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出版是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之后的應有之義。在傳統的出版模式下,編輯在期刊中收錄什么內容,受眾就只能閱讀什么內容;而在數字出版模式下,讀者想閱讀什么,可以由其自主決定。因此,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期刊形態的變化,亦需要期刊出版單位工作方式有相應的變化。
(一)編輯、校對、技術編輯不再“各司其職”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全體編輯負責對本期所有的文章進行編輯加工,責任編輯負責對所有文章進行統籌處理,校對負責對校樣的通讀,技術編輯負責排版、制圖。而在按需出版模式下,編輯需要根據自己的專長,負責不同的版塊,專注于在自己所負責版塊中盡可能多地開發文章,從而為受眾提供更多該版塊的文章的選擇。在這種全新的模式下,每一個版塊都需要有一名責任編輯,在不增加出版單位人員的情況下,意味著每一位責任編輯都需要既能編輯稿件,又能為其他編輯做好的文章進行校對,還能自己排版、制圖。因而,需要每一位編輯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一專多能人才。
(二)文章內容不再是按周期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期刊都是按周期進行,每一周期的所有文章在既定的同一時間同時。而在按需出版的模式下,每一批文章完成編輯就可以立即上線,每批文章的數量不確定,只保障每一個周期內一定會一定數量的文章;受眾甚至可以指定期刊電子版本的推送時間、推送頻率,或是紙質期刊送達的時間和地點。
(三)受眾閱讀期刊的方式不再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受眾通常只能選擇紙質版閱讀。而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受眾既可以選擇紙質版閱讀,也可選擇在手機APP上、電腦客戶端上、期刊官方網站上、手持閱讀器上閱讀。
(四)期刊內容不僅限于二維形式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期刊的內容通常只有文字和圖形、圖像等二維形式。而在按需出版模式下,由于可以在各種電子媒體上進行閱讀,而電子媒體不僅可以呈現文字、圖形、圖像,還可以呈現視頻、音頻、三維動畫,甚至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身臨其境地領略文章敘述的相關內容。
(五)受眾閱讀方式不再是線性的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期刊的排列總是編輯確定的。因此,閱讀時只能按既有的頁面順序進行。而在按需出版模式下,由于人工智能的應用,電子版本中的所有文字,都會被自動標記為超鏈接,并自動與因特網上相關的內容進行鏈接,受眾可以隨時跳出既有的閱讀位置,去查看超鏈接所指向的相關內容,閱讀完成后再跳轉回跳轉前的位置繼續向后閱讀,閱讀的方式不再是線性的。
(六)期刊與圖書的界限將被打破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期刊就是期刊,是按周期的出版物,每一期內容都是圍繞期刊的定位來組織的;圖書就是圖書,是一次性的出版物,每一種圖書之前不一定有關聯性,可以獨立承載某一話題或某一領域的相關內容的完整呈現。而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受眾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或需要,將自己對某一話題或某一領域的集中起來下載、按需印刷,期刊就是圖書,可以成為一本某一方面的專著。
(七)期刊不再只有一個版本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編輯制作好一本雜志,通過印刷制作和發行環節,送到每一位受眾手中的都是同樣內容的一個版本,如果印刷、裝訂質量控制得足夠穩定,甚至任何兩位讀者拿到的期刊,連外觀都一致。而在按需出版模式下,每位讀者都可以擁有只屬于自己的那個版本的期刊,甚至封面圖形、內文字體都可以專門定制。
總結
學術期刊在按需出版方面有著天然的劣勢:受眾相對固定,導致期刊的規模不會很大。然而學術期刊在按需出版方面又有著天然的優勢:專業、專注于細分市場的耕耘,從而可以在按需出版時,為受眾提供其所需要的相關領域的高質量文章合集。當學術期刊真正找到符合自己刊物按需出版的發展路徑,必定可以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目的。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