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外文化交流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外文化交流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外文化交流論文

篇1

外語教學很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對外交流的能力。近年來,我國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使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提高外語人才文化素質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這種交際能力除了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交際的有效性。當然這就不完全取決于語言形式的正確與否了,更是要考慮該語言形式所涉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

中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學生在傳統互賴性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習慣于運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而英美文化,則更強調個性的獨立與張揚,在語言表達上更加直截了當。因此對于學習者而言,文化上的共性較易掌握,對于差異或者個性,往往缺乏了解,易于造成交際失誤。因此在教學中作者發現學生運用語言時常以“中文思維+英語表達形式”來套用所學詞匯和表達句子。這時就會出現不得體的句子,在交際中產生失誤或尷尬局面。所以在英語學習時,當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英美文化背景發生碰撞時,在交際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文化障礙給語言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這種文化差異也影響著外語教學。如果沒有得到解決的話,必定會影響對外的交流。

下面列舉在文化差異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實例,說明研究這一問題的必要性。

(一)致謝:在中國,親戚、朋友當中一般不說“謝謝”,你要是這樣講,對方會覺得被當作外人,少了親切感。而在英美國家,“Thank you”幾乎整天掛在嘴邊。

(二)謙虛:中國人以“謙虛”為自豪,美國人以“坦率”為榮。中美兩國人對稱贊有著不同反應。當有人稱贊你或你的家人時,中國人通常會說:“哪里,哪里,不行的,還差得遠呢”等等。相反,英美國家人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說:“Thank you”表示感謝并會十分驕傲地夸耀自己孩子的成績優秀等。

(三)就餐時:交談是西方餐桌上的重要活動之一,西方的就餐是絕對安靜的行為。菜是一道一道地上,每道菜之間,留有余地供大家安靜地與鄰座的人交談。一些就餐時的鬧聲都應盡量避免。

(四)打招呼:在中國,熟人或朋友見面通常會問候:“到哪兒去?”“吃了嗎?”等。我們對對方的答話內容并不真正感興趣。但若要譯成英語,就會變成期待對方給予答復的真正問題,就不再是打招呼或寒暄了。英語中,“Where are you going?”只能在特定場合使用,否則會被認為是在干涉別人的隱私。

從以上這些文化差異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不了解語言中蘊涵的文化知識,那么有時就會出現交際失誤甚至是錯誤。所以,重要的是要把對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克服文化障礙,促進教學。

一、加強文化教學

了解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語言,語言的使用是為了交際。因此,在課堂上,可結合教學內容,采用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講解詞語文化、對比文化差異等教學方法。

(一)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學習教育類的文章時,可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教育體制,開放教育的提出、開放課堂的出現、開放大學的普及以及目前英國的繼續教育情況等。學習西方節日的時候,要介紹西方重大的傳統節日,如:圣誕節(包括其來歷、耶酥誕生、圣誕老人等);感恩節(其起源、感恩節的食物等)。學習經濟金融類文章時,可介紹世界銀行以及各大知名銀行,以及銀行內部各個部門的職責。

(二)語言練習。英語的學習離不開練習。對于學過的有關情景交際的對話,教師可以先就學習過的話題給予一定的指導,然后再創設一個類似的情景,讓學生通過使用學習過的內容進行練習。話題可以結合課本的內容。通過一系列的交際練習,有些學生原本覺得生疏的內容就會變得熟悉;有些模糊的概念就會變得清晰,在日后的學習和交際中就會自然而然地用英語去思維和表達。

此外,語言教學也應該合著時代的節拍,展示給學生鮮活的語言與文化。引用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的觀點:“應該教活的、使用中的語言。”因此,在教學中適時地介紹一些流行語、酷英語、俚語等,既有助于教學,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對比文化差異。這是一種適用且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如:在學習文化差異方面的課文時,可對比英漢兩民族打招呼的差異;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發出和接受邀請的不同方式;對比不同的餐桌禮儀;對比中西方稱謂關系的區別;對比不同場合下的握手禮儀等等。讓學生從中了解到各個國家有各自的文化、風俗習慣。

二、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多學習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識,特別是英美文化,了解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其次,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還必須從文化思維模式的視角從宏觀上給學生加以指導。在教材中課后的英譯漢和漢譯英練習中,這種常見的基本技能訓練,體現了不同思維模式下語言基礎結構方面的差異。因此在訓練中教師的指導不可忽視。第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時,注意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材料,擴大視野,增強對文化的理解力。

三、綜合應用多種輔助教學策略

利用幻燈片、電影、電視、多媒體等教具,播放一些關于西方文化的影片、電視節目。如:電視英語教學節目《走遍美國》,尤其是電影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生活化、場景化。這不僅使教學更形象生動,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英美社會豐富的文化材料。還可利用外籍教師,舉辦一些介紹西方文化方面的講座。

著名語言學家葉蜚聲曾指出:“一門語言是探索一種文化的燈火,一門語言正是了解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的一個窗口。”外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學習該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文化障礙,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篇2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從周邊的國家開始,像朝鮮、日本以致東南亞,然后漸漸擴散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于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而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則為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

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唐朝由于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而唐代對外交通的繁榮,是在隋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隋代重新統一全國,使內地與外界的交通進入了新的階段。尤其是在隋煬帝繼位之后,專門設置了四方館,負責接待并處理四方客使事宜,加強隋朝對外交往的職能。

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前)時期,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但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統治階段采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

曾說:“文化之盛衰,民族之興亡系之。”

2009年1月31日,總理在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學生座談時的談話中指出,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從未間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大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組織中法文化年、中國俄羅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國的中國文化節,中非合作論壇等,都具有一定聲勢和影響,取得了良好效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條件的若干國家建設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并在中國北京設立“孔子學院總部”。孔子學院的廣泛設立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也體現了新世紀中國語言文化將逐步融人世界的發展趨勢。孔子學院已經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

三、廣西柳州的對外文化交流

廣西是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通道連接的省區。泰國的泰族,越南的岱儂族、泰族、高欄族,老撾的老龍族,緬甸的撣族等,均起源于中國南方,與廣西的壯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等是同根生的民族,文化上的近似容易引起這些國家的民族對廣西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共鳴。這些都是廣西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中的基礎以及優勢。

東盟博覽會不僅對廣西的經濟貿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更重要的促進了廣西乃至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對外文化交流。廣西充分利用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獨特區位優勢和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的重要機遇,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貿易,不斷摸索文化“走出去”的路徑,文化交流和貿易的次數和規模逐年增長。可以說,中國―東盟博覽會是廣西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里程碑。

2004年3月,柳州與越南永福省永安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這也是第一個與柳州結成“友城”關系的東盟國家城市,隨著近11年時光流逝,柳州與東盟各國之間文化外事交流也日益頻繁起來,“山水柳州”的文化風情,早已在東盟國家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就在去年剛剛舉行的第二屆中越青年大聯歡中,700名來到柳州的中越青年代表,不但游覽了穿城而過的碧波柳江、欣賞了兩岸斑斕旖旎的風景,參觀了柳州市博物館、柳侯祠、城市規劃設計展覽館。而且在參觀胡志明舊居時,看到胡志明的革命經歷和在柳的活動,更是讓越方代表團的青年們感慨萬千。而作為第二屆中越青年大聯歡的分會場,柳州不但積極配合國家外交大局,同時,也讓“山水柳州”的美譽通過活動在越南青年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作為廣西重工業城市的柳州,與東盟各國的經貿往來日趨緊密,貿易合作迅速發展。以貿易合作良好展開為基礎,柳州對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也積極的展開來了。“自從東盟博覽會召開后,東盟的留學生來到了柳州,到東盟經商、旅游的柳州人也越來越多,雙方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從而‘山水柳州’的文化風情也越來越為東盟國家人民所熟悉和了解。”外僑辦國際交流科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牛津大學教授雷蒙?道森在1967年出版的名著《中國變色龍:對于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1]中詳盡而具體地介紹了西方對中國的種種看法,并總結說:“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形象似乎在兩個極端間變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國,或者是停滯與落后的象征。中國時而被描繪為富裕的、先進的、聰明的、美好的、強大的和誠實的,時而被描繪為貧窮的、落后的……。”矛盾的認知說明了世界需要更了解中國。

文化是溝通人與人心靈和情感的橋梁,是國與國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紐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21世紀是文化制勝的時代,保護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才能留住民族的“根”。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文化建設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工作重點。

文化交流必須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發展是各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選擇、吸收、創新的過程。由于西方國家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早,生產力較發達,科學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高,文化勢能也較高。我國在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合作中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國家發生聯系,因此必須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積極吸取其文化的精華,自覺抵制其文化的糟粕。

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

篇3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1-0020-01

這次敦煌學研究動態暨《敦煌研究》發展研討會,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及時把握敦煌學研究動態,引領敦煌學走向,是《敦煌研究》作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的重要任務。

依個人理解,近十多年來的敦煌學研究,大致出現了以下幾方面新的趨向:(一)敦煌學研究外延的擴大,過去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及敦煌石窟,現在,將敦煌出土漢簡納入敦煌學研究的視野,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二)隨著收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的公布,在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出版定本敦煌文獻全集成為可能,必將為敦煌學界利用敦煌文獻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極大的便利。(三)敦煌石窟的研究方面,隨著《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的出版發行,首次開啟以考古報告記錄敦煌石窟的新時代,標志著敦煌石窟考古報告工作全面開展。與此同時,敦煌石窟的研究開始進入探索石窟內容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流派、信仰和社會、歷史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等深層次問題的研究,與敦煌石窟相關聯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敦煌文獻與敦煌石窟相結合的研究也成為主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趨向。(四)敦煌學研究由微觀走向宏觀,由分析走向綜合,利用交叉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成為敦煌學新的亮點。(五)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以敦煌為中心,西域、中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與敦煌的文化交流再度成為敦煌學關注的新動向。前面s新江先生關于《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動態》的發言,就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啟示。(五)敦煌學學術史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六)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敦煌學研究提供了科技支撐。

《敦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術刊物,也是敦煌學研究領域無可代替的學術刊物,多年來,《敦煌研究》以其鮮明的辦刊特色和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贏得了國際敦煌學界的認可。關于《敦煌研究》未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首先要繼續保持《敦煌研究》的獨特風格,這是《敦煌研究》期刊立足于學術期刊之林,并獲得學術地位的關鍵所在。其次,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刊發國內外敦煌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新信息,推進敦煌學研究的國際化。第三,根據敦煌學研究的新動態,《敦煌研究》期刊要發揮引領學術發展導向的作用,特別是《敦煌研究》多年堅持設置專欄,組織專家學者參與撰文討論,引導學術的做法,值得繼續發揚。第四,培養作者隊伍,刊發高水平學術論文。第五,加大投入,做好《敦煌研究》網站的編輯及期刊論文數字化工作。

篇4

當今社會,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現象隨處可見,語言環境中的文化因素應受到高度重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英語教學必須注意中外文化差異比較,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好英語、正確地使用英語。

本篇論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給文化的一些術語下了定義;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問題與其沖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沖突在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啟示及其內在聯系。結論部分概括了本篇論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應適當重視文化的傳播。

1 文化,交流與語言之間的關系

1.1 文化的定義

文化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共享共存的社會空間,或是歷史和形象交流團體中的一員,當他們離開那個團體時,無論他們是什么樣的,都會在信仰和行動上保持標準的統一性。這些標準通常被稱為“文化”。更簡單的說,文化既是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語言之間的關系

文化與交流,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他們之間有直接的聯系。他們是如此息息相關以至于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這兩個術語幾乎是同一個意思。霍爾[1]曾經說過:“文化就是溝通,溝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過交流來學習,表現,傳達和保存的。當文化不相同時,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內在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個方面,反之,文化對語言也有所影響。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學說總是被引用來說明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系。雖然完全接受薩皮爾—沃爾夫假說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它適用于文化和語言是顯而易見的[2]。

我們看到文化在語言和交流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號或語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與這些符號和語言相關的意義。此外,文化還影響了人們在交流中使用語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礙。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

2.1 文化沖突

對于文化沖突,目標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會導致文化沖突。一方面,目標文化知識的缺乏可能會引起誤解或不理解。舉例來說,當一個學生問一個外國人:“你是美國人,不是嗎?”外國人答:“是一個蘋果餡餅。”這個答案使學生很迷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生無法理解。因為他們并不知道:蘋果餡餅不僅是美國人最喜歡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國本地人的昵稱。另一方面,文化沖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識的負遷移類型。如果一個人理所應當的認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樣的方式理解詞語或行為的,或者試圖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理解不同文化間人們的語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這門語言,他們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礙,并且無法實現成功的溝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沖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陳述了文化沖突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因此,對我們來說,認識到產生文化差異的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盡量減少文化沖突。

2.2.1 地理和歷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部,面向太平洋。來自內陸地區的大風常常會帶來寒冷和惡劣的天氣。因此,東風是我們最喜歡的,但與此相反,英國位于大西洋的一個島嶼,他被溫和并且潮濕的西風所影響,因此,西風與溫暖和積極有關。例如:

在許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凍得發紫,站在飛雪和東風之中。(John milton )

東風化雨,借東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習語帶有不同的內涵。“一說魔鬼他就出現”,這似乎與中國的成語:“說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內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習俗

宗教和習俗對語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義。三字經已被廣泛用于中國。在英國,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國。基督教認為人是帶著罪惡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為自己贖罪的過程。有很多詞常常出現,像:天使,僧侶,主教等。現在這些詞都被廣泛的使用。宗教和習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們下意識的被滲透到人的認知系統中,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3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的聯系

3.1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

由于語言以多種復雜的方式約束了文化,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文化沖突可能在語言教學中的每一個方面出現,并制約英語教學,降低英語教學的效率。這可以從許多學生中看出:他們擁有大量的語法和詞匯知識,卻沒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學生無法理解這句話“他見她一見鐘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計劃去追求她,但他卻連一壘也沒達到。”盡管他們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單詞,但仍不理解。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美國最流行的運動與表達的關系。這意味著學好一門語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語音,詞匯和語法就行了。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語言,還要教文化。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多獲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減少文化沖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識

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間的差異要求交流者應該對文化有敏感的意識。

語言學教師不僅要知道文化和社會語言間的差異,及本土與非本土英語使用者的基本行為,而且還要將這些認識傳達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可以且應該包括讓語言學習者意識到在言語行為中實際存在的差異。為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奮斗,并不意味著要將它同化為目標文化,相反,跨語言學習涉及了本土文化與目標文化之間的第三位的發展,即“自我與他人的發展。”[3]。語言學習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語言的意思,即使他們不選擇通過重復本地人的行為來理解。[4]

3.2.2 分析,對比根源文化與目標文化

在進行文化比較時,首先應該對根源文化和目標文化做出精確的描述。“除非我們對進行比較的每一種文化都有更多精確的理解,否則,我們不能對這兩種文化進行比較”。(Lado 1957:111)由于這兩種文化清晰明確,對比分析可能會廣泛用于顯示文化差異,從而說明哪種本土文化習慣會被轉移,并且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通過這種方法,誤解和曲解在很多情況下會被預知,并且很多的文化沖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書和教學資料。

由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很少有機會通過與英國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說英語的國家來獲取英語文化知識,因此關于英語文化的教科書和資料對英語教學是有重要意義的。有關文化背景和習俗的教科書讓學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語。此外,教師應該盡可能得將許多真實的材料加入到英語課堂中。真實的材料指的是來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這種材料的優點是他們觸及到了許多有關文化和社會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學多媒體

由于可視媒體具有一些突出特點,因此它應該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第一,它們可以幫助教師展示目標語言與具有高真實性的文化給學生看。通過展示一幅人們在目標文化中生活狀態的圖片,學生們可以加深對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訪朋友,打電話,問路。第二,使用可視教具的突出特點是:交際場景控制演示。教師或學員可以中斷或重新排序,凍結行動,甚至可以取消聲音或圖像。語言學習者可以被邀請加入到視頻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對他們所獲得的暗示有所回應。通過這類做法,學習者在目標語言中的交際能力將有所提高。

4 結論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樣性的干擾,因為語言,這個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將語言的使用從文化中分離出來。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的貢獻就是對文化的沖突問題及其根源進行了討論。這篇論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在英語教學中盡量減少文化沖突的一些建議性方式來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篇5

在傳統向現代演進的時代,王韜成為“口岸知識分子”①的典型代表,經歷從“文人”到“譯者”的蛻變。七十年的人生幾經跌宕:譯書、辦報、游歷、教學,柯文筆下的“新人”在中西文化與信仰的沖突中探索著。毋庸置疑,他是學者、政論家、文學家。但放眼流淌近代中國的滾滾“西潮”,一個頭銜或許更配得上他的貢獻——中西文化傳播中的先行者。

黨月異②《王韜研究世紀回顧》把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王韜研究大致分為始發期、持續期、發展期、深入期四個階段。最近的一個階段是從1990年至今,這個階段的研究在王立群看來“突破了前期研究王韜生平和籠統整理介紹王韜著作的局限”③,全面而細致地考察了王韜的各種思想和活動。九十年代以后,相繼問世的研究專著主要有兩部《王韜評傳》(忻平④1990、張海林⑤1993)、《王韜年譜》(張志春⑥1994)、《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革命》。2012年,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采用原典實證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了王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活動以及西方文化的沖擊給他觀念上帶來的變化。目前,這種對主人公跨文化傳播中表現的關注已逐漸開辟出研究王韜新的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黨月異在《王韜研究世紀回顧》中把王韜的事業劃分為“報刊事業”、“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譯事業”三個方面。總體看似沒有問題,但細究起來卻值得商榷。站在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三者之間有重疊部分,翻譯書籍作品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而《循環日報》的創立尤其是政論文體的大量采用,其實同樣是在給民眾灌輸西方制度思想,增進民眾對西學世界的了解。

二、王韜與中西書籍互譯

王韜不僅協助麥都思將《圣經》等宗教作品翻譯成中文,也在英華書院同理雅各合作將儒家經典譯成英文。此外,王韜還與傳教士合譯過不少科技類書籍,如《格致新學提綱》、《華英通商事略》等。盡管著述頗豐,王韜的工作場所卻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香港兩地。

1、上海墨海書館

選擇步父親后塵前往墨海書館的王韜,最有可能是出于經濟利益。王宏志⑦ 《“賣身事夷”的王韜:當傳統文士當上了譯者》力主此類觀點并結合證據詳盡剖析。關于他在上海13年的翻譯工作,有學者將其大致分為兩期:前期以《圣經》、中文贊美詩等宗教作品為主,后期以科技、貿易類書籍為主。柯文的專著《傳統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革命》提供了王韜參與《圣經》翻譯的相關細節,包括成員構成、工作流程和時間安排等。就王韜對兩期工作的態度而論,不少學者從王韜的自述中得出大體一致的結論:前期“消極應付、厭惡不已”,后期則“積極參與、引以為傲”。童元方和王立群等都察覺到了主人公前后微妙的心態變化以及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在王立群的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里,將前期厭惡抵觸的原因歸結為傳教士中文功底差勁和文化差異帶來的“內在抗拒”。童元方⑧《論王韜在上海的翻譯工作》認為,后期翻譯寄托了王韜“經世致用”的抱負。“以器通‘道’、藉‘器’見‘道’, 因中西之道相通而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構成了傭書墨海的王韜獨樹一幟的思想內涵。不論王韜自身是否滿意,他的翻譯工作卻在“第60屆傳教大會報告”中得到高度肯定,羅香林⑨《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也對王韜參與的“代表本”《圣經》報以“文辭雅達、音節鏗鏘”的肯定。

2、香港英華書院

1862年,因政治避難而客居香港的王韜給理雅各當起了助手,工作性質與在上海類似——翻譯。不同的是,這次是把儒家經典譯成英文,使“東學得以西漸”。王立群《王韜與近代東學西漸》肯定了王韜在中西文化傳播中的突出貢獻,并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勾勒了王韜參與的不少細節,比如面對浩如煙海的各家注釋,王韜不因個人喜好偏重一門一派等等。在英華書院的幾年時間里,王韜直接參與翻譯的經書共5部,分別是《書經》(第3卷)、《詩經》(第4卷)、《春秋》、《左傳》(第5卷)、《禮記》(第7卷)。在與傳教士的合作中,“華夷之辯”的心態普遍存在于傳統文士的內心。如果說在上海翻譯《圣經》的王韜多少存有“獲罪名教”的痛苦與不安,那在香港翻譯《中國經典》則充分填補了他“宣孔孟之道于西土”的虛榮心。王志宏《當傳統文士當上了譯者》深刻洞察了王韜的上述心態,并把這次的跨文化傳播與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接觸進行對比,得出了“盡管傳播方向各異,卻都秉承‘以儒學為重心’”⑩的結論。由于在上海有著十幾年與西人合作譯書的經驗,外加自身深厚的經學功底以及對“東學西傳”的積極態度,王韜在英華的表現稱得上可圈可點。理雅各將其譽為“最博通中國典籍”的學者。王立群《王韜與近代東學西漸》也認為正是王韜扎實細致的工作使譯作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三、王韜與西學論著編撰

王韜一生著述頗豐。據學者統計截止目前約有40余種。這些書目中,涉及西學與中學的含量大體相當,而站在歷史角度看,顯然對西學的介紹更具分量。

1、科技類書籍編撰

王韜在上海除協助麥都思翻譯《圣經》外,還花費大量時間與其他傳教士們合譯科技類書籍,主要有《格致新學提綱》(與艾約瑟合譯)、《重學淺說》(與偉烈亞力合譯)、《光學圖說》(與艾約瑟合譯)、《西國天學源流》(與偉烈亞力合譯)等四本。《弢園著述總目》中對此做了記載,一部分學者如宋建昃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王韜》、童元方《論王韜在上海的翻譯工作》等都對上述內容進行了考證和詳盡分析。作為“譯者”的王韜工作同時也留心西學知識,竭力讓自己成為“學者”。并在工作之余以上述四部譯本為原始材料,另外編撰了《西學原始考》、《西學圖說》、《泰西著述考》等三部著作。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逐本考證了其內容和材料來源。可以說,王韜在介紹和傳播西方的科技知識方面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在中西科技交流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2、文史類書籍編撰

在國外文學作品翻譯方面,王韜可謂是最早的“試水者”。李景元⑿《王韜和他的翻譯事業》指出翻譯外國文學的第一人不是林杼而是王韜,并將法國《馬賽曲》的早期翻譯歸功于他。此外,這篇論文還引述和評價了王韜“選材必嚴,取材必富,擦言必雅,立體必純”的翻譯主張。

在王韜的眾多著作中,世界史方面的研究占有相當比例,其中尤以《法國志略》和《普法戰紀》兩部影響最為深遠,在當時的中、日兩國均引起較大反響。鄒振環⒀《最早由中國人編譯的歐洲戰爭史》介紹了王韜編撰的歷程,并給予《普法戰紀》高度評價,認為這是“近代世界史著作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歐洲當代專史”。忻平⒁《王韜與近代中國的法國史研究》則從體例、內容、評析等方面深入解讀了這兩部史著,認為“王韜治法國史絕非單純為學術”,還寄托了個人“振興中國”的夙愿。王韜對以法國史為典型代表的世界史的編撰對近代國人觀察世界提供了全新窗口,引導人們通過閱讀西方各國歷史來深入了解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

3、貿易類書籍編撰

1857年,王韜與偉烈亞力合譯的《華英通商事略》問世,并于同年在《六合叢談》連載。對一個重農抑商的國家來說這部著作的意義可謂非凡,而“中國欲制西人以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的見識更是卓然超群。張廣杰⒂《王韜商本思想論略》認為王韜的“商本思想”成形于歐洲游歷歸來以后。但不可否認,“羈旅香海”尤其是編譯了《華英通商事略》之后的王韜在某種程度上已開啟思想的轉型。

4、綜合類書籍編撰

1853年,王韜逐步參與《中西通書》這部綜合性科學刊物的翻譯與編訂,并為之作序。序中,王韜以“用心不專”、“墨守成法”概括中國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認為“這在當時無疑是非常先進的觀念”,并進一步揭示出王韜在編撰西學書籍過程中思想轉變的信號。

四、游歷海外、宣道異域

跨文化傳播的形式除了以文字為載體的書籍,還有以聲音為載體的演講以及衣食為主體的習俗。按當時的條件,除了第一種方式的傳播能做到跨越時空外,對于后兩種來說則必須親歷親為,零距離溝通。作為早期踏上西土的傳統知識分子,王韜在幸運之余也多了份責任。

1、歐洲之行

1867年,王韜隨理雅各前往英國,游歷歐洲近三年時間。這期間,零距離接觸西方文明的王韜逐步意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各自特點,無分貴賤。但彼此缺乏了解的事實讓他自覺的承擔起傳播儒家哲學與文化的使命。通過《漫游隨錄》不難發現,王韜跨文化傳播的一條主要途徑就是演講,地點包括在理雅各故鄉亨得利的教堂、在金亞爾鄉書院、在愛丁堡的教堂、在牛津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對此,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進行了細致的梳理。據她闡述,在王韜的演講中,“吟誦詩詞”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就演講的反饋效果來看,王韜自己是比較滿意的。不是“諸女皆相顧微笑”⒃就是“一堂聽著,無不鼓掌蹈足,同聲稱贊,墻壁為震”⒄等等。當然,這樣用詞難免有夸張成分,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傳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一部分西方人士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另外,演講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精通漢學的理雅各的穿針引線,是他勁道的翻譯讓王韜的講述精彩紛呈。

逗留英倫期間,王韜曾將所帶的中國典籍贈送給牛津大學和大英博物館,被譽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盛舉”。對于這起“置書英國事件”的幾個細節如“書籍存放何處?”“共多少書籍?”“是贈還是買?”等,多位學者間存在爭議。田正平、葉哲銘⒅《重新認識王韜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置書英國事件》梳理了各家的意見,推測出王韜置書地應為大英博物館,有203本共712卷中國書,被購買的可能性大。

2、日本之旅

1879年,王韜開啟歷時百日的日本之行,并據此寫下《扶桑游記》。但實際上,他對日本的關注早在墨海書館時便已出發。通過英美傳教士,王韜逐步意識到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變化。而憑借幾部歐洲史著蜚聲海外的王韜受邀前往日本進行文化交流。舒習龍⒆《晚清江蘇人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將王韜在日的文化活動做了大體描述,主要是與日本文士“相互拜謁、切磋學問、探討詩詞”。此外,舒習龍還進一步把這些文士分為兩類:一類是中華文明的欽慕者;另一類則是西方文明的同路人。

關于王韜對日本態度的嬗變和矛盾,王立群《從王韜看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文人的日本觀》認為,在王韜筆下的日本西化運動是徹底的,單從日本角度看值得肯定,但崛起后的日本不斷以威脅中國為代價則令王韜無法釋懷。此外,王立群還提出,“對中國文化在日本遭遇的冷落,王韜也深感惋惜和遺憾。”⒇

五、王韜的辦報經歷

在近代口岸知識分子中,王韜的影響力可謂巨大。究其緣由,除游歷海外的特殊經歷外,離不開辦報活動的推動。學者王立群在專著《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按時間順序,將其辦報經歷大致梳理如下:參與《遐邇貫珍》文字校對和發行、兼任《孖刺西報》中文附錄《近事編錄》編輯、香港《華字日報》主筆。1874年,《循環日報》創辦,王韜的新聞事業步入頂峰。

《循環日報》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內容方面提出“君主立憲”等政治改良方案。形式上,政論文體則開啟一代文風。王韜晚年,一部分政論文章被匯集成《弢園文錄外編》出版,成為后人研究其新聞思想、改良思想等的重要參考依據。

六、王韜與格致書院

在李鴻章的默許下,王韜回到上海,為獻言獻策。當初正因科舉而受拒仕途之外的王韜,在人生最后的十幾年里把大部分精力留給了“教書育人”,在格致書院踐行自己“傳播西學、教育新人”的教育理念。通過王韜《格致書院課藝》和傅蘭雅《格致書院會講西學章程》,不少學者(如王立群)認為,王韜接管下的格致書院與傳統教育相比,從招生到教學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為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外,王爾敏專著《上海格致書院志略》對王韜在書院“考課”等一系列舉措進行詳細考證和記錄。

結語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關于王韜的研究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幾百篇論文的發表和五部專著的出版就是最好說明。盡管如此,對王韜跨文化傳播的研究仍有較大上升空間。一方面新的史料不斷被挖掘和整理,如浙江師范大學的陳玉蘭《王韜著作整理》項目獲得高校古委會規劃立項等;另一方面,新的理論視角不斷涌現,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文化學、史學等領域的共同推進和交叉分析或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主流。

參考文獻

①柯文[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6

②黨月異,《王韜研究世紀回顧》[J].《德州學院學報》,2003(10)

③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韜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4

④忻平:《王韜評傳》[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⑤張海林:《王韜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⑥張志春:《王韜年譜》[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⑦⑩王宏志,《“賣身事夷”的王韜:當傳統文士當上了譯者》[J].《復旦學報》,2011(2)

⑧童元方:《論王韜在上海的翻譯工作》[J].《上海科技翻譯》,2000(1)

⑨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61:78

⑾宋建昃,《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王韜》[J].《夏之卷》,2001

⑿李景元,《王韜和他的翻譯事業》[J].《中國翻譯》,1991(3)

⒀鄒振環,《最早由中國人編譯的歐洲戰爭史》[J].《編輯學刊》,1994(4)

⒁忻平,《王韜與近代中國的法國史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書季刊》,1994(1)

⒂張廣杰,《王韜商本思想論略》[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1)

⒃⒄王韜:《漫游隨錄卷三》[M]:P135、97

⒅田正平、葉哲銘,《重新認識王韜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置書英國事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3)

⒆舒習龍,《晚清江蘇人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8(4)

篇6

早在專業名稱變更之前,很多學者就對漢語國際推廣的定位以及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傳播能力做了深入思考和全面論述。亓華提出“漢語國際推廣絕不是推廣和傳播語言的問題,更重要的應當是以漢語為載體,以教學為媒介,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把漢語與中華文化一起推向世界”。李凌艷認為,在漢語國際推廣的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理解和知識擁有,與漢語知識的功底同等重要”。國家漢辦2007年研制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了全面的描述,五大模塊中第二模塊即為“文化與交際”,其中包括“中國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兩部分內容,明確提出如下要求:“教師能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將相關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激發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使其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中國的基本國情”“教師應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異同,理解漢學與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際對語言教與學的影響,并能夠將上述理論、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

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該專業畢業生基本流向主要有三個方面:在國內或國外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在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等從事對外交流工作或在企業、公司、銀行等從事翻譯、文秘工作;繼續攻讀與專業相關的碩士、博士學位。不論哪個方向,都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另外,根據有關海外漢語教師志愿者工作能力的調查,很多志愿者教師存在心理調適與跨文化適應能力薄弱、跨文化施教能力不足、文化傳播能力欠缺的問題。這些情況的反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中,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不可或缺。

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的培養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傳承”,二是“傳播”。“傳承”需要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學養的積淀,是對中華文化精髓和發展動態的理解與把握;“傳播”需要的是理論的指引和技巧的運用,是對傳播規律的尊重和對傳播效果的追求。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的培養應從文化知識學習、文化技能掌握、文化素養提升、傳播能力構建四個方面著手。

一、文化知識的學習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必須系統掌握中華文化常識、世界文化常識、漢外文化對比等基本知識。

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要在掌握基本脈絡的前提下,突出中華文化特色,包括民俗文化、人文地理、飲食文化、哲學智慧、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文化知識的學習包含著文化認知、文化理解、文化認同三個層次。很多人覺得我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是潛移默化地自然習得的。其實,如果沒有有意識的學習,身處本民族文化中的人依然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具體表現為知識面狹窄,對于母語文化的認知停留在器物、民俗事象等層面;理解不到位,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與內涵不能準確把握;文化主體意識薄弱,或盲目堅守文化自大,或在強勢文化面前不自信,缺乏文化情感立場的堅定性。所以,對于一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除了要在知識層面得到提升外,還要實現對中華文化的恰切理解和理性認同。

世界文化知識的學習,目的在于獲得與中華文化進行參照比較的相關知識。在全球化背景下,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世界文化常識,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更要了解教學對象的文化背景,特別是要把握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知己知彼”,以順利實現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文化知識這部分課程的學習,著眼點應放在中外文化的對比與對話上,教學內容要做到脈絡清晰、重點突出。

文化知識類課程在設置上要堅持整體性、漸進性的原則。整體性是指各門文化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內容上既要相互關聯,又要避免重復。教學單位應對本科階段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材使用進行整體觀照,把握課與課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任課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比如“中國簡史”與“世界簡史”兩門選修課可以考慮同期開設,讓學生以時間為線索,將中外歷史大事同時納入視野,共同觀照。甚至還可以將兩門課程合二為一,把中國歷史納入世界史的大框架內,便于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歷史與文化進行比較分析。漸進性是指各門文化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要遵循從一般到特殊、從古到今、從內到外最后再對比的順序來設置。比如“中外文化比較”課,必須在學生先學習“中國文化通論”與“外國文化通論”兩門課后才能開設,只有先熟悉了進行比較的內容,“比較”才會有效進行。

文化知識的學習還要注意古今平衡。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固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但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是因為對中國現實的文化狀況和發展態勢感興趣才選擇學習漢語的。了解當代中國文化形態有助于他們了解真正的中國,有助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助于他們規劃未來事業的發展方向。在2013年舉辦的“文化走出去:中國文化的價值應用與傳播路徑”論壇上,專家們提出:我們現在需要建構與傳播的是能夠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特征的文化形象。因而,作為未來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使者,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加強對中國當代文化內容的了解與把握,包括流行文化、網絡文化、影視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

二、文化技能的掌握

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在學習中外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掌握過硬的中華文化技能。文化技能的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能力。

在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中華才藝”作為一門必修課承擔著文化技能訓練的重任。中華才藝是區別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具有中華民族獨特風貌的才能、技巧與藝術。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具象表現,它以直觀的形式承載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中華才藝形式多樣,傳統的中華才藝有書畫、舞蹈、太極拳、武術、戲劇、相聲、中國民間工藝(剪紙、中國結、泥塑)、中國傳統樂器等;現代的中華才藝由傳統才藝發展而來,包括中國歌曲演唱、中國菜烹飪、詩歌朗誦、小品表演等。在海外漢語教學中,中華才藝深受漢語學習者的歡迎和喜愛,幾乎所有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都把中華才藝作為激發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的手段。在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下,精通漢語、熟悉中華文化、擁有中華才藝的國際漢語師資十分緊缺,因而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中華才藝課的設置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才藝”不是簡單的一門課程,而是貫穿本科四年教學的一個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既有核心課程,又有輔助課程。一般來說,適用于海內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才藝形式,往往具有展示性強、入門快、效率高的特點,在漢語課堂中,書法、剪紙、中國結、太極拳四種才藝形式應用最多,因而可將這四種內容作為才藝教學的核心課程。其他如傳統樂器、舞蹈、戲劇、茶藝、烹飪等內容可根據教學單位的具體情況選擇性開設。“中華才藝”也不是孤立的一門課,它應時刻與其他教學實踐緊密結合、積極互動。比如,中華才藝課與外語教學相結合,讓學生練習如何用外語教剪紙,如何用外語教別人包餃子。中華才藝課與教法類課程也有交集,我們的學生不僅要學會才藝本身,還要學會如何教授這些才藝。

中華才藝課的教學具有連續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作為一個貫穿本科四年的課程體系,中華才藝課的教學不能只集中在一兩個學期,也不能只局限于課時之內。一門才藝的學習,需要不間斷的訓練,在有限的課時內能夠學到的只是那些最基本的理論和技巧,只有在課外進行大量的實踐,才能避免“學得快、忘得快”情況的發生。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必須考慮到才藝課自身的特點,有意識地拉大教學間距,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藝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安排課時和師資,保證課程格局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在考核方式上,要杜絕簡單隨意、上交一份作業即可過關的傳統方式,采取“平時作業+‘滯后’考核”的新模式,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延長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才藝課程的作業或作品是學生平時學習成果的反饋,有了這些反饋,一門才藝學習結束之后就沒有必要馬上進行考試,而是應給予學生更多練習和實踐的時間,到中華才藝課程全部結束后,再依開課順序集中考查以前掌握的才藝,這樣才能確保課程的連續性,有效督促學生常學常練。在實踐模式上,要充分發掘校內的實踐機會,同時努力搭建面向社會的實踐平臺。例如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成立才藝興趣小組,老生帶新生,專業帶業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水平;鼓勵學生開展才藝展示活動,將活動的策劃與實施納入該項課程的考核之中;利用留學生教育資源,積極為中外學生搭建互學互助橋梁;建立中國文化體驗室,為中華才藝類課程提供專門的場地,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扎扎實實掌握幾項基本的文化技能,為將來從事漢語教學、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奠定牢固基礎。

三、文化素養的提升

文化素養不同于文化知識,它是體現在個體身上的氣質和精神。文化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自我學習、自我陶冶、自我領悟的過程,是以文化知識的積累為基礎,經過吸收、內化和融通,最后轉化形成的個人素質和修養。文化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濡染和熏陶。

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首先,鼓勵學生發現中華文化之美,激發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由衷熱愛。在專業課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蘊含的文化因素,體會漢語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美、篇章之美。只有讓學生成為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和研究者,讓他們熱愛、熟悉中國文化,系統地掌握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他們才能在今后的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自覺地傳播中國文化。一位國際漢語教師,對漢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充滿摯愛,介紹起來如數家珍,這首先就會贏得外國學生的尊重和敬意。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增強文化判斷力,積極應對不同文化的碰撞,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堅定傳播者。

其次,以文學為突破口,通過經典閱讀,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加深其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具有文化深度和國別特色的藝術手段,也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文學作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歷史、政治、經濟等信息的載體,文學教學具有強大的社會認知功能。針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文學教育目的有:1.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啟迪審美感悟,提高文化品位;2.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國社會。文學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其中以中國文學為主,以外國文學為參照。中國從古至今優秀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即使只取一瓢飲,也要付出很大的時間和精力。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對中國文學發展歷史做一個概括性梳理,讓學生有整體的把握,然后再根據學生興趣和教學需要對某些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必修課課時有限,可以考慮增設選修課,如“文學名篇選講”“中國典籍選講”等,以鑒賞為主,課上多討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文化觀點,同時加強課外輔導,為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專項研究提供指導。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開設了“文化的差異――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跨文化解讀”課程,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跨文化解讀,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三,積極拓展課內外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走進文化,感悟文化,提升素養。文化知識的學習以記憶為主,文化素養的提升以體驗為主,經典閱讀讓學生感受到了文學之美,然而跳出書本則需要學生在廣闊的現實世界中獲得切實的文化體驗。無論在課內還是在課外,我們都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的文化體驗活動,使他們在耳濡目染、身體力行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也能變成身邊的文化展示和體驗基地。例如定期組織文化講座,把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請過來,與同學們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根據學生不同的鄉土文化背景,讓學生準備小型的文化講座,介紹自己家鄉的民俗文化;布置文化選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最后在課上將研究成果展示給大家,等等。文化體驗還要走出課堂,結合各培養單位所在地的情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中國文化的普遍特點,也具有獨特的個性。地域文化是進行中華文化傳播的切入點,在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下,它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起著重要的文化浸潤作用,以往我們更多地著眼于大中華文化的教學,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不足。文化考察不一定局限于名山大川,文化體驗也不一定只是參觀名勝古跡,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有代表性的工廠和企業,有自己的博物館、紀念館、老街區,帶領學生去這些地方參觀考察、學習體驗,了解當地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的飲食、民居、服飾、民間藝術、生活習慣等,使學生在體驗性文化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進行文化思考,最終轉化為個人的文化素養。

四、傳播能力的構建

這里所說的“傳播能力”涵蓋了跨文化交際和傳播兩方面的能力。“傳播”和“交際”來源于同一個英語單詞“communication”,二者含義大致相同,但在使用時各有側重。“傳播”是信息的傳遞,是人們通過符號和媒介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活動,社會傳播主要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種類型。“交際”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行為等表達方式進行意見、情感、信息交流的過程,它與“人際傳播”的含義比較接近,因而,人們往往傾向于用“交際”指人際傳播,用“傳播”指面向群體的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國際漢語教師在海外傳播漢語及中國文化,不僅要實現有效的人際傳播,還要借鑒組織傳播及大眾傳播的模式和方法,積極開拓多種傳播渠道,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文化傳播與交際”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必修課。但是,傳播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一兩門課程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整合各類課程的中外文化要素,發揮課內課外的共同作用,才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跨文化交際與傳播的情境中獲得相應能力。傳播能力的構建首先要解決觀念問題,要培養學生跨文化傳播的自覺意識。“跨文化意識”是西方學者提出的理論,簡單地說,就是理解、接受和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跨文化意識要求人們不僅要認識到自己具有的文化屬性,也要認識到他人的文化屬性,并去認真探究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效地理解交際對象的行為。培養跨文化意識,重點在態度和情感層面,必須提高個人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除了熟知跨文化交際與傳播理論之外,更多地來自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

第二,要加強理論學習,掌握跨文化交際與傳播的相關理論知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不同于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不可能全面系統地學習傳播學原理,但是有關交際與傳播的基本知識和具體策略必須掌握。要引導學生意識到作為國際漢語教師,自己即是傳播主體,應該根據當地的環境和受眾心理與需求,選擇適宜的傳播媒介,尊重傳播規律,排除“噪音”干擾,提高傳播效果。只有傳播主體素質高、能力強,傳播媒介使用恰當,受眾才能全面了解傳播信息,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這部分內容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需要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第三,借助案例分析法,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的對接。案例分析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以真實案例為素材,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雙向和多向的互動,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從而達到培養跨文化交際與傳播能力的目的。案例分析不能淺嘗輒止,應該有量的積累和質的保障。教師通過認真篩選,不僅要選出適合學生水平、與所涉及理論相關的典型案例,還要與時俱進,時刻關注社會熱點,不失時機地將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例經過整理引用到課堂中。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生的原因,獲得文化傳播的寶貴經驗;案例分析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反思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第四,創造實習實訓機會,增加學生跨文化傳播的實戰經驗。學生在了解既有交際規約和掌握一定傳播策略后,還需要親歷跨文化情境,才能對文化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和判斷,建構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與傳播能力。一般來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實習單位的確定有兩個途徑,一是學校統一安排,二是學生自主解決。各教學單位要積極開發多種實習形式,如建立與國外高校聯合辦學模式或與其他高校國際交流學院、海外教育學院合作協議,與對外漢語教學培訓機構或與外資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盡量讓學生走出去,接觸異文化,并適時給予實習指導,完善實習評價體系,避免實習流于形式。由學生自主解決的話,應注意實習內容與所學專業是否對口的問題。另外,文化傳播項目的策劃與實施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實戰訓練。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參與或負責策劃多種文化傳播活動,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國別、不同教學對象設計相應的語言文化傳播方案,注重傳播的個性化、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探索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對象的傳播模式及策略。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文化知識、過硬的文化技能、深厚的文化素養,自覺的文化傳播意識和出色的文化傳播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為中華文化傳播和漢語國際推廣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為遼寧省教育廳創新團隊項目“東北亞地區比較文化創新團隊”[批準號:WT2013009]、大連外國語大學2014年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培養模式構建”[項目編號:2014-RCY-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亓華.漢語國際推廣與文化觀念的轉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李凌艷.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海外漢語教學師資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06,(6).

[3]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丁芳芳.文化差異的解讀――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的案例分析[A].第十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7

一、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類型

目前,各高校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中,文化類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類課程的開設幾乎覆蓋了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培養的所有階段,其主要包括理論課和技能課。筆者以湖北文理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為例做介紹:

(一)理論課

指涉及文化理論的課程。主要包括:第一類,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等基礎理論課程,此類課程為必修課,在低年級開設,其特點是具有純文化性、基礎性,主要讓學生掌握中西文化的最基本理論;第二類,文化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等專業核心課程,此類課程為必修課,在中高年級開設,其特點是具有專業性、交叉性,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和文化基礎理論的前提下,進一步教授學生專業理論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課程;第三類,中西文化交流史、國外風俗與禮儀等專業方向課程,此類課程為選修課,在高年級開設,其特點為具有拓展性,主要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進一步豐富和補充。

(二)技能課

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程,此類課程所占比重較小,主要包括漢字書寫訓練課程。在低年級開設,主要培養學生規范漢字的書寫技能。

二、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構

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滿足學生初步從事科學研究以及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在文化類課程的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和提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建立文化類課程的學科體系;引導學生關注學術前沿,邀請專家、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讓學生了解學術發展動態;通過課程論文的寫作讓學生掌握并能熟練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論文寫作公開發表。

(二)實踐型教學模式的建構

培養對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全面了解,能夠在漢語教學機構、涉外管理部門、涉外企事業、文化教學傳播機構等單位從事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中外文化交流及漢語國際推廣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在文化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應遵循由淺到深,由基礎到綜合的原則,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結果的評價。

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目標是:具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具有較強的文化實踐創新能力,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和文化綜合素養,在教學內容的安排,立足于教學目標,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考核三部分。在教師實施教學活動之前,通過精心策劃把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到相關的章節和作業中。教學組織強調參與、互動,教師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完成實踐內容。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實踐環節一般采取案例分析法或者專題討論法,兼以個人或小組、靜態或動態、課上或課下的形式開展。教學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改變傳統的閉卷考試,采取多樣化的考察方式,既可以個人為單位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測評。

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實踐型教學最終的衡量者是社會。根據評價能夠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改變學生學習態度和方法。

(三)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建構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能夠把超文體、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信息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文字、圖像、聲音的一體化能夠使教學內容具體化、直觀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在文化類課程中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類課程具有多樣性、時代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等特征,一些教學內容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得到簡化,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本、網絡等各種資源,將圖像、音頻與傳統的文字材料更好地加以整合,制作適合本專業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高質量課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供網絡學習資源。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知識涵蓋量和輻射量較大,對學生的中西文化知識儲備都具有較高的要求,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提供給學生相關課程的精品網站、教學視頻、題庫和專題資料等網絡學習資源,既作為課程預備知識的參考,也作為課程內容的鞏固和擴充;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讓他們能夠結合自我個體情況,在教師總體統籌教學進度的安排下,對自身需要學習的知識靈活安排、合理攝取、高效吸收。

建立共同交流和討論的網上平臺,讓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都能夠針對學習中的問題自由地發表意見,展開討論。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同時教師能夠在討論中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進一步完善教學效果。

在對外漢語文化類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中,教師要把以上三種模式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為補充,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本文為湖北文理學院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JY201013。)

參考文獻:

[1]崔軍.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活動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篇8

畫家陽小毛曾在中央美術學院研修西洋畫,隨之公派赴法國巴黎深造,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自己的學科體系,力求傳統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陽小毛將傳統的中國畫傳播到世界各地,在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使自身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他走出了傳統與地域的局限,與其他本土藝術家所不同的是,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一片蔚藍色的海洋,投向了一個更加廣大的視域。

藝術簡介

陽小毛:中國著名畫家,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百杰藝術家。大學本科攻讀西洋畫,先后于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繪畫藝術,公派赴法國巴黎研修歐洲美術,20世紀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印刷品和早期的水彩畫在國內收藏界和海外廣泛流傳。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學科體系,力求傳統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畫家陽小毛對中國畫新視域的拓展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全國許多媒體《中國畫家》《當代名家》《美術時空》《書畫名流》《文化娛樂》等專題介紹畫家陽小毛與作品,專版介紹《畫家陽小毛掠影》刊登于人民美術出版社《水彩藝術》叢書,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市各類獎項,兩次榮獲市政府獎。

1998年中國畫《女性之光》參加日本東京第51回國際文化交流展

2000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畫展,并由《北京日報》《中國日報》予以報道

2001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畫展,并由《華盛頓郵報》《美術報》予以報道

200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并由《歐洲日報》《歐州時報》予以報道

1989年《祖國在我心中》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三次再版

2007年《陽小毛中國畫作品集》中國民族美術出版社出版

論文《陷入溫柔泥沼的當代美術》發表于《美術報》

論文《精神的追尋與放逐》發表于《美術報》

論文《漂泊的家園》發表于《北京日報》

篇9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給異國語言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并極可能在國際交往中引起誤解。在我國,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學習英語來了解異國文化,這使得英語教學在學習異國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過去傳統的教與學過程中,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貝}1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干對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較差,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障礙,甚至產生誤會。所以,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加強文化教育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變的異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由干交流的雙方來自干不同的文化環境,分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影響,各自形成不同的語言習慣,因而人們在交流中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使他們得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側重于語言教學,一味地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強調語言的正確性,致使學生不顧場合、時間、交流對象及其他因素的差異,一開口常常是“漢語思維,英語形式”。這容易引起文化沖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們應該抓住不同語言交流產生誤解和沖突的焦點,突破文體障礙,把跨文化交流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異范圍較廣,大至社會階層、家庭結構、職業活動,小至約會、打電話、飲食起居等。如果忽視了這些差異,人們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導致交流失敗。為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應只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語用教學,而應向學生不斷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他們把握主要的語用差異。

1.1文化意識滲透的內容

文化意識滲透的內容可以說紛繁復雜,包羅萬象。但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類,即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學術思想、民族、宗教、文學、藝術、地理、歷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則包括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日常行為準則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針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內容,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進行強化和滲透。此外對干非語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勢語、體態語、聲音聲調控制,服飾、環境因素、時間語言等,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恰如其分的滲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以前,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少強調文化教育,近年來跨文化交流已成為英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許多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都開設廠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已經認識到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教學中也有意識地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就給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渾然一體。要使外語教學從只注重培養語言素質和文學欣賞能力向培養文化素養過渡,使文化規則成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語言素材、語言規范,實用,內容豐富,涉及語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體現了英美民族文化特點的文章。這樣的選材有利于教師結合文化背景、文化蘊iii,通過對比,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審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異。”

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差異的傳授,會加深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語用失誤。每一種語言都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應該盡力引導學生去認識文化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學生在理解語言時只注重表層結構,往往忽略語言所反映的深層語義。有時只靠表層結構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確領會說、寫者的真實意圖,這時,就需要指導學生依據自己的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推論,以正確理解其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人類的交流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門外語就必須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的最主要任務是培養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美國社會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流能力的四個要素: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其中得體性和現實性直接和文化有關。得體性主要是指在說話的對象、話題、場合、身份等不同的情況下,要使用不同的得體語言,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問題。現實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這也是只靠語言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文化教學是培養學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差異往往會給語言學習及國際交往帶來諸多不便,因而,作為語言學習者,了解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極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語言交流的關鍵

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外國語大學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這里的內涵就是指這種語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諺語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習語,漢語是用最簡潔的四個單詞“殊途同歸”來表達的,意思是“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同樣的目標”,但英語中這個習語的意思來源于西方人對他們文化根基一古羅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語的文化歷史,難以真正弄明白這個習語的確切含義。

2、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文化交流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其本身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它通過語言的教學,向學生傳遞著異文化圈中的異文化模式,使學生得以全面了解異域文化,并按照我們民族文化的價值觀積極地對之揚棄,從而實現我們民族主流文化的創新,這便是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涵。

其一,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是通過客觀的、非判斷性的對比,正確理解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在擺脫民族中心論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另一種文化。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對于表面的、明顯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新奇而富有異國情調;第二,對于細微而有意義的,與自己的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難以置信或難以接受;第三,與第二個層次類似,區別只在于通過道理上的分析認為可以接受;第四,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來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導人應通過對比來認識與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現象,逐步建立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這些文化現象不再顯得新奇和富有異國情調。

其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外語學習當成樂事,是外語教學的最佳境界,也是學生學習進步最快的時候。在以往的教學中,文化知識的缺乏常常成為學生理解語言知識的障礙。而在教學中導人相關文化知識,則會大大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從而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這與第一步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導人與英語教學一樣,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介紹,而應要求學生共同參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實現這一文化目標,如角色表演、情景對話、電影及文學作品賞析、專題講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確理解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無論我們對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寬廣,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努力使其減少到最小程度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時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過程,交流雙方都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是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中國“人世”以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更加頻繁,人們將面臨如何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交流、合作的問題。教師應培養學生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分辨、分析能力,從而也加深對中國文化本質特征的了解。訓練他們使用英語中介語,宣傳中華文明的燦爛文化,使他們不僅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們不僅了解本國的文化,還樂于接觸、學習其它文化,這不僅是學習表面的細節,在日常生活、商業交往、國際事務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們傳遞中國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往來,才能跨越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教師要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幾個原由:即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等。

(1)實用性原則:指文化導人要注重與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緊密聯系,對于那些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

(2)階段性原則:要求導人的文化內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人深,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

(3)適合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容應該與教材的內容有關,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人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地與語言教學同行。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了以上幾個原則,通過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歷史背景的循序漸進的介紹,加深了學生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學的內容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曾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知識;交流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教學。

篇10

文化作為上層建筑不可能僅僅是一座空中樓閣,其發生、發展必定有其獨特的根基作為基礎和積淀。這根基就是強大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中國歷代對外文化輸出的盛時,無論政治制度、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是世界最頂尖的。進行這種比對之后再看現在世界的文化格局,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日本的文化輸出如此強勁;同樣,韓國文化的崛起也正是其經濟崛起后的一種文化全球化的“自我訴求”的反映。可見,文化輸出是要以強大的經濟和政治,甚至軍事實力作為后盾的。沒有強盛的國力為文化發展保駕護航,文化發展如同無源之水、難以為繼。經過改革開放30年,中國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在走上強國之路。中國挺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承辦世界沃斯達會議,斡旋于朝鮮半島核問題談判各方、承辦亞歐首腦會議,舉辦了2008奧運會、2010年還將舉辦上海世博會,……這些都說明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機遇和資本正在不斷增長。

三、新形勢下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2008年5月,柯蘭齊克(Joshua Kurlantzick)所著的《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指出了中國在軟實力方面的三大弱勢:一是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就使文化發展處于沒有受到充分重視的地位;二是中國文化軟資源對世界的吸引力不強,中國還沒有一個真正世界意義上的文化品牌;三是中國對于媒體、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運用尚無經驗。(注:Joshua Kurlantzick,Charm Offensive --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05.)柯蘭齊克教授的評論可能有失偏頗,但是他的評論還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中國現在國外真正可以稱為文化品牌的可能只有影星成龍、李連杰、章子怡等,而他們所代表的電影文化相對于中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兼容并蓄、具有民族性和社會主義特征的新時代文化是十分狹隘和不全面的。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要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在世界上創立多方面、多層次的中國文化品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制定循序漸進、適合國情的相關策略,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制定文化戰略、提高主體意識

文化輸出首先是文化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覺醒。僅從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上來看,日本人對其進行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國內學術圈。當代中國人對自己老祖宗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存在致命的斷層,自覺意識仍亟待加強。反觀現在外來文化的影響卻日益加深,年輕一代為什么那么熱衷于接受那些“快餐文化”和“洋文化”?是那些文化真的“文明”還是一些國人已經迷失了自己、沒有了自我文化的認同?

不得不承認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引發了文化全球化,這對我國文化層面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三點: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注:人民網《強國論壇:經濟全球化與我國文化發展戰略》,.)前兩者都是可以通過政府的宏觀政策調整的,然而最后的文化價值沖擊是虛無的、非物質性的,它會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減弱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增強對外來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改變國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的集體意識性,進而改變一個民族實際存在的精神實質和基礎。

針對這種情況,很多國家都制定了保護本國文化――發展本國文化――輸出本國文化的“三步走”文化戰略。所謂文化戰略是指對文化發展的目標、途徑和實施方式進行整體性的謀劃,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的良性發展。英國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創意英國”的文化戰略,日本也確立了“文化立國”的基本策略,我國制定文化戰略也是勢在必行。通過實施文化戰略,增強人民對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繼承和發展,目的是維護民族文化的生存,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形象和國家標志,從而提升國人的文化主體意識,讓國人對本國文化有深刻理解并自覺擁護和傳承。

2、政府積極推介、企業借力發展

根據文化傳播學理論,一國的文化在向外傳播的過程中,主要有三種模式:宗教的全方位滲透模式,官方雙邊和多邊文化交流模式,商業文化貿易模式。(注: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年版。)目前,美國、法國、日本等文化發達國家,無論其文化主管部門職能如何有差異、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經濟支持政策如何不同,他們文化傳播的主要模式都是以商業貿易模式為主的,而中國現在大都以政府間官方交流或主要由官方出資支持的活動為主,如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雖然已經轉為企業,但是其所從事的工作90%仍然是官方文化活動,它的經營思維模式依然沒有因為身份改變而改變。

由于當前我國大多數文化企業資金少、規模小,它們想“走出去”又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為政府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能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其次,很多文化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員和資金投入,這不是一般文化企業能夠承擔得起的;同時,政府的對外文化政策不是空泛的,它必須以文化產品為載體。所以,這里就有一個政府與企業如何進行角色轉換、如何加強合作的問題。政府投資項目固然能制造出一定的影響,這樣的影響雖然聲勢浩大、來勢洶洶,卻不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潛移默化似的滲透性。文化企業作為文化市場的主體,在政府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之時要積極參與,在宣傳之后必須立即接過文化宣傳接力棒,適時地將文化宣傳進化為常駐性文化銷售和文化服務。同時,政府決不能居高臨下或把文化企業推到最前線,任由其孤軍奮戰。對于文化出口,政府必須與企業聯手,利用政府健全的外交途徑、經濟政策、法律支持和其他所有優勢條件,積極為企業開道,與其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戰略。

文化的市場化運作是文化對外輸出的一個重要途徑。既然是市場化運作,其中自有其規則。盈利是促使文化“商人”們將中國文化對外輸出的動力,也是外國的“文化販子”盜用中國文化的動機。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來說,如何制定好文化經營的規則是政府應當立即著手去做的。如何利用好市場中“無形的手”,讓利益驅使眾人去推中國文化“走出去”這口磨是政府的職能。組建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是開創之舉,歷史意義深遠,但一個公司不可能一舉解決文化貿易這一龐大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創立多個知名文化品牌,就要從企業營銷方面入手。

3、建立營銷意識、設計文化品牌

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不能僅僅停留在舉辦幾屆中外文化節、或者政府間簽訂了多少份的文化交流諒解備忘錄,文化輸出也須用營銷思想來進行分析,必須有著詳細完備的、循序漸進的步驟,應以文化貿易額為重要指標建立起積極的文化營銷意識、進而建立起健全的營銷網絡。

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響,隨著市場競爭規則和人民消費習慣的變化,營銷理念要以滿足市場需求、追求顧客滿意、建立顧客忠誠為目標。在根據以上目標制定相關策略前,首先要開展的工作是進行市場細分(Segmentation)、目標市場的選擇(Targeting)和市場定位(Positioning)等方面仔細研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STP:

•市場細分――觀眾類別比如年齡、性別、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觀眾最感興趣的方面,每一群體有怎樣相同的特點和相同的需求;

•目標市場的選擇――經過市場細分,選擇能有效吸引并能提供特色服務的目標市場,對其進行策劃研究;

•市場定位――根據目標市場設計吸引人的文化形象和產品,引導觀眾對中國文化的正確認識,把觀眾吸引到特色文化產品上來,并使其覺得受益匪淺。

不同文化市場的受眾群受其固有文化的影響、自身條件限制和心理開放程度,對外來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接受能力,因此,判定文化市場、切入文化市場進行運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做足市場調研后,還要針對國外受眾群設計出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外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做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能再盲目地把中華文化不假思索地直接輸出;要在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基礎之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詮釋,并融入國際色彩。意大利歷史哲學家本納德多•克羅齊有一句名言:“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可見,所有歷史都是站在當代視角并為當代需要而書寫的歷史。對于文化,我們也要有這種“當代需要”、“中國創意”、“世界視角”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符合當代審美習慣、消費習慣的文化品牌。

4、注重地緣因素、弘揚儒家文化

早在在漢唐時期我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便超出了中國范圍,向東南亞和東北亞國輻射,形成"儒教文化圈"。但是隨著日韓經濟的騰飛,日本文化、韓國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沖擊,造成在日韓劇里出現的曾經是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被認為是日本、韓國的。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地緣因素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控制力。

中國的地緣文化空間區分為全球層次、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層次。根據前述市場細分策略的文化營銷思路,針對不同的層次需要制定不同的地緣文化控制政策,文化“走出去”戰略。三個層次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周邊層、最容易恢復的共同體文化就是儒學。孔子創立的儒學所提倡的仁道、和諧、中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而且也是東亞地區的傳統文化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都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當前世界背景下重新提倡儒學,有利于樹立我國和平、和諧的良好形象、更有助于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恢復對周邊國家的文化影響力,而且也是與《文明的沖突》的作者――美國國際政治理論家亨廷頓所提出的“肯定西方認同、消解非西方文明”的有效途徑。

5、整合內部資源、一個聲音對外

文化部作為全國文化歸口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能是擬定文化藝術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并監督實施,研究擬定文化事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指導文化體制改革,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人才、文化市場等不同塊面進行指導、支持和管理。然而事實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各個門類分別屬于、文化部、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旅游局等多個部門管理,不可避免造成了政府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缺位(文化產品的質量、價格、資本準入、市場執法和政府監管不到位)和越位并存等問題,影響了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注:( 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雖然2003年開始施行文化體制改革,很多市縣部門已將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合署辦公,但是宏觀政策調控的實效并不明顯。

文化體制改革,這是一場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市縣級別的文化單位是無法影響到國家文化決策和國家文化影響的。國家進行改革,早日實行文化大部制,使文化部真正成為中國對外文化的唯一的發言人,全面規劃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和文化產品出口事宜,擺脫目前文化散兵各自作戰的混亂局面;利用好現有文化對外宣傳的既有資源,先實施“整合”、再在“整合”的基礎上實施“拓展”,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才能走得更遠。

6、“軟實力”的發展、硬技術的支持

文化作為“軟實力”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依托國家整體實力的;而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依靠國家技術發展水平的,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科技的合力。從演出、動畫等產業的發展來看,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的存在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技術上、管理上和人力資源上。舉個例子,中國目前的舞臺藝術大多以傳統戲劇、歌舞劇為主,視覺藝術大多以平面繪畫和立體雕塑為主,很少會出現國外大型多媒體劇、映像作品。難道是我們的藝術人才想象力不夠嗎?是我們的文化素材不多嗎?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在多媒體燈光效果、美術科技水平方面與西方差得太遠。

篇11

在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馬可·波羅(1254-1324)描述了他看到的長江以北運河:忽必烈已經開通了從瓜洲到大都的水路。這條水路是一條寬而深的航道,把江河、湖泊連接起來。《游記》還記錄了他在山東一帶看到的運河城市如臨清、濟南和東平等地的情況。

近代西方人進入中國、并對中國逐漸產生影響,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明代。這個節點與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關。史學家一般把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航海當作中世紀和現代的轉捩點。此后,西北歐沿海強國通過戰爭、掠奪、貿易、傳教、建立殖民地等方式逐漸向外擴張。至19世紀,歐洲在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迅猛發展。而明清時期的中國早已繁華,舉世聞名,引發了西方人的關注,當時外國人來中國,首先接觸的往往就是大運河。前往北京的外國使節、傳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于此。大運河沿線的水利工程、城鎮鄉村和風土民情,給外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的作品中的觀察與描述無疑有助于西方加深對中國的認識。

1488年,朝鮮人崔溥(1454-1504)在海上遭遇風浪,漂流14天后在寧波附近獲救登岸。之后,他沿浙東運河、京杭運河前往北京,歷時44天,成為明代走完大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他用中文寫下的《飄海錄》成為彌足珍貴的大運河史料。

日本僧人策彥周良(1501-1579)于1539年和1547年作為日本遣明使副使和正使來中國,在中國逗留5年多,多次沿大運河南來北往。他將兩次來華經歷寫成《初渡集》《再渡集》。這兩本記事性詩文集是中日關系史上的重要文獻。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在明萬歷年間來中國。他從南京出發沿運河前往北京,沿途經過許多大運河城市。對明代運河漕運的有關情況,他甚感興趣,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做了詳細記載。

除了利瑪竇之外,明清時期有不少來中國的傳教士將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書,在歐洲出版,其中不乏關于大運河的詳細描述。這一時期還有不少中國傳統典籍經翻譯而介紹到歐洲。英國傳教士、漢學家理雅各(1815-1897),是牛津大學第一位中國語言和文學教授。他不僅翻譯中國典籍,還著書立說,系統論述孔子、孟子以及中國的文學和宗教。在牛津任職之前,他于1873年4月從上海出發,坐船經大運河訪問北京,回程時去了泰山和曲阜,之后經大運河返回上海。他對中國文化的譯介,可以聽到大運河的水聲。

但外國人對大運河的描述,并非僅限于見聞。他們目的性很強,頗有系統性,撰寫專門報告,研究大運河,研究大運河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英國學者吉恩斯在1890年在倫敦出版《世界各國的水道和水運》中提到中國的大運河,認為“就許多方面來說,世界上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大運河。它也是所有其他運河中,我們了解最少的。”1895年出版的《時代世界地圖集》中載有中國大運河的地圖。1912年10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F.H.金的學術論文,題目是《中國的運河,人類的奇跡》,該文對江南運河地區河網密布做了詳細的記錄。1917年在倫敦出版的《百科全書,中國》有關于大運河的詞條。

大運河的接納

通過大運河,西方對中國有所了解。而現代西方文化最早進入中國,所謂西風東漸,正是沿著大運河而播揚。

法國傳教士金尼閣(1577-1628)在利瑪竇逝世后不久抵達北京,并發現了利瑪竇的札記。明萬歷四十年(1612),金尼閣返回歐洲,他身著中式服裝出入于各國公共場合,以感人肺腑的演講宣傳利瑪竇和其他在華傳教士們的功績,并著手整理翻譯《利瑪竇中國札記》。該札記于1615年在德國出版,掀起了歐洲的“中國熱”。當時,大批歐洲年輕傳教士申請赴華,德國人湯若望(1592—1666)即是其中的一位。湯若望歷經明清兩代,為西學東漸做出重大貢獻。1618年,金尼閣離開里斯本第二次來華時,攜帶在歐洲各國募集的7000冊圖書和儀器,從杭州沿大運河抵達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外國圖書館。金尼閣本人估計書籍和儀器在離開歐洲時價值1萬金幣。金尼閣擬定了一個龐大的計劃,聯絡艾儒略、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經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譯出版這些書籍。金尼閣二度來華后,先在南方進行傳教和譯著工作,較長時間住在杭州,并以杭州為中心沿大運河到嘉定等地活動。1628年,金尼閣在杭州去世,把“西書七千部”介紹給中國知識界的計劃流產,大部分書籍流失。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書樓時發現了殘存的數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和開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學概要》等重要的科學典籍。

之后,外國傳教士大量進入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浙北的運河城市早已成為一些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活動的基地和大本營。嘉興的文生修道院西臨大運河,1902年建成之后到1908年,它是天主教中國遣使會的唯一總修院。嘉興的天主教堂在1930年建成,號稱中國第一、遠東第三大教堂。文生修道院和天主教堂均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經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1876-1962),出生在杭州。父母均是美國南長老會在杭州的傳教士。南長老會海外傳教的第一個基地是杭州,以后沿大運河逐步向嘉興、蘇州、江陰、南京等地擴展。1904年,司徒雷登在美國結束學業,回到杭州開始傳教,他的傳教足跡正是沿大運河迤邐北去。

19世紀后半期起,大運河沿岸城市建立了相當數量的教會學校。教會學校最直接的貢獻就是把現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國。經過多年經營,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13所教會大學和幾十所教會中學為中國融入現代文明、為教育和社會的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而這些學校中相當一部分位于大運河沿線的城市或者與運河關系甚為密切的城市。

教會大學各校名師云集,各有自己的個性和特殊專業,辦學有聲有色,學生才俊輩出。燕京大學的社會學系和新聞系,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在二戰后的“東京審判”中,中國法官中的大部分都是畢業于東吳大學。醫科更是教會大學的強項,協和醫學院、湘雅醫學院以及齊魯大學的醫科,為中國培養了最優秀的醫學人才。

1901年,清政府廢除漕運,大運河似乎失去了歷史作用,但因為依靠大運河為廣闊腹地而有機會迅速成為中國最大港口和最繁華城市的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在20世紀結出碩果。

很多人驚異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江浙一帶大量涌現文人政客這一現象,細究起來,卻不難看出大運河的作用。正是大運河使得整個地區經濟繁榮,積聚起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在各個層面廣泛深入進行,人才輩出是理所當然的。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Grand Canal: Corridor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By Wei Daguo

Historically,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served as a corridor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The exchanges were mutual: in the early centuries, Chinese culture went out to the outside world; largely in the Ming (1368-1644) and the Qing (1644-1911) dynasties, foreign cultures began to come in.

Prosperity of the Grand Canal

One of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was made by Marco Polo (1254-1324), who traveled across China for years. He mentioned the Grand Canal that connected the Yangtze River and Dadu, the present day Beijing, the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There are detailed descriptions in the travelogue about the canal towns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was in the Ming Dynasty that westerners began to flood into China on a large scale. Their arrival in China followed Columbus’ epoch-making travel. Afterwards, the west expanded outward through wars, trade, religious missions, colonialism, profits through looting. By the 19th century, Europe played a big role in the world. Europeans came to China, allured by the legendary wealth of China. During these centuries, foreign diplomatic envoys, missionaries, and travelers usually traveled on the Canal to reach Beijing. They we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size and the grandeur of the Grand Canal. Their reports deepened the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country in the orient.

The Italian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1552–1610) came to China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of the Ming. He traveled on the Grand Canal from Nanjing to Beijing and chronicled his canal tour in detail in his book. In addition to Matteo Ricci, other missionaries also wrote books and introduced their China experiences to Europe. Some missionaries even provided Europeans wit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James Legge (1815-1897), a noted Scottish sinologist and missionary in Malacca and Hong Kong for 33 years and first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Oxford University for 21 years. He translated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and wrote books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as well a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Before he took office at Oxford, he started in April 1873 in Shanghai to visit Beijing. He traveled on the Grand Canal. On his way back, he visited Mount Tai and Confucius Temple. Then he traveled on the Canal again on his way back to Shanghai.

By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had become a constant subject in encyclopedias, map atlases, and academic books published in the west.

Western Culture Came In

While information on the Grand Canal went abroad, westerners brought western culture into China. In China scholars 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through the Ming, the Qing and the Republic years in words “Western Winds Blow into East.” The Grand Canal played a big role in this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Nicolas Trigault (1577-1629) arrived in Beijing shortly after Matteo Ricci passed away. A French missionary and sinologist, he was an influential westerner in China. He toured China before going back to Europe to report to the Pope on missionary affairs in China. In 1612, he returned to Europe. He traveled across Europe, publicizing the work of the Jesuit missions in China and raising funds. He appeared in public dressed in the Confucian gown. It was during his European tour that he edited and translated Matteo Ricci’s China Journal. The work was published in Augsburg in 1616 and later it was translated into many European languages and widely read. Twenty-two young missionaries followed him back to China.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 was one of the 22 missionaries. He served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Nicolas Trigault brought 7,000 books and instruments to China and traveled on the Grand Canal all the way from Hangzhou to Beijing. He set up the first foreign library in China. He planned to translate the books into Chinese in collaboration with a group of elite Chinese scholars. He died in Hangzhou in 1628 and he was buried in Hangzhou. His translation project aborted and most of the books dissipated. In 1938, hundreds of books were found in a library of a Catholic church in Beijing. These books were part of the 7,000 books Trigault had brought to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in the mid 19th century, missionaries flood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canal cities and towns in northern Zhejiang were home to headquarters of some foreign missionaries in China. St. Vincent de Paul Seminary, a Catholic abbey in Jiaxing, served as the only seminary for all the missionaries in China from 1902 to 1908. The Catholic Church in Jiaxing, built in 1930, was the largest church in China and the third largest in Far East at that time. The two sanctuaries are now cultural relic units under provincial protection.

篇12

1.外籍教師日常生活管理通常由學校外事部門負責。外事工作者應具備一些基本能力才能夠順利展開工作,例如,扎實的語言基礎,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等。近年來,隨著許多具備這些基本能力的外事工作人員的加入,外教聘用和管理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外事工作人員在與外籍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他們只是向外教傳達學校相關規章制度,告知臨時變動,通知其參加例行活動(如健康檢查等),利用漢語優勢幫助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等等。統而觀之,外事工作人員充當的就是一個傳聲筒的角色,他們與外教沒有深入的了解和交流。于是出現這樣的情況,許多外教初來中國,情緒飽滿,熱情高漲,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可是,沒過多久,就變得無精打采,不愿甚至反感與中國學生或者中國人接觸,行為孤僻。

2.有些外教不理解學校相關管理制度,沒有足夠重視,擅自離校或者外出,有時還會滋生事端,在學校造成不良影響。有的外教雖然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非常強,可是不注意課堂之外的言行,從而使自己的形象在學生中大打折扣,也給外事管理工作帶來麻煩。盡管工作人員會對其講解某些言行違反學校對教師的規定,影響教師形象,很多外教對此不解,認為工作之外的自由受到干涉。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中國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教師不僅承擔教書的責任,還被賦予了很多社會責任,教師應該為人師表,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即使日常生活中也應如此。

二、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絕大部分學生希望外籍教師教授口語課程,因為他們有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無論是語音語調還是對語義的把握和運用都很準確,這一點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此外,他們授課形式多樣,課堂氣氛隨意輕松,并且善用鼓勵的言辭,這些都利于激發學生熱情,啟發其思維,而對于以談論為主的口語課來說,這理應創造出良好的授課效果。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起初,學生熱情高漲,可幾周之后,新鮮勁就過了。究其原因,外教的教學大都停留在語言層面,不能深入,使本該生氣勃勃的口語課上得索然無味,有時還會死氣沉沉。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可它更是一個民族社會發展的歷史積淀,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的載體。如果不深入了解某一語言的文化背景,我們不僅很難精準地掌握該語言,而且在對外交流中也必將遇到障礙,尤其是在國際化愈演愈烈的今天。

2.外籍教師沒有固定教材,授課內容多為自行安排,選取其認為對學生有益的,可以增強他們語言應用能力的材料。雖然教學材料的豐富性使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面,但是其隨意性也為他們的學習帶來困擾,尤其是使他們不知道哪里是重點,學習起來比較盲目,這對他們參加各種外語等級考試的幫助不大。此外,不同的外教選擇的材料也不相同,有的甚至難度相差很大,而在課程考核時,考試內容也自行命題,于是出現了程度相當的學生成績卻高低懸殊。由于學生不了解其中原因,會懷疑自己的水平,從而缺乏信心,同時,這反映在學生的成績單上,對其升學或就業都會有一定影響。探究個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外教不了解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模式以及他們的期待。中國學生學習習慣于目的明確、安排有序,他們期待的是循序漸進。作為來華執教的外籍教師,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從而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材料和教學安排。

3.外籍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反應期待較高。許多外籍教師抱怨學生上課不配合,沒人主動發言。有的外教因此懷疑自己的教學水平,甚至斷定學生不喜歡他,從而十分苦惱,情緒低落,影響了教學。而學生上課時面對外教的催促和期待的眼神,倍感壓力。久而久之,有的甚至形成了畏懼心理,一上外教的課就害怕,以至于整堂課都很壓抑,無心聽講。歸根結底,這還是文化沖突。外籍教師受到的是西方思想的教育,崇尚個性,有強烈的表現欲,因此這些外教們接觸的課堂是每個學生盡情暢所欲言,張揚個性的的課堂;而中國的課堂里,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地聽老師講課,等待老師提問。這種文化碰撞產生了外教的困惑和學生的壓力。

三、促進文化理解,完善管理

針對如何促進文化理解,筆者有如下建議。

1.組織外籍教師上崗前的培訓活動。外事工作人員應該意識到中外文化差異,建立“全球化心理定向”(付擁軍:15)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工作。例如,對中國教育體制和普遍的管理模式做一簡介,使外教獲得一個輪廓式的認識。之后,針對本校情況,介紹具體的管理制度,這樣有利于他們明白制定這些制度的淵源,從而更易于接受。此外,還應該邀請本校中國外語教師向外教介紹學生總體外語水平,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等,使他們有思想準備,從而避免對學生和課堂的期待和現狀之間的反差過于強烈。

2.外事工作人員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加強與外教的情感交流,主動創造一些機會和他們深入探討,增強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例如,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組織外教進行參觀,過程中可以對其進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講解;還可以在一些傳統中國節日之時,舉辦慶祝活動,邀請外教和學生們一起參加。

3.增強中外教師的聯系。中外教師交流不僅可以為中國外語教師創造提升自己業務水平的機會,而且可以為外籍教師提供了解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歷史、傳統思想觀念、中國教育狀況、普遍外語教學模式等,因此雙方都可以受益,從而更有效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具體來說,可以采取鼓勵中外教師互聽課,定期開座談會,鼓勵中外教師合作申請科研項目,特別是涉及跨文化交際的項目。

四、結語

在國家大力倡導教育國際化的今天,大批外籍教師被引進各級院校,已經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的隊伍,這對外籍教師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為了迎接這個挑戰,完善外籍教師管理制度和模式,最大程度發揮引進外籍教師的作用,促進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育國際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理解的作用應該得到重視。

參考文獻:

篇13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適應國家漢語國際推廣,提升文化軟實力,培養國際化專門人才的戰略需求,就要進行綜合改革。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綜合改革目標

1.構建“三位一體”的學科專業體系,體現綜合教育優勢。(1)圍繞漢語國際教育,構建較為完整的主干學科群。形成由漢語言文學、文化學、外國語言文學“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實現學科專業之間的交融與互補,強化漢語國際教育主體。(2)形成統一的行業領域,強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借助漢語言文學的學科背景和優勢,在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下,確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方向,使教學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統一。(3)按照不同培養方向的特點,開展專業綜合教育。漢語國際教育方向突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教學,強化教學實踐;涉外管理方向突出管理學教學,強化管理實踐;涉外文秘突出秘書學教學,強化秘書實務實踐。同時,三個方向都實施雙語教學,注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2.實施“三位一體”綜合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實現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相應的理論教育、技能教育、崗位教育“三位一體”的綜合教育體系,全面加強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綜合教育。專業理論教育要以“語言學”、“文化學”、“管理學”等學科理論為基礎,技能教育要按照不同方向培養方案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要求,形成由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創新技能構成的技能教學體系。崗位教育要根據相關行業的用人要求,形成由職業素養、崗位技能、行業技術資格認證為內容的教育體系。

3.完善“三位一體,雙向互動”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強化實踐教學,重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三位一體”是指依托留學生教育,建立校內的實習實訓基地;依托國際學校、有留學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機構、涉外企事業單位,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依托與國外高校的聯系,著力建設海外實習實訓基地。“雙向互動”就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介入留學生的教學與管理之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從而實現雙向互動。

4.打造“三位一體”師資隊伍,保證人才教育質量。借助社會力量,整合師資隊伍,建設一支由本校專任教師、外校兼職教師、相關行業專家組成的師資隊伍。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實踐為基、專業為主、能力為本”的師資隊伍。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力爭在教師隊伍中,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比例達30,博士研究生比例達50,涉外企事業單位、外事部門兼職教師比例達30%,有國外國際漢語教學經歷教師比例達30%,建設一支高水平、強能力、高職稱,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教學團隊。

5.建立“三位一體”科研訓練體系,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學年論文―學術論壇―畢業論文”為框架的科研訓練體系,逐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

6.建構“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實施“雙語教學”、“人文教育”、“海外交流”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雙語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放共享的雙語教學網絡課程,展示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獨特的教學方法、多形式交流的網絡平臺。加強人文素質培養。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實施“2+2”、“1+2+1”等中美雙學位聯合培養,積極組織學生赴海外學習,開闊學生視野。

7.疏通“三位一體”就業渠道,保證畢業生就業。抓好考研動員、考研輔導、考研報考調劑指導,鼓勵學生考取研究生;通過參加國家漢辦赴國外漢語教學志愿者選拔、互惠生項目等多種途徑,組織學生海外從事漢語教學;積極開拓就業市場,使學生在國內相關行業就業。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綜合改革措施

1.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增強師資實力。建設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水平高、職稱結構合理、具有創新精神的校級教學團隊,在此基礎上建設省級教學團隊,使之成為高水平、強能力、高職稱,富有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的教學團隊。每年擬從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外事部門、涉外企業等聘請5~8名具有教授職稱或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家任教或講學;每年擬派遣1~2名優秀教師到國外開展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為專業教學積累經驗;每年擬聘請1~3名漢語國際教育方面的資深專家承擔實踐模塊課程的教學與訓練。積極鼓勵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晉升高一級技術職務、到國內外知名高校訪學。不斷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賽教活動,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導教學實踐。

2.實施專業目標、課堂教學、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注重漢英雙語教學,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能適應教育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需要的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以及國內外其他相關部門從事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工作的實踐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初步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學術型人才。據此,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選用、教材編寫、學科作業等教學環節中體現這一目標,在實踐中不斷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遴選和編寫一套適合本專業教學的教材。完善平時校內實習的各項環節,為學生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與留學生教育機構、外事管理部門、國外友好學校合作,建立實習實踐基地,把漢語國際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實踐訓練之中。

3.強化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在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論,了解相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法規,具有良好的口語、書面語表達能力和較高的漢字書寫水平的基礎上,逐步強化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組織學生撰寫學年論文,舉辦學術論壇,創辦學生學術刊物,提高學生科研論文寫作能力。

4.改革課堂教學方法,革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性,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實踐中力求改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學生由觀眾變為演員,教師由演員變為導演。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再被動地聽課,而是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究式”、“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每次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好關于授課內容的閱讀材料,學生課下完成閱讀任務,并就閱讀過程中對問題的思考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

5.實施雙語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采取保持型教學法,實施雙語教學。在第一學年,各門課程使用母語教學,同時,加強英語的學習。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在“外國文學”、“國外漢學研究”、“西方美學史”和“西方文化與禮儀”等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第四學年,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美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外民俗”、“旅游美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和秘書學”等課程中,根據學期教學計劃和教師的授課特點,適當開展雙語教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中國傳統文化”等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課程中采用母語教學、雙語教學兼用。提高學生英漢雙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