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醫學生物化學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學生物化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醫學生物化學

篇1

由于學生基礎差異大,所學專業不同,教師應該嘗試結合教學大綱和社會實際需求情況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對于選定的教材,教師也可量體裁衣,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有目的地刪減、添加教學內容。例如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教學中應該合理搭配臨床實例。課堂上引入實例教學,學生往往興趣盎然,有學以致用的切身感受,對臨床工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實際上,醫學生物化學課程本身與臨床工作聯系緊密,增加實例教學并不困難,關鍵是方法、時機和內容等的合理搭配。學生普遍對臨床科室的檢測項目、儀器使用及工作程序等有濃厚的興趣。為了學生就業和今后從事科研工作考慮,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介紹相關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術等前沿內容。總之,醫學生物化學課堂教學內容應該結合醫學各專業的特色,從實際到理論再到應用,環環緊扣,步步深入,在激發興趣、啟迪思考中將枯燥且難理解的知識轉變為有趣、有用的知識儲備、能力訓練和素質養成[4]。

3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師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包括目前教學現狀如何,還存在什么問題以及如何解決。教師還應不斷作出靈活的調整,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質量。切不可太過單調,只用一成不變的方法進行填鴨式的教學[5]。每個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風格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3.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由于醫學生物化學理論知識體系深奧,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到其中的核心知識點,而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已經得到充分運用,其主要優勢是更大容量和更靈活的組織形式,通過幻燈片、動畫、視頻等表述方式及交互性制作技巧有機地整合各章節知識結構,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對于DNA雙螺旋結構的演示問題,應用計算機特有的三維顯示技術就能輕而易舉的解決,學生掌握了DNA雙螺旋結構的概念,易于理解與這個結構相關的復制、轉錄和翻譯機制。

3.2運用醫學實際和生活實例教學

實例教學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綜合思考能力的一種好方法。為了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鮮活、具體,教學中結合課堂內容,將實際生活和臨床工作中密切相關的生化知識和技術穿插介紹給學生,既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增加他們的生活知識,對其一生都是有益的。生活、臨床、法醫、食品、考古、體育等都有醫學生物化學的應用,可以選擇最有代表性的闡明機理,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將RNA生物合成機理與臨床艾滋病治療相結合;講解DNA損傷修復時,將DNA損傷修復系統的缺陷與遺傳性著色性干皮癥和早老癥等遺傳病的發生相聯系;講解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時,介紹磺胺類藥物的抑菌機理等;通過這樣的聯系,無疑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被動記憶為主動攝取,使學生感覺到所學的醫學生物化學課程不再是抽象的理論和空洞的知識,而是可以實際應用的手段和武器,使其掌握的知識經久難忘,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6]。

3.3運用名人名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醫學生物化學是一門醫學前沿學科,這一領域的許多科學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課程教學內容的導入可以利用講故事、民間俗語、生活中的小常識或科技新進展等進行導入。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介紹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的科技成果和科學研究故事,用名人的科學探索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激勵學生,激發他們對生物化學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授復制和轉錄的時候,就可以講述父親KornbergA分離純化了DNA復制需要的DNA聚合酶,兒子KornbergRD發表了第一張RNA聚合酶的全動態晶體,父子兩位科學家都曾在不同年代獲得諾貝爾獎的傳奇故事。與此同時,在課堂講授時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思維來理解生物化學,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4運用練習測試鞏固知識

每堂醫學生物化學課給學生介紹的知識點很多,隨著課程的延續,學生不理解的方面越來越多。根據以往的評價和反饋,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醫學生物化學難懂難記,對課程的學習興趣逐漸減弱。對此,教師應該在每節課結束前3-5分鐘,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設計幾道題目對學生進行隨堂測試,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重新梳理回顧。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就對主要的知識點理解透徹,課后再復習時,就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學生對課堂練習測試普遍反映良好,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6,7]。

3.5培養文獻檢索和查新能力

醫學生物化學學科發展非常迅猛,知識更新很快,新理論與新技術層出不窮,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組織自我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醫學生物化學時重記憶、輕思考的特點,筆者培養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檢索和查新的能力,向學生反復強調不能單純依賴課本,要注重學習查閱文獻和網絡相關資訊作為學習的補充。同時結合不同章節的要點,輔以相關文獻研究進行講解,包括立題的依據、課題的設計以及討論的要點等,并適當安排時間利用電腦給學生展示對某方面內容如何進行文獻檢索,對國內外有關專業網站進行推薦。同時,筆者在中國知網和Pubmed上還篩選一些生物化學專業期刊介紹相關的基礎和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的知識系統盡可能跟上學科發展的步伐。對于文獻檢索和查新的學習,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欲望,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對生物化學新知識和新進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7]。

4教學模式的反思

4.1理論教學精益求精

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特點是高深難懂、枯燥乏味,以理論講授為主,內容繁多,涉及面廣,教學課時有限,學生往往難以消化和理解。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應該通過同行評課和與高水平的督導員交流,從板書、語言、導入、講解、提問、演示、課堂組織、強化、練習指導等環節著手,分析教學中運用了哪些教學技能、策略和方法,總結教學經驗和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來進行反思,矯正實際教學。教師只有不斷的進行教學反思,力爭精益求精,才能使理論知識的傳授做到深入淺出、通識易懂。此外,教學中難免會出現教與學的偏差,教師應該即時幫助和指導學生,同時進行反思。

4.2實驗教學必不可少

實驗教學是生物化學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普遍對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實驗室精選實驗項目的前提下,實驗課的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問題。學生做實驗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結果,而是應該知道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所蘊含的基本原理,進而通過理論指導實驗操作。這就需要教師不是簡單的講解實驗步驟,而是將教師對理論的講解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導向其思維,指導其操作。同時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也很重要,學生習慣于用實驗成功或者失敗來總結本次實驗的結果,而實際上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分析某種現象或實驗結果的原因,以及實驗結果存在的誤差及其產生的可能原因,進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8]。

4.3利用臨床見習輔助課程學習

由于教學條件所限,醫學生物化學課程中的部分教學內容可以通過臨床見習的方式來完成。這種方式既解決了教學資源緊張的問題,又使學生直接接觸醫學前沿陣地,感受到醫院的工作氛圍、工作方式和工作秩序,為將來的臨床實習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學習肝臟的生物化學這一章節,就可以讓學生直接在臨床醫院檢驗科見習常規肝功能生化檢測的項目,了解黃疸性肝炎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診斷依據。

篇2

本文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體功能》生物化學部分第二章第一節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一節為例進行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醫學生物化學是高校醫學各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和掌握其它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在三年制醫學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中起奠基作用。而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是放在這本教材緒論后的第一章第一節來講,可見其在生物化學這門課程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因此,本節內容是今后繼續學習酶、生物的新陳代謝等核心知識的基礎。學生要了解生命活動的規律、探索生命本質,必須掌握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掌握蛋白質的化學組成以及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掌握蛋白質的分子結構,熟悉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建立從微觀認識生命本質的思維方式,樹立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意識。

4.學情分析及教學重難點:本課程授課對象為護理專業大一學生,學生剛進校門,對臨床醫學相關的課程還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知識相對薄弱。大部分學生在高中生物學中,對細胞的結構及其組成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知道蛋白質這一概念,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蛋白質相關的案例,所以并不陌生。但是,學生對于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及其結構并不了解,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也不清楚,因此,針對學生特點,為達成教學目標,本章節教學重點為掌握蛋白質的分子結構特點及其與功能的關系;教學難點則為氨基酸和蛋白質分子結構的種類與結構特點。

三、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3]。本節課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并結合傳統的板書設計,授課過程以講授法為主,結合啟發式教學法、舉例法、比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 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師生互動。

所謂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長久受益、事半功倍。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本節課建議學生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通過課堂上展示的圖片、動畫等相關知識,進行發散思維、聯想記憶,能夠將枯燥生硬的知識轉化為更加形象生動的內容。掌握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對今后繼續學習糖、核酸、脂肪酸等其他生物大分子有很大的幫助,學生能夠更輕松進行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問題式教學)5min

通過詢問“大家早飯吃了沒?”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拉近師生的距離,通過牛奶、雞蛋等食物引出今天授課的主角――蛋白質,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要補充蛋白質”、“三聚氰胺為什么會被摻入到奶粉中”、“為什么燙發可以改變頭發原來的形狀”,帶著問題開始新課的教學。

2.講授新課(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教學、對比教學)70min

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教學法,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什么是蛋白質?蛋白質的功能有哪些?蛋白質有哪些組成成分?這些組成成分如何形成蛋白質復雜的結構?破壞這些結構是否會引起功能的改變?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在課堂中找答案,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才能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在授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采用對比法講解氨基酸的分類和結構特點,并編寫一定的順口溜,方便學生記憶,如八種必需氨基酸――甲(甲硫氨酸)攜(纈氨酸)一(異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書(蘇氨酸)來(賴氨酸);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圖片及動畫,并結合實例如燙發、鐮刀形細胞貧血、瘋牛病等,來闡述蛋白質的結構及其與功能的關系,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識活躍起來,更利于學生聯想記憶、理解和掌握。

3.反饋練習10min:

篇3

伴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生物化學方面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所以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的手段也應該進行創新,對學生想象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醫學生物化學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動手能力能夠與時俱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將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將它們給予多彩的表現形式,對教學結構進行完善,這樣能夠充分的滿足學生們對于醫學生物化學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們在一定時間內接受知識的速度,使學生對于醫學生物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對生物化學比較先進的知識進行了解,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學手段進行了創新,那么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有了比較全面的要求,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求學生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對醫學生物化學知識點進行想象創新,比如酶的誘導契合學中,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圖片以及動畫信息的傳遞,學生在觀看了相關多媒體信息之后,可以通過自身的想象力對酶的實際形態進行聯想,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酶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在實驗技能教學實踐中,如蛋白質組學研究、幾種電泳、層析方法的區別與實踐等一些微觀、抽象、機理復雜,難以重復,實驗難度高,成本大,難以實地、實景、實體操作訓練和無法示教的教學內容,可以運用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環境,使學習者仿佛身臨其境,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教學效率。

3突破教學難點,重視學生課后復習

在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對教學大綱進行了解,然后根據自身實力以及學生們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行教學難點的剖析,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教學問題進行明確化。教師在進行難點教學的時候,應該對難點進行層次分析,從簡至繁,逐漸的加深教學程度。學生們的學習時間有限,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們的課后復習,在課程結束之后,布置一定數量的課后習題,但是學生對于這種布置很是反感,教師必須對習題進行選擇,盡量挑選一些趣味性比較強,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題目,讓學生在進行問題解答的時候不會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會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索,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問題的理解程度,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有所上升。醫學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很是豐富,所以必須要求教師對難點進行準確把握,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課后復習,才能避免學生出現知識點認識模糊的現象發生。然后再加上課堂上教師大方的舉止、幽默的語言和活躍的課堂氣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逐漸改變生化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不利局面。

4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分開教學

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學內容繁多,分子結構復雜,且物質代謝變化多樣,所以學生們對于這些知識點認識不夠徹底也是比較常見的,加上還有繁重的實踐知識,導致學生對于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分別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醫學生物化學中繁多的理論知識,應該進行分類,在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結構以及功能學習的時候,可以從分子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將發病機理進行總結,并且以營養學的角度進行飲食調節。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具體化,聯系實際情況進行知識分析,讓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進行認識。而對醫學生物化學中的實踐知識,教師首選需要對學生的基礎實驗能力進行訓練,然后對學生的綜合性實驗操作能力進行提升。對于生物化學實驗可以對半分為基礎實驗以及綜合技能實驗兩大模塊。通過綜合性實驗將生化基礎知識串聯起來,培養學生基本操作的相互銜接,鍛煉綜合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對生化化驗單做出基本的評價,體現學生對生化知識的應用能力。

篇4

Discussion of Network Teaching in Medical Biochemistry

ZHANG Wei, ZHANG Yu, YAO Zhaoyang, SHI Rul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teach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teaching mode and one of th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medical college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several related aspects, including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or medical biochemistry,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educatio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online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edical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生物化學是高等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醫學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但醫學專業的學生所修的課程普遍較多,特別是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校給基礎課程的學時數卻越來越少。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化學與免疫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及細胞生物學等學科交差融合的增加,使得涉及的相關教學內容也越來越多,從而凸顯與課時不足的矛盾。進入21世紀后,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了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網絡教學因其高效、靈活的特點已成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

1 醫學生物化學傳統教學的局限

多媒體教學是當前使用最普遍的教學模式,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也是以該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而教師卻占據著主導作用,學生缺乏和教師的互動只能被動地接受講課內容,教學效果就稍差。而作為大學教師不但要給學生講生物化學的授課內容,并且要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從而能將所學的知識和專業聯系起來并能夠主動思考和反思,但學生對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感到厭煩,像中學生一樣只會一味地接受老師講授的內容,但對知識點沒有進行反思和思考,從而只會應付考試但不會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應用。生物化學物質代謝過程和遺傳信息的流動性通過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直觀地體現出來,如何使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更為直觀生動、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目前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所在。因此,利用現代的網絡技術構建一個生物化學的網上教學平臺,不但可以使學生求學的主動性得以提高,也以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 醫學生物化學網絡教學的優勢

網絡教學是采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結合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模式,采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圖、文、聲、像等。生物化學的發展非常迅速,新概念、新知識層出不窮。通過網絡教學的平臺可以整合更多的新的教學資源,對于知識難點多采用視頻和動畫的方式,使學習內容生動,更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豐富教學內容及方式,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它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豐富教學資源

目前高等醫學院校都在建設精品課程資源,以精品課程為依托購買及自建增加網絡教學平臺,同時與國內外各大名校的網絡課程及教學資源進行鏈接,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可以點擊和下載名校的網上教學資源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提高自己的知識結構,還可以聽取一些名家名師的教學,從而得以彌補未能上知名大學的遺憾。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在傳統的課堂上只會放一些經典的視頻及動畫等,而通過網絡平臺教師們可以將每個章節的視頻、動畫、課件及圖片等進行全面的整合,解決了理論與實驗教學脫節的問題。學生們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平臺獲取資源和信息,不僅提高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也使自己學習到更多的識識,拓寬了知識的視野,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對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與熱情。

2.2 創建新的教學模式

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網絡教學中是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中心,教師不再主導教學,而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考量來進行網絡平臺上資源的配置與共享及內容的引進等,大大提高了學生進行網絡教學平臺來進行醫學生生物化學的主動性。網絡教學這個新的模式也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和查閱學習資源的能力,也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及交流。醫學生物化學的內容和知識相對比較抽象與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往往教學效果不理想,利用了網絡教學平臺,網上的教學資源豐富并更形象化,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目前大多數學生都使用的是智能手機,上網方便,上課教師可以將生物化學相關內容利用網絡分享給學生,不僅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寬。

2.3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圖形、影像、文字、考評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形成一個整體,組成了內容多樣化的學習環境。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將枯燥抽象的內容得以形象化和理解化,有利于學生掌握及應用。網絡平臺上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方式也更靈活,以及教學的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通過網絡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了與外界交流及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有助于將生物化學的學習內容與后來的專業課相結合,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增進師生交流

由于醫學院校的醫學專業學生較多,生物化學采用的是大班授課的方式。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只有短暫的時間和少量的學生進行交流了解部分學生的學習理解情況,大部分學生都沒有機會和教師進行交流。應用網絡教學平臺使學生與教師的交流的機會增加,學生有不理解的學習難點可以在線向老師請教,進一步加強了學習的效果。另外,教研室可以專門建立網上生化學習論壇,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后,上課的老師在論壇上及時進行解答,其他的學生也可以參與進來討論,促進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

3 提高網絡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3.1 加強培訓,豐富平臺資源

醫學生物化學的理論性及抽象性較強,建設理想的生物化學網絡課程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分幾個版塊來設計涵蓋的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醫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相關的中英文教材、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每章教案、課件及知識點、教學錄像、相關圖片及動畫、師生互動區、在線答疑、歷年考研題、相關生物學網站鏈接、重要的科學家的發現及相關介紹等,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及維護都是很繁重的工作,由于授課教師還要給學生們面授,所以再參與網絡教學尤其是在線互動,教學的效果可能不會理想,所以學校要加應網絡課程構建的培訓工作,配備專職教師負責網絡教學平臺接到學生的疑問及在線互動,并要不斷更新教學平臺的內容。尤其在師生互動的板塊可以采用視頻及語音的形式,模擬在線會議,對學習的難點展開討論,學生分為幾組,依次發言討論,從而使教學平臺更加高效與靈活。

3.2 掌握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網絡教學是一種新興的輔助教學模式,學生們可以隨時的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自主進行學習。因為醫學生的學習任務很繁重,再加上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再加上其它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會增加很多,學習的壓力增加,求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就會下降。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資源很豐富,但是學生如何快速尋找出自己感興趣和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還是要花費一些時間。因此,學校每學年定期舉辦如何使用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講座,操作網絡教學平臺入門知識的介紹,如何檢索到準確的學習資料及教學音頻、動畫及視頻,使學生能夠高效利用網絡教學,從而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3.3 考核方式的改革

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生物化學的考核方式由傳統的卷面考核進行改革。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傳一些相關的考試資料,試題應多樣化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判斷題、單選題、多選題及簡答題等,學生在線解答并提交,老師及時評閱并點評,從而使學生可以隨時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效。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能夠隨時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師也能夠及時通過考核的結果,發現學生對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適當調整教學的內容及進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 小結

網絡教學,這一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新興產物,不僅為教學提供了一種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實際教育工作中的新模式,同時也以一種必然趨勢為現代醫學傳道手段和授業方式的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奧秘的學科,但其概念抽象、分子結構式多、代謝途徑多、內容深奧,淡化了大部分學生對生物化學的學習興趣及信心。網絡平臺的教學應用,將生物化學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了充分而新穎的整合,使得這一門課程中抽象難懂的知識在教育與學習上實現了全新的突破,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充分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雙方面發揮和受益均有改善,網絡教學所創建的和諧教學情景,大大推進了把學生教育轉變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進程,為學生學習和發展奠定了科技時代教學的基礎,成為21世紀人才教育的新鮮動力。

基金項目:新鄉醫學院高學歷人才資助計劃(505001)

參考文獻

[1] 李宜川,胡靈衛.高等院校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2.21:92-93.

[2] 倪向東,李盛林,曹杰,等.網絡教學平臺在課程輔助教學應用中的利弊[J].現代教育科學,2010.4(8):70-71.

篇5

醫學生物化學是一切臨床學科的基礎專業源頭,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是在完全的脫離臨床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后,才能夠進行臨床實驗,雖然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臨床的熟練度,但是卻降低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在知識點的死記硬背中,消磨了對醫學生物化學學習的熱情。而病例式教學法就是通過病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其中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主要是通過將病例的分析加入到教學當中,從而更加全面的對當時病例發生的情景進行描述,學生就要融入到當時的醫生的角色中,對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教師也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師生間和生生間進行激烈的討論。例如,在發生糖尿病的過程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由于其中的葡萄糖分子不能及時的進入細胞內,發生氧化分解,而導致了血糖增加,胰島素細胞功能發生障礙。學生在得知問題后,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最為簡單的就是讓患者不適用高糖分的食品,控制飲食;而也有學生認為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最佳方法,由于胰島細胞功能障礙,就可以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來改造胰島細胞基因,恢復其功能,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治療糖尿病。在學生們進行交流探討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和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最終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三、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法

在新課改出臺后,各個教育層次的教學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改進,多媒體教學法作為最為先進的教學手段,受到各個階段的教育工作者的喜愛。在醫學生物化學的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法的作用更為突出。就現階段的生物化學技術發展速度來看,生物化學作為高等專科學校中的必修專業課程,若是仍然使用原有的傳統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方法,是無法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的,在課本、粉筆加黑板的教學輔助用具的教學下,教學的效率無法得到提高,在面對生物化學中繁雜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的方式不利于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氛圍。多媒體教學法的應用就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教師進行教學時,應用多媒體能夠節省大部分的板書時間,更拓寬了課堂教學的知識點深度和廣度,幫助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高等專科的醫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還要進行忙碌的臨床實驗操作,若是在高度的精神集中后再進行枯燥的知識點學習的話,無法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識,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準備的多媒體課件,進行實驗操作模擬,局部細節放大等方式來記憶學生的注意力,將文字難以表述的細節運用動畫展示出來,使得知識點不再抽象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發展創造性思維。

篇6

1酮體代謝的3種導入方法

1.1承上啟下的問題導入

通過分析饑餓狀態下大腦的能量供應問題,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腦組織不能直接利用脂肪酸的β-氧化進行能量供應,從而引出問題“饑餓時腦細胞由什么物質提供能量”。具體導入方式如下:首先分析血糖水平正常時細胞的主要供能物質是葡萄糖,同時對糖代謝相關內容進行簡單的回顧;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血糖水平逐漸下降的過程中,細胞的供能物質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可以提示學生:饑餓時脂肪組織中三酰甘油通過脂肪動員產生大量的脂肪酸,可為機體絕大多數組織細胞提供能量;但是,脂肪酸在血液中必須和清蛋白形成復合物才能運輸,而這種復合物相對分子質量很大,難以穿透血腦屏障。然后,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饑餓時腦細胞的能源物質是什么”。

1.2“阿特金斯減肥法”導入

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名人明星”等人物的“瘦、胖”照片對比,激發學生對“減肥方法”進行探討的興趣,緊接著引入“不走尋常路”的“阿特金斯減肥法”,該方法是由減肥醫生阿特金斯創立。阿特金斯醫生認為,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糖、淀粉等)才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此方法由于不限制脂類食物的攝入,且減肥效果良好,曾經風靡一時。但是,卻在很快的時間內消聲匿跡[11-12],說明該減肥方法雖然有效,卻也有其致命弊端。緊接著提出問題:阿特金斯減肥法的弊端在哪里?由此問題入手,展開講解。

1.3真實故事導入

通過電影《127hours》中探險家ARONRALSTON的真實故事導入,在2003年4月,ARONRALSTON選擇了位于美國猶他州東部的藍約翰峽谷探險,這里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但風景極美。但是,在他攀援峽谷的時候,不小心發生了意外,滑落的山石把他的右臂夾在了峽谷的中間,一開始他試圖叫人,打電話求救,但無奈的是這個峽谷很偏僻,附近根本沒有人,而且這個峽谷中間手機也沒有信號;所以他只能自救,他試圖將胳膊從石頭中間拽出,但他發現這也只會消耗他的體力,而要想等到救援,就必須保存體力,因為他背包里只有2個墨西哥玉米煎餅,幾塊口香糖,以及僅剩的約350mL飲水。這是他僅剩的食物,他盡量節省,希望撐得久一點。在堅持了5d5夜之后,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截肢、自救。然后,他用隨身攜帶的一把折疊刀為自己做了截肢手術,術后用單手攀下20多米的峽谷,成功自救。故事講完后,引出120多個小時以后,主人公還能清醒地做出截肢自救的決定,并成功實施,說明其大腦及機體各個組織在當時可以正常運轉,緊接著進入前述的第1種“承上啟下的問題導入”方法,引出問題“饑餓時腦細胞的能源物質是什么”。

23種導入方法分析

2.1“承上啟下的問題導入”方法分析

“承上啟下的問題導入”是本課經典的導入方法,在這一導入中,通過復習糖代謝,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將糖類和脂類物質代謝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同時也有助于提醒學生要按時復習之前學習的內容。但是該方法也有其缺點,即一開始就以生化課程中的內容導入,缺乏新意,很難引起大多數學生的興趣。

2.2“阿特金斯減肥法導入”方法的利與弊

“阿特金斯減肥法導入”,首先通過“明星人物”減肥前后的圖像比較,加之探討的是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減肥”話題,可以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沖擊;其次,該方法提倡的飲食方法———高脂低糖飲食,與傳統的減肥食譜大相徑庭,進一步誘發學生興趣,最后告知學生該方法已經停用,其原因是會引發機體代謝異常,再一次吊學生的胃口。讓學生在一連串的疑問中進入課程的主要內容,在聽課的過程中思考、分析。最后,通過討論或問答的方式,總結出阿特金斯減肥法的弊端在于:這種飲食方案屬于“生酮飲食”,會引發酮癥酸中毒。這種方法還有一個優勢就在于:提出了后面課程中將會出現的酮體代謝中的相關內容“酮癥酸中毒”,如此,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聯系、建立代謝的“網絡”概念。但是,這一導入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這樣狂轟亂炸似的問題可能會讓學生“難以招架”,從而放棄思考;另外,對一個已經“過時且有害”的減肥方法,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效果未必良好。而且在這一導入方法中,提到的問題都較深入,和前后章節的聯系緊密,對教師的要求也較高。因此,不建議新教師使用此導入方法。相反,對于經驗豐富、資歷較高的教師和基礎扎實的“好”學生,這種導入會使本課內容顯得有趣又有用。

2.3“真實故事導入”方法分析

篇7

2生物化學教學如何聯系臨床案例

2.1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主角,而應該起到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問題。教師提出案例后可為學生提煉討論內容,在討論中總結學生發言,指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不僅具有生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臨床知識,并能把知識形成連貫的體系,融會貫通,歸納總結學生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的可行性。

2.2對學生的要求:

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善于利用和收集各方面的學習資料,并學會共享和溝通,在遇到問題時不急于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學會自已想辦法解決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會從中總結要點,最后將知識內化。

2.3教學的實施:

課程開始前一兩周時,教師將教材中某基礎知識相關的案例提供給學生,布置討論題目。將本班學生平分為多個小組,可自由組合,也可按學號分。分組后選好組長,由組長安排組員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收集資料。組員積極收集資料,成員之間要經常溝通交流,可由組長安排時間地點討論個人的收集成果,這樣既促進相互的學習,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經多次討論后組長組織匯總,整理資料,制作成課件用于課堂匯報。課堂中,各組的組長進行總結發言,用課件的形式把各組的討論結果一一展示。每組匯報完,其他同學可對該組進行提問,可由本組成員回答,如回答不了也可由其他同學回答。最后,教師把學生的所有方案進行總結性的分析,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評價學生的表現,指出不足之處。

2.4生物化學教學中涉及的具體臨床案例舉例

篇8

一、新醫學模式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現狀

生物化學在醫學教學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它是醫學能夠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重要支柱。在當前醫學中,生物化學為醫學提供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意見[1],讓醫學能夠從生物化學角度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從根本上提高醫學的質量和水平,讓醫學發展向著分子學進行發展。同時,生物化學在醫學當中占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學主要包括:蛋白質、核酸、糖、脂、非營養物質等。它還包括基因的突變和基因重組,讓人從根本上認識到人類性狀是由一些基因控制的。與此同時,生物化學還包括一些人體生物新陳代謝功能。例如:三羧酸循環、核苷酸循環等。它指出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是怎樣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這樣在醫學中,對于一些疾病來說,醫生可以從根本上認識到發生的原因和病理,讓醫生可以從本質出發來認識到其中的原理,從而為更好地解決患者醫學問題服務,使其盡快發現病灶并做出理論支撐。

當前,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它為培養一批優秀的醫務人員做出了杰出貢獻。它讓更多醫生能夠對人體有更為清晰的認識,讓醫生知道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是怎樣進行的。這樣,我們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醫學知識、了解足夠的醫學常識,以對一些疾病治療有一套合理的實施方案。這就讓我們當代醫學治療從表層轉到本質,從根本出發認真發現其中的基本原則,從而為更為準確發現病情、合理安排治療病情做出重要支撐。但是,生物化學教學當中,我們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學生對于學習生物化學的積極性不高,學到的內容沒有得到很好地實踐檢測,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中不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

二、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學生對于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對于深層次的了解缺乏認識。從而導致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的學習收獲不是特別明顯,不能更好地在醫學中進行創新發展,以促進醫學朝著更高水平去發展。(1)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知識了解不是特別深刻,不能清晰掌握其中的原理。生物化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需要學生能夠從微觀中認識到其中的一些知識和原理,懂得從微觀上來看待一些表觀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自主發展和自我學習。生物化學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很多,包括糖、脂、蛋白質及生物大分子的代謝反應。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懂得其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只是簡單停留在記憶當中,對一些知識進行背誦從而記住。但是,對于這些知識是怎樣貫穿于整個生物化學的就不知道了。生物化學需要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把握,讓學生能夠充分學習到整體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對生物化學有清晰認識,讓學生能夠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解決醫學的實際問題。(2)教師傳授生物化學知識方式相對單一,不能很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生物化學教學當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仍采用傳統“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的模式。這樣使得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本課堂當中,對于學習這一部分知識而言,不知道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提高和重視。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當中缺乏對于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查,只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懂得其中的原理,但是沒有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進行深層次的了解。由于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教師講解內容不能通過實踐操作呈現在學生面前,只是給學生描敘了一種過程。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理解不透這部分內容,同時還會造成理解上的誤差,不能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讓其真正了解這些知識。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夠對這些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模型,以幫助學生記憶這些內容,保證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能夠學到最多的知識,讓學生不再被動地學習生物化學,而是主動進行創新,讓學習動力更為高漲。(3)生物化學教學實踐內容相對欠缺,學生不能很好進行知識實踐。在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學校投入較大時間和精力在基本知識傳授當中,但是對于實踐操作內容相對欠缺,從而造成學生的實踐能夠不足,不知道該把知識如何運用到實踐當中[2]。這就需要學校為生物化學教學創造更多的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當中對于知識進行充分學習和檢驗。這不但對于學校培養創新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還能為學生個人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在實踐當中獲得靈感和創新,讓學生知道在實際醫學中如何將知識進行運用,保證學生在實踐當中充分獲取知識。

三、新醫學模式下發展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的對策

在新醫學模式下,要求我們醫學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基礎,懂得如何進行醫學疾病的預防和檢測,讓醫生能夠及時發現其中的病因和導致的因素,為更好安排醫學治療,對于病情有準確把握,合理安排治療過程,從而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手段,解決他們身體上的問題。同時,還要積極進行知識的創新和發展,從原本掌握知識中找到疾病解決的對策,從而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讓我國醫學事業能夠有更高層次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醫學有一個廣闊的空間,能夠在世界醫學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引領醫學前沿的發展。(1)創新和豐富醫學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學到最為寶貴的知識。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需要教師來進行,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最為豐富的醫學知識,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讓學生能夠從心底認識到其中的原理和基本過程。教師要改變以往傳授知識的方式,不能單單從課本上進行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對于知識進行現實講解,讓學生能夠理解透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講解三羧酸循環中,需要給學生傳授最為基本的醫學知識,同時還要讓學生能夠通過視頻學習到抽象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在哪些環節中需要加上羧基,在哪些過程中進行脫氨基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能夠對每一過程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讓學生不僅可以具有扎實的醫學基礎,同時還能對每一個循環過程有深刻認識,讓學生能夠從課堂之上學到最多知識,為以后的醫學問題的解決和處理打下堅實的基礎。(2)注重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各種知識到實踐當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當中學生能夠重視到哪些內容是我們常常會忽略的,哪些內容是需要我們著重重視的。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可以讓學生知道在實踐當中,醫學生物化學是如何進行運用的。在病情診斷中怎樣去運用生物化學進行病情確診和病情治療,讓學生能夠懂得這些知識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能夠解決人民實際問題的科學。同時,注重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加深對于一些內容的重視,知道怎樣進行醫學創新來解決當前醫學。并且,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當中,給學生提供實驗室進行生物化學知識的運用,真正了解一些基因在復制、轉錄、翻譯中重要的途徑,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其中的重要原理,為更好地進行醫學創新打下堅實基礎。(3)創建生物化學學習教學途徑,讓學生之間有更好的交流學習的平臺。學習生物化學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讓學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識及時反饋給教師,讓教師知道學生在哪些方面中存在疑惑和難題,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還要給學生之間創建交流平臺,讓學生之間進行很好地交流學習,讓學生之間學習生物化學成為一種興趣。學生當中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可以互相幫助解決,較大程度地提升其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一些好的學習視頻和學習資源,方便學生進行下載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都能學習到最好的學習資料,方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柏青.新醫學模式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1,(1).

[2]新醫學模式下免疫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張紅欣,何浩,康莉,宋文剛.醫學教育探索,2010,(02).

篇9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subject.To improve the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we report our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ten-year teaching experiences.The teaching strategy and methods are concluded,the teachers′ ability,planning and preparation,teaching method,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nd solutions are discussed,in order to improve and promot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edical biochemistry;International students;Teaching experience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教育各方面的高速發展,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對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我國內外全科醫學士(MBBS)教育對國際留學生吸引力增強,具備MBBS招生資格的醫學院校增加,醫學留學生的數量也日益增多[1],對這類醫學院校的教育模式、教學手段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生物化學是從分子層面、微觀角度來研究生命體內的各種分子及其發生的化學反應,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又滲透于生命科學及醫學其他專業領域中,如遺傳、免疫、營養學等,是生命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工具。該學科屬于基礎性研究,同時又是20世紀以來發展最快且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知識更新迅速。對于醫學生來說,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學好生物化學不僅為學生學習后續的臨床課程打好基礎,也為日后從事醫療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其基礎概念多、理論體系抽象、內容龐雜,學生需要適應學科特點,從分子層次來理解生命現象及進程,生物化學成為一門醫學生普遍覺得困難的學科,全英文教學,更是對教師和學生的雙重挑戰[3-4]。我校生物化學教研室自2006年開始承擔留學生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任務,繼而開始全面承擔理論教學任務,在教學實施及師資培養方面積累了部分經驗,現對教學實踐、問題及思考進行總結。

1 教學實施前的準備

要確保留學生教學質量,一方面需要提升學校配套的硬件水平,嚴格執行《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另一方面對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生物化學全英語教學要求任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素質、良好的英語口語和交流能力,同時這樣的要求也有利于中青年教師的能力培養和個人發展。生物化學教研室選派了教學經驗豐富、口語基礎較好的中青年教師,在教學前做好充分準備,包括教師口語提高訓練、學生情況摸底、教材選用等。負責留學生理論和實驗教學的教師均參加過一年外教口語培訓和專業醫學英語的培訓,并赴國外進行三個月口語培訓。在留學生進校第一學期,對留學生的化學基礎及生物學基礎知識進行摸底測試,以做到心中有數。

教材方面,我們參考了幾本經典的中文、英文原版生物化學教材,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6],《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7],《生物化學――基礎理論與臨床》[8],《哈珀圖解生物化學》[9]等。以《哈珀圖解生物化學》為主,該教材對基礎知識的闡述簡明清晰,大量圖、表形象生動,便于學生的學習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方面,需要注重與國際接軌,教師在備課和安排各章教學時數時參考留學生回國后執業醫師考試對應的內容和題目,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增加相關的練習題目。

2 教學實踐

2.1 適應學生實際,調整教學內容

由于招收的留學生來自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加納、索馬里等不同國家,學生的主要常用語言、文化和教育背景差別很大,部分留學生基礎相當薄弱[10]。隨地域不同,留學生們的知識水平差異較大,學習態度各不相同,自學能力及組織紀律性兩極分化較為嚴重。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生化課程的開始階段,專門安排了化學基礎和細胞生物學基礎的復習專題,著重復習與后期生化內容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如化學分子,尤其是有機分子的結構特點;化學鍵的種類及特點;同位素的概念及應用;細胞、細胞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等,以幫助基礎欠缺的學生盡快進入狀態,減輕了他們學習生物化學的畏難情緒,學生反饋良好。

2.2 多種手段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如講授、基于問題的學習、案例討論等,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局限于傳統方法,也沒有一種適應任何內容、任何學生的萬能方法[11]。針對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對生化課程缺乏興趣的現狀,我們在課程中引入了較多與生活和臨床緊密聯系的實例和比喻,使學生對于難以想象的抽象概念及代謝過程,盡量可視化,以生動的圖示和動畫幫助理解記憶,如“蛋白質”一章中,結合小組討論“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使凱氏定氮法測得的蛋白質含量偏高?”以核酸口服液為例子,討論“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謝”;由減肥產品左旋肉堿引入“脂肪酸β-氧化”等。通過PBL與多媒體結合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12]。我們參考了國外制作的各種生動準確的Flash動畫,如顯示DNA空間結構、DNA如何復制,蛋白質如何合成和進行翻譯后加工的過程;三羧酸循環及其他營養物質的聯系;呼吸鏈的結構和ATP的生成;基因重組等,這些動畫幫助學生想象和理解了不可見的生化過程,并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他們的興趣。很遺憾的是我國在多媒體教材、動畫制作這方面尚欠缺,并沒有多少原創的優秀動畫可供學生參考。即使在對中國學生授課過程中,教師也傾向于使用國外優秀動畫。

另外,我們發現多數留學生沒有記筆記的習慣,喜歡拷貝教師的課件作為課后復習的參考。雖然學生的基礎背景知識兩極分化,整體相對于同級的中國學生較弱,但他們很喜歡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如果長時間進行單純的講授,學生很難保持注意力集中和積極參與。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嘗試在課堂上增加提問和討論,并在每節課結束前進行小結,給出一些選擇或判斷題,以供學生檢查自己對課堂討論要點的理解。在每章課件后都附上要點總結和本章思考題作業,要求學生及時復習和完成,教師定期收集作業批改。作業成績以一定比例納入總成績計算。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生物化學的理解程度和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影響。口語標準、講解生動易懂、善于聯系生活實際及臨床的教師很受學生的歡迎,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本教研室承擔留學生教學任務的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師,但是他們在國外學習的時間畢竟較短,在口語交流方面受到限制,一方面需要教師們自己不斷努力提高聽說水平;另一方面也需總結各地留學生發音的差異,以便更好地適應于與他們的交流。多數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化傳統等充滿興趣,非常樂意在課后時間與教師、中國同學交流。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教學任務的加重,大學當中的師生交流逐漸減少。針對這種現狀,我們嘗試每周安排固定的教師答疑時間,在課余時間與學生多交流,并積極參與留學生的各種活動,如圣誕晚會,以加深師生的了解,介紹學習經驗心得等,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校的學習。

2.3 適當測驗練習,及時反饋調整

及時了解教學效果,跟蹤學生學習情況,正確運用考試及各種調查反饋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重要意義[13]。很多留學生基礎較差,自制力較欠缺,課后缺乏動力去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在考試中及格率較中國學生低。為提高教學實效,我們增加了作業、課堂小測驗和月考的次數,并在實驗考試中增加了口試環節,以檢驗學生的學習進展。雖然這樣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加大測驗密度便于教師獲得及時反饋,把握學生學習進度,針對問題可進行適當調整、改進,并可有效避免學生平時學習不抓緊、期末集中學習備考的情況[14]。學生總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月考成績和作業成績三部分成績組成。據學生的反饋,他們也更歡迎這樣的考核方式,有效避免了平時拖拉,期末集中備考壓力太大的現象;也更好地促進了他們的平時學習,可更真實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2.4 重視實驗教學,提升應用能力

生物化學從微觀的角度研究生命體內的各種分子及其發生的化學反應,理論學習常讓某些同學覺得不夠直觀,難以理解,而實驗課學生自己動手,參與性、互動性強,是幫助留學生進一步理解基礎知識、鍛煉應用能力的優秀平臺[15]。我校留學生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分為兩學期,首先開設生化基本實驗,對學生進行基礎技術訓練,熟悉相關理論知識和鍛煉動手能力,再進行探究性、綜合性實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實驗技術,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鍛煉形成基本的科研能力[16]。在進校初期,留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普遍較差,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設置了高于中國學生的實驗時數,以培養基本的實驗技能。從移液管、微量加樣器的準確使用,到離心機、電泳儀、分光光度計、PCR儀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等,都需要從頭開始,幫助他們打好基礎,鍛煉動手能力,并促使他們形成嚴謹細致的操作習慣。在此基礎上,開設了與臨床聯系較緊密、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如尿樣異常成分的檢測、血糖檢測等,既可幫助學生熟悉和理解理論課上學到的知識,也進一步鍛煉了他們的實驗技能。盡量嚴格要求,每次實驗除主講帶教教師外,還有2位助教教師觀察及輔導學生操作和回答疑問等。嚴格規范實驗報告的寫作,每次實驗報告均增加2~3道需要學生進一步思考或查閱資料方能回答的思考題,以擴展他們的思維,進一步幫助他們理解相關理論知識,聯系臨床應用。

在實驗考試中,我們借鑒國外經驗,操作考試、筆答和口試三種形式結合,綜合進行打分。雖然這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反饋效果卻很好。可惜由于教研室教師人數的限制,我們并未能在中國學生的實驗教學中進行同樣的考試改革。

3 經驗及反思

我校從2005年開始招收留學生,對師資培養提出了很大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師資建設和學科發展。教師通過留學生教學,提高了英語水平和溝通技能,鍛煉了自身能力,并促進了本校雙語教學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17-18]。

篇10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0-0148-02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科技飛速進步,各行業就業壓力空前巨大。用人單位對于就業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變化,不再一味注重學歷,而更青睞于選擇實踐能力強、具有崗位勝任力的畢業生[1]。而培養適應基層的高素質技能型、實踐型醫護人才,對于推進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全面醫療戰略的實施,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具有重要意義[2]。因此,廣大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必須順應時代變化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基層護理人員是我國初級衛生保健的主力軍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如何提高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目前護理教育改革的著眼點[3]。為了切實提高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水平,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過硬的優秀護理人才,從教學大綱、考核形式、理論教學及實驗教學等多方面對護理學專科生物化學教學進行改革,開展以全面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實踐與改革。

1 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教師開展課程和專業建設、規范教學內容、控制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和指導方案,是引導教學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指揮棒”[4]。為了突出體現護理專業人才的技術性和職業性特征,培養實踐型護理專業人才,增強其崗位勝任力,教研室與護理專業負責人經反復溝通及研討,重新制定護理學專科生物化學教學大綱。在新修訂的大綱中,從面向基層、服務基層、勝任基層的培養目標出發,在已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理論學時與實驗學時比例等方面進行改革與調整。

新制定的教學大綱更側重于基礎知識與臨床病理現象的關系以及生物化學基本原理與臨床護理工作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認識到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夯實理論基礎,并進一步將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護理實踐相聯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新版教學大綱從護理工作實際需要出發,縮減遺傳信息傳遞、基因表達調控等與臨床護理工作聯系不大的分子生物學內容;刪減和生理學、病理學等學科相重疊的教學內容,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此外,為了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大幅增加實驗學時比例,切實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生物化學考核以期末理論考試為主,考核內容及形式片面單一,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實踐型護理人才的要求。為了激勵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促進學生對醫學生物化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切實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教學大綱的修訂過程中,將護理專業的職業特性與生物化學知識相融合,對課程考核內容及方式進行改革,進一步加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職業性和開放性,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的考核,并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及平時學習能力的考核。

在期末理論考試試卷中,根據護理學專科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專業特點,以考核學生基礎知識為主,適當增加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綜合應用能力的試題。此外,對平時成績的考核制定量化標準,從學生的課堂出勤率、課堂提問及聽講情況、平時作業和專題講座等方面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考核。既往實驗考核成績的主要依據為實驗報告書寫情況,容易造成學生投機取巧,輕過程、重結果的實驗習慣;改革后的實驗考核項目更為全面,包括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報告書寫、主動實踐能力及協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3 理論教學改革

一直以來,學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難度大、內容抽象繁雜,理論知識難以理解掌握。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畏難心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理論授課過程中,教研組從護理學專業角度出發,定期開展教學方法研討會,確定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案。

1)問題式教學法,即教師提出與臨床護理實踐工作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生物化學知識的學習[5]。如在講解維生素D之前,首先向學生介紹兒童佝僂病及成人軟骨病的臨床實例,然后引入問題:“佝僂病及軟骨病和維生素D有什么關系?對于佝僂病患者的護理工作有什么樣的特殊性?”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對相應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及護理要點產生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并使學生能夠在課后主動學習,查閱相關資料,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研究性學習法,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學習能力,使學生自主分析、尋找研究性問題的答案[6]。例如:在進行基礎知識講解后,確定研究專題,讓學生自主學習、總結;在講解完糖、脂類及蛋白質代謝后,啟發學生將胰島素代謝異常在糖尿病中的作用進行總結歸納。通過這樣的訓練過程,不僅使學生全面復習三大物質代謝及調節過程,同時對臨床常見病的發病機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小組合作式學習法,即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為一組,以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對特定的教學內容開展學習及討論[7]。如在講解完蛋白質構象病后,讓學生對帕金森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護理要點、治療及預后等知識點進行全面的文獻查閱,形成論文綜述,小組成員集體學習討論,有效增強學生學習、分析及應對臨床實踐問題的能力。

在全面實行教學改革后,為了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各任課教師在課堂授課的同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經常通過課代表及班級干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并力爭解決問題。同時,教研室建立生物化學師生學習QQ群、微信群、生物化學精品課程網站及Web學習平臺,在網絡上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物化學圖片、視頻、PPT等資源共享。并通過QQ群和微信群及時回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通過上述多種渠道的努力,加強師生交流,使教師同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促進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共同進步。

4 實驗教學改革

實驗教學是生物化學教學整體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強化實驗教學,對于鞏固生物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規范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習慣具有重要意義[8]。實施教學改革后,根據護理專業特點及生物化學課程需要,課程組精選與臨床聯系較密切的“血清轉氨酶活性的測定”及“血清膽固醇測定”等實驗。在實驗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轉氨酶”“膽固醇”等檢測指標在臨床檢驗中的應用及意義,書寫學習報告,將枯燥的生物化學基礎知識與生動的臨床生化指標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醫學基礎知識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實驗教學過程為教師講解及示范―學生實驗操作―書寫實驗報告。在實施實驗教學改革后,增加學生的實驗預習任務,強調預習在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將實驗涉及的生物化學基礎理論、實驗方法及原理、臨床意義進行總結,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從整體上認識實驗內容的重要性,并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實驗結束后重新回顧問題,討論及解決問題。

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實驗教師難以對每名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全面指導。因此,將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小組成員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實驗任務。在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先由實驗小組討論、分析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當小組成員意見不一致,或找不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時,教師并不馬上給出答案,而是逐步引導提示,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最終自主完成實驗任務。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提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并能夠逐漸養成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學習習慣。

5 結語

生物化學是護理學專業必修的重要醫學基礎課程之一,但又一直是讓學生頭疼的“難課”。護理學專科學生的學習基礎較為薄弱,要想切實提高其綜合實踐能力和崗位勝任力,教師必須深入了解護理專業特點及學生特點,挖掘生物化學理論、實驗與護理學專業的內在聯系,深入淺出,聯系實際,以“朋友”的身份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逐步克服畏難情緒,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合格、勝任的基層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何丹丹.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問題與對策[J].安順學院學報,2015,17(6):46-47.

[2]王黃磊,毛樂樂,盧星星.醫學教育改革的多方需求[J].西北醫學教育,22(3):432-434.

[3]吳小飛,王瑩.促進護理教育發展的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3(1):159.

[4]邢紅.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教學大綱的指導作用探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29(4):46-47.

[5]崔波.“問題式”教學法在一體化課程中運用的探討[J].職業,2014(6):97-98.

篇11

一、易混淆的字

1. 必需的“需”。醫學生物化學中,在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講解中涉及的必需氨基酸、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團以及脂類生理功能中提到的必需脂肪酸,這3處提到的必需都是指必須需要,強調其對于結構或是正常機體功能的重要性。這里的“必需”進行詞義拓展的話可擴充為“必須需要”,含有不可缺少之義,強調其重要性。學生在學習中經常錯誤寫成“必須氨基酸、必須基團和必須脂肪酸”,這樣都是不正確的,未將概念中強調的重要性進行正確理解。

2. 谷胱甘肽的“肽”。谷胱甘肽是機體內重要的三肽,其還原型的存在能保護紅細胞細胞膜的完整性。這個名詞將其化學本質進行了揭示,是體內生理活性多肽。但學生在學習中易將其錯誤的寫成谷胱甘酞。“酞”是有機化學詞匯,是一個分子的鄰苯二酸酐與兩個分子的酚縮合的衍生物。其常用詞組為: 酚酞、酞菁、酞量計、酞花青、酞氨酰。一字之差所代表的化學本質完全不同。這種錯誤不僅僅出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個別期刊出版中也有出現,如《****農業科學》雜志2011 年第16 期,篇名為《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一文中,“對脂肪浸潤的肝有祛脂作用,與谷胱甘酞合用祛脂效果更明顯。”其中的“谷胱甘酞”一詞有誤,應該改為“谷胱甘肽”[2]。

3. 血氨的“氨”。血氨是指體內代謝產生氨及消化道吸收的氨進入血液所形成的,在機體內處于較為恒定的動態平衡中。血氨的代謝是醫學生物化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對于學生臨床實際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性,也是歷年來資格考試的熱點內容。但在學習中,學生常常將血氨中的“氨”誤寫為銨或胺。三者區別如下:氨是一種無色、有臭味的氣體,易溶于水;銨是一種原子團,它必須出現在與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如氯化銨;胺是氨的氫原子被烴基代替后的有機化合物。而在醫學生物化學討論血氨指的是代謝中產生及消化道吸收的氨氣,之后通過運輸主要在肝臟合成尿素排出體外,所以“銨”和“胺”的寫法都是錯誤的。

二、易混淆的詞

1. 肽鍵和肽鏈。這兩個詞均來自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中。肽鍵指的是一個氨基酸的α-氨基與另一個氨基酸的α-羧基脫水縮合形成的化學鍵。它是一種穩定蛋白質結構的作用力,主要維持一級結構的穩定;肽鏈指氨基酸之間通過肽鍵等化學鍵連接后所形成的線性鏈狀化合物,部分小分子量的肽鏈已經具有生物活性,如僅有三個氨基酸形成的谷胱甘肽,九個氨基酸形成的催產素等。這兩個名詞應主要注意其形成方式和是否具有生物學活性進行區分,才不致混淆。

2. 結構域與亞基。結構域與亞基也出現在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中。結構域出現于蛋白質的3級結構中,是指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在形成3級結構時,肽鏈中某些局部的2級結構匯集在一起,形成能發揮生物學功能的特定區域;而亞基出現在4級結構中,指4級結構中的每一條具有獨立3級結構的多肽鏈[3]。這兩個名詞應只要注意它們存在于哪一級結構中,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3. 生物氧化與生物轉化。生物氧化與生物轉化是醫學生物化學中兩個重要的概念。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反應物、生物學意義等方面含義卻相差很大。生物氧化指營養物質(糖、脂肪、蛋白質等)在體內要進行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滿足生物體所需的能量的過程;生物轉化是指機體內非營養物質經過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等反應,使其極性和水溶性增強或活性改變,易于排出體外的過程 [4]。它們的反應過程當中都有氧化反應,但是反應物卻不同,生物氧化針對營養物質,生物轉化針對非營養物質。生物氧化主要的生理學意義是氧化營養物質產生能量滿足機體需要;生物轉化主要的生理學意義是使非營養物質的極性和水溶性增強,生物學活性降低或喪失,對于部分有毒物質的毒性能減低或消除。分清兩者的反應物和生理學意義,對這兩種機體內重要的生理作用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四)尿素和尿酸。這是兩個在代謝中產生的終產物,但分別來自兩種不同物質的代謝。尿素是氨基酸分解代謝中產生的氨在肝細胞的細胞質和線粒體中經過鳥氨酸循環(尿素循環)產生的代謝終產物,水溶性強,隨尿排出體外,是體內血氨代謝的主要去路;尿酸是核酸分解代謝中嘌呤堿基代謝的終產物,水溶性差,若體內血中尿酸含量升高超過0.48mmol/L時,尿酸鹽晶體可沉積于關節、軟組織、軟骨及腎等處,引起痛風癥。識記兩者要分清其產生的代謝途徑不同,水溶性不同及體內濃度升高產生的效應不同。

以上是筆者在醫學生物化學十年教學過程中,根據講授情況及學生在參加歷次考試中容易混淆的字和詞所做的部分整理,這些字和詞的混淆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他們的理解和記憶,影響了學生的生物化學學習成績。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區別和強調,幫助學生進行正誤間的辨析,相信對于學生的醫學生物化學能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避免部分低級錯誤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何丹,姜建輝.淺談醫學生物化學教師的備課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4):66-67.

篇12

1生物化學實驗課“實用性”教學優化

1.1“生活實用性”優化

“生活實用性”即貼近生活.生物化學實驗貼近生活的典型例子為維生素C的定量測定.該實驗取材為新鮮的蔬菜水果,我們選擇大家熟悉的橘子為實驗原料.在實際實驗中每組只需少量橘子就可以提取足夠量的維生素C,該實驗原料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選用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驗原料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對維生素的來源以及理化性質等留下深刻印象.與此類似的是胡蘿卜素柱層析分離實驗,該實驗原料我們選用炒干的紅辣椒,在研磨后提取胡蘿卜素.在該實驗的講解中,要提示胡蘿卜素為脂溶性維生素,因此,炒過的干辣椒要保持干燥研磨,并加入有機溶劑去提取.通過該實驗,學生加深理解了理論課所講解的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為顏色鮮艷的水果蔬菜這一特點.分光光度法與層析法都是生物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術.如果單純講解技術原理,或者只是重點講解測定方法等都會讓學生覺得興趣不大.我們通過在實驗中選擇貼近生活的實驗材料,同時在講解中適度引導,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該實驗.另外,在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實驗中,所使用的酶是學生通過口中含水做咀嚼運動后產生的口腔淀粉酶,學生測定的是不同因素(如溫度、時間等)對自己的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同樣在尿淀粉酶活性測定中,使用的也是學生自己的尿液樣本;在提取全基因組DNA實驗中,則要求學生用棉棒取得自己的口腔黏膜細胞.在這些實驗設計中,通過使用學生自己的“原料”,而提高了學生對該實驗的興趣.

1.2“與時俱進實用性”優化

社會在發展進步,隨著我國經濟的空前繁榮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一些與代謝有關的疾病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我們根據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血糖儀使用逐漸普及的特點,在血糖濃度的測定實驗課教學中不僅加入尿糖試紙定量檢測,還加入血糖儀的使用.我們發現,學生對應用血糖儀實時檢測血糖興趣非常大.通過親自動手測量血糖,使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糖代謝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對糖尿病的尿糖定性檢測、血糖監測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4].而我們對世界糖尿病日的介紹等也使學生對我國糖尿病的嚴峻現狀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1.3“職業實用性”優化

“職業實用性”,即該門課程與臨床的密切聯系.醫學生從進入醫學院校開始,就會不斷從思想上自我加強職業感.入校后的“醫學生誓言”宣誓等具有強烈儀式感的活動更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職業感,這會使醫學生對有關臨床的東西更感興趣.利用醫學生的這個心理特征,在生物化學教學中適當聯系講解臨床知識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們在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實驗中,往往會講解有關清蛋白與水腫癥狀,清蛋白與肝臟、腎臟疾病的關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此類似的為血清三酰甘油的含量測定,在該實驗中,聯系目前中國高血脂患者增多,適當講解生活方式與肥胖、肥胖與高血脂的關系,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往往也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臨床專業還可以應用案例教學法[5],加入簡單的病例探討,從生物化學的物質代謝角度來認識這些疾病,這些都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該門課程知識.

1.4“后續實用性”優化

“后續實用性”,即科研思維、科研習慣以及協作精神等的養成.醫學本科教育不僅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療人才,也是醫學科研人才培養的第一階段[6].那么,科研思維、科研習慣的培養就必須貫穿始終.科研習慣與科研思維的養成需要從點點滴滴積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我們要把每次實驗課都當成是一次科研習慣培養的好機會.例如:在第一次實驗課中,在講到實驗室規則中的實驗課必須穿白大褂這個簡單要求時,往往會將實驗室分級、實驗室污染區、半污染區等概念,甚至實驗的無菌操作等做簡單介紹,讓學生認識到實驗的嚴謹性,能夠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每次實驗,同時對生物污染與安全有足夠的警覺意識;而我們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講解中,往往會系統介紹微量移液器的類型及適用范圍,槍頭的選用規則等,都為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礎.實驗課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施實驗的能力.盡管實驗室開放日、大學生實驗基金等為部分學生提供了熟悉、了解實驗設計以及獨立設計實驗的機會[7],我們依然會要求在每次實驗課前預習[8],體會該實驗設計的優缺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設計的重要性,有意識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同時在實驗中以具體實例給學生講明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如每個實驗設計中必須設置對照等;而在實驗課中則給予學生獨立操作的機會,在講明實驗基本原理與儀器使用規則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實施,發現問題后也要求學生先自己解決;實驗課中和課后,通過檢查實驗記錄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9].所有這些良好的實驗習慣都將使學生受益終身,要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既需要學生的自我努力,也需要教師有計劃、有意識、有選擇的恰當引導.另外,要強調協作精神與集體意識的養成.當今社會知識信息量極其龐大,每個人都難以掌握所有知識與技能.在這種情況下,協作變得越來越重要,現代社會每一項重大的發明、發現都離不開良好的協作.而無論個人之間、團隊之間的協作,都需要有集體意識,共贏意識.我們在生物化學實驗課中的小組內合作、小組間協作對于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都是很重要的.作為教師,要學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引導大家養成集體意識.

2教學效果

2.1“實用性”教學優化效果調查

我們將該文所提出的“實用性”教學優化應用于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并于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隨機抽取臨床醫學專業上過該實驗課的學生共230人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30份,當堂回收23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問卷共設計8個問題,其中第一二個問題主要考查通過該教學優化,學生對該門課的興趣是否增加;第三四五個問題主要考查該優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學理論課知識,同時考察學生對該課的主觀評價;第六七八個問題則主要考查該優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培養學生科研興趣與科研思維.問題答案采取5級記分:1分為完全不符合,2分為基本不符合,3分為不確定,4分為基本符合,5分為完全符合[10].所有結果采用Excel表錄入,并采用GraphPdPism6ar軟件分析.

2.2“實用性”教學優化調查結果

“實用性”教學優化調查結果,由我們的調查問卷設計可知,得分越高說明該“實用性”優化措施效果越好.第一二項得分均超過3分,說明該“實用性”優化措施實施后,學生對該實驗課的興趣比較濃厚;第三四五個問題中第三與第五個問題得分均高于3分,說明“實用性”優化措施的應用可以更好地達到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目的,第四個問題得分為2.37,說明學生依然覺得生物化學比較抽象難懂;第六七八個問題得分均高于3分,說明通過在生物化學實驗課中應用“實用性”教學優化措施,初步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興趣.

3討論

“實用性”教學優化中,“生活實用性”與“與時俱進”實用性措施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如表1中所示,教學中應用該措施,可以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實驗課的興趣,同時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理論課所講內容,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中“職業實用性”與“后續實用性”優化措施的應用,則可以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初步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總之,興趣是最重要的教師.提高學生興趣,深度挖掘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潛力是教師的職責所在[11G13].“實用性”教學思維改革實質為站在學生的立場[14],根據學生的需要對生物化學實驗課的教學思維及教學內容所做的深度調整.該“實用性”思維改革首先拉近了生物化學與學生的距離,使生物化學走進了學生生活,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其次,學生通過該實驗課所學到的科研思維、科研能力甚至科研習慣,為其今后職業或者深造打下了良好基礎;最為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通過我們適當引導所培養的協作精神、集體意識等優良品格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查錫良,藥立波.生物化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2]王桂花,趙國芬,劉楊,等.通過實驗課改革提高生物化學教學效果的研究與實踐—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8):95G97

篇13

1生物化學實驗課“實用性”教學優化

1.1“生活實用性”優化

“生活實用性”即貼近生活.生物化學實驗貼近生活的典型例子為維生素C的定量測定.該實驗取材為新鮮的蔬菜水果,我們選擇大家熟悉的橘子為實驗原料.在實際實驗中每組只需少量橘子就可以提取足夠量的維生素C,該實驗原料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選用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驗原料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對維生素的來源以及理化性質等留下深刻印象.與此類似的是胡蘿卜素柱層析分離實驗,該實驗原料我們選用炒干的紅辣椒,在研磨后提取胡蘿卜素.在該實驗的講解中,要提示胡蘿卜素為脂溶性維生素,因此,炒過的干辣椒要保持干燥研磨,并加入有機溶劑去提取.通過該實驗,學生加深理解了理論課所講解的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為顏色鮮艷的水果蔬菜這一特點.分光光度法與層析法都是生物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術.如果單純講解技術原理,或者只是重點講解測定方法等都會讓學生覺得興趣不大.我們通過在實驗中選擇貼近生活的實驗材料,同時在講解中適度引導,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該實驗.另外,在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實驗中,所使用的酶是學生通過口中含水做咀嚼運動后產生的口腔淀粉酶,學生測定的是不同因素(如溫度、時間等)對自己的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同樣在尿淀粉酶活性測定中,使用的也是學生自己的尿液樣本;在提取全基因組DNA實驗中,則要求學生用棉棒取得自己的口腔黏膜細胞.在這些實驗設計中,通過使用學生自己的“原料”,而提高了學生對該實驗的興趣.

1.2“與時俱進實用性”優化

社會在發展進步,隨著我國經濟的空前繁榮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一些與代謝有關的疾病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我們根據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血糖儀使用逐漸普及的特點,在血糖濃度的測定實驗課教學中不僅加入尿糖試紙定量檢測,還加入血糖儀的使用.我們發現,學生對應用血糖儀實時檢測血糖興趣非常大.通過親自動手測量血糖,使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糖代謝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對糖尿病的尿糖定性檢測、血糖監測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4].而我們對世界糖尿病日的介紹等也使學生對我國糖尿病的嚴峻現狀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1.3“職業實用性”優化

“職業實用性”,即該門課程與臨床的密切聯系.醫學生從進入醫學院校開始,就會不斷從思想上自我加強職業感.入校后的“醫學生誓言”宣誓等具有強烈儀式感的活動更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職業感,這會使醫學生對有關臨床的東西更感興趣.利用醫學生的這個心理特征,在生物化學教學中適當聯系講解臨床知識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們在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實驗中,往往會講解有關清蛋白與水腫癥狀,清蛋白與肝臟、腎臟疾病的關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此類似的為血清三酰甘油的含量測定,在該實驗中,聯系目前中國高血脂患者增多,適當講解生活方式與肥胖、肥胖與高血脂的關系,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往往也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臨床專業還可以應用案例教學法[5],加入簡單的病例探討,從生物化學的物質代謝角度來認識這些疾病,這些都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該門課程知識.

1.4“后續實用性”優化

“后續實用性”,即科研思維、科研習慣以及協作精神等的養成.醫學本科教育不僅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療人才,也是醫學科研人才培養的第一階段[6].那么,科研思維、科研習慣的培養就必須貫穿始終.科研習慣與科研思維的養成需要從點點滴滴積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我們要把每次實驗課都當成是一次科研習慣培養的好機會.例如:在第一次實驗課中,在講到實驗室規則中的實驗課必須穿白大褂這個簡單要求時,往往會將實驗室分級、實驗室污染區、半污染區等概念,甚至實驗的無菌操作等做簡單介紹,讓學生認識到實驗的嚴謹性,能夠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每次實驗,同時對生物污染與安全有足夠的警覺意識;而我們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講解中,往往會系統介紹微量移液器的類型及適用范圍,槍頭的選用規則等,都為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礎.實驗課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施實驗的能力.盡管實驗室開放日、大學生實驗基金等為部分學生提供了熟悉、了解實驗設計以及獨立設計實驗的機會[7],我們依然會要求在每次實驗課前預習[8],體會該實驗設計的優缺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設計的重要性,有意識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同時在實驗中以具體實例給學生講明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如每個實驗設計中必須設置對照等;而在實驗課中則給予學生獨立操作的機會,在講明實驗基本原理與儀器使用規則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實施,發現問題后也要求學生先自己解決;實驗課中和課后,通過檢查實驗記錄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9].所有這些良好的實驗習慣都將使學生受益終身,要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既需要學生的自我努力,也需要教師有計劃、有意識、有選擇的恰當引導.另外,要強調協作精神與集體意識的養成.當今社會知識信息量極其龐大,每個人都難以掌握所有知識與技能.在這種情況下,協作變得越來越重要,現代社會每一項重大的發明、發現都離不開良好的協作.而無論個人之間、團隊之間的協作,都需要有集體意識,共贏意識.我們在生物化學實驗課中的小組內合作、小組間協作對于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都是很重要的.作為教師,要學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引導大家養成集體意識。

2教學效果

2.1“實用性”教學優化效果調查

我們將該文所提出的“實用性”教學優化應用于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并于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隨機抽取臨床醫學專業上過該實驗課的學生共230人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30份,當堂回收23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問卷共設計8個問題,其中第一二個問題主要考查通過該教學優化,學生對該門課的興趣是否增加;第三四五個問題主要考查該優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學理論課知識,同時考察學生對該課的主觀評價;第六七八個問題則主要考查該優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培養學生科研興趣與科研思維.問題答案采取5級記分:1分為完全不符合,2分為基本不符合,3分為不確定,4分為基本符合,5分為完全符合[10].所有結果采用Excel表錄入,并采用GraphPdPism6ar軟件分析.

2.2“實用性”教學優化調查結果

“實用性”教學優化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由我們的調查問卷設計可知,得分越高說明該“實用性”優化措施效果越好.第一二項得分均超過3分,說明該“實用性”優化措施實施后,學生對該實驗課的興趣比較濃厚;第三四五個問題中第三與第五個問題得分均高于3分,說明“實用性”優化措施的應用可以更好地達到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目的,第四個問題得分為2.37,說明學生依然覺得生物化學比較抽象難懂;第六七八個問題得分均高于3分,說明通過在生物化學實驗課中應用“實用性”教學優化措施,初步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