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的特征是快速、互動、碎片化,而傳統學術期刊的優勢在于專業的編輯人員和有深度有質量的內容。在社交媒體環境下,學術期刊需要構建新的出版生態,以滿足自身的發展以及讀者和用戶的需求。因此,對于我國8000多種學術期刊來說,一方面將面臨更多的抉擇和改變才能適應社交媒體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特殊的出版群體,面對紛繁錯雜的社交媒體發展,也不能隨波逐流,要堅守學術期刊的本質。對社交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管理的變與不變的考察,對學術期刊的辦刊具有現實意義。
一、學術期刊管理變與不變的現實考察
(一)學術期刊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科學研究的創新,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又直接體現在學術期刊的水平上。學術期刊是科學技術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科技工作者學術生命的一種體現,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記載。然而,我國期刊無論從數量還是出版效果,都呈現出一種緩慢的發展態勢,學術期刊的前景并不樂觀,學術期刊發展的水平相對我國當前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國際地位來說是嚴重滯后的。
就期刊本身的發展境況來看,學術期刊專業性強、讀者面窄、發行量小、同質化等特征使其成為期刊出版領域的“陽春白雪”。很多高水平的核心期刊更是如此,愈是偏于基礎理論研究的刊物,這個特征愈明顯,更不用說能夠創造經濟效益。雖然經濟效益不應該成為評價學術期刊價值的標準,但長期的零效益運行使得較多學術性期刊內生動力不足,不能實現期刊良性發展。小而散是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結構的真實寫照。學術性是學術期刊的根本屬性,期刊的學術性必然對學科內的其他期刊和作者產生影響,形成學術影響力,而學術傳播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以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二)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不完善
學術期刊作為科學研究傳播和交流的的重要媒介,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促進學術傳播、繁榮學術研究理應成為學術期刊的主要功能。然而學術期刊體制的特殊性使學術新媒體無法獲得合法的學術傳媒身份,學術評價機制的不合理使學術新媒體不能成為評價對象,可以說,社會科研業績的考核體系和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術期刊功利化發展的傾向,學術功利主義正在嚴重影響著學術期刊生產機制的良性發展,追名逐利的傾向使學術期刊的走上了一條自說自話的道路。獨立的學術新媒體始終沒能產生,這成為了一些學者詬病學術期刊成果的理由。面對評價危機,學術期刊必須加強自律,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以保障程序正義,以預防學術腐敗。在社交新媒體時代,社會評價的形成機理、傳播機制、評價體系正發生深刻變化,學術期刊在辦刊過程中扮演好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角色,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是學術期刊管理必須考量的因素。
二、社交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管理之“變”
(一)辦刊模式變化
我國學術期刊以紙本為母體的辦刊模式,在社交網絡環境下必然遭遇生存困境,只有不斷優化辦刊模式,才能不斷促進學術期刊與社交媒體的融合,不了解和不熟悉網絡空間特有的文化氛圍和傳播特點,就無法提供網絡受眾歡迎的內容產品。(二)出版關系變化
作為當前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對社交媒體的應用和依賴已經融入人們的社會活動、經濟活動、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們的思維、心理、行為各個方面形成切實影響。對學術期刊來說,社交媒體改變的不但是信息傳播方式,其實質是社交關系的重構。傳統學術期刊作者讀者編輯的關系是單一封閉的,互動很少,編輯對作者讀者的需要、研究方向的了解渠道十分有限。社交媒體因其技術特性,實現了三者的多向互動,有利于學術生產更加精細化專業化。第三,編輯的角色變化。傳統學術期刊編輯的主要職責是編輯和學術質量把關,是一個評判者和組織者。社交媒體環境下,編輯在出版過程中擔負了更多的媒體角色,編輯成為期刊是學術信息的挖掘者、再次加工者和多次傳播者。期刊的整體特色、編輯的編輯思想、欄目的結構、期刊的整體編排風格等均得不到很好體現,編輯容易喪失對刊物的主導作用,使編輯工作者的作用不能被充分體現和發揮。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