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搭建學術期刊新媒體推送平臺,優化推送內容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促進了整個社會各個領域的數字化、信息化變革。但當前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變革,還僅僅處在最初級的模式,即將數字化版權授予國內幾家大的數據庫,供讀者在線閱讀和下載。雖然這種數字化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作者查閱和使用,但其實這種被動等待作者來查閱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地促進學術成果的傳播和應用轉化,也因為缺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導致學術期刊的關注度底,影響力提升困難。
學術期刊要從傳統的出刊模式向真正的數字化出刊轉化,就需要充分了解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搭建微信、微博、微課堂等微媒體平臺,將傳統紙質內容進行選取、加工,編輯成適合新媒體特性的文本或新的形式進行推送,而不是像各大數據庫那樣,將紙質出刊內容簡單翻版制作成電子版掛網查詢。
1. 基于新媒體集視、聽、說為一體的特點,學術期刊可將一些原來紙質期刊難以體現的實驗過程進行動態展示,將一些紙質期刊中抽象的數據和研究方法,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表現展現給讀者,推送給相關領域的科技愛好者,擴大學術期刊的受眾面,增加文本與受眾見面的機會;
2. 基于微媒體推送內容“碎片化”的特點,將傳統學術期刊的一篇篇論文獨立出來,擇挑選取稿件、關注的熱點話題或新興研究課題等,對其重要觀點和研究方法等中心內容進行提取、精煉和再加工,用簡潔精準的文字概括并推送給讀者,供作者概覽,引起讀者興趣,同時提供文章的全文鏈接,供需要閱讀全文的讀者下載閱讀。
3. 基于新媒體集資訊、通訊、社交為一體的特點,設置作者和讀者的互動板塊,搭建編輯、作者和讀者三者之間有效溝通的平臺,實時接收編讀往來數據,分析和反饋,研判受眾需求,提供編輯加工新思路,把握推送熱點。
(二)穩固核心作者,培養潛在作者群,擴大影響力
新媒體給傳統學術期刊的傳播提供了嶄新的平臺,學術期刊可以將傳統嚴肅深奧的研究內容進行整合和重新加工后,以全新的形式展現給大眾,讓科研動態和研究成果及時被大眾了解,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新媒體是一種強社交媒體,學術期刊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可以期刊的主要特色和主要研究內容為核心,覆蓋審稿專家、核心作者和相關讀者組建,同時根據讀者的研究水平按專家和研究人員、學生和暫不具有研究能力的相關領域愛好者進行分組。
1. 利用強社交功能,穩固與研究專家和核心作者之間的聯系,對于新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保障優先在微平臺發表,彌補傳統學術期刊出刊周期長的不足,讓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及時獲得轉化和利用。
2. 利用推送內容形式多樣的特點,定向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表現形式,向學生和相關領域的愛好者推送熱點話題和研究方向,培養他們對人文科學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引導他們對一些研究問題進行深入的閱讀和探究,提高讀者的人文和科學素養,培養潛在作者群。
3. 利用評論和轉發功能,提高學術期刊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評論和轉發,一條內容被轉發的次數越多,說明影響力越大。同樣的,學術期刊刊的觀點或數據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越有價值。因此,學術期刊應有效利用用戶和群組之間的轉發功能,推送熱點專題討論,同行業人際之間交流分享,擴大受眾和影響力。
(三)轉變編輯角色,提高編輯素養
學術期刊出刊模式的轉變,必然引起編輯角色的轉化。從紙媒過渡到新媒體,學術期刊的編輯不僅要具備傳統的學術素養,了解學科的研究動態,還必須提升其信息素養,即感知信[3]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學術期刊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需要編輯能夠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技術,根據不同類型的讀者群,將傳統的期刊和論著中的重要信息進行重新加工、提煉,編輯成適合新媒體發表的形式,進行推送。
新媒體時代給學術期刊的編輯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應對新媒體的能力和編輯素養都亟待提升。因此,學報編輯部需要重視對編輯人員的崗位培訓,加強對編輯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定期參加相關機構、組織的對編輯人員的繼續教育。同時,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除了加強學習以外,應以引導大眾、傳播學術研究成果、提高期刊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為己任,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創新編輯思路和方法。
由于學術期刊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還在起步階段,很多問題還在不斷完善之中,在現有的發展狀況下,學術期刊的出版仍然需要立足傳統優勢,探索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契合點和實施路徑,實現創新和跨越。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