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是期刊評價里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通過一定的規律計算出來的量化標準,它說明了這個期刊在其研究領域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能說明一個期刊的質量水平。影響因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指標:復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
1復合影響因子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數據統計規范》將復合影響因子(U-JIF)定義為:以期刊綜合統計源文獻、博士學位論文統計源文獻、碩士學位論文統計源文獻、會議論文統計源文獻為復合統計源文獻計算,被評價期刊前2年發表的可被引文獻在統計年的被引用總次數與該期刊在前2年內發表的可被引文獻總量之比。計算公式為U-JIF=該期刊前2年發表的可被引文獻在統計年被復合統計源文獻引用的總次數該期刊前2年發表的可被引文獻總量
2.傳統影響因子
傳統的期刊影響因子,只是指“同時影響因子”,考慮的是期刊在統計年內被特定期刊源的引用率,最常用的 2 年影響因子,是指前 2 個出版年出版的文獻在引用年內的被引率。這里“同時”是指用來計算影響因子的引文數據是從同一年的參考文獻中得到的。這項指標反映的是期刊平均的文獻被引頻次,影響因子應該是評價編輯部近期辦刊質量的指標。影響因子不可以用來評價期刊中的單篇文章,也就是不能用來評價科研績效,評價科研績效更合理的指標應該是“歷時影響因子”。
3復合影響因子與傳統影響因子的差異
期刊影響因子是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所長、《科學引文索引》的創始人、引文分析專家Garfield于1972年首先創用的。雖然他沒有對統計源作出明確的解釋,其實就是“科學引文數據庫”。國內外計算影響因子的評價機構都是采用默認自己的數據庫為統計源這一方式,計算各自的影響因子;因此,出現了不同評價機構對同一期刊不同影響因子的普遍現象。
選擇數據庫入編期刊和選擇評價期刊的來源文獻,還是存在一些細微差別的。相同之處在于二者都要選擇質量上乘的論文,選擇數據庫入編期刊會更多從讀者需要和商業運營的角度出發,而選擇評價期刊的來源文獻,則應當從被評價期刊的影響范圍出發。SCI自2007年已把會議論文對期刊的引用計入期刊的影響力;而我國多年來的期刊評價都忽視或無力做到評估期刊論文在會議論文及碩、博士培養過程中的作用,而未把這些學術論文對期刊文獻的引用計入期刊的影響力,這顯然低估了期刊的實際影響力。復合影響因子較傳統影響因子較大變化在于,不僅計算了期刊在一定統計源期刊范圍內的被引頻次,而且累加了該期刊在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和會議論文中的被引頻次。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