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初的中國,涉及科學分類的既有科普期刊,也有綜合性期刊。其中最為系統而的科學分類雜糅在西方哲學史的文章中,以蔡寉庼與侯生二人最為突出。蔡寉庼在《哲學總論》一文中就將學問區分為統合學 與 部 分 學 兩類。首先,統合學又叫無形之學,包括統合哲學與無形理學兩類。部分學又稱有形之學或有形理學,包括理論學( 又分地宗學、理宗學與心宗學三類) 與應用學( 又分天體學、地體學與物體學三類) 兩類。而統合哲學又分為應用學與理論學兩類。無形理學也包括理論學( 包括社會學與心理學) 與應用學( 包括論理學、倫理學與政治學等) 兩類。其次,與隸屬于統合學的統合哲學、無形理學一樣,部分學也區分為理論學( 包括物理學、化學與天文學等) 與應用學( 包括器械學、制造學與航海學三類) 兩類。
蔡寉庼的科學分類非常復雜,并試圖澄清各學科的關系,認為從屬于統合學的統合哲學( 無象哲學) 與無形理學( 有象哲學) 之間有本質區別。統合哲學是以萬物本原為對象,其下屬的理論學、應用學又分別標明純正哲學與核學,二者相當于哲學與宗教學。而無形理學則是研究人類社會與心理、道德人倫、政治制度與思維方法等,屬于社會科學。而部分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所屬的理論學純屬于理論科學( 基礎科學) ,而下屬的應用學主要是一些機械制造工藝與工程科技的技術科學。理論學與應用學的二維劃分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即主觀上突出不同科學部類的理論性與實用性特征,強調哲學對科學、理論科學對應用科學的統轄作用,并將純正哲學與無形理學喻為中央政府,有形理學則喻為地方政府,政府中以無形理學管轄諸省,而以純正哲學管轄內閣,無形理學統合有形理學,而純正哲學統合無形理學與有形理學。
晚清期刊史上,侯生最早介紹了西方科學分類體系。他探討了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把科學定義為“現象之學”,把哲學分為惟心的哲學與惟物的哲學兩類,其中惟心的哲學又分為原理之學( 科學的哲學) 與理論的科學( 科學之果) ; 惟物的哲學分為實在論與認識論兩類。他以“哲學與科學之分類”為題,依時間先后順序系統介紹了西方科學分類法。具體內容包括: 斯都亞學派分科學為論理學、物理學、倫理學三門; 培根分科學為基于記憶力學科( 即史學,下分政治史、宗教史、天然史) 、基于想象力學科( 文學詩歌) 與基于理性學科( 包括哲學、物理學、純正哲學、倫理學、政治學、天然神學、天啟神學) 三類; 康德將科學分為“無機的物理學”( 數學、星學、地上物理學) 與“有機的物理學”( 化學、生物學、社會學) 兩個門類; 斯賓塞也將科學分為“抽象的科學”( 論理學、數學) 、“抽象的具體的科學”( 機械學、物理學、化學) 與“具體的科學”( 星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 ; 美國哲學家稽其吾分科學為“具體的科學”與“抽象的科學”,前者即“歸納的科學”,包括化學、星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學; 后者即“演繹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財政學、倫理學與政治學。
更為重要的是,侯生還廣泛地吸取西方科學分類的成果,推陳出新,重新進行科學分類。他主張將科學區分為“說明的科學”與“規范的科學”兩大類。其中“說明的科學”分為“物的科學”( 星學、地質學、物理學與化學) 與“生物的科學”( 動物學、植物學) 。而“規范的科學”包括論理學、審美學、政治學、倫理學、純正哲學與“心的科學”。“心的科學”又分為“個人的”( 心理學) 與“集合的”( 言語學、史學、人類學、財政學與社會學) 。侯生的主觀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基本上抓住了科學的描述與施策的不同特征,前者重在解釋與說明,屬于自然科學。后者重在設計與規范,隸屬人文社會科學。
《新民叢報》也多處涉及科學分類,但科學分類方式多有不同。梁啟超將廣義的科學區分為有形科學與無形科學兩類,有形科學即狹義之科學,是小科學,并等同于傳統文化中的格致,相當于自然科學。而無形科學包括史學、政治學、生計學、社會學、宗教學、倫理道德學等,相當于人文社會科學。有形科學與無形科學共同構建成“有系統之大學科”,即大科學。日人江口辰太郎則直接將 Natural Science 譯為自然科學,把科學劃分為普通科學、自然科學與規范科學三類,并一一予以定義: “將普通知識、普通理論組織成普通科學,秩序井然者,謂之學問。自然科學( 或名說明的科學) ,就各種自然的之事實,一一研究之,足以改變思想,為自然科學。規范的科學,科學合目的的學、方法的學而一之。”有人分析近代科學分類發展史,“新學科且日出而靡有窮,要之學且益精,而分科亦日益細。”進而將科學劃分為“專門之學”( 專門科學) 與“普通之學”( 普通科學) 兩類。還有人從科學研究對象的差異將科學劃分為“物界現象之科學”( “間接經驗之科學”) 與“心界現象之科學”( “直接經驗之科學”) 兩類,前者研究宇宙天體與自然現象,可分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博物學等學科; 而后者則研究心內現象所形成的系統知識,如心理學。
周家樹則概述了精神科學中的倫理學、心理學、美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還談及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自然科學非常發達之影響,直及于精神科學”。盡管他沒有直接進行科學分類,但從內容上已經將科學區分為哲學、自然科學、精神科學三類。嚴復在《大公報》上發表《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章程》,將科學劃分為“統挈科學”“間立科學”與“及事科學”三類。130其中“統挈科學”包括名學( 邏輯學) 與數學兩類,數學又分時間( 代數、微積分) 與空間( 幾何平弧、三角八線) 兩大門。而“間立科學”則包括力學( 又分動力學、靜力學、水學、火學、聲學、光學、電學) 與質學( 無機化學與有機化學) 。“及事科學”包括天學( 天文學) 、地學( 又分地質學、氣候學、輿志學、金石學) 、人學( 又分解剖學、體用學、心靈學、種類學、群學、歷史學) 與物學( 又分動物學、植物學等) 。
歐陽啟勛則將科學劃分為說明科學與標準科學兩類。前者是“依事物自然狀態,以期發見其活動變化之自然的法則”; 后者則是“依一定之標準,以期設定事物之活動變化之當然的法則”。說明科學包括物理學、動物學、心理學; 標準科學則包括倫理學、審美學、論理學。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期間,孫中山在新加坡《中興日報》上發表《平實開口便是錯》一文,也將科學劃分為自然科學與人事科學兩類。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算學、地文學、地質學、物理學與化學。人事科學則包括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其中物理學又包括聲學、光學、電學、熱學、力學等。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