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梁啟超少年中國說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
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
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
,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
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茍且;惟
豪壯也,故冒險。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厭事,少年
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老
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
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
;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
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梁啟超曰:傷哉,老大也!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
船,楓葉瑟瑟,衾寒于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白
發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青門種瓜人,左對
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之盛事;拿破侖之流于厄蔑,阿刺飛之幽于錫蘭,
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海樓,一聲
叱咤,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
嗚呼!面皴齒盡,白發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
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美人豪杰且然,而況于尋常
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于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
,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云之手段,
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
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杰,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
乾間之武功,若何之?@赫;歷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
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
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豈所謂
“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
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
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啟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如其老大也,則是中國為
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漸滅,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如其非老大也,則
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而今漸發達,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欲斷今日
之中國為老大耶?為少年耶?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
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有服從,
人人皆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
,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
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驗榧易逯畤?,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
候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于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
一部。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雖粗具,然
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為童子
時代,逐漸發達,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則歷代之
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譬猶童年多病,轉類老態,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而不知皆由未
完全未成立也。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
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
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
;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
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桓、赧、則其
老年時代也。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其老年時代也。
自馀歷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一朝廷
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
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瑪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乃創立一會,名曰少年意大利。
舉國志士,云涌霧集以應之,卒乃光復舊物,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歐
洲第一之老大國也,自羅馬亡后,土地隸于教皇,政權歸于奧國,殆所謂老而瀕于死者矣
,而得一瑪志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
國土,凜凜四百余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
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嘗愛57少年中國說
讀之,而有味
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
,斯乃少年矣。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
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
民能令國老大也,吾為此懼!夫以如此壯麗濃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
謂我為老大者何也?則以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摺,非
當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諾,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
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一職。其內任卿貳以上,外任監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
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彼其一
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且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
責之以國事,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且彼輩者,自其少壯之時,既已不知亞
細、歐羅為何處地方,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未臻其極,又必搓磨之
,陶冶之,待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然后將我二萬里山河,
四萬萬人命,一舉而畀于其手。嗚呼!老大帝國,誠哉其老大也。而彼輩者,積其數十年
之八股、白摺、當差、捱俸、手本、唱諾、磕頭、請安,千辛萬苦,千苦萬辛,乃始得此
紅頂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號,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畢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
兒,拾金一錠,雖轟雷盤旋其頂上,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顧也,非所知也,非
所聞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國也,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烏從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
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兩年內,洋人不來,強盜不起,我已快活過了一
世矣。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以換我幾個衙門;賣三幾百萬之人民
作仆為奴,以贖我一條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難辦。嗚呼!今之所謂老后、老臣、老將、
老吏者,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拔黠L一夜催人老,凋盡朱
顏白盡頭?!笔棺邿o常當醫生,攜催命符以祝壽,嗟乎痛哉!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且死
,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
梁啟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
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
界為緣。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將遷居者,不愛護其窗
櫳,不潔治其庭廡,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顧茫茫,中國而為
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
,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彼而漠然置
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
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
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
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
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
篇2
梁啟超作為清末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力圖以文學為工具“新一國之民”。于是兒童作為未來之““國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此舉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兒童文學由自發狀態向自覺狀態的轉變。梁啟超關于兒童和兒童教育的見解主要體現在《盧梭學案》、《少年中國說》、《論幼學》、《蒙學報演義報合敘》、《教育政策私議》、《中國教育之前途與教育家之自覺》等文章中。本文將主要從他的兒童觀、兒童教育觀及其理論實踐等方面入手分析梁啟超在兒童文學走向自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
在維新變法運動中,梁啟超等改革者超越了洋務派在器物層面對西方的學習,轉而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政治制度?!氨R梭的社會政治著作《社會契約論》所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在民等主張,不僅成為梁啟超的政治理想,而且引發了他在兒童觀上的覺醒?!盵1]《盧梭學案》是梁啟超宣傳盧梭思想的代表性作品。他直接繼承了《社會契約論》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的觀點,認為“彼兒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權,而此權,當躬自左右之,非為人父者所能奪也。”梁啟超一方面批判了“父為子綱”的倫理道德,另一方面更加重視兒童的地位和價值。
在《少年中國說》中認為:“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文中認為兒童精力充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兒童的自由和人格的尊重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傳統以來的兒童的地位。 “這種對兒童生命特點和精神個性的認識,為人們談論兒童的獨特的精神需求,為人們談論和思考兒童文學的種種話題,提供了最直接而現實的文化動力和理論起點?!盵2]
據此,梁啟超在《論幼學》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人生百年,立于幼學”的教育主張。梁啟超是從提高國民素質、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宏觀角度建構自己的兒童教育觀。與西方相比,盡管中國很早就產生了文字符號,但是文字教育并沒得到普及,多數人沒有接觸文字的機會,更談不上閱讀了,因此導致了國人創新能力的缺乏。因而兒童沒有閱讀文字的機會,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極為不利。兒童期是人一生發展的關鍵,要改變國民的素質,必須從兒童教育入手。兒童教育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息息相關。這種說法與我國當代兒童文學理論和創作的著名人物曹文軒的觀點不謀而合,“孩子是民族的未來,兒童文學作家是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兒童文學作家應當有一種莊嚴的神圣的使命感?!盵3]
長久以來,兒童生活在“父為子綱”封建觀念的層層桎梏下。梁啟超正是深刻認識到了封建舊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摧殘,才對舊式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舊式教育對兒童的體罰,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如同女子纏足一樣,是對兒童身心的巨大傷害。這種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導致兒童視學校如牢獄,畏老師如獄吏。體罰是不尊重兒童的表現。這從反面確證了梁啟超認為兒童是有情感、有自尊、有主體性的存在這一觀點。因此不難發現他的思想中孕育著兒童本體論的雛形。
他進一步指出,封建社會中以記誦為主的兒童教育方法是有問題的?!捌湔n學童也,不因勢以導,不引譬以喻,惟苦口呆讀,必求背誦而后已。”這種呆板的教學方法很容易打消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而相比于西方的教育,中國的教育存在著先后順序嚴重顛倒的弊端。凡此種種都表明了舊式教育方法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不利于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不能激活兒童心靈中潛在的靈性。這種過分理性化的方式也被許多研究者所批判。如盧梭和別林斯基都承認理性的能力是人的一生中最難發展的一種能力。在兒童期,應該主要致力于兒童感性能力的開發。再如朱自強教授所說“對于幼兒來說,他的理性能力還處于蟄伏的狀態,因此,他的感性的能力就能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認為地、超前地發展孩子們的理性能力,這個理性能力當然就和一些知識的能力是有直接的聯系的。如果在幼兒階段,我們過早地發展他的理性、知識這方面的能力的話,教育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就只能起到負面作用?!盵4]因此,不得不說,梁啟超的觀點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二
“近代兒童文學理論的建設,自梁啟超始?!盵5]毋庸置疑,梁啟超為兒童文學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不但是一個兒童教育理論的倡導者,還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實干家。他的理論是深深根植于實踐中的。他在《蒙學報演義報合敘》中表達了對“俚歌”的重視。1902年,他在《新小說》上開創“雜歌謠”欄目。
他率先以“少年中國之少年”的筆名發表了兒童詩《愛國歌》四章,受到了日本留學生們的喜愛。此后,他又創作了《皇帝歌》四章?!安痪?,他又創作了《終業式》四章,這組詩的兒童性稍為明顯,比前兩首容易理解。雖然有著宣傳改良思想的目的,但其表現形式大致可以為少年人理解和接受。正如梁啟超所說:“今欲為新歌,適教科用,大非易易。蓋文太雅則不適,太俗則無味。斟酌兩者之間,使合兒童諷誦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國文學之精髓,真非易也?!盵6]梁啟超已經看到了在兒童詩歌中處理雅俗關系的重要性。從中不難發現梁啟超兒童文學前意識之端倪。
同時,梁啟超還在自己創辦的刊物上呼吁更多的人從事兒童詩歌的創作。例如,他在新小說上曾經發表過張敬夫的《警醒歌》四章、劍公的《新少年歌》、自由齋主人的《愛祖國歌》、珠海夢余生的《勸學》、黃遵憲以筆名“嶺東故將軍”發表的《出軍歌》四章和黃遵憲以筆名“人境廬主人”發表的《幼稚園上學歌》四章等。
其中黃遵憲的《幼稚園上學歌》語言生動活潑,自然流暢,易于上口,適合兒童吟唱,不失為一首優秀的兒童詩歌。全詩一共十節,詩人對幼童渴望知識的急切心情和幼童初上學校時歡呼雀躍的形象做了形象的描繪。這首詩在當時的兒童中傳唱甚廣,后來又被輯入《最新婦孺唱歌集》和《改良唱歌教科書》?!霸谕砬鍨閮和瘎撟鞯脑姼柚校绱司哂袃和攸c的詩作還屬鳳毛麟角?!盵7]梁啟超對這種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同時寓教于樂,又不失藝術性的兒童詩歌是極為贊賞的。
除了倡導兒童詩歌的創作之外,梁啟超還進行關于兒童詩歌的文學批評工作。他在《飲冰室詩話》的第78則中全文引錄了黃遵憲《小學生相和歌十九章》,稱其為“一代妙文也。”同時,他高度評價了楊皙子(楊度)所創作的《揚子江》、《黃河》等兒童詩歌,認為它們是斟酌雅俗之間、適合兒童吟唱的詩歌。他十分欣賞《江蘇》(清國江蘇籍留學生1903年在東京創辦的反滿革命刊物)上刊載的兒童詩歌,如《游春》、《秋蟲》等,認為其是中國文學復興的先河?!皩和姼璧牡匚惶岣叩饺绱说某潭龋瑲v史上還從來沒有過。”[5]
三
此外,梁啟超對于兒童文學的重要貢獻還在于他的翻譯工作上。他用章回體的形式重新翻譯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學小說”《十五小豪杰》,連載于自己主編的《新民叢報》??紤]到少年讀者的理解水平,譯文采用的是白話文,他還以“飲冰”的筆名譯述了“科學哲理小說”《世界末日記》。陸續在《新小說》上發表了南海盧籍東與東越紅溪生合譯的“科學小說”《海底旅行》、周桂笙譯述的《水底渡節》和《神女在世奇緣》、南野浣白子的“冒險小說”《二勇少年》等。他稱贊儒勒?凡爾納的“科學小說”“寄思深微,結構宏偉?!庇捎诹簡⒊姆g工作是為了實行“小說界革命”,所以包括兒童文學作品在內的翻譯工作不過是他“新一國之民”的手段。雖然他并沒有兒童文學的文體意識,也沒有以兒童為讀者的意識,但是這些從異域引進的文學作品,在青少年中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利于兒童沖破封建文化的屏障,已經開始為兒童文學的自覺松動著久久壓在其上的板結的土塊。
四、結語
總之,梁啟超的兒童教育觀中固然存在著資產階級改良的思想和工具論的傾向,但他主張尊重兒童的尊嚴和個性,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無疑在兒童文學前意識的萌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已經顯現出現代兒童觀的些微征兆。梁啟超還是中國兒童詩歌和翻譯小說的倡導者和力行者,為了兒童文學的誕生做了準備,有利于兒童文學的本體自覺。
參考文獻
[1]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116.
[2] 方衛平.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3:77.
[3]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309.
[4] 朱自強.朱自強小學語文教育與兒童教育講演錄[M] .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129.
篇3
之后,我便拜讀了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
啟超的這篇文章不長,只有寥寥三千多字,但是每一個字都那么的擲地有聲。他從當時中國內外交迫的現狀開始分析,結合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旁征博引,敘述了他所描述的“少年中國”。他在文章中說“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指出中國從炎黃時期到現在的幾千年時間里還沒有建立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所謂的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等都是朝廷名稱而已。他斷言“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而“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把建設少年中國的歷史使命交給了我們中國少年。
那么作為“少年中國”的少年,同時又是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怎樣做才不會愧對于這偉大而光榮的稱謂呢?
首先,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規劃好自己的未來,我們現在正處在一生中最陽光最得意的時候,也是最迷茫最沒有方向感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擁有堅定的立場和信念,相信自己,立志建設偉大的國家。維護祖國的榮譽。
其次,我們要追求上進,提高修養。把我們比作初升的太陽,其實,我們更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用我們澎湃的激情去點亮建設社會主義的火炬。我們應在校園里如饑似渴的攝取知識,我們的努力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們少年是祖國的脊梁。
以前的偉人們,即使條件艱苦也不能放棄追求真理,更何況條件優越的我們呢?
篇4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題記
激昂灑脫的文字如波濤般洶涌地涌進我的心田,我像是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初讀《少年中國說》,我便被它雄鷹之霸氣似的魅力包裹起來。仿佛我也變成了欲翅高飛的鷹。心是激動的,因為它被賦予熱情;眼前是明亮的,因為它被予以希望。《少年中國說》以一個弱者而不弱之勢書寫了中國之少年的責任與希望。
中國之少年,霸氣。擁有頂天立地之勢,呼風喚雨之姿。創新,擁有重塑世界的壯志。不畏豪強,護國邊疆,若叱詫風云之武將,熱情而不張狂,嫉惡如仇,憤恨敵寇,敢愛敢恨,雄心壯志。難怪梁啟超把少年比作乳虎和朝陽。
是,我們就是那乳虎,就是那朝陽,盡管21世紀中國已發展為不弱之國,但中國之少年仍擁有他們瀟灑霸氣的一往無前的精神。胸有志,心寬廣?,F在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國與國競爭需要能力,“落后就要挨打”中國的強盛靠中國之少年,我們永不忘國恥,我們要奮斗,正如所說:“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少年如同振翅之鷹,含苞之花,他們懷著滿腔熱情,剪下一片地平線。作為中國之少年,我愿伸出雙手,去創造世界,留下永遠的少年中國!
篇5
對于讓名揚四海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科學方法的提出過程,人們很難在文獻中找到非常明確的記載,也就不容易把該思想的萌芽和發展梳理出極為清晰的線索。曾說:“我的治學方法是從什么地方、哪一本書,和哪一位老師學到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實在找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我的治學方法似乎是經過長期琢磨,逐漸發展出來的?!盵1]此表述,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其治學思想方法固然是長期思考,精神積累的結果,然而把這個方法明確提出并概括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又有其具體的契機和過程。唐德剛《雜憶》寫道:“據胡先生告訴我,他那個終身提倡的所謂‘治學方法’,原是他在哥大讀書時翻閱《大英百科全書》偶爾發現的。一讀之下,至為心折;再讀則豁然而悟,以至融會貫通而終身誦之。”[2]如果據此論定“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只是偶然靈感迸發的結果,未免過于輕率。后來在《口述自傳》一書中回憶,他早在1915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以前就已經對杜威的著作《思維術》發生興趣,并深受其影響。后來曾感嘆:“我治中國思想與中國歷史的各種著作,都是圍繞著‘方法’這一觀念打轉的,‘方法’實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來所有的著述。從基本上說,我這一點實在得益于杜威的影響。”[1]杜威《思維術》一書認為,有系統的思想通常要通過五個階段,其中第五個階段是思想的最后階段,思想的人在這一階段進行求證:“把他選擇的假設,證明出來那是他對他的疑慮和困惑最滿意的解決?!庇纱丝梢姡按竽懙募僭O,小心的求證”這個表述,很可能直接引自1910年出版的杜威《思維術》(How We Think)一書。對唐德剛先生的那種“偶爾發現”的提法,研究者是不應該盲從的。另外,就1919年前后的言論進行考察分析,還可以看出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并不是對杜威言論的簡單照搬,而是有其具體提出過程的。
一、1919年,對杜威實驗主義思維方法的進一步簡化
1919年是學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或許可以被稱為的學術方法年。在同年發表的《實驗主義》、《少年中國之精神》、《論國故學》及長文《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等幾篇文章幾乎成了終生提倡的“科學方法”的根基,此后大多數關于治學方法的言論和文章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引申和發揮?!肚宕鷮W者的治學方法》原名《清代漢學家的科學方法》,最初發表于1919年11月《北京大學月刊》,后來收入《文存》時又改題為《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根據胡頌平《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919年3月上旬在教育部會場演講《實驗主義》,曾把杜威的思想方法總結為五步說:疑難的境地,指出疑難所在,假設解決方法,決定何者有效,證明。同年6月下旬,在少年中國學會講《中國之少年精神》, 提出“少年中國的邏輯”,所謂邏輯“即是思想、辯論、辦事的方法。”在演講中強調:“‘少年中國’,不可不有一種新方法;這種新方法,應該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方法,不是我在這短促時間里所能詳細討論的?!弊罱K在此次演講中將科學方法的要點簡單總結為三個觀念:“第一注重事實;第二注重假設;第三注重證實?!敝链?,可能已經意識到,在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環境和學術條件下,要想把繁瑣的實驗主義系統深入地介紹給國人是非常不易的,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的演講把杜威并不簡單的思想方法簡化為事實歸納、提出假設、試驗求證三個環節,并且冠之以“科學方法”的名稱,作為“少年中國的邏輯”來宣傳。
二、1919年前后,對口號、標語思想宣傳作用的重視
同樣是在1919年,也明顯注意到了政治口號或學術口號巨大的宣傳力量及其廣泛的影響作用。1919年7月20日,在《每周評論》第31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文章專門講到:“主義初起時,大都是一種救時的具體主張。后來這種主張傳播出去,傳播的人要圖簡便,使用一兩個字來代表這種具體的主張,所以叫他做‘某某主義’。主張成了主義,便由具體計劃,變成一個抽象的名詞,‘主義’的弱點和危險,就在這里。因為世間沒有一個抽象名詞能把某派的具體主張都包括在里面。”近代以來,在救亡圖存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的有識之士對思想文化的社會作用極為重視,社會政治主張和思想學術問題的探討常常以口號的形式提出來,藉以擴大宣傳,喚起民眾,影響人心。在國門洞開,西方的思想文化伴隨其堅船利炮一并涌入中國的情況下,國人對于西方的先進文明,一方面急于了解認識,另一方面又難免對西方學術的系統復雜有望洋興嘆之感。在一時難以消化的情形之下,往往只能采用化簡以便于實用的辦法來對待西學。張之洞《勸學篇?游學第二》曾說:“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痹谥?,晚清思想界對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態度,就曾被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第三》中概括為“中(舊)學為體,西(新)學為用”的口號,成為的號召。本人是文學革命和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對“德先生和賽先生”、“文學革命”等口號的宣傳號召作用應該深有體會。五四前后,很多“主義”進入中國,在普通民眾當中,這些“主義”最初只是作為各種政治理想的代名詞存在著,伴隨著口號式的宣傳而逐漸深入人心。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激揚的革命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在五四時期救亡和啟蒙壓倒一切的社會思想文化環境中,軟弱的政治性格注定只能成為一個反對革命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文章最后說:“‘主義’的大危險,就是能使人心滿意足,自以為尋著包醫百病的‘根本解決’?!弊屨嬲杏X危險的不是“主義”的口號,而是“根本解決”的暴力革命;所反對的也絕不是空談主義,而恰恰是主義本身。一方面反對將“主義”作為革命宣傳口號,另一方面又經常將“主義”作為自己政治宣傳和學術主張的口號來加以使用。雖然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中明明知道“主義”的“弱點和危險”,主張“少談些‘主義’”,但是自己其實并沒少談了“主義”。宣傳“實驗主義”自不必說,《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這篇文章本身所探討的就是“主義”問題。發表過的談論“主義”的文章還有《易卜生主義》、《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的“不合作主義”》、《好政府主義》、《王荊公的有為主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文中又曾經提出文學改良的“八不主義”。此外,根據朱維錚先生《何謂“人文精神”?》一文考證,還“可能就是‘人文主義’的中文譯名的作俑者。”雖然也明明知道“世間沒有一個抽象名詞能把某派的具體主張都包括在里面”,但是晚年在臺灣大學講《治學方法》時卻又談到:“我曾經有許多時候,想用文字把方法做成一個公式、一個口號、一個標語、把方法扼要地說出來。但是從來沒有一個滿意的表現方式。”非常重視口號的思想宣傳作用,雖然也很清楚把科學方法扼要地化簡為口號或標語殊有不妥,但仍然沒有放棄嘗試。在《我的歧路》這篇文章中說:“實驗主義自然也是一種主義,但實驗主義只是一個方法,只是一個研究問題的方法?!币麄魍茝V的是實驗主義的思維方法,而這個研究問題的方法卻也是一個盡可能不打著“主義”的旗號的“主義”。
三、1921年,“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正式提出
時至1919年8月,撰成《清代漢學家的科學方法》(即《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其中第六章有這樣的論述:“漢學家的長處就在他們有假設通則的能力。 因為有假設的能力,又能處處求證據來證實假設的是非,所以漢學家的訓詁有科學的價值?!痹谶@里強調清代漢學家的訓詁方法之所以有科學價值,就是因為其具有“假設”和“證實”的特點,科學方法的要素此時已漸漸濃縮和集中為“假設”和“證實”。
1921年7月11日,在《杜威先生與中國》一文中又將杜威思想方法的五步說改為三步說:一、從具體的事實與境地下手;二、一切學說理想,一切知識都只是特征的假設,并非天經地義;三、一切學說和理想都須用實行來實驗過,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至此,杜威的實驗主義的思想方法在的引進過程中已經大非本來面目了。最終,在1921年11月為《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這篇長文補寫總結性的第八章的時候,終于弄出了一套“對于中國社會簡直是對癥下藥”的科學方法。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說:“思想中有一種非常明確的化約論的傾向,他把一切學術思想以至整個文化都化約為方法?!倍磐端季S術》中所提到的思維方法五個階段被刪繁就簡地改造后,只留下了其中最后一個階段,實用主義哲學并不簡單的思想理論就這樣在中國以口號的形式被提出來。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經過一番實驗主義思維術的洗禮最終被表述為:“(1)大膽假設,(2)小心求證。假設不大膽,不能有新發明;證據不足,不能使人信仰?!薄按竽懙募僭O,小心的求證”從此在中國學術界獨樹一幟,同時這一通俗表述也成為上個世紀中國最響亮的學術口號。
到了1922年6月16日,又撰寫《我的歧路》一文(最初發表在《努力周報》第7期,后來收入《文存》2集),文中提出“實驗主義只是一個方法”,這個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細心搜求事實,大膽提出假設,再細心求實證。” 的這個表述實際上是對其1919年6月所提出的“少年中國的邏輯”(“第一注重事實;第二注重假設;第三注重證實?!保┑脑俅位仡櫋?/p>
四、關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源起的另一種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治學方法的源起還有一種說法,周一良先生認為先生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之說來自梁啟超的清儒六條。周一良先生在其論文《日本推理小說與清朝考據之學――一種文化比較》當中曾經提到:“梁啟超把清儒治學方法概括為六個步驟:第一曰注意,第二曰虛己,第三曰立說,第四曰搜證,第五曰斷案,第六曰推論。這六個步驟確能代表清儒方法。先生的有名的八個大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實際也是梁氏六個步驟的進一步濃縮概括,精神是一致的?!盵3]周一良先生很有可能是基于梁、胡二人著作出現的時間先后,從而作出上述判斷的。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完成于1920年10月,自下筆屬文至脫稿僅用15日,稿成后即以《前清一代中國思想界之蛻變》為題連載于1920年11月至1921年1月《改造》雜志第3卷第3~5號。雖然早在1919年就寫出《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的前六章,而此長文的最后一章直到1921年11月方才完成,“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正是在此章中被明確提出。如果就此認為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是受梁啟超的清儒六條影響而提出來的,這就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事情實際上頗為復雜。
關于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與《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之間的思想淵源,徐雁平《考論》已經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贅述,僅簡要介紹徐先生的主要觀點。[4]根據徐雁平先生的考證分析,“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極有可能受到《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的影響?!毙煅闫秸J為梁啟超雖然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已注意到歸納法,然未提出假設之說,而到《清代學術概論》假設之說則明確提出?!薄皻w納、假設、求證等治學方法正是從老師杜威那里得來的法寶,并屢屢宣講,以大背景而言,梁啟超是不能置身于此時代思潮之外;從小的方面講,落實到《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一文,梁啟超在第十七節中總結的四步說,也能看到論文的影子?!彪m然1921年才完成《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的第八章,但他在1919年所寫的第六章中,已經將科學方法的核心特點總結為“假設”和“證實”,梁啟超在1920年《清代學術概論》中所提出的清儒六條,反而是受了的影響。徐雁平還提出,在《清代學術概論》“增添的專講戴門后學第十二節中,則更能看出一文前七章的影響,尤其是六步說的后兩步(斷案、推論)的標出,更是明顯的證據?!?/p>
五、結語
對于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大致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認識:一方面,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科學方法其實是中國化的實驗主義,并沒有跳出清代樸學的老圈子。梁啟超說“亦用清儒的方法治學,有正統派遺風”(《清代學術概論》),這實際上是把看作西學背景下乾嘉學派的尾聲;而另一方面,“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將清代學者治學方法“在理論上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之具有近代學術的面目?!庇嘤r《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在談起“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科學方法”時曾說:“的學術基地自始即在中國的考證學,實驗主義和科學方法對他的成學而言都只有緣助的作用,不是決定的因素?!薄斑h在他接觸杜威之前,新典范的種子已經在他心中萌芽了?!碧频聞傄苍治稣f:“胡氏治學對我國傳統治學精神的承繼,可說深入骨髓;西學對他的影響,有時反而是很表面的?!盵1]自己則說:“我們今日的學術思想有這兩個大源頭:一方面是漢學家傳給我們的古書,一方面是西洋的新舊學說。”(《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認為:“事實上,治學方法東西雙方原是一致的?!盵1]嘗試著把實用主義的思維方法和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進行溝通,“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正是其將杜威的實驗主義的思維方法與清代樸學嫁接后的產物。
通過分析的“大膽的假設,小心求證”的具體提出過程,我們多多少少可以從中發現中國傳統學術研究方法現代化的線索。
參考文獻:
[1].全集 第1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74,249,169,253.
[2](美)唐德剛.雜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6.
[3]周一良.周一良集 第4卷:日本史與中外文化交流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274.
[4]《中國典籍典文化》編輯部編.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 第8輯[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82-292.
[5]胡頌平編撰.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篇6
篇7
我們這個時代并不缺乏勇挑重擔、敢想敢拼的熱血青年,但似乎也存在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在嘈雜的輿論中迷失了方向、喪失了斗志,并沒有從沉睡中清醒過來。
有這樣一種世故:當別人見義勇為時,他在一邊袖手旁觀;當別人不放棄原則時,他笑別人幼稚、不成熟;當別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時,他在算計國家給了他多少好處。
有這樣一些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他們抱怨這是個拼爹的時代;買不起房子,他們抱怨這是一個不公的社會;稍微受了一點委屈,他們抱怨這都是體制的錯誤。
世故讓人縮手縮腳,沉溺于自己的一隅天地;抱怨讓人悲觀厭世,對一切不滿又不思改變。殊不知,即便是翩翩少年,世故與抱怨也讓人像個垂垂老者。
美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在名篇《青春》中說:“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庇落J蓋過怯懦,進取壓倒茍安,是青春的本色。如果總是畏葸不前,青春便會迅速老去。阻擋青春老去的最好辦法,便是做一個充滿激情與能量的勇敢者。
勇敢者都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心中充滿希望。他們不因遭遇黑暗而頹唐,不因遭受委屈而抱怨,當機會來臨之時,他們會緊緊抓住。
勇敢者都不在意一時一地的得失。他們心存高遠,豪氣干云,是仗劍天涯、踏遍青山、以夢為馬的“遠方的忠誠的兒子”。
勇敢者都敢于不斷否定自我,突破自我的局限,面對不平與挑戰,勇敢而為之,不以小疵掩其大醇。
篇8
篇9
1、意思:要想說國家的老與少,請讓我先來說一說人的老與少。
2、出自:近現代·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3、節選: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4、翻譯:要想說國家的老與少,請讓我先來說一說人的老與少。老年人常常喜歡回憶過去,少年人則常常喜歡考慮將來。由于回憶過去,所以產生留戀之心;由于考慮將來,所以產生希望之心。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的散文《少年中國說》上這么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梁啟超先生說得好,國家的未來靠年輕一代,年輕人永遠是最敏銳、最勇敢的。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青年應當有朝氣,敢做為”。
有人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遠去足音凝重,再創輝煌更撼心!”中國經過幾十年來的艱苦建設,已取得了“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迅猛發展。但我們不要忘記,我們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還有許許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發展,要想國家富強,就必須繼續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就該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將來有所作為,報效祖國。
篇11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是先生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這一時期的中國,又走到了十字路口。蓬勃發展之后,一些知識分子陷入迷茫。五四先驅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在《文學革命之反響》一文中化名"王敬軒"的錢玄同"魂忽忽若有之,出不知其所往";五四旗手魯迅干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國內戰火蔓延,軍閥割據。國外列強環視,鯨吞蠶食。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對成果的破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勢力進行瘋狂反撲,社會黑暗到達極點。這時的中華民族猶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瘡百孔,國運維艱。
在這艱難的國運面前,是臨陣脫逃,垂頭喪氣,悲觀失望,彷徨苦悶,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民族精神?是擺在每一個有愛國心的正直的人面前的嚴峻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必須作出明確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弱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顏婢膝的人,有的離開,有的退隱,或化敵為友,為虎作倀,或畏懼斗爭,循跡而去。大多數正直的有愛國心的人們,則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針對這種現實和精神狀態,大聲疾呼,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嚴重的歷史關頭,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樹立起沖破險阻的必勝信心,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字守常,河北樂亭人。與、魯迅同是的先驅。積極領導。1919年7月,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創辦《少年中國月刊》。發表《我的觀》,系統地介紹學說,與展開"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中,守常先生通篇使用比喻,增強說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文字的含義豐富起來。
他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進程;用揚子江黃河比喻華民族歷史進程;用"浩浩蕩蕩"比喻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用"濁流滾滾,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讓讀者看到,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概括起來,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出作者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當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也是維護一個民族穩定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眾所周知,自秦朝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制國家以來,分裂是暫時的,統一是必然的。中華民族有著延續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歷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原因。
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愛國主義不僅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形成了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無上地位的傳統美德。無數仁人志士以"天下之本為國","以國家之務為己任","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這些光榮傳統和美德的不斷發揚光大,成了激勵億萬人民和無數英雄豪杰為祖國和民族的生存發展前赴后繼、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所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之本。
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同志把"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中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課題之一。我們中學教育應該營造弘揚民族精神的濃厚校園氛圍,使弘揚民族精神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
認真實踐課改新理念,教書與育人并舉,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語文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在語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要充實體現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使學生的心靈世界從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滋養。
學知識,談體會。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堅強勇敢、團結互助、樂觀向上的品德是當代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當代學生健康成長應該具有的寶貴品質。讓學生明白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氣餒,不懼怕;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在各種環境下,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展。
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塑造學生美好的人格,把對學生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作為語文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抓好"三個字":一是抓好一個"讀"字。二是注重一個"講"字。三是落實一個"做"字。學生們從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學會愛國、學會勤奮、學會守信、學會禮貌……
梁啟超先生曾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弘揚民族精神是語文教學工作的一項長期工程。還要在以后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讓民族精神在每個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篇12
一、基于實現偉大中國夢意義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品味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我們自然會對他肅然起敬,原因就在于其中的愛國情愫遍布該思想的每一個角落,時刻感染和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梁啟超是促使近代國家觀念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先行者。他開創性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家觀念與近代國家觀念作為兩種不同的概念加以區分。到底何為國家呢?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有服從,人人皆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這就使得梁啟超的愛國主義與封建專制時期的忠于君王、忠于朝廷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有了根本不同,正是出于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梁啟超試圖以新民來救國救民,愛國主義成為其新民思想的政治倫理基礎。他認為,“國家即我命根,我若不愛他不管他,無異不愛自己,不管自己”。面對國內的腐朽統治和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他并未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對中國的前途充滿信心,并認為當下的中國是“少年中國”,必定會走向成熟。但這離不開每一位新民的努力,更離不開新民切實的愛國行動?!皭蹏吆危棵褡詯燮渖硪病?。由此觀之,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是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的。
二、基于深化改革開放意義上的進取冒險風氣
進取和冒險精神是梁啟超筆下的“新民”所應具備的另一重要美德??v觀當時世界各國,歐美國家發展迅速,唯獨中國倒退的速度和面臨的險境愈發劇烈。
其原因自然不一而足,但中國人無進取冒險精神的問題尤為突出。梁啟超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保持原地不動,不是發展,就是倒退。那么何為進取冒險精神?梁啟超是借用孟子的“浩然之氣”來解釋的。它是一種剛正宏大的人間正氣,以正義和道德為支撐,堅強不屈、決不氣餒。“人有之則生,無之則死;國有之則存,無之則亡?!倍敃r的中國為什么最為缺乏進取冒險的風氣,這還得從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中尋求根源。一方面道家的命定主義使人漸漸趨于保守和封閉。另一方面庸俗化的儒家思想也難辭其咎。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進取冒險精神的產生和成長都是極為不易的。正因為匱乏,所以才需要培育;正因為培育之艱難,所以才愈發需要悉心呵護。那么,這種勇往直前、銳意進取的精神是如何產生?首先要對自己未來的事業滿懷希望,放棄保守和偷安;其次,要有熱誠的態度,發揮自身的無限潛能;第三,要有于與困難做斗爭的過人膽力。最后,養成該精神還需要智慧的輔佐以免淪為宗教、先哲、習俗、有權勢者和其心之奴。顯然,希望、熱誠、膽力和智慧四者共同構成了梁所崇拜的進取冒險精神。
三、基于推進公民政治參與意義上的合群、公德意識
梁啟超十分強調“ 合群”,認為是“ 新民”的重要一環,梁啟超重點論述了優勝自強之道在于“ 群”,因此不遺余力地呼吁國民要堅持以合群與利群為第一要務。在他眼里,群無時無刻不是指導新民的最高原則,一方面,他強調廣泛的群體利益和強烈的集體凝聚力;另一方面,他又為群找到了落腳點和歸宿,將群體利益落實到國家和民族利益上來。
同時他也分析了中國國民為什么如同一盤散沙,不能合群?原因有四:公共觀念缺乏,分不清敵友,不守規則,相互嫉妒。指出合群必須革除國民的劣根性,樹立群體精神,必須有規則、有法律,必須合民意,講道德,有了新國民,則群體成。而公德又作何解釋“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之所以為國,賴此德焉以成立者也。”梁啟超在此處所談到的“公德”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倫理道德,而是注重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強調個人應盡的義務,專指國民所應當具備的愛國熱情、公共關懷、參政意識和政治能力等優良德性。應該說,梁啟超的合群觀和公德觀是有著內在聯系的。良好的公德意識是利群、合群的思想基礎。
四、基于促進人的現代化意義上的追求自由的品格
梁啟超在《 自由書》中指出,“自由”對于國家、民族是頭等意義的權利,侵犯他國、他民族同樣是自由的敵人。不做列強的“ 奴才、傀儡”,就得爭自由權,爭自由支配權。梁啟超所提到的“自由”主要是相對于奴隸性而言,“中國數千年之腐敗,其禍及今日。推其大原,必皆奴隸性來?!痹诹簡⒊磥恚`思想危害極大,人們有了奴隸思想,以奴隸自居,就不會去關心國家的命運,為國家出力,這種奴隸性要歸結為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所以,要根治國民的奴隸性, 就要號召人們于不屈從封建專制統治,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而要擺脫奴性,須做到:“勿為古人之奴隸”,即不要為古代圣賢言論所主宰;“勿為世俗之奴隸”,實則是鼓勵知識分子必須擺脫舊學束縛,不為統治者所設置的精神陷阱而被吞噬;“勿為現狀奴隸”,即要突破現狀,不斷進步;“勿為之奴隸”,即指人生的目的,不要因為追求物質而喪失人的自由人格??梢哉f,梁啟超的自由精神,希望喚起國民擺脫奴隸性,繼而實現人性解放。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專制的批判意義。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梁啟超發自肺腑的自由之聲,出現在上個世紀初,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時期,在西方列強入侵下,古老傳統的中國被迫開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梁啟超的新民形象,也正是中國人從傳統人走向近代人直至現代人的轉型。對當代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也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作者單位:新疆大學)
參考文獻:
篇13
馬相伯,復旦大學、震旦大學的創始人,一個精通八國語言的政治能手,一個忍著百姓的罵名“賣國之賊”“千苦罪人”但依舊面不改色的傳播文化,發展教育事業,在精神上的漢子。可他卻將自己說為狗,他說:“我是一只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是沒有把中國叫醒。”由此,我除了感到馬相伯先生的遺憾,除了對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更多的是對他作為一個愛國老人的感動和作為一個西方文化推崇者沒能得到民眾理解而惋惜。
沒錯,在千百年國無寧日,民不聊生前的時代里,中國似一頭倔強的肥牛,步入岐途卻不知掉頭;而今天,中國又似一條蛟龍,上天以神舟,下水以航母。中國醒了!中國在先生的呼喚吶喊中醒了!
中國,正以如飛的健步追趕世界,超越世界!1886年的“歐美之強盛,我國之厚弱”的現象已不存在了,而卻以“中國風”影響了世界,讓中國同胞為之驕傲,可在這輝煌的背后,又是這些先生用心血所換來的,我們,現代的青少年,還能因為花花草草的小事荒廢學業嗎?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還因為如山的作業而唧唧歪歪,還與她的老媽鬧別扭至離家出走。對此,我只能表示無奈。讀書從最小的角度來講是為父母而學,而從大的角度來講是為自己而學,然而最大的角度就是為國而學。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就有這樣幾句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這幾句話經常出現在一些愛國電影中,例如《甲午大海戰》。我反反復復回讀梁啟超先生的話,似乎感受到那時甲午大戰爭到最后的絕望。我更加堅定了:少年是國家的支柱,國家需要我們少年的努力!先生是我們少年的榜樣,而我們是先生精神的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