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工作流程管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流程主要有十個環節組成:
第一個程序:回收,下收病區、門診及醫技科室完成污染器械回收工作,采用封閉方式回收,避免反復裝卸。
第二個程序:分類,在CSSD的去污區內對回收物品進行清點,應根據器械物品材質、精密程度等進行分類處理。
第三個程序:清洗,清洗方法包括機械清洗、手工清洗。機械清洗適用于大部分常規器械清洗。手工清洗適用于:精密、復雜器械的清洗和有機物污染較重器械的初步處理。應做好個人防護。
第四個程序:消毒,清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方法首選機械熱力消毒,也可采用消毒藥械消毒。
第五個程序:干燥,首選干燥設備進行干燥處理,不應使用自然干燥方法進行干燥。根據器械的材質選擇適宜的干燥溫度,金屬類干燥溫度70°C~90°C;塑膠類干燥溫度65°C~75°C。
第六個程序:檢查器械與保養,應采用目測或適宜帶光源放大鏡對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進行檢查。使用劑進行器械保養。
第七個程序:包裝,包括裝配、包裝、封包、注明標識等。器械與敷料應分室包裝。滅菌包裝材料應符合GB/T19633的要求。開放式的儲槽不應用于滅菌物品的包裝。
第八個程序:滅菌,選擇滅菌方法壓力蒸汽滅菌或低溫滅菌。
第九個程序:儲存,滅菌后的物品應分類分架存放在無菌物品存放區,一次性使用無菌物品應拆除外包裝后方可進入無菌物品存放區,應由專人管理、發放。
篇2
PDM以軟件技術為基礎,以產品為核心,實現對產品相關的數據、過程、資源一體化集成管理的技術。是一門管理與產品相關的信息(包括電子文檔、數據庫記錄、數字化文件等)和與產品相關的過程(包括工作流程和更改流程)的技術。PDM提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并可在企業范圍內為產品制造和設計建立一個并行化的協作環境。PDM的基本原理是在邏輯上將各CAX信息化孤島集成起來,用計算機系統控制整個產品的開發設計,通過逐步建立虛擬的產品模型,最終形成完整的產品描述、生產過程描述及生產過程控制數據。技術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機集成,構成了支持整個產品形成過程的信息系統,同時也建立了CIMS的技術基礎。通過建立虛擬的產品模型,PDM系統可以有效的、實時的、完整的控制從產品規劃到產品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各種復雜的數字化信息。
在20世紀的60、70年代,企業在設計、生產過程中開始使用CAD、CAM等技術,新技術的應用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對制造企業而言,各單元的計算機輔助技術雖然已經日益成熟,但都自成體系,互相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形成所謂的“信息孤島”;并且隨著計算機應用的快速發展,各種數據也急劇膨脹,對企業的管理形成巨大的壓力:數據種類繁多,數據重復冗余,數據檢索困難,數據的安全性及共享管理等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目前多數企業已經意識到,實現信息的有序管理將成為企業在未來競爭中保持領先的關鍵因素。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了新的管理技術,即PDM。PDM定位為面向制造企業,以產品為管理的核心;數據、過程和資源為管理信息的三大要素。PDM管理的兩條主線是靜態的產品結構和動態的產品設計流程,所有的信息組織和資源管理都是圍繞產品設計展開的,這也是PDM系統不同于其它的信息管理系統的特點,如制造資源計劃(MRPⅡ)、項目管理系統(PM)、企業信息管理系統(MIS)、企業資源計劃(ERP)等等。
西開電氣自2004年實施PDM,目前已被設計部門廣泛應用,并為生產管理系統、車間裝配系統等提供源頭設計數據,成為下游部門信息來源的重要依據。設計部門應用三維軟件進行產品設計,同時也應用一些有限元分析軟件等。隨著產品設計手段的轉變,傳統的紙質圖紙逐漸向電子圖紙轉化,并產生了大量的電子數據。通過對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及管理,可以使電子圖紙、文件得到有效的繼承和利用,使電子數據的更改、歸檔、存儲等管理進一步規范化。
采用工作流程管理的目的是對設計過程中的動態數據進行管理。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工程設計體現為產品數據的創建,發放及更改。比如在一個產品開發過程中,需要設計成千上萬的零件,對每個零件,由不同的人創建、修改、瀏覽、校核和審批,而且設計每個零件使用的應用工具不同,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數據。當一個產品的設計人員被要求對某個零部件進行更改時,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原有的設計和工程進行更改,還需要參考許多設計文件、表格,而且也有可能牽涉到其他的產品設計成員。
在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中,與工作流程管理相關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電子簽署及發放
對產品設計結果進行審閱、校核等。CAD技術給原來的工作流程管理帶來了新問題, 如電子文件無法用手工簽字的方法來進行校核、審批及發放。原有的手工審批制度在用CAD設計的電子文件前變得毫無辦法,設計人員則把計算機中的二維工程圖樣打印輸出,然后再拿去審簽,這樣則大大減少了使用計算機的優勢。
2.設計流程及更改流程
一個產品的設計需要經過許多次的更改,傳統的更改完全依靠人工管理,更改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各種差錯,計算機的推廣應用可以較好地改善更改管理環境。工作流程大到一個產品設計的整個生命周期,小到一個審批流程。同樣,工程更改流程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另外,流程也可以嵌套,工作流程各個階段之間的關系可以是串行的也可以是并行的。流程管理有助于增強實時監控、跟蹤管理,及時掌握產品的技術準備情況,同時通過對企業流程的管理,可以發現原有產品開發過程中的瓶頸,實現對企業工作流程的重構。
3.信息傳遞
目前我公司的產品開發及設計工作都是在計算機上進行的。設計人員利用PDM平臺和三維軟件進行產品設計的技術準備工作,生產計劃人員利用生產管理系統完成其規定的作業計劃。由于設計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之間缺乏信息交互和狀態控制,給設計和生產部門帶來極大的不便。為此,在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中,計劃人員需要獲取產品數據的狀態并需要將這些信息傳遞到生產系統中,以便可以實時控制產品開發設計進度,有效的協調生產過程。
我們公司在PDM升級項目中將工程設計數據流程審簽作為重點實施內容,實現了電子圖檔生成過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使得相關人員可以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得到正確的任務,并可以實現電子簽名,從而能夠保證企業設計工作有序地進行。通過設計部門全面應用PDM系統,統一設計平臺,并按照企業相關標準定制審簽流程模板。使設計員設計的技術文件在PDM軟件中進行電子流程審批,包括技術文件的編制、校核、會簽、標準化、審定、批準等環節。在技術文件入庫前,改變原來同一文件紙質和電子兩種形式同時審批為只進行電子流程審批,節省紙質文件打印,生效的技術文件最后統一由底圖室打印入底圖庫。
解決了電子流程審批問題,使目前的設計方式變為設計人員以底圖為中心的設計方式。方便技術管理部門理順產品電子圖檔審簽、流程并實現數據流程審簽。
根據PDM系統的特點,結合本企業建立起工作流程管理模型,實現對工作流程的定義以及產品設計過程中工作流程的管理和控制,能夠解決企業在產品設計工作過程中的數據流動控制問題,能夠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產品開發、設計環境。當排除困難,成功的實施PDM流程管理后,可以極大的推動企業無紙化辦公的進程,形成真正的基于網絡應用的工作環境,加速企業現代化計算機管理的步伐。 [科]
【參考文獻】
[1]范文慧,李濤,熊光楞.產品數據管理(PDM)的原理與實施.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張斌,王愛玲.PDM系統中流程管理模型的研究與實現.中北大學機械工程系,2006,02.
篇3
一、工作流程管理系統基本概述
從理論上來說,現代意義上的工作流管理系統是指一種以工作流的形式化表現為基本驅動力,以軟件操作系統的執行為基本手段,以此完成包括工作流定義、管理以及執行等多種任務在內的綜合性系統。具體而言,工作流程管理系統最關鍵的任務在于就業務發生過程中各種行為活動發生的先后順序以及與這部分行為活動相關的人力與信息數據資源的使用,在此基礎之上實現整個業務行為活動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就當前經濟形勢下的企業運行管理系統而言,企業各項經濟業務與行為管理活動所涉及到的大多屬于流程類工作。這種流程類工作最大的特點在于整個行為活動具有比較明顯的連續性與可持續性,企業日常行為活動當中的業務分級授權審批工作、申請表單、公文的簽審活動以及各種業務的處理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均為流程類工作。將以上多種流程類工作作為對象,以現代技術手段為載體,將流程類工作過程中繁瑣且負載的業務內容自動化、便捷化,并在此基礎之上實現對這部分業務活動的高效管理正是企業研發并應用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的最核心目的。在企業工作流程管理系統中,工作流程管理系統開發人員能夠以可視化結構分析實現對企業各種業務活動的流程設計,并將各個業務流程模塊緊密聯系在一起。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企業原本的組織結構或是業務流程發生改變,整個企業所應用的工作流程管理系統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變化。
一般來說,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的構建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即模型建立階段、模型實例化階段以及模型執行階段。從模型建立階段角度上來說,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分析整個企業的工作特點以及生產步驟,以工作流程建模工具或是人工操作為手段,實現對整個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模擬,使企業所涉及到的各類經營管理行為活動能夠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化;從模型實例化階段角度上來說,相關工作人員可以給每個過程(即PDM工作流程管理系統中所稱的節點)來設定其運行過程中所需的基本參數,并為這些過程分配相應的資源,在此基礎上限制各個過程的使用權限;從模型執行階段角度上來說,相關工作人員主要能夠在這一階段完成企業各項生產經營管理指標的執行,以整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強大的人機交互界面與應用功能來實現整個流程管理系統的優化整合。
二、軟件工程的工作流程管理系統關鍵技術分析
(一)工作流程模型。從本質上來說,工作流程建模實際上就是以一種建模工具為手段,在某種建模方式的支持之下,將整個工作流程以計算機系統可識別的形式表示出來的一種模型。Petri網建模工具以其高效的信息化、圖形化與數字化功能,能夠較為全面的描述和研究具有并發、異步、分布和隨機等特征的復雜系統。相關工作人員選取Petri網進行軟件工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中模型設計的最核心思想在于:我們能夠在采用Petri網對控制轉移結構進行描述的同時,將Petri網含有的包括庫所(Place)以及變遷(Transition)在內的多種術語以另外一種比較容易為終端操作用戶所理解并接受的令牌盒行為表示出來。筆者現以某企業的圖紙審批流程(見圖1)為例,就其工作流程模型的建立做詳細分析。
由圖我們不難看出:當系統設計員設計圖紙這一操作步驟完成之后,系統能夠將圖紙提交上級部門進行校對。在這一過程當中,整個操作系統首先會把圖紙鎖住,以此防止任何人為更改設計圖紙行為的出現。當校對人員通過對圖紙的校隊之后,系統再一次將圖紙提交至審核人員,審核通過以后進一步提交至標審人員,標審人員通過后,圖紙就能夠發放了。而在軟件工程功能網作用之下,該工作流程模型的構建可按照下圖所示(見圖2)來進行。
通過上圖我們不難看出:整個流程模型中的所涉及到的行為活動都以a1、a2、a3、a4、a5分別代替并逐一對應傳統意義上的對應傳統意義上的系統模型當中的圖紙校對、審核、標審、發放以及設計;與此同時,功能網模型當中的令牌盒s、e、P1、P2、P3、P4、P5、P6同樣能夠與傳統模型的當中圖紙審批的全過程以及令牌盒的各種活動狀態相對應。總而言之,在整個工作流管理系統的開發過程當中,以面向對象的可視化開發工具——Visual Basic為載體,使其在整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當中發揮流程建模的語言實現載體,以建立流程類、活動類以及流程與活動之間的關系類來對整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模型進行內在表述,并通過對元素類屬性與方法的定義,最終關鍵整個基于功能網的工作流程模型。
(二)工作流程模型運行狀態的監控分析。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的管理工作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動態且變化的工作流程。在各種不確定的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之下,一個正處于運行狀態下工作流程實例極有可能出現各種異常運轉問題。不僅如此,企業受各種因素影響也會不可預計的對一個正處于運行狀態的工作流程實例提出新的要求,這些新要求包括了更換系統管理員,增加或是減少活動過程節點等等。這也就意味著相關工作人員除了在系統設計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種情況,還應該以一種健全的工作流程監控工具來實現對整個工作流程實例運行狀態的監督,并在其恰當的時點對其加以控制與調整,最終實現整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應變力與實用性的提升。
(三)工作流程管理系統中的資源管理框架。資源管理作為整個流程管理系統設計過程中的一大關鍵環節,同樣需要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在企業具體且復雜的計算背景當中,工作流程管理系統需要面對的是多種多樣且規模巨大的資源。這些資源并無規律的分布在企業信息系統的各個位置當中。這也就是說,高質量的資源管理框架需要在確保資源訪問與管理作業正常運行的基礎之上確保系統內部各個特定資源的高度獨立性。
1.資源管理體系構架。一般來說,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當中的資源管理器是由資源類型、資源關系以及資源策略這三個部分共同組成的。這三大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見圖3)。首先,資源管理框架當中的資源個體類型就如同企業人事管理中的一個員工、一個部門,也就如同財物管理過程中的一臺電腦、一臺設備等,這些都是整個資源管理體系中的資源個體。這些資源個體按照各自屬性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相應的資源類型。例如企業人事管理當中的各個員工的年齡、所擔任的角色都能夠以屬性的形式表述出來,從而區別于其他資源個體;其次,從資源管理體系中的資源關系角度來說,它主要是指整個資源管理體系中資源關系能夠與相應的資源個體呈現出較為有序的對應關系;最后,從資源選擇策略角度來說,其本質更多的偏向于一種算法。ID身份的提出封裝了資源選擇的實現,使其能夠以各種語言形式表述出來,具有比較大的適應性與靈活性。其實現可以采用各種語言。與HP公司所提出的RQL解決方案相比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2.流程模型對象實現。如圖4所示,在本地資源管理器之上,通用資源管理模型的適配層能夠以CORBA為載體對系統適配過的資源模型進行操作。
3.資源框架的應用。大量的實踐研究結果向我們證實了一點:在整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所開發的各類型應用當中,人力資源板塊的訪問是我們最常涉及到的。以某公司人力資源板塊系統框架為例,這種基于目錄服務的人力資源板塊框架系統能夠通過LDAPAPI在目錄服務當中進行人力資源數據的存取。正因為如此,整個人力資源系統構建起了包括部門、員工以及與部門員工屬性相似的一系列資源,并定義了這些資源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簡單來說:企業當中的員工個統一一定是屬于某一個或者是多個部門的;一個部門可以擁有多個下屬子部門;各個部門應當有自己的領導。基于這些關系,軟件工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當中的資源管理客戶端程序還能夠借助這個系統所提供的C語言函數接口,在確保整個工作流程管理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之上,來實現對整個系統用戶資源數據的添加、刪除、修改以及查詢等多種操作。
參考文獻
[1]楊芙清.軟件工程技術發展思索[J].軟件學報,2005(16).
[2]衣楊,李文軍,楊風等.軟件工程實驗軟件裝置的研究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
[3]曹居易,石玲,宮學慶等.基于OWL的軟件工程數據建模[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2009(46).
[4]周鵬,尹菲.基于云計算技術的GIS軟件工程模式[J].測繪通報,2010(11).
[5]毛新軍,常志明,王戟等.面向Agent的軟件工程:現狀與挑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篇4
College Teaching Affairs Workflow Manage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and Cultivation
LI Yanli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angdong 510642)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s running the "bearing" hub. After analyzing the Enrollment shunt develop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presented, puts forward reference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rocesses to sort, optimization, recycling, based on established the new educational management mod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oints.
Key words enrollment and cultivation; teaching affairs management; model; workflow management
所謂大類招生,其全稱應該是按學科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符合高等教育教學發展趨勢,提高了辦學效益和生源質量,拓寬了學生專業選擇空間,實現了“因材施教、按需培養”,有利于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①因此正逐步被全國各大高校所采用。
教務管理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學秩序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在大類招生培養的新環境下,大多數高校現行的學年學分制教育制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教務管理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如何在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改革中科學合理地開展教務管理工作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切課題。
1 大類招生培養改革中教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計劃管理方面。主要問題是教學計劃的制定還不夠科學合理,表現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主體過于單一,缺少全面調查、陳述修改、評價反饋機制,審查審核活動流于表面;教學計劃結構方面,各個模塊的課程設置上限制較多,缺乏自主性,個性化培養不突出等。此外,在教學計劃執行方面過于行政化,不能及時根據專業具體情況和大類招生的新問題進行評價,盡快做出調整。
(2)課程安排及選課方面。以華南農業大學校公共管理學院2011級為例,第一二學年雖主要是通識教育和專業平臺課的學習,但為了讓學生盡快熟悉專業基礎課,便于熱門專業分流人數控制,各個專業還是預設了少數準入課程。而學生分散在32個大類班里,這些課程的上課人數存在不確定性,將導致師資安排存在不足或浪費的現象。此外,因我校尚未完全推行學分制,學生選課的自由度不夠,分流前的專業準入課程需要學院采用人工統計的方式確定選課名單后報教務處導入教務系統。與此同時,又出現了學生改選、退選需要調整信息等問題,協調難度加大。
(3)學籍檔案管理方面。大類招生的學生一二年級在大類班,中期分流時又進入新的班級。目前,我校的實際情況是,新專業班級里的學生依然使用原來大類班級的學號,沒有規律性、代表性,而且教務系統中只存儲了最新的專業信息與之相對應,暫不能完整記錄學生從大類班學習再到專業班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分流前后的學籍數據脫節,還不能順利實現銜接。例如在教務系統只能看到一個學生分流后的專業信息和成績等,分流前的學籍信息和專業排名等無法查詢等。
(4)考試與成績管理方面。在學年制條件下,一般按照年級教學班安排考試,但現在的問題是每個專業和每個班級的學生所選的課程不一定一致,參加考試的學生也存在跨年級的情況,因而考試安排極易出現沖突。由于每個專業和每個班級的學生所選的課程不一致,教師在成績計算和成績登錄時也不能按班級按學號順序統計。隨之而來的還有學生成績的收集、整理、歸檔、查詢等都將變得更加復雜。
上述問題的存在,主要歸結于傳統的教務管理模式與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不相適應的問題。一方面,為滿足市場、社會需求,高校必須進行一系列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諸如大類招生培養等,才能實現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并沒有真正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對學生實施個性化教育。而且這種模式共性管理多、個性管理少,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因此,亟需轉變思路,盡快建立一種新型教務管理模式,以適應大類招生培養的需要。
2 基于流程管理的教務管理模式新思路
流程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已滲透到了諸多服務領域,對深化高校教學管理改革也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2.1 流程管理的含義
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種以規范化的構造端到端的卓越業務流程為中心,以持續提高組織業務績效為目的的系統化方法。構造卓越的業務流程是流程管理的本質。一般來說,流程管理包含以下三個層面:規范流程、優化流程和再造流程。”②從中可以看出,流程管理是一種系統化的方法,是持續的、不斷提升的一種方法。流程管理更注重對流程的持續規范和優化,不一定都需要重新設計流程。流程管理經過不斷發展,現已成為了一種講求實效、切實可行的管理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和應用。
2.2 流程管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一些學者運用企業流程管理理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教育領域進行了研究,認為在高校運用流程管理是必要的、可行的。③采用流程化的方法思想整合高校內部各種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是提高高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學者們也相應地給出了具體運用流程管理的思路和策略。隨著相關研究的廣泛開展,近年來,流程管理已在學校管理的各個層面得到一定應用,包括教學管理、課程管理、學生管理、教師管理、科研管理、設備設施管理、體育衛生管理等方面,并卓有成效。
鑒于現行的教務管理模式的不足,我們也可以借鑒流程管理理論。流程管理和教務管理相結合,關鍵就是要設計一整套符合實際情況,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和程序,對每個環節都指定好負責人,從而使得整個教務管理體系都規范、有序、高效進行。
所以,在這種先進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高校教務管理工作應當建立起一種新思路,即以學校教學工作為中心,以構造卓越、有效的教務管理流程為途徑,以服務師生為本,激活教師教學的自覺能動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
3 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新型教務管理體系的要點
(1)轉變思想觀念。流程管理思想內涵中關鍵的一點就是人本管理。所以,高校教務管理工作要強調以人為本,也就是以教師和學生為本,要關注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制定教學管理制度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要充分考慮教師的需求,注重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流程優化再造。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新型教務管理體系,本質在于構造卓越、有效的教務管理流程。高校教務管理工作十分繁瑣、復雜,每一項工作內容都可能涉及幾個小的流程。那么如何進行流程優化再造呢?首先,在全面質量管理理念指導下,依據流程管理理論,對現有的教務工作內容進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及時發現并總結存在的問題。其次,要善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的管理手段設計新的流程改進方案,對教務管理各項具體工作內容加以梳理,進一步繪制出流程圖,再進行評估。需要注意的是,流程圖的每一個步驟都應當清晰明了,并標示出每個環節的負責人,做到有章有序、責任到人。此外,要想使流程順利、高效運行,還要制定與流程改進方案相配套的人力資源配置、業務規范等學校管理方面的改進規劃。④
(3)提供支持保障。學校領導的支持是教務管理工作流程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只有充分認識到流程規范、優化的重要性,并組建以教務處為牽頭組織的流程管理工作小組切實予以推動,才能取得實效。其次,要建立對流程執行的保障體制,確保各項流程有序運行。對于違反流程工作的相關責任人必須嚴肅處理,以保證教務管理流程規范化建設的成效。
(4)人員隊伍建設。流程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保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必須建設一支政治思想好、人員穩定、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既懂得高等教育理論知識和發展趨勢,又熟悉教學管理業務,既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又對流程有較為深入理解的教務管理人員隊伍。這是高校教育教學得以順利運行的根本條件,是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得以實現的保障。針對教務管理人員隊伍的狀況,定期制定各種培訓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活動,如進行高等教育理論知識、教務管理系統、流程管理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題培訓,以提高教務管理人員隊伍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
(5)其他配套措施。一是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如在培養方案的結構上,各個版塊的學分比例不再嚴格設定學分范圍,而是可以根據專業實際情況略作調整;在專業教育中,處理好大類平臺課與各專業基礎課的比例問題,精簡優化一級學科平臺課程,少數平臺課可考慮改為專業準入課程,讓學生根據分流意愿自由選修等。⑤二是要對現行的教務管理系統作一些改進。如針對大類招生培養中出現的學籍、選課等問題,可以考慮對學籍管理系統作相應的更新、完善教務管理系統選課模塊設置、增設個人課程替代識別功能等。三是完善招生分流政策。進一步深化大類招生政策,可考慮按學科門類不同細分大類專業,這樣不僅縮小了不同學科門類間對不同基礎知識需求的差異,而且便于課程的安排和教學任務的落實。同時,也要完善專業分流政策,對專業分流的年限、冷熱門專業人數比例、冷門專業的弱勢、各專業間男女比例等專業分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權衡,制定有效全面的分流政策,保證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總之,教務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針對現行的教務管理模式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本文基于流程管理提出了一種新思路和新方法。但是,隨著高教改革的深入發展和不斷變化,這種模式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改進,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注釋
① 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88-89.
② 黃艾舟,梅紹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現代企業管理,2002(12):105-107.
篇5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200-02
作為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項目管理是指在建設項目生命周期內,通過系統工程理論、觀點及方式,計劃、組織、協調及控制建設項目的管理活動。在施工項目管理中,其正常運行都離不開一定程序及流程,由此可見,流程對施工項目管理來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質量、工期、投資為建設項目管理的主要內容,其意義為在合理時間內項目以較低成本將質量良好的產品提供給客戶。如不具備合理的工作流程管理,施工人員無法做好職責內的各項工作,將出現嚴重的責任推諉現象。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改進施工項目流程,對運營成本降低及工作時間縮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施工項目流程管理的概況
“將業務流程定義為一系列業務活動,其中包含投入一種或多種東西,并進行對顧客有價值產品的創造。”這是業務流程再造倡導者哈默與錢皮的觀點。由此可見,一項流程就是一個由投入到產出的轉換過程。顧客為流程的中心,出發點為顧客需求,以此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合理安排。大部分建設項目都存在隱性流程,記錄該流程,優化施工項目管理,降低成本。
流程管理的出發點應定為建設項目目標、滿足客戶需求等,在規劃、建設流程后,應進行流程管理組織機構的建立,并進行流程管理責任的明確,對流程現狀進行分析,做好施工項目流程監控和評審工作,為改進優化施工項目流程管理提供便利。
目標、流程與職責是施工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分析對比項目實際目標和狀態,選用先進技術方式,對流程管理內容進行調整,為項目施工的正常運行提供便利。所有項目都需要設置管理目標,為達到組織目標,必須重視流程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明確職責劃分,避免管理弊端的出現。
二、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實施流程管理的背景
近年來,物探測量隊市場形勢一直向好,項目較多,為了完成任務,各個單位都選拔了一批優秀的人員參與項目的生產管理,項目經理為全年項目的順利完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經驗相對不足也造成了管理的粗放,效益、安全、質量上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問題,目前,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項目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要求項目經理具備更高的技能,需要成為全面的人才。
實施生產施工管理流程的目的就是想通過一個規范化的要求來促使項目經理更為全面的組織實施項目生產,以達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強質量控制、減少安全管理漏洞,實現項目利益最大化。
為什么要實施項目管理流程?主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項目受控程度;二是通過流程的優化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通過制度或規范使隱性知識顯性化;四是通過流程化管理提高資源合理配置程度;五是快速實現管理能力和經驗復制,快速培養出具備全面技能的項目經理。
三、施工項目流程管理的內容
相比項目管理,流程管理必須具有計劃性與組織性,在管理實行中應進行有效評價及控制。建設項目管理的開展必須建立在項目管理組織機構上,在管理方式、管理內容確定中,流程管理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隨著施工項目進度的加快、環境狀況的改變及施工人員的調動等,施工流程也會產生相應的改變。遵循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大中型或以上工程項目建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流程進行施工管理,如施工項目流程管理中,應嚴格遵循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長遠規劃,與行業或地區發展規劃規定相結合,進行項目建議書的建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應在勘察、試驗的基礎上進行,按照咨詢評估情況,對施工項目進行決策。遵循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設計文件編制。批準初步設計后,應做好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建設項目后,投料試車可運用。最后進行評價。
各個階段交付成果完成情況為建設項目的標志。利用市場調研、環境分析可行性研究階段可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提出,勘察成果報告可在勘察階段提出,設計階段應進行設計文件資料的交付。建設項目的一次性對其項目組織具有決定性,但項目人員流動性較強,為此,必須進行流程管理建設,并進行相關崗位職責的編制,遵循計劃進行各個環節施工,做好流程管理工作。
選用正確的工程流程管理理念與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工程建設項目的質量,并能及時發現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完善與規范流程系統的同時,應重視質量管理,制定合理、科學的管理制度,做好各個階段的質量管理工作,為實現工程建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提供有利條件。
對于建設單位其流程管理的關鍵在于施工階段,也就是承包單位選定后的工作流程。施工階段流程組成機構,分別為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及建設單位。在施工流程質量控制中,先對施工單位提交的記錄資料進行檢查,確保其質量與標準規范要求相符合,此環節進行輸入流程信息。在施工流程管理中,監理單位必須對施工現場的各個環節質量進行把關,如平行檢驗、旁站監理等,并利用試驗對施工質量進行鑒定,確保其與施工合同相符合。
四、施工項目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項目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現代管理經營機制的建立,不僅可以對施工項目成本進行有效控制,還可以提升工程施工的技術水平。做好流程管理工作,是實行施工項目管理的重要因素,在管理過程中只有確保各項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才能有效提升項目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一)缺乏流程,管理脫節
在實施項目管理時,缺乏流程,將無法明確各個部門、單位的職責。遵循施工合同專業技術人員可宏觀管理項目質量、進度及造價,但在各方職責劃分中存在諸多問題,如上級主管部門負責進度協調工作,監理單位負責具體質量監督工作,上級主管與財務負責審核與最終報送等。在項目決策環節,因建設手續較為復雜,如手續辦理流程缺乏,將導致管理秩序混亂等現象的出現。為此,必須對政府主管部門工作程序進行明確,做好自身工作,規范管理流程,以此提升施工項目質量。
(二)流程缺乏,溝通不暢
作為一個活動開展的過程,流程管理可向相關部門提供工程建設質量、進度及造價等多方面的詳細信息。如各個環節、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無法進行正常溝通,將導致施工項目難以進行。在組織內部不同管理者、員工思維里,流程存在極大的不同,如負責人從自身直覺判斷、評估及進度等方面看待流程管理。如缺乏流程,參建各個單位之間的關系將僅限局合同,無法對合同界定的各種關系進行深入挖掘。通過流程管理,可加大各方溝通交流的力度,規范施工流程,為施工項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實現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流程是推動崗位履行的有效機制
在職責履行中,不僅需要崗位職責描述,還需要驅動事件與實際操作程序。在崗位職責履行中,流程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如項目管理造價控制中,其組成要素包含哪些,遵循合同需求進行工程款審核,材料用費的有效控制等,這些工作的開展,必須通過工作流程進行合理安排,如施工流程不合理,將嚴重影響崗位職責的分配,并降低施工質量。
(四)流程是成本控制的保障
現階段,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工程成本消耗降低、資金節約與企業效益提升都是施工單位發展的重要目標。作為工程項目管理的重點,流程管理貫穿于整個工程建設過程,做好流程管理工作,合理定制實施方案,都是成本控制的保障。為此,施工單位必須重視流程管理,為企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工程項目流程管理中,必須嚴格遵循成本目標,對工程項目建設中出現的所有費用進行有效控制,并對出現的偏差進行預防與及時處理,在目標規定范圍內有效控制項目成本。為全面實現控制目標,應確保施工人員素質及施工機械設備質量符合施工要求,加強人工費管理,是做好人工成本有效控制的基礎,在工程建設中,只有做好流程管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工程項目成本,才能為建設企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要求工程建設必須提高管理水平。國家相關文件指出,作為國際通行的工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必須對工程總承包與工程項目管理進行積極推行,這也是我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深化的基礎,通過施工工程流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須確保工程質量符合相關規定。流程管理作為施工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提升流程管理水平,才能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才能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王美娜.基于流程管理的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系統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2] 孫 彬,李正中,王春梅,程棋鋒.基于流程管理特性的施工成本管控研究[J].公路,2013(3).
[3] 王繼華,劉 濤,裴正廣,王俊強,郭志綏.基于 ITP 的建筑施工質量管理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5(2).
篇6
一、天然氣物資管理工作的現狀分析
天然氣公司的物資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購、儲存以及生產供應等環節,為保證優化對策提出的有效性,需要對其工作流程的涉及環節進行針對性分析,其管理工作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原材料采購環節的物資管理工作現狀
天然氣公司保障日常生產經營的原材料相對較多,其體制系統也較為龐大,總公司下設諸多分公司,保證不同地區的天然氣生產和社會供應,很多公司都會采用分公司獨立采購的方式,這種采購方式失去了集合式采購能夠享受到的價格優惠,也減少了原材料的可選擇空間,原材料的質量性價比遠低于總公司集中采購模式,分散式的采購方式還有可能造成重復性采購行為,未能合理利用便會造成原材料的浪費,同時也是對公司人力資源的不必要消耗。
(二)原材料儲存環節的物資管理工作現狀
由于公司采用分散式采購方式,因而原材料的儲存也會采用分散式儲存方式,原材料的儲存工作是物資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分公司需要設立獨立的儲存倉庫,其庫容量需要滿足自身的工作需求,還需要對庫存配備專業管理人員,保證原材料的儲存安全和生產供應,這些物力、人力的投入,勢必會增加每個獨立分公司的生產運營成本,有些分公司的倉庫建設標準不能夠滿足高危行業的工作要求,給公司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
(三)原材料的供應流程管理現狀
天然氣公司沒有根據自身的工作性質特點,制訂嚴謹的原材料供應管理制度,原材料的安全運輸和供應是保證公司生產經營的關鍵因素,很多分公司都有由于原材料沒有按時到位,而制約自身正常生產秩序的現象出現,涉及到各項生產任務、工程建設的原材料供應,都應當有完善的供應管理規章制度作為工作開展的基礎。[1]
二、優化天然氣物資管理工作流程的有效對策
(一)合理優化物資采購環節
分散式的原材料采購方式無疑會增加公司的采購成本,而對于天然氣的生產運營工作來說,其應用的原材料類型以及產品都基本一致,因而天然氣總公司可以結合實際的管理情況,采用集中采購的物資采購模式,集中采購能夠根據各分公司的應用需求進行物資的合理調配,避免采購環節出現的重復性采購行為,同時應用集中式采購模式還能夠有效降低物資采購的成本投入,集中采購統一規格的原材料,能夠實現原材料管理的可追溯性,便于公司的綜合性管理工作開展,提升公司的安全生產保障。同時公司還能夠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原材料采購,這種方式能夠為公司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空間,提升物資的性價比,也能夠減少公司為進行物資采購而產生的重復性人力資源投入,實現對采購環節的合理成本控制,為公司拓展更大的經營利潤空間。對于一些較為先進的專業設備而言,還能夠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資質較好的企業進行合作,也能夠使設備的售后服務提供有效保證,進而為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奠定基礎。
(二)優化物資儲存環節
物資的儲存是物資管理的關鍵環節,既要保證物資的儲存環境能夠保證物資的質量和安全,還需要對物資的庫存情況進行精細化管理,以避免出現物資限制、過度采購、物資匱乏等現象的發生,給倉庫管理人員帶來巨大的管理難度,因而公司可以采用集中式的庫管模式,進行對物資的合理調控和調配,分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的應用需求,進行物資的報批,通過報批程序控制物資輸出,對于庫存每天的變化情況,總公司可以應用現代管理軟件輔助進行倉庫管理,管理程序會根據物資的采購情況以及物資的輸出情況進行自動控制調整,并且能夠應用數據分析和整理,計算公司整體的物資變更需求數量,設定庫存保障控制線,當某項物資的庫存量低于控制線時,能夠及時提升管理人員需要進行物資續購,這種集中式的管理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分公司進行物資管理的倉庫建設和管理成本投入,同時能夠有效提升物資儲存環節的管理效率,保障各分公司都能夠滿足實際經營需求的同時,還能夠降低總公司的成本投入,提升公司利潤空間。[2]
(三)優化物資供應環節
物資供應環節既要保證物資的質量不受到影響,同時還需要保證供應工作效率,公司應當建立完善的供應管理規章制度,針對不同品類的供應車輛類型安排、人員配備等問題進行,公司與物資供應企業需要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供應企業為保證自身的信譽,會對物資供應進行合理優化,而針對于總公司向分公司的物資供應,則需要應用物資管理制度作為工作開展基礎,使相關管理工作能夠做到有據可依。
三、結語
天然氣公司的物資管理工作是其日常生產運營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進行合理的工作流程優化,能夠降低公司的成本投入,擴大公司的盈利空間,同時能夠有效保證物資的儲存以及運輸質量,提升公司綜合管理工作水平,公司需要通過采購、儲存以及物資供應等環節的優化,進而實現工作流程的優化,保障天然氣的安全生產和輸送,進而促進公司綜合管理工作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04-0-01
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信息資源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數量迅速增多,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量逐漸增加,工作難度不斷增強,給集教育、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高校學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流程優化中的工作流技術,建立高效的事務管理信息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1 基于工作流技術的學生事務管理流程優化
工作流技術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辦公自動化領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類能夠完全或部分自動執行的經營過程,它根據一系列過程規則、文檔、信息或任務能夠在不同的執行者之間進行傳遞與執行。基于工作流技術的流程優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術的Petri網工作流模型,將學生從入校到畢業離校整個過程作為研究對象,以學生在校中的具體業務流程處理為主要線索,對學生工作中各階段的事務和學生工作人員在管理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劃分與匹配,簡化工作程序、優化工作過程,力求轉變目前高校學生工作發展的困境,為改革做準備。
2 現有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問題
2.1 當前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過對當前系統流程分析,發現各項學生工作基本需要經歷三次流轉,一般先從學校各相關部門到各院系再到學生個人逐層布置,再從學生到各院系再到學校的審批、匯總和上傳,最后再從學校到各院系再到學生個人的最終確定。流程存在反復的審批、匯總和統計工作,且基本通過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導致業務處理的流程變長,影響整體工作效率。
2.2 現有信息系統靈活性差、利用率低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工作要求的變化,現有的信息系統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工作需要。雖然工作伴隨著自動化的信息處理,但學生工作人員仍需用大量時間做繁瑣、復雜的統計、匯總等重復性工作。如常規的獎助學金評定工作,學生需要在系統中提交家庭困難認證信息、獎學金申請信息等,輔導員、院系認證后,學生還需再次提交紙質申請,輔導員不但要在系統中操作一次,同樣要在紙質材料中進行再次審核,這不僅沒有給獎助學金評定工作帶來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現有系統缺乏服務性
現有系統的建立僅以完成本部門任務為出發點,缺乏服務性考慮。從調查中發現,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門的工作改革目的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為直接為學生提供服務的學生工作管理部門,卻忽略了學生事務管理的服務性。因此流程優化工作,要有助于簡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務學生辦事的質量,暢通信息的縱橫傳遞,從而規范行為,提升服務育人的意識。
2.4 學生事務管理相關部門溝通存在障礙
由于學生工作內容繁雜,事務工作涉及學校不同部門,有時一項工作需要幾個部門共同完成。在當前的學生工作中,各部門僅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獨立開展工作,各部門對學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復性,增加了工作負擔。且在工作中,部門間溝通的媒介往往是電話、QQ、郵箱等工具,傳輸過程中容易出錯,信息的傳遞也存在時間差與延遲,從而制約了學生事務管理的效率與服務質量。
3 工作流技術應用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流程優化的優勢
3.1 工作流程規范、流程管理實現統一
工作流技術的介入,將使學生事務管理與服務工作以流程化、標準化要求被規范起來。通過設定標準,定義每個環節的工作內容和程序,重組與優化,實現對各環節工作內容與行為的規范統一,提升管理過程運行的穩定性,也是工作流技術的最大意義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強、工作靈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優化設計,是一個宏觀而細致的重組過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人力、資金的投入成為阻礙學生工作改革的障礙。而工作流技術可通過功能分離,既獨立設計管理模塊,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個整體,有著隨時調用、靈活使用的優勢。
3.3 服務質量提高,真正轉向以學生為本
在工作流技術應用中,學生事務工作流程重組將打破以管理為出發點的職能設置,而真正轉向學生事務的服務性需要,以學生在校期間所涉及的事務工作為對象開展提煉和重組。整個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重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從根本上提升服務質量。
3.4 不同部門間加強協作,實現資源共享
工作流技術采用路由的形式將任務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門,從而將各個任務單元銜接起來。這種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實現了多個業務部門間的有效協同,刪減了多余環節,優化了實際需要的程序。事實上實現了基于互聯網的跨部門并聯辦公系統的公共協同平臺的搭建,優化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篇8
The Learning and Design Of Agent_Based Workflow Managerment System Architeture
YE Rong-guang
(Fuzhou Univerc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Multi-agent System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paradigm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Developers are able to construct more effective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s with agent characters, such as autonomy, initiative, reactivity, social ability and so on. The paper applies the Generic Workflow Production Structure provided by WfMC and combines multi-agent technology to present an agent-based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This system is implemented by using JADE toolkit.
Key words:WorkFlow Managerment;MultiAgent
1 引言
對于當前企業組織,必須更加的專注與各項工作流程的改善,以此來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工作流程自動化對于改善企業的業務流程以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Agent具有自主性,社會性,協作型等特質,多個Agent之間能夠相互合作完成特定的工作。本研究將Agent技術應用于工作流程自動化,協助使用者處理繁瑣的例行性工作,讓人為的介入或管理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目前對于工作流程和Agent之間進行整合的研究都是大多局限在特定的一個領域進行探討,因此本文提出兩者的整合性架構,并以本架構為基礎實現一般工作流程控制系統的可行性測試。
2 相關技術概述
2.1 多Agent技術
Agent技術做為當前智能領域的熱門技術,已經被應用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例如:網上購物,信息檢索,分布式運算等等,由于Agent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減少系統的工作量以及信息量,使用者通過指派相關的Agent來完成特定的任務,或者由多個Agent來相互合作以完成共同的目標。
多Agent系統(Multi-Agent System,簡稱MAS)由多個自主或半自主的智能體組成, 每個Agent或者履行自己的職責, 或者與其它Agent通信獲取信息互相協作完成整個問題的求解。MAS有如下特點:
(1)社會性。Agent處于由多個Agent構成的社會環境中, 通過某種Agent語言與其它Agent實施靈活多樣的交互和通訊,實現與其它Agent的合作、協同、協商、競爭等;
(2)自制性。在多Agent系統中一個Agent發出請求后, 其它Agent只有同時具備提供此服務的能力與興趣時才能接受動作委托, 即一個Agent不能強制另一個Agent
提供某種服務。這一特點最適用于學習者特征的獲取;
(3)協作性。在多Agent系統中,具有不同目標的各個Agent必須相互協作、協同、協商對未完成問題的求解。這一特點特別適合于遠程教學中不同學習者Agent之間的協作學習。
2.2 工作流程技術
工作流程是在一個組織中針對企業流程以及信息流程進行再造與自動化的概念,根據程序規則,在參與者之間傳輸的文件、信息以及任務,使能夠順利完成特定任務。
工作流管理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化技術,已在現代企業業務流程管理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工作流定義作為重要一環,包含了所有使業務過程能被工作流引擎執行的必要信息。工作流建模工具作為工作流管理系統的一部分,負責流程定義,維護工作流模型。
為了提供一個公共的方法來訪問和描述工作流定義,WFMC(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工作流管理聯盟)制定了一個工作流過程定義元數據模型。在元數據模型中給出了過程定義經常用到的一些實體,并為這些實體制定了各種不同的屬性。以元數據模型為基礎,利用公共轉換格式,開發者的特定工具可以對模型進行轉換。為此,WFMC提出了一套基于XML的工作流定義語言――XPDL標準(XML 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為了實現系統通用性以及可擴展性,本系統遵循XPDL這一標準設計實現。該軟件讓用戶以圖形化的方式進行工作流定制。采用有向圖的方法對現實的課題活動進行形式化描述,并嚴格定義組成有向圖的各類元素的行為特征,從而明確建立工作流程到工作流模型的映射機制。
3 系統分析
3.1 系統模型框架結構
一個工作流程通常是由許多的活動所組成,每個活動也可能是由一個或多個子活動所組成。將工作流程種所有關鍵性(通常具有重復性、可預測性)的活動找出來形成主流程,再將個別的關鍵性活動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分割,產生一個或多個子活動,最后運用多Agent的概念將各個子活動指派個別的Agent執行或者是透過Agent與參與者合作來完成。
可以將工作流程種需要經常變動的部分交由某一個特定的Agent執行,日后流程有所變動時只需要針對此Agent進行修改,而不會影響主流程的整體架構,使得整個流程架構更加的具有彈性,可以適用于特殊型的工作流程。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當前定義的基于Agent的工作流程管理必需具備以下特點:
(1)必須提供服務注冊功能,讓服務提供者可以錄入相關資料。
(2)必須可以讓使用者查詢目前所提供的各項服務活動的相關信息。
(3)使用者可以通過可視化的界面自行定義符合需求的工作流程。
(4)利用Agent控制流程的進行并且提供各項服務活動。
(5)工作流程的管理與監控。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論文提出了系統的模型框架結構:
圖1 系統結構模型框架結構
系統的運作流程:首先,Agent Pool中的服務提供Agent向服務中介者(Service Broker)注冊能提供的服務,再以可視化界面的方式定義工作流程(Process Define)并且定義相關的參數,相關的流程定義資料(Process Define Data)是由工作流程管理功能(Process Scheduling)解析后產生的工作清單,工作流程管理Agent依照工作清單來進行工作流程的管理與監控所有工作執行狀況。
流程定義Agent
流程定義角色的工作是讓使用者以可視化界面的方式建立相關的流程描述,包括定義主流程種所包含的子流程、各子流程路由、各流程啟動及結束的原則、與工作流程中各活動服務需要參考的資料。
流程安排Agent
流程安排角色是以工作流解析器(workflow process parser)解析使用者設定的流程定義資料(Process Define Data),產生工作項目列表,交由流程安排管理角色控制及協調工作列表中各種工作項目及流程的運作。工作流程相關資料(workflow relevant data)記錄相關的流程執行狀態,其中的資料可以作為流程安排管理角色參考。
服務中介Agent
服務中介角色具備提供黃頁服務(yellow page)以及提供信息的功能。
(1)提供黃頁服務:包含三項功能
注冊(Register):Agent將自己的目錄進入點(agent-directory-entry)置入其中以提供查詢,主要的資料包括Agent名稱、Agent位置、Agent提供的服務,以及其它選擇性參數。
撤銷注冊:Agent可以從黃頁種撤銷已經注冊的資料。
服務查詢:根據特定的參數,例如Agent名稱或服務名稱查詢相應的Agent。
(2)提供流程定義Agent(Process Define Agent)在Agent Pool中現有的Agent所能提供的服務及其服務名稱,以使使用者了解目前系統提供服務的狀況。
數據庫操作Agent
相關資料都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存儲在數據庫中,包括表示工作流程信息、小組成員信息、任務分配方案等。系統必須通過讀取這些信息,才能夠使得特定的Agent完成相應的工作,同時Agent執行過程中產生的信息也必須存儲在數據庫當中。
人池(Agent Pool)
Agent Pool提供并支持各個階段流程活動執行工作的Agent,當系統啟動時,在Agent Pool中的Agent向中介Agent注冊,并且描述所能提供的服務名稱、服務種類以及相關的參數。
在本文中,將Agent池中的Agent區分為兩種類型,common agent 和 wrap agent.
(1)common agent(一般型人)
common agent是為流程定活動所設計的Agent,直接負責此活動的執行、管理、控制。
(2)wrap agent(包裝型人)
wrap agent 是用來將現有的程式包裝為Agent形態,一般程式經過包裝成為Agent形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JADE平臺下提供的Agent的溝通語言(ACL)。
管理和監控Agent
以可視化圖形的方式管理與監控系統運作中的Agent狀態和相關的流程信息。
3.2 信息數據內容結構
為了讓平臺上的Agent能夠有效的通信,依據FIPA制定的標準定義Agent之間的通信信息內容。
本文以FIPA-SL作為Agent溝通的語言,:content 的內容視:language:protocol和:ontology而定。其中:ontology屬性表示某個特定領域的Ontology。
為了實現Agent之間的有效良好的溝通交流,雙方必須使用相同的ontology來作為彼此溝通的公共信息,并且通過這些信息來做出適當的回應和處理。如圖4所示,Agent A和Agent B因為使用了相同的ontology,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圖2 以預定于ontology 為主的Agent間的交流
Ontology作為信息的主體部分,可以分為三部分內容:
Object
用來指示可以識別的任務或者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事物或者是抽象的概念。例如:
(Person : name Jack :age 33),就表示為“一個人的姓名是Jack,Jack的年齡是33歲”。
在此,本系統定義如下的信息來描述object的相關屬性。
Proposition
用來指示可以判斷真或者假的事件。例如:(Works-for (Person : name Jack) (Company :name TILAB)),就表示為“一個人的姓名為Jack,在名為TILAB的公司上班”
Function.
用來表示Agent可以執行的動作(action)。例如:(Sell(Book :title “The Lord of the rings”) (Person : name Jack)),就表示“將一本名為“The Lord of rings ”的書賣給一個名叫Jack的人”。
我們也對Proposition 和 Function 提供了相關的信息來描述它們的相關屬性。
3.3 工作流程行為Agent的設計
在本文中Agent程序設計部分,遵循JADE的Behaviour類,在這里將系統中的行為模式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SimpleBehaviour 和 CompositeBehaviour, 其中這兩個大類又分別細分為CyclicBehaviour、OneTimeBehaviour和ParallelBehaviour、SequentialBehaviour、FSMBehaviour。如圖所示,所有的Agent的所有行為都可以被模板化并且通過Behaviour類來進行操作。
這里我們舉其中的一個行為Agent設計例子做為說明:
public class AWMS_OneTimeBehaviour_Agent extends Agent {
public class AWMS _OneTimeBehaviour extends SimpleBehaviour {
public AWMS _OneTimeBehaviour(Agent a) {
super(a);
}
action() { //實際定義的Agent行為
……….
}
done { // 永遠執行ture ,代表執行完畢
return ture;
}}
protected void setup() { //啟動Agent
// 向DF注冊該Agent提供的服務
DFAgentDescription dfd = new DFAgentDescription();
ServiceDescription sd = new ServiceDescription();
sd.setType("service_type"); //設置服務的類型
sd.setName("service_name");// 設置服務的名稱
sd.addOntologies("ontology_name"); // 增加指定的Ontology
…
dfd.addServices(sd); }
try {
DFService.register(this,dfd);
} catch (FIPAException e) {
… }
addBehaviour(ABWMSA_OneShotBehaviour); }
圖3 行為Agent的類層次結構
4 系統實現
4.1 系統體系結構
由于JADE的設計并沒有過多的考慮到網絡環境的健壯性,可擴展性,因此隨著網絡應用程序向著大型化、組件化、可擴展化的方向發展,僅僅在簡單的網絡環境下應用JADE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因此為了克服上述不足,最大程度的實現應用JADE開發Agent的優勢,在J2EE開發環境下應用JADE開發框架來實現健壯的、可擴展的、組件化的多Agent系統將成為發展方向。
采用專用的JADE應用服務器,雖然效率高、能夠實現設計開發和執行的一體化,但其成本高,維護人員需要接受額外的培訓,而把JADE同通用應用服務器結合起來,其成本就要遠遠小于前者。本系統將采用這種方案來實現,其集成的體系結構如圖4所示。
4.2 系統效果圖(圖5)
5 結論和展望
本文依據Agent的相關理論方法進行分析和設計,提出在支持MAS的JADE(Java Agent Development Framework)開發平臺上集成J2EE環境,并基于WfMC標準,設計以多Agent為基礎的工作流程控制的管理系統架構。并且通過實際的系統實現,驗證該模型的可行性。做為使用者,能夠通過web瀏覽器來設計研發流程,并且實現對流程的有效控制和監控,協助研發人員處理繁瑣的例行性工作,讓人為介入或管理降到最低程度。
圖4 集成JADE和J2EE的體系結構
圖5
當然本系統模型,還存在一些問題,可以做為后續研究的方向:
(1)擴充底層的運作機制
在本文中專注于Agent系統架構的設計,故僅是對基本的功能需求進行設計,而在各項的功能操作上還無法滿足所有的情況。因此可以繼續針對該運作機制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圖形化工作流程定制和管理界面
對于當前的各種工作流管理系統,通過B/S模式,通過可視化界面對相關的流程進行控制管理。因此,可以繼續加強界面的功能,提高界面的人性化,以利于人機的交互。
(3)采用分布式的Agent服務機制
對于系統中提供的各種Agent服務,可以采用分布式系統環境進行設計,這樣可以通過不同的主機取得所需要的服務,來提高系統的擴展性。
參考文獻:
[1]M.Wooldridge,An Introduction to MultiAgent Systems. London:John Wiley&Sons Ltd,2002.
[2]JADE官方網站jade.cselt.it/.
[3]史美林,向勇,楊光信.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理論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4]李紅臣,史美林.Agent在工作流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通信學報,1999,20(9):16-22.
篇9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業務流程重組,是邁克爾?哈默(MichaelHammer)和錢皮(James-
Champy)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他們認為,現有組織的工作是按照亞當?斯密勞動分工的思想建立的,即注重把工作分解為最簡單和最基本的步驟;而目前應圍繞這樣的概念來建立和管理企業,即把工作任務重新組合到首尾一貫的工作流程中去。他們給BPR下的定義是:“為了飛躍性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現代企業的主要運營基礎,必須對工作流程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徹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須徹底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徹底改變傳統的自工業革命以來、按照分工原則把一項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對獨立的部門依次進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電子政務是政府業務流程再造的一個重要內容和工具。電子政務與政府業務流程再造的結合主要體現在:應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層級、公共組織的架構,建立扁平化的網絡型組織:改變政府運作的流程,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得到政府的服務;改變政府的職能,實現服務型政府;改變政府的治理結構,從國家單獨治理模式轉變為國家與社會的共同治理的“大社會小政府”模式;實現政府治理觀念的變革,確立以服務于社會公眾與市場主體為導向的政府。
2 全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辦公流程簡介
2.1 應用該系統的情況說明
一是執法辦案信息的登載、審核。包括簡易程序案件和一般程序案件。二是執法檢查信息的登載。三是經營單位信息的登載、變更。包括有證單位、無證單位、其它單位、黑名單。四是執法信息的。五是相關法律法規的登載。六是執法數據的統計、公布。七是通訊錄功能。八是其它相關功能。
2.2 執法辦案流程
此處以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部門自行核查的“12318”舉報,或在日常執法檢查中,發現涉嫌存在違法行為,依法應予立案處罰的案件為例,一般程序案件按照以下流程同步登陸該系統進行信息登載和程序審核。
1《立案審批表》2《調查詢問通知書》3《調查詢問筆錄》4《證據先行登記保存審批》5《證據先行登記保存清單》6《抽樣取證憑證》7《鑒定書》8《案件調查終結審批表》9《案件移送單》10《集體討論筆錄》11《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12《事先告知書送達回證》13《陳述申辯情況審核表》14《聽證通知書》15《聽證通知書送達回證》16《聽證筆錄》17《聽證意見書》18《行政處罰決定書》19《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回證》20《財務返還清單》21《其他文書》22《結案報告》(1、8、11、13、18、22為必填項)。
其中,《立案審批表》、《案件調查終結審批表》、《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陳述申辯情況審核表》、《行政處罰決定書》、《結案報告》等文書需經以下四級審核程序,辦案人提交承辦部門負責人意見法制部門負責人意見行政處罰實施機關負責人意見。(審核人擁有各自權限)
3 現有業務流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從上述流程可以看出,政務業務和運行結構滯后于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的要求。導致這個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3.1 傳統流程的機械照搬
誤認為電子政務就是將傳統的政府管理事物原封不動地搬到互聯網上,而不需要對傳統的組織結構進行根本的改造和業務流程的再造重組。
從上述流程過程可以看出,從“立案審批”開始,直至案件辦理結束“結案報告”共經歷22個程序,這與之前的手工辦案流程是完全一致的。沒有體現出信息需求引導的組織結構重構,沒有提高辦案的效率。
3.2 電子政務就是計算機化的政務
誤認為電子政府就是工業時代傳統政府在數字世界的映射。世界上眾多國家的電子政務系統工程實踐都證明,在這樣指導思想下做出的結果只能形成一個個計算機化了的政府業務流的信息孤島,不可能達到無縫集成和信息共享的目標。
可見,解決問題的核心因素是,電子政務業務流程重組同時并行,以一種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業務功能,同時注意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和應用與政府業務和運行流程在相互調適中持續發展。本文建議使用知識管理再造流程。
4 電子政務工作流程再造的建議
4.1 引進政府知識管理理論研究
電子政務作為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信息系統,不僅需要技術支持,也需要管理理論指導。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管理理論也需與時俱進。知識管理作為目前最為有效的管理理念,在政府領域中的應用遠沒有發揮其應有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政府知識管理理論是當務之急。
4.2 注重以人為載體的知識資源的挖掘、開發、轉化
目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調動相關人員積極性、合理配置知識載體,以致知識資源流失、擱置或浪費,勢必影響電子政務工作效率、政府形象及國家競爭力。因此,開展統一規劃、合理開發以人為載體的知識資源的研究勢在必行。
4.3 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及法制規范,強化公共服務意識
長期以來,電子政務信息與服務覆蓋面制約了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為響應十二五期間政府關于聚焦民生、強化公共服務的號召,一方面,應完善相關法制規范及配套公共設施以提高電子政務的“硬件”保障,另一方面,應通過知識管理的有效配合來促進電子政務“軟件”的發展,強化服務意識、合理設計與執行基于知識管理的電子政務建設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
4.4 文化部建立統一的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應用流程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應用流程基于電子政務業務流程, 又與網絡系統平臺以及信息共享機制并行。我們可以再造一個參考性的統一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應用流程:辦案信息需求(拉動)――網上信息查詢、共享――(知識挖掘、知識轉換)――問題解決――滿足信息需要。
當完成文化部交辦案件時,通過案件的辦理,不局限于一次案件的經驗積累交流與匯總,還應由辦案人員與督辦人員利用自身長期辦案所積累的經驗(隱性知識)進行交流并深入挖掘案件共性,進行“知識挖掘、知識轉換”形成以案促建,以案促改。當辦理的是非文化部交辦案件時,括號里面的部分可以忽略。盡管如此,隨著新問題和任務的來臨,用戶必然會產生新的信息需求,從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信息生命歷程。因此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應用流程是閉合而又開放的流程,意味著永無休止的循環上升。
5 結論
本文通過介紹全國文化市場行政執法辦案流程,從該實體組織的角度探討了現有業務流程的傳統視角,將知識管理思想融入到電子政務流程過程中,結合知識管理理論和業務流程再造理論,提出電子政務流程再造的建議,并最終得出本文的結論。
參考文獻:
[1]蔡立輝.電子政務:信息時代的政府再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13.
[2]Fountain J.構建虛擬政府,信息技術與制度創新[M].邵國松,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0,113.
[3]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20-40.
篇10
崗位人員
備崗人員
營銷中心
負責分公司本部營銷團隊的建設管理,客戶開發管理和銷售業務管理;組織策劃分公司整體性營銷活動,并實施督導和考核;負責與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的接洽聯絡事宜,負責拓展和維護營銷渠道;負責互聯網渠道營銷活動方案的制定及實施,以及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對外合作聯絡協調等;
負責擬定分公司投資顧問業務發展規劃和年度經營計劃;負責分公司投資顧問團隊的建設,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選拔的方式充實投顧團隊,并做好培訓和考核工作;通過產品銷售和投顧簽約等多種方式開展
投顧管理
分公司本部的財富管理工作;
客管中心
負責分公司本部的新股和配股交款的通知工作
負責分公司本部的客戶的傭金調整和設置
預約大額取款
負責分公司本部的客戶回訪工作
負責對分公司本部的流失預警客戶、流失客戶的挽留工作
負責分公司視頻見證工作的安排;
趙紅平
占智勝
負責對分公司本部高端客戶提供一對一維護和服務,負責本部現場客戶的管理和服務;
趙紅平
吳李文,張明
吳自強,占智勝
接受分公司本部的客戶電話咨詢、現場咨詢及對特殊情況提供優上門服務;
趙紅平,吳自強,吳李文,張明
占智勝
負責分公司本部客戶投訴及處理工作,
趙紅平
占智勝
篇11
目前,市面上物流管理教材大部分是由缺乏實戰經驗的理論專家學者編寫,大多數是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匯總,教材中缺乏對學生物流管理實踐知識的指導,老師在課程教學中,也僅工作流程視角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探析文/齊君伶能從理論知識和一些簡單案例分析層面進行面授講解,缺乏實踐操作演示,由此,造成學生對物流知識的理解是嘴上厲害,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拿到實際問題時缺乏實際動手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苦思冥想,毫無對策可言,久而久之,學生被就業市場所摒棄。然而,物流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其實踐教學主要由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校內實訓主要以實驗室教學為主,校外實習主要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實習基地,主要以短期參觀和頂崗實習為主。由于校內實訓基地受資金、場地等條件的限制,導致校內物流實訓基地建設,跟不上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的步伐,影響實訓實踐教學效果;而校外實習基地主要由企業負責,但是企業往往考慮生產經營、數據保密、學生安全及短期實習等因素,對于短期參觀實習只能是走過場、匆匆帶過,而對于校外的頂崗實習則很少被安排在與物流相關的崗位上,更多的是生產一線的操作工,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實訓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并未真正了解、學習到物流管理工作的本質,體驗物流工作的真諦,使得實訓課程教學環節形同虛設。
(二)實訓課程師資力量薄弱。
物流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在我國,從事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的大部分高職院校老師,并沒有受過系統地物流理論知識教育,大多是從管理科學、交通運輸學等相似專業轉移過來的,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側重管理或運輸技術現象,而對物流管理知識的深入研究往往不夠系統,很難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且目前絕不大多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缺乏物流行業的從業實踐經驗,物流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熟悉企業物流工作流程的實訓師資力量更加薄弱。
(三)實訓資源缺乏有效的篩選與整合,實訓課程監督體系缺失。
目前,由于物流管理專業發展起步較晚、專業實訓人才匱乏等因素,使得高職院校不能對校內、校外實訓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規劃,加上教師受從眾心理影響,在未充分篩選、整合實訓資源和實訓方案的基礎上,便蠢蠢欲動的去嘗試、開展實踐教學,結果是實訓內容單調、不符合實際等導致實訓教學資源不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學生通過實訓沒有學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不能從根本上熟悉、了解企業物流管理工作中的業務工作流程,造成“學非所愛、學無所成”的局面,進而影響實訓效果。同時由于在絕不多數高職院校除了班主任或輔導員外,專職教師不需要坐班,教師只需要根據教學計劃完成施教任務即可,在此背景下,教師更加愿意將理論教學轉換為實踐教學,但是由于高校院校還未從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視,當前實訓課程教學處于監督失效或無監督的“真空狀態”。
二、工作流程視角下提升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效果的改革措施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很高的專業,且涉及的知識面廣,因此,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應將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套以“企業工作流程”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在三方實踐參與主體學生、教師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下,共同提升高職院校物流實訓課程教學效果,實現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建立以工作流程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實訓課程教學效果。
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對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必然讓位于知識與能力相結合、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新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應緊緊圍繞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的精髓展開,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為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從高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使命的高度出發,積極探索、創新實訓課程教學,提高實訓教學效果。因此,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應建立在“以工作流程為導向”的基礎上有條不紊的開展。基于“工作流程為導向”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物流管理專業實訓的基礎都是圍繞企業工作流程逐步展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實訓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實訓課程教學方法、實訓課程教學效果評估等實訓教學方案;二是實訓課程教學的目標與任務應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出發點,即在物流管理工作實際過程中,學生應該掌握或具備物流管理的知識與操作技能;三是實訓課程的教學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即在實訓教學中,可以通過頂崗實習、分組物流實景模擬演示、職業技能競賽等方式進行;四是實訓教學效果的評估,通過企業點評、實訓總結報告、競賽成績等手段評價實訓效果,并依據實訓效果的評估反饋情況,改進實訓教學,最終形成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PDCA”良性循環。在工作流程為導向的指導下所開展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和工作技能,有助于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
由于物流管理專業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因此,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高職院校可根據教學需要,有針對性開展“引進來、走出去”工程,即根據需求引進、培養一批物流管理專業師資力量,尤其是具有企業從業經驗的物流實訓教師力量,同時高職院校應有系統的規劃,選派或鼓勵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走出學校,為青年骨干教師提供企業實踐或參加高端學術會議的機會,從而有效把握市場最新資訊,有效促進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內容改革與創新;二是創造、安排教師,利用寒暑假等時機到物流企業兼職或頂崗實習,深入到物流行業第一線,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和物流管理工作最新的技能,從而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升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效果;三是聘請行業專家或物流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形成一支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四是打造“理論+實踐”雙向師資人才,從事物流管理教學的老師,除了具備理論知識和從業資質證書外,還應具備與所從事教學工作相適合的專業技術等級證書,例如:物流師、高級物流師等。
(三)有效整合實訓資源,建立健全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監督評價機制。
物流實訓資源是高職院校教學資源的核心,決定實訓成效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資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校內的實驗室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實訓信息、人力資源以及與實訓相關的其他資源。由于實訓資源的零散化和多樣化,因此,必須加強實訓資源的有效管理與整合,通過優化實訓教學資源配置,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訓資源為實訓教學服務,進而提升實訓教學效果。同時,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監督評價機制,監督評價的對象涵蓋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實訓指導老師和實訓學生。這種監督評價機制是全面的,是雙向多維評價機制,一是通過實訓指導老師和實訓學生對校外實訓基地的評價,達成校企長期合作意向和合作機制;二是通過校外實訓基地和實訓學生對實訓指導老師的評價,對實踐教學過程和效果的綜合評價,注重對實訓指導教師對實踐教學水平以及教學內容質量等的考評;三是通過校外實訓基地和實訓指導老師對實訓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滿意度評價評價以及在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專業知識鞏固、實踐技能訓練、職業道德培養等方面收獲和感悟的總體評價。
篇12
一、前期工作中的文件報告
在煤礦勘探工作開始前,我們必須要對勘探區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作出具體的調查報告,備注施工中要注意的問題。這是煤礦勘探工作的一個必要流程,可以有效應對施工中出現的突況。
1、《礦井選擇可行性研究報告》[1]
報告中要包含報送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請示文件、咨詢設計單位編制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及對項目可行性的研究的評審,還要包括建設用地的地質研究報告。這個地質研究報告中要指出勘探區的地質條件,評估隊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保護當地的環境,工程中供電系統和地下水的開采的方案介紹,勘探過程中對地質層的破壞,施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還應該有整個勘探地區開采的草圖。另外土地勘測部門要勘測地界,在此基礎上進行壓覆礦產資源和地質災害的評價。
2、《礦井地質勘探報告》
這個報告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確定首采區的具體范圍,并將這個區域內的礦種以及儲量做一個評估。通常采用的格式為表1。
表1
在進行礦井地質勘測時要考慮礦區范圍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經濟概況。
二、后期工作中的操作流程
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準備施工了,首先要制定年度施工網絡、施工計劃; 然后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或 措施;在施工過程中要注意“安全、消防、環保”同時落與“工期、質量、投資”三大控制。施工完成后,下一步需要做礦產竣工驗收工作。礦產竣工需具備條件有:
① 礦井上下提升、運輸、通風、排水、供電等等主要生產系統已按設計建成完工,安全設施有保證。
②裝備完成具備生產的條件,并能保持正常生產接續進行;
③安全管理機構機制以及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等完善健全;
④為確保技術問題,礦長需具備安全資格,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其他入井人員培訓合格
⑤礦井已建立礦山救護隊或者已經與具有資質的專業礦山救護隊簽訂救護協議書。
⑥作出建井地質報告。
確定工程竣工所需要的條件都具備后,下一步需編制聯合試運轉方案及安全保障措施。確定聯合試運轉的系統、范圍和期限,安排聯合試運轉的測試項目、測試方法、測試機構和人員;制定聯合試運轉的預期目標和效果、應急預案與安全技術措施以及其他規定事項。聯合試運轉方案要實行需要經有關主管部門批準,并報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備案。聯合試運轉的時間應不少于1個月,但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聯合試運轉結束后需要寫聯合試運轉總結報告,(經煤礦礦長和技術負責人審簽),聯合試運轉總結報告包括:①各主要系統分項運行報告;②主要生產安全設備故障處理記錄與分析;③提升、排水、通風等主要生產安全設施與裝備的檢測、檢驗報告;④聯合試運轉的效果分析;⑤今后有關生產安全的建議;⑥其他應予以說明的事項。
總結報告完成后,下一步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安全、環保、消防等專項驗收以及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然后申請辦理煤炭生產許可證,若項目建設所提供的各種材料與煤炭生產有關的法律、法規規定相符合,此項目便可正式投入生產,進行項目建設審計,舉行投產儀式。
三、對一些特殊地質情況的處理
礦井地質是煤礦生產建設的一項重要技術基礎工作,礦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須以可靠的地質資料為依據。進行礦井煤礦地質勘探,需要提供礦井生產建設各個階段所需要的地質資料,解決采掘工作中的地質問題。礦井地質條件分類以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和煤層穩定程度為主要依據,以其它開采地質條件為輔助依據。[2]
煤層穩定性的評定:薄煤層以可采性指數(Km)為主,煤厚變異系數(γ)為輔;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層以煤厚變異系數為主,可采性指數為輔其參照指標見表2。
通過對礦井開采地質條件綜合評價研究(包括 沉積、構造、煤厚、頂底板巖層穩定性、瓦斯等)建立地質條件數據庫,通過對地質異常體 (如斷層、陷落柱、煤層變薄帶、火成巖等)的預測預報研究,建立預測評價軟件系統和地 質信息處理系統[3],為綜采設計、設備選型、預測綜采工作面的生產效率提供地質數據和分析 判斷,采用井上與井下、地面與鉆孔、巷道與巷道、鉆孔與鉆 孔、巷道與鉆孔、上層 與下層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各種地球物理、地質參數,提高探測精 度和綜合解釋能力,查清影響綜采綜放的各種地質異常情況,形成地面、采區、工作面及 巷 道 配套技術,為煤炭的高效安全生產提供可靠的地質保障。[4]
參考文獻
[1]《煤礦地質學》(李增學主編)
[2] 徐紅;;地質工作是煤礦安全的基石[J];西部探礦工程;2006.7
篇13
一、缺失項目管理流程下的朱橋鎮農村低保現狀
萊州市位于煙臺以西,青島市以北,2013年經濟總量位居煙臺市第二,萊州市朱橋鎮位于萊州東北部,處于招遠、龍界處,總面積147.8平方公里,總人口6.8萬,轄99個行政村,部分村莊如作陽村、鄧家等20個村,經濟條件較好;部分村莊如修家溝村、楊家莊子等50多個村,多為丘陵、山區,經濟條件較差,村與村之間貧富差距明顯,低保工作的開展所面臨的情況較為復雜。
二、缺失項目管理規范下的朱橋鎮低保主要問題
(一)確定低保人群貧困標準的問題。目前朱橋鎮各個村莊經濟水平差距較大,如果按照機械性地貧窮村的絕對貧困線作為全鎮低保標準,就會有不少富裕村里相對貧困的人口享受不到國家低保補助;如果以偏概全地按照富裕村的相對水平制定絕對貧困線,那么貧窮村相對富裕的人群同樣有可能被劃入低保范圍,這樣不僅僅浪費了國家資金,而且也降低了低保金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相對公平方面發揮的作用;制定基于項目管理流程下的低保標準勢在必行。
(二)確定農村低保人群公平性的問題。目前部分農村兩委選舉都直接或間接存在有宗族勢力的明爭暗斗,通過宗族勢力強弱斗爭推選出來的村干部,當面對處理涉及到村莊、村民切身利益,諸如低保標準的制定、低保人員的評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時,其處事角度和所處立場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就很容易受到人情的影響,必須采取科學規范的項目管理標準制定相關政策,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工作開展流程中的不公平因素。
(三)農村低保人群發展長遠性問題。對農村貧困人群開展低保工作,不僅是為了保障其正常生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確保農村貧困群體的長遠發展,也就是幫助他們“脫貧”。如何合理的引導、幫助農村低保人群實現自我發展,是擺在民政部門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大難題,而如何制定科學規范、卓有成效、立足長遠的的項目管理方法和流程,也是目前項目管理和農村低保相結合的一大難題。
三、基于項目管理流程的農村低保工作對策
一個完整的項目管理流程是指一個項目的全流程或項目階段都需要有一個相對應的項目管理流程。這種項目管理流程,大體上有以下五個各不相同的管理具體工作流程構成,因此農村低保工作可以在項目管理流程下將其規范。其一,起始流程:定義一個農村低保項目工作起始與否,以及決定是否將農村低保工作開展方法繼續進行下去等工作。其二,計劃流程:擬定、編制和修訂農村低保工作的工作目標、工作計劃方案、資源供應計劃、成本預算、計劃應急措施等方面的工作。其三,實施流程:組織和協調本鎮街以及各村委會人力資源和其它資源,激勵工作組團隊完成既定的低保工作計劃,生成低保工作報告等方面的工作。其四,控制流程:制定標準、監督和測量農村低保工作實際情況、分析差異和問題、采取糾偏措施等管理農村低保工作和活動。其五,結束流程:制定農村低保工作的移交與接受條件,農村低保工作開展階段成果的移交,從而使農村低保工作順利結束的管理工作和活動。
綜上所述,基于項目管理流程下的農村低保工作應當如下開展:
(一)科學、合理地制定農村低保標準。農村低保標準的測定,目前有三種方法:一是生活形態法;二是童星和林閔剛根據客觀相對貧困標準、客觀絕對貧困標準和主觀貧困標準這三種測貧的角度所列舉的12種度量貧困的方法;三是恩格爾系數法。針對目前朱橋鎮各村經濟水平相差較大的情況,建議采用恩格爾系數法確定農村低保貧困標準,科學設置相對貧困線。
(二)公平、公正地推選農村低保人選。(1)基層政府干部樹立“公共人”角色,規范優化自身行為。首先,必須合理定位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角色,維護公共利益。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必須樹立“公共人”的角色意識,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保證農村低保工作的公平、公正。其次,必須明確基層干部的道德價值,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基層工作人員秉承公心貫徹、落實制度政策,使其嵌進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并發揮巨大作用。(2)完善制度,構建科學有效的低保體系。必須有針對性地對低保制度加強規范建設,加強農村低保制度的法規建設,擺脫低保工作存在的偶然性與隨意性,進一步完善相應立法,加快推進制度定型。加大對于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違規、違紀的成本,確保規范的剛性,減少行政人員的不公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