,引用已發表的文章次數也越多,從而間接導致期刊的影響因子高。
五、統計時間段的影響
一般影響因子的統計時間段為2 年。如果統計時間段取為 5年,由于時間跨度大,又有很多因素影響期刊的引用次數,有可能導致期刊影響因子的排序發生變化。如期刊在某年發表一篇重要的論文被廣泛引用,若引用鼎盛期位于統計期內,則影響因子就大;另外期刊更名,在統計期較短的情況下可能使影響因子下降,但統計期較長時則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