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病房管理制度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法所稱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職業病的分類和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調整并公布。
第三條職業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
第四條勞動者依法享有職業衛生保護的權利。
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衛生保護。
第五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對本單位產生的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
第六條用人單位必須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工傷社會保險的監督管理,確保勞動者依法享受工傷社會保險待遇。
第七條國家鼓勵研制、開發、推廣、應用有利于職業病防治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加強對職業病的機理和發生規律的基礎研究,提高職業病防治科學技術水平;積極采用有效的職業病防治技術、工藝、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
第八條國家實行職業衛生監督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負責全國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第九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職業病防治規劃,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組織實施。
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應當認真執行本法,支持衛生行政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普及職業病防治的知識,增強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觀念,提高勞動者的自我健康保護意識。
第十一條有關防治職業病的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并公布。
第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對防治職業病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二章前期預防
第十三條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的設立除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設立條件外,其工作場所還應當符合下列職業衛生要求:
(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二)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
(三)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
(四)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
(五)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關于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十四條在衛生行政部門中建立職業病危害項目的申報制度。
用人單位設有依法公布的職業病目錄所列職業病的危害項目的,應當及時、如實向衛生行政部門申報,接受監督。
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五條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以下統稱建設項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單位在可行性論證階段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審核決定并書面通知建設單位。未提交預評價報告或者預評價報告未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的,有關部門不得批準該建設項目。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應當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對工作場所和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作出評價,確定危害類別和職業病防護措施。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目錄和分類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所需費用應當納入建設項目工程預算,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的防護設施設計,應當經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衛生審查,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其職業病防護設施經衛生行政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產和使用。
第十七條職業病危害預評價、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由依法設立的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所作評價應當客觀、真實。
第十八條國家對從事放射、高毒等作業實行特殊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三章勞動過程中的防護與管理
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應當采取下列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二)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三)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四)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
(五)建立、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
(六)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第二十條用人單位必須采用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為勞動者提供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個人提供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必須符合防治職業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一條用人單位應當優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逐步替代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
第二十二條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
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第二十三條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用人單位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
對放射工作場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運輸、貯存,用人單位必須配置防護設備和報警裝置,保證接觸放射線的工作人員佩戴個人劑量計。
對職業病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用人單位應當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檢修,定期檢測其性能和效果,確保其處于正常狀態,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二十四條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并確保監測系統處于正常運行狀態。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檢測、評價結果存入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定期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向勞動者公布。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由依法設立的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所作檢測、評價應當客觀、真實。
發現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采取相應治理措施,仍然達不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必須停止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后,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業。
第二十五條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并在設備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設備性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第二十六條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說明書應當載明產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產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產品包裝應當有醒目的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貯存上述材料的場所應當在規定的部位設置危險物品標識或者放射性警示標識。
國內首次使用或者首次進口與職業病危害有關的化學材料,使用單位或者進口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后,應當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送該化學材料的毒性鑒定以及經有關部門登記注冊或者批準進口的文件等資料。
進口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經營、進口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或者材料。
第二十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轉移給不具備職業病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不具備職業病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接受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
第二十九條用人單位對采用的技術、工藝、材料,應當知悉其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對有職業病危害的技術、工藝、材料隱瞞其危害而采用的,對所造成的職業病危害后果承擔責任。
第三十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后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并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
勞動者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并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
用人單位違反前兩款規定的,勞動者有權拒絕從事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用人單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終止與勞動者所訂立的勞動合同。
第三十一條用人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接受職業衛生培訓,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依法組織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普及職業衛生知識,督促勞動者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備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勞動者應當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職業衛生知識,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正確使用、維護職業病防護設備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發現職業病危害事故隱患應當及時報告。
勞動者不履行前款規定義務的,用人單位應當對其進行教育。
第三十二條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對在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有與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勞動者,應當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對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職業健康檢查應當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
第三十三條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并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當包括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和職業病診療等有關個人健康資料。
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時,有權索取本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用人單位應當如實、無償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復印件上簽章。
第三十四條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時報告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調查處理;必要時,可以采取臨時控制措施。
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所需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第三十五條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職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
第三十六條勞動者享有下列職業衛生保護權利:
(一)獲得職業衛生教育、培訓;
(二)獲得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療、康復等職業病防治服務;
(三)了解工作場所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職業病防護措施;
(四)要求用人單位提供符合防治職業病要求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改善工作條件;
(五)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六)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
(七)參與用人單位職業衛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勞動者行使前款所列權利。因勞動者依法行使正當權利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其行為無效。
第三十七條工會組織應當督促并協助用人單位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與用人單位就勞動者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問題進行協調并督促解決。
工會組織對用人單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要求糾正;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時,有權要求采取防護措施,或者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采取強制性措施;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有權參與事故調查處理;發現危及勞動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時,有權向用人單位建議組織勞動者撤離危險現場,用人單位應當立即作出處理。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按照職業病防治要求,用于預防和治理職業病危害、工作場所衛生檢測、健康監護和職業衛生培訓等費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生產成本中據實列支。
第四章職業病診斷與職業病病人保障
第三十九條職業病診斷應當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
第四十條勞動者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
第四十一條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職業病診斷、鑒定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職業病傷殘等級的鑒定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四十二條職業病診斷,應當綜合分析下列因素:
(一)病人的職業史;
(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和現場危害調查與評價;
(三)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結果等。
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應當診斷為職業病。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在進行職業病診斷時,應當組織三名以上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集體診斷。
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應當由參與診斷的醫師共同簽署,并經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審核蓋章。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發現職業病病人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確診為職業病的,用人單位還應當向所在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
衛生行政部門和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依法作出處理。
第四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職業病統計報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規定上報。
第四十五條當事人對職業病診斷有異議的,可以向作出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鑒定。
職業病診斷爭議由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組織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
當事人對設區的市級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再鑒定。
第四十六條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由相關專業的專家組成。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設立相關的專家庫,需要對職業病爭議作出診斷鑒定時,由當事人或者當事人委托有關衛生行政部門從專家庫中以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參加診斷鑒定委員會的專家。
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職業病診斷、鑒定辦法進行職業病診斷鑒定,向當事人出具職業病診斷鑒定書。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第四十七條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地進行診斷鑒定,并承擔相應的責任。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不得私下接觸當事人,不得收受當事人的財物或者其他好處,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人民法院受理有關案件需要進行職業病鑒定時,應當從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設立的相關的專家庫中選取參加鑒定的專家。
第四十八條職業病診斷、鑒定需要用人單位提供有關職業衛生和健康監護等資料時,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勞動者和有關機構也應當提供與職業病診斷、鑒定有關的資料。
第四十九條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當告知勞動者本人并及時通知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應當及時安排對疑似職業病病人進行診斷;在疑似職業病病人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醫學觀察期間的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第五十條職業病病人依法享受國家規定的職業病待遇。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安排職業病病人進行治療、康復和定期檢查。
用人單位對不適宜繼續從事原工作的職業病病人,應當調離原崗位,并妥善安置。
用人單位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應當給予適當崗位津貼。
第五十一條職業病病人的診療、康復費用,傷殘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職業病病人的社會保障,按照國家有關工傷社會保險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二條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
第五十三條勞動者被診斷患有職業病,但用人單位沒有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的,其醫療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單位承擔;最后的用人單位有證據證明該職業病是先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單位承擔。
第五十四條職業病病人變動工作單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變。
用人單位發生分立、合并、解散、破產等情形的,應當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妥善安置職業病病人。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五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照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依據職責劃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及職業病危害檢測、評價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第五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采取下列措施:
(一)進入被檢查單位和職業病危害現場,了解情況,調查取證;
(二)查閱或者復制與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的行為有關的資料和采集樣品;
(三)責令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停止違法行為。
第五十七條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證據證明危害狀態可能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時,衛生行政部門可以采取下列臨時控制措施:
(一)責令暫停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的作業;
(二)封存造成職業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的材料和設備;
(三)組織控制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
在職業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狀態得到有效控制后,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解除控制措施。
第五十八條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應當出示監督執法證件。
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應當忠于職守,秉公執法,嚴格遵守執法規范;涉及用人單位的秘密的,應當為其保密。
第五十九條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時,被檢查單位應當接受檢查并予以支持配合,不得拒絕和阻礙。
第六十條衛生行政部門及其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履行職責時,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發給建設項目有關證明文件、資質證明文件或者予以批準;
(二)對已經取得有關證明文件的,不履行監督檢查職責;
(三)發現用人單位存在職業病危害的,可能造成職業病危害事故,不及時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四)其他違反本法的行為。
第六十一條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應當依法經過資格認定。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對其工作人員執行法律、法規和遵守紀律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六十二條建設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或者提請有關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責令停建、關閉:
(一)未按照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或者未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或者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未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擅自開工的;
(二)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未按照規定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的;
(三)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其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施工的;
(四)未按照規定對職業病防護設施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未經衛生行政部門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六十三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結果沒有存檔、上報、公布的;
(二)未采取本法第十九條規定的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的;
(三)未按照規定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的;
(四)未按照規定組織勞動者進行職業衛生培訓,或者未對勞動者個人職業病防護采取指導、督促措施的;
(五)國內首次使用或者首次進口與職業病危害有關的化學材料,未按照規定報送毒性鑒定資料以及經有關部門登記注冊或者批準進口的文件的。
第六十四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按照規定及時、如實向衛生行政部門申報產生職業病危害的項目的;
(二)未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或者監測系統不能正常監測的;
(三)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時,未告知勞動者職業病危害真實情況的;
(四)未按照規定組織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或者未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的。
第六十五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或者提請有關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責令關閉:
(一)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
(二)未提供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或者提供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
(三)對職業病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未按照規定進行維護、檢修、檢測,或者不能保持正常運行、使用狀態的;
(四)未按照規定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的;
(五)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仍然達不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時,未停止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的;
(六)未按照規定安排職業病病人、疑似職業病病人進行診治的;
(七)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未立即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規定及時報告的;
(八)未按照規定在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的;
(九)拒絕衛生行政部門監督檢查的。
第六十六條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材料,未按照規定提供中文說明書或者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七條用人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未按照規定報告職業病、疑似職業病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弄虛作假的,并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處分。
第六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治理,并處五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或者提請有關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責令關閉:
(一)隱瞞技術、工藝、材料所產生的職業病危害而采用的;
(二)隱瞞本單位職業衛生真實情況的;
(三)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放射工作場所或者放射性同位素的運輸、貯存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
(四)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或者材料的;
(五)將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轉移給沒有職業病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或者沒有職業病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接受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
(六)擅自拆除、停止使用職業病防護設備或者應急救援設施的;
(七)安排未經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職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或者禁忌作業的;
(八)違章指揮和強令勞動者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的。
第六十九條生產、經營或者進口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或者材料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
第七十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已經對勞動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停止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或者提請有關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責令關閉,并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一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未取得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質認證擅自從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或者醫療衛生機構未經批準擅自從事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第七十三條從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機構和承擔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認證或者批準機關取消其相應的資格;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超出資質認證或者批準范圍從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或者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的;
(二)不按照本法規定履行法定職責的;
(三)出具虛假證明文件的。
第七十四條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收受職業病診斷爭議當事人的財物或者其他好處的,給予警告,沒收收受的財物,可以并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取消其擔任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的資格,并從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設立的專家庫中予以除名。
第七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不按照規定報告職業病和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由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虛報、瞞報的,對單位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七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及其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有本法第六十條所列行為之一,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對單位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七章附則
第七十七條本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職業禁忌,是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
篇2
本辦法所稱病媒生物是指老鼠、蒼蠅、蚊子、蟑螂等能傳播人類疾病和威脅人類健康的有害生物。
第三條病媒生物防制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所有單位和個人都有防范、殺滅病媒生物的義務和對違反本辦法的行為進行監督、舉報的權利。
第四條城區各街道辦事處及城區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領導,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并制定近期和遠期病媒生物防制規劃。
第五條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以下簡稱愛衛會)在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全市病媒生物防制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
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愛衛辦)具體負責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組織實施。
第二章標準與要求
第六條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日常防制與集中統一防制相結合;群眾防制與專業防制相結合;治理環境控制病媒生物孳生地為主與藥械控制為輔的綜合防制措施。
(一)城市規劃、建設和舊城區改造,必須同時規劃建設配套防制病媒生物的衛生基礎設施。
(二)易招致或孳生病媒生物的行業和場所,應當有完善的防范、殺滅措施,嚴格控制四害孳生、繁殖和擴散。
1.經常清疏下水道、窨井、存水彎道、溝渠、二次供水池,平整洼地,清除室內外各種閑置容器積水。
2.垃圾和其它易招惹孳生病媒生物的廢棄物要設有蓋容器裝載,并做到日產日清。
3.管好人、畜、禽糞便,居住區栽種花木不得使用未經發酵處理的有機肥料。
4.緊固門窗、堵洞抹縫防制病媒生物藏匿孳生。
5.積極推行垃圾袋裝化,封閉住宅樓垃圾通道。
第七條病媒生物防制主要控制標準如下:
(一)滅鼠標準
1.15平方米標準房間布放20×20厘米滑石粉塊兩塊,共布粉塊400塊,一夜后陽性粉塊不超過3%;查房2000間,有鼠洞、鼠糞、鼠咬痕等鼠跡的房間不超過2%;重點單位防鼠設施不合格處不超過5%。
2.不同類型的外環境累計2000米,鼠跡不超過5處。
(二)滅蚊標準
1.居民住宅、單位內外環境各種存水容器和積水中,蚊幼或蛹的陽性率不超過3%。
2.用500ml收集勺采集城區內大中型水體的蚊幼或蛹陽性率不超過3%,陽性勺內幼蟲或蛹的平均數不超過5只。
3.特殊場所白天人誘蚊30分鐘,平均每人次誘獲成蚊數不超過1只。
(三)滅蠅標準
1.重點單位有蠅房間不超過1%,其它單位不超過3%,平均每陽性房間不超過3只;重點單位防蠅設施不合格房間不超過5%;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場所不得有蠅。
2.蠅類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幼蟲和蛹的檢出率不超過3%。
(四)滅蟑螂標準
1.室內有蟑螂成蟲或若蟲陽性房間不超過3%,平均每間房大蠊不超過5只,小蠊不超過10只。
2.有活蟑螂卵鞘房間不超過2%,平均每間房不超過4只。
3.有蟑螂糞便、蛻皮等蟑跡的房間不超過5%。
第三章管理和監督
第八條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原則,實行目標管理和部門分工負責制,使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一)各級愛衛辦具體負責管轄區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宣傳發動、組織指導和監督管理。
(二)市區各街道辦事處及市區有關部門、各集貿市場要設立專(兼)職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員,具體負責本轄區內外環境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組織或實施。
(三)衛生部門具體負責病媒生物密度監測,督促發放"衛生許可證"的重點行業單位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四)建設部門負責城市病媒生物防制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具體負責垃圾填埋場、中轉站、公廁各類垃圾箱、坑、桶、通道和管轄范圍內的下水道、園林綠地等場所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五)工商部門及有關集貿市場舉辦者負責相應市場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六)教育部門負責抓好城區中、小學校校園內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廣大師生的病媒生物防制科學知識普及工作。
(七)建管部門負責抓好建筑工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落實。
(八)宣傳部門負責做好病媒生物防制科普教育、宣傳發動工作。
(九)糧食、供銷部門負責抓好本部門重點單位、場所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第九條各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負責本系統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管理,建立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制度,并對本規定執行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第十條單位內部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由各單位自行負責,也可委托病媒生物防制專業機構代為進行殺滅,并按規定支付相應的費用。
第十一條積極推行病媒生物防制社會化服務,凡開展病媒生物防制有償服務的單位及個人,必須經相應行政管理機構核準登記。
病媒生物防制有償服務機構必須具備相應的工作條件和技術力量,其工作人員應具有相應的病媒生物防制專業知識和技能。
第十二條生產、經營病媒生物防制藥物的企業,必須按有關規定辦理登記、注冊手續。
病媒生物防制藥物必須做到對防治的蟲害高效,對人、家畜、家禽低毒,對環境低污染。
篇3
(三)收方時,對處方內容審查核對無誤后,方可調配,如處方內容不委妥或錯誤時,應與處方醫師(士)聯系更正后方可調配。
(四)配方時應按調配技術常規和操作規程稱量標準,不得估量取藥,所用原料和輔料必須符合藥用規格,急診處方及搶救用藥保證隨到隨配。
(五)配方應細心迅速和準確,嚴格執行核對制度,計價配方,核對發藥人均需在處方上簽名。
(六)對出院病人發藥時,應將病人姓名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詳細在藥袋上或瓶簽上,并應耐心地向病人交待清楚。
(七)對已發出的藥品原則上不予退回,如特殊情況,確需退藥時,只限有限注射劑和原包裝片、丸劑,經醫師(士)用紅筆開出退方,方可退回。
(八)調劑室的分裝人員必須詳細復核在藥袋上寫清藥名、含量及數量。
(九)調劑室的藥品及調配用具要定位放置,用后放回原處。
(十)調劑室的貯藥瓶的瓶簽應按規定用中文和拉丁文書寫清楚,注明規格、常用量和極量。補充藥品時經另一人核對,方可裝瓶。
(十一)對醫學專用藥、毒藥、精神藥品及貴重藥品,當日核對,發現問題或錯長錯短及時核對。
(十二)藥品要定期檢查有效期,嚴防過期失效的現象發生。
篇4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職業病,是指勞動者在勞動中或其他職業活動中,因接觸職業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屬于國家公布的職業病范圍的疾病。
本辦法所稱職業危害因素,是指在職業活動中危害勞動者身體健康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的總稱。
本辦法所稱有害作業單位,是指在職業活動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企業事業等單位。
第四條 職業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第二章 監督管理職責
第五條 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其職責是:
(一)制定職業病防治工作規劃;
(二)參與有害作業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衛生防護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
(三)對有害作業單位執行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及國家衛生標準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四)組織對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的衛生學調查和參與急性中毒事故調查處理;
(五)負責對有害作業單位的職業危害種類、程度進行登記;
(六)依法對職業病防治工作中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第六條 有害作業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或行業主管部門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的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衛生標準,并督促有害作業單位執行;
(二)督促有害作業單位將職業病防治工作納入目標管理;
(三)參與重大職業危害事故的調查處理;
(四)對有害作業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衛生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入使用的情況進行檢查。
第七條 各級工會組織對職業病防治工作實行群眾監督,其職責是:
(一)調查有害作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情況;
(二)教育職工遵守所在單位的職業病防治衛生制度和操作規范;
(三)對有害作業場所進行監督,并向單位提出職業病防治建議;
(四)參與重大職業危害事故的調查處理。
第八條 職業病防治監測機構在本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負責下列工作:
(一)對有害作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及對下級職業病防治監測機構進行業務指導;
(二)對職業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按規定進行監測;
(三)對從事有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和離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以及在崗期間定期的職業健康檢查;
(四)協助有害作業單位開展職業病防治衛生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
(五)對重大職業危害事故采取控制措施并參與調查。
第九條 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省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中央在川直屬企業事業單位、省屬企業事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工作;
(二)市(地、州)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市(地、州)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
(三)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縣(市、區)及其以下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
中外合資、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合伙企業、無主管部門企業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由登記注冊機關的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
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可根據工作需要,將本級監督管理的有害作業單位委托給下級衛生行政部門進行日常監督管理。
第十條 縣級以上職業病防治監測機構負責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管轄的有害作業單位的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和健康監護工作。
第十一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聘請職業衛生監督員。職業衛生監督員持有效證件可以進入有害作業場所調查取證,有關單位不得拒絕。
職業衛生監督員對有關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負有保密義務。
第三章 職業病預防
第十二條 有害作業單位應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推廣和應用職業病防治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改善勞動條件,使作業場所的職業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有害作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含有害作業單位承包經營者、租賃經營者,下同)對有害作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負責。
第十三條 有害作業單位應建立職業衛生檔案,記錄職業危害因素分布情況和衛生防護設備使用情況以及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資料等。
第十四條 有害作業單位的生產性建設項目的衛生防護設施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要求,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
禁止將有害作業轉移給沒有相應衛生防護設施的單位。
第十五條 有害作業單位生產或使用新化學物質的,應當報省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并提供有關毒性評審資料。
第十六條 有害作業單位對有害作業場所應采取隔離等防護措施,設置警示標識,配備必要的衛生防護設施。
易發生急性職業性中毒事故的作業場所,應當配備緊急防護和醫療急救用品,并確定專職或兼職急救人員。
第十七條 有害作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將檢測結果報衛生行政部門及職業病防治監測機構備案,向本單位工會和職工通報,并接受職業病防治監測機構的監測。
發生職業性中毒事故時,有害作業單位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職業病防治監測機構,及時救治中毒者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因素的擴散。
第十八條 對有害作業單位的職業危害場所實行登記制度。
有害作業單位應將本單位職業危害因素的種類、程度及職業病防護情況向衛生行政部門申報登記。
第四章 健康監護
第十九條 有害作業單位應當對勞動者進行職業病防治衛生知識培訓,提高勞動者自我防護能力,并按規定發給勞動者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個人防護用品,督促其正確使用。
第二十條 禁止聘用未接受職業健康檢查的人員從事有職業危害的作業。
禁止安排有職業禁忌癥的勞動者從事與該禁忌癥相關的有害作業。
第二十一條 有害作業單位對從事有害作業的勞動者和曾經從事過有害作業并可能患晚發職業病的勞動者,應組織進行定期的職業健康檢查,將檢查結果通知本人并建立勞動者健康檔案。
從事有害作業的勞動者離開有害作業崗位時,有害作業單位應負責對其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并將檢查結果通知本人;對已患職業病的,應按本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辦理。
第二十二條 職業健康檢查的范圍、內容、間隔時間和職業禁忌癥的范圍,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 勞動者應當遵守職業病防治制度,嚴格執行職業病防治操作規范。
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超過國家衛生標準而單位未采取整治措施或單位不按照規定配備必要勞動防護用品的,勞動者有權向衛生行政部門檢舉、控告。
第五章 診斷治療
第二十四條 省和市(地、州)設立職業病診斷組,省產業系統也可設職業病診斷組。
省級(含產業系統)職業病診斷組由省衛生行政部門審批,市(地、州)職業病診斷組由市(地、州)衛生行政部門審批。
職業病診斷組每屆任期三年,其組成人員必須是單數。被聘任為職業病診斷組的成員必須是經省衛生行政部門考核合格的專業人員。
第二十五條 急性職業病由當地醫療衛生機構診治;急性職業病醫療終結后疑有后遺癥以及慢性職業病的,由職業病診斷組診斷。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六條 職業病診斷組應當按照國家頒布的職業病診斷標準,對勞動者的職業史、既往史、臨床癥狀、理化檢查結果和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進行綜合分析后,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集體作出職業病診斷。
職業病診斷組應及時將職業病診斷證明書送交職業病患者及其所在單位。
第二十七條 職業病患者或其所在單位對職業病診斷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在接到職業病診斷證明書之日起30日內,向上一級職業病診斷組申請鑒定。
第二十八條 有害作業單位、醫療機構和職業病診斷組,應按規定向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告職業病診治情況。
第二十九條 被診斷為患有職業病的勞動者,其所在單位應按規定及時安排治療、療養和調換工作崗位,并定期進行復查。
職業病患者的待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獎勵和處罰
第三十條 在職業病防治工作和搶救急性職業危害事故中做出突出成績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規定,未向衛生行政部門申報登記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登記。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有害作業單位未對離開有害作業崗位的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改正,并可處1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三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四川省工業企業勞動衛生管理條例》的規定處罰:
(一)生產場所的職業有害因素超過國家衛生標準而危害職工健康的;
(二)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衛生防護設施未經衛生行政部門參加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而擅自施工或擅自投產使用的;
(三)忽視職業病衛生防護設施建設,生產場所職業病防護條件極差,造成職業病和職業中毒的;
(四)因忽視勞動條件,發生炭疽、森林腦炎等職業性傳染病流行的;
(五)未按規定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謊報或不報檢測結果的;
(六)未按規定對招收的勞動者進行就業前職業健康檢查,或對接觸有害作業的職工未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的;
(七)未按規定對職業病患者和職業中毒者進行診斷或治療的;
(八)未按規定進行職業病報告的;
(九)不建立職工健康檔案和職業病衛生檔案的;
(十)安排職業禁忌癥者從事禁忌范圍內的有毒有害作業的;
(十一)安排職業病患者繼續從事有毒有害作業的;
(十二)使用未經安全毒理實驗的新化學物質進行生產而造成職業病的;
(十三)職業性危害因素治理限期屆滿未達到國家衛生標準的。
第三十四條 衛生行政部門、職業病防治監測機構的工作人員和有關醫務人員,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索賄受賄的,由所在單位或上級有關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篇5
畜牧業生產,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根據《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和其他有關規定,結合本
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定義)
本規定所稱的家畜,是指豬、牛、羊、兔、犬等。
本規定所稱的家禽,是指雞、鴨、鵝、鵪鶉等。
本規定所稱的畜禽產品,是指種蛋和未經熟制的畜禽的肉、油脂、臟器、皮張、血
液、毛、骨、蹄等。
第三條(傳染病的分類)
畜禽的傳染病分為三類:
一類:口蹄疫、蘭舌病、牛瘟、牛肺疫、牛海綿狀腦病、非洲豬瘟、豬瘟、豬傳染
性水皰病、雞瘟(A型流感)、非洲馬瘟。
二類:炭疽、布氏桿菌病、結核病、副結核病、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豬丹毒
、豬肺疫、豬霉形體肺炎、豬密螺旋體痢疾、豬萎縮性鼻炎、牛地方性白血病、牛流行
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粘膜病、羊痘、山羊關節炎腦炎、綿羊梅迪維斯那病、鼻疽、
雞新城疫、禽霍亂、雞馬立克氏病、雞白血病、雛白痢、鴨瘟、小鵝瘟、兔病毒性敗血
癥(暫定名)、兔魏氏梭菌病、兔螺旋體病、兔出血性敗血癥。
三類:疥癬、鉤端螺旋體病、日本血吸蟲病、弓形體病、焦蟲病、錐蟲病、旋毛蟲
病、豬囊蟲病、棘球蚴、球蟲病。
第四條(管理部門)
*市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市農委)是本市畜禽防疫、檢疫工作的管理部門。
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畜禽防疫、檢疫工作的管理。
市農委和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所屬的畜牧獸醫機構按各自職責分工負責畜禽防
疫、檢疫工作。其職責是:
(一)組織實施轄區內畜禽、畜禽產品防疫、檢疫工作;
(二)負責轄區內畜禽疫情調查、監測和通報,組織疑難病癥的診斷和疫情的撲滅
;
(三)負責組織轄區內畜禽防疫、檢疫等獸醫衛生工作的科普活動、技術指導和技
術推廣。
本市對外經濟貿易、商檢、動植物檢疫、衛生、工商、商業、公安、交通運輸等行
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同市農委做好本市的畜禽防疫工作。
第二章畜禽傳染病的預防
第五條(對畜禽飼養者的防疫要求)
家畜改良站(包括家畜配種站、繁育站)、種畜場、種禽場、配種專業戶飼養的種
畜、種禽,應當無本規定第三條所列的傳染病。
凡引進種畜、種禽的單位,種畜、種禽進場后應當隔離一定時間,經確認無本規定
第三條所列的傳染病后方可供生產使用。其中從國外引進的種畜、種禽,在到達種畜場
、種禽場、站、戶以后,引進單位和個人應當持口岸動植物檢疫單位的檢疫證明,到市
畜牧獸醫機構登記備案。
對飼養的畜禽,應當按規定進行防疫免疫接種。
畜禽飼養場、飼養專業戶應當由獸醫衛生人員負責獸醫衛生工作。種畜場、種禽場
還應當有專職的獸醫衛生人員。
第六條(對場所建設的防疫要求)
畜禽飼養場、改良站、種畜場、種禽場、屠宰場、肉類聯合加工廠、倉貯場所的建
設,應當符合畜禽防疫要求。其中種畜場、種禽場還應當有畜禽隔離、消毒和糞便、污
物處理等設施。
第七條(對經營管理單位的防疫要求)
畜禽交易市場和農貿市場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按畜禽種類分設專用場地,對場地
應當經常并定時進行清掃、消毒,對糞便、墊草、污物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八條(對運輸中的防疫要求)
裝運畜禽的車輛、飛機、船舶途經疫區,其貨主或者委托人不得在疫區的車站、機
場、港口裝添草料、畜禽飲水和有關物資。
任何單位、個人不得在運輸途中宰殺、出售病畜禽及病死畜禽,不得沿途拋棄病死
畜禽或者腐敗變質畜禽產品、糞便、墊草和污物。途中病死畜禽以及糞便、墊草、污物,
應當在指定站或者到達站卸下,并在當地獸醫衛生人員監督下,由貨主按規定進行無害
化處理。處理費用由貨主承擔。
第九條(對運輸工具的防疫要求)
運輸畜禽、畜禽產品的車輛、船舶、機艙以及飼養用具、裝載用具,貨主應當在裝
貨前和卸貨后進行清掃、洗刷,并由畜牧獸醫機構或者其指定單位實施消毒,出具消毒
證明。消毒費用由貨主承擔。清出的墊草、糞便、污物由貨主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十條(建立地區性防疫協作關系)
市和區、縣畜牧獸醫機構根據需要,應當與市外毗鄰地區建立地區性畜禽聯合防疫
協作關系。
第十一條(對疫病的檢疫和監測)
市和區、縣畜牧獸醫機構應當定期或者不定期對轄區內的畜禽進行疫病檢疫和監測
。
對下列畜禽應當進行臨床檢查和實驗室檢驗:
(一)種用畜禽
種牛:檢口蹄疫、結核病、布氏桿菌病、蘭舌病、牛地方性白血病、副結核病、牛
肺疫、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粘膜病。
種羊:檢口蹄疫、布氏桿菌病,蘭舌病、山羊關節炎腦炎、綿羊梅迪維斯那病、羊
痘、疥癬。
種豬:檢口蹄疫、豬瘟、豬傳染性水皰病、布氏桿菌病、豬霉形體肺炎,豬密螺旋
體痢疾。
種兔:檢兔病毒性敗血癥(暫定名),魏氏梭菌病、螺旋體病、疥癬、球蟲病。
種禽:檢新城疫、雞瘟(A型流感)、雛白痢、鴨瘟、小鵝瘟、白血病、霉形體病。
(二)奶牛、奶山羊的檢驗要求,分別同種牛、種羊。
(三)役用牛、育肥牛:檢口蹄疫、結核病,布氏桿菌病、副結核病、牛肺疫。
畜禽宰前臨床主要檢查下列疫?。号z口蹄疫、炭疽;羊檢口蹄疫、炭疽、羊痘;
豬檢口蹄疫、傳染性水皰病、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炭疽。
第十二條(托運畜禽應持有的檢疫證明)
托運畜禽、畜禽產品的貨主,應當分別持有畜禽運輸檢疫證明、畜禽產品檢疫檢
驗證明。
市外的畜禽需進入本市的,應當取得畜禽所在地的縣以上畜牧獸醫機構出具的檢
疫證明;對無檢疫證明的,應當在規定的隔離場所由畜牧獸醫機構檢疫合格后,方可進
入本市。
第十三條(禁止經營行為)
禁止經營下列畜禽、畜禽產品:
(一)封鎖疫區內的;
(二)無檢疫檢驗證明的;
(三)檢疫檢驗證明不符合規定的;
(四)染疫、有害的;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獸醫衛生規定的。
第十四條(檢疫檢驗證明的有效期)
畜禽、畜禽產品檢疫檢驗證明的有效期:畜禽為7天以內,畜禽產品為30天以內。
出口的畜禽、畜禽產品檢疫檢驗證明的有效期,按進口國家和地區的要求執行。
第十五條(獸醫衛生人員的資質要求和職權)
畜牧獸醫機構應當有與畜禽防疫工作相適應的獸醫衛生檢疫員,負責執行轄區內
畜禽、畜禽產品的檢疫檢驗工作。獸醫衛生檢疫員由具備獸醫專業中等以上水平的人
員擔任。經市畜牧獸醫機構考核后,由市農委核發獸醫衛生檢疫員證書。
獸醫衛生檢疫員的職權為:
(一)實施畜禽、畜禽產品檢疫檢驗,并出具檢疫檢驗證明;
(二)協助所在地的畜牧獸醫機構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三)檢疫中發現患傳染病畜禽及染疫畜禽產品,有權制止其上市、出售、運輸
,責令并監督貨主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三章畜禽疫情的通報
第十六條(日常疫情通報制度)
本市對畜禽疫情實行月通報制度。
區、縣畜牧獸醫機構應當按規定每月填報畜禽疫情報表,報送市畜牧獸醫機構。
市畜牧獸醫機構接到畜禽疫情月報表后,應當通報農業部全國畜牧獸醫總站和市農委,
同時通報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
驗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局
在進出口檢疫檢驗中發現畜禽疫情的,應當及時通報市農委。
第十七條(發現疫情報告)
在本市發現畜禽疫情的,按下列規定處理:
(一)飼養、生產、購銷、屠宰、加工、貯存、運輸畜禽、畜禽產品的單位以及有
關單位、個人發現畜禽烈性傳染病或者疑似傳染病時,應當立即報告所在地的區、縣畜
牧獸醫機構。
(二)區、縣畜牧獸醫機構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趕赴現場查看并作出臨床診斷、
采樣送檢。同時,在4小時內上報市畜牧獸醫機構。
(三)市畜牧獸醫機構接到報告,經確診為疫病后,應當在8小時內按規定上報農
業部全國畜牧獸醫總站和市農委,同時通報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局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局。
市畜牧獸醫機構在獲知本市毗鄰地區的疫情后,應當及時通報中華人民共和國*
進出口動植物檢疫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局。
第四章畜禽傳染病的撲滅
第十八條(對發現傳染病采取的措施)
發現一類畜禽傳染病或者當地新發現的畜禽傳染病以及二類畜禽傳染病呈暴發流行
時,要追查疫源,采取緊急撲滅措施。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劃定疫點、疫區、
受威脅區,報請區、縣人民政府疫區封鎖令,并報市人民政府備案,通報毗鄰地區
及有關部門。
第十九條(對封鎖區內傳染病采取的措施)
對畜禽傳染病的疫點、疫區、受威脅區,應當分別采取下列措施:
(一)封鎖的疫點應當采取的措施:
1、嚴禁人、畜禽及其他飼養動物、車輛出入疫點和畜禽產品及可能污染的物品運
出疫點。在特殊情況下必須出入疫點時,必須經所在地的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許可
并嚴格消毒后出入;
2、對病、死畜禽及其同群畜禽,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有權采取撲殺、銷毀或
者無害化處理等措施,貨主不得拒絕。處理病死畜禽、畜禽產品的費用由貨主承擔;
3、在疫點出入口設置消毒設施,對疫點內用具、圈舍、場地進行嚴格消毒,畜禽
糞便、墊草、受污染的物品在獸醫衛生檢疫員監督指導下進行無害化處理。
(二)封鎖的疫區應當采取的措施:
1、在交通要道建立臨時性檢疫消毒哨卡,備有專人和消毒設備,監視畜禽、畜禽
產品移動,對出入疫區人員、車輛進行消毒;
2、停止集市貿易和畜禽、畜禽產品的交易;
3、對易感染畜禽,應當進行檢疫并采取緊急預防注射措施;飼養的畜禽應當圈養
或者在指定地點放養,役畜限制在疫區內使役。
(三)受威脅區應當采取的措施:
1、由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動員組織有關單位、個人采取防御性措施;
2、由畜牧獸醫機構隨時監測疫情動態。
第二十條(疫區封鎖令的解除)
疫區內(包括疫區)最后一頭病畜禽撲殺或者痊愈后,經過所發病一個潛伏期以上
的監測、觀察,未再出現病畜禽時,經徹底消毒清掃,由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檢查
合格后,報原封鎖令的區、縣人民政府解除封鎖令,并通報毗鄰地區和有關部門,
同時寫出總結報告報市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一條(在經營運輸中發現疫情的處理)
在經營、運輸等場所發現一類、疑似一類畜禽傳染病或者本市規定的危害較大的、
新發現的畜禽傳染病,應當按以下要求分別進行處理:
(一)在畜禽交易市場、農貿市場發現的,應當在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監督下
,由區、縣畜牧獸醫機構和市場單位按本規定有關封鎖疫點必須采取措施的規定處理;
(二)在運輸單位發現的,始發車站、港口、機場應當停止全部畜禽啟運,并報所
在地的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處理,到達車站、港口、機場發現的,以運載畜禽的車、
船、飛機為疫點,在所在地的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監督下,由區、縣畜牧獸醫機構
和運輸單位按本規定有關封鎖疫點必須采取措施的規定處理。被污染的車輛、船艙、機
艙、場地、用具和糞便,按本規定有關封鎖疫點必須采取措施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二條(臨時防疫指揮部的成立)
發生疫情時,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可根據需要,報區、縣人民政府批準后,組
織有關部門成立臨時防疫指揮部。
第二十三條(行政處罰)
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由市農委或者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依法予以警告、罰款
等行政處罰。
市農委或者區、縣畜牧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將其行使的行政處罰權委托其所屬的畜牧
獸醫機構行使。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四條(應用解釋部門)
篇6
4、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確保病人安全。
5、對危重、昏迷、癱瘓病人、老年極小兒應加強護理,必要時加床檔、約束帶防意外發生。
6、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專柜、專人、加鎖保管,班班交接,遵醫囑用藥,使用后登記,空安瓿送回藥房。
7、病房貴重藥品由專人保管,加鎖。
8、內服藥、外用藥標簽清楚,分別放置,以免誤服。
篇7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在出現病毒之后,數據與磁盤會受到破壞,系統穩定性也會有所降低,不能保證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這就需要在具體的工作中強化軟件維護力度,合理使用數據加密技術,完善病毒防治制度,根據病毒的侵入形式進行防治,確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作。
1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病毒的防治內涵與特點
1.1內涵分析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部分病毒中不帶有惡意攻擊性編碼,但是,多數病毒中還是攜帶病毒代碼,一旦進入到醫院的管理信息系統中,將會受到感染與破壞。在醫院的管理信息系統中,病毒防治的內涵主要為:(1)病毒的描述,主要就是病毒傳播、破壞等,全面分析病毒的實際情況。(2)防御技術,通過對病毒的檢測、處理與預防,有效防御病毒。(3)病毒斗爭,就是在工作中制造病毒和反病毒交替發展具體的動態化過程,對于反病毒而言,屬于組織病毒破壞的技術,而病毒制造則是不法人員按照新的反病毒技術制造出新的病毒進行傳播,其中交替發展的動態化過程,則是進行病毒的防治,又被稱作是“病毒戰”。
1.2特點分析
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病毒防治的工作中,其特點表現為:(1)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病毒隱蔽性較高,需要全面進行分析,了解病毒的情況,便于有效防治。(2)具有繁殖性特點,就是病毒會快速在信息系統中繁殖,需要有效進行處理。(3)具有破壞性的特點,就是病毒在入侵信息系統之后會出現嚴重的破壞性問題,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降低。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病毒防治期間,工作的內容較為繁瑣,需要按照病毒的發生特點與規律,有效開展相關的防治工作,從而預防病毒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2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病毒的侵入形式
2.1無線電侵入形式
此類病毒侵入形式,主要是利用無線電將病毒代碼發射到醫院的管理信息系統中,此類病毒的防治技術難度很高,主要入侵形式為:(1)不法分子直接向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無線電接收器或者設備中發射病毒代碼,使得病毒進入到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從而出現嚴重的問題。(2)不法人員會冒充一些合法的無線電傳輸數據,按照偵查得到的無線電傳輸協議、數據格式等,向其中發射病毒代碼,使得病毒代碼混入到合法的傳輸信號中,進入到接收器內部,隨著接收器進入到醫院管理信息系統。(3)不法分子會尋找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信息保護薄弱位置,向其中釋放病毒。
2.2固化侵入形式
對于固化侵入而言,就是不法分子將病毒設置在硬件與軟件中,直接將其無償援助或者間接賣給醫院,在需要使用的時候會激活病毒,達到了攻擊的目的。此類方式具有隱蔽性特點,就算徹底檢查芯片或是系統,也很難確保不會有病毒。
2.3其他侵入形式
除了上述幾種病毒侵入形式之外,還有以下幾種侵入手段:(1)直接侵入,就是利用間諜的形式,直接將病毒傳入到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2)通過后門攻擊的形式。對于后門而言,主要是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小洞,會允許知情人繞過正常安全防護措施進入到系統中,出現嚴重的病毒侵入問題。(3)數據控制鏈的侵入形式,就是在使用網絡信息系統的過程中,會導致病毒入侵到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尤其不法人員在采用遠程修改技術的過程中,很容易對控制鏈進行改變,導致病毒進入其中。
3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病毒的危害
3.1數據受到破壞
醫院的管理信息系統,在病毒入侵之后,數據信息很容易受到破壞,出現信息篡改、信息泄露與信息丟失的現象,不能確保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的準確性,嚴重影響相關的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安全性。
3.2磁盤受到破壞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在病毒侵入之后,病毒就會寄生在磁盤上面,主要就是引導類型與文件類型的病毒。其中,引導類型的病毒,會導致磁盤空間被占用,出現數據信息永久性丟失的現象,不能恢復相關信息。而文件類型的病毒,不會對磁盤中的原有數據造成破壞,但是,會非法占用磁盤空間,且病毒的傳播速度很快,短時間之內會對文件造成感染,如果不能合理處理,將會誘發嚴重的問題。
3.3系統運行穩定性受到影響
一般情況下,病毒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會動態化常駐內存,搶占系統中的資源與空間。除了會占用其中的內存,還會搶占中斷,對系統造成干擾性影響。如果不能合理處理,病毒就會在一定因素的影響之下,對醫院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監視,同時也會導致管理信息系統無法正常運行。部分病毒在自我保護的影響之下,不僅會對磁盤中的靜態病毒進行加密處理,還會在進駐內部以后對動態病毒加密,導致病毒在其肆意侵入,對醫院的管理信息系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除此之外,病毒入侵在醫院的管理信息系統中,還會有非法操作的現象,打亂系統的正常讀寫順序,甚至會導致醫院的管理信息系統受到破壞,不能保證相關的系統運行穩定性[1]。
4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病毒的防治
4.1強化軟件維護力度
為確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有效防治病毒,應該強化軟件的維護力度,在管理信息系統中安裝殺毒軟件,采用防毒墻的技術措施,解決當前防火墻在防毒過程中的缺陷問題,確保整體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對于防毒墻而言,應該設置在網絡入口的位置,過濾網絡傳輸中的病毒,有效提升整體系統的安全性。與此同時,防毒墻還可以有效進行軟件的監控,及時發現軟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便于解決病毒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軟件維護的工作中,為有效規避外來病毒的入侵,應該階段性檢查與分析軟件系統,了解軟件在運作期間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采用有效措施進行安全的維護與管理。相關技術部門也需要結合軟件的運行特點與實際情況,全面分析相關的軟件運行情況,如果有病毒隱患,必須要合理處理,保證軟件維護工作效果[2]。
4.2采用數據加密技術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病毒防治工作中,必須要合理采用數據加密技術,確保數據的安全性與完整性。首先,在使用數據加密技術的過程中,應該指定用戶與網絡,只有制定用戶才能解除其中的密碼,獲取到相關數據信息。其次,應該重視數據發送方與接收方的加密,嚴格實現數據的加密目的,合理設置密鑰。最后,醫院管理信息通訊系統中,需要使用數據加密技術措施,對信息進行隱藏處理,在隱藏之后才能傳輸各種數據,保證在數據傳輸期間,就算被分解或是獲取,不法人員也無法了解其中的信息內容,可保證所有數據信息的安全性。這樣在數據加密技術合理應用的情況下,可確保整體系統的數據信息傳輸與應用安全性,滿足當前的病毒防治要求[3]。
4.3完善病毒防治制度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病毒防治工作中,應該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有效完成方面的病毒防治工作任務。首先,為減輕病毒對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產生的危害,應該增強病毒的防治能力,完善相關工作制度,有效開展組織工作,將相關的病毒防治工作落實,在制度的支持下完成各方面的工作任務,確保整體系統的安全性。其次,在制度中要求工作人員樹立正確觀念意識,采用漏洞查補技術、病毒查殺技術措施進行處理,同時重視對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病毒檢測、攔截與監督控制,降低病毒問題的發生率,認真分析病毒的入侵原因,明確具體的病毒入侵程度,合理使用相關的病毒防護系統,修改不完善的病毒防治工作策略。
4.4按照病毒侵入形式進行防治
實際工作中應該根據病毒侵入的具體形式,有效開展防治工作,針對性的完成病毒防治工作任務。(1)應該完善相關的病毒防治體系,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設置相關的病毒防護層。(2)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嚴格進行硬件與軟件的安全管理,合理使用密鑰技術與加密技術,還可以創建出醫院獨立的管理信息系統,經常對其安全情況進行檢查,保證安全性符合標準的情況下才可以啟用。(3)應該預防出現電磁輻射與泄露的現象,使用高質量的電磁屏蔽措施,預防出現電磁輻射類型的病毒攻擊現象。(4)應該健全相關的安全防護組織機構,打造優質的人才隊伍,聘用專業素質較高的技術人才,對其進行階段性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提升人員的工作能力,使其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病毒防治工作中,將自身的技能優勢發揮出來。(5)應該創建應急反應的隊伍,在相關應急反應隊伍的支持下,有效完成應急處理工作,一旦發現病毒入侵的事故,必須要做好處理,以免出現損失。
5結束語
近年來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實際運行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嚴重的病毒入侵問題,對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會造成損害,不能保證系統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按照病毒的入侵形式與特點,有效開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全面防護病毒,積極采用各種先進技術有效進行病毒的防治,將病毒防治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確保各方面工作的合理實施,促使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使用。
參考文獻:
篇8
由科主任、護士長、質控醫師、質控護士組成一級病案質量監控小組。每周自查自控本科或本病區的病案質量,不斷提高實習醫師、進修醫師、院醫師和主治醫師病案質量意識和責任心,科室應有病歷質控記錄本,每周一次,要求有具體病案質量問題以及分析,改進措施及實施回饋記錄,責任人及質控員、科主任要有簽名;建立每月病案質控分析記錄本及整改意見報病案科。
一級質控小組是源頭和環節管理最根本、最重要的質控組織。
(二)病案室質控員二級病案質量監控
病案室對病案歸檔、整理、編目、錄入、病案質量檢查,有嚴格檢查把關的責任,發現資料缺失,主要診斷選擇填寫錯誤,手術名稱不全面等質量問題的病案,立即通知臨床醫師,限定在24小時內補寫和修改。病案質控員定期將檢查結果向醫務科、質控科匯報,建立獎懲制度,與科室及個人的獎金掛鉤兌現。要有每月病案質量檢查記錄本以及檢查結果、科室病案質量分析說明匯總后,備案并上報醫務科或護理部,要建立病案質量控制分析記錄本,具體要有病歷號,質量問題說明,通知責任人的簽名,以及整改后符合要求的備注,以及處罰獎懲記錄。
(三)醫務科、護理部三級病案質量監控
醫務科是醫療行政管理主要部門,護理部是護理工作主管部門,其日常檢查和抽查帶有權威性。醫務科、護理部每月定期和不定期,定量或不定量地抽檢各病區和門診各科病歷。每月依據病案科的檢查結果分析,要有全院病案質控分析記錄本,提出整改意見及具體處理辦法備案并有整改實施方案記錄本,提交病案質量委員會決議。
(四)質量管理委員會四級病案質量監控
病案質量管理委員會是醫院病案質量管理的最高權威組織,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應不定期或定期,定量或不定量,普查與抽查全院各科病案,審查和評估各科的病案質量,特別是內涵質量。抽查可以側重重大搶救、疑難病案、死亡病案、手術后10天之內死亡病案或有缺陷、糾紛、差錯、事故的病案。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提高內涵質量。
建立健全醫院病案質量管理制度并由分管領導安排相關人員負責落實,使該項工作常態化,要求各科室每月對出院病案進行質控自查、登記、形成報告表,每月對現癥病案、歸檔病案進行抽查以及醫務科、護理部的整改意見作出通知性決議,并向科室以書面形式反饋,并有整改責任人、科室負責人、具體實施情況反饋記錄本;每季在醫療質量分析會上對病案質量檢查情況進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要有每季度質量分析會議記錄本。
甘谷縣中醫院病案質控流程圖
質控記錄;
每周一次。
質控分析;
每月一次。
臨床科室
病歷
檢查
質控記錄本
質控分析記錄本
病
質控
整改
病案質量檢查記錄本,每月一次。病案質量質控分析記錄本,每月一次。
出科
實施
病案科
案
質
量
上報
反饋
病案質量控制分析本,每月一次;病案質控整改實施方案記錄本,每月一次。
管
醫務科
護理部
理
體
系
意見
決議
病案質量管理委員會
病案質控整改實施方案決議記錄本;(每月一次)。病案質量分析會議記錄本;(每季度一次)
篇9
The effect of diabetes mellitus treatment to the fetus fat metabolism of pregnant womancomplicated with mild diabetes mellitus
CAO Xiang-ping,HUANG Ai-qing,YUAN Jian-hua
(Family-planning Service Outlet of Beihu District, Chenzhou City of Hunan Province,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s and serum insulin,leptinand adiponectin in cord blood of babies of women(a) without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b) with mild GDM under routine care, or (c) mild GDM with treatment. Methods: Women with mild GDM o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ng(OGTT) randomized to either treatment group(n=43) or routine care group(n=43),and women with a normal OGTT as control group(n=43). All the women with mild GDM (treatment or routine care group) and OGTT normal women received routine pregnancy care. In addition,women with treated mild GDM received dietary advice,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and insulin if necessary.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cord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glucose,insulin,adiponectin and leptin.Results:Cord plasma glucose was higher in women receiving routine care compared with control,but was normalized by treatment for mild GDM. Cord serum insulin and ratio of insulin to glucose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Leptin concentration in cord serum was lower in GDM treated women compared with routine care and not different to control. Adiponectin was lower in both mild GDM groups compared with control and routine care,while the adiponectin to leptin ratio was lower for women receiving routine care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and control. Conclusion:Treatment of women with mild GDM using diet,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and insulin if necessary, influences the altered fetal adipoinsular axis characteristic of mild GDM in pregnancy.
[Key words]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Leptin; Adiponectin; Plasma glucose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現或發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在孕婦中的發病率約為9%,與肩難產、骨折和神經麻痹等產傷和巨大兒、產前子癇和新生兒死亡等密切相關[1]。給予GDM有效的治療能減少與GDM有關的圍生期并發癥和因GDM所引起的后代肥胖、智力發育障礙等長期的不利影響[2,3]。我們檢測了2005~2007年入院的GDM孕婦、給予糖尿病管理的GDM孕婦、無GDM孕婦臍血糖、胰島素、瘦素和脂聯素水平,并計算其各自胰島素/血糖比值和脂聯素/瘦素比值,以研究糖尿病管理對GDM孕婦臍血脂肪代謝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門診常規孕前檢查的孕婦,全體試驗者均同意參與本試驗研究,在孕24~36周時OGTT試驗[血糖
1.2 方法
記錄孕婦年齡、體重、產次等,于生產時收集各自的臍帶血,5 000 rpm×10 min,4℃離心,測定血清中的瘦素、胰島素和脂聯素;肝素鈉抗凝后離心,己糖激酶法測定血漿中的葡萄糖,檢測系統Beckman Synchron Cx Systems Assay,精密度0.30~38.7 mmol/L。血清胰島素、瘦素和脂聯素采用放免試劑盒(Linco Research Pty Ltd. Iodine-125 )測定。計算指標:體重系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kg/m2),胰島素/血糖比值和脂聯素/瘦素比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分析。數據用(x±s)、百分比或中位數和四分位數范圍表示,各組間實驗結果的統計采用協方差分析,校正產次、生產時孕婦年齡、胎兒性別和出生體重、母親體重系數等混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P
2 結果
因產次、生產時孕婦年齡、胎兒性別和出生體重(birth weight,BW)、母親體重系數等混雜因素對實驗結果有影響,故分別以產次、生產時孕婦年齡和胎兒性別、出生體重和母親體重系數為協變量進行分析,觀察在控制了協變量的干擾作用后糖尿病管理對GDM孕婦臍血糖、胰島素、瘦素、脂聯素的影響。
2.1 各實驗組孕婦的特征(表1)
各組孕婦特征相似,在年齡、生產次數和BMI方面各組無差異。
2.2 校正產次、生產時孕婦年齡和胎兒性別后臍血糖、胰島素、瘦素結果比較
三組間胰島素和胰島素/血糖比值均沒有顯著差異。GDM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嬰兒臍血瘦素沒有差異;校正產次、生產時產婦年齡和胎兒性別后,GDM組臍血瘦素顯著高于GDM治療組和對照組;GDM治療組和對照組脂聯素/瘦素比值差異無顯著性;校正產次、生產時孕婦年齡和性別后,GDM組脂聯素/瘦素比值顯著低于GDM治療組和對照組。見表2。
2.3 校正產次、生產時孕婦年齡和胎兒性別,此外再校正BW或BW和BMI后臍血糖、胰島素、瘦素結果比較
實驗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GDM組嬰兒臍血糖顯著升高,GDM治療組無顯著差異。GDM組和GDM治療組臍血脂聯素比對照組顯著降低,GDM組和GDM治療組比較無顯著差異。校正母親體重系數和胎兒出生體重后,GDM組與GDM治療組或對照組的差別無顯著性,GDM組校正出生體重后這一差異無顯著性(表3)。
BMI=Birth weight + Maternal BMI(母親體重系數);數據對數轉換后統計分析;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GDM是由于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致骨骼肌對葡萄糖的攝取減少,胰島素對肝糖原分解和釋放、對脂肪和氨基酸轉換為糖等功能的抑制降低,使GDM孕婦血糖、脂肪和氨基酸濃度增加,胎兒體內這些營養物質也會相應增加,使胚胎體內促進同化作用的激素和生長因子如胰島素分泌增加,促進胎兒生長,導致巨大兒及其他與GDM有關的出生并發癥和肥胖、智力發育障礙等很多出生后才發生的并發癥,孕婦的GDM病史也能預測童年、青少年和成年期糖耐受不良或糖尿病[1-3]。我們設想母體GDM能增加臍血葡萄糖、胰島素和瘦素濃度,但降低脂聯素濃度,而糖尿病管理能改善GDM的這些改變,有效預防GDM對后代的影響。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與無GDM的孕婦比較,GDM孕婦臍血糖升高,糖尿病管理能有效降低GDM孕婦升高的臍血糖,但GDM孕婦、給予糖尿病管理的GDM孕婦和正常孕婦間胰島素和胰島素/血糖比值沒有差異。
脂肪組織能分泌瘦素、TNF-α、IL-6等拮抗胰島素的細胞因子和胰島素敏化物質脂聯素,調節生長、食欲、能量消耗、機體組織組成和出生后的能量代謝等,脂肪過多的增加會導致血漿瘦素、其他肥胖細胞因子升高及脂聯素降低[5]。GDM孕婦臍血中的瘦素升高,并且與胎兒脂肪量呈正相關[6],臍血中也可檢測到脂聯素[7],但糖尿病管理對GDM孕婦臍帶血脂聯素和瘦素的影響報道較少。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與無GDM的孕婦比較,GDM孕婦臍血瘦素升高,脂聯素降低,變化趨勢與報道相似。研究證明,校正產次、生產年齡、嬰兒性別等混雜因素后,糖尿病管理能顯著降低GDM孕婦臍血瘦素水平,對臍血脂聯素沒有顯著影響,但能降低臍血瘦素和增加脂聯素/瘦素比值。臍血中的瘦素主要由胎兒的脂肪組織產生,胎盤也可能產生一點,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和脂肪組織量相關[8]。GDM孕婦臍血瘦素增加,這提示胎兒脂肪組織的增加,且可能與GDM孕婦常見的巨大兒和難產有關,而且如果GDM孕婦生產的嬰兒高瘦素主要是源于增加的脂肪組織,由于瘦素能作用于丘腦調節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這將降低嬰兒食欲和食物的攝取,可能與巨大兒出生后伴隨的體重下降有關,而降低的脂聯素水平或許可以預測嬰兒或許幼兒的胰島素抵抗,及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風險性。這也提示臍血中脂聯素/瘦素比值與胰島素敏感性或糖耐量有關,其比值在臍血中的正常參考值范值得進一步研究。關于嬰兒脂肪組織量,本實驗沒有直接評估。
綜上所述,本實驗證明,與無GDM的孕婦比較,GDM孕婦臍血糖、瘦素升高,脂聯素降低,但胰島素和胰島素/血糖比值沒有差異。給予GDM孕婦有效的糖尿病管理能降低GDM孕婦臍血糖和瘦素,對降低的脂聯素沒有影響,但能增加脂聯素/瘦素比值。說明輕度的GDM能改變新生兒體內的血糖、瘦素和脂聯素濃度,有效的糖尿病管理能逆轉這種改變,對與GDM有關的圍生期并發癥和因為GDM所引起的兒童、青少年期肥胖、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等有積極的防治作用。
[參考文獻]
[1]Hunt KJ, Schuller KL.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n pregnancy[J]. 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2007,34(2): 173-199.
[2]Pettitt D, Bennett PH, Knowler WC,et al.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uring pregnancy: long-term effects on obesity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in the offspring[J]. Diabetes Care,1985,34:119-122.
[3]Rizzo TA, Metzger BE, Dooley SL,et al. Early malnutrition and child neurobehavioural development: insight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of diabetic mothers[J].Child Dev,1997,68: 26-38.
[4]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0-555.
[5]Kubota N, Terauchi Y, Yamauchi T, et al. Disruption of adiponectin caus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neointimal formation[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2,277:25863-25866.
[6]Manderson JG, Patterson CC, Hadden DR,et al. Leptin concentrations in maternal serum and cord blood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regnancy[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3,188:1326-1332.
[7]Sivan E, Mazaki-Tovi S, Pariente C,et al. Adiponectin in human cord blood: relation to fetal birth weight and gender[J].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03,88:5656-5660.
篇10
一、局域網的組成
計算機局域網絡的組成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域所組成的管理方式,這種網絡是由一臺服務器做成域,域具有很高的管理權限,客戶機權限由域所分配,只有域所分配權限的客戶機才能有訪問域,提供登錄ID和密碼,或連接進入域的網絡,訪問網絡中的信息??蛻魴C對網絡中信息數據的共享與訪問均需得到域服務器的許可才行。這種管理方式,管理較繁鎖。另一種是由工作組所組成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組建的局域網的客戶機相互間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即做服務器又做客戶機,數據共享非常方便。目前大多數醫院都是采用這種局域網的組建方式,理由就是組建簡單,只需要把院內的電腦通過交換機連接起來即可。但是這種方式組成的網絡最大的缺點就是安全性不高。
醫院局域網的組建拓撲結構大多可以分為二層結構,內層由核心層或匯聚層組成,指的是數據庫服務器與中心(核心)交接機(路由器),外層為接入層,大多為各樓層的次級交換機與接入的電腦,組成的拓撲結構如下
二、安全分析
2.1軟件本身的設計使數據安全性降低
軟件本身的設計缺限使數據的安全性降低,我們知道數據是存貯在服務器上的,用戶通過錄入用戶ID和密碼,進入系統對數據進行操作,現在有很多的密碼竊取工具針對某些應用軟件的設計漏洞進行安全攻擊,得到用戶的操作權限,從而進行數據的破壞或造成數據流失。
2.2服務區域沒有進行安全防護
醫院網絡系統中的數據快速、便捷的傳遞,在服務區域內若沒有設立防護措施,則有可能同時造成網內計算機病毒的快速傳播。計算機病毒會通過交換機快速傳遞給網絡中的每一臺電腦,輕者使網絡的運行速度變慢,嚴重者會讓整個系統癱瘓,更為嚴重的是數據信息的丟失。
2.3網內用戶安全意識不強
現在有很多的電腦由于工作需要內外網同時使用,例如新農合軟件,在連接外網的同時還需要訪問內網數據(HIS系統數據),這會造成外網的許多木馬、蠕蟲等病毒直接進入內網服務器的機會。還有許多的用戶經常使用移動設備如U盤或移動硬盤來拷貝內網的數據或共享文件,這也造成了外部的數據不經過檢查就進入了院內網,增加了數據不安全的因素,同時也帶來了病毒入侵內網系統的機會。
2.4IP地址沖突
IP地址沖突在局域網中經常會出現,也是網管們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同一地址段出現IP沖突的計算機,就上不了網,會花費網絡管理員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會查找、排除。當網內的計算機越多,出現IP地址沖突后,查找有問題的IP就會越困難。
三、安全控制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及操作水平
對于院內的工作人員尤其是新上崗的人員,首先加強安全意識的培訓,再強化安全知識的培訓,對于操作人員,必須熟練應用醫院HIS系統及其它電腦操作基本常識,還需掌握一些其它應對電腦故障時的處理方法。這項工作是長期的,針對不同的人可以把培訓分成各個級別,比如初級培訓、中級培訓、高級培訓等。
3.2提高局域網內的安全性
(1)對于院內每一個用戶對其訪問網絡的權限進行設定,通過設定系統的組策略,嚴格劃分每位操作人員的等級。
(2)禁用客戶端電腦的可移動設備的端口,如光驅、USB等端口。實踐證明,該策略的實施能有效地減少外界木馬、蠕蟲等病毒對內網的入侵,保證內網數據的安全非常有效。
(3)在必須同時使用內網與外網的電腦上,例如使用新農合軟件的電腦在其進入內網的接口處加裝硬件防火墻,可設定VLAN隔斷兩網的直接連接,還可以設定包過濾規則,有效地減少外網的木馬、蠕蟲等病毒對內網系統軟件的沖擊,減輕外網對內網數據的威脅,高效的保證院內網的數據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4)對于核心層交換機,其配置較高,一般都具有QoS、VPN、安全和管理等許多功能,訪問列表(AcessList)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訪問列表是一些語句的有序集合,它根據網絡中每一個數據包所含信息的內容,決定是否充許其數據包通過該端口。我們可以通過對核心交換機的每個端口設定其訪問列表規則,過濾掉來致終端機的所有低層的DoS攻擊,可保證數據庫服務器的安全性穩定性,從而也保證了整個院內網絡的安全穩定。
(5)封閉網內空閑的IP地址,設定IP地址范圍,最好將IP地址與網卡的MAC地址進行綁定,禁止其它的用戶隨意改動IP地址,最好有一臺專用的DHCP服務器對接入內網的每臺計算機自動分配IP地址及與其MAC進行綁定。
四、病毒防治策略
篇11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7-0009-05
目前,經濟的虛擬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本輪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經濟過度虛擬化的結果。而歐洲去“福利化”的實質就是重新振興實體產業,防止經濟過度虛擬化。美國和日本也都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虛擬化問題,為此,美國甚至引導本國海外實體企業重新回歸國內。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形勢不斷惡化,我國企業的經營狀況尚未明顯好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此消彼長形成了鮮明對比,虛擬經濟膨脹跡象較為突出,因此,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已經成為當前重點關注的問題。進入2012年以后,國務院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42項“新36條”的實施細則,鐵路、市政、能源、電信、金融、衛生、教育、出版等領域加快向民間資本開放。特別是2012年9月,我國公布了《金融規劃》,明確提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出現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問題。但盡管如此,我國虛擬經濟膨脹、實體經濟萎縮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我國虛擬經濟膨脹的表現
2012年,我國經濟整體增速下滑。由于受到資金流動偏緊、內需乏力等因素的影響,實體經濟步入下行通道。宏觀經濟景氣指數中的先行指數、一致指數、滯后指數、預警指數等都呈明顯下降趨勢,分別從2011年9月份的100.6、102.5、102.6、101.3下降到2012年7月份的99.6、96.4、98、90.7。經濟虛擬化在各經濟周期內有著不同的特點與表現,當前我國虛擬經濟膨脹跡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民間融資行為過度
1.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的幅度增大。首先,廣義貨幣超額發行為虛擬資產的膨脹提供了必然性。廣義貨幣(M2)供給量由2000年的7858億元猛增到2011年的851590.9億元,遠超過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其次,實體經濟不景氣導致股票市場長期萎靡不振。股票指數下降除了股市本身的原因外,還表明資金在撤離,這源自上市企業業績普遍不佳,投資者對股市前景并不看好。上證指數由2007年10月份的6124.04點跌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664.93點,隨后雖有一定程度的反復,但到2012年12月份又降到2000點以下,目前,雖然上證指數在2400點附近徘徊。但整體上看股市上行的基礎很不牢固,從實體經濟發展形勢上無法找到未來股指上揚的跡象。再次,期貨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投機行為明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還不健全,導致期貨市場投機成分很大,資金規模不斷膨脹。期貨市場交易額由2000年的1.6萬億元迅速發展到2011年的近13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從18%上升到292%。期貨市場的異常發展說明人們更熱衷于投機而不是投資或從事實業,其背后隱含的是人們對短期收益或風險收益的偏好,而對收益穩健的實體經濟并沒有足夠的信心。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近年來我國M2和期貨交易量的增長幅度有所波動,但總體來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幅度較大,經濟虛擬化問題明顯。
2.商業銀行利潤陡增。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收益逐年遞增,制造業與銀行業之間的效益“鴻溝”繼續擴大,即使在2012年經濟增速下滑時也不例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憑借其壟斷地位,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不斷擠占產業經濟的利潤空間。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總額為10412億元,與上年的7637億元相比增長了36%,與實體企業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12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07~2010年,我國500強企業中制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占比在40%以上,但利潤總額占比僅為30%;最大的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占比為6%左右,但利潤總額約占27%。2012年500強企業中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占比為5.7%,但利潤總額占到32.2%;而制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雖占42.7%,但利潤總額僅占25%。由于實體部門與商業銀行存在懸殊的利潤差距,社會資金必然會從實體部門流向金融業,從而帶來經濟過度虛擬化的隱患。
3.民間借貸盛行。近年來,我國民間借貸非常盛行。由于我國融資市場尚不完善,企業龐大的融資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從而給民間借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甚至使許多實業家放棄企業經營而轉向高利貸市場,促使大量民間資本脫離經濟實體。尤其大批小微企業涌入民間借貸市場,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虛擬化的程度,并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構成威脅。此外,一些國有企業也參與其中。他們從銀行獲取低成本貸款后,再將資金轉入民間借貸市場,從而賺取高額利差,或者以委托貸款方式進入民間借貸市場。目前,國有企業資金介入已成為我國民間借貸資金規模迅速增長的重要誘因。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民間借貸市場資金存量已超過2.4萬億元。中金公司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民間借貸規模已達3.8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8%。雖然近期民間融資在政府的干預和貨幣當局的監管下有所收斂,但市場反彈的基礎并未解決??傮w來看,由于民間借貸規模大、涉及面廣,社會對民間融資的偏好程度已遠超預期。
(二)實體經濟不景氣,導致大量資金流向虛擬經濟
2011年下半年,為治理通脹預期,政府采取了嚴厲的調控政策。實體企業首當其沖,不論是制造業還是商業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慘淡景象。由于經營困難,很多企業家經營意愿不斷下降,不再專注主營業務,而是投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東莞、廈門、泉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的城市也普遍存在制造業脫離生產而出租廠房的現象??梢?,實體經濟萎縮跡象明顯。
1.實體經濟經營狀況沒有明顯好轉。企業景氣指數能夠反映經濟運行的穩定程度。如果企業景氣指數穩中有升,則表明實體經濟有著牢固的發展基礎;如果指數大幅波動或持續下滑,則說明實體經濟缺乏良好的發展前景。我國企業景氣指數由2007年四季度的72.8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55.1,隨后雖然短暫上升到2010年三季度的70.3,可隨即又大幅下降到2012年四季度的61.8。這表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環境并不理想,缺乏穩定的發展基礎,從而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國民經濟預警指標信號中的工業生產指數由2012年1~2月份的穩定狀態轉變為偏冷狀態,企業利潤也從2011年末的穩定狀態轉變為2012年的偏冷狀態,并且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從行業盈虧情況來看,我國實體企業經營狀況未見起色。以制造業為例,2011年1~11月份,制造業中除了醫藥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燃氣、水生產和供應等少數行業的虧損同比增長率在個位數或小于個位數字外,多數制造業企業虧損同比大幅上揚,其中化學纖維制造業達126.1%,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達104.4%,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達49.3%,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達47.4%,有色金屬礦業采選業達40.4%,紡織業達39.5%,通用設備制造業達41.7%,專用設備制造業達37.6%。2012年,我國實體企業的經營狀況在前三季度繼續惡化,雖然四季度有所恢復,但尚未出現明顯的回暖勢頭。從企業盈利能力來看,國有企業近4年來呈現成本費用率上升而盈利率下降的局面。2009年,國有企業成本費用總額為21萬億元,同比增長6.3%,凈資產利潤率為8.2%,同比下降0.4%;2010年,國有企業成本費用總額近29萬億元,同比增長30.1%,凈資產利潤率回升為10.2%,同比僅增長1.7%;2011年1~11月,國有企業成本費用總額為31萬億元,同比增長23.9%,凈資產收益率降為6.7%,同比下降0.2%;2012年1~2月,國有企業成本費用總額已達7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凈資產收益率僅為1.1%,同比下降0.3%。同時,中小企業的盈利狀況更不樂觀。過去十年間,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尤其是東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業,在各種因素疊加影響下利潤率持續走低。特別是2011年貨幣緊縮時期,中小企業面臨的財務和融資困難更加嚴峻,產業鏈中并無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相互之間債務拖欠現象嚴重,經營成本的上升進一步侵蝕了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
2.企業家發展實業信心不足。企業家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主體,其決策行為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方向。因此,企業家對經濟形勢是否有信心直接影響到實體經濟的活力。然而,2010年以來,我國企業家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一直未有明顯好轉。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數據顯示,企業家信心指數在2009年二季度回升后,仍然呈現波動下降趨勢,且最高點也未能達到國際金融危機以前的數值。整體看,企業家信心指數由2007年一季度的85.9下降到2012年四季度的60.4,下降幅度超過25%。
3.實體經濟不景氣促進實體企業管理層尋求非主營業務的獲利途徑。由于主營業務利潤下降,很多實體企業管理層轉而依靠其他經營方式來擴大利潤空間,比較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大規模購買理財產品。2012年全年,公告顯示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已經超過百家,合計規模達數百億元。實體企業這種“不務正業”行為的根源在于,實體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主營業務利潤回報率下降。為了保證企業正常收益,企業管理層只能做出投資調整策略,將用于實體主營業務的資金轉向其他非主營業務領域,以尋求更多的獲利機會。
4.房地產市場呈現虛擬化特征,吸引大量實體經濟資金注入。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存在超額利潤,就會吸引大量的社會資金。而價格波動性強是虛擬資產的重要特征。在虛擬經濟體系中,房產投資市場是除證券市場外最易波動的領域。房地產不僅是消費品,而且具有投資品的屬性。1998~2007年,我國商品住宅投資額持續增長,年均增幅超過25%,遠超國民經濟年增長率。同時,由于房地產市場的高利潤率,加之近些年實體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利潤率整體下滑,導致實體企業紛紛加入商品住宅開發行列,甚至國內很多大中型企業也都轉戰房地產市場,從而使大量資金脫離實體經濟。1994~2011年,各類房地產企業由24372家增長到88419家。國內主要城市的房價近年來快速上漲,遠遠超過居民家庭的正常購買能力,已表現出明顯的虛擬性。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強了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但房地產市場并未因此而迅速恢復理性,一些城市房地產市場的虛擬化膨脹并未得到解決。
二、我國虛擬經濟日益膨脹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財政投入重短期績效,輕長期發展
各級政府更傾向于將大量資金投入鐵路、公路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容易彰顯政績的項目上,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保證經濟穩定,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這些資金的使用存在明顯的路徑依賴問題。根據2011年6月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顯示,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獲得的資金主要投向了市政建設,很少用來支持地方新興產業或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而且由于投資效率不高,導致很多建設項目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除了創造出短期的GDP數字外,并沒有對地方經濟起到長期的引導作用。此外,由于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土地財政等有限渠道,結果反而使地方政府遭遇償債難題,更弱化了財政對經濟的引導和促進功能。
(二)居民消費不足嚴重制約了實體企業的投資熱情
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1994年我國居民消費率為45.3%,2002年后我國消費率持續下降,到2011年已經降至34.8%,遠低于發達國家。過低的居民消費率對實體企業產品的生產、銷售造成較大壓力,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進一步抑制了實體企業的投資熱情。雖然國家提出收入倍增計劃,試圖縮小國內的貧富差距,擴大消費在國民經濟構成中的比重,實現以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但由于房地產價格高等因素的影響,居民實際收入差距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大幅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結構目標的實現仍有困難。
(三)成本上升推動實體企業資本轉向虛擬經濟
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超過30%,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正逐漸消失。同時,受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全球經濟前景黯淡。這導致從2010年開始,我國對亞洲、歐洲和北美等主要市場的出口增長明顯放緩。再加上國內需求不振的影響,我國實體經濟利潤長期處于低迷狀態,推動實體經濟的資本轉向更容易獲利的虛擬經濟領域。具體來看,推動實體企業資本轉向虛擬經濟的成本因素主要有:一是融資成本較高。資金是企業的血液,融資的難易程度決定著企業的運行成本和發展前景。合理可行的融資結構是企業順利周轉的前提,但現實是中小企業融資狀況與其社會貢獻嚴重不匹配。2011年,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貢獻了60%的GDP、50%的稅收、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60%的進出口總額以及80%以上的新產品。但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在東亞國家(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中,中國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困難問題最為突出。2011年,由于銀行信貸收緊,正規融資渠道不暢,導致很多中小企業陷入融資經營困境。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仍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中小企業仍處于融資弱勢地位,其對社會的貢獻與所能獲取的信用資金并不成比例。二是營運成本日益提升。根據安永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商品生產成本顯著提升,而導致實體企業營運成本迅速增加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漲。一方面,房價的快速上漲推動了土地價格及租金的上漲;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房價上漲倒逼工資上漲,使企業勞動力成本快速增長。成本上升在商品價格方面就表現為,2011年以來我國大宗商品平均價格上升了51%、能源類商品價格上漲77%。另外,實體企業面臨的銀行信貸利差較高,特別是2011年信貸收緊的情況下,企業借貸利率大幅上升。商業銀行往往在綜合考慮風險成本、資金成本、管理成本等的基礎上,確定利率浮動幅度。而在國際經濟形勢并不樂觀、國內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出于謹慎的考慮,會不斷提升企業貸款利率,導致實體企業承擔較高的資金成本。三是稅收負擔過于沉重。企業一直是我國稅收繳納的主體。多年來,我國企業稅負一直呈上升趨勢,企業稅負占GDP的比重由1994年的11%增加到2000年的13%,到2012年已經達到19.3%。由于長期以來稅收負擔居高不下,企業極易產生逃稅避稅行為,并大幅降低其投資意愿。現在,我國企業納稅總額已追平總利潤之和,稅收增速遠超利潤和營業收入增速。
三、結論與對策
實體經濟是一國或地區發展的基礎和核心,脫離實體經濟而盲目發展虛擬經濟,只能獲得短暫的經濟利益。因此,我們應當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關注并努力防止我國經濟的過度虛擬化發展。
(一)對虛擬經濟應有正確的認識
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本質上說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虛擬經濟等于經濟中的軟件,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件。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依附于實體經濟,因此,要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處于合理的比例范圍。當虛擬經濟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加強管理來提高實體經濟的勞動生產率和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另一方面,合理發展虛擬經濟,防止經濟的過度虛擬化。尤其應保證房地產業的協調發超過一定比重時,政府應采取各種政策手段加以調控。否則,雖然經濟虛擬化能夠帶來暫時的“經濟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只是一種假象,從長期來看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危害。美國的次貸危機便是虛擬經濟過度發展的結果,而現在美國試圖引導制造業回流,就是希望通過實體經濟來穩定國內經濟。因此,我們應當保持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在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適度發展虛擬經濟,并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
(二)促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方面,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擠掉實體經濟中的“水分”。應依靠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過剩產能、去庫存化,培植現代展,防止地方經濟過分倚重房地產業,進而導致經濟的虛擬化發展。同時,在經濟過度虛擬化的治理中,要注意治理政策對實體產業可能帶來的不利沖擊。
(三)以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抑制實體經濟資本轉向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有利于虛擬經濟的繁榮,也會抑制實體經濟資本轉向虛擬經濟。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應當通過改革財政稅收體系,為實體產業發展減負助力。目前,對于減輕企業稅負社會各界已經達成共識,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如何把結構性減稅落到實處,繼續拓寬降費減稅范圍,從實質上拓寬實體產業的發展空間。應逐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以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帶動經濟增長和吸收就業的作用。在減輕實體企業稅負的同時,加大對實體企業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為實體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四)科學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向
金融市場不僅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也可能成為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推手。因此,應當科學引導金融市場尤其是社會資金的流向,建立合理的社會投資體系。如,為民營企業的多元化融資創造條件。我國民營企業資金需求巨大,但正規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規避的考慮,很少對民營企業展開借貸服務。因此,應通過規范發展民間金融機構,引導部分社會資金投入民營企業,在實現社會資金合理獲利的同時,避免資金為尋利而過度投機。
(五)加大對虛擬經濟的監管力度
各級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以及人民銀行,應當從宏觀審慎的角度,強化對虛擬經濟的監管,防止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通過大部制改革,彌補監管漏洞,加強對社會資金尤其是國外游資流向的整體監控。建立虛擬經濟預警機制,根據地區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研究制定相應的指標體系和監管區間,在虛擬經濟出現不同程度的過熱狀態時,促發相應的預警反饋,并實施必要的調整政策,將虛擬經濟整體上置于可控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篇12
方法:①治療組:益氣養血解毒方。藥用:黨參15g,丹參20g,當歸20g,阿膠10g(烊化),甘松15g,土茯苓30g,雙花15g,炙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②對照組:穩心顆粒(由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組成,9g/袋)1袋,日3次,沖服。兩組均3個月為1療程,1療程后評定療效。
綜合療效標準:①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或證候積分減少≥95%,血清酶、心肌肌鈣蛋白T恢復正常,心電圖達臨床治愈標準。②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證候積分減少≥70%,血清酶、心肌肌鈣蛋白T基本恢復正常,心電圖達顯效標準。③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證候積分減少≥30%,血清酶、心肌肌鈣蛋白T有一定改善,心電圖達有效標準。④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減輕,或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血清酶、心肌肌鈣蛋白T均無改善,心電圖無效。
心電圖療效:早搏應做治療前后動態心電圖檢查,病例不少于早搏總例數的1/3,其他早搏病例可做定時1小時以上示波,觀察治療前后早搏情況。①臨床治愈:24小時早搏為偶發或完全消失。②顯效:早搏減少80%以上。③有效:早搏減少50%~80%。④無效:早搏減少小于50%。
中醫證的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癥狀分級量化表制定。
統計方法: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組間比較用u檢驗。
結 果
兩組總療效的比較:治療組臨床治愈4例,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臨床治愈1例,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0%;經 Ridit分析,Ridit治=0.4183,Ridit對=0.5819,u=2.191, P
兩組治療前后室性早搏數量的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對照組顯效7例,有效9例,無效10例,加重4例,總有效率53.3%;心電圖療效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的比較:治療組對中醫癥狀均有明顯改善,P0.05;對其他中醫癥狀有改善,兩組相比,在改善患者的心悸、乏力、咽痛、頭暈眼花、發熱等方面,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安全性指標觀測:治療前后,血、尿、便常規,肝、腎功無明顯變化。
不良反應:治療組用藥前后無不良反應發生,說明益氣養血解毒方服用安全,無不良反應。
討 論
篇13
1 高壓灌漿堵漏的含義
高壓灌漿堵漏技術主要是通過機械所產生的高壓動力,來使水溶性聚氨酯化學灌漿材料有效的注入混凝土的裂縫中,當灌漿材料與混凝土裂縫中的水相遇時會快速的發生分散、乳化、膨脹及固結,所固結出的彈性體能夠在所有裂縫中得到填充,促使水流能夠在混凝土結構以外得到堵塞,從而實現止水堵漏的效果。而該技術是高壓無氣灌注防水新技術,具備國際較為先進的水平,在發達國家主要作為水溶性灌漿材料使用新工藝。
2 高壓灌漿堵漏技術的施工原理
主要由過量的多元異氰酸酯及多羥基化合物相結合制成具有游離異氰酸基團低聚的氨基甲酸預聚體,則被稱之為水溶性聚氨酯化學灌漿材料。
通常情況下,多異氰酸酯主要包括TDI、MDI、PAPI等。而多羥基化合物則主要采用聚醚,其具有的官能團及分子量能夠劃分的種類有許多。當漿液注入混凝土裂縫以后,會與滲透的水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并釋放出二氧化碳,從而衍生出脲,促使防滲堵漏效果得到實現。
由于水溶性聚氨酯化學灌漿材料自身具有一定的底粘度,單組份合成高分子聚氨酯材料時形態主要為漿體,若與水相遇時會出現交聯反應。發泡主要生成多元網狀封閉彈性體的特點。當其被高壓灌注至混凝土裂縫結構內經過延展,直到將所有裂縫填滿,當與水分相遇時會出現交聯反應,逐漸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出現二次滲壓現象。通過高壓推力及二次滲壓的共同作用來使彈性體逐漸壓入縫隙中并填滿,從而達到止漏的效果。因此作為地漏材料中性能最好的一種,水溶性聚氨酯化學灌漿材料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而一般材料的運用根本無法使滲漏現象得到根治,相比而言,高壓灌漿堵漏技術能夠對堵漏起到一次見效的成效。
3 高壓灌漿堵漏技術的應用機理
對裂縫所產生的化學鏈結,促使表面空隙出現高強度錨栓,在高壓力推擠的作用下使所有裂縫得到充分填充。
4 高壓灌漿堵漏技術的特點及應用范圍
①高壓灌漿堵漏技術的特點。高壓灌漿堵漏技術具有高度成品化、操作簡單化、施工季節無限制、無毒無污染以及費用合理化等特點。
②高壓灌漿堵漏技術的應用范圍。對于各類建筑物及地下混凝土工程中出現的裂縫、伸縮縫、施工縫及結構縫進行堵漏密封;在地質鉆探工程中對鉆進護壁進行堵漏加固;水利水電工程中,對水庫壩體進行灌漿,以及輸水隧道出現的裂縫及西寧堵漏防滲,并對壩體混凝土裂縫進行防滲補強;對高層建筑物、鐵路及高等級公路進行加固穩定;在煤炭開采及其他采礦施工中對坑道堵水,以及頂板等破碎層進行加固;對橋梁基礎進行加固以及墻體裂縫的補強施工;對已變形建筑物的加固,并對混凝土構筑物的裂縫進行補強及沉陷防治,例如:水塔、水池等;對土壤的改良以及土質表面進行防護加固等。
5 高壓灌漿堵漏技術的施工工序
①漏水部位的檢查。詳細的對漏水部位進行檢查,并對其周圍的污物進行徹底的清理,便于后期的灌漿。②布孔施工。對漏水部位進行設置管控漿,對于深層裂縫進行鉆孔時應采用斜孔來對其縫面進行穿過,通常情況下孔距應控制在20~50 cm之間。③埋嘴及封縫。首先應埋設注漿嘴,并運用聚合物水泥進行封閉。④灌漿。嚴格按照滲漏部位的具體情況來對灌漿的壓力機灌漿量進行確定。通過堵漏注漿泵來將材料注入裂縫內,若全鄰孔有純漿液出現時,應將注漿泵移至鄰孔,并按照規定的壓力進行灌漿,若在確保壓不進去的情況下即可對閥門進行關閉。⑤在注漿結束后的72 h以后應對滲漏部位進行檢查,檢查其是否有滲水現象發生,若未出現滲水,可將灌漿嘴進行折斷,并采用聚合物水泥來將基面進行封閉及抹平。
6 房屋建筑工程病害治理中高壓灌漿堵漏技術的應
用
由于房建工程中導致病害產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從設計、施工管理、選材及使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特別是現如今的建房設計理念。隨著施工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也不斷的涌現,為了使病害現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通過對新技術及新材料的正確認識及運用來實現。
6.1 結構受力部位施工時,采用注漿加固技術處理
①要求施工方主要從設計、施工、管理及使用等整個過程進行分析,找出病害產生的主要原因。②按照病害產生的位置來對孔位進行設置,通常情況下,孔距應保持在30~40 cm以內,孔徑應控制在0.8~1.2 mm,按照病害的位置來對孔深進行確定。③在距離裂縫3~5 cm的位置來對干縮面進行設置,對縫口進行封閉時應采用涂環氧膠的方式進行,避免在灌漿過程中漿液會逐漸從敞開的縫口流出。對濕縫進行處理時通常采用沿縫開槽的方式,槽口的寬度應控制在2~3 cm,深度則也應保持在2~3 cm以內,避免縫口擴大。在對孔槽進行清潔以后,采用早強水泥進行埋管及封槽。
6.2 磚墻體及門窗的注漿處理方法
對此類病害進行處理時,例如在對墻體滲漏進行改善時,通常應對批蕩層進行鏟除,并設置防水層或運用防水砂漿進行處理。但是在對連體通的墻體進行治理時,則會出現這邊治理那邊漏水的現象發生。通常情況下,在對窗臺漏水進行治理時,采用在漏水部位涂設封閉膠的方式進行處理,然而卻忽略了窗體、門窗、門框與墻體之間的整體性。當門、窗及框等出現封閉不嚴時,雨水會通過框的固定螺絲孔及拼縫位置流入空心的窗及門框內,再逐漸滲透至墻體;墻體滲漏的另一原因則是外墻飾面材料無法起到封閉作用,主要以飾面磚建筑物所產生的滲漏為主。通過運用“穿衣”防水的方式往往達不到治理的目的,隨著材料的不斷老化會導致滲漏現象再次出現,其次,空心墻內的水分只有通過墻內蒸發,導致墻體出現發霉,或出現白蟻,促使暗埋電線管路出現損壞。
注漿方法的運用通常是在窗的框周進行布孔,關鍵工序是對框底進行注漿,注漿材料通常采用水泥漿。在注漿完成以后,應采用環氧封閉的方式進行改善,其目的主要是對水泥注漿以后出現的干縮現象進行控制。
擋墻體出現滲漏時,首先應對鏟除批蕩層,使其滲漏面找出。并對墻面進行布孔注漿。注漿采用主要運用水泥漿,促使空心磚的密實度得到改善,有效的提升外墻雨水阻擋滲透的效果,從而達到預期目標。注漿時的壓力應控制在0.1~0.3 MPa為宜,壓力過高會導致外墻飾面磚出現剝落的現象發生。
6.3 女兒墻病害的處理方法
施工縫主要是指砼女兒墻與樓板的接縫處。由于周圍結構會對樓板造成影響,并受到溫度的控制,熱脹冷縮的線膨脹倍率與女兒墻相比有著較大區別。若女兒墻縱向變形的膨脹系數達到a=5×10-6時,樓板所出現的變形膨脹則是女兒墻的一半,若采用一般的處理方法很難達到伸縮變化的要求,所以,在樓房病害中,女兒墻滲漏則是其關鍵通病之一。女兒墻病害的處理措施為:除了在樓板間設置變形縫以外,還應在女兒墻和樓板接觸位置進行鉆孔、埋管注漿。注漿材料主要采用具有拉、剪強度較好的,且粘結力墻的施工材料。
7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