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視聽藝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電影中,插曲與主題歌一樣有著較大的轟動效應。在電影中,插曲一般表現形式分為兩種,主觀和客觀。例如當表現人物心情的時候,畫面中顯示的人物唱的歌曲,并且較為客觀,能夠直接表達出電影中人物的情感。當作為電影中的局外人的一種評價時,一般較為主觀。通過主觀聲音來播放的插曲,也能夠較為直接地抒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客觀的演唱歌曲更加能夠有著濃厚的主觀評論意識。比如在電影《紅樓夢》中,由于電影中人物關系較為復雜,在其中的插曲也眾多,但是每個插曲都能夠十分完整地刻畫出人物形象,符合電影情節的發展。例如眾所周知的《葬花吟》一曲,就能夠體現出林黛玉孤獨無依無靠的遭遇,也體現出林黛玉個人的感情世界中如同落敗的花朵一樣凋零,能夠引起觀眾們的憐憫與感嘆。又如《聰明累》一曲,以諷刺辛辣的語氣闡述王熙鳳的生平,從叱咤風云直到草席裹尸,這種強烈的對比能夠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王熙鳳那悲慘的境地。
電影中主題歌與插曲的主要作用
(一)渲染功能
電影中的歌曲有著渲染氣氛的功能,能夠為電影營造獨特的氣氛,進而深化觀眾的視覺效果。在電影中的歌曲能夠發揮渲染氣氛的作用過程中,不會著重描繪景物,也不會對電影中的人物情感與創作者的主觀態度及評價。通過渲染氣氛電影歌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對畫面內容進行解釋,或者擴展電影對觀眾的視覺感受,讓觀眾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然而這種氣氛對于音樂與畫面來說,是具體而抽象的,而歌曲能夠將這種難以琢磨與形容的情感色彩通過歌曲來表達出來,進而讓畫面形象更加生動與動人。對于電影中主題歌與插曲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情節性
在我們平時的歌曲中一般不會體現出具體場景的情感渲染,即使有著這種作用,也表現得模糊和不確定。而在電影中,隨著畫面的開展,能夠給電影中的歌曲貫穿了情節性,這時候歌曲與故事內容能夠緊密聯系,進而達到渲染畫面氣氛。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對電影中的歌曲有著這樣的形容,“音樂能夠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樂,成為了一種特殊提示,提示著觀眾身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什么樣的時代的影片。”可以說,從開篇主題歌開始,就起了開場白的作用,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在電影《圣誕夜驚魂》中,從具有濃郁圣誕氣息的歌曲中,能夠直接給觀眾交代了影片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并且通過連唱的方式將電影中的主人公也一一交代了出來,不但給人直接利落的感覺,還能夠增強了影片的欣賞性。在這部電影中,歌曲能夠很好地渲染著電影的內容,調節電影氣氛,增強電影畫面中的視覺形象與情緒節奏。
2.對比性
在一般的歌曲塑造人物事物形象中,一般與歌曲的風格相一致協調,和諧安靜的歌曲對應著美好的景象,而緊張節奏的歌曲都會對應著嘈雜、不安的形象,但是在電影歌曲中有些時候會通過對比的手段來側面烘托畫面內容氣氛,增強電影的戲劇效果。例如在電影《指環王》中矮人佛羅德毀掉魔戒的片段,佛羅德并不像將魔戒扔到深淵中。而佛羅德的朋友山姆要他趕緊毀掉魔界,這時候哈比國的小精靈開始和佛羅德因為爭搶這支魔戒而進行拼命的殊死搏斗,這時候的畫面是恢弘又緊張的。在這時候搭配的插曲反而是悠揚深遠的,能夠將這場戲深層次的張力表現出來,形成十分大的反差,通過視聽結合的統一讓觀眾能夠深刻印象。因此可見,電影歌曲中表達的情感與畫面情緒不需要相一致,只要合理應用,有些對比的手法更具有獨特的渲染效果與戲劇效果。
(二)增加電影連貫性
在電影中,有時候電影歌曲能夠起到連貫作用,讓審美主體能夠對欣賞過的故事內容進行回憶與再現。比如在日本電影《人證》中,主人公服裝設計師八杉恭子希望能夠保住自己的名聲與地位,不惜殺死了從大洋彼岸美國前來認親的自己的親生兒子———黑人喬尼,但是也因此遭到了警察的調查與追捕。在電影的結局,八杉恭子選擇了跳崖自盡,她的草帽在半空中飄落,在電影中這一系列的鏡頭內容并沒有人物對白,而隨著草帽飄落的是電影主題歌《草帽歌》。這首歌曲在這時候的播放,能夠渲染氣氛,表達了主人公內心愧疚與悲傷的情感,并且將過去的回憶與現在相聯系。觀眾能夠將畫面中草帽的飄落與《草帽歌》的歌曲聲相結合,想起故事的情節,讓電影內容有了連貫性。在電影創作中,并不是需要在每處都要設計渲染氣氛的歌曲,這樣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在電影《城南舊事》中的《送別歌》,創作者在電影中的關鍵部分采用,并且都不是整個的歌曲。
(三)歌曲的描繪功能
篇2
關鍵詞:
微電影;趨勢;教學引導;教學思路
目前國內對微電影的關注度頗高,微電影的創作群體也呈增長趨勢,其數量和質量有所提升。微電影的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各種微電影網站建立,形成微電影的平臺,集中了相對優勢的微電影資源;諸多的微電影節成立并相繼持續舉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短片電影的評選盛典,亦是專業或非專業創作群體的作品得到認可的有效途徑。針對現今微電影發展的熱度,在尾隨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冷靜思考的是微電影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微電影已然呈現出的某些特征,極有可能持續呈現或強化呈現,未受關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電影平臺吸收并成為完善其發展的一個部分。
從教學的角度思考,總結微電影現階段的特征以及發展趨勢,及時抓住微電影平臺中的前沿脈搏,是訓練并指引學生短片創作的優勢路徑。目前,微電影已經呈現出的明顯特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商業運作,即微電影和廣告的結合形成的以宣傳產品或品牌理念為導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創作,即自由群體為主導的不受商業驅動的短片創作,在主題選擇和影片風格上較為多樣化。這兩類都得到了網絡傳播和電影節評選的雙方關注,形成微電影平臺上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在這個框架之下,微電影的發展趨勢得以從微電影創作本身及社會認可兩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態的變化和市場、受眾產生的影響密不可分。因此,微電影發展趨勢中的眾多特征都從以上因素中展開。
一、微電影的發展趨勢
微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諸多優勢,從自身角度來講,其更注重對傳統電影的優質因素進行吸收。傳統電影的制作講究畫面、聲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較長,視聽感受效果較好,適宜在大屏幕放映。微電影的制作改變了以往拍攝電影短片的方式,及時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勢,聲畫效果精良。從某些品牌商拍攝的微電影,如康師傅、諾基亞等,可以看出,由于有著充足的經費支撐,這類微電影的視聽效果良好。即使是學生制作的微電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設備,追求聲畫效果。隨著學習電影制作的人越來越多,對國外相關書籍的翻譯增多,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電影作品的品質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聲畫效果是微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將會得以強化的一個特征。
第二個趨勢可以總結為電影姿態。一方面基于視聽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業界對微電影認可的模式。現今流行的較具有權威性的審視方式即通過微電影節的舉辦評定作品的成績。以北京國際微電影節為例,從結構上看,該項目基本遵循了常規電影節的模式,其各種獎項的設置呈現出電影姿態。所以,業界對微電影的認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學生這樣的關鍵詞,而是把微電影當成電影進行的賞評。
有的微電影節在獎項設定中增加了“創意獎”“傳播獎”“人氣獎”等不同于傳統電影短片評審的獎項,此類獎項有助于體現出微電影某些方面的特質。不過現今人們對微電影和電影短片的認知觀念會在主觀感受上產生不同的傾向,因此在電影短片的榮譽認證中往往不設立此類獎項。但“電影姿態”的這個趨勢在微電影發展過程中會有持續呈現,其變化有待于人們對微電影認知觀念的轉變。這里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的觀影習慣,更是受眾對電影短片概念的更迭。
過往對電影短片的認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夠正式走向電影拍攝崗位的電影從業人員的習作,以此證明自身拍攝電影的能力,并借助這樣的短片作品,敲開電影生涯的大門。所以,過往的大學生創作的短片,尤其在技術設備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質樸的聲畫效果,會比較容易得到觀看者的諒解和接受。微電影的興起和繁榮將這種局面逐漸打破,最重要的改變是認知和習慣。微電影的創作已不僅局限在專業人士的范疇,門檻的拓寬使得微電影的創作走向了自娛自樂的媒體環境。也就是說,對于微電影作品的賞析和認可,一方面可以有著權威的途徑,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創作群體的自我欣賞。而隨著平板客戶端的普及,微電影的傳播路徑又增加了一個更顯自由的層面。
諸多APP如魔力視頻,都會設有微電影頻道,形成一個類似傳統的電視頻道的平臺,觀眾可以在這個平臺里自由點播。這對刺激微電影的平民化創作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在這個平臺里,準入門檻依舊很低,但傳播力量卻很強大。所以,媒體環境的寬松包容了這種自娛自樂的精神,也成為微電影在發展過程中的第三個重要趨勢。
而微電影節的系統化、常態化將會成為微電影發展的第四個趨勢。目前的微電影節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據半壁江山的姿態紛紛舉辦微電影節,所以微電影節的權威性蕩然無存。但隨著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律,以及主辦方是否能堅持在微電影節評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種困難以維持電影節的運作,將會形成部分微電影節的常態化發展,進而系統地、有序地循環,將微電影節提升到一個高度,使之更具有權威性,甚至面向國際。與此相悖論的是微電影究竟能夠生存多久的問題。作為時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電影的興盛實則和微博等此類新興事物密不可分。
微電影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隨著潮流演變而調整自身狀態,還要結合電影及電影短片的特質。現今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微電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義。除去動畫微電影、廣告微電影這兩種因傳統收視習慣形成的長度限制,其余類型的微電影創作都會出現30分鐘以上的作品,所以微電影和電影短片的區分度不明顯,“微”特征和電影短片交融混雜。從目前的狀態來看,微電影和電影短片的關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內涵,微電影是該事物的外在形態,以適應時代潮流的包裝存在,而電影短片則是沿襲了傳統電影創作技法的實質內容。這個問題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電影的發展趨勢之五———回歸電影短片的本體,微時代的終結。
當人們對各種“微”事物失去興趣之后,微電影的市場活力悄然下降,這個時候會有一個新的名詞取代微電影,但微電影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除非微電影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能形成不同于電影短片的獨特氣質,從而在電影的范疇內穩步扎根,形成獨特的風格,進而延續生存。鑒于和電影短片的密切關系,微電影作品中劇情片占據了主導優勢。以宣傳某產品為主的微電影、或以動畫形式表現的微電影等,都傾向于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喚起受眾對作品的情感認同。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微電影節在作品類型的引導上,并沒完全照搬傳統電影短片的評審模式,對作品類型加以強調。
所以,紀錄片和實驗片在微電影創作中較不受關注,尤以實驗片最為突出。實驗片的創作實際上是有難度的,這需要對電影的學習和認知達到較深的程度。但是,實驗片對電影風格的開發,對固有形態的突破是有先鋒作用的。而微電影的傳播平臺實際上給實驗片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間,互聯網的掩護使得實驗性的微電影能夠得到相對自由的表達,甚至可以有大膽的嘗試。以實驗片為主導的、在電影風格、形式、題材等多方面產生突破性發展的微電影極有可能成為微電影的獨特氣質,進而逐漸形成微電影不同于電影短片的發展空間,形成微電影發展的第六個趨勢。
二、趨勢引導下的學生創作
在目前的影視教學過程中,微電影創作被諸多專業老師認可。結合課程設計和微電影的特征,在較短的教學周期內能夠引導學生學習影視創作且產生成就感,微電影實則較為適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引導起到關鍵性作用。應和微電影發展趨勢的教師引導會對學生創作作品的收效產生事半功倍的意義,這完成的不僅是一門課的教學工作,更是用教師的眼光和見識對學生創作的思路、學生認知影視作品的觀念、甚至是學生把握時代信息的方向起到的影響。介于本文整理出的微電影發展的六個趨勢,教學引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是精良的視聽效果。
影視專業的專業優勢不僅體現在先進且專業的設備使用,更關乎最終呈現在影視屏幕上的視聽效果。學生的創作一般都能夠完成較工整的構圖、光線、色彩等傳統視覺效果的配搭,也能夠實現符合錄播標準的聲音效果的拾取,但不夠精致。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課程作業的拍攝往往強調影視創作某一環節的學習,有側重的方向;二是思維導向。對于課程學習,較常見的認知是:完成課程作業即可。后者對學生作品效果的欠缺起到更深層次的影響。實際上,每一次的課程創作都可視為微電影創作練習,這里容許存在課程的側重點,但無論側重于影視創作的哪一個環節,最終都會指向銀幕呈現。所以,教師首先需要轉變思路,讓學生有意識地追求精良的視聽效果,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設備中先進的硬件資源,亦能夠樹立更高的標準,不斷進步。
第二是以情節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講故事是做劇情的基礎,一個好的故事才具有成為好電影的前提。從目前的幾個較有影響力的微電影節的舉辦可以看出,各種大賽對學生創作微電影的導向,即:偏重劇情類微電影創作,并常常輔以某一家廣告商的形象宣傳。這就結合出兩種意識:一是講故事,二是重經濟。故事講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作品是不是夠好看,有一個好的故事基礎,才有可能創作出有意思的情節。實驗片不太適合學生創作。實驗片在電影認知、創作中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實際上是較高的。學生創作應仍以劇情片為主,因此需要講好故事。
經濟意識的欠缺,直接決定了學生創作時自我意識的淡泊,這并不是不提倡導演為中心,而是更強調對市場的尊重。一部微電影作品,即使再短小,也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沒有觀眾,就等于是沒有完成該作品的生命歷程。作者電影理論對學習中的學生創作是很有影響的,加之早些年互聯網并沒有如今發達,電影的傳播載體以影院為主,短片創作及推廣僅限于學院環境,所以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中國學生的作品往往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作品題材較偏門,內容較為晦澀難懂。微電影的宣傳、引導給現今中國學生短片創作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路,這就是市場意識。
所以,“以市場為導向”不單單是指作品的傳播、放映形成的買賣市場,還包括學生頭腦意識中對市場的認同感。真正的藝術作品是雅俗共賞的。因此,既要把自己看成作者,又要把自己看成導演,既不能在作品中失去自己,又不能過于沉浸在自我中,從而培養起注重市場需求的學生創作,這也就不太可能為了市場而創作,流于低俗。目前較為普及的開發學生作品市場潛力的行為往往是將創作出來的作品上傳至互聯網,形成展映平臺,從而告別孤芳自賞。
但其實,學生作品中出現的服飾、學習用品等道具,以及拍攝環境等,都具有市場價值。對于此種市場價值的挖掘,也應納入學生市場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持續多年的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一直采取和企業合作的辦法,以命題、半命題的形式向大學生征集作品,其中包括視頻創作。這種方法其實在教學過程中一直予以實施,但有所欠缺。
這也關乎市場意識的培養,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市場因素,只注重作品拍攝。因此,命題的范圍狹隘,思路容易受到局限。大賽中的半命題、命題形式給予影視教學的優異啟示在于拓寬命題的范圍,將觸角伸及更廣闊的領域。以某廣告命題實則就是市場意識的強化,不僅在于創作中某品牌產品的出現,還在于拍攝經費的提取及后期宣傳的制作。因此而形成的產業鏈的意識培養,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自我沉浸的怪狀,形成更全面的創作姿態。
第三是簡淺入手,倡導積極的價值觀念。學生的創作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會受到韓劇、臺灣劇、獨立電影等影響,在故事講述尤其是情感表達上過分糾葛。剛開始創作的學生,一方面是不知從何下手,找不到適于創作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是眼高手低,傾向于劇情復雜晦澀的創作。
從廣告型微電影和公益型微電影作品中得到的啟發能夠較好地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注意選擇簡單而又淺顯的主題,以命題或半命題的方式帶動創作,這樣可以有效抑制不知所措的境況,避免復雜的情節創作,又可以很好地牽引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習好講故事的本領。高年級的學生更需如此。
微電影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品要在短時間范圍內完成完整的情節刻畫。因此,集中某一個點展開情節設置,從簡淺的主題入手,不用擔心題材是否庸俗,也不用擔心故事是否平淡,只要抓住主題的靈魂,同樣能夠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目前國內有影響力的微電影節在作品征集上明確給出微電影創作的有益啟示,即價值觀念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