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服裝設計與工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電 話:138********(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1年9個月]
公 司:XX服裝設計有限公司
行 業:服裝/紡織/皮革
職 位:紙樣師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I:服裝設計與工程
學 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自我評價
能夠根據服裝設計師設計的款式和尺寸要求,通過專業的計算和個人經驗,制作紙樣。對人體知識、材料知識和服裝工藝知識有全面的認識,在縫份結構、縫邊構造、整形工藝方面積累了許多的經驗,能獨立完成起板,工藝,生產原料及成本核算等工作。具有的團隊合作精神,謙虛的待人作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 一周之內
工作性質: 全職
希望行業: 服裝/紡織/皮革
目標地點: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 紙樣師
工作經驗
2010/8—至今:XX服裝設計有限公司[ 1年9個月]
所屬行業:服裝/紡織/皮革
設計部 紙樣師
1、掌握面輔料的性能,在制板時做出相應的適當調節,以確保成品規格的要求;
2、根據面料的紗支、密度、垂感、織紋組織和厚度、軟硬度等在制板中區別對待;
3、根據服裝設計師設計的款式和尺寸要求,通過計算,保證服裝在生產過程中便于修改,與剪裁。
---------------------------------------------------------------------
2008/7--2010 /7:XX紡織廠 [ 2年]
所屬行業:服裝/紡織/皮革
紙樣房 紙樣師
1、配合設計師在不影響款式外觀效果的情況下,尋找最簡便的工藝完成樣衣制作,降低成本;
2、把圖紙變成裁片,指導車板師傅在結構和工藝上的細節處理;
3、通過試穿等環節,對紙樣進行重復修改,以達到完美;
4、負責預算服裝所以面料輔料,控制成本;
5、負責與設計部和生產部的溝通。
教育經歷
2004/9--2008 /7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服裝設計與工程 本科
證 書
2006/12 大學英語六級
篇2
1、掌握服裝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較扎實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和較強的審美能力。
3、掌握服裝款式、結構、工藝設計方法和成衣化生產工藝技術,具有較強的藝工結合特色。
4、具有獨立完成服裝設計構思、效果圖、基礎紙樣和推板及確定加工工藝與成衣制作的基本能力,并能較熟練地運用計算機進行服裝輔助設計。
篇3
(二)就業壓力影響畢業設計等實踐課程建設
近幾年,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服裝專業的學生數量也在成倍增長,就業壓力很大。許多服裝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忙于四處求職、考研,實習實訓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一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學期設置的專業實習、專業考察以及畢業設計等實踐課程中,多數學生以求職、應聘等為借口,簡單應付實踐課程,而學校和教師也不得不放寬要求。以我院服裝專業第八學期的畢業設計為例,畢業設計是檢驗學生四年學習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為就業或在外地實習等緣故,許多學生不得不簡化程序或降低畢業作品的質量,更有甚者花錢雇人做畢業作品。雖然學院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但仍有學生報有僥幸心理。
二、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課程建設對策
(一)建立和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學院堅持以國家需要為前提、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原則,于2010年重新制訂了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目標上強調培養“注重實踐,能夠在服裝行業從事設計、企劃、制版、工藝技術、管理營銷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技術性專門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加大了專業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針對服裝設計與工程本科專業四年學習的特點,從專業考察、服裝工藝實踐、服裝設計實踐、生產實習、服裝專題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七個環節來設置實踐課程。重要環節又劃分為不同難易內容,循序漸進地安排在不同學期。例如,服裝工藝實踐劃分為基礎實踐、課程實踐和針織工藝實踐。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設計方向設置為:第二、三學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藝基礎實踐;第五學期安排二周的工藝課程實踐;第六學期安排一周的針織工藝實踐。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工程方向設置為:第一學期安排一周的工藝基礎實踐;第三、五學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藝課程實踐;第六學期安排一周的針織工藝實踐。這樣的實踐環節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學習中,優化了專業實踐課程的結構。
(二)更新觀念,改革實踐課程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課程越來重要,實踐工作量不斷加大,難度也在逐漸增加。因此,要大力宣傳實踐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深入細致地做好教師、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們認識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性,明確目標,變被動為主動。實踐課與理論課是同樣重要的,但我?,F在實行的實踐課程課時的計算方法還很原始,與理論課的工作量差距甚遠,而且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實踐課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體現出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體現出重視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實踐教學中去。所以,建議學校根據實踐教學的特點,制定出符合實際的管理辦法,并且為教師提供企業實習和培訓的機會,提高教師科研與教學的水平。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規范化管理
每一門實踐課程都有較強的針對性,所以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根據實踐教學大綱制定好本門課程的教學計劃。其次,制定實踐項目指導書或實踐手冊以及考核標準,這些材料既為實訓提出了詳細的目的、要求和任務,也規定了考核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從理論的理解到實踐操作有一個整體實訓規劃,同時也有助于督促教師和學生認真完成實踐任務。加強現代化教學手段建設,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裝款式或工藝復雜的零部件的制作過程錄制成光碟,在實訓室中播放,讓學生反復觀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裝制作的工藝過程,使實踐操作的步驟更程序化。利用攝影機、數碼相機等設備將現代化服裝工廠里的科技化含量較高的流水線設備以及生產工藝流程攝錄下來,配以詳細的講解和說明,播放給學生觀看,既緩解了學校資金短缺、設備更新速度慢的問題,又可以將現代數字化的服裝生產線展示給學生。通過這些教學形式,教師的教學勞動更具知識化,還可以節省出時間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解決學生在實操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課程效率。
篇4
1.2奠定相應的理論基礎
對于服裝的款式而言并不僅僅是外在的美觀,還要體現“舒適”二字。對于服裝設計過程中的人體工程學的開展與研究就是對于這一點加以充分的保證,使得服裝款式的發展更加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為人體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服裝人體工程學對于服裝設計的貢獻所在。
1.3提供必要的科學基礎
在服裝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以往我們重視的主要是外在美觀,對于其“舒適度”的重視很少,這樣導致對服裝設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時對于相應的科學指標我們也并不是十分在意。在當今科學不斷進步的時代中,我們對于服裝設計的過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體工程學促使服裝設計過程能夠更加具有“人性化”,同時為服裝設計的過程奠定了相關的科學基礎,這是我們在以往的服裝設計過程中并不能夠真正意識到的,同時也是今后服裝設計發展趨勢所在。
2在服裝設計過程中對于人體工程學的主要應用
2.1利于現代服裝設計的發展
在當代的服裝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對于服裝設計的定義并不僅僅是款式這一點,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服裝設計過程中的面料做工等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這也正是我們在服裝設計過程中人體工程學對于服裝設計理念進行應用的主要體現形式,同時也是今后服裝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之一。在人體工程學中我們對于一切事物對人體產生的作用都應該進行充分的研究,找出服裝設計過程中對人體不利的一切因素,這樣我們在服裝設計過程中就能夠保證其充分的安全可靠,這是新時代下服裝設計的主要觀念之一,同時也是其主要的應用表現所在。
2.2利于服裝材料與人體工程學的融合
在人體工程學對服裝設計的應用過程中,服裝材料的選用應該是至關重要的,也是能夠影響人體工程學的關鍵因素。在服裝材料的選擇過程中,對于優質材料而言其服裝設計過程的舒適度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對于服飾材料而言,是我們在對于服裝設計與人體工程力學相結合進行運用的主要表現之一,在這里我們還應該加以充分的重視。
2.3肌肉運動狀態下,不同的壓力舒適性而設計
在不同的狀態下,對于人體所受的環境不同,所采取的的舒適性的設計也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奧運會的比賽過程中,菲爾普斯的鯊魚泳裝對于他的手臂運動會有一定的收縮效果,進而能夠促進肌肉在比賽過程中的收縮過程,使得鯊魚泳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肌肉收縮的需要達到一種舒適感。而這樣的設計手段,在很多特殊職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比如說航天員的宇航服、防化隊員的防化服等等,對于人體工程力學的應用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我們從此之中也能夠看出當今社會對于人體工程力學在服裝設計與應用過程中的主要體現。
篇5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 出現CAD技術、網頁設計等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了更好地體現工科特色,學生在大一期間除了系統地學習藝術設計基礎知識,還開設C語言編程、圖形應用軟件等課程。在創作思維上注重發揮工科學生邏輯思維較強的優勢。
一、發揮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較強的邏輯思維
藝術設計是有目的創作過程,而邏輯思維是通過一系列推理而尋求必然的結果,幫助設計者尋求藝術發展規律與本質,它作為一種方法或工具指導藝術創作與實踐。如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服裝設計學》作為主干課程,課時150學時,分為70學時基礎設計理論與80學時服裝實踐設計兩部分,在一個學期完成。學生大二上學期開設基礎設計理論,講授服裝形式美法則、色彩等知識。從縱向而言基礎設計理論重視其深度,在教學中重視理論學習,區別于專業藝術院校只注重技法教育而忽視理論系統學習,要求學生不但能生動地畫出來,更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學生的創作意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邏輯思維優勢,獨立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尋求到服裝藝術發展規律與本質。在教學中側重邏輯思維,學生易于接受與掌握教學效果好。
二、加強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形象思維
在談及邏輯思維重要作用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和否認形象思維的存在和意義,而工科院校藝術學生相對來說缺少形象思維與豐富的想象力,應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動手實踐能力。
形象思維是藝術思維方式的一種特殊形式,人類對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過感覺器官進行的是一種較感性的思維活動。 “想象”是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設計者經歷想象過程后,在思維中有了一個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階段,而聯想則將理性階段再次溶于一種感性范圍中去,并通過感性形式表現,從而取得合乎設計要求的形象,藝術設計的創造性便得到充分的發揮。
可見,形象思維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可以發揮很大的主觀能動性,借助想象和聯想來達到創造新形象的思維過程,如大二下學期開設服裝實踐課程,講授服裝流行趨勢、服裝品牌設計等課程。從橫向而言注重其寬度與廣博,要求學生具有超前意識與前瞻性,特點是時尚與實用性強,時尚貴在創新,創新意識就應注重學生形象思維與想象力。在教學內容上,注重跨學科相互滲透,從服裝心理學、服裝營銷、服裝品牌策劃等學科來講授,通過觀摩國內外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感受總結出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在設計構思時,讓學生深入體驗生活、觀察周圍一切事物從中發現美,激發學生創作靈感。記得法國服裝大師伊夫·圣洛朗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生活就是時裝設計師的天地?!?他的不少優秀作品都是在他世界各地旅游時,發揮形象思維經過大膽地想象而產生豐富的聯想觸發創作靈感。他在70年代設計翹肩服裝,就是受到中國古建筑的飛檐設計影響。
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我國藝術設計專業始建于60年代初,其發展在后的80 年代,直到目前達到空前繁榮壯大。但在教學上還采用傳統、單一的傳授知識型的教學模式,學生知識面窄與歐美一些國家藝術設計院校相比,我們學生創造思維就顯得蒼白許多,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創造力尤為重要。
創造力是具有寬廣而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廣博視野善于綜合、開拓新領域能力和掌握創新知識的方法。創造思維又是以思維的發散性為主要特征,發散思維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創造思維方法。教學的靈活多樣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活潑新穎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創作思維空間,避免“一言談”與“填鴨式”教學,教學上可開設專題討論、演講、社會調查、講座等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發揮學生內在潛力, 加強學生演繹、推理、歸納、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豐富多彩教學手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教學效果。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如《服裝設計學》在講授150學時后,集中4周進行創作設計課程,是對《服裝設計學》理論課程的總結與整合,把前期的理性認識用感性認識來表現出來,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課程充分體現工科辦學思路,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內容安排“定位項目設計”,讓學生把作品定位在某一服裝品牌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教師指導學生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市場調研,了解本專業最新行業動態與市場走向,分析消費者審美與文化知識結構、收入情況、設計產品的要求與最新流行趨勢, 掌握市場變化與發展規律。近幾年,學生在國內服裝設計大賽多次獲獎,為學生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結論
論文以服裝設計思維為出發點,結合調研與教學實踐,系統地論述工科院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生特點及教學特色,注重培養學生在邏輯思維基礎上開發形象與發散思維,探討思維訓練方法,促進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形成和個性特長的發展。為服裝企業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6
一、傳統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育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絕大多數高校中,盡管也提倡創新創業,或者為學生提供了參加創業實踐活動的機會,但是目標不明確、組織不完善、缺乏系統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論體系。這些高校中的工作人員會下意識地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問題,或者為自主創業的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指導。另外,大多數高校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沒有建立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理論體系。傳統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往往是依據單一學科的教學發展需要而建立并不斷完善的,實踐環境相對封閉,實驗教學目的單一,各相關學科間缺少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校內實踐教學環境和條件十分有限,資源分散,相關學科資源不能共享,各專業方向間的實驗教學不能融合貫通與滲透,出現高投入,低效能的現象,抑制了學科的整體發展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由于我國傳統教育體系的缺陷,導致學生一直在單向的灌輸式教育中成長和學習,學習效率低下、知識掌握死板,學生極其缺乏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雖然教育部門針對以上問題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開展了一些活動,包括各種創新大賽、科技競賽、創業大賽、才藝大賽等,期望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然而,由于這些賽事類的激勵措施并不系統,只重視學生短期創造思維開發,很難改變學生在長期學習和生活環境中養成的單向被動接收知識和死板記憶的習慣。這些活動的結果往往只是在當時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無法給學生帶來持續的創新創業熱情,更不能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創新和創業相關理論。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的一大關鍵點是建立強大的師資隊伍。當前,我國高校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多為在校教師或輔導員。這些教師自身不具備豐富的創新或創業經驗,有些教師甚至從沒踏出過校門半步,缺少社會和企業工作經驗,這使得他們的教學停留在理論層面,教學方式單一,知識結構不夠完善,無法滿足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要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盡管有些高校偶爾聘請創業經驗豐富的社會人士或管理人員為學生進行講座,但是仍然無法彌補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
二、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擬在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上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力求加強學科在學生的創新實踐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1.建立全新的“關系形態模式”,力圖加強教學體系與應用體系的有機組合、互動發展和能動自組。“關系體系”是一種動態的有機型結構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自我互動平衡型結構模式。主要具有交互性、就業性思考的特征。“交互性”,專業系統各部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是一種良性的結構方式,互相連結、互相支撐;“就業性”,關系系統就是與內部外部各要素相互“對話”交流能量、信息,資源共享,這種體系是一種不斷發展的結構模式,在交互的平衡當中,發展自我,達到關系體系的互贏。
2.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愈來愈多的創新實踐活動僅靠獨立的學科體系很難完成,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和配合,這就要求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需要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學生的共同參與形成團隊,因此結合學校其他院系組成實踐教學的“內部生態圈”和企業、實踐基地結合的“外部生態圈”;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注重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按照校企雙贏的思路,通過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拓展實踐教學領域。同時,對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必須依據優勢的互補性找到學校利益和企業利益的有效結合點,真正做到校企雙贏。
3.校內實習基地在藝術館三樓的服裝制板實驗室、立體裁剪實驗室和服裝制作工藝實驗室、機織物設計實驗室、針織物設計實驗室,目前隨著對于學科投入的增加,還有望在特殊功能服裝材料方面開拓研究范圍,加強科技含量。設計藝術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有:沈陽5305服裝與服飾公司、沈陽中沈服裝有限公司、海城南臺東越制衣有限公司等5個實習基地,目前正在聯系更多的校外實習基地以達到確定的培養目標,更好地滿足服裝專業學生實習課程的需要。依據校企雙贏的思路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并將部分課程的課堂直接設置在企業的工作室或車間。通過教學基地的實踐學習,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得以實戰演練并有效地提高技能,達到了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目的。
4.同時,借助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和全國應用型人才培養工程,我專業積極發展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從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倡導企業建立行業崗位人才標準,充分發揮高校、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促進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使我院能夠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企業資源,解決學校資金投入不足的實際問題。教育部的這個工程會采用不同的模式,我校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可以從中選擇符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帶領學生參加全國應用型人才綜合技能大賽,形成系統性、多樣性、漸進性、貫穿性四個特性,采用產、學、研、賽、展等多種實踐教學形式,使實踐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成果豐厚。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觸到校外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現狀,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面。
5.目前國內高校綜合學科背景下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做得較好的有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等高校。國際方面例如法國、意大利等國雖然教學體系、模式不盡相同,但宗旨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我們緊密圍繞培養“創新實踐型”的復合型人才目標,借鑒國內外優秀高校的經驗開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實踐教學的效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模式建立,構建并完善了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加強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機生長性、動態平衡性和交互共享性,強調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在內部與外部形成有機互動,校內與校外相關產業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相互開放、相互滲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使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實驗教學中心的有效調整,可實現設備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明顯地提高實踐教學的效能。校企雙贏的實踐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參與教育的能動性,使企業從被動接收學生實習轉化為主動邀請,有效地改善了實踐教學環境,明顯地提升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琳玲.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6):82~86
篇7
關鍵詞 服裝設計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31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101(2015)04-0091-02
按照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制定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行業標準》,遵循“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針對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依托于校級教改課題“基于CDIO理念的服裝專業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服裝企業的發展需求為導向,通過開展“互利雙贏”的校企合作,以工程技術為主線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創新實踐教學改革是卓越人才培養的重要問題。
1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1.1構建“階段式”服裝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院依照學校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系統的行業與企業調研、專家研討和不斷實踐,構建了“階段式”服裝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即以課堂教學為主,完成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3方面的學習內容,同時需包括服裝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和專業方向實習,與在校學習交替進行,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和校內資源,完成基礎學習、專業學習、成果學習這3個階段遞進式學習模式。
學生在大學階段完成工程教育基礎知識訓練以及專業技能的綜合訓練,具備在服裝行業從事產品設計、生產、營銷等工程項目的實施、運行和管理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在工程一線的實際工作能力。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完成工程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在課程設置上讓學生多接觸專業內容,同時結合實驗、學科競賽等環節,盡早讓學生進入企業參加實踐,這有助于對專業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的理解和認識,實踐教學環節應重視關鍵崗位、關鍵技術,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1.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雙導師制”,實現雙贏
結合本專業特色,引入開放式教學理念。以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學為載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首要目標,通過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以校內外實習基地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加強實習基地與實驗室建設,為校企之間深度合作奠定基礎。在學術知識、學術研究,學校教學設施和企業工廠設備、成果共享等方面,校企共贏的實踐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在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企業實踐與專業教育的能動性。師生參加企業的項目研發和技術創新,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企業可以招收到滿足崗位要求的有用的人才,是一種雙贏的模式。與企業導師一起研討并制定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明確校內學習階段、企業學習階段的內容,再落實到具體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
學校聘任技術過硬、工作經驗豐富的服裝企業優秀工程師為兼職導師,共同負責學生實踐環節的教學與指導。我院已與江蘇悅達、鹽城鷹昌服飾印花、鹽城龍威紡織服飾、亨威服飾有限公司和鹽城本地高校等多家企業、學校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培養學生。學校導師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指導,企業導師為學生校外實習實踐,學校要發揮專職教師的理論指導作用,并引入企業資深工程師豐富的實戰經驗,實現企業指導教師與學校指導教師合作實施培養計劃的模式。
1.3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改革校內實踐教學體系,加強企業學習環節
培養應用型工程師是卓越人才培養的目標,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對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做了變革。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順應社會人才需求。實驗實訓項目以應用性為原則,將專業教學與企業實踐融合,添加實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用性課程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并根據人才市場的要求來開展專業課程,關注市場的需求,隨之應變。
結合工程實際,進一步改革“以設計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思考和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2~3]。在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積極開展研究型、綜合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發揮每位學生的潛力和特長。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采取立體化的考核模式,學生提供完成計劃,教師進行檢查并提出整改意見,考核結合學生平時表現、成績情況、作品質量、企業及市場認可度、參加賽事獲獎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定;創新性實踐教學的考核實行彈性管理,學生通過課余時間參加科研訓練活動、學科競賽活動和教師科研活動實踐,考核結合指導教師評語、課題結題報告或答辯、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國家專利等,視其所承擔的工作成績給予創新學分。在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教學過程管理,確保學生在企業學習的質量。
1.4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我院積極引進學科帶頭人、企業兼職教師,目的是將服裝企業的核心技術和人才引入到學校中,共同培養卓越人才;同時包括專職教師的實踐、教育教學、設計開發、技術創新、科研等工程能力的培訓[4],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業務水平,鼓勵團隊教師到服裝企業任職或兼職,從而提高專職教師的綜合工程能力。
2培養方案的特色與創新點
2.1教學與企業實踐相結合
專業課程設置上,實踐環節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實驗項目等都與企業資深導師多次討論、篩選、完善和整合等方式,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更新。為順應社會人才需求,實驗實訓項目以應用性為原則,將專業教學與企業實踐融合,添加實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用性課程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并根據人才市場的要求來開展專業課程,關注市場的需求,隨之應變。
2.2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以綜合性教學實踐基地和創業就業基地為主要載體,建立新型實踐教學結構體系,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進一步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目前我院已與多家企業建立“校企聯盟”,申報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充分利用科研團隊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利用平臺資源開展卓有成效的創新實踐活動。教師借助這些平臺對企業和社會開展科技服務,并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前提下進入校企合作研發中心,依靠研發平臺的資源,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提升科學研究能力和應用開發能力。
2.3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重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參與校級、省級及以上大學生創新訓練活動,學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鼓勵學生通過類似的活動發表科研論文、申請專利等,為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積極培育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各種校級、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項目等。
3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效果
3.1學生職業能力明顯提高
能力導向下的培養模式使學生職業能力明顯提高。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得到更為系統的與企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實踐訓練,通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選擇地參加校企研究課題、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性實踐計劃、學科競賽等形式,多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縮小了學校教育與企業用人之間的差距,增強了學生盡快適應社會能力,實現課堂知識拓展和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科研與教學互動,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大為提高,90%以上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生專業考取服裝CAD紙樣工程師、平面設計工程師等技能證書,培養了大批企業急需的服裝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3.2創新性實踐教學成效顯著
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科競賽、“國教華騰杯”等服裝創意設計大賽、“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創新作品大賽等學生課外實踐項目相結合,近年來已獲得“國教華騰杯”等服裝創意設計大賽單項一等獎1次,團體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創新作品大賽二等獎1次;獲得江蘇省、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及等多項榮譽。學生參與了多項外觀設計專利的設計,同時參與指導教師的核心期刊論文和發明專利的撰寫。通過參加這些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學生興趣濃厚,不僅豐富和充實了專業知識,也提高了創新思維能力,拓展了創業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
3.3校企合作成效顯著
依托校企合作平臺,積極開展項目研究、技術推廣和社會培訓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團隊教師與企業聯合申報省、市級科研項目多項,SCI、EI論文收錄多篇,授權外觀、實用新型專利多項,進入實質審查的發明專利多項。
參考文獻
[1]閻玉秀等.本科人才培養現狀調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2,29(6):915-918.
篇8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針織服裝以其特有的自然與彈性、豐富的肌理效果與質感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青睞,大有與梭織服裝平分秋色、并駕齊驅之勢,《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已成為高等服裝院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一門新興專業必修課程。
筆者擔任服裝設計專業本科生《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教學已有十年,期間對針織服裝的教學進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嘗試,制作了多媒體CAI課件,嘗試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學生潛力的教改措施,并與世界知名的電腦橫機制造商STOLL公司緊密聯合,潛心拓展法國力克款式設計CAD系統在針織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確保學生學到最新的針織設計與制造知識,承擔上海市教委21世紀新教材建設項目《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針織服裝設計》一書已于2006年3月在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獲得讀者的一致好評,由于在針織服裝教學方面的突出表現獲得校教學成果二等獎。以下是筆者在《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革新與建設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教材建設
鑒于針織服裝的發展日新月異,而目前國內市場上系統深入地介紹針織服裝的最新設計的書籍較少,而能站在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角度上詳細闡述針織服裝不同于梭織服裝的創意設計的書則更加匱乏,因此決定撰寫一本能將針織服裝款式與色彩設計緊密結合,系統介紹從紗線至成衣――貫穿針織紗線、面料、成衣全流程的與市場密切接軌的專業性、實踐性、前瞻性教材。
國內目前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同類教材一般側重于介紹針織服裝的工藝和針織服裝設計的基本原則兩大部分內容,突出了全面性與系統性。在講述針織服裝的工藝時側重于針織物的組織結構、收放針數的算法和裁剪工藝圖,缺乏針織服裝設計方面的內容,無法滿足服裝設計專業本科生的需求。在講述針織服裝的設計時,突出針織服裝不同于梭織服裝的特性方面的設計深度不夠[1],在強調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方面力度不夠,豐富性、生動性和創意還需加強。
筆者結合十年教學經驗,正在撰寫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針織服裝色彩與款式設計》。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蓋針織服裝款式與色彩設計從紗線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實用型、權威型教材,使用對象為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藝術設計本科生,并同時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盤,便于學生課后能及時復習、進行強化訓練,并包含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擴充性資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實際操作案例多媒體CAI課件和針織服裝設計素材庫,包括針織紗線庫、針織面料庫、針織服裝零部件庫、最新針織服裝款式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
為兼顧各大院校的教學特點以及側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與系統性的論述,在內容的深度與精度上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予以充實和加強。本書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圖文并茂。由于服裝類學生毫無針織基礎,需要填補該方面空白,本教材將首先講述針織物的基本組織結構、編織原理、針織機械與針織物的特性,使學生對針織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接著闡述針織服裝不同于梭織服裝設計的特點,從針織原料――紗線開始介紹如何根據紗線、組織結構、服裝款式的特點來進行針織服裝的設計,討論三者間的對應關系和內在聯系,強調針織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討如何在設計與工藝間緊密融合。由于針織服裝的種類較多,本書主要講解目前款式變化快、強調時尚元素的針織毛衫、針織T恤、針織休閑運動服的設計[2]。
二、圍繞課程建設展開多項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裝CAD系統在《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中的應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進的兩大知名服裝CAD軟件――法國力克和美國格伯,其中法國力克款式設計CAD軟件已有四屆學生學習并針對校外培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心得,并編寫了完善實用的講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利用款式設計CAD系統建立了生動逼真的針織紗線庫、針織面料庫、針織服裝零部件庫、最新針織服裝款式庫,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設計素材。
2.課程教學隊伍和教改教研項目建設
在本課程教學隊伍建設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目前一名骨干教師正在攻讀針織服裝方向的博士學位,培養青年教師參加針織服裝方面的技能培訓,與德國STOLL電腦橫機公司、上海春竹服裝有限公司等進行產學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師深入針織服裝企業學習與市場、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最新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成立針織服裝設計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課程的應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進行的教改教研項目為在教學中探討提高針織成衣設計創意的手段以及針織服裝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導學生在電腦橫機和手工鉤編中尋找針織服裝創新設計的方法。教學改革包括針織面料認知[3]、針織服裝設計、針織服裝工藝與制作三大板塊內容,立足于針織服裝設計全面性與系統性的教學,在內容的深度與精度上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予以充實和加強。本課程配合有針織服裝設計與制作兩周實踐教學環節,可強化學生對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的理解和認識,并大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3.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加大針織時裝設計師的培養力度
我國目前的針織服裝設計教育存在設計與工藝脫節的情況,而現在我國針織時裝品牌正致力于品牌價值提升與產品附加值升級,市場上極度匱乏優秀的針織時裝設計師,培養針織時裝設計師的關鍵在于針織時裝的設計創新和工藝創新教學。在傳統觀念中,針織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較弱,柔軟、易變形、不易后整理、略顯沉重;色彩稍顯暗啞,難以呈現豐富的花紋與圖案。但現在不同了,柔軟的針織面料可以在結構上出神入化,不再是過去的單純造型,獨具風格的圖案、色彩自成一體。在針織服裝設計的教學中要結合新的工藝和技術,創造出新的時尚面料和各種令人稱奇的設計造型。
針織時裝設計師應該從一開始就掌握針織的特性、質地和風格,在此基礎上再培養設計的技術與藝術,這樣設計師才能擁有足夠的底蘊面對未來的設計任務,并不斷地自我提高。由于針織的易變形性,在設計過程中不同的工藝將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這就要求針織時裝設計師要在具備優良設計能力的基礎上精通工藝用以支持設計。
4.校企合作,實現與企業的無縫鏈接
面對中國針織時裝設計人才的現狀,當今的服裝院校對于設計師的培養需要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入互需互動、效益互利的產學合作教學機制[4]。
(1) 介入式:學院和企業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學,相互滲透,產學結合。
(2) 品牌式:重視品牌的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調動師生的創作靈感和激情,并使之轉化為企業品牌創意。
(3) 企業式:學校把實習場所轉移到企業生產線,企業將生產基地延伸到校園。
(4) 創業式:吸納企業的創業基金,組織學生邊學習邊進行創業嘗試。
(5) 訂單式:學校與公司簽訂聯合辦學委托培養協議,實施訂單式培養;根據其崗位的實際需要就學生的研修課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學極具目標性和針對性,將學生進入企業后的實踐轉化時間提前在校內完成。
三、扎實做好內功,積極進行教學條件建設
1.積極進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擴充性教學資料建設
擴充性資料包括教師制作的實際操作案例多媒體課件,包括針織服裝的視覺創意手法課件、針織服裝效果圖的表達課件、手工針織服裝設計課件等,應用計算機輔助服裝款式設計軟件制作的針織面料庫和服裝款式庫,手動橫機操作方法光盤和針織系列服裝展示和大賽錄象等,在教學過程中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實踐性教學環境建設
建立專業針織服裝實驗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機號的手搖橫機、提花橫機、小型電腦橫機、套口機等,使學生對針織服裝的制作有感性認識,提高動手能力。
3.構建網絡教學環境
針織服裝款式設計部分課程在多媒體教室上課,計算機輔助針織服裝款式設計部分在服裝CAD專業機房上課,采用電子教室使教師機可對每臺學生機單獨實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學生的文件夾,能進行網上電子點名、文件分發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教學。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講解高新科技在針織服裝設計與制作中的運用,比如應用法國力克款式設計CAD系統進行針織服裝的設計,給同學講授采用電腦橫機編織針織服裝的效果,并播放有關實際錄像。在教學中積極嘗試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如針織服裝的視覺創意手法等課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目前的時裝設計師偏重于藝術設計,對于工藝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這個問題對于針織時裝設計師而言尤為嚴峻。因為梭織時裝設計師的設計是從面料開始的,而針織時裝設計師的設計是從紗線開始的,包括織造、染整等諸多工藝,從設計到成衣制作整個工藝鏈條相對較長,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制作過程中能夠起到監控與調整的作用。針織的整個工作流程包含相當大的工藝技術含量,這不僅僅是藝術審美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設計師需要做的包括選擇流行紗線、確定工藝種類、熟悉藝術風格、把握時尚趨勢?!夺樋椃b設計與工藝》課程一定要注意藝術設計與工藝技術的相互融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針織服裝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傅麗.針織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陜西教育.2009.7
[2] 吳益峰.談創新針織服裝的設計.江蘇紡織.2004,11:26
篇9
通訊作者:雒薇艷,女,研究生導師,教授,長期從事服裝專業的相關研究,有資深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
中國服裝設計教育模式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面對國際化、世界一體化的經濟形式,服裝設計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變服裝設計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設計與社會實際脫節現狀,從教學自身的環節來看,現有課程結構、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為制約服裝設計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藝術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學科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發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與國外服裝設計課程想切合的教學體系,提升我校服裝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我省工科類院校服裝專業的整體水平。
一、研究意義
一直以來,中國服裝設計教育模式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束縛,面對國際化、世界一體化,服裝設計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變服裝設計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從教學自身環節來看,現有的課程結構、教學手段、教學環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為制約服裝設計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系統論思想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是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創立的。系統論基本特點是講究系統不是個體、單位的,而是整體性、關聯性的一個集合體。系統論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是各個部分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作用。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依存與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整體。系統論基本思想方法是將相互聯系、制約、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包含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四個概念,它有明確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裝設計是集藝術性、應用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系統學科。
二、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基于系統論改革服裝課程內容之間缺少聯系性,系統化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的編排與優化,對教學知識結構內在關系的同構與整合,形成“專業教學、實踐操作、課題設計”三位一體的課程架構,有效解決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問題。真正踐行教學、研究與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理念,系統論研究針對服裝設計學科應用性強與市場結合緊密的特點,強調教學中設計與實踐、課程案例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順應服裝產業化需要,具有極大地應用與實用價值及發展前景。
(一)教學特色----體現人文與工程相結合
作者對長春市內工科院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不同年級近400多名學生,進行有關服裝創意思維方面問卷調查,經過數據整理統計,其共性問題是工科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在創意思維方面明顯不足,缺乏形象創意思維,設計思路與表現手法單一。可見,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學特色及學生優勢與不足。
(二) “專業教學”案例化, 培養學生個性化思維能力
通過多樣性思維如發散與輻合、正向與逆向、橫向與縱向及多向與側向等形式,設計仿生、移用、派生、想象、異形同構與主題構思等思維訓練方法,課程注重深度以教學案例為主線,服裝造型和工藝技術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科學、理性、富有個性化的思維設計能力。
(三)“實踐操作” 教學一體化,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集中開設30學時實踐課程,將抽象理論應用到具體設計,將平面設計向立體設計、效果圖向成衣轉化, 獨立設計并繪制服裝效果圖、結構圖,工藝流程圖與成衣制作,使學生設計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設計能力,設計作品具有實施性與合理性,體現工科類服裝設計專業側重實用性人才培養的特點。
(四)教學內容“課題設計”,參與服裝設計大賽
“課題設計”工作室模式, 使學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頓悟,在頓悟中掌握服裝設計規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立服裝設計工作室,任課由學校教師與企業設計師共同組成,采用大量實際案例與具體項目進行教學,拓展專業深度和廣度,鍛煉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罢n題設計”使理論聯系實際與服裝市場、企業相結合,引進“雙師型”教師隊伍,使學生了解最新服裝動態與設計理念,實現設計理論、實踐環節、最新科研成果有機結合,增強課堂實效性,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市服裝設計大賽。
總結:綜上所述,系統論方法運用于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改變了學生設計思維定勢。論文創新之處在于將系統論的方法應用于傳統服裝教學中,探索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新的模式,提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服裝教學與社會實際、市場、企業相聯系。充分發揮服裝教學中各個環節的優勢,使各教學環節之間相互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從而提升我省工科類院校服裝專業學生的整體水平,為服裝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肖海龍;張亮系統論在知識組織中的運用 2007(08)
篇10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廣泛開展實踐性教學。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增強教學、學習、實習實訓等教育教學活動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要促進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加強兼具生產、教學和研發功能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這是對教學的組織實施者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文件對師資明確指出要加強教師培養培訓,注重培養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形成合理的教師梯隊。通過建立名師工作室、創建優秀教學團隊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優秀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2012年,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群立項為省重點建設專業,提出“一體兩翼”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三連環”的課程體系。為“十二五”期間專業群建設明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專業群建設團隊進一步提出并實施“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和“五工程”雙師團隊培養方案。
2.“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在實踐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我院根據高職服裝專業學生認知規律和專業特點,構建“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即認知實訓專業技術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訓等四個實踐環節逐層遞進、校內外相結合的專業群實訓體系。通過校內技術研發中心、校外實習基地共同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校企共同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和項目設計方案。
2.1校內搭建技術研發中心
通過在校內搭建技術研發中心平臺,校企雙方在設計、技術、管理等方面形成智慧共享。我院與地方企業全方面多維度合作,共建集“教學、培訓、鑒定、技術服務”等“四位一體”的服裝設計與技術研發中心。針對專業群所面向的企業崗位和學院開辦的專業,以專業群內各專業的崗位通用技能與專門技能訓練為基礎,系統設計實訓體系,整合核心專業與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資源,組建實訓基地。按照研發中心的功能定位,開展實訓教學內容的系列化建設,將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運作環節相結合。通過校內外教師結對,實現“一專一兼一課程”的授課形式。我院的“服裝設計與技術研發中心”以教師為核心,學生為主體,項目為載體,引入社會資源,為教學、科研搭建平臺,在承擔專業教學、課程開發和教師培養等任務的同時,完成具體項目設計開發。實現教師的“一師一室一方向”的師資隊伍的培養。通過對學生基礎知識積累和基本能力培養后,根據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室,在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讓學生參與服裝產品設計與開發,實現“一師一徒一技能”的人才培養,使學生在校內就已接觸服裝設計開發的全部過程,實現校內外共建的實訓資源的高效運作。
2.2校外建立緊密合作基地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辦學永恒的主題,專業的辦學離不開深層次,緊密型的校外實訓基地合作。根據服裝專業群所面向服務的服裝企業,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滿足專業群不同專業對實踐教學中實境教學資源的需求,是校內實訓資源的有益補充。通過“廠中?!薄ⅰ坝唵闻囵B”、“頂崗實習”等形式共育人才。通過在企業設計“教師流動工作站”,實現“一師一企一項目”、 一師一企一崗位的教師實踐技能培養。由企業安排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擔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完成學生在企業的上崗培訓、職業道德和企業文化培訓、工作流程講解、操作技能示范等。
2.3構建“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
以服裝專業高職教育教學和企業人才需求“無縫對接”為目標,以服裝專業對應的崗位能力為主線,構建“四遞進”式的校內外相結合的專業群實訓體系。在教學中,將實訓環節分成認知實訓技能、專業實訓技能、綜合實訓技能和定崗實訓技能,實訓教學體系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虛擬到真實、由校內到校外的逐層遞進的實訓體系,實現了學生專業技能的逐步提升。教學中導入基礎實訓,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熟悉工作流程。導入企業案例,依據企業技術標準考核實訓成效。導入職業技能競賽項目,將技能競賽與實踐教學環節相融合,以賽促學。
3.“五工程”雙師團隊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雙師素質,既要有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理論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師的實踐技能,這樣能才有效完成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任務。根據服裝專業群的教學需要,整合專業群相關專業專兼職教師資源,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將教師分類培養。專職教師主要分為是專業帶頭人培養、骨干教師培養和一般教師培養等。兼職教師隊伍通過引入社會力量發展職業教育,將兼職教師分為專家型、授課型和指導型。按照“聘任名師、培養骨干、專兼結合”的原則,以站穩講臺為基礎,通過專任教師下企業鍛煉、兼職教師經常接受高職理念培訓等方式,提升專業教師整體水平,打造出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通過“五工程”雙師團隊的培養形式,形成“一師一室一門類”、“一師一企一項目”的專業雙帶頭人培養,“一專一兼一課程”、“一師一企一崗位”的骨干教師隊伍培養,“一師一徒一技藝”的一般教師培養。
3.1專任教師隊伍建設
通過“一師一室一門類”、“一師一企一項目”的培養,實現了專業雙帶頭人負責專業建設與改革工作;通過“一專一兼一課程”、“一師一企一崗位”的培養過程,提升了骨干教師隊伍素質,使他們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中發揮了骨干作用;通過“一師一徒一技藝”的培養途徑,實現一般教師素質的整體提升及教學團隊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不同背景和工作經歷教師的優勢,引導專業與企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通過定期參與國內國外學習培訓,提高高職教育理論和專業技術水平,專業帶頭人負責指導青年骨干教師和教學團隊建設,有計劃地安排骨干教師、一般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獲取企業現場實踐經驗,參與企業項目研發。
3.2雙師團隊建設
通過校企“互兼、互聘”,實現“五工程”師資的培養,打造一支具有現代職教理念、師德高尚、技術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專業群教學團隊。派遣專任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做到“一師一企一崗位”,教師參與企業項目設計、開發與產品推廣,培養實踐和技術研發能力,充分保證專任教師每年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產一線進行實踐。教師結合自己的授課內容和研究方向,在校內服裝設計與技術研發中心掛職鍛煉,積極與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將產、學、研有機結合,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3.3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從合作企業中高薪聘請一批高水平的一線技術骨干,建立兼職教師動態資源庫,確保充足的兼職教師來源。通過與企業或個人簽訂定期合同,妥善解決兼職教師的穩定性。同時建立企業兼職教師培訓制度,調撥專項經費,對兼職教師進行高職教育理論、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培訓,以更好地適應本專業教學。
4.結語
師資資源往往是制約專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而教師的成長絕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必將是長期的持之以恒的過程。因此,應當集中優勢教師資源,通過雙師團隊建設形成合力,加快教師的成長。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實踐教學前提,實訓環節的實施效果關系到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葉紅春,羅庚,劉磊.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與實踐教學體系[J].現代教育科研理論,2013(7).
[2]韓敘.高職實踐教學體系要素構建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2(1).
篇11
【作者簡介】叢開源,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南通,226011)黨政辦公室主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服裝專業課程改革與課程建設。
課程是使教學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手段,課程研究在教育體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課程標準作為課程改革和課程實施的平臺,其重要性越來越凸顯。課程標準具備一般標準的基本特征,但是,課程標準不是硬性的規定或準則,更不是簡單的限制,而是課程實踐的參照與導向。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數以億計的初、中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制訂中等職業教育核心課程標準突出了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理念和價值取向,是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服務學生發展需求的必然。為此,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課程標準的編制突出了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理念和價值取向。
一、以課程觀統領課程標準
(一)貫穿課程理念
課程觀是對課程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包括對課程的概念、課程的編制、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認識。新的課程觀認為: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是學習者從學習活動中獲得的一切經驗或體驗。由此可以看出,關注學生在獲得經驗中的體會和強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的發展是新課程觀的核心理念,其實質是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
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課程標準在編制過程中以新課程觀核心理念為主線,體現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經驗的課程價值。以“服裝造型設計基礎”課程為例:“課程設計思路”回答了“創設活動的依據”,“課程目標”回答了“活動效果的預設”,“課程內容與要求”回答了“獲得經驗的媒介”,“實施建議”回答了“獲取經驗的方式和手段”,系統架構了學生形成專業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這種在“做中學、做中教”過程中關注學生與教師在經驗中不斷成長和發展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也要求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識的自主建構者。在互動、碰撞、交融過程中,教師不斷反思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不斷修正思想觀點和行為。[1]
(二)突出職業能力
將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被稱為職業能力。“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以服務為宗旨”就是指“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出發點”;“以就業為導向”就是指“把服務于社會對職業性人才的現實需求和學生優質就業作為落腳點”。兩者的有機結合就是強調要把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作為著力點。
專業能力(知識應用)、人格能力(行為方式)和社會能力(價值觀念)構成職業能力的三個維度??梢赃@樣認為:在具體的工作情境中,引導學生以合理的行為方式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建立知識與任務(給定的任務、重組的任務、未來的任務)的聯系就是職業能力的培養。
比如:中等職業教育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服裝結構設計基礎”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為“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掌握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變化規律,能依據制圖規定和方法步驟進行一般式樣服裝結構制圖,形成要素整合、觀察比較、解析評判等基本職業素養”,它整體綜述,高度概括了專業能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知識與任務聯系的方法。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為:1.掌握結構設計原理與規律,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的方法和步驟,樹立科學、系統的結構設計理念。2.理解人體結構與服裝的關系,能感知二維形態與三維形態空間轉換關系,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評價和借鑒服裝典型品種流行款式結構變化和板型特點。3.具備識讀理解任務單和一般式樣服裝款式圖結構特征的能力,能運用平面結構設計的原理、方法和規律進行一般式樣服裝結構制圖和用料核算及排料。4.具有獨立思考、獲取資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安全、節約、環保意識。5.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和勤于觀察、敏于發現的求實精神。這種分點描述指明了知識與行動的內在關系,呈現了職業能力構成要素,傳遞了應該以什么樣的行為方式、行為規范來獲取、應用并檢驗知識。
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是基于職業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提出的,從分析學生基本情況、培養能力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入手,按照工作任務的邏輯關系設計學習領域,對建立知識與任務的聯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服裝結構設計基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要求”為例(如表1所示):
表1 “服裝結構設計基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要求”
[模塊 教學
單元 內容及要求 參考
學時 襯衫結構設計 略 略 略 連衣裙結構設計 連腰型連衣裙結構設計 1.具備根據文字描述,繪制連腰型連衣裙平面款式圖的能力
2.認識連腰型連衣裙構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運用原型法結構設計原理和方法,依據人體和款式特征,結合給定的規格和要求,完成合體連腰型連衣裙結構制圖
篇12
Tuo mingbei[1]zheng limin[1]chen cheng[1]guan can[1]
[1] CSCEC Strai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uzhou350014
Abstract: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ten appears quality problems in soft ground conditions, it usually adopts filling pile or picking pile,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a safe, reliable and economical effe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bination method of expanding the cap and clasping pile group,which i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to do reinforcement design for overturning resistance stability of tower crane pile cap.
Key words: pile cap;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einforcement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高層建筑物的增加,塔吊(即塔式起重機)的使用日益增多。然而,在塔吊基礎的結構設計以及其抗傾覆穩定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數量甚少。一些施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盲目縮小塔吊基礎尺寸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屢見報端;相反,為了安全而盲目擴大塔吊基礎的尺寸也是不可取的。講成本的同時必須先講安全,離開安全講成本是得不償失[1]。施工單位遵循這個原則,考慮塔吊基礎的選型,布置以及安裝,但是因為施工現場的復雜性,往往也碰到一些特殊情況。
1 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南臺島倉山組團中部,位于福灣路與鳳山路交叉口,體育場主體平臺輪廓近橢圓形南北長為354m,東西寬310m,工程正負零為羅零高程+8.450,結構型式為框架剪力墻結構,地上四層,無地下室,總建筑面積119,772 m2,占地面積63,614㎡,看臺高度:30.780m,由二層平臺及平臺下空間、6萬人看臺及看臺下空間和東西對稱兩片罩棚及罩棚下空間組成。
本工程計劃沿體育場周邊后澆帶處布置10臺QTZ160塔吊,臂長60m,使用高度為53m。塔吊基礎采用樁承臺基礎,承臺尺寸為5米×5米×1.8米,承臺配筋為雙層雙向B20@150,混凝土強度C35。基礎樁為泥漿護壁沖孔灌注樁,樁徑為800mm,樁身配筋按抗拔樁配置主筋為16B20,箍筋為A8@200,混凝土強度為C40。樁頂標高5.8m,樁頂進入承臺內100mm,樁頭鋼筋錨入承臺長度為1m。
在塔吊樁基砍樁時,發現5#塔吊承臺底其中一根樁在設計標高以下樁身為素混凝土,未見鋼筋籠。顯然該樁基的抗拔、抗剪切承載力嚴重不足,達不到設計要求,為此應對該塔吊樁基承臺進行處理。
2 補強方案選擇
方案一:補樁法
一般情況下,發現樁基達不到設計承載力,可采取廢除不合格樁,在原有樁基旁邊重新補打1~2根樁的方法,承擔原樁的上部荷載,以達到樁基補強目的。但是本工程原有樁基數量很多,樁間距較小,且場地屬于軟弱地基,淤泥較多,補樁時易產生擠土效應,粉質粘土會繼續液化,孔隙水壓力將升高,易造成土體隆起,影響原有樁基的樁身質量,甚至拉斷樁身[2]。且現場樁基已施工完畢,樁機已經全部退場,重新補樁,施工機械需重新進場,基坑需重新回填,工程量大,施工成本不夠經濟合理,所以這一方案不理想。
方案二:接樁法
當成樁后樁頂標高不足,常采用接樁法處理,挖出樁頭,鑿去混凝土浮漿及松散層,并鑿出鋼筋,整理沖洗干凈后,用鋼筋接長,再澆筑混凝土至設計標高[3]。但是本工程樁基是因為鋼筋籠在拔管澆混凝土時掉下去,造成樁端變成無配筋素混凝土,且無法探知鋼筋籠具置,同時樁身周邊是淤泥,如若開挖接樁,需要有支護措施,同時也會撓動基底原狀土,破壞樁身摩阻力,結果不一定能達到補強的目的,所以這一方案也不宜采納。
方案三:擴大承臺與群樁抱箍組合法
因該工程的樁身質量問題,補強方案選擇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承臺在承受傾覆力矩時,樁基抗拔承載力不足,造成安全事故。根據樁同作用效應和轉換結構的概念,筆者決定加大承臺截面尺寸,同時在承臺底預先澆筑一層厚板,將塔基的4根灌注樁抱箍在一起,形成整體。該方案利用承臺自重增大基礎的抗傾覆力矩,同時利用厚板的抱箍作用使群樁效應得到更大的發揮,從而達到增大塔基抗傾覆力矩和減小樁基抗拔力的功效,既經濟又合理,所以筆者最終選擇該方案,下面主要對該方案的結構設計和施工控制進行詳盡介紹。
3 塔吊基礎結構設計
3.1 塔吊及基礎的基本參數信息
本工程塔吊基礎采用樁承臺基礎,承臺尺寸為5米×5米×2.2米,承臺配筋為雙層雙向B20@150?;A樁為沖孔灌注樁,樁徑為800mm,樁身配筋按抗拔樁配置主筋為16B20,箍筋為A8@200。樁頂標高5.8m,樁頂進入承臺內100mm,樁頭鋼筋錨入承臺長度為1m。
承臺底部厚板加強帶的尺寸為5m×5m×0.5m,板帶配筋為雙層雙向C14@200,樁身兩側暗梁配筋:C14@200,2C20:2C20。
本工程塔吊基礎樁基各土層參數參照5#塔吊位附近的地質資料,見表1。
本工程塔吊不采用附墻,塔吊基礎節與承臺采用地腳螺栓連接,塔吊基本參數見表2。
表15#塔位各土層厚度及阻力標準值表
表2 塔吊基本參數表
3.2 塔吊基礎結構驗算
1)塔吊基礎承臺頂面的豎向力和彎矩計算
(1)豎向力
工作狀態下:F工=1.2P1=1046.40kN;非工作狀態下:F非工=1.2P1=926.40kN
水平風荷載計算
工作狀態下:Wo=0.5kN/m2;Fvk=qsk×H=1.23×53.00=65.09kN
非工作狀態下:Wo=0.70kN/m2;Fvk=qsk×H=1.78×53.00=94.34kN
(3)塔機的傾覆力矩
工作狀態下:Mk=2654+0.5×65.09×53.00=4378.89kN.m
非工作狀態下:Mk=2925+0.5×94.34×53.00=5425.01kN.m
2)樁頂豎向力的計算
依據《建筑樁技術規范》(JGJ94-2008)的第5.1.1條,在實際情況中x、y軸是隨機變化的,所以取最不利情況計算。
樁基承臺自重:G=1.2×(25×BC×BC×HC)=1.2×(25×5×5×2.2)=1650.00kN
經計算得到單樁樁頂豎向承載力設計值,
最大壓力:Nmax工=(1046.40+1650.00)/4+4378.89+65.09×2.2)×2.12/(2×2.122)= 1740.630kN。
最小壓力:Nmin工=(1046.40+1650.00)/4-4378.89+65.09×2.2)×2.12/(2×2.122)= -392.430kN。
最大壓力:Nmax非工=(926.40+1650.00)/4+(5425.01+94.34×2.2)×2.12/(2×2.122)= 1972.533kN。
最小壓力:Nmin非工=(926.40+1650.00)/4-(5425.01+94.34×2.2)×2.12/(2×2.122)= -684.333kN。
3)樁豎向極限承載力驗算
由于5#塔吊樁的入土深度為33m,所以樁端是在第5層土層,單樁豎向承載力驗算:
Quk =u∑qsikli+qpkAp =2.512×(1.50×30.00+4.1×10.00+12.3×50.00+2.4×55.00+12.7×65)+0.502×1.0= 4166.654kN
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Quk/2=4166.654/2=2083.327kN;
Nkmax=1972.533kN≤1.2R=1.2×2083.327=2499.9924KN;
4)樁基礎抗拔驗算
樁承載力計算依據《建筑樁技術規范》(JGJ94-2008)的第5.4.5條。
群樁呈非整體破壞時,樁基的抗拔極限承載力標準值:
Tuk=Σλiqsikuili
Tuk=2.512×(1.50×30.00×0.75+4.1×10.00×0.7+12.3×50.00×0.75+2.4×55.00×0.75+12.7×65×0.7)= 3015.7816kN
樁基抗拔承載力公式:
Nk≤ Tuk/2+Gp
其中 Nk - 樁基上拔力設計值,Nk=684.333kN;
Gp - 基樁自重設計值,Gp =3.3×0.502×25=414.15kN;
Tuk/2+Gp=3015.7816/2+414.15=1922.0408kN > 684.333kN;
4 塔吊基礎施工控制
4.1 施工圖設計
根據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11G101-1,結合配筋要求,繪制施工圖,指導現場施工,如下圖所示。
圖1 加強帶配筋圖
圖2 基礎承臺配筋圖
4.2 施工控制要點
1)施工順序
土方開挖樁頭鑿除墊層施工磚胎膜砌筑鋼筋綁扎(埋件預埋)土方回填混凝土澆筑養護
2)施工要點
(1)塔吊基礎承臺采用放坡開挖,承臺頂部應預留20cm的土采用人工開挖,防止原土擾動;
(2)樁頭鑿除時應先在樁頂標高上5cm處彈出控制線,沿控制線用電錘打孔,打孔深度不得小于200,然后沿鉆孔位置剔除混凝土,將鋼筋主筋找出后順著主筋將控制線以上混凝土保護層剔除,剔出全部主筋,注意避免剔傷主筋,然后將內部混凝土鑿除;
(3)磚胎膜砌筑完成達到一定強度后,分層回填至磚胎膜2/3高處,待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再回填剩余土方,防止磚胎膜變形;
(4)基礎鋼筋施工時應做好防雷接地預埋;機腳螺栓預埋位置、尺寸要絕對正確,應特別注意做好復核工作,尺寸誤差不超過±0.5mm,螺紋位須抹上黃油,并注意保護;
(5)混凝土澆筑應采用分層澆筑,分層厚度不大于500mm,澆筑完成后12h內采用棉氈覆蓋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小于7d。
5 結語
福州地區工程地質普遍存在軟弱土層,塔吊基礎普遍采用樁基礎,在施工中樁基出現質量問題時,補樁、接樁并不是唯一的選擇。應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補強方式。本文的補強方式在保證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即能節省成本,又能加快進度,可為類似工程情況提供成功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謝冰. 建筑施工中塔式起重機抗傾覆的控制及基礎設計,廣西城鎮建設,2006,4:31~34
篇13
一、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現狀及問題
1.教學環境差
學校教學環境與企業真實的生產、制度環境差距大,學生希望增強實訓、實習環節。教學基本實訓基地應包括有服裝展示廳、設計工作室、服裝工藝工作室、服裝陳列實驗室、服裝CAD實驗室、立體裁剪實驗室等,但大多數院校因為經費的問題,教學環境以及條件與企業生產環境相差甚遠。
2.專業設置內容不合理
課程的設置、內容與就業崗位工作脫節,理論過多,實踐過少,應多開實踐課程,讓學生掌握工作經驗。服裝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真正認識服裝,才能獲有更多的直接經驗,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設計。
3.實驗教學設備不夠先進
學校的實驗設備在先進性方面與市場有差距。目前市場上比較先進的實驗設備主要有香港、日本、歐美等先進國家專業教材和最先進的電腦CAD輔助設計、打板放碼以及最新流行資訊等,但這些我們都還不具備。
二、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
1.教學做一體的教學內容
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還要進一步地改進和完善,要與實際結合、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與具體課題結合。服裝設計專業只有與企業緊密結合,與具體課題緊密結合,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才會迫使教師不斷更新、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可以防止空洞的教學理念?;谶@個理念,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有目的地淡化理論課與實踐課界限,讓每門專業課都成為實訓課,同時引入企業內容,把課程項目化,分為虛做項目和實做項目,虛做項目在校內進行評價,實做項目由企業評價,使學生在校即可積累工作經驗。
此外,筆者總結了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服裝設計課教學進行了一些有的放失的改進,把扎染和蠟染的工藝制作過程的教學和設計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避免了傳統設計教學的一些弊病,從面料的圖案和色彩設計制作開始,再到款式的設計,面料的裁剪、縫制,設計版面的制作一直到最后的整理完成,每個過程都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從而讓學生自己設計出一件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體現每個學生自己個性的服裝。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提高了同學們的設計水平,把純粹的理論學習變成了激發同學們設計興趣和動手能力的精彩課堂。
2.團隊的教學模式
團隊教學的內容主要有如下內容:
(1)一門項目課程由2~3位專業教師組成團隊進行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時間上相互交叉銜接。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在做中教、做中學。
(3)淡化考核,注重過程管理。
3.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師資力量
一要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如組織教研項目、教學研討會等;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實行公開課制度、聽課制度、師徒結對幫扶制度、教研活動制度等。三要組織培訓,多送教師去國外交流,參加專家講座以及下企業鍛煉。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