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關于清明節的習俗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關于清明節的習俗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和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篇2

四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圖片3

四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資料:清明節介紹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四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資料:清明節傳統習俗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篇3

2、 活動對象:我班全體同學

3、 活動形式:利用 PPT,口頭講述,全體互動等多種形式,組織全班同學 回憶以往過清明節的情形,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分向學生介紹清明節的由 來,習俗,體育活動,美味及各名族清明節特色等。

4、活動要求:在舉行班會活動之前要求學生上網查找關于清明節文化等情況。

篇4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牽鉤、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斗雞、射柳、插柳、蠶花會、爬橋等一系列活動。

清明節很多地方對吃也有講究,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禮,墓祭是貴族活動,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沒有墓的。到了秦漢時期封建等級沒有那么森嚴,老百姓有墳地后才仿效貴族舉行祭奠活動以緬懷先人,稱之為家祭。到漢代以后,墓祭才逐漸形成風俗。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后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辫b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清明節節日起源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后來民間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篇5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折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后。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愿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400字2春秋時期,有一個妃子千方百計要讓自己的孩子當上皇帝.于是她設計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餓暈在一棵大樹下。中爾手下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吃下去……后來,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賞了身邊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極了,他立即派人請介子推,可怎么也沒傾倒。于是重耳親自到綿山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給重耳出主意:放火燒山,只留一條出路。可沒想到介子推被燒死了。重而傷心極了。

第二年,重耳再來此地紀念介子推,發現燒焦的老柳樹又復活了。重耳把這棵樹起名“清明柳”,又把這個日子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400字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篇6

一、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節日,別稱為寒食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在這一天,人們不能燒火做飯,吃熱食,而要吃冷食,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在大部分地區寒食節逐漸與清明節合而為一,斷火的習俗也消失了,但寒食節的一些飲食習俗卻保留了下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在我國古代,主要有兩個傳說:關于寒食來歷的第一種也是最普遍的說法,是把寒食節與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臣子介子推聯系在一起,說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誰料,介子推對封官加爵的事情根本不屑一顧,三番拒絕相見,后來,晉文公只得親自去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為了躲避晉文公逃到現今山西介休縣東南的綿山,晉文公搜尋無果,怒火中燒,聽信讒言,決定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來見駕,可是后果卻不如人所愿,在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后,介子推仍沒有出來,被火燒死。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大聲痛哭。后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寫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一大功臣,將介子推及他的母親埋在他藏身的柳樹下,并把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后來的清明節,昭告天下,這一天,天下都應該禁忌煙火,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以及其精神,自我反省,并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枝做了一雙木屐,用以懷念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上介山(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對介子推進行祭拜,發現那顆藏身的被燒死的大柳樹,死而復生,便將其成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關于這一傳說,古書代蔡邕的《琴操》,《鄴中記》、《后漢書?周舉傳》均有記載。

第二種說法認為寒食節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寒食是仲春之末,正是大火星將出之時,因此要小心火種以免引起火災,而改火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習俗,它出于燧人氏鉆燧取火的傳說,至遲在周時形成制度。綜合這些情況,一些學者認為季春改火的時間可能就是寒食節。后來,改火成了清明寒食的重要習俗。此傳說在《荊楚歲時記》、《周禮?夏官?司燧》、《管子?禁藏》、《管子?輕重》均有相關記載。相對于上一種傳說,本文主要相信這一種傳說,認為清明節時由于古代先人滅火、取火以及對火的祭祀崇拜而來這種說法較之更為科學。

二、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主要是用來紀念故去的親人,其主要風俗頗多,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已經成為一習慣和傳統,主要的風俗有上墳掃墓、在墳山植樹、插柳、踏青、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風俗、蹴鞠、馬球、淘井等,有的風俗還沿襲至今,甚至還廣泛流傳著。每逢清明,人們都會進行清明節的各種活動,在親人墓前或是烈士陵園祭掃,以寄托對家人的哀思,同時還緬懷先烈們的業績。同時由于清明節前后是踏青的好時光,不少人家便會借著掃墓之余,一家人在鄉間小路上游玩一番,到大自然間欣賞領略生機昂揚的春景,還可以接游玩之際舒緩心情。

三、什么是清明果

清明果俗稱清明團子,也叫青青果,形狀像餃子,清明果的皮是用一種叫艾草的植物做成的,在清明前,家中女子便會在田野中采摘艾葉,待采摘完畢后,便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清明果的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后包入豆沙餡,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上鍋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深受江浙地區的人們的喜愛。

四、清明果的來源

在浙江地區,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便會做好花樣各式的清明果,將做好的清明果帶往本家祖墳上祭奠,祭祀完畢后,小孩子總會圍坐在墳場附近食用各種食品,從清明果的記載上看,其起源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同時也說明其實青團最早應該是寒食節的冷食食品,是寒食節的食俗。關于清明果的起源,很多學者認為跟青鳥的誕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清明果才是青色的,但本文認為這種說法略顯牽強,如果是因為青鳥誕生,青鳥的顏色是青色的,所以清明果的顏色才為青色,那也可以說是因為清明節氣之始,萬物開始從寒冬中復蘇、生長,周圍一片綠色的生機之感,所以古人取材極有可能也是最為普通、且能被用來食用的青色植物,而艾草、鼠曲草等清明果的原料加其他青色植物而言,藥用價值比較高,因此,人們才選它們作為清明果的原料。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土人采莖葉(鼠曲草)和米粉,搗作粑果食”這一句可知,鼠曲草等原料有很大的醫用價值,在古代常用于食療,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由于空氣比較濕潤,蟲獸活動頻繁,生活條件比較刻苦,人們經常容易生病,特別是從北方遷到南方的遷徙者。對于這種由于濕熱氣候引發的病癥,對于古代醫學不發達的人們來說,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些有些許醫藥成效的藥草,艾草就是這些藥草之一,可以幫助人們除濕,主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所以人們便將其與吃食和在一起,這樣既可以增加所吃食物的美味度,對常見溫熱疾病也有較大的幫助。鑒于古代有艾葉去屑的思想和觀念,將艾葉加入食料中,是因為人們認為艾葉能去除他們周圍的一些不好的鬼怪之類的東西的這一觀點,也有其有待考證的一面??偠灾P于艾葉清明果,它是一種由唐以后發展而來的寒食節的食俗,最初將艾葉用于吃食中,是為了治病,將其作為食療,同時也有辟邪的功效。(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浦鎮綜合文化站)

參考文獻

[1] 江玉祥.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j).2010.3

篇7

二、清明節習俗

(一)時間的確定

清明是一年24個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在立春之后45天到來。清明一般在農歷的三月份,最遲在農歷四月初。清明,意味著氣清光明,是一年之中非常美好的時光。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越南的清明節(寒食節)為農歷三月初三。

(二)清明節期間的祭祀儀式

1.節日習俗

從活動方面來看,同中國一樣,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際祭祖、掃墓和踏青。按照習俗,掃墓時,人們一般攜帶酒食果品、香、紙錢、鮮花、鐵鍬等物品到墓地,清除墳墓上的雜草,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焚香燒紙,獻上鮮花,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有很多地方還有掃墓時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于拜祭祖先的民俗活動在春節時期已經舉行過,因此在這一天人們并不一定要去掃墓, 而多數情況是外出踏青,感受新一年的開始。清明節正是春暖花開之際,春回大地,天氣轉暖,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此時正是踏青的好時節。因此,清明踏青和祭祖一樣成為節日習俗。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清明節是一個大節,節日期間的習俗內容豐富。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緬懷祖先和親人的祭拜思念之情,又有踏青游玩快樂生活的理念,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2.中越清明節祭祀方式的差異

清明節祭祖這種風俗源于寒食節,寒食節主要以祭祀為主,祭祖源于對祖先的崇拜,這種風俗被歷代傳承延續下來。但是,中越祖先祭拜的方式卻不同。在中國清明祭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家里或者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種是上墳掃墓。祭祖掃墓不僅僅表現在對于親人的懷念和敬仰上,還可以拉近家庭、宗族內的血緣關系,加強團結,使得家族內部更加和諧。

祭祖是越南民間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種形式。祭祖的固定時間為祖先忌日、節日( 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新稻節、灶君節等)及每月的朔望之日等。在越南,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舉行,家祭則在家中舉行。祭祀祖先的供品必須清潔,并需專門操辦,其他人不能隨便接觸。祭品準備好后必須先供祖先,供完后家人方可享用。祭品可繁可簡,往往根據主人家境和祭祀場合而定,常包括檳榔、酒、水果、香、清水等。當遇到突發事件需祭祀祖先而來不及準備供品時,只需一杯清水及一炷香即可。而復雜的供品則往往包括糯米飯、茶、糕點、水果等。

3.清明節中越食俗的差異

中越兩國清明節的飲食不同,但這些食俗都有著共同的紀念意義。清明節從來源而論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當代人更是寄托了人們對祖先的懷念,對烈士的敬仰,節日期間還能加深人們溫馨的親情和真摯的友情。

越南的寒食節一方面是要銘記中國古人介子推的忠義之心,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機會。不過越南人寒食節不禁煙,不吃冷食,也不需要頭一天把各種食品做好。越南人寒食節會吃元宵和湯圓,越南人認為三月是元宵和湯圓的季節。越南的元宵和湯圓都是用糯米面做成的,但味道和吃法卻不一樣,同中國的元宵和湯圓也有所區別。越南元宵是以冰糖為餡,個兒比中國的元宵要小。元宵下到開水中幾經沉浮,煮熟以后撈起來擺在小碟子里。越南的湯圓是以綠豆為餡的,綠豆煮熟,去皮,搗碎,然后作為餡包在湯圓里。湯圓在開水中煮熟后,盛進已倒好糖水的碗里,畢恭畢敬地供奉在神位和祖先牌位前,待他們嘗過了自己方可食用。出于對神靈和祖先的尊敬,過去越南人三月初三之前是不吃元宵和湯圓的。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上供的食品,在沒有上供前,自己不能先吃。現在,城市里過寒食節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三月份吃元宵和湯圓的習俗仍然在延續。

篇8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饕坏?,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澋奶厥鈿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篇9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傳說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介紹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篇10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鼻迕骷热皇枪砉?,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鼻锴В饧淳局だK而遷移。

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督鹗贰ざY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篇11

清明節插柳條是指一種將柳條插在屋檐下面或者是插戴在身上的行為,有人說這種行為是為了紀念傳授我們有關農業知識的神農氏,還有人說這種行為是人們效仿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行為而流傳下來的。

插柳條什么意思清明節插柳條是一種從古流傳至今的特殊習俗,它是指在清明節的時候把柳條插在屋檐下面的行為,不過也有人們是在這個時間段內的將柳條插戴在身上。

清明節插柳的行為是人們用來紀念神農氏的,這是為了感恩在過去神農氏向人們傳授各種有關于農業的事情,從而使人們能通過農事填飽自己的肚子的行為。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節插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這是因為晉文王曾為感懷介子推而戴上他焚身時身旁柳樹的枝條,這個行為后被人民爭相效仿從而形成插柳的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2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稓q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彪m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為人們樂于到戶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時光。

雖然我們在本文所談的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是節氣,但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節與寒食節

寒食節在農歷三月,清明之前一兩天。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碧扑螘r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節所兼并。

關于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形成,民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說它起源于人們對著名忠臣義士介子推的紀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時期跟隨晉公子重爾流亡的一個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為晉公子充饑。后者做國君(即晉文公)后要封賞介子推。介子推卻帶老母到綿山隱居,不受封賞。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便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介子推的祭日,這一天禁火。《荊楚歲時記》注中說:“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實際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慣制,為懷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說法純是附會。這種附會在漢生后,傳播漸盛,在寒食節的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影響越來越大。

現在人們解釋寒食節禁火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歸之于上古以來特定的民間信仰。古人將周天恒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星為“龍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時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應巫術,認為春季龍星現于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龍星初現之時,應該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間不能生火做飯,須得事先準備好食物。這種不能加熱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種說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慣制來解釋,認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鉆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時期,人們鉆木取火,季節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換季時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須要禁止人們生火?!吨芏Y·秋官·司煊氏》中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就是仲春時節,負責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搖著木鐸,警告人們禁火。后來在這一時節禁火成為習俗流傳下來。

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會性地紀念介子推。當該節日增添了掃墓和游樂的習俗時,說明該節日的屬性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也就是在向后來的清明節轉化。我們從現存的歷史記載和詩文等文字資料中可以大略看到這種轉化的過程。

寒食節增加掃墓、游樂活動的準確時間,目前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但從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的記載,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并郊游的習俗已經蔚成風氣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22年),朝廷了一道詔令,禁止民間“臨喪嫁娶”和“送葬之時,共為歡飲”,也禁止寒食節上墳,更不許在悲傷地掃墓之后又歡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既玷風猷,并宜禁斷。”(《唐會要》卷二三)顯然朝廷認為民間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議的行為,是對亡靈、鬼神的不恭,是不嚴肅的、傷風敗俗的。但是,民間習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盛。所以,過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頒布敕令,準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并定為常式: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于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于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例程。(《唐會要》卷二三)

但同時也規定掃墓之后不得就地飲食作樂“食馀饌任于他處,不得作樂”。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典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唐會要》卷二十三)而在墳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間自古以來的習慣,雖有朝廷嚴令也難以禁除。[2]

從此以后,寒食掃墓之俗更為盛行。后來,因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朝廷又頒布幾個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3]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奔春彻澋闹匾潭瘸^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蹦纤侮愒n《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p>

那么,這時的寒食節與清明節是什么關系呢?如上所述,此時寒食節的習俗主要有三項:禁火、掃墓、郊游。唐宋時期人們所過和所說的“寒食節”其實是現在所說的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混合。寒食與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要換新火,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與寒食就連在一起,清明的換新火活動成為寒食活動的一部分。其實,唐宋時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動是連成一片的,在當時人們的觀念里清明節是寒食節的一部分,作為換取新火的一天也被當作重要的日子。因為清明前幾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燒紙上供也應該是在清明這一天。有些詩文所記載的寒食掃墓燒紙的事其實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稱上,稱“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堯臣詩《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寫郊外游春的盛況;有稱“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詩》描寫唐代大歷五年長沙清明節游春的熱鬧場景:“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媚,爭道朱蹄驕嚙膝。”也有并稱“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烏嘀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庇行┰娢膶⒍旆Q,有的詩題為“清明”,下面的詩句又說成“寒食”;或題為“寒食”,詩句說成“清明”。據《唐會要》,在大歷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轉衰,到元代此俗大體消亡,“寒食”的名稱自然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版權所有明”突顯出來,以之概括這一段節期的人漸多。到明清,“清明”之稱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勢。到現代,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節”,不知道“寒食節”之名了。但還有少數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東的一些地方。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并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系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并了寒食節。由寒食節的禁火到清明節的祭奠的置代,是民眾在時間鄰近的條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三)、清明節與上巳節

上巳節形成于春秋末期,開始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后改為三月三日。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先人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隨四季的的變化經歷發芽、成長到凋零的過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并自由擇偶或交合。

上巳節的早期節俗最重要的內容是祓禊。在上古時期,這種活動就不僅是一種祛邪求祥的巫術儀式,而且更是一種自由快活的春游?!对娊洝む嶏L·溱洧》中描寫了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薄扒彝^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本S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韓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睆囊陨系拿枋龊徒忉?,我們可以知道,上巳節就是在郊外水邊舉行辟邪求吉的宗教儀式之后快樂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節日。這樣,上巳節的氣氛就有兩種:一是肅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歡快的嬉游和交往。雖然祓禊、招魂的儀式很重要,但是人們投入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是快樂的春游和交往。

篇13

在寧波,有一種魚類叫做“象港串烏”,說的便是馬鮫魚。清明前夕,魚群洄游至寧波象山港附近產卵,漁民隨捕隨賣,真正透骨新鮮,這時的馬鮫魚市價飛漲。從平日里的十幾元一斤,漲至幾百元。一條三四斤重的馬鮫魚,隨便就賣上千。

關于怎么吃?陳廚說,寧波人有自己的偏執。這種偏執就是咸齏燒馬鮫魚。

鍋熱后將馬鮫魚清水下鍋,不放一滴油。咸齏最好用自己家腌的,嚼起來鮮脆清香,再挑一支小的春筍,切絲入湯。

鱭魚

推薦做法:油炸小鱭魚

小鱭魚與刀魚同類,體形偏小,同樣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

在魚類中,鱭魚的相貌真是難得的秀氣。清明一過,刀魚魚肉變老,更是身價大跌,俗稱“老刀”。

稍大一點兒的鱭魚會拿來清燉,洗凈后滴上幾滴醬油,放少許蔥姜,才能徹底領略它的鮮味。個小一點兒的,寧波菜最常見的做法是油炸小鱭魚。選用體形較薄的鱭魚,擠去內臟和魚腮,清洗干凈,在放入鹽、紹酒、蔥姜、胡椒粉的醬汁中浸泡片刻。然后鍋中入油,油溫一定要夠熱才能挨條放入小鱭魚,炸至金黃色出鍋即可。那些細毛狀骨刺在油炸之后變得入口即化,色澤黃亮,鮮咸香酥。

螺螄

推薦做法:上湯螺螄

關于螺螄,江南民間早有傳唱,“清明螺,賽只鵝”。從立春到清明,就是螺螄最肥美的時候。過了清明,螺螄開始帶子,肉質枯干。

寧波人喜歡倒過來叫它“螄螺”。小時候只知道螺螄是種廉價食材,菜市場里五塊錢就能炒上一盤,鄉下的親戚農閑時也會去河塘里摸上一罐。守在煤氣爐邊看著母親做菜,必然是醬爆螺螄。螺螄在油鍋里來回翻滾,最后撒上一把蔥段,醬香四溢。

作為“東錢湖四寶”之一,它還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錢湖吻別”。陳廚的這一鍋招牌螺螄是上湯做法,敢這樣做,食材肯定是極好的。螺螄先在清水里養上一天,讓它盡量吐凈沙泥。只放少量菜籽油入鍋,把姜花、蒜粒、小米辣煸香,放入螺螄后翻炒,再加入適量高湯,除了享受美味的螺肉,湯汁鮮美。

安徽習俗清明節,時在4月4、5或6日。在清明節這天,合肥家家戶戶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游春。清明節懸插柳枝的習俗由來很久,傳說以此可避邪御災,故有的婦女還習慣在這天將柳葉插于頭上。民諺曰:“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狗。”此俗語雖屬無稽之談,但其卻印證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災。在清明節踏青游春,多主要是為祭掃祖墳的,俗稱為上墳。

上墳活動在清明節前三天后三天均可,但必須在午后。上墳祭祀前,先給墳冢培土、加固、挑高,并在墳頭上加蓋碗狀土塊,共兩塊,小的一頭相對置,放于墳頭上,謂之“墳帽子”。其間壓一紅紙條,謂之“陰聯”。然后在墳冢前擺放祭品,通常為酒食及死者生前愛吃的菜肴、果品等。比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還以豬、羊、整雞、整魚等物作祭品,但多數以紙扎品代之。 老泗州網

真正的雞、魚、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后取回,用以犒賞平日看墳的人和與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祭祀開始時,焚燒“紙錢”、紙扎祭物,鳴放鞭炮,祭者按輩份先后向亡靈磕拜。動情者,常失聲慟哭,悲情難止。南宋詩人高翥《清明日對酒》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描寫的就是人們在清明掃墓時的悲涼情景。

四川習俗到墓地祭奠游春一舉兩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86歲的楊鐘岫老人說,以往許多人到墓地祭奠時的清明食物,往往是鍋魁加鹵菜、涼菜。這種鍋魁里邊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

鐘頭跟大人去到墓地祭奠,感到清明節好玩。觀世音橋街道建北社區80歲的沈永英婆婆印證了楊鐘岫老人的講法:到墓地祭奠普通都在郊外,相當于游春,一大家庭人還會帶上涼面、酒菜、糖品等食物,祭奠先人后,大家一塊兒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無上興的就是小孩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