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任務型語言教學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任務型語言教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任務型語言教學

篇1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落實新課標最有效的教學途徑之一,它認為學習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過程,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可同時進行探究的環境,教學應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使所學知識在情境得以運用。因此,我把創設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作為自己的課堂教學目標,并進行了嘗試。

二、嘗試階段的教學反思

在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初期效果不太理想,反思原因:

1.盡管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目標比較明確,但對于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挖掘得不深,學習的材料只限于教材本身,未能作適當的補充,使得為學生提供的語言情境缺乏現實性和廣泛性。如在學習What does your mother/father do?時,關于職業類詞匯,教材上只出現過farmer worker teacher doctor nurse,而這些詞匯遠不足以展示目前現實生活中的職業種類,其他如manager dentist, engineer CEO…等陌生的詞匯又對學生的發揮產生障礙。為此,我在第二次授課時補充了一些常見的職業詞匯,并引導學生利用查字典、上網求助等方式,集中識記相關生詞,而后,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

2.對于完成某個教學任務的目標設計的活動及任務的要求不恰當,沒有更好地體現出循序漸進的“腳手架原則”,因此未能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實現。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實踐中的體會

在深入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施過程中成功與失敗經驗,我總結出以下幾種能夠更好地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活動方式。

1.創設形象思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最關鍵的環節是新思想和新事物的產生。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 因此,訓練學生發揮右腦的想象、直覺、靈感及形象思維的能力,可以促進學生的非智力素質的快速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在學習My Neighborhood時,我用“夢想劇場”的方式,讓學生設想自己最喜歡的小區的樣子。學生們表現得非常積極,活動的形式也靈活多樣。有對話、獨白甚至短劇,可見,形象思維能把現有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以各種表現方式準確地表達出來,提高了學生創新運用語言的能力。

2. 創設質疑探究情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需質疑、探究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提出新見解,能激活學生內在的智慧潛能,實現開發、訓練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在學習clone一課時,我嘗試讓學生思考:我想克隆什么?我的克隆是否可行?如果行不通,怎么辦?學生熱烈討論,提出許多新想法。這種不確定的情境,提高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創設團結合作情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當今社會雖然充滿競爭,但更多體現出合作中的競爭。因此,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為此,在教學中注重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圍繞任務,分工協作,團結一致,使小組活動任務得以高效、順利的完成。如在學習How do they go to school時,我特意設計了一個表格,要求學生分成小組填表,并以敘述性的語言匯報本班中How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on foot/by bike/by bus……?并限定填表的時間。如果由一個人去逐一調查,在限定的時間內肯定無法完成任務。于是我引導學生合理分工,分頭搞調查、填表格、匯總、撰寫總結性報告,最后再由專人用英語匯報。整個活動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在為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更為他們日后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4. 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創設貼近時代的情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對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知識的獲得,而是掌握信息處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優秀的心理品質,以提高適應社會并很好地融入社會的能力。如在學習transportation時,我提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確定春節旅游的最佳地點并說明理由。課余時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平臺,獲取了大量國內外著名的旅游景點的知識。課上,我要求每位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在小組中匯總、討論、陳述理由,最終確定小組的旅游目的地。如此一來學生在學會利用巨大的網絡信息資源的同時,接觸了身邊及書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導下,走進一個廣闊的求知空間,自我學習、自我進步,把自己培養成創造性人才。

英語教學的探索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2

作者簡介:馬宇艷,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性的政治會議、貿易往來、經濟合作、文化技術交流日益頻繁,而這些活動往往都是通過英語來進行的,英語的使用價值越來越高,作為傳輸英語的主陣地英語課堂教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各種英語教學法應運而生。如,聽說法,認知法,交際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等等,其中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由于它的獨特性而在英語教學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從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含義、特征、優勢,理論框架及設計原則,及其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入手,闡述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與英語教學的關系。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含義

在語言教學中,“任務”這一術語的提出,首先區別于機械的操練活動。操練的的主要導向為語法和形式,包括語法規則運用、重復、模仿、演習等活動。總之,它與發展語言的準確性相關。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以任務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法,它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使用英語會話,交流,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完成一系列根據其現有的水平和發展要求而設計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學以致用,用已掌握的英語根據情景去做事情,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從而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下,在討論和會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強調以各種各樣的、層次不等的英語學習任務為基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必須有嚴謹的思考過程,即學生要思考如何完成當前的學習任務,而不是如何學會英語的語言形式。在這些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達或意義上,而不是在操練語言形式上;它把英語語言應用的基本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這種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它重視的是學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的能力培養和在完成任務過成中的參與和交流活動。提出任務應滿足五個標準:①意義至關重要。②有需要解決的交際問題。③與現實生活中的活動聯系密切。④應把任務的完成放在第一位。⑤任務從結果來評價,也就是說是以任務的恰當完成而不是以語言形式的精確性來評價。任務性語言教學在熟練發展目標語和培養學生信心方面非常受歡迎。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作為眾多外語教學方法中的一種,任務性語言教學的應用研究開始走向多層次化,它一方面來自于對語言習得的研究,根據語言習得懂得客觀規律。因為,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即語言的真實使用。學習者不僅應該注重語言的學習,而且應該關注學習過程本身。學習者個人的生活經歷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原材料,學習者應該努力將課堂內的語言學習與課堂外的語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任務性語言教學具有目的性、主體性、交際性、合作性和生活性等基本特點。

1.目的性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通過語言學習者在課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的。學生為了實現學習目標,必須進行目的明確的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目標可以由學生自己確定,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為學生確定的。任務目標可以單一化,也可以多元化,既有語言知識(如語音、詞匯、語法、會話)方面的目標,也有語言技能(如聽、說、讀、寫)方面的目標,還包括較強的表達能力、語篇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等等。任務型語言教學將“任務”作為重中之重,任務中的問題不是語言本身問題,但是需要用語言來解決。課堂活動任務化使得活動更具目的性,從而保證真實交際的產生。Widowson指出:“學生使用語言并不是為語言本身,而是利用語言達到獨力地交際目的。”

2.主體性

社會建構理論是任務型語言及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這種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和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授的。這種構建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它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教學的核心問題。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語料和語境,將學生校外的生活閱歷和校內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將聲情并茂的圖片、報刊文摘、個人生活閱歷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由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知識。學生獲得知識要靠他們積極的探討、思考,實踐等親身體驗,然后再進一步探究,最終能水到渠成。教師是探究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具有創造能力的學習社會中的主體。如果學生參與得越多,學生就越有自主的感覺和體驗。如果學生具有成就感,就會更多地參與,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也就越強,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言的發展。

3.交際性

具有交際性的教學途徑很多,任務型語言教學就列為其一,在利用任務性語言教學時,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難度不等的任務發展交際能力。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往往與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活動有許多相似之處,它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交際過程的重演,使學生為完成某項任務,用目的語進行的有交際意義的活動,這些任務的運用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交際化,在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交際水平、交際素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良的交際素質要求學生增強自信心,勇于在眾人面前講話,消除自卑、自閉心理。在實施任務型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以交際為目的的各種任務,學會尊重別人,樂于交往,與別人融洽合作,學生主動參與交際過程,在完成任務時暢所欲言,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生如果具備了優良的交際素質,那么他們就具有很強的變通能力,抗挫性很強,具有堅強的意志力,遇到困難時不灰心,不氣餒,并樂于接受新生事物,創新能力較強。

4.合作性

語言的習得是在大量的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通過交互活動,語義磋商,進而達到語言輸出的目的。在執行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合作互動的思想應該被體現出來。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形式是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尊、互敬、互幫、互助的互動活動。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多數任務是通過分組或分小隊來合作完成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較量/競爭/比賽轉化為小組或小隊之間的較量。在這個較量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積極運用所掌握的語言,精誠協作,互幫互助,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也彌補了一個教師難以應對眾多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的不足,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實現預期發展的目標。

5.生活性

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各項活動是非常富于實踐性的語言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所教授的教材的內容,給學生設計適當的任務。在教師設計任務時,給學生提供準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背景知識和相關資料,這樣能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言。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他們的興趣出發,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引入學習環境,把學生個人生活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資料,將課內的語言學習與課堂外語言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與生活相似的語境中,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學習,深深感受到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自己的生活實踐密切聯系,增加了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最大程度地調動出來。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優點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采用滿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機器,只是孤立地學會了一些語法或表達方式,往往學的是啞巴英語,并不能真正地使用目標語進行交際,更不用說能游刃有余地表達思想和情感。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反映出外語教學從重視語言知識轉向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外語教學從重視教師的作用轉向了重視學生的作用,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而是主動地開動腦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因而大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出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任務型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是強調以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任務為基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必須有思考的過程,即學生首先要考慮如何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是如何學會英語語言形式,它把英語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語言學習途徑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任務型學習活動有比較明確的目的,因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容易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體會成功,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感到自身的不足,有助于激發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想法,啟動不斷學習語言的內在動力。

三是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需要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思維,應變,創新,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

四是在進行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學生綜合使用多種語言技能或語法知識,綜合語言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任務型教學法通過相對真實的任務,使學生在通過小組討論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動努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語言運用的廣泛性、深入性、復雜性、機動性都得到全面地體現。因此,無論從教學目標,還是從教學模式來看,任務性語言教學集傳統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的優勢于一身,有其獨特的吸引力。

四、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的基本步驟

Willis在她的著作《任務型學習模式》中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課堂活動的大致模式:以任務為基礎的學習建立在三個階段上。第一個階段是任務前階段(pre-task),包括介紹話題和任務。在這一階段,教師引入任務,與學生一道探討話題,教師著重介紹完成任務時所學的詞匯和短語,也可以學習一些對完成該任務很重要的新單詞和短語。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理解任務的要求并為完成任務做準備,學生可以在其間看一看其他人在完成類似任務時所使用的材料;任務中階段(task- cycle/while-task),又稱實施階段,包括任務、計劃和報告。在這個階段,學習者一對一或分成小組來進行活動(通常是閱讀或聽力練習,或是解決問題的練習),然后各組學生準備向全班匯報他們是如何完成任務的,結論是什么,最后以口頭或書面形式把自己的發現介紹給全班同學;任務后階段(post-task)即語言焦點階段(language focus),包括分析和操練。學生分析其它各組執行任務情況和所學內容的語言特點,分析中和分析后在教師指導下練習新的詞匯,短語和句型。因此,任務后階段是驗收和提高階段。這三個階段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核心階段是任務中階段,任務前階段是準備階段,為任務中階段做好了鋪墊,任務后階段是前兩個階段的升華,它為學生提供了再做任務的機會,促進學生反思任務完成的過程并進一步關注語言的形式。通過分析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步驟不難看出,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通常分為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三個階段,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步驟,在我國英語教學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對于教學實踐具有較大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2.設置的三項重要原則

任務的設置需要考慮三項原則:真實性原則;形式/功能原則;任務依賴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指學習者所接觸和處理的語言材料是真實的。這些語料應該是那些在目的語語境中出現的口語或書面語,而不是特意為教授語言而編撰的。

形式/功能原則是指所設置的任務要使學習者運用歸納的或演繹的方法來發展他們對不同語言形式的功能目的的理解。任務依賴原則與教學法程序有關,也就是教學中諸任務排列的邏輯次序。這條原則蘊含的一層意思就是:任務須按照從接收性任務向生產性任務的次序排列。即聽和讀的任務應該安排在寫和說的任務之前。這條原則蘊含的另一層意思是:復制性任務應該在創造性任務之前。復制性任務指的是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語料再生出語言,創造性任務指的是學生操用他們以前從未被提示過的語言形式完成任務。

3.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英語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英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了教學內容與目標的人文性,學生學習過程的自發性和探討研究性。因此,在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但要考慮到語言的可操作性,還要考慮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是否能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是否具有交際性。下文以Unit 4 Text I A Man from Stratford——William Shakespeare為例,說明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課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任務前階段: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應先要求學生以小組或小隊為單位預習課文,學生應完成的主要任務是搜索關于莎士比亞的相關資料,比如其生平故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特點,并對所搜集的資料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分類、匯總,讓學生了解文章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歸納出文章的主題和每段的段落大意。

I.Thesis of the text:Shakespeare(1564~1616),the English playwright and poe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Period. He wrote 37plays,two narrative poems and 154 sonnets .Although he lived a poor and hard life,he was optimistic and tried his best to engage in what he liked and produced a lot of remarkable works. We should learn his noble qualities such as:optimism,diligence and strong-will.

II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One:William Shakespeare signed his will in1616 and he was a wealthy man.He left his famous legacy to his wife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his estate to his daughter.His works were the best compared to his contemporaries.People are not so sure about his personal life.

Paragraph Two:Shakespeare’s birth place was Stratford-upon-Avon, its business had been thriving.It had been a tourist center.People think that it is worth visiting.

Paragraph Three:To know Shakespeare’s life is to become engaged in a kind of detective story.Although there are plenty of clues,but evidence and facts are few.

Paragraph Four:The scholars are not sure what happened to him during these seven years.They think the most probability was that he traveled abroad.

Paragraph Five:He produced a lot of works,he achieved fruitful achievement.

Paragraph six:After his death he left behind a mass of questions that have puzzled the experts.

Paragraph seven:Nothing remains of the busy writer’s own handwriting but the signature.

同時,把課文中的生詞、句型和短語勾劃出來,讓學生進行討論,以減少閱讀的難度,掃除閱讀上的障礙。教師可根據這一環節中的問題和錯誤,對其中較普遍和典型的問題加以指點,糾正。

(2)任務中階段:語言教學的初衷是學習語言知識,終點是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在語言規則語言知識的反復操練下產生的,課堂語言教學必須進行從語言形式到語言運用的轉變,所以這個階段要設計多個微型任務,形成任務鏈。任務的設計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形成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過渡以及高級任務包含初級任務的循環。教師應對教材進行鉆研,創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有實際意義的交際,在這些交際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是整個任務的執行階段,教師可根據前一階段的一些情況,以具體任務的形式來完成此階段的活動。學生以個人、結對子或小組形式完成各項任務。本階段學生應暢所欲言,注重語言的流暢性,同時激發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興趣,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如: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①How is Shakespeare related to Stratford?②Is the text about Shakespeare’s life and career?③Can you say sth about Shakespeare’s personality?Use som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is?What kind of noble qualities should we learn from Shakespeare?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引出課文,接下來還可以設計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的問題。針對任務前階段學生對生詞短語的討論的情況,教師可適當地對學生理解的不到位的短語,句型等進行講解。①amount to:add up to;reach,總計,達到:eg.His whole education amounted to half a year.②rather than:instead of eg.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by bus rather than by train.③confirm:prove the truth of something,證實;證明;確認。eg.He confirmed this novel was written by LuXun.④in a flash:very quickly;at once;immediately.eg.She realized in a flash she should receive further education.⑤talkinto doing:persuadeto do sth eg. He talked his brother into joining the army.

(3)任務后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對前兩個階段各類任務所完成的情況進行總結,各小組向全班展示所完成任務的成果,這樣學生可以接觸到跟多的口頭語和書面語,他們可以使用正式嚴謹的語言。教師可以讓各小組進行簡要匯報,然后讓大家對他們所匯報的內容進行比較。也可以只讓其中的優秀小組進行完整匯報,其他人進行評論,補充觀點,做一些詳細記錄。Willis提出了兩種任務后活動:分析和操練。教師要對學生所展示的成果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不足,同時對于共性的問題進行點評,必要時進行一些操練活動。

五、結束語

總之,任務型語言教學已經成為高教界倡導的一種新型的語言教學形式,是英語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它有效地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得英語課堂氣氛活躍,變機械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和能力的舞臺。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任務型教學法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推崇的新型教學方法,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挑戰與創新。教師在任務型語言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不斷的改進與完善,不斷探索英語的教學新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語言。簡單地說,就是“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學了就用。”它立足于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能“自己站起來走路”。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1.通過交流學會交際。交際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各項任務的完成離不開真實的交流,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能力的提高,只有任務型練習才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

2.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的環境。因為真實的場景能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約束地真正體會語言,理解語言并大膽地運用語言,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而情景教學是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的有效途徑。

3.既關注語言本身,也關注學習過程。任務型語言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task),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

4.具有師生角色。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為了使學生成為交際者,教師應扮演助學者,任務的組織者和完成任務的監督者,有時也加入到活動之中擔當學生的伙伴,與學生共同完成交際任務。

5.學習者個人的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因素。任務型語言教學追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活動設計

1.任務的設計要有興趣性、真實性。因為學生興趣與學習效果及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而設計的活動,根本喚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達不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例如,學習JEFC Book II Lesson23‘Who has the coin’教師可創設如下活動:(1)簡單介紹游戲規則,同時處理新單詞和詞組。(2)在教師指導下做游戲。(3)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游戲的規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角,通過親身參與活動,通過描述游戲規則,使其口頭表達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2.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任務越容易,參加任務的人就越多,獲得的成功體驗也就越多,學習興趣就會越濃厚。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隨著任務的漸漸深入,學生對任務信息的了解不斷增加,稍難的任務也會顯得容易起來。如JEFC BookI Lesson74,可設計如下任務:(1)讓學生看投影片2分鐘,然后關投影,讓學生說出畫面中的food, drink and fruit.(2)Make a survey,問一個朋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然后給出調查結果。(3)假如你晚上邀請朋友吃飯,要去商店買食物、飲料、水果,據此編寫一個對話。下面是一組學生編的對話:

SA: Can I help you?

SB: Yes, please.

SA: What would you like?

SB: I’d like six pieces of bread and some meat.

SA: Would you like sth. to drink?

SB: Yes. I’d like two bottles of coke.

SA: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SB: I’d like three kilos of apples and pears.

SA: Is that all?

SB: Yes. How much are they?

SA: Let me see. Er, 30yuan.

SB: Here’s the money.

SA: Thanks.

SB: Bye-bye!

3.任務的設計要有多樣性。語言交際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多設計一些能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任務型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1)名片/地圖式。例如,在教學了JEFC Bookl Lesson120后,可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名片,學了BookII Lesson28后,任務如下:畫一幅自己居住地的地圖,并編一個對話。

(2)辯論式。例如,在學完BookIILesson30后,可設計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辯論:Is the business man good or bad?

下面是部分學生的回答:

S正:I think the business man is good because he has much money. He ca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He can buy many things. He can give much money to help the poor people.

S反: I think the business man isn’t good because he is tired. He is dangerous. He is too busy to look after his family well.

(3)競賽式。學生好勝心理和集體榮譽感很強,通過競賽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例如,在教學完形容詞后,可設計如下任務:a.在黑板上寫10個形容詞(應有明確的反義詞);b.把學生分成兩人一對或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分別找出其反義詞并寫在紙上。C.把所找出的反義詞都一一對應地寫在黑板上,然后擦去原詞,看誰先根據所找出反義詞再恢復原詞。

(4)寫作式。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語篇能力,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語言錯誤和語言方面的不足有更清楚認識,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5)繪畫式。例如,在教學了There be句型后,可設計如下任務: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房間。

(6)表格式。例如,在教學了Family and Work后可布置如下任務:讓學生建一個家庭檔案

Family member

Name

Age

Job

Hobbies

(7)對話式。例如,BookI Lesson75,讓學生看圖編對話,下面是一組學生編的對話:

A: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B: I can see some bananas.

A: How many bananas can you see?

B: I can see three.

A: I don’t think so. I think there are four, the other one is in Polly’s mouth.

B: Oh, yes. You’re right.

4.任務的設計,還應延伸到課堂之外。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任務型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展現才能。

四、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只有根據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才能達到交際效果。

2.教師應設計出各種使學生講話的沖動及表達的欲望的活動。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空間,指導他們在有表達欲望的活動中得到結論。

3.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難合理。任務太容易或太難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

4.任務必須有一個結果。在任務完成以后,學生應該有一個成果。學生可分小組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教師進行評價等方式展示出來,使完成任務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篇4

“任務”(task)一詞進入應用語言學文獻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不同時期和流派對這一術語的解釋不盡相同:

(1)Long(1985)從非語言的角度把任務定義為: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一種無償或者有償的工作。(2) Breen認為:有助于達到語言學習整體目標的所有課堂活動都可看成是任務,包括簡單短暫的語法練習以及復雜耗時的集體課堂活動。若泛泛地將任務理解為“活動”或“練習”,就掩蓋了“任務”這一概念的師生及生生互動、探究、對話、創造等特性。(3)Nunan從交際的角度認為:交際“任務”是學習者使用目的語來理解領悟、處理問題、發揮創造、相互交流的課堂教學活動。這一概念忽略了語言教學中的另外兩個必不可少的方面:知識認知和意義追求。(4) Krahnke認為:“任務”是為了語言學習而進行的具有非教學目的的活動,也就是說,Krahnke將語言任務看成課堂之外、日常生活之中的社會交際實踐,具有交際目的而非教學目的的活動才能稱之為任務。(5)Bygate,Sketan和Swain(2001)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認為:任務是受學習者的選擇所影響、并且可以根據學習者自己的理解而變化的活動。這一概念要求學習者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有意義地、自主地使用語言,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特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信任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監控的能力。(6) Candlin將任務定義為“一組涉及學習者的認知和交際過程,以集體的形式對已知信息和新信息進行探究,在社會語境中完成某一預期或臨時目標的可區別的、相互關聯的問題指向型活動”。這一定義比較全面、完整地概括了“任務”的本質特點。(7) 夏紀梅等人認為:“任務”就是用語言處理模擬的或真實的生活中的問題;任務各方面的有效綜合和相互作用指向課程的總體目標。

2.語言教學任務的構成要素

語言教學任務有五個組成要素:(1)目標:在語言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或結束時所要達到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目標。該目標不是靜態、一元、權威、預設的,而是根據教學和任務達成過程的具體情境不斷發展、豐富的,是一個以某個核心概念為中心、呈螺旋形上升的、多元、動態的目標。(2)信息輸入:輸入材料是語言教學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資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音頻、視頻、圖像等非文字材料,甚至是作為任務背景的活動,也可以綜合使用多種材料,使學生更充分清晰地理解任務的目的和內容,使任務更具操作性。(3)活動方式:參與語言教學任務的師生、家長以及相關社會人員所進行的一系列相關行為。教師以創設學生中心、意義中心的任務情境、鼓勵學生確立任務主題和合作互助為主要方式;學生以對子、小組、班級合作活動和探究活動、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為主要方式;家長和社會人員以提供資源、協助構建建設性的任務情境、參與任務評價為主要方式。(4)師生角色:教師是語言教學活動的主要設計者、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研究者;學生是設計參與者、交際者、問題發現者、問題解決者、意義追求者,具有高度自主性、自覺性和創造性。(5)任務情境:語言教學任務產生、執行和完成過程中的相關情形、背景條件和環境,包括課堂教學情境、校園文化情境、家庭背景情境、社區和社會交際情境等,具有開放、動態和多元的特點。

3.語言教學任務的本質

語言教學任務的本質就是“在做中習得語言的事情”,是既有個體意義又關注真實世界的事情,它滋養和關照學生的情感世界,激發和增強學生的語言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均衡、完整的個體發展。它使語言學習從傳統的單純、機械、低效的語言項目練習模式中擺脫出來,成為有語境的、有意義的、有交際目的、有教育價值的語言實踐。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明晰

1.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本質

對任務型教學法本質的認識可從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的應用語言學家Kumaravadivelu對語言教學方法的三分法中得到啟發。他認為,絕大多數語言教學方法都可根據其關注焦點分為三大類:一是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法(1anguage-centered approaches),其課堂教學程序表現為向學生提供預設的、分級分序的語言項目的結構操練,學生以模仿、重復、記憶方法進行語言學習,教師注重學生語言的外在形式和精確性,按照預定的嚴格的程序講授和練綱規定的語法和詞匯項目。二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1earner-centered approaches),關注和結合學習者的興趣和需要,通過盡量多地為他們提供課堂交際機會,對預先選擇并排序的意念和功能項目進行操練和實踐,并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遷移、應用這些功能來完成真實生活中的社會交際需要。其課堂教學程序主要表現為以預設的、序列的目的語形式、意念和功能為核心和主題的交際活動,教師關注學生語言的功能特征和學習者正確運用這些形式、意念和功能的交際能力。三是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1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它關注外語教學的認知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通過提供課堂上和社區中以意義追尋為核心的活動,鼓勵學生參與開放、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語言運用任務。其教學程序表現為一系列的問題指向型教學任務,在履行任務過程中,教師和學習者都注重語言的交際意義和文化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對話、協商、溝通方式來發現問題、制定決策、解決問題,沿著開放的、多元的途徑達到動態、發展的教學目標,實現師生雙主體的共同成長。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就屬于此類教學法。

K氏認為,這三類教學方法所表現的課堂教學程序在知識性質、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是遞增擴展的,即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活動涵蓋了部分以語言為中心的結構練習,而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任務(pedagogical tasks)則涵蓋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交際活動。因此,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比聽說法、交際法等具有更高的綜合性、更廣的適用性和更強的包容性。

2.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設計原則

(1) 真實文本原則。任務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所使用的輸入材料應來源于真實生活,履行任務的情境應盡量接近真實氛圍,或使學生直接置身于真實生活環境。學習者必須在這種文化語境和社會情境中習得目的語,獲得目的語的意義。(2) 連貫性原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總目標是在發現問題、決策決定、解決問題的任務履行過程中發掘和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意義構建能力,所以它在瞬息萬變的現實情境中是不斷豐富、動態發展的,其設計和實施過程必須保持教學和邏輯的連貫性與流暢性。(3)交互性原則。交互意味著雙方或多方在民主、輕松、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環境中就某個共同關注的話題或事件進行平等對話、互通有無、協同合作,最終實現共同發展。Brown認為,有效的語言學習涉及對少量語言形式的控制及時地過渡到對相對無限的語言形式的自動加工,但在控制與被控制、管理與被管理、權威與服從的非交互性、消極的人際關系中,這種自動加工過程會受到抑制,而交互作用則是促進這種自動形式形成的有效途徑。(4) 可操作性原則。在任務設計階段,應充分研究學生的興趣、需要、已有知識結構、心理準備狀態、個性和智能差異、生活經驗差異、家庭與文化背景差異、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特點等,以保證任務目標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既具有適度挑戰性,又具有現實意義和倫理價值。否則,過易、過難、脫離現實、違背倫理公德的任務都將成為“偽問題研究”,失去教育價值。(5) 過程性原則。語言學家早已取得共識: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學習者學會的。換言之,語言學習不是傳授性的,而是經歷性的。所以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焦點是任務的實施、完成過程,而非量化測量的結果,其教學評價側重診斷性、形成性、質性、發展性的多元化評價。(6) 學生主體性原則。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處于教學的邊緣位置,而是成為教師協助、鼓勵和引導下的任務設計參與者、實踐者和評價者之一,擁有相當靈活的活動時空、相當自主的選擇和決定權、承負問題發現和問題探究的責任、行動監控和結論反思的義務,成為充分表達自我、發展自我的學習主體。教師的角色也轉變成為信任、理解和尊重學生能力和向善意愿的導師、咨詢師、合作伙伴和精神支柱。

篇5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要特點。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幫助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語言,強調學習活動和學習材料的真實性;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表達意義為主,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鼓勵學生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鼓勵課堂教學活動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的情感體驗和調整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其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三、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必要性。

從20世紀80代正式提出任務型語言教學至今,已對傳統語言教學模式產生重大影響。教學過程的任務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任務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讓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學生在完成具有交際性的任務活動的同時,自然地提高了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任務型語言教學有利于解決傳統語言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實現個性化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教學中任務型語言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①言語、情境真實性原則。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設計活動,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②形式—功能性原則。任務的設計要注意形式和語言功能的結合,旨在學生在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培養其運用語言功能的能力。③任務相依性原則。學習單元中的任務設計應由簡入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④在做中學原則。使學生通過有意義地使用語言來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⑤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⑥促進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教師如何設計教學任務

“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在運用中學(learning by using),而且為了運用而學(learning for using),它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去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用英語做事的能力)。“任務型”教學的關鍵在于任務設計,任務的設計必須具備意義性、完成性、差距性、運用性、真實性和運態性。

任務學習法的理論框架包括前期任務(pre–task)、任務環(task–cycle)和語言點(language focus)三個部分。在前期任務階段,教師向學生介紹主題和任務,并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任務環階段,學生為完成交際任務而盡其所能運用已學的語言知識。任務環由任務(task)、構想(planning)和匯報(report)三個部分組成。在語言點階段,學生進一步學習、鞏固和掌握前階段所運用的語言的某些特征。

任務型教學的步驟

Willis(1996)認為,任務型教學可分為三個步驟: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

篇6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世界各地的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中國也不例外。本篇文章對近些年來中國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情況進行評論,希望了解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中國的實施情況。通過回顧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中國實施中遇到四個主要的挑戰。其中包括教師因素、學生因素、資源因素和考試系統因素。文章最后針對這四大挑戰提出了一些策略。

2.關于任務的定義

關于任務的定義一直都有爭論。Prahbu(1987:24)從認知的視角給任務下定義,認為任務是“一個活動,它要求學習者根據所給的信息,通過一定的思維過程,達到一定的結果,它允許教師對該過程進行控制和管理”。Willis (1996)認為任務是“語言學習者以交際為目的,通過使用目標語言去獲得活動成果的活動”,任務型學習法理論框架包括“前期任務”,“任務環”和“語言點”三個部分。Ellis(2003)將任務定義為一個整體性的活動,通過使用語言以獲得一些非語言的結果,同時滿足語言挑戰,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3.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中國的研究背景

自中國政府在2001年新一輪的國家課程創新改革文件并將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納入為教學提綱以來,任務型語言教學方法作為其中一個推薦的教學方法在中國被廣泛推廣應用。中國教育者開始意識到在中國課堂上采用此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出版了一系列關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著作。同時,學者們發現,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在政策上和課堂實踐上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關于產生距離的原因,學者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因素。

4.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中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以下文章將從上述提到的四個因素對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在中國實施情況遇到的挑戰進行概括。

4.1教師因素

在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當中,教師的角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從此方面的研究中得知,并是不所有的教師都對任務型教學有清晰的認識。Li(2004)在2003年對500名四川省的中學老師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15.2%的教師從來沒聽過任務型語言教學,50.6%的教師僅僅聽過這種模式,30.8%的教師有讀過關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相關信息,而僅有4%左右的教師有在課堂當中實施;Zheng&Borg(2014)指出教師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認識不夠充分,很多教師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語言交際活動。除了教師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缺乏認識之外,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被認為是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阻礙因素之一。一些老師盡管知道任務型語言教學,但他們仍然使用或者以傳統教學方法為主。Deng&Careless(2009),Zheng&Borg

(2014)這些學者指出,盡管有些老師在課堂上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但在執行任務時主要側重語言的形式,很多老師依據自己的教學理念去教學。

4.2考試制度因素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中,考試制度也是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Deng&David(2010)認為由于考試制度的影響,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中國實施的可行性依然有待商榷。Yan&He(2012)的研究表明,教師們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其學校是不可能實現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他們擔心學生的考試分數,因此課堂上必須強調語言形式,很少去側重聽說這兩方面的訓練。Zheng& Borg(2014)根據課堂上的觀察到面試發現教師在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時感到很自然,他們會用任務型語言教學去支持他們的教學。

4.3學生因素

學生的不配合也是影響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中國實施的因素之一。Liu(2009)指出學生在同學面前感到害羞,不愿意參與到交際語言活動中去。Yan&He(2012)指出有些學生抗拒參與到任務中去是因為怕沒面子,在全班同學面前避免質疑或者批評;Zheng&Borg (2014)指出班上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也是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的障礙,教師很難去開展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任務型語言教學很難達到學習目標。

4.4資源因素

學校資源同樣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改革的態度,尤其是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教學資源匱乏,其對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的影響尤為突出。Yan & He(2012), Zheng&Borg(2014)這些學者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課堂班級大小的限制、缺乏有經驗的教師、得不到學校行政人員的大力支持以及缺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大班教學嚴重影響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在大班的課堂上,學生很難有足夠的機會去鍛煉到自己的口語,在開展任務時,教師也很難去分配個人或者每組的時間。

5.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中國實施的策略

通過對近些年的文獻進行研究,以下對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中國的實施中遇到的挑戰提出了幾點策略。

5.1教師培訓研討會和工作室

教師在課堂中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應該讓教師們認識和理解任務型語言教學。除此之外,研究顯示有一部分教師雖然知道任務型語言教學法,但是他們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法,這種觀念應該改變。Yan&He (2012)指出,應該把培養和發展教師作為一個長遠的目標;Zheng &Borg(2014)認為要讓教師們增加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認識。另外,教師同樣應該關注非語言的任務成果和語法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不同角色。

5.2改革現行的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中國進行任務型語言教W的一個主要障礙。現行的教育體系仍側重于語言形式而不是交際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中國決心促進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現,其中一個起點就是考試應向更多的交際或任務型方向轉變。一些學者認為,基于任務型的考核方式對促進大范圍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將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策略(Deng& David,2009&2010);Qu(2014)提議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形成性考核方式,除了總結性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方式應該是主要的評估形式。

5.3提供更多的教學設施和支持

如果缺乏有經驗的教師,教師設施和課室等等這些資源,任務型語言教學很難在課堂中實施。Zheng&Borg(2014)指出了教學設施和學校行政支持的不足。因此,學校應加大支持的力度,提供更多有經驗的教師用于英語教學上,同時也應該增加課室的科技資源。為了解決大班教學和缺乏有經驗的教師這個問題,Liu (2009)認為教師可以合理地分配課堂時間,提高自身組織學生進行活動的能力以及使用合適的方法去掌控課堂。通過這些技巧,教師仍可以在大班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

5.4中國化任務型語言教學

在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時不能忽略中國的環境,有不少的中國學者提議應該中國化任務型語言教學。例如,Deng&David(2009)認為在實施交際性活動時應該更加強調本土元素;Qu(2014)研究在職業英語中實施的任務型語言教學,他表明,在職業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時應該包含文化意識。

6.結語

盡管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國外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在中國的背景里實施的時候有許多挑戰。在回顧近些年的關于在中國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后,本文列舉了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中國實施時遇到的挑戰,其包括四大因素,即教師因素(教師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解及其教學理念),考核系統因素,學生因素和資源因素。另外,本文也提出了四個策略,包括給教師提供相關的研討會和工作坊;對考核制度進行改革;提供更多教育資源的支持和對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國化。

參考文獻

1. Deng, C.R., & Carless, D. (2009). The communicativeness of activities in a task-based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China.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 113C134.

2. Deng, C. R., & Carless, D. (2010). Examination preparation or effective teaching: Priori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edagogic innova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3. Ellis, R.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Liu, X. (2009). Assessment of TBLT in the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in China and Measures to Deal with Problems.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Vol, 6(4), pp. 1-4.

5. Li, Z. (2004). The suitability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o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 Ji chu jiao yu Wai yu jiao xue Yan jiu, 5, 24-29.

6. Prabhu, N. S. (1987). Second language pedagod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Qu, R.X. (2014).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i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8. 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Limited.

篇7

任務型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點:1.真實性;2.信息性;3.互動性;4.素質能力培養;5.重視做事過程;6.難易度適當;7.趣味性;8.綜合教材內容;9.可操作性。 其中真實性原則是最需要考慮的。

二、任務實踐案例

新目標九年級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a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本單元語法是學習賓語從句的用法,語言功能是Ask for information politely.

在認真閱讀程曉堂的《任務型語言教學》、程可拉的《任務型語言學習》、魯子問的《中小學英語教學真實實踐論》基本專著后,有所領悟,現把本學期在教學第11單元時設計的一節任務活動整理出來,與同行探討。

Task: As we all know,2011 EXPO will be held in xi’an ,I think you must have a lot of questions to ask when you visit,How to ask in a polite way?

Step1:Model(任務示范到位)

Step2:Practice(任務實踐階段)

Step3: 任務結果呈現(游客與志愿者的互動)

Choose two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each other about 2011 EXPO in xi’an.

Tourist:

Volunteer:

Step4:挑戰性任務(問你想問的問題)

Model:

A:Excuse m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you are from?

B:

A:Do you know how many students there are in your school?

B:

A:Can you tell me if you can go to the movie this evening?

B:

篇8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用英語做事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并且活動量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活動,在做活動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語言,教育學生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學了就用。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任務型語言教學立足于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其特點在于:

1、通過語言交流可增強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興趣與動力,達到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

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各項任務的完成都是以語言交流為基礎,創造各種語言條件和教學環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英語,通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語言,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

2、個人練習更加充分,每個同學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共同的活動中,同學們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既關注語言本身,也關注學習過程。

任務型語言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task),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學生在具體目標下完成任務的過程既是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又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和掌握,任務完成的好壞就直接體現著教學效果。

4、以學生為本,促使學生自主發展 。

新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重視培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只有投身到各種活動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活動成為影響學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實施任務型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活動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并感受成功,獲得自主地發展.

5、有助于將學習者個人的經歷,周圍的生活與課堂學習緊密聯系。

任務型語言教學追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程序及教學設計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包括三個環節: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Task-cycle)和語言知識要點(Language focus)。其中任務環是核心部分,任務的設計是實施“任務型”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學的設計是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我認為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進行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1、任務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考慮學生的需要(Needs)、興趣(interests)和能力(Ability)。 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始終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從口頭到筆頭,從易到難,使所有學生都能夠體驗,參與,實踐,合作,交流。

3、任務的設計要有多樣性。 語言交際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多設計一些能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任務型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通常有:

(1)名片/地圖式——例如在學了JEFC Book l Lesson 120后,可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名片;學了Book II Lesson28后,可以讓學生畫一幅自己居住地的地圖,并編一個對話。

(2)辯論式——例如在學完Book II Lesson 30后,可設計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辯論 :Is the businessman good or bad?

(3)競賽式——學生好勝心理和集體榮譽感很強,通過競賽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例如,在教學完動詞后,可設計如下任務:a、在黑板上寫10個動詞,b、把學生分成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每位組員給出兩個動詞的四種形式并分別寫在紙上。c、組長在黑板上寫出本組的答案,看哪組又快又準確.

(4)寫作式——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語篇能力,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語言錯誤和語言方面的不足有更清楚認識,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Book II Lesson 46后,可設計讓學生寫作西安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

(5)繪畫式——例如:在教學了There be 句型后,可設計如下任務: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房間。

(6)表格式——例如:在教學了“A man who never gave up”后可布置如下任務:讓學生建一個愛迪生的個人檔案。

(7)對話式——讓學生兩人一組自編對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任務的設計可以是一節課完成,也可以一周完成或一個月甚至于一個學期完成。

根據課文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實際可組織英文歌曲、英文書法、英文手抄報、英文課本劇、英語晚會等多種活動,時間限定可長可短.

四、任務型教學開展的重要途徑。

任務型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途徑是小組合作學習。

所謂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教學進程的。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教師把全班50名左右的學生分成人數不等的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合作開展小組內或小組間的英語實踐活動,這樣便形成了英語小組合作學習。

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習得的過程。學生學習語言須在一定的語言情景中通過一定的任務而進行相應的語言交流,從而提高語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必需的,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任務型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途徑。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只有根據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達到交際效果。

2、任務型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空間,指導他們在有表達欲望的活動中得到結論。

3、任務的選擇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難合理。任務太容易或太難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任務型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講英語。

4、任務必須有一個結果并且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在任務完成以后,學生應該有一個成果。可用分小組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教師進行評價等方式展示出來。使完成任務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我們對于任務型教學的實踐才剛剛起步,今后還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運用任務型教學推進英語教學改革。

主要參考書目:

1、《中學英語教學建模》,廣西教育出版社

篇9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中“任務”的定義

1.“任務”的誤區。有的老師認為,讓學生做事就是完成任務,課堂上的隨堂練習檢測、師生之間的問答互動、情景作文等可以歸為任務的不同形式,顯然這個理解是不全面的。其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任務和練習(exercise),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1)目的不同,任務有交際的目的,用來傳遞信息解決問題,而練習是為了檢查,只是掌握情況,操練語言形式。(2)內容不同,任務有語境和真實的語言材料,而練習主要是句子和單獨的語言知識技能。(3)形式不同,任務的完成是做事,有討論和協商等,而練習主要是填空、改寫、翻譯等,只需核對檢查答案。(4)結果不同,任務的結果可以是語言或非語言形式,結果也不要求一致,但練習的答案往往是一致的,一般只有語言形式。

2.“任務”的正確定義。《新課標》將任務型語言教學付諸實踐,明確指出任務是有利于學生用英語做事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應遵循以下原則:明確的目的;真實的意義;涉及信息接收、處理和傳遞等過程;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通過做事完成任務;完成后有一個具體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實生活任務都適合英語課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源自生活的任務加以設計,使其符合教學內容和課堂實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新的任務形式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如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絡等資源,基于多媒體技術的現代教育技術使任務的形式更多樣化,更精彩,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要特點

(一)學生不是按照順序和指令完成規定的語言點或語法項目,而是使用目的語言來完成一系列交際性任務,突出“做事”的原則。

(二)強調學習活動和學習材料的真實性。有時為了鞏固某個語法點,教師會編寫一些語言材料,這不是真正的任務型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材料可以是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小說、廣播電視節目、廣告、通知等,這些材料必須具備真實的交流意義,而非紙上談兵。目前英語使用的教材多半是專家編寫的,缺乏語言的真實意義,有的明顯是中文的思維,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地方。因此,任務型教學鼓勵將真實的語言素材引進課堂,體會不同的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

(三)語言的形式和意義相結合。傳統的語言教學,以操練語言形式為主,如練習特定的句型而進行的造句,復習某個語法點而進行的填空,情景作文等,這些傳統的課堂任務忽視了語言的根本意圖,即表達意義。真實的任務中,學生真的參與到活動中,利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隨著活動的發展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意圖。

(四)學生和教師地位不同。目前傳統的課堂,還是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操練相結合,從課堂的布局也可以看出,教師的主導地位。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是學生獨立或者以小組形式完成任務,教師的的職責是設計任務,提供材料,提出要求并監督學生完成任務。教師的角色是設計者、組織者、監督者和協助者等,但絕不是主導者。

(五)鼓勵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創造性。Words create Worlds. 簡短的一句話卻概括了語言的創造性,給學生設定好語言形式或語法點,只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教師只要設定好語言目標,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監督學生使用目標語言,并不用關注和強調語言的準確性。在此過程中,學生應給予語言的自由,從而創造性地使用目標語言來表達意義。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操作模式和步驟

任何語言教學思想和途徑只有付諸實踐才有真實的指導意義,如何將任務型教學應用于具體的教學中,不同的語言教學倡導者給出了不同的模式。Ellis(2003)在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將任務劃分為前、中、后三個環節,目前比較認可的是Willis(1996)在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一書中提出的任務前階段、任務鏈階段和語言分析階段。

1.任務前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為后面的活動做準備,在這一環節老師的任務是向學生介紹話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從而說出一些與任務話題有關的詞匯,借助圖片、視頻、音樂等手段做導入。同時學生要有時間思考,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引導他們熟悉材料,為下一環節做準備但不能花費過多時間。

篇10

模式,《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中,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等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本文主要就“任務型語言教學”方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及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些思索,以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學的需要。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含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通過運用語言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輸入與互動”的理論基礎上,強調語言在交際活動中使用的結果,而不是單純關注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筆者認為,英語課堂中語言教學的任務就是在“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中而形成的。學生通過可以理解的輸入與輸出的“對語性互動”,來完成教師設計的各項任務,進而產生語言運用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為學而用,在用中學,學了就用”。它是一種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是語言交際教學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學習過程。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步驟

任務型語言教學有三個主要環節:前任務、任務環和后任務。

1、 前任務

前任務就是教師引入任務,即使學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務情景的氛圍中,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能力狀態,觸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迫切需要,此時學生就進入了學生模式的“參與任務”環節。

例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 Ⅱ 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isc?時,教師出示“不良社會公德”的宣傳畫或播放制作的“不良社會公德”的圖片內容問學生:What should we do ? 誘導學生說:we can say:Would you mind (not)…?could you please(not)…?

將學生分成兩組,準備一些小紙條,在紙條上面寫一些動作,每組輪流讓一人上講臺來抽取紙條,在本組的同學幫助下完成紙條上的任務(必須使用英語)。

2、任務環

任務環就是在任務實現后,學生能進入到學習新知識環節。在學習新知識環節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是隨意的,而是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來進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習環節完全讓學生自主學習,很難把握好方向。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事先設計好的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步驟進行學習。

例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 Ⅱ 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時,將學生分成6人小組,教師宣布明天是學校開放日,到時會有多位外校的教師和家長到校觀摩。小組討論:需要做哪些工作,并將所需要的內容列表(為學校開放日做準備)。

3、后任務

后任務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新知識后,還必須對其進行鞏固。在對新的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熟練之前,學生是很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因而要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結合任務,共同進行對話交流等活動,能對學生新知識的掌握,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在學生對新知識基本掌握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似的、具備新知識點遷移的活動情景,供學生自主運用。這一環節是學生形成新知識遷移,達到活用的關鍵。對于教師來說,主要是起組織點撥作用,并對其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一種發展自我的成功體驗。

例如: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 Ⅱ 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時,通過以上學生帶著各種任務進行合作學習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看哪組細致,評出等級獎勵。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對老師的要求

(1)教師要用流利的口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不能按照課本和準備好的教案上課。他們不再是知識的化身,而必須從“演講者”變成“交流者”,必須能夠在課堂中用流利的英語與學生自然地交流。這樣才能下達清楚的命令,適時引導,提出建議。

(2)教師要調控管理課堂。

任務型語言教學給教師的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務完成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調控。比如,確定參與任務的人數,雖然課前有所準備,但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發生變化。

(3)教師要及時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任務完成的效果。對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使學生在語言交際中得到鍛煉。

(4)教師要適時評價結果。

有人說,“評價之于教學,猶春風之于花木。” 然而,教師設計活動時往往會忽略對活動結果的激勵。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的結果應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可因任務而異,有口頭形式的鼓勵,有小組或班級及時評比,有的要具有觀賞性和持久性等。

(5)教師要投入真正情感。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要求師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教學各環節應充分體現伙伴關系,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更多的是鼓勵、平等和寬容,而不是命令式或強制式。并且,教師不能有任何偏向,不要總是提問成績好的學生,忽略了差生。另外,教師要有良好的教態和體態。

四、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要解決的幾個觀念問題

1、教師要跨越狹隘的科學界限,建立起“大學科”的觀念。如果將外語教學理解為僅僅是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必然對思維訓練、對審美情趣熏陶、對自然和社會知識的擴展、對合作能力的培養、對情感體驗置于不顧,甚至會覺得它們浪費學習時間。這種觀念在保證語言訓練時間的表象下,學習環境的內容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被削弱,教育情景的浸潤性功能被降低了。

2、學生需要以自己速度接受語言。大部分的教科書要求學習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規定的內容。這可能對學習者造成壓力。任務型的學習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接觸英語的機會,但允許學習者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吸收和產出的語言。它打破狹隘的單目標意識,允許學生有個沉默階段,允許他們在有把握時才輸出語言。

3、語言學習過程的嘗試與錯誤是有價值的。學生語言學習是一個嘗試與糾錯的過程。嘗試中的錯誤往往是學習發生的標志。錯誤的語言可能是學生的“中介語”,這個“中介語”系統一直處于向目標語系統的變動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假設,積極地嘗試使用語言,促使他的“中介語”系統的形成和發展。任務型的活動重在信息的傳遞和做成事情,語言形式是第二位的,這在無形中鼓勵了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創造性地使用他們的語言經驗,如果他們能有機會接觸正確的語言形式,他們的“中介語”系統會自然地朝著目標語系統改進。

4、沉默不等于沒學習。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前期,學習者可能有一個沉默階段。學生可以在情景中理解語言,可以順利地完成任務,但他們可能說不出來。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可能迫切希望看到學生會說外語,并將此作為學習發生的證據。教師如果沒有在一節課內教“會”幾個單詞和句子,他們也會有未盡職責的內心壓力。事實上,沉默不等于無知,學生可能是在內部加工和理解所聽到的東西,當他們有了足夠的語言輸入,有話可說的時候,他就會開口的。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效果

長期以來,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的教師,多數是遵循傳統教學模式。如何改變這種模式,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通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但高漲且還持久,并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同程度地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筆者任教的班級,不但英語成績在學校同學科評比中獨占熬頭,而且還有幾位基礎好、語言能力強的同學當上業余英語導游。

綜上所術,選擇恰當的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是《新課標英語》的要求,也是大勢所需。在新課程改革的機遇與挑戰面前,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要提倡課堂研究,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進一步朝著教學藝術化的高水平、高境界邁進。

[參考文獻]

1.《選擇“任務型”教學途徑,在英語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 趙淑紅

2.《英語任務型教學之我見》 于森

篇11

傳統的外語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單一,主要擔任著“主講”和“指揮”的角色,具有很大的權威性。教學活動形式單一,教師關注的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成績的好壞,很少關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維能力的發展、個性發揮和自主能力的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很嚴肅的師生關系,很少進行合作性的學習。但在任務型活動中,教師是這一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他們通過設計相應的交際場景傳授新句型、新詞匯,指導學生練習,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內容、方向起著主導作用。他們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積極熱情地參加學生的活動,同時組織和控制好課堂,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和時間,這樣學生才有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轉變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把教學引向一個難以自拔的誤區,英語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語法的灌溉輕技巧訓練已成為一個定勢。這樣既無法適應日益開放的社會對英語教學的要求,也容易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感、畏懼感。

新型英語教學要體現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應創造并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掌握語言的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

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革創新,形成以任務教學為主要特色的教學模式。這樣,學習者就知道自己的具體目標和要求什么,就會去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發現式學習。

三、創造寬松的教學氛圍

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體,只要求學生順從附和,片面要求學生按教師的模式去學習和理解,這將扼殺學生創造力,形成依賴性。顯然,對開展任務型教學起著嚴重的阻礙作用。在任務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把已有的知識機械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 所以要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要學會尊重、寬容、愛護學生,教師要善待每一位學生,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盡量尋求與學生對話的機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是寬松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交流是愉悅的。要不斷地給學生樹立一個個榮譽,讓學生維護現有的榮譽,為追求更高的榮譽而自強不息。學生在奮斗中找到自尊,就會產生出自信的情感。教師寬容了學生,就意味著破除了師道尊嚴,就能營造出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只有創造出這樣寬松的教學氛圍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任務型教學的順利開展。

篇12

任務型教學就是通過設計語言學習任務,讓學生用語言完成任務,即用語言做事,以達到掌握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的目的。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任務參與者參與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盡量利用各種語言和非語言資源進行意義共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完成任務的過程能促進學習者自然地應用有意義的語言,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習得和內化的最佳環境。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步驟

任務型語言教學有三個主要環節。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它指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前,呈現給他們新的語言材料,即語言的輸入,讓學生獲得第一次感知。這個環節要求教師為學生創造適宜的教學環境,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處于積極、自覺學習的心理狀態,充分準備感知新的內容,需要為學生輸入一定量的語言材料以確保他們準確地掌握,成功地使用新學的語言。在教學外研社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5“Let’s Do Some Shopping”時,教師可先把自己課前準備好的購物場所的圖片及商場中部分商品的圖片,例如“a drugstore,a shopping mall,a shopping center,market,supermarket”等和不同的物品的圖片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在哪些場所可以買到哪些物品,并讓學生分組練習:A:Where do you usually buy...B:We usually buy it...

2.任務環(Task-cycle)。任務環是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部分。任務的設計是實施“任務型”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設計任務時應該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應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毫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職業場景中的交際問題,應與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職業場景實際密切相關,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教學活動的形式有信息溝通、小組競賽、調查報告、記者采訪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課文的主題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任務的教學設計。例如,在教學外研社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5“Let’s Do Some Shopping”時,可四人一組,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練習本節課的重點,即購物的交際用語,并輪流替換角色,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激發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3.后任務(Post-task)。后任務包括學生分析其他各組完成任務的情況和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這時教師的任務是帶著知識要點、疑難點進行講讀。在教學外研社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5“Let’s Do Some Shopping”時,在學生帶著各種任務進行合作學習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在講臺上模擬購物場景練習購物對話,并由同學選出最佳售貨員和顧客若干名。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完美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應具以下特點。

1.通過交流學會交際。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中心,實行課堂教學任務化,課外作業項目化,評價方法過程化”。各項任務的完成離不開真實的交流,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能力的提高。任務型練習才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使學生在職場中真正學會運用。

2.將具有真實性(authenticity)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的環境(learning situaion)。情境教學是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而要保證情境設置的效果,莫若再現真實場景,真實的場景能使學習者在輕松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約束地真正體會語言、理解語言并大膽地運用語言,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自主表達才是英語學習的最高境界。

3.既關注語言本身,又關注學習過程。任務型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task),讓學生在教師的授意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學生在具體目標下完成各項任務并不是單純孤立的,完成任務的過程既是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又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具體檢驗。任務完成的好壞直接體現著教學效果的優劣,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也正是當前學習評價趨于完善、科學化的原則。

4.學習者個人的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因素。任務型語言教學謀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學習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自覺的語言實踐中,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歷程,這是語言教學的最高層次。

5.試圖把課內語言的學習與社會語言活動結合起來。社會語言活動是中職生語言學習的良好素材,它是語言學習的老師、助手和源泉。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走向社會、適應社會、融于社會,并最終在真正的職業場景中熟練地運用,離開了社會語言活動的語言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

四、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的設計

1.任務的設計要有興趣性、真實性。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及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而設計的活動根本喚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達不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量以職業場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興趣為出發點。

2.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任務越容易,參加任務的人就越多,獲得的成功體驗也就越多,學習興趣就會越濃厚。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剛開始設計的任務應簡單些,讓大部分學生參與進來。隨著任務的漸漸深入,學生對任務信息的了解不斷加深,稍難的任務也會顯得容易起來。

3.任務的設計要有多樣性。語言交際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多設計一些能符合中職生的職業場景需要和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任務型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4.任務的設計還應延伸到課堂之外。根據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任務型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展現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實際,可組織英文歌曲、英文書法、英文手抄報、英語技能競賽、英語晚會等多種活動,還可把學生帶出教室,走出校園,到企業、商店、工廠、餐館、外企等真實的環境中,讓他們大膽地與店員、工人、服務生和外國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讓他們痛快淋漓地體會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樂趣。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只有根據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才能達到交際效果。

2.教師應設計出各種激發學生講話的沖動及表達的欲望的活動。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空間,指導他們在有表達欲望的活動中得到結論。

3.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難合理。任務太容易或太難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任務型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完成較難任務時對學生也不能使用母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講英語。

4.任務必須有一結果。在任務完成以后,學生應該有一個成果。可用分小組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教師進行評價等方式展示出來,使完成任務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和學生發展為目標,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培養學習能力,提高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逐步提高學生在職業和生活場景下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突出“用中學”,容納和吸收其他教學法的優勢,靈活而務實地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英語課堂必會產生真正的變化,教學效率也必然會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版,2009年4月修訂.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13

一、任務的互動特征

任務型教學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而提出,它的突出特點是語言學習任務的互動性。不同的學者對任務有不同的解釋,但都認為任務涉及語言的實際運用。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意義而不是集中在語言的形式上。任務是交際型任務,即學生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領悟、使用、輸出語言和互動的課堂交際活動,它重點關注的是意義,而非語言形式。任務是學習者用目的語進行的有交際目的的活動。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意義的構建是任務型活動的首要目的;意義的構建是在學生互動交流過程中完成的,所以任務型活動的基本特征是互動性。學習者是在交流的活動中,通過相互提問、回答問題、詢問他人的意思、對自己的想法等活動的過程中學會語言的。學習者是在參與活動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交際性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動中掌握語言的。語言的本質特征也決定了學生只有在互動交流中才能實現對要表達意義的構建,完成語言學習任務,從而提高交際能力。

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步驟完成具體交際性任務。實施任務活動包括三個步驟:任務前、任務環和語言點。任務前活動指在進行任務型活動前,教師向學生介紹活動的目的、方法、材料和要求。任務環由任務、互動交流、展示總結等三個階段組成。學生以對子或小組形式組織起來并進行互動性語言活動,通過發言、討論、筆記、傾聽、比較、合作、糾正、補充等活動達到交流信息的任務,最后小組代表展示和回報任務活動結果,教師全過程巡視、傾聽、指導、監督、提供幫助、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并給予評價。在學生完成語言任務后,教師以多種形式歸納語言點,在關注語言意義的同時歸納語言形式的規律性,使語言學習精致化,引導學生對形式加以注意,從而使兩者達到平衡,相互促進。

總之,實施任務活動要充分體現其互動性。語言學習的目的不是使學生掌握語言知識,而是讓他們掌握語言運用,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譯等互動性語言活動,達到掌握語言技能的目的。

二、常見互動性任務活動的類型與難度分析

基于上述任務活動的互動性特征,教師要針對不同的任務材料,選擇適當的活動類型,在選擇任務型活動的時候要面臨任務的選擇問題,涉及任務型活動的難度和可操作性。

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如“Go For It”,一般按照話題編排語言材料,安排一系列任務型教學活動。口語任務材料大多來源于日常生活,可供口頭交際用的語言材料應取自于學生周圍的所見所聞,如口信、廣播、詩歌、短劇、新聞會、采訪、調查、電話咨詢、電話留言、天氣預報、影劇海報、影劇介紹、旅游指南、交通運行時間表、廣播公告、廣告、菜譜等。用于互動教學活動的書面任務材料可以選擇報紙、雜志、期刊通訊上的文章、廣播電視的文字材料、新聞故事和報道、調查報告、通訊、社論,連環畫、便條、日記、購物備忘錄、城市地圖、布告、產品使用說明書、旅游指南、食譜、會議備忘錄、談判點文字稿、往來書信、圖片說明、幻燈錄音錄像帶的介紹、個人錄像帶解說詞、漫畫的配文等。

許多二語習得專家對任務活動類型進行分析和研究,強調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話題選擇不同的任務活動材料,再根據材料不同選擇不同的任務類型。本文采用J.Willis的觀點,把課堂的任務活動分為以下六種類型:①列舉型任務:指對人或物按一定的分類或標準進行介紹。②整理性任務:把事件、活動、物品等按照時間或空間關系等方式排序。③比較型任務:找出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④解決問題型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用英語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⑤分享個人經驗型任務:交流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經歷。⑥項目型任務:個人或經常由小組合作完成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經常延伸到課外活動。

這六種任務類型均反映了學生的認知過程,都遵循了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位于上方的三種任務類型的難度低于下面的三種。它對任務類型的分類概括性強,對實施任務型教學,開展任務型互動活動有現實意義。上述六種任務型活動類型基本上概括了語言教學任務的各個方面,其中每個活動類型又可以根據不同的功能和話題,可以衍生出大量具體的任務型活動。但是,上述活動類型僅僅對任務型活動的形式進行分類和研究,所關聯的語言功能和話題還需要具體的語言事實來實現。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內涵對他們的語言交流活動具有重要影響,任務型語言活動所涉及的詞語應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使他們有話可講,否則將嚴重阻礙交流的順利進行。

《新課程標準》對任務型教學提供了功能表和話題表,作為教學參考。任務型活動不僅涉及不同難度的任務類型,而且還涉及任務活動所屬的語言功能與話題。任務型活動經常涉及社會交往、態度、情感、時間、空間、存在、特征、計量、比較、邏輯關系、職業等。根據詳細分類,表達社會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功能的小項有20個之多:

每個功能小項由若干語言點或語法點組成,如“介紹”功能包括:

My name is Jim.I’m a student.I’m from England.This is Mr./Mrs./Miss/Ms Brown.I’d like you to meet Bob.May I introduce Professor Jeff Brown?Hello!How do you do?Nice/Glad/Pleased to meet (see) you.

話題種類繁多,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主要包括:個人情況、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日常活動、學校生活、興趣與愛好、個人感情、人際關系、節假日活動、購物、飲食、健康、天氣等。這些話題通過語言點與其功能相結合,還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話題來。例如:(1)Individual data(name,age,date of birth,place of birth, telephone number,address,postal code,e-mail address,ID number,etc.)(2)Family data(name,age,relationship,etc.)(3)School data(school,grade,class,teacher,etc.)(4)Data uses(filling out forms and applications,etc.)(5)Jobs and career(office worker,worker,teacher,doctor,farmer,driver,official,etc.)因此,教師在選擇任務類型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等特點,選擇適當難度的任務型活動類型。影響任務實施難度的因素除了任務類型之外,還包括語言功能和話題。這三個方面對教師設計與實施任務型教學活動至關重要。根據國內學者對任務難度的調查研究,話題與功能的熟悉度對任務的難易度影響較大,其次是輸入量和抽象度。熟悉度包括學生對話題及其承擔的功能意念的了解程度,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有助于調動背景知識參與任務的完成。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水平和話題的難易編排順序對學生對話體的熟悉度均有影響。輸入量涉及任務的學習準備,如與話題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任務內容與要求、必要的聽讀任務等。抽象度指話題不與具體的生活現象和事件直接聯系,而是對事物和現象進行高度概括歸納,認知度復雜,難度相對較大。相對而言,語言和內容難度不大,因為任務活動的首要目的是表達意義、互動交流,在任務活動的互動中習得語言內容效率高,屬于無意識記,不易忘記。這對語言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設計任務型活動的時候,活動的目的要明確,并具有可操作性;要從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讓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把講解語法知識與培養語言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活動應積極促進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綜合素質得到發展;要促進文化意識的增強,促進語用能力的提高。

三、結論

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具有明顯的互動特征,通過互動性任務活動,語言交際得以實現,意義得以構建。這個建構主義學習過程能夠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發展。通過對任務類型的特點和難度的分析表明,任務活動的類型與語言功能與話題密切相關;教師在選擇適當的任務活動的時候,要考慮影響任務難度的主要因素,如熟悉度、輸入量、抽象度等。

參考文獻:

[1] 張素英,劉長青.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及其在大學英語閱

讀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1):140-144.

[2] 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New York:Prentice-Hall,1989:74.

[3] 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