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的誠信,關乎社會的每一個個體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誠信社會的建構更是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學術期刊是誠信社會建構中的主要角色,一是因為其自身是社會誠信的重要主體,二是因為其自身的平臺,能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期刊的一個重要職能是議程設置”,學者金兼斌指出,學術期刊的編輯“通過選擇、設計、規劃、推動,來對本學科的學術和研究生態施加影響”。學術期刊對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刊載、、傳播,以及對專業術語或命題的偏好和強化,對某個議題具有一種議程設置和導向功能,對誠信議題亦是如此。
本研究對《中國知網》的學術文獻總庫的相關數據進行檢索,對1978年以來中國誠信社會建構中學術期刊的角色和功能進行分析。
一、聚合類型化概念,開啟誠信社會的建構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一種社會現象或者問題要想引起公眾的注意,進入公眾的視野,受到社會諸多主體的重視,進而能夠進入政府的視野,政府將此種現象或者問題納入政策議程,最終讓社會現象良性發展或者問題得到轉化或解決。政府、媒體、公眾等廣泛的主體對它加以關注是最首要的條件。換句話說,因為社會議題轉換快,處于社會現象叢中的一個現象或者一個問題要想引起重視,只有被社會各主體關注后才是“社會現象”或者“社會議題”或是“社會問題”。所以,要開啟社會建構,及時步便是引起誠信社會建構各主體的廣泛關注。
在中國誠信社會的建構過程中,社會誠信的建設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2001年,誠信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公共議題,標志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出臺和對誠信建設的重視。當誠信議題受到社會的重視時,眾多相關報道見諸媒體,政府也開始采取一定的措施。專家學者于是有了一些關注,跟進研究,學術期刊上也刊載了相關的研究成果。
2002年《政府工作報告》里強調,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2006年,誠信社會的建設及時次被納入到和諧社會建設的范圍之中。此階段,學術期刊中出現了誠信議題的概念化系統(比如政治誠信、經濟誠信、文化誠信等),這是幾十年來至今都慣用的分類概念,有關誠信議題的學術文本數量急劇上升。學術期刊上,多展示定性和類型化誠信議題的研究成果。
類型化的概念是引起關注、明晰社會認識的一種有效途徑。誠信議題被類型化并根據社會實際狀況的需要形成了相應的概念系統,進而專家學者進行合理化的定義和分析,這有利于公眾對誠信議題的認識,在分類和建構中也可以采用分類和分領域進行。類別化社會現象之后并做相應的命名工作,這就利于將社會現象關聯定位。布迪厄有這樣一種觀點,“社會建構的分類圖式正是我們借以主動地建構社會的依據”。
誠信是社會基本的道德關系,也是一種社會品格,在社會中相應地形成了不同領域的誠信,比如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誠信及誠信問題。但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分類。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以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為樣本來源,進行主題關鍵詞檢索,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別有1篇和3篇文章,但并沒有出現在標題中。我們再以標題關鍵詞(“政治誠信/政府誠信/文化誠信/科研誠信/經濟誠信”)檢索,“政府誠信”、“政治誠信”、“經濟誠信”、“文化誠信”、“科研誠信”等類型化的概念大量出現在標題中是2002年以后。在學術文本中,針對性的理論闡釋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科學和明晰。如《政治誠信涵義和內容芻議》,認為政治誠信的內容包括政治理論、政治目標、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組織誠信四個方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經濟誠信論》認為,經濟誠信作為一個類型化的誠信范疇,是引入經濟領域中的一個概念,是經濟活動基本原則,也是經濟主體行為準則。《研究生的科研誠信問題探析》認為研究生誠信方面(包括科研誠信、就業誠信等)的素質提高是社會誠信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建設的程度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誠信道德建設。
由此可見,學術期刊此時關注于學術文本對誠信議題的分類。一般來講,分類研究是基于某個維度對社會現象進行分類,這一個維度的選取非常的重要,需要一步步論證和驗證。及時步,區分分類學和類型學的異同,從廣度上給予定位;第二步,在相應的復雜社會背景下去考慮意義層面的范疇,即考慮分類系統、分類方法確立的標準和依據是什么,要有合理性的原因分析;第三步是考察分類體系狀況需要具有普適性,具有深度;第四步是夯實理論基礎;第五步便是利用變量數據來進行量化測量,檢驗分類結果;第六步是可識別性,分類結果應簡化復雜的社會環境,明晰人們的認識。
專家學者從不同領域去認識與界定不同時空的誠信議題個案,使單個的社會現象成為類型化的“社會議題”,有利于理性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更重要的是,開啟了誠信社會的建構。學術期刊對誠信現象的關注,是對誠信議題的一種選擇性關注,對誠信現象的分類及定義的重視,與政府對誠信社會的分領域建設相互促進。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