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鐵道工程技術畢業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因此,設置鑒定科目和技能實訓時應以為培養學生提高綜合職業能力服務,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通常包括技能知識、技能的運用與創新、專業知識、相關崗位法律法規運用等;方法能力一般包括自我控制與管理、關于計劃、時間、決定等管理、再學習能力等;社會能力涵蓋人際交流、法律意識、社會責任心、團隊協助、職業道德及自信心等方面內容。根據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畢業后跟蹤調研結果,可以將其專業崗位群分為:(1)以個人素質和工作需要為依據,分為技術管理、經營管理、生產管理及工程組織等各種各樣技術管理人才;(2)從事地下鐵道橋隧、鐵路軌道施工的施工員、從事鐵路工務設備的維護工作養護員等現場施工與養護管理人才;(3)從事資料員、后勤技術員、設計員等從事小型工程項目人才。此外,又可以根據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各個崗位群需求的綜合職業能力,可以將技能實訓和鑒定科目類型設置為:(1)綜合專業技能的實訓與鑒定。通常包括頂崗實習、綜合試驗強化訓練、畢業設計及畢業實習等內容;(2)基礎技能的實訓與鑒定。主要內容有基礎寫作技能、計算機基本技能及外語基本技能等;(3)單項專業技能的實訓與鑒定,一般有課程設計實訓、專業課實訓、課內實訓等。
三、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技能實訓方法
1.合理安排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實驗實訓教學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實驗實訓課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應合理安排實驗實訓教學,重視實驗實訓課的教學質量。具體安排如下:(1)針對新生的教學安排。應設工程制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等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為今后學習專業技能奠定一定的基礎。并根據各門基礎課程的特點配套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可以配套辯論賽環節,提高學生的口才與應變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和道德觀;又如工程制圖可以設置CAD制圖實訓,計算機網絡基礎可以設置計算機操作實訓等。(2)對于大二學生,應側重安排本專業專業課程,并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穿插相應的實驗實訓課程,例如,在施工測量課程中穿插安排測量實習;在工程力學應用課程中穿插工程力學試驗環節;在地基基礎施工與檢測一課中安排土工試驗課程。以學年結束前3周為施工實習周,在現場技術人員的帶領下,由實習教師組織學生深入施工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教學。
2.實現實驗實訓課與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有機結合
通過職業技能的培訓與鑒定,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高職院校不僅要抓緊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實驗實訓課的教學環節,還應結合職業技能的培訓與鑒定,使其與相應課程的實驗實訓課程有機結合,這樣還有利于職業素質教育在日常教學環節中滲透,在課程考核和職業技能鑒定中落實。此外,還應多鼓勵學生參與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提高自身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還可以定期開展技能大賽,讓學生在大賽中提升自我,取長補短,培養團隊精神。
3.加強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實訓
篇2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它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工程測繪、社會調查等。實踐性是其最主要的特點[2]。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在整個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會感到枯燥,不知道所學的知識有何用途,所學的理論用來解決何種問題。這就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緊密結合,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實際工程案例入手,明確所學知識的用途,從而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二) 課程本身的特點對實踐教學的需要
路基路面工程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基本理論源自于實踐又為工程實踐服務,理論也隨著工程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3]。這就決定了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不可分。該課程理論知識點眾多,如果試圖通過理論教學將路基路面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傳遞給學生,一般不會獲得很好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道路工程延綿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經過不同的公路自然區劃,跨越不同地質條件、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區域,其設計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專門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應變能力,并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因而,路基路面工程學的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三) 不確定性知識觀要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不確定性知識觀,讓學生能充分認識到知識的正確性是有條件的,即知識不一定是客觀世界的真理性反映[4-5]。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證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但是,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理論中的確定性與實踐中的不確定之間的關系,從實踐中找到不確定性的原因,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事實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多地區、很多高校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只注重傳授基礎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依舊盛行。這就導致學生信息和知識的獲取主要來自于教師、教材和文獻資料,是一種間接的獲取方式,缺乏對事物本質的直接認識。然而,人對事物的理解依賴于既有經驗,間接獲取信息將不可避免地對事物認識產生偏見。只有認識到了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實踐教學能讓學生獲取第一手信息資料,直觀地認識客觀事物本身。
(四) 企業單位對學生專業知識應用的反響
隨著我國高等級道路與鐵道工程、機場建設的飛速發展,該領域對道路工程師的需求越來越大,諸多高校路基路面工程學課程也應運而生。從近些年本科生畢業后的工作去向來看,受聘于設計單位的畢業生比例逐漸減少,受聘于施工企業的畢業生比例逐年增加(以中交、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系列單位,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系列單位,中鐵勘察設計院和中鐵建系列單位,中國建筑和湖北路橋集團有限公司等對口專業用人單位為調研對象)。現今的用人單位大多要求新進人員應具有一定的工程經驗,能盡快勝任崗位工作,而剛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對工程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這種現象也反映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在國內30多所高校路基路面工程學課程調查發現(調查對象為學習該課程的學生),75%的高校,該課程實踐教學所占比例不足20%,部分高校甚至沒有開展本科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有些高校即使開展了,其形式簡單,以參觀為主,學生未能實際參與,實踐活動與企業的生產、科研聯系不緊密。國內的高校中很多學校開設該專業課程是基于近些年道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學生就業考慮,但是在課程教學上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甚至只有理論教學,缺少實踐教學。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結合不緊密,計算理論與工程實際中存在一些差別,最新的設計技術未能及時引入課程體系,導致學生對實際工程的認識一直處在理論階段。
二、 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的根本是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有的甚至是純理論教學),以考試和出勤率作為考核手段,這就導致學生只是簡單地對知識進行記憶加上一定程度的理解。然而,學生的認知過程包含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維度。在現有教學模式中學生缺乏將“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知識”的運用、分析和評價階段,更不會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創新。只有將以符號形式存在的“公共知識”轉化成“個人知識”,才具有發展價值。路基路面工程學課程教學不是要求學生接受知識自身固有的假定意義,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多元學習活動,建立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而結合實際工程對基本理論加以運用、分析、評價,甚至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因此,要突破課堂純理論教學的束縛,設計開放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 采用靈活的方式將課程導入
學習動機決定、指引并維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根本作用不是“告訴”知識,而是采用合適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的方式將課程導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總體上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明確闡釋學習目標,目標既有挑戰性又能實現;(2)顯示當前所學知識與當前學業和實際工程之間的關系;(3)學習材料與學習興趣相聯系;(4)提供真實的、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任務;(5)指明并“獎賞”教師重視的學習活動;(6)及時反饋,提供讓學生成功和反思的機會。
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列舉幾個簡單例子:在討論公路自然區劃和劃分依據之前,先讓學生熟悉全國地圖,了解各區域的基本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之間的差異性;在討論行車荷載這部分知識之前,設置一個交通調查表,讓學生在學校周邊的路口進行一個單位時間的交通量調查分析;在討論路基設計之前,先讓學生收集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各種路基形式,拍照并歸納其特點;在分析路基穩定性時,從實際工程案例入手,讓學生自己也去查找或發現一些路基失穩的工程案例,先思考失穩的原因和提高穩定性的措施,再討論穩定性分析方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特點和學校資源,采用靈活的課程導入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三) 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自我構建
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設計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的興趣。教師不再是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和控制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目標導向性的學習,讓學生多看、多動手、多思考、多提問,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既要按重要程度反饋,也要按照錯誤類型反饋,而不是直接介紹看到的現象并解釋其規律,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自主認識客觀規律。
(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路基路面工程學課程的教學應該圍繞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一核心思想,積極響應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在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教學過程傾向于增加學生的基本知識,而忽視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培育的“人才”不具備社會活力,難以適應當前社會快速發展和不斷革新的需求。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學中教師應該將理論教學與工程前沿的科學問題相結合,將自己的科研課題與理論教學結合,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科研課題,從實踐中培養學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改革循序漸進
路基路面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然而教學改革應循序漸進,切忌急功近利,走向另一個極端。首先是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實踐教學改革是對傳統教學理念的變革,修正以純理論教學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思想。從教師權威的滿堂灌到啟發式教學,再到探究式教學,一步一步轉入正確的改革方向。其次,實踐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多開展課程實驗,如路基路面材料的力學性質實驗等。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指引。最后,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都需要一個相互適應的過程。因此,在進行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的評價過程中,也要逐步增大實踐教學的考核比重。
三、實踐教學方法的探討
路基路面工程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和實習等幾個方面,下面將具體討論這些實踐教學方法。
(一)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路基路面工程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很多內容都需要借助實驗方法才能讓學生理解。例如,路基土的物理性質和力學性質、路基壓實度、路基承載力、路基回彈模量、路面材料的疲勞特性、無機結合穩定類材料力學特性、瀝青混合料的力學特性和溫度穩定性、路面平整度,等等。這些實驗內容能讓學生對其工程特性具有更全面的認識,既掌握了實驗方法,又積累了工程經驗。
(二)課程設計
理論教學使學生獲取了基本理論知識。但是,這些知識點是孤立的,彼此之間沒有聯系。路基路面工程學的教學基本目標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具備該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對一般道路進行結構設計。因而,應該通過實踐教學,即課程設計來建立知識點之間的網狀聯系。根據教學內容,課程設計的主要任務包括路基設計、擋土墻設計、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6]。學生在完成該任務時,必須熟悉路基路面的結構層次、公路自然區劃、用材林的基本特性、交通量調查分析方法、路基穩定性分析方法和支擋結構設計方法,以及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礎知識與設計方法。通過課程設計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實習
從國內道路工程設計和施工人員在道路工程建設方面的知識需求和實踐能力要求來看,大部分剛畢業的學生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從業后較長一段時間對實際工程中的核心問題難以掌控[7]。因此,開展專業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
結合教學經驗,充分利用本校在北戴河地區、周口店地區、秭歸地區等建立的實習基地,討論實踐教學中實習的具體安排。大學一年級本科生經過一年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認識學習之后,第一個暑假階段要求參加“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和“專業認識實習”,直接接觸本專業將來所要解決的問題。大學二年級本科生在第二個暑假階段要求參加“秭歸教學實習”,結合所學的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參觀學習,并結合實際工程提出即將學習的一些具體的專業問題。大學三年級本科生在第三個暑假階段要求參加“生產實習”,此時大三的課程全部結束,主要的專業課程已經學習完畢,安排學生直接到生產單位進行專業實習,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并撰寫實習報告,參加實習答辯。大學四年級的本科生在寒假階段和第二個學期初要求參加畢業實習,實習的主要任務結合自己的專業興趣和畢業論文進行選擇,學生可以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實習,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加以分析、運用,從而提高實踐能力。
專業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之間是一種緊密的承接關系,學校應高度重視實習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并在最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教師應結合實習過程,合理安排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
(四)重視實踐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