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深刻變革,電子閱讀、掌上閱讀成為時尚,紙媒遭遇到自誕生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通過對互聯網環境下學術期刊的研究,來探討紙媒遭遇“寒冬”之時,作為讀者群更為小眾的學術期刊如何持續發展,以期為學術期刊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一、學術期刊亦應增強學術擔當。相較于報紙,期刊因沒有那么強的時效性,顯然可以另辟蹊徑,從特色風格等要素上成為吸引讀者的某一個點,因此,期刊的需求性相比報紙似乎更強烈一些。而學術期刊則更為另類。學術期刊是指某一專業領域或某一行業內進行業務研究、學術探討的期刊,因各專業和行業的不同,其專業行業特色明顯,多數是為其專業行業服務的。由于學術期刊專業性強,所以呈現出行業特色突出、讀者群相對固定且小眾、發行數量少等特點。
相比綜合類紙媒的內容寬泛、版式靈活而言,學術期刊的內容相對專業,且有時又因強調其學術價值,讀起來難免會感覺乏味、枯燥、無趣,在版式編排上也比較傳統,循規蹈矩者居多,總體看起來不夠那么賞心悅目。
二、新時期學術期刊之變
新時期學術期刊的路該如何走,走向何方?
首先,是要堅守理念。學術期刊仍要堅守傳播學術思想和學術理論的理念,把學術期刊當做一個傳播思想和理論的平臺,不可有半點猶疑。在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時代在變遷,人們的思維也在活躍地變化,學術期刊的責任就是要擔當起引領思想的引路人,成為行動的探路者。
面對紙媒不佳的生態大環境,學術期刊雖能暫且偏安一隅,但也絕不可任其自由發展、自生自滅,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風格的大框架下,努力做好自己,做出影響力,才能不被讀者所拋棄。 其次,是要加強策劃通常的專業期刊除了刊發行業內的領導講話和指導性文章外,大部分篇幅會登載業內人員寫的業務學術文章,包括業內的理論探討和經驗體會類文章,這類文章基本是申報行業職稱的必要條件,所以稿源不愁。編輯所要做的是,把好質量關,優中選優,盡量保障好期刊的整體質量。但僅限于此,長久下來學術期刊就會淪為平庸,無法創造出吸引力,影響力則更是奢望。加大自主策劃力度,多刊出“自選動作”,是避免走向平庸化、凸顯自身特色的路徑之一。比如,筆者所供職的《中國廣播》雜志,是國內廣播界一本行業特色明顯的專業期刊。2003年,《中國廣播》雜志自主策劃了“與時俱進的中國廣播”系列專題,對各專業頻率的改革進行分析梳理,為廣播業頻率專業化的進一步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這一系列策劃持續了7個月,吸引了不少業內的眼球。因此,自主策劃內容是彰顯期刊自身風格和特性的一個捷徑,通過組織約稿,既闡明了期刊的主旨,也提升了期刊的品質。
然后,是要緊抓熱點。期刊的時效性相比報紙、廣播、電視原本就不強,但并不是說就不需要時效性。如果一本期刊總是刊登一些陳詞濫調,關注的話題都是很久以前的話題,即使觀點很正確但沒有一點新鮮感,怎么能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呢?比如,探討廣播業務是《中國廣播》雜志的主要內容之一,廣播新聞報道該如何做得更好也是編輯記者關心的話題,也有不少編輯記者通過實踐總結歸納如何采寫編輯新聞的探討文章。移動互聯時代賦予了廣播新聞報道新的內涵,在采寫內容和傳播形式上都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現在還在探討廣播新聞要有影響、寫作要生動注重細節等這些教科書上都有的要求,甚至在剛入職時就反復提示過的內容,那就顯得太沒有新鮮感了,這類文章至少從編輯這一關都不該通過。當然,廣播新聞該如何寫、新聞報道該如何傳播等內容可以探討,也可以說只要廣播存在,這一話題也可以持續討論下去,但是,面對新形勢以及受眾需求的新變化,傳播理念自然會有新變化,因此,哪怕是從某一個新的角度可以闡述清楚觀點,也都是可取的。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樣態層出不窮,媒體融合成為眼下最令人關注的熱門話題,翻看近幾年《中國廣播》雜志,可以看到不僅設立了新的欄目,也刊登了很多有關媒體融合的文章。這即是筆者所說的時新性。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