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地震教案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地震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震教案

篇1

4、學生自由讀文,交流學習收獲及不懂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堅定顫抖等詞語。

5、課文結尾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試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體會。

篇2

項目調研基本情況

地震災害農村移民的定義。項目將因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破壞引發的災區農村人口重新安置及其生產、生活、社會、經濟、文化系統的恢復重建活動,定義為地震災害農村移民(以下簡稱農村移民)。

調研對象的選取及調研過程。項目在運用文獻研究法廣泛研究四川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地震災區農村,采用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訪談法、農民入戶調研法、個案研究法等對彭州、北川、安縣、汶川、茂縣5縣6鎮7村,隨機抽樣的300戶農民及其家庭進行了實地調研,收回有效調查問卷232份以及各縣市統計年鑒、農業經濟統計報表等多種災后農村移民安置第一手資料。其中,彭州、北川抽樣情況如表1。

表1 農戶抽樣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項目調研結果

住房安置。調查顯示,寶山村和吉娜羌寨的所有受訪者均為本地集中安置農村移民,其農房均因災毀損完全重建,在地方政府提供農民自主選擇的政府統一規劃、農民自己建設(以下簡稱統規自建)、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以下簡稱統規統建)、原址重建、異地安置、開發重建五種建房方式中,寶山村超過90%的受訪者選擇了統規自建,吉娜羌寨近60%的受訪者選擇了統規統建。重建農房磚混結構占絕對比重,分別達94%和100%;平房率均超過50%,樓房率均為47%。農房重建經費的籌集是災后重建的一個難點,全部調查樣本中13%的受訪者在災后重建項目搬遷中以原房置換政府統規統建住房的方式獲得永久性住房,成功解除了災后農房重建的資金壓力,而寶山村和吉娜羌寨的受訪者多通過政府補助、銀行貸款、親友借款三種方式籌集農房重建資金。

生活安置。調查顯示:災后重建給災區農民的生活條件帶來極大的改善,災區集中居住點基礎設施配套,水、電、路、電視、通訊、互聯網完善程度、覆蓋率較災前大幅提升。寶山村和吉娜羌寨100%的受訪者自來水已入戶;兩村以電為生活燃料的受訪家庭分別達95%和59%,同時分別有44%和53%輔助使用液化氣。受訪家庭主要家用電器的擁有率分別為:彩色電視100%和88%,冰箱68%和71%,洗衣機81%和82%,電熱水器43%和41%,寶山村2%的受訪家庭擁有太陽能熱水器,兩村戶均擁有移動電話分別為2.21部和2.47部。

生產及就業安置。“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災區耕地面積急劇減少、質量下降,部分平壩地方的耕地被調整作為災后重建農房的宅基地;農民集中居住后,與農業生產用地距離普遍增加,這使以土地為本的農業生產安置環境容量大大降低。寶山村和吉娜羌寨調查數據顯示,兩村非農安置的比例分別達73%和77%,寶山村約70%的村民在村集體企業務工,吉娜羌寨的主要生產安置去向為建筑業、商貿業和餐飲業,其比率分別達41%、20%和9%。寶山村100%的受訪勞動力順利實現了生產安置,但吉娜羌寨還有17%的受訪勞動力未就業。農業生產模式的調查顯示:寶山村11%的受訪家庭因村集體企業用地等原因實現了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吉娜羌寨無任何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兩村均有94%的受訪者從未加入任何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生產仍處于小農、分散、低效經營的狀況。調查顯示:兩村分別有5%和35%的受訪者有發展生產或自主創業意愿及資金需求,但均缺乏籌資渠道。

文化、心理及社會重建安置。調查表明,寶山村和吉娜羌寨所有受訪家庭都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都建立了村醫務室、村警務室、圖書館和文化、科技宣傳欄、村務公開宣傳欄、群眾性健身運動設備,都建立了村委會,寶山村還建立了村黨委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監事會并在災后重建、村務管理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被100%的受訪者知曉。兩村均已為全體村民購買了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寶山村有8%、吉娜羌寨有6%的受訪者還購買了養老保險。

農村移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

本次農村移民安置的群眾滿意度調查顯示,對災后重建安置地選擇、住房安置和鄰里關系的群眾滿意度較高,非常滿意和滿意率分別達99%、85%和97%,而災后重建的生產安置和社區管理與服務的群眾滿意度分別是63%和69%,明顯遜色于其他三個指標。令人欣慰的是:寶山村和吉娜羌寨農村移民安置的滿意度均達到或超過本次調研的平均水平,對災后重建安置地選擇、住房安置、鄰里關系的非常滿意和滿意率分別達99%和88%、99%和88%、100%和100%,對生產安置、社區管理與服務的非常滿意和滿意率分別達92%和71%、92%和77%。基于此,我們認為:寶山村和吉娜羌寨農村移民集中安置是成功的,尤其是寶山村,可以給予“非常成功”的綜合評價。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將災后重建的思路確定為:以安置住房建設為核心,產業恢復提升為基礎,城鄉公共服務完善配套為重點。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寶山村所在的彭州市以城鄉統籌的理念,探索農村災后重建發展性、相融性、多樣性、共享性“四性”規劃原則,兼顧農村產業長遠發展、農村風貌特色多樣、農房重建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均質化,完成了459個災民集中安置的“四性”規劃,在農房重建模式上提供了原址重建、統規自建、統規統建、異地安置、開發重建五種建房方式,通過創新“131N”基層治理新機制,把知情權、選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真正交給群眾,充分激發群眾重建家園的主人翁意識。在農房重建資金籌集方面,彭州市通過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市場化的手段獲得級差地租收益,將城補鄉用于災后住房重建;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確權頒證將農村的“資源”變“資產”,借助產權融資擔保平臺,以市場機制將“死資源”變成“活資本”;探索建立“土地銀行”流轉新機制,推進土地資本化經營,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災后重建等措施,創新了災后重建融資機制,多管齊下有效地破解了資金難題。此外,寶山村集體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災后農房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撐,還有自己頗具特色的籌資渠道: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補助、農房重建村集體補助、農房重建村集體擔保農戶貸款,極大地緩解了農房重建的資金壓力。

篇3

4、?在閱讀中積累相關語句,用“要是……就是……”組織語言。?5、?續編故事,動手畫一畫,感受繪本的趣與樂。?教學重點:

1、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掌握“邊看邊讀邊猜想”的閱讀方法。?2、在閱讀中積累相關語句,用“要是……就是……”組織語言。?3、續編故事,動手畫一畫,感受繪本的趣與樂。?教學準備:

《小真的長頭發》繪本,ppt?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

1、讀課題,師問:小真在哪里?她的.長頭發在哪里?她的長頭發像什么?????2、再讀課題,注意:頭發有多長,我們就要讀得有多長。?二、欣賞繪本,展開想象

1、出示圖片,觀察比較:誰的頭發長?誰的頭發短????(小麗和愛美留著長頭發,小真留著短短的娃娃頭。)????學生欣賞小真的娃娃頭

2、出示圖畫:學生觀察人物表情,你又有什么發現?看圖讀文,他們在聊什么話題?

師:小葉和小美都為自己能有可以長到腰的長頭發感到——??(驕傲、自豪、得意、了不起……)??3、讀課文,體驗人物的心理

4、師:如果你是小真,聽了她們倆的話,你會怎么想??看她怎么做的?

(生表演,拼命地踮起腳尖、抬起頭,手臂后下方伸展。)??師:大家認為小真的頭發能長多長??學生自由發言。

5、再讀課文,深刻體驗。?三、展開想象,深入領會

1、師:小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小真的頭發到底有多長呢?????看圖,敘述圖畫內容

師:是呀,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長頭發呀!讓我們讀讀這段有趣的話吧!??要是從橋上把辮子垂下來,就能釣到魚呢。掛上一點魚餌,河里的魚,不管什么樣的,都能釣上來。還有呢……?2、繼續欣賞圖片,邊做動作邊體驗.

小真的長辮子“嗖”一聲甩了出去,一下子套到了牛角上,使勁兒拉,使勁,使勁,拉不動,小狗快來幫忙。牛終于拉過來了,小真,現在一整頭牛都是你的啦,你的心情怎么樣?請你開心的讀一讀。小真們,我們一起高高興興地讀這段話。

要是從牧場的柵欄外面,把辮子嗖的一下甩過去,連牛都能套上呢,一下子就套到牛角上,只要用勁兒拉呀拉的,一整頭牛就是我的了。?3、小真和長頭發怎么看不見了?在哪兒呢???師:看看小真現在像什么?學生自由發言?就是在露天地里也能睡大覺,只要把頭發像紫菜卷壽司那樣卷在身上,就成了喧騰騰的被子了。

4、?觀察圖畫,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要是把右邊的辮子和左邊的辮子繃緊了拉在樹上,家里洗的所有的衣服,就能一次全部晾完啦。在衣服晾干以前,我就讀上十本書,媽媽還會對我說:“謝謝小真啦”!

多能干的小真呀,媽媽一定會感謝你的。聽到媽媽的夸獎,小真的心里一定美滋滋的,充滿了自豪。齊讀?5、共同回憶

師:她都用長頭發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出示四幅圖片)長頭發能干什么?

板書:釣魚、拉牛、當被子、晾衣服

現在,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小真?(想象豐富)?????四、續編故事,展開想象之翼

1、師:小真的長頭發肯定不止能做這些事,還能做很多很多有趣的事,還能做什么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生自由發言

2、師:孩子們,你們的想法都很神奇,可是要把想法說出來,讓每個人聽得清楚,聽得明白,是要有方法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一看有什么特點?????交流匯報

“要是”表示假設是小真的想象,“就能”告訴了我們結果。??也就是說,這些句子用了一個連接詞來連接想法和結果。??3、猜想:

出示:這么長的頭發,要是把長辮子一圈一圈擺在操場上,同學們就能------------------------

這么長的頭發,要是把頭發往蘋果樹上一甩,就能?---------------------------

4、繪寫故事:把自己心中的長頭發的故事畫出來、寫出來。??(生創作)

五、自主閱讀,小組合作

1、這么長的頭發,會不會給生活帶來不便呢?猜猜看,學生自由發言?師:面對這些問題,小真會不會感到煩惱呢??2、請同學們小組合作自學這一部分?匯報交流

師總結:自信的小真卻說這太簡單了,好玩極了。小真輕松用奇思妙想解決了這些問題。

篇4

.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鉆研這類問題,可以查查工具書,詞語即使不陌生,查查還是有好處。“風情”這里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很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在詞語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細一些,自己用詞造句也會細心斟酌。雛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體而微,則具備了整個形體。可見外形很有差別。把肉球說成雛形,把長大了的小鳥說成具體而微,是十分恰當的。

3.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就作者舉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見那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但覺它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營,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睡得也不可能舒適;第一次動手做飯,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二)《第一次真好》

1.默讀《第一次真好》。

2.借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雛形豐碩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瓏剔透具體而微回味無窮不可磨滅

3.朗讀練習。

4.內容研討。

(1)學習方法引導。探究的收獲,首先取決于探究什么問題,問題有價值,探究才有價值。你認為閱讀這篇短文,提出什么問題最有價值?如果問題是“為什么說第一次真好”,這樣的問題可以使我們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具體一些,但是思考價值不太大,因為只把課文中的一些詞語集中起來就有了答案。“喜悅”“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說的都是“好”,“好”就是指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珍重”的含義是什么,探究這個問題就更有價值。有些語句有疑難,當然必須探究明白。

(2)合作研討。——“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語句上的疑難:“風情”“雛形”“具體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3)全班交流與小結。

(三)語言應用

(1)只是一種點綴。

(2)當夜幕降臨的時候,。

(3)冉冉升起。

(4)一碩大的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5)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6)值得低回品味。

(7)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8)玲瓏剔透。

(9)第一次看到,但覺。

篇5

“地球物理學專業教學實習”(以下簡稱教學實習)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以下簡稱本院),為培養本院地質與地球物理學試驗班及李四光學院精英班學生所開設的骨干實踐課程,目的是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實際科研任務中的野外工作內容;其中,地震學野外實習是此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過去的地震學實習內容主要著重于地震勘探方向[1],對每個教學班安排8天的教學時間。在本年度的教學實習中,我們對課程時間安排及教學儀器的選用做出了重大的修改,力求通過合理的規劃,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獲得良好的野外基礎工作技能,為將來從事的地震學研究打下基礎[2]。

一、地震學實習課程時間安排

本院“地球物理學專業教學實習”的總教學周數為5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對應重力、磁力、地電和地震4個主要的方向,將學生分為4組,每組安排4輪不同方向的實習課程,每個方向各分配8天的課程。在地震學實習8天的課程中,有3個半天的野外實踐課、3個半天的室內課程、1天的總結及器材交接,其余時間為學生數據處理及撰寫報告時間。在這樣的課程設計下,若天候不佳迫使野外課程必須延后時,將大幅度地壓縮學生在室內練習相關處理的時間,使教學效果有所折扣。在新一輪的改革中,考慮到野外工作特性,我們將地電和地震教學合并,教學時間為16天。為了使每位學生都能有自己動手操作儀器及練習數據采集的機會,在實習站內的儀器操練課程,我們保持傳統的訓練模式,將學生分為2組,每組各有1天的時間熟悉儀器使用方法。但是在野外工作階段,各組在當天都會進行大地電磁儀和地震儀布設(表1)。布設儀器的方式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布設完大地電磁儀之后,隨即開始布設地震儀,進行3―4小時的數據采集工作。在傳統的地震學實習時間安排里,教師分別要對4個不同小組的學生重復講課3個半天,而野外實踐環節只有3個半天。新的地震學實習課程安排有效地降低教師重復講課的次數,野外實踐時間擴展到4天,更有效地運用教學時間,實習的內容更充實。

二、地震學實習儀器簡述

在以往的教學實習過程中,由于受到教學目的和觀測儀器種類的限制,主要進行地震勘探方法技術的基本訓練,缺乏地震學中重要的連續波形數據采集、分析及地震定位等重要內容的訓練。傳統上連續地震波形數據的采集是使用如STS-1、STS2、Trullium120等數據采集器來進行工作,這類的數據采集器都有寬頻、精度高且穩定的特點,但是其附屬配件多且體積大。近年來,隨著便攜式寬頻地震儀(如EPS系列)的普及和在采集精度上的提高,此類型地震儀迅速地在國內的地震學科研和野外工作中成為主力。因此,在“地球物理學專業教學實習”地震學方向的課程中有必要引入便攜式寬頻地震儀,使學生在了解野外科研工作的同時,對儀器發展的過程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本年度實習使用的是EPS-2便攜式微功耗寬頻帶地震儀(以下簡稱EPS-2地震儀),此地震儀是重慶地質儀器廠開發的一種寬頻帶、低價格、微功耗地震儀。內置三分量地震傳感器、全向高靈敏度的GPS、電子羅盤、姿態傳感器以及可充電鋰電池,無需任何外部電源即可連續工作30天以上。儀器主要應用在傳統的地震勘探、土建工程質量檢測和地震監測系統設置等方向。在地震學實習用的型號為EPS-2,頻帶寬度為0.2―200Hz,耐受工作溫度為-20―+55℃,可設置的采樣率為每秒50―500點。數據存儲在外接microSD卡上,可支援到64GB的容量。儀器開機后,首先利用內建GPS進行定位及校時,接著會對傳感器所記錄到的地振動波形授時。內部自動進行多次校正后,可以達到0鐘差的精確度,實時地反應地表振動情況。

三、結語

現代便攜式寬頻帶地震儀的問世改善了傳統地震儀配件多、不便于攜帶的缺點,使過去許多難以在本科實踐課程中被設計的內容能出現在當前的野外實習中。結合校內“地震學”的課程內容[3]和EPS-2地震儀的特點,我們在“地球物理學專業教學實習”課程中設計了一系列的地震觀測實踐環節,從野外工作最開始的地震儀布設到實際數據采集都讓學生親自動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擔當著協助者的角色,以“引導但不指導”的教學方式,朝培育優秀的基礎地震科研人才方向而努力。然而,“地球物理學專業教學實習”地震學方向教學改革隨著未來儀器的進步和師資的增加,將會是一項長期的教學改革工程,應當定期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資源等因素修正,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建構出帶有特色的課程內容[4]。

參考文獻:

[1]張明學.地震勘探原理與解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

[2]袁穎,邵愛軍,周愛紅,等.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二年級專業實習的野外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4,(2):84-87.

[3]Stein S. and Wysession M. An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Earthquakes and Earth Structure [M].Blackwell Science;1st edition,2002.

[4]王銘玉.且教且學:懂得學生怎樣學習[J].中國大學教學,2015,(4):13-20.

Reform in Seismological Curriculum of "Geophysical Major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Offering the Absolute

Gravity Measurement Experiment in the Course of Gravitology and Gravity Prospecting

TANG Qi-jia,LUO Yin-he,HUANG Rong

(Hubei Subsurface Multi-scale Imaging Key Laboratory,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

篇6

Key words: the subway shuttle bus ventilation plan

中圖分類號:U23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項目背景及意義

深圳地鐵是深圳建市以來最大的交通建設項目,對緩解地面交通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世界之窗站作為1、2號線的換乘站,且該站鄰近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民族文化村等深圳重要旅游景點,人流密度大,在地鐵修通之前經常會造成交通阻塞,尤其節假日。如何盡快的疏導客流,讓地鐵和公交提供無縫接駁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恰好在土建施工中此站采用的是明挖法,施工的過程中在站后自然形成了一個場站,因此市規劃部門決定在該站設置地下公交接駁站。

公交接駁站為地鐵及公交車站提供了無縫連接,乘客可以直接從地鐵車站走到公共汽車候車室,為乘客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無形中會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乘坐地鐵,對提高地鐵的運營效益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將公交車站設在地下也避免了公交車停靠所帶來的交通問題,良好的交通情況自然也能為外地游客留下更美好的印象。

2 項目特點

由于在地下設立公交接駁站尚屬國內首次,目前仍未有相關的設計標準或指引,根據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研究中心預測,地鐵世界之窗公交接駁站的單向總客流將達到7000~10000人次/高峰小時,且公交大巴排放的尾氣對空氣污染相當嚴重,為了能更好的解決公交接駁站的通風問題,我們對香港地鐵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

香港地鐵的公交接駁相當普遍,幾乎每個地鐵站都有公交接駁,把地鐵與地面公交連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市民在地鐵和公交車之間進行換乘非常方便。這些接駁場站面積在3500~7000之間,分5~8條行車道,層高7m左右,包容大巴、雙層巴士、出租車、私家車往來上下乘客,由于香港公交車燃料為無硫柴油,站內基本無刺激性氣味,為了保護周邊環境,各接駁場站大多呈口袋形,即三面封閉,一面通過出入口通道與室外連通,采用機械送風、機械排風系統,針對公交接駁的特殊情況,一般都采用中部送風下部回風的形式。

相比之下,深圳地鐵公交接駁站通風設計存在幾個難點:

1)、深圳市現在使用的公交車燃料為含硫柴油,具有刺激性臭味和煙霧,采用何種標準,國內尚無標準可循。

2)、世界之窗公交接駁站位于地下一層,除西端兩個出入口外,周圍均無法與室外相通,頂部為深南大道,僅能在有限的綠化帶內設置對外風亭,通風系統設計難度大。

3)、此接駁場設計層高僅6.15m,扣除梁高后凈空只有5.15m,給風管布置帶來了困難。

3 方案探討

1)、空氣標準的確定:

在資料搜集過程中,我們發現世界各地對公交接駁站內的空氣質量都沒有很明確的規定,因此此次的通風設計標準主要參考室內工作環境的空氣質量要求。下表為各種空氣質量標準的一個比較:

注:

OSHA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局

WHO(Europ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辦事處

PRC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02)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

其中《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所提的標準相當嚴格,雖然此標準明確使用范圍為“住宅和辦公建筑,其他室內環境可參照本標準執行”,但在住宅和辦公建筑的環境中沒有象工業車間或公交接駁內存在的污染源,如引用此標準作為設計參數,設計風量將非常龐大。而香港地區對公交接駁有明文規定,因此在本次設計中考慮以香港標準作為參考。

一般的公交接駁都設置在地面上,只采用自然通風;如果以多層建筑出現,一般采用自然或機械通風,當公交接駁設于地下時,則必須采用機械通風以確保站內空氣達到使用要求。由于站內乘客候車時間一般都不超過5分鐘,所以香港設計以一小時平均作為依據,建議空氣質量為:一氧化碳小時平均容許濃度30000µg/m³(26.19ppm)、二氧化碳小時平均容許濃度300µg/m³(0.16ppm)。

國內柴油車的排放基本參照歐盟標準,根據國家環保部《柴油車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2003年以前執行歐盟一型排放標準,2004年后達到歐盟二型,一般車輛壽命約為10到15年,因此國內現正使用的公交車多為歐盟一型,以比較保守的估計,采納香港95年尾氣排放標準作為計算的依據:

2)、新風量的計算:

在此次設計中采用的計算公式為英國屋宇裝備工程學會設計手冊乙中的公式B2.1:

Q=q[(1-Ce)/(Ce-Co)]

式中:

Q為所需室內風量(L/s)

q為車輛廢氣排放率(L/s)

Ce為公交接駁內容許污染濃度(L/L)

Co為室外補充空氣的污染濃度(L/L)

考慮行車與怠速的不同情況,對上面公式進行修正:

車輛行駛中:QT=(q/g)•D•Dt•[(1-Ce)/(Ce-Co)]

車輛怠速中:QI=(q/g)•N•[(1-Ce)/(Ce-Co)]

式中:

D為行駛距離(m)

Dt為每米的行車數目(=Mtc/V)

QI為車輛在停泊中的通風量(m³/s)

g為污染物濃度

篇7

一、引言

勘探地震學是煤炭高校地質工程等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該課程綜合性強,包含了地質學、計算機、高等數學和大學物理等學科基礎知識,具有概念抽象化、公式復雜化、應用具體化的特點,學習該課程具有一定難度。目前地震勘探教學,不管是教材還是輔導書,內容主要是針對石油系統。石油行業地震勘探只能在地面布置檢波器,利用地震反射波或折射波進行構造探測,而煤炭行業地震數據采集方式有多種選擇,既可以在地面進行地震勘探,也可以在煤礦井下巷道中布置檢波器,利用地震槽波進行煤層厚度或者構造探測。可見,煤炭類高校不能完全照搬石油高校地震勘探教學模式。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我們將勘探地震學課程設定為三個部分:一是理論教學,二是實驗教學,三是實踐教學,三個環節緊密相連,綜合培養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

二、課堂理論教學內容設定

(一)課程教學安排及授課方式

勘探地震學主要講授利用震源激發地震波,通過地震波傳播特征進行構造探測的原理和相關概念。該課程實踐性強,在油氣、煤炭等礦產資源勘查領域應用廣泛。由于本課程涉及多門基礎學科,一般安排到基礎課都講授完的大三階段來開設,否則很多理論概念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此外,該課程最好放到野外地質填圖實習之后,學生經過野外露頭考察地層及構造,認識到要想研究地下地質構造,必須借助其他專業知識。這樣他們就有興趣去學習如何對地下地質構造進行探測。

勘探地震學研究地震波在巖層中的傳播規律和特征。由于地震波傳播看不見、摸不著,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困難大。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好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或者通過類比的方式,用一些身邊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間可以播放生產單位野外數據采集工作錄像,讓學生獲得更直接的現場感官認識。在理論課講授的同時,要隨時結合生產上面臨的實際問題,擴充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學了這門課,到底能解決什么生產上的問題,以此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二)理論教學章節的內容安排

地震勘探工作內容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野外數據采集、地震數據處理和地震資料解釋。理論課程共分為八個部分。首先是緒論,主要講授勘探地震學的相關概念,以及在生產單位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的重要性。第一章講授地震波幾何運動學。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上只講授地震波幾何運動學,地震波動力學作為課下自學內容。第二章地震信號頻譜分析。主要講授信號頻譜的相關概念,以及進行頻譜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地震勘探數據采集。內容包括觀測系統的設計、數據采集的方式、地震組合原理等。第四章共中心點疊加原理。本章是地震勘探的核心,重點是讓學生明白進行共中心點疊加的目的及原理。第五章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速度是地震波的核心參數,可以從地震波速度概念、速度影響因素和速度之間的轉換關系三個方面進行講解。第六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主要講授地震資料解釋的相關概念和方法,包括層位的解釋,構造的識別,構造圖的制作等。第七章礦井地震勘探方法。主要講解煤礦行業特有的槽波地震勘探技術,該方法只有煤炭行業井下巷道中進行地震勘探才有。

(三)煤炭與石油系統勘探地震學的差異

煤炭行業地震勘探既能夠在地面進行數據采集,也可以到井下巷道中進行數據采集,也就是槽波地震勘探,這個技術在煤礦應用多年,效果良好。目前,國內多家煤炭企業都已購置相關儀器設備,并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對于礦井巷道中的采集方式,國內規劃教材中都沒有涉及,學生到了生產單位,還得重新學習為適應煤炭行業快速發展的井下地震勘探技術,在課堂理論學時中單獨拿出四個學時講解這種只有煤礦行業才有的數據采集方式,重點講解和地面數據采集方式的區別,強調這種方式利用的不是地震縱波,而是煤礦有的“頂板-煤層-底板”組合條件下,在煤層中相互干涉形成的一種特殊波,既槽波。槽波地震數據采集方式分為反射法和透射法。反射法將炮點和檢波器布置在礦井同一巷道內,接收來自工作面內的反射槽波信號,適用于對煤層內地質構造(斷層、陷落柱等)進行探測;透射法將炮點和檢波器布置在工作面不同巷道內,接收工作面內的透射槽波信號,適合煤層厚度和煤巖類型的探測。

(四)緊跟學科技術前沿重視軟件操作

由于國內外石油公司眾多,開展地震勘探技術服務研究的公司發展迅猛,很多新技術不斷涌現,并很快應用到企業實際生產中。授課教師必須緊跟學科技術發展,以適應地震勘探領域信息快速發展的需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穿插介紹國外最新地震勘探進展情況,把每年美國地球物理年會和中國地球物理年會上的研究進展和科研動態介紹給學生,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這也有利于大四階段的畢業設計選題。目前地震勘探許多技術都已經商業化,都有成熟的商業軟件,在企業實際工作中,基本上都離不開專業軟件的使用,如地震數據采集中進行觀測系統設計的KLseis、Mesa,用于靜校正的TomoPlus等。地震數據處理相關軟件有Promax、CGG、Omega、Focus等,地震解釋軟件有GeoFrame、LandMark、Epos等。因此,在課堂上除了講授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外,還應該重點介紹相關的軟件。如有條件,最好能夠讓學生都能動手操作,使學生能夠快速上手,利用相關軟件解決實際生產問題。

三、課內實驗教學項目設計

教學安排理論課時與實驗課時的比例約為7∶1或者8∶1,實驗室課時相對較少,主要安排地震數據采集和地震資料處理兩個項目實驗。地震數據采集實驗,包括地震波的激發和接收。由于實驗室模擬礦井巷道中煤層槽波傳播難以實現,所以仍以地面數據采集方式為主,利用實驗室擁有的重慶奔騰儀器廠產的BTW24道工程地震儀,采用錘擊震源進行激發,產生地震波,接收地震波。實驗采用分組的方式,每組學生各自設計觀測系統,布置檢波器,并操作主機進行數據采集。這可以鍛煉學生野外地震勘探數據采集水平,培養學生地震儀操作、觀測系統設計、檢波器布設、線纜連接、組織施工協調等能力。

地震數據處理內容龐雜,從抽道集、去噪、靜校正、動校正、水平疊加到偏移成像,每一個環節實現起來都相當復雜。現有的商業地震處理軟件基本上都運行在Unix或者Linux平臺,需要有工作站硬件支持,而建設工作站機房成本高、維護困難,學校尚不具備條件。因此,地震數據處理實驗項目可以利用現有的普通計算機機房,讓學生動手編程實現地震勘探涉及的基本原理。為適應不同學生的編程能力,可自由選擇C、C++、Fortran及matlab等程序語言,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對編程語言的掌握程度隨意選擇。對于編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般建議他們選擇C、C++等編譯性語言進行編寫。如果編程能力一般,那么可以利用matlab這種相對簡單的解釋化語言進行編程。

四、課程設計實踐環節設置

地質類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地質理論基礎,走上生產崗位后,更適合從事地震資料解釋工作。為此,可以專門安排兩周的課程實踐環節,進行地震資料解釋課程實習。選擇某礦區典型地震資料,最好是構造相對簡單,斷層、陷落柱、采空區等有明顯特征。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對煤層和斷層的解釋,可以讓他們充分理解地震勘探資料解釋工作的相關流程及方法。如有條件,可在工作站上進行,或者讓學生采用手工方式進行地震剖面的構造解釋,并完成兩張構造圖。可采用分組制,四五個學生為一組,每個學生負責不同的環節,每組分為組長,解釋員和制圖員等。組長總體負責地震資料解釋工作,解釋員1到2名,負責解釋地震層位和斷層。制圖員負責將數據落實到圖紙,并完成構造成圖。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知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助能力。由于地震資料解釋多解性強,因此指導教師在實踐環節只講地震解釋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剩下的完全交給學生,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構造圖完成后,讓每個學生寫實習報告,并要求每個學生寫本次實習的心得體會,以及地震資料解釋中出現的問題和處理方法。

五、結語

勘探地震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從理論、實驗和實踐三個環節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對地震勘探的理解,讓學生適應快速發展的煤炭行業,為將來學生畢業后進入生產崗位能夠直接將學校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 注 釋 ]

篇8

Keywords: embedded column foot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C913.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埋入式柱腳埋入深度的規定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98)第8.6.2條規定,對大截面鋼柱,埋深不得小于截面高度的3倍,《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第8.4.16條條文說明指出,該高鋼規程中規定的埋入深度取柱腳高度的2~3倍,是引用日本的經驗,對抗震有利。

《高層建筑鋼-混凝土混合結構設計規程》CECS230:2008第8.1.1的第3款規定,對于圓形埋入式柱腳的埋

入深度不小于外徑的2.5倍,其條文說明中同樣指明是參考日本最新《鋼結構連接設計指南》中的相應條款。

對插入式柱腳,《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表8.4.15中規定,實腹柱的插入深度為1.5倍截面高度;《鋼管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28:90)第6.5.1條規定,插入深度不小于2倍鋼管直徑。

按國家標準圖集《鋼管混凝土結構構造》(06SG524)P21的規定,對單層插入式柱腳,直徑為800mm時,插入深度取2D。

根據上述規定可知,我國規范規定的埋入式柱腳的埋入深度在1.5~3.0倍截面高度之間,插入式柱腳不小于1.5h。

本工程鋼管柱為插入式構造。由于條件限制,插埋深度為1400/800=1.75,介于1.5與2.0之間,考慮到所支承的結構為輕屋蓋,且為單層建筑,因此本工程鋼管柱插入深度屬基本滿足規范的要求。

為確保鋼管柱柱腳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對柱腳節點采用ANSYS軟件進行有限元分析。

2 有限元計算

2.1 基本數據

按混凝土柱編號,二、三柱腳腳包羅內力如下:

Kz1柱最大節點設計內力

模型實際加載為按KZ1輸入,其等效彎矩M=(10992+7392)0.5+(882+1312)0.5*1=1482

混凝土柱和梁的截面按施工圖尺寸取值,即砼框架柱為Φ1200,加腋混凝土梁為700x1000~1600。

計算假定:

忽略鋼柱與混凝土之間的滑動,即混凝土和鋼共用節點;

忽略梁的應力對節點的影響;

忽略混凝土梁和柱中鋼筋對節點的影響。

2.2 材料屬性

材料常數按規范取值。材料常數表

3 單元選取及劃分

混凝土單元采用ANSYS軟件中的solid65,鋼材采用solid45號單元。其中solid65能夠模擬混凝土的開裂與壓碎。

2.4 荷載及約束

3 有限元分析結果簡述

3.1 設計荷載下的節點性能

(1) KZ1

鋼管最大應力為133MPa

混凝土的最大等效應力為17.9Mpa小于19.1Mpa

由于混凝土抗拉強度低,且屬非線性材料,在正常使用狀態下,混凝土受拉時是帶裂縫工作的,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

設計荷載下的位移/mm

設計荷載下節點的最大位移為0.35mm。屬于小變形。

(2) KZ4

N=2948/1482=1.99倍

Kz4在設計荷載下局部區域達到了設計強度,但是僅時個別區域,即受壓取高度比較小。

Kz4在設計荷載下裂縫分布,拉區大部分出現了裂縫。

Kz4在設計荷載下位移,局部最大位移為1.48mm.

其他節點在設計荷載下的界于KZ1與KZ4之間。

3.2 極限荷載下的節點性能

鋼柱的極限承載力為.

按《高層建筑鋼-混凝土混合結構設計規程》8.1.2第4款第3項得

Mpc= Mp=12.17E6*345=4198 kN.m

設計荷載為M=(10992+7392)0.5+(882+1312)0.5*1=1482 kN.m

n=4198/1482=2.8倍設計荷載

極限荷載下混凝土應力/Mpa

在極限荷載(2.8倍設計荷載)作用時,混凝土等效壓應力在局部區域達到了其抗壓強度標準值,約27N/mm2,此時受壓區的大部分區域的壓應力均低于其抗壓強度標準值。

極限荷載下混凝土位移/mm

極限荷載下的位移,發生在受壓區,最大位移為2.24mm,屬小變形。

在極限荷載下,混凝土大部分區域開裂。

篇9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眼科就診的真菌性角膜炎66例患者做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眼科學中真菌性角膜炎的診斷標準;(2)具有典型角膜真菌性潰瘍形態,并且刮片檢查發現真菌和菌絲;(3)其它原因引起的眼痛,流淚和視力下降等相關眼病。排除標準:用藥期間眼部刺激癥狀加重,出現前房積膿者;未按療程用藥者。入選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0),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14~69歲,平均年齡為(37.9±9.6)歲,植物性外傷22例,非植物性外傷13例;輕度11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3~68歲,平均年齡為(38.2±9.8)歲,植物性外傷20例,非植物性外傷10例;輕度7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基礎處理 兩組治療前均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對有角膜潰瘍者可用用消毒刀刮除潰瘍壞死組織,5%碘酒燒灼潰瘍面,每周2次。

1.2.2觀察組 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療。具體用法:對輕中度患者采用輕、中度患者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1~2 滴/次,1 次 /h,3~4天后改為每天1次。對重度患者每半小時1次,3~4 d后改為1次/h,,穩定后改為7次/d。療程25~56天,平均33天。

1.2.3對照組 采用氟康唑滴眼液治療。具體用法:對輕中度患者采用5%氟康唑滴眼液點眼液每次l~2滴,每日4次。對重度患者每日6次,一般間隔2h。

1.3療效評價[2]治愈:紅痛消失,視力恢復或提高(即視力提高3行及以上),熒光素鈉染色陰性,前房積膿消失;好轉:潰瘍面部分愈合,視力提高1-2行,熒光素鈉染色陽性,積膿減少或消失;無效:視力沒有提高或下降,病灶無明顯變化或擴大,前房積膿增加。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不同視力所占人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視力0.8者明顯增多,觀察組變化人數比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愈26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9%;對照組治愈19例,好轉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69.6%,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多與植物性外傷、濫用抗生素和激素等有關。其主要常見致病菌為曲霉菌,其次為鏈絲菌、鐮刀菌、頭芽孢菌、白色念珠菌等。當角膜組織感染真菌時,真菌在角膜組織中大量繁殖,產生霉菌毒素、蛋白溶解酶以及真菌可溶性抗原等物質可使角膜產生嚴重的炎癥反應,潰瘍形成或者穿孔,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氟康唑是氮唑類抗真菌藥物,其主要通過可抑制真菌細胞膜上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發揮殺菌作用,局部使用副作用小,但抗菌力相對較差。此外,近年來報道顯示其耐藥性逐漸增加,大大影響了治療效果,而不得不該換其它高效能抗真菌藥物。而那他霉素是一種四烯烴類抗菌素,主要通過與真菌細胞膜中的固醇相結合,形成多烯固醇復合物,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細胞內的基本成分外溢,從而達到抑菌或殺菌的目的。與氟康唑比較,那他霉素具有抗真菌譜更廣,具有廣譜、雙效的抗真菌作用,既可以抑制各種霉菌、酵母菌的生長,又能抑制真菌毒素的產生,并且眼部耐受性好,無明顯不良反應等優點[3]。

本研究結果發現,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患者視力恢復良好所占比率明顯大于使用氟康唑滴眼液的對照組,并且總有效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療真菌性角膜炎不但臨床效果顯著,而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篇10

北滘鎮新城區總部辦公大樓位于佛山市順德區的東北部,怡欣路和怡和路交匯處,毗鄰美的總部大樓,總建面積106493平方米,主體建筑高度99米,幕墻高度110米,地上層高24層,底下2層,主要以商務辦公為主,配套商業為輔的地標性建筑群。作為北滘鎮的甲級寫字樓新城區總部辦公大樓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及完善的配套設施陸續吸引了大批優質企業總部入駐,為此進一步提升商業大樓建筑形象,其夜景照明燈光美化顯得尤為重要。

2、照明設計原則

2.1、人文性原則

建筑夜景照明以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需求為出發點,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創造良好光環境。

2.2、安全實用性原則

燈光系統自身的安全和實用性,是照明燈光設計的出發點和基本條件。

2.3、景觀性原則

燈光照明是裝飾美化環境和創造藝術氣氛的重要手段,注重燈光景觀的藝術性,充分考慮燈光景觀與城市環境的協調性。

2.4、綠色照明原則

堅持選擇高效、節能的電光源,控制眩光,防止光污染。

3、方案定位

3.1、燈光主題定位

崇尚光與建筑的自然融合,追求高品質的燈光環境讓夜晚燈光化為美妙音符響徹城市之間。通過對北滘鎮新城區總部辦公大樓的建筑結構與定位了解,方案將樓體燈光設計主題定義為“奏響在城市的音符”,意為提升燈光藝術品味的同時響應項目大樓自我的高端定位。整體設計方向圍繞“節奏、靈動、韻律”三大設計元素來進行設計表達,利用燈光創意編排形成“音頻節奏”的大樓夜景照明。樹立北滘鎮新城區總部辦公大樓在城市夜晚建筑中耀眼璀璨的燈光形象。

3.1.1 建筑燈光定位

方案設計主體以建筑燈光為主,以動感時尚的燈光來吸引焦點,創意編排與科學合理的視覺表達,呈現出項目建筑龍骨結構從大到小的變化。頂部以暖色調燈光為主,立面采用LED七彩點光燈表達。通過對立面燈光綜合編排,實現音符節奏燈光主題的呼應。

3.1.2 環境燈光定位

環境燈光是樓體燈光在空間尺度上的延續。在滿足功能性照明基礎上兼顧景觀性照明,尤其是夜景環境燈光,不僅對景觀物照亮,還需對環境美化提升,賦予建筑景觀藝術觀賞性。優秀的景觀環境燈光能夠提供舒適宜人的光環境,還能營造建筑活躍的商業氛圍。

4、方案設計

4.1 、設計照明定量分析

4.1.1 區位視線分析

從城市尺度(頂部)、街道尺度(立面)、人視尺度(底部)三者來看,燈光表現重點會有所不同。項目頂部重點突出建筑LOGO,來實現城市天際媒介的信息傳達,燈光突出有利于吸引注意,實現信息傳播;項目大樓立面重點突出建筑風采部分,精彩絕倫的燈光演繹系統,豐富多彩的主題模式,實現建筑結構特色表達和形象傳播。裙樓底部重點烘托氛圍,除了功能性指引外,還注重對光的共鳴感,營造商業購物時尚氛圍。

4.2、燈光效果細節剖析

4.2.1、建筑頂部

采用LED發光字,強化項目大樓的建筑標識性,增強建筑在夜間遠視點的視覺焦點,在燈具選用上采用兩種方案,一種為亞克力燈箱牌制作的方式,另一種為鋼板穿孔,嵌裝LED光源的方式。

4.2.2建筑立面

(1)采用LED點光源安裝于窗簾盒內側位置,白天既不影響建筑立面細節外觀,可保證建筑立面美觀整潔,同時夜晚也能達到見光不見燈的視覺效果。

(2)龍骨立面兩側,采用LED迷你洗墻燈對射照亮龍骨面,使燈具與龍骨的顏色一致,備選燈具兩種一種為亞克力燈箱牌(燈罩白天顏色為乳白色),另一種為鋼板打孔,嵌裝LED光源(燈具顏色與龍骨顏色一致)。

(3)建筑立面的LED迷你洗墻燈安裝在玻璃外側的石材兩側對射照亮,不僅洗亮建筑邊緣輪廓的結構也起到美化裝飾作用。

4.2.3建筑底部

(1)連廊底部通過LED水紋燈照射底部,使連廊底部的燈光形成一種倒影波浪的效果。

(2)建筑底部的飄蓬采用150W金鹵筒燈,吊裝在頂部鋼架結構上,光影融入環境中又能脫穎而出。

4.2.4廣場環境燈光

(1)地面廣場

大樓廣場地面使用燈具為17W LED線型埋地燈,以增強功能引導性為主,同時豐富了廣場燈光時尚元素。

(2)景觀燈柱

廣場地面使用的景觀燈柱外型注重簡潔大氣,以功能照明與裝飾照明相結合,燈體通過鏤空發光,不僅滿足夜晚燈光需求,白天可提供欣賞的景觀燈柱。

(3)景觀樹池

采用LED照樹燈,燈具選用注重外部裝飾性,能夠與周邊景色相映襯,燈具光束的角度可以調動,方便各種角度照明,可調動性強。

(4)水景水池

廣場水池的夜景改造,采用池壁上安裝LED軟管,燈光色系光源采用冷白光、藍光為主,來表現水池的清澈感。同時在水池中放置一些景觀燈,以“蘆葦”和“菌”的形狀作為設計構思,燈具造型簡潔大方,生動形象,融入現代科技元素造型的新穎菌燈(采用太陽能照明方式)和高低起伏的蘆葦燈穿插水中,不僅豐富了周邊景觀照明環境,還營造出一種舒適柔和的時尚燈光氛圍。

4.3、燈光視角效果

4.3.1鳥瞰視角節日效果

4.3.2人視視角節日效果

4.3.3廣場俯瞰視角效果

4.4 燈光主題效果設計思路

4.4.1回聲嘹亮

多姿多彩的LED點光燈在雙子樓立面形成光影回聲,以表現龍骨結構來呈現音律的跳動,虛實結合加上色彩搭配的協調,讓光源線條流暢大方,呼應“奏響著城市的音符”燈光設計主題。

4.4.2行云流水

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的行云流水主題燈光,在城市光影中高山流水般傾瀉于立面之上,恢弘氣勢讓人震撼,炫彩斑斕的燈光變換,匯聚著光影智慧,也成為一道城市夜景觀的靚麗風景。

4.4.3江山如畫

江山如畫,豪情空曠,以大起大落的光影變幻詮釋著光影畫面。光影美景是一種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感覺,只能用心去感受,一動一靜體現著它的美,撥動著看客的心弦,江山如畫不禁讓人概括,風景雖美,知音難覓。

4.4.4魅力多彩

城市夜晚燈光美總是多了一份未知,因為下一秒光影會處于何種環境,延伸何種意境。魅力多彩燈光主題,表現出燈光如同絢爛的萬花筒,在高樓上綻放呈現。主題營造喜悅歡快、魅力多彩的燈光氛圍,讓人們在城市光影中感受到溫馨快樂,保持生活多彩的追求,同時傳達燈光藝術對城市改造的重要性。

燈光主題表達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激情澎湃的光影氣勢變化。由下往上的燈光表達寓意進駐裙樓企業如燈光主題一樣夢啟騰飛,蒸蒸日上,同時燈光主題也展現出裙樓建筑現代化風采。

5、控制方式

5.1控制系統

北滘鎮新城區總部辦公大樓夜景觀燈光控制系統采用二線制的智能控制系統,系統通過兩根總線連接成網絡,總線上不僅為每個組件提供36伏直接電流,還加載了控制信號。控制通過系統編程使控制開關與輸出回路建立邏輯對應關系,以此在設計操作中會更加簡單、靈活。

5.2 、場景控制結構

篇11

該院在規劃上已經形成了很好的中軸對稱的格局。南面正對著的是醫院的主要出入口,項目的北面是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6層醫技樓和22層的住院大樓。兩個大樓組成倒“凸”字型的結構,并形成了整個醫院的核心主軸。

設計中,我們延續了這條主軸,將其貫穿入門診大樓的內部,這不僅增強了對患者的導向性和識別性,而且為有中國特色的中軸對稱的建筑形象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外,我們采用“凹”字型大樓,與原有建筑良好咬合。門急診樓北部靠近醫技樓的部分是門診醫技部分,與醫技樓形成相對集中的布局和資源的共享,并使整個醫院三大核心體——門急診、醫技、病房,合理、有序、清晰地排列在這條主軸上,功能分區明確、路線短捷。

二、標準層一軸、五組的格局

醫院標準層的設計采用一軸、五組的格局。

一軸是指采用目前比較常用的醫療主街形式,將建筑分為南部和北部兩部分空間,南部光線較好,作為門急診診室空間;北部臨近院醫技樓,設計為門診醫技空間,保證了其與醫技樓的良好聯系。

五組是指醫療街串起了5個醫療單元,即南邊的3個門診單元和北部的兩個門診醫技單元。為保證各單元良好的通風采光狀況,各單元均成“凹”字形模塊化布局,除中部圍合成一個方正大氣的中廳空間外,其余的均圍合了庭院空間,庭院的高寬比在1:1.5左右,保證了良好的空間感受。“凹”字型巧妙地咬合在醫院街的主軸之上,它們連接的部位正是各門診的一次候診區域,此區域既與醫療街直接相接,又能便捷地進入各門診區域,同時能夠直接享受到庭院景觀。

三、園林景觀的巧妙布局

為患者服務的景觀庭院采用了中國古典園林式的設計,將園林與人的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在人們的行進路線上設計了一系列亭、廊、露臺,再采用對景、借景等手法。這樣,園林景觀就與人的活動協調地組織在一起,可謂步移景異,變化無窮。

在設計之前,我們對國內新建的很多醫院做了細致的調查研究,發現這些醫院確實注重了對中國古典庭院形式的運用,更形成了經典的“魚骨式”布局。這樣的設計也確實改善了醫院的通風采光狀況,但是,由于多數醫院的庭院多與診室相臨,只有診室里的醫生才能看到庭院景觀。而實際狀況是醫生坐診的時候一直很忙碌,雖然良好的通風采光必不可少,但他們卻并沒有時間欣賞景觀;在醫院里,患者也是更應該關心的對象,他們身患疾病,身心都很脆弱,如何通過建筑與景觀來改善他們的心理感受更是重要的問題。

設計中,我們先研究出短捷方便的患者流線,再把良好的景觀布置在患者的行進路線上,讓患者自進入門診大樓,在醫療主街上行走,在一、二次候診區候診,最后進入診室看病的全過程都與美好的景致、溫暖的陽光相伴。進入各診區內部,我們采用了單元式的單跨布局,設計了一點出挑以滿足一個診室加一個陽光二次候診外廊的進深要求。這樣在等候區的患者置身在優美的景觀庭院周邊,不論一次候診還是二次候診區,均可以享受我們為患者設置的最好的景觀環境,這必將大大改善前來就診的患者的心理感受,達到潛移默化的輔助治療的作用。同時,患者候診區域良好的景觀布置并沒有犧牲醫生的辦公環境,診室面臨的是入口廣場景觀,同樣保證了良好的采光、通風和景觀效果。

四、模塊化的建筑布局

現代化醫院功能分區的合理明確,行進路線的短捷方便是至關重要的,而模塊化的建筑布局正能滿足這些要求。本項目的設計就嚴格依據單元化的“凹”形模塊形式,每個模塊負擔一種醫療功能,且相對獨立。各模塊有節奏地布置在醫療街兩側,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連接短捷明了,這一點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診和醫療工作的高效率運轉。同時這樣的模塊設計給室內帶來了韻律化的和諧效果,使整個建筑風格從內到外延續了整潔大氣的風格。

五、人性化的隱私保護

患者的隱私保護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真正能解決好的并不多。大多數的醫院診室,大門開敞,室外等候的患者紛紛擠在門口,時不時向內張望,造成診室內患者隱私不保的普遍現象。在本項目的設計中,我們在診室的入口處設計了一個小凹廊,使患者從診室的側面進入,這樣即使診室的門開敞著,在走廊上的患者也是不能直接看到診室內部,極大地保護了患者的隱私。這樣的凹廊設計同時也給單調的走廊空間帶來韻律化的元素,在從庭院射進來的陽光的映襯下,形成了有節奏的空間。

六、立面設計

由于該院處于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設計中既不能拋棄傳統,又不能做成照搬歷史元素的“仿古建筑”。我們將傳統三段式、中軸對稱特征與現代式的虛實對比穿插手法,與簡潔明快的橫豎線條的開窗方式結合起來,很好地解決了立面的整體設計。同時,我們還提煉出傳統建筑中大屋面這一元素,抓其實質、將其變形,設計出簡潔的屋頂挑檐。采用這些立面處理的手法,最終使整體建筑既有傳統韻味又充滿現代感。建筑立面材料顏色和一期建筑保持基本一致,使整個建筑群和諧統一,渾然一體。

七、結束語

目前,醫院建筑主體已經基本完成,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及室外廣場施工。回顧這次設計過程,我們體會到,建設國內醫院建筑精品,必須深入細致地做好前期的調查研究工作,在不斷的設計變更中始終堅持最初的設計理念,這對設計師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編輯 許譯心)

參考文獻

[1]馮鐘平編著.中國園林建筑 第2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2

篇12

深圳地鐵二期交通疏解工程為地鐵主體施工創造了良好的開工條件,是地鐵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地鐵工程前期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樣,交通疏解對地鐵三期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工程概況

深圳地鐵11號線車公廟樞紐站位于深南大道與香蜜湖立交橋西南象限,為既有地鐵1號線與7、9、11號線綜合換乘站,占地面積約4.73萬㎡,主要包括11號線車公廟站、7&9號線車公廟站、換乘大廳、物業開發及既有1號線車站外擴站廳等單位工程(如下圖)。

圖1車公廟樞紐工程位置

2. 交通疏解工程初步設計

2.1現狀交通運行狀況

車公廟樞紐區域路網包括廣深高速(高速公路),快速路有濱河大道、香蜜湖路(雙向8車道),主干路有深南大道(雙向10車道)、僑香路、蓮花路、紅荔路、新洲路,支路有泰然九路、泰然四路、泰然六路等。區域現狀交通運行狀況如下:

(1)現狀主要道路通行能力已接近飽和,承擔軌道建設疏解通行能力有限;

(2)影響范圍內已基本形成道路網,大的通道實施可能性不大;

(3)常規交通管理措施已基本用盡;

(4)深圳市近年來機動車保有量以每年約20萬輛增長量持續快速增長,也將對現狀道路產生一定的交通壓力。

2.2樞紐建設對交通的影響

由于車公廟地處鬧市區,地鐵車站規模大,四條線將有大量的換乘客流,對車站通道、扶梯等人流集散空間要求較高,屆時施工難度較大。樞紐建設對交通的主要影響表現在:受施工圍擋影響,將拆除深南—香蜜立交的兩個匝道,使該立交喪失北到東,西到南兩個轉向功能;占用深南路南側主輔道,導致深南大道車道減少,通行能力降低;占用深南路南北兩側公交停靠站,導致公交停靠難問題;拆除香蜜湖路輔橋,降低了香蜜湖路的通行能力;對泰然、天安片區交通造成影響。

圖2樞紐建設對交通影響圖

2.3初步設計方案

2.3.1設計原則

(1)區域網絡疏解與工點交通疏解相協調;

(2)保證施工期間主要道路通行條件(深南大道雙向10車道、香蜜湖路雙向6車道);

(3)保障公交出行通暢;

(4)適當增加道路供給,緩解供需矛盾;

(5)交通疏解與施工圍擋、管線遷改工程相結合;

(6)疏解方案經濟、可行,可實施性強;

(7)按使用時間,合理確定道路建設標準。

2.3.2主要工程措施

2.3.2.1區域疏解措施

1、深南-香蜜立交北東:

(1)利用現狀區域道路疏解,利用北環快速、僑香路、濱河大道等分流;

(2)新增疏解流線;

①香蜜-紅荔立交橋下新建信控平交口;

②東延花卉路,農園路-花卉路口新建燈控。

(3)改善疏解道路通行條件新洲-紅荔交叉口新增拓寬段。

2、深南-香蜜立交西南:

通過僑城東路、白石路、僑香路、濱河大道分流。

2.3.2.2泰然片區交通疏解措施

1、新增片區公交始發場站,優化改善片區居民公交出行條件,鼓勵公交出行。

2、拓寬泰然四路(香蜜湖路橋洞段),改善泰然、天安片區交通聯系狀況;

3、拓寬泰然一路、新建掉頭匝道,改善出入口口擁堵狀況;

4、優化小區交通管理措施,部分路口設置燈控。

2.3.2.3工點疏解措施

1、減少樞紐施工對農科片區的交通影響,保證現狀深南大道轉向功能——深南-農園路口改為右進右出;打開深南農園路口,新建燈控;

2、優化施工工法,進行倒邊施工保證深南大道雙向10車道通行條件,香蜜湖路雙向6車道通行條件。主體施工及管線遷改分階段疏解共分13期。

2.3.3工點交通疏解設計

根據以上原則,初步設計方案確定為管線遷改、主體結構施工期間,通過倒邊、新建路面等措施保證深南大道雙向10車道通行條件,保證香蜜湖路雙向6車道通行條件。將工點交通疏解分為13個階段(合計53個月),其中前期工程為第1~4階段,工期3個月,2012年7月開工;主體結構施工:第5~9階段,工期共46個月,2012年10月開工;10~13階段恢復階段結合香蜜湖路改造工程同期實施。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深南-農園交叉口改造、管線遷改,工期1個月。 通過將北側兩個車道南移,深南大道保證雙向10車道。

第二階段:管線遷改,工期半個月。 通過將南側兩個車道北移,深南大道保證雙向10車道。

第三階段:管線遷改施工,工期半個月。 通過將南側兩個車道北移,深南大道保證雙向10車道。

第四階段:管線遷改施工、香蜜湖路西側輔橋拆除,工期1個月。香蜜湖路西側輔橋分段拆除,采取在綠化帶立鋼管柱、架設門式梁等措施,對深南大道交通基本無影響。深南大道保證雙向10車道。

第五階段:主體結構一期A,工期2個月。圍擋范圍:深南大道中央綠化帶及北側部分主車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綠地;香蜜湖路西側車道及兩側綠地。通過占用北側主輔分隔帶增加車道,保證深南大道雙向10車道;香蜜湖路剩余路面可保證雙向6車道。

第六階段:主體結構一期B,工期9個月。主要圍擋深南大道中央綠化帶、南側主車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綠地。通過將深南大道南側2個車道北移,保證雙向10車道。香蜜湖路圍擋不變,保證雙向6車道。

第七階段:主體結構二期,工期20個月。 主要圍擋深南大道南側主車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綠地,以及北側綠地。通過將深南大道南側3車道北移,保證雙向10車道。香蜜湖路圍擋不變,保證雙向6車道。

第八階段:主體結構三期,工期4個月。主要圍擋深南大道中央綠化帶及南側主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綠地,以及北側綠地。通過將深南大道南側2個車道北移,保證雙向10車道。香蜜湖路圍擋不變,保證雙向6車道。

第九階段:主體結構四期,工期11個月。主要圍擋深南大道中央綠化帶及北側主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綠地,以及北側綠地。通過將深南大道北側2個車道南移,保證雙向10車道。香蜜湖路圍擋不變,保證雙向6車道。

第十~十三階段,道路恢復階段。

篇13

關鍵詞 :翻轉課堂;民族地區;城鎮化;失地農民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27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創新訓練項目“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就業安置對策”(項目編號:KYCX141702Z);湖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流入地與流出地少數民族農民工服務與管理協同機制創新”(項目編號:HMY2014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經費項目“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管理的社區策略”(項目編號:CSW14029)。

收稿日期:2015-02-15

1 “翻轉課堂”嵌入:民族院校公共政策教學變革性視野

翻轉課堂教學法亦稱反轉課堂法(Flipped Class Model),是由美國科羅拉多教育家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于2007年首先提出的,意指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學視頻,在課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進而促進知識內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流程的顛覆,它主張先讓學生完成理論的學習,開展相應的訓練,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與教師、學生參與互動和研討共同解決問題。這種沿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的教學模式跳出了“教師教—學生練”的簡單循環,成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微課、慕課等)與體驗式教學的橋梁,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備受推崇,甚至被譽為課堂革命的趨勢。

傳統的民族院校公共政策課程教學是以“教”為中心的,主要依賴課本和有限的案例講解,加之政策科學理論性強,往往深奧、枯燥,來自邊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很難在課堂教學中找到知識共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將翻轉課堂教學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分析的研討式教學不失為一種教改嘗試。通過變革時間與空間、運用現代網絡技術,以建立圍繞學生主動“學”為中心的問題導向式公共政策教學體系,能夠有效破解當前民族院校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面臨的普遍難題。傳統課堂得以“逆襲”并實現翻轉的關鍵在于教學方案設計上的流程再造和教學技術上的網絡化。

如圖1所示,將翻轉課堂運用于公共政策學教學,首先要以顛倒傳統課堂流程和普適性設計方案為核心,形成“學生自發演示與應用—教師指導下的實證性檢驗—教師引導下課堂概念及理論研討—學生做出有意義的決策”的新的教學系統和程序。以民族地區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安置政策為例,第一步是讓學生思考城鎮化給民族地區帶來的人口市民化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少數民族失地問題的特殊性、復雜性和急難性;第二步是帶著問題到民族地區中去驗證,如通過游戲、交互仿真、田野調查、研究小組或各級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等,開展體驗式教學,觀察民族地區失地安置政策的效能;第三步是回到課堂有針對性地互動學習。在該環節要注意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手段,結合教材知識點開展研討式教學對政策議程、執行、評估和終結的理論意涵進行講授;第四步是拿出解決問題的措施而非考試。指導學生課后持續關注民族地區城鎮化政策問題,以多元化的方式提交結課成果,并予以評價與分享。

2 民族地區城鎮化過程中失地安置政策的現狀與績效

翻轉課堂法的重點是實證性檢驗,因為只有通過問題的提出和調查才能讓學生認識政策問題的源頭。民族地區城鎮化離不開土地流轉和農民變市民這兩個政策問題。筆者指導學生調查團隊赴武陵山少數民族集中連片特困區對此進行了實地考察。目前,民族地區征地安置方式主要有四:一是以錢易地。政府與受征地農民協商以一定標準給予一次性的補償,而將土地使用權永久轉交給征地單位。二是以地易地。村組織或地方政府用土地換土地的辦法,另加一些補償來換取土地經營權。三是以工換地一些地方在進行貨幣補償的同時安排其就近進入鄉鎮企業工作。四是以險易地。如恩施部分地區為保證農民失地后生計,政府與農民以6:4的比例共同參保,購買再就業安置保險,參保金額由1萬至3萬不等,參保后的失地農民每月可領取至少439元補助費。

從100位失地農民生存現狀數據看,有效數據91人,其中66人失地后選擇外出務工,8人從事個體經營,6人由當地企業吸納就業,其余11人仍處于待業狀態。民族地區失地農民生存方式有四種:第一,外出務工。由于其風險小、門檻低,對資金、學歷要求不高,72%的受訪者會外出務工。其中85%以上選擇到長三角、珠三角、福建、浙江等地從事服裝、電子、建筑等時間長、報酬低的體力勞動,工作環境惡劣。第二,從事個體經營。由失地農民轉而從事個體經營的人員在此次調查中僅占9%,比例較低。第三,地方企業吸納。具有較高學歷或豐富工作經驗的失地農民在政府幫扶下,成功進入當地地方企業工作,成功脫離了土地。但這一部分僅占極小部分,在調查的全部失地農民中,進入地方企業工作的僅為6人,僅占全體7%。第四,待業。在政府安置政策之下仍有部分失地農民處于失業待業狀態,這一部分失地農民多為老弱病殘、文盲半文盲。

根據91個有效樣本的SPSS數據,經卡方檢驗后其在95%置信區間內的卡方值為0.026,具有顯著性差異。失地農民表示“一般清楚”和“比較不清楚”、“非常不清楚”的數據占比為52%,說明對政策了解不充分,同時相依系數為0.233,顯示“低度相關”,證明民族地區農民對征地補償和安置政策不甚了解。在“是否按期拿到全額補償金”這一變量中,農民表示很明顯看到補償兌現的只54.9%。許多農民認為“錢沒落實,地已經沒了”。有的地方政府不能及時兌現承諾,導致農民對征地具有排斥感和不認同感。統計表明樣本均值為2.8571,對應到滿意度量表值只能說明政策總體“滿意”。問卷統計發現,選擇“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的仍占27.5%,征地安置政策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3 民族地區城鎮化過程中征地安置政策的優化路徑及創新

對預先假設進行實證性檢驗之后,翻轉課堂要求在課堂中采用多媒體和網絡化教學方式,圍繞問題展開互動研討從中理解相關知識點。翻轉課堂的關鍵還是在課堂上,這就需要借鑒頭腦風暴、政策垃圾桶理論等新的方式讓學生參與討論。筆者將學生分為若干研究小組,讓參與調研的各小組成員將數據、圖片和視頻通過PPT等形式在課堂予以展示并結合教材內容闡發評論。通過概念及理論探索,針對如何優化民族地區城鎮化過程中征地安置政策形成了以下建議。

一是要依法、科學和民主決策,在征地安置政策設置之前系統考量和關照少數民族失地農民的特殊性。民族地區多為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山區,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普遍較少,土地對于少數民族群眾而言不僅是生存之本,亦是民族文化民俗傳承的根脈,顯得格外重要。城鎮化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應因地制宜地審慎推進土地流轉,在法律法規框架內,以廣泛征求群眾意愿為前提,確保政策補償不落空。

二是強化地方政府協同和協作以及土地政策、戶籍政策、醫療社會保險政策之間的聯動、互補,為政策順暢執行減少阻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梗阻的原因主要是農民對政策不熟悉,各項政策缺乏連貫性和兼容性。民族鄉鎮政府應當著力提供“差異化”公共服務,解決少數民族農民失地后面臨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就業創業等新問題。如鼓勵政府與企業合作,定向培訓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實施就地、就近城鎮化,就無疑是適合我國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規律的舉措。

三是加強對征地安置政策效果的跟蹤監測和管控,保證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對民族地區征地安置政策管理不可放任自流,要建立政府政策績效評估系統,杜絕侵害少數民族農民利益的亂開發、亂圈地和破壞生態及人文環境的行為。當前要抓緊建立民族地區征地安置政策后果的應急管理體系,將因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納入政府考核之中。

四是對部分征地安置效果較差、容易導致民族關系緊張和社會矛盾的政策及時實行終結。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民族地區城鎮化要堅持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依皈,公共政策的決策者對政策進行評估后,應采取必要的措施,終止錯誤的、過時的、多余的或無效的政策,切實維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曾明星,蔡國民.基于翻轉課堂的研討式教學模式及實施路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5(1)

2 翟年祥,項光勤.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的制約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國行政管理,2012(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