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講師職稱工作經驗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師之所以要專業化就是要具備普通人所不具備的專業素質。中等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強調知識是教師基于實踐的主觀構建和整合,而不是僅限于知識的傳遞,它更注重突出對學生進行系統專業操作能力的培訓,并且使這種操作能力與相應的專業理論有機結合,更注重突出在各個教育環節中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責任、職業習慣的滲透,以培養出具備專業操作技能、專業創造和專業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目標。由此可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化是由于教育培養目的不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必須是專業實踐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相互結合,也只要這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才能提高和健康發展。
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化體現
(一)專業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師的重要原因。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各州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紛紛實施了教師培訓計劃,包括了普魯士計劃、慕尼黑計劃、符藤堡計劃、巴登計劃。在慕尼黑,所有職業學校教師都來自產業界,并受過教育學培訓,他們是成功的技師;在美國,要求職業教育教師應在他們所教范圍取得學士學位,并對所教技術課程有1年以上實際工作經驗,但在合適的技術領域有5年以上經驗的可以代替學士學位的要求。從這里可以看出,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必須具備實踐操作能力。中等職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面向就業,而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則直接影響著教授學生實踐能力的水平。企業用人要求是畢業就馬上能上崗的學生,中等職業教師要具備行業專業操作能力,又必須了解行業前沿信息,掌握一線工作的技能和了解企業工作具體情況。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就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就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關注本行業的發展動態,并不斷的武裝自己,讓自己成為學校與企業的橋梁。
(二)教育教學能力
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中等職業教師必須具備應有的教育專業思想、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理論及其實踐能力。與普通教育相似的,我們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兩者的不同在于中等職業教師傳授的是專業知識,而普通教育教師則要求具備學科知識和良好的師范技能。由于中等職業教師和普通教育教師面對的受眾不同,傳授知識面也是涉及較廣,要求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也是不同的,這樣才能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教學基本原則。所謂的教育教學能力,則主要指對教育教學進行加工和傳導的能力、對教育教學進行反思的能力、在獲取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中不斷成長的能力以及適應個別差異的能力。中等職業學校的老師不僅是要將專業理論知識簡單化,將知識轉化成實踐工作去教會學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老師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教育專業理論知識要扎實,并且要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去總結經驗,只有將這兩者結合才更有針對性,也才符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的特性。
(三)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這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實質。教育部部長在召開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表示,做學問要反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嘩眾取寵,反對生吞活剝的照搬照抄。他同時指出“教育科研最重要、最困難,同時也是最急迫的。中等職業學校以學習技術來推進就業,而現在隨著中等職業學校入學門檻降低,國家給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免學費入學的優惠,很多初中生都選擇中等職業學校就讀,那如何能讓本學校的學生受到社會企業的歡迎,得到社會的認可,就要靠學校專業品牌創作。而這就要求學校的專業老師具備一些與別的學校教師不同的能力――研究能力。專業的建設只有是跳出了照搬照抄,才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我們的學生要獲得社會的認可也要靠老師的精心輔導,引導他們成為企業急需人才。另外,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是有別于普通教育的,那選擇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跟普通高中的學生出發點也是有別的。面對這樣一個群體,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他們最頻繁的職業活動有學生管理、教學管理、與學生聯系、教學實施、學習指導、學生分析、改進教學實踐、教學設計、企業實踐、教學評估。
(四)管理能力
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入學已經取消了成績認定,而是變成注冊入學,這樣就意味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源上基本是在初中階段成績不好或者違紀學生。據方芳、王雷的調查,普通高中66.37學生來自農村,而中等職業學校學校這一比例高達94.99。另外,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普通高中學生,且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相對處于社會底層。從以往經驗來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面對的學生學習基礎差、紀律散漫、缺乏信心、家庭條件較差等。面對這樣的學生要求我們的教師要有較強的學生管理能力,而對于這樣一個群體,教師要傾注更多的關注,可以說是特殊的管理。
三、如何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化
(一)入門階段
如果年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進入中等職業學校任教時會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當做大學生去進行授課,這樣肯定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學生也會感覺學習很困難,產生厭學情緒。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其實重在操作,而大學教師則是側重研究,所以在這個剛剛踏入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這個階段,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先要將書本理論轉化為實踐操作,熟悉自己所在的環境,教授學生接受能力水平,以及本專業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能力要求,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適應階段
經過前面一個階段的摸索與學習,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很快明白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需要。這一階段開始研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喜歡那種教學方法,什么樣的教授方法學生最容易掌握知識、最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并開始對學生的就業進行實際分析,關注學生的需求和企業的要求,老師與學生思想交流更多,并開始根據學生的變化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那教師授課的心理壓力也會減輕,進而能達到師生共贏的狀態。
(三)反思階段
作為中職學校教師,反思是要我們的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讓自己的教學實踐更符合職業教師的行為。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沒有反思的教學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尤其對于中等職業學校是學生來說,恰當的教學方式才能讓他們繼續成長。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那只能是膚淺的知識,學生和家長也會把中等職業教育看成是“托兒所”,將學生放到中職學校只為了讓學校管小孩。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既要經驗積累,又要學會反思經驗,而“反思”作為優秀教師的標準之一,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面對特殊的中職學生,中職教師反思尤其重要,教師與學生的聯系要比普通教育的師生關系來得微妙,如果中職教師不能反思得出自己一套教學方法,那么你將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進而失掉自己的教學信心,甚至耽誤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勝任階段
進入此階段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一般都是在職教界馳騁多年,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和所扮演的角色,以教師職業為榮。這部分老師已經熟練掌握了本專業的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熟悉并了解行業內的技術和管理,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應急處理能力。這些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一般獲得了高級講師職稱,是“雙師型教師”,對本專業的問題思考有獨到的見解,并能對本專業出現的問題進行快速的反應和反思,善于經驗總結。
(五)骨干階段
進入該階段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獲得了更多到校外培訓學習的機會,他們獲得了更多新觀點,并將這些觀點和看法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他們不再受到學校教學任務的約束,有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處于這一階段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他們掌握了相關教育教學理論和具備豐富的實踐教學經常,他們更加關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活動及其實效,關注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的發展及其提升,關注研究成果與研究行為的成效及其科學性等。處于骨干階段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應該是學校的中流砥柱,由于他們獲得更多關于職業教育發展信息和社會企業發展動態,更關注本專業的特色發展道路建設,并且不斷的推陳出新。
(六)專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