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人居環境整治宣傳稿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人居環境整治宣傳稿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居環境整治宣傳稿

篇1

一、成立專班,加強領導

我村村兩委及駐村工作組高度重視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立工作專班,明確村兩委工作人員的職責,專班負責每月對每個小組進行考核,嚴格落實扣分制度,排名靠后的小組直接扣減組長工資。

制定詳細的工作實施方案和嚴格的考核制度每個小組以組長、黨員、村民代表為主體成立工作專班,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宣傳評比,包組的村干部對所包的小組進行日常巡查和監督。

加強村級公益性崗位的管理,我村在每個小組都設有公益性崗位,通過召開村級公益性崗位相關會議,明確崗位上貧困戶的責任、義務和權利。

二、完善機制,開拓創新

完善垃圾收集清運工作,聘請垃圾清運員和垃圾清運車,清運主要道路和居民點的垃圾,購置并發放垃圾桶0個,與農戶達成“包掃,包收集,包整潔”的三包協議,初步形成了“戶集、村收、村運、村處理”的垃圾清運體系,促進村莊整齊整潔。

加大庭院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是每個村民的責任,全民參與是關鍵。我村最大限度地調動村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小組會和廣播進行宣傳,積極開展評選衛生示范戶活動,對整改積極,驗收合格的農戶頒發“衛生示范戶”的牌子,采取“以獎代補”措施,對于每月考核都合格的農戶,年終將發放物資獎品進行激勵。

三、廣泛發動,積極宣傳

我村要求組長在本小組開好戶長會,宣傳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求做到家戶門前屋后“掃干凈碼整齊”,利用“村村響”廣播每天進行宣講,發動黨員干部和黨員志愿者做好示范,并召開座談會邀請大家建言獻策;上門入戶宣傳,對農戶講解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性。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篇2

位于中國大陸腹地關中平原的西安市,白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階段。2009國家《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頒布實施和2010國務院正式將西安納入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之列,都為西安的未來發展贏得了寶貴機遇。作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千年古都,在創建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過程中需以城市綜合環境的整治為出發點,優化生態環境,結合自身實際提升城市功能,實現西安二、城市生態環境對西安城市品牌建設的意義城市品牌的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r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它涉及經濟、環境、社會等諸多因素。城市環境與城市品牌好比綠葉紅花,沒有前者的裝飾和襯托,就難有后者的美麗鮮艷。

城市生態環境作為地域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如陽光、空氣、溫度、土地、植物等)和城市人T生態環境(如建筑物、道路、水、電、園林綠化、交通等)。l4它提供了城市活動的卒間,決定了城市發展的規模、速度、類型和特點,是能量轉換、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條件。優美的城市環境有利于吸引投資、擴大國際交往和發展國際旅游業,是現代文明城市的標志之一一。建成圈際化人都市,是西安的未來發展方向,國際化人都市所應具有的高度現代化的特點,決定了其必定是·個具自‘良好生態環境的現代化城市。_6紐約、東京、巴黎、香港無一一不是如此。

擴建T程)。

同時,實施西安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著重在馬騰空附近建設一座生活垃圾焚燒廠,接納城內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東部、雁塔區東部、曲江新區及遠郊灞橋區南部、航天基地、長安區東部(含農村)符合焚燒條件的生活垃圾,實現2000噸/日的處理能力;在藍田縣、高陵縣、戶縣、周至縣及臨潼區、閻良區分別選址建設各區縣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改造江村溝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滲瀝液處理廠,提高處理水平,使滲瀝液處理后達標排放;促使中建公司岳旗寨垃圾綜合處理場盡快改進處理工藝,實現1000噸/日的處理能力,接納高新區北部、雁塔區西部、灃渭新區東南部的生活垃圾;并在城內蓮湖區三民村垃圾中轉站建設一條生活垃圾分揀線,以利于生活垃圾焚燒。

2.加強城市環境品牌建設的宣傳力度。如果說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是西安建設生態城市品牌的第一步,那么營造與城市生態有關的文化氛圍,則是西安環境品牌塑造更為重要的方面。以政府為代表的國家機關及圍繞其形成的政治社會軟環境,是城市發展和城市品牌建設的主導力量,被視為西安生態城市系統建設的中樞神經。l22010年度,西安市環境保護部門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環境宣傳實踐活動,如“地球一小時”、“六·五”世界環境日、綠色低碳風尚系列宣傳活動,與市教育局聯合在雁塔區明德小學開展“呵護古城藍天,防治尾氣污染,紅領巾在行動”宣傳實踐活動,積極主動與《經濟日報》《陜西日報》等媒體聯系,及時公布西安環境質量狀況和環保丁作進展,繼續深入推進綠色文明示范工程等,l2為西安市環境的改善和生態城市建設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然而,城市環境的改善與環境品牌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問題。西安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內陸城市,悠久的歷史與曾經的繁華,造就了西安人小富即安、易于滿足的生活態度。觀念的陳舊以及相對保守的思想使西安人對于新事物、新問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大為降低,在解決和處理諸如城市發展理念、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更新、品牌建設等新的城市發展問題時過于被動。因此,推動市民觀念的更新,倡導個人素質、行為舉止、環保態度的轉變,樹立良好的市民形象則顯得任重而道遠[參考文獻]2007.[2]錢明輝.城市品牌化影響因素研究述評lJ_.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4][5][6][7][8][1]張銳,張皴.城市品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4]·24·李朝明.城市品牌建設思路探討[J].商業時代,2006(9).于阿金,王科.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發展(J,城鄉建設,2oo4(2).楊文舉,孫海寧.淺析城市化進程中的牛態環境問題[J].生態經濟,2002(3).朱林興.國際化都市與生態環境建設一一建設L海,1態型城市的新思路[J].亞太經濟,2003(3).謝洪祿,袁衛東.加強環衛質量管理,塑造城市環境牌[EB/OI].(2008—07)[2011—02—28].http://222.66.64.131:8080/zx/tck.isp?main—colid=70&topjd=70&main_artid=1714.師謙友,范化冬,張敏娜等.西安城市化進程人居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歐什.西安人居環境漸人佳境[N].華商報,2004—08~l3—05.尹懷庭,劉科偉.西安城市問題及其新世紀城巾發展構想[J].人文地理,2002(4).卞顯紅,王蘇潔.城市旅游空間規劃布局及其態耶境的優化與調控研究[J].人文地理,2003(5),張德麗.西安文化論稿[M].西安:西安版社,2009.朱團欽.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發展lJ】.商業經濟j管理,2003(11).范少肓.論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的叮持續性保護lJj.人文地理,2003(5).薛東前.西安城市化與環境互動作用機理研究f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陜西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廳.西安環境質量評價報告研究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葉【J版社,1987.莊宇,昌琳.西安地區水環境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11).張蓉珍.西安市T業環境污染問題及凋控對策lJl_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4).鞠美庭,王勇,盂偉慶等.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張銳,張皴.城市品牌塑造的影響兇素及互動關系研究[Jj.經濟問題探索,2007(3).唐亦功,王彬.淺析西安市環境與城市布局lJj.陜曲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西安市環境保護局.西安市環境保護局2010}1標責任綜合考評工作匯報[R].西安市環境保護局,2010.楊林,舒麒麟,羅禮秦等.西安曲江新區可持續發腥的戰略環境評價及環境規劃[J].陜兩環境,2003(5).西安市環境保護局,西安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j]1j1Jm¨BM\"懈rjr}r}r;例行監測結果顯示,工業集中區的夜間噪聲超標3.6分貝;居民文教區和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的晝間、夜間噪聲均超標,超標幅度在0.4分貝~l2.2分貝之間。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的晝問噪聲成為5個功能區中噪聲最高的。

四.改善生態環境建設西安城市品牌的建議(一)將創建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內容如果說“歷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是西安一直以來老的城市品牌的話,那么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我國城市更新理念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要求,西安的城市品牌也應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感和創新性,展現出西安除歷史文化資源以外的環境優勢。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產物,是當今世界所公認的城市發展的最優模式與最新趨勢,其基本目標在于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D9](vs-)o)2005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在《西安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發展報告》(白皮書)及《西安“十一五”生態城市專項規劃》中就提出了建設生態西安的具體要求和重點任務。西安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說明中,也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綠地系統作為一個獨立部分給予了高度重視。

與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為自然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社會發展進步、人民生活富裕,又兼備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等地域特色的生態化城市這一規劃目標相一致,西安城市品牌塑造的內涵之一,就是以優化環境因素為契機,為城市貼上生態文明的標簽,成為具有顯示度的名片,進一步豐富和提升西安的城市品牌形象。_20這既是作為西部內陸省會城市未來發展的宏觀戰略,又是解決西安所面臨的嚴峻生態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

(二)規劃引導城市各功能區環境品牌建設西安市是以明舊城為基礎,向東、西、南三面逐漸擴展而成的,城市輪廓大致呈一“T”型,城東的機械和紡織工業區南北延伸以i產河為軸對稱之勢;城西的電工城以大慶路和豐鎬路為軸大致呈東西向分布;城南為高等院校集中的文教區;城西南為電子城,[21主要的工業區大體分布在城東、城西、東北、西南郊及?產河以東的塬下。工業區的不合理布局成為西安河流水質和大氣環境的直接污染源。今西安的城市布局,在延續歷史空間布局的基礎上,被確定為“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的總體結構形態。東、西、南、北各功能分區進行了重新的調整定位,在保留各區產業特色的同時,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西安東部的瀘灞生態區為例,2004年的該區還是一片污水橫流、垃圾成山的荒灘,區內曾經豐富的水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并沒有成為這里發展的有利因素。2005年,在瀘灞生態區被列為西安市重點發展的“四區兩基地”之一,西安重要的城市生態環境補償區之際,以2產灞河環境整治為起點的生態建設工程逐步展開。F1水上摩托艇賽事在滬灞廣運潭的舉行,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落成于此,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等一系列標志性事件的出現,使原先的河流污染狀況大為改觀。截至2010年11月底,i產河、灞河等4條人渭河流的化學需氧量較2006年平均降幅達到59.5%;城東部紡織城綜合區自2008年投資1180億元實施的舊城改造以來,城市道路建設、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現代紡織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也取得長足進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規劃及有效的落實,將瀘灞生態區變成了西安集居住、旅游、會展為一體的城市生態品牌區。

位于西安市城東南,與2產灞生態區同屬中西部地區首批國家級生態區的曲江新區,作為西安市城市中心區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其所處特殊地理位置、環境特征、功能定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中加強了交通綠色廊道、曲江南北湖湖面水系綠色廊道、度假區園林綠地系統和區內生態文化體系的建設,_22也已樹立起自身獨特的新區品牌。

(三)從操作層面上集中治理城市環境污染源1.實施污染防治的重點工程。根據西安市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的重點工程,在大氣環境保護方面,西安市欲延續“十一五”期間實施的集中供熱和天然氣配套工程。擴大供熱面積至2500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大唐渭河熱電廠發電余熱工程、西安東方集中供熱工程、3538集中供熱工程等。在城市供熱能力得到極大提高的有利條件下,鼓勵處于敷設供熱管網范圍內的企業及住宅使用集中供熱;在劃定的禁煤區,拆除小型燃煤供熱鍋爐,以西郊熱電廠、灞橋熱力廠、戶縣第二電廠大型燃煤電廠脫銷作為試點,積極開展燃煤鍋爐脫銷工程。

在水環境防治上,改進生產工藝,提高治污水平。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改擴建污水處理廠4座(第一污水處理廠(鄧家村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第二污水處理廠(北石橋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第三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第四污水處理廠二期·23.響,是復雜的大系統。因此必須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來保持和發揚歷史文化內涵,既要注重現代城市所必須的經濟建設,又要從生態的角度建設城市河湖水系,營造城市的生態環境背景和綠色空間,恢復八水繞長安的歷史美景。

三、西安市現存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僅僅明確了城市生態環境對于城市品牌建設的重要性,還不足以完成西安城市品牌塑造的全過程。

環境建設只有根據城市品牌內涵的要求,自覺地服務于品牌建設、突出品牌形象、強化品牌精神,才能達到預期目的,收到理想效果。西安城市生態環境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集中體現在近代工業文明與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上。根據西安市環境保護局自2007年起對全市行政區域內21648個污染源普查對象的統計數據可知:丁業源5385個,農業源5064個,生活源11191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8個。

(一)西安市大氣環境污染

西安市的大氣污染主要來自T業、交通、生活等以煤為主的燃料燃燒過程,化工、冶金、建材等_T業的生產過程和以油為燃料的機動車輛行駛過程。j(P’據西安市環境監測部門歷年的監測數據顯示,西安市空氣環境的污染物主要是TSP、SO2和NO~。火力發電業(60766.54噸)、造紙及紙制品業(10725.98噸)、水泥制造業(6125.55噸)3個行業SO2排放量合計占西安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T業源SO2排放量的85.7%;火力發電業(21764.75噸)、水泥制造業(2834.60噸)、造紙及紙制品業(2325.74噸)、粘土磚瓦及建筑砌塊制造業(1754.17噸)、飛機制造及修理業(1519.62噸)5個行業排出的NOX合計占工業源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5.1%。就污染物的空間分布來看,蓮湖區_r業比較集中,污染指數分擔率最高(27.34%),是潛在影響能力最大的區域;碑林區基本屬于文教區,指數分擔率最小(6.78%);其余各區彼此相差甚小(如:雁塔區指數分擔率17.85%,灞橋區17.12%,未央區15.11%)【]((二)西安市水環境污染現代化所要求的用水需求,令水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ll西安水環境的污染,在空間結構上表現為人T河湖及水庫的水質污染、地下水污染兩大類。污染源來自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能源面源污染,其中_丁業廢水影響最大,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氨氮、石油類、揮發酚及重金屬。以2007.22·年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結果中河流污染情況為例,西安市廢水排放與流域分布情況如表l所樂:表1西安市廢水排放與流域分布情況表單位:噸湟河收納廢水量最大,占到廢水排放量的53.7%,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更是占到61.4%。

(三)西安市固體廢物污染

廣義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T業廢渣、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糞便四部分。_1副隨著西安城市市政建設和各開發項目的推進,建筑垃圾和1一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增長加快。2009年度西安市建筑垃圾產量約3500萬噸,主要采取填埋方式處理;進入環境統計的重點企業376家,丁業固體廢物產生量246.33萬噸,比2008年增加了47.76萬噸,增加率為24.o5%;綜合利用量為240.96萬噸,全年T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97.83%,尚未實現完全處理;生活垃圾目前仍是重要的固體廢物污染源。

2009年市區生活垃圾產生總量為178.85萬噸,無害化處理總量為161.50萬噸,本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0.30%。雖比2008年增加約4個百分點,但是城郊3區(臨潼區、閻良區、長安區)和4縣(周至、戶縣、高陵、藍田)尚沒有完全獨立運行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的處理主要還是依靠原有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垃圾處理丁作仍存在較大壓力。

(四)西安市噪聲污染

根據薛東前、張蓉珍等學者的研究,西安市噪聲主要來源于T業生產、交通車輛和建筑施T三方面。

2010年全市道路施工挖占79處,均成為主要的環境噪聲源。西安市市區環境噪聲等效聲級為56.2dB(A),白天暴露在55dB(A)等效聲級以上的域面積占市區監測面積的54%,即占全市54%區域工作和生活的人們在遭受著不同程度的噪聲影響,這種受害程度和區域還有增加的趨勢。據環境監測部門2010年上半年對西安市5個功能區噪聲進干亍(一)城市生態環境將影響西安人居生活質量城市是人類重要的居住環境,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地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生產活動的發展,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物質、能量交換日益加大,當人類排放的廢棄物超過了環境所具有的自凈能力時,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形成環境問題。城市規模的擴張,愈多的污染源,讓城市自凈能力相對更差。因此,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使子孫后代能夠有一個永續利用和安居樂業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時代的緊迫要求。l7J人居環境作為與人類生活質量關系最密切的生態環境,是生態環境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按照學者們(張銳,張皴2007)所提出的城市品牌理論的受眾觀,城市品牌的塑造離不開城市管理者、建設者們對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城市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對城市的認同和滿意度,從而進一步提升西安城市知名度及美譽度。

西安市自2004年起就開始了全面的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從開工建設西郊公園、實施動物園改造項目,到環城西苑竣工和大雁塔北廣場的亮相,充分顯示了政府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決心。西安市的環保部門以空氣、水污染防治,固體廢棄減排,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環境整治以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為突破口,狠抓落實,使西安的人居環境漸入佳境。榮膺2009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在本地房地產開發商紫薇、高新、龍安、豪盛以環境為特色打造西安強勢人居品牌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地資本中海、珠江、綠地等也紛紛在古城安家落戶。

(二)城市生態環境將影響西安旅游品牌形象伴隨著快速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西安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的指導下,明確將旅游產業定位為城市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2009年,在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甲流等多重困難的情況下,西安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72909人次,同比增長6.47%(全國接待海外旅游者增長為負數),創匯3.9億美元,同比增長8.6%;接待國內游客3862萬人次,同比增長22%(全國接待國內游客增長為11%,超過全國平均數一倍),國內旅游收人266.35億元,同比增長24%;旅游業總收入297.4億元,同比增長22.12%,彰顯出了旅游大市的產業規模和實力。

2002年7月,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李勝利等人對來西安旅游的400位國內游客進行了有關西安形象感知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兵馬俑、明城墻、鐘樓、大雁塔幾大代表性文化遺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古都印象,構成了80%國內游客對于西安形象的感知。從某種意義上講,以古建筑歷史遺存為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也正是西安的城市品牌。旅游業的興衰,關系到西安城市品牌的定位與城市核心價值的體現。

然而,在西安發展旅游產業的過程中,與之相伴的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西安加速的城市化進程。

篇3

根據市委十屆二次全會和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城建目標任務,今年,城市建設項目主要涉及道路橋梁、城市綠化、城市防洪、后街背巷、“兩房”建設、舊城改造、市政公共設施、文物保護、小城鎮建設、房地產開發等10大類、59項。其中,由我局承擔的有39小項。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完成全年的城建工作目標,我們在項目建設上立足于一個“早”字,春節前基本完成了工程招投標工作,春節后各項工程相繼進場施工,項目建設呈現出良好推進態勢。

(一)狠抓暢通工程建設。圍繞15路4橋建設任務,重點突出英武中路及英武大橋建設,進一步構筑城市路網,增強城市通行能力。健全工程例會和會辦制度,以月度施工計劃為節點,堅持進度與質量并舉,考核與監督并重,每月定期召開工程督辦會,檢查項目建設情況,全力以赴抓好項目建設。目前,各項工程正在緊張有序地按計劃組織施工,其中,食品站路、五里大橋東側引道改造、張陽路西沿、中和路東延、宜平路等工程已竣工,英武大橋將確保于6月20日前竣工,英武中路和老興東公路改造工程預計將于8月底前竣工。

(二)狠抓配套工程建設。推進趙海仙洋樓修繕工作,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量80,正在組織洋樓門房、道路和內部裝飾施工,確保于9月底全面完成洋樓修繕工作。重點加大了新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工程建設力度,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加快新區道路、給排水、環衛、通訊、供電、供氣、綠化等功能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切實改善了新區人居環境,提高基礎服務質量,增強環境對項目的吸引力。

(三)狠抓環境工程建設。緊緊圍繞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目標,大力開展城市生態綠化建設,1到4月份,城區新增綠化面積75.9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至6.2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5.93,綠地率為31.25。通過規模造綠,以城市十大園林景點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公共綠地、單位綠地、居住區綠地和風景林地建設;通過依景配綠,注重綠地的空間布局和與周邊建筑物及環境的協調,形成城市綠化整體格局;通過依法保綠,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任意侵占綠地、非法砍伐、破壞綠化的行為依法予以查處,全面提升城市綠化景觀質量。積極開展創建“省級園林式居住區和單位”的活動,推廣庭院綠化、陽臺綠化、屋頂綠化、墻面綠化和室內綠化,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和立體綠化。4月份,順利通過了省級園林城市調研組的調研,調研組對我市前期創園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目前,城市十大園林景點建設正按照序時進度加快推進,其中,城市“三大公園”建設即板橋竹石園、水上公園、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正在招投標之中,近期將分別進場施工,力爭年底前全部竣工。直港河景觀綠化帶、中心河景觀綠化帶建設正在組織清淤。高興東公路垛田至大垛高速口、興泰公路、北過境公路兩側綠化已完成。

(四)狠抓民心工程建設。為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滿足群眾需要,讓城市建設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于民,我們始終堅持關注民生、善待百姓,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以為民辦實事項目為平臺,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為民舉措。一是全面落實后街背巷維修改造任務。組織了20家施工隊,在城區二十四個社區內,分四大片區全面展開后街背巷維修改造。計劃實施的762條后街背巷中,已有631條開工改造和維修,竣工516條,同時清理、整修和新建老住宅樓化糞池117個,確保年底前全部完成后街背巷維修任務。二是加快推進防洪工程建設。主要承擔了昭陽橋北—滄浪河西閘站防洪墻、王家塘防洪墻和五里大橋以北防洪設施等三項城市防

洪工程建設。目前,王家塘防洪墻建設基本完成,防洪堤和綠化施工已結束,正在實施后續配套工程。昭陽橋北—滄浪河西閘站防洪墻和五里大橋以北防洪設施老高興東公路西閘站建設正在抓緊組織施工,確保于汛期前全部竣工。三是切實加大“兩房”建設力度。城堡經濟適用房一期工程完成了各項配套掃尾工程,已正式交付使用。城堡經濟適用房二期工程正在組織土方回填和樁基施工,近期土建工程將開標。農民安置房一期工程計4.6萬平方米,其中,已完成3.5萬平方米樁基施工工作,其余1.1萬平方米正在組織打樁。新區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正在進行場地平整,近期將進場組織勘探。為確保將市委、市政府的各項為民舉措落到實處,我們經常性深入群眾之中,進行零距離接觸,認真聽取群眾和社會各方面意見,及時了解和掌握群眾的訴求和愿望,尤其是聽取為民辦實事項目施工現場周圍群眾的意見,對于群眾好的意見,對的意見,我們虛心接受,立即整改;對于部分群眾不理解,我們積極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有力推動了為民辦實事項目地落實。同時,為進一步暢通民生通道,我們開通了“12319”城建服務熱線,熱線自開通以來,共受理300多件的來電、來信、來訪,辦結率達到95。下一步我們將從服務平臺硬件設施著手,逐步完善軟件設施建設,積極放大服務平臺為民效應,使“12319”城建服務熱線作為一條“民聲通道”,真正起到聽民情、幫民需、解民憂、暖民心的積極作用。(五)狠抓改造工程建設。以英武中路三期拆遷為重點的舊城改造工作正在按計劃組織實施。目前,英武中路三期拆遷涉及的1373戶中已簽訂協議369戶,占拆遷總量的27。張家路拆遷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批拆遷12戶,已簽訂協議12戶,第二批拆遷正在組織力量予以實施。為順利推動英武中路三期拆遷,我們成立了專門的動遷班子,明確專人負責,同時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一是先期完成了英武中路三期1373戶,近10萬平方米的丈量評估工作,為拆遷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拆遷地塊拆違工作成效顯著。3月5日前完成了三期地塊違章建筑調查認定工作,發送拆除通告,3月10日前對20__年以來的違章建筑進行自拆或助拆,并和規劃、城管等部門聯合執法,實施大規模,共拆除違章建筑156戶,狠剎拆遷地塊違章建筑的歪風。三是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加大。為確保對拆遷特殊群體進行合理安置,我們通過小高層回遷安置、異地安置、經濟適用房和解困房安置等多種安置方式,為被拆遷戶提供足夠的房源,保證不同情況的拆遷居民能夠進住不同檔次、不同類型的住房,最大限度地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六)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抓規劃。將全市各鄉鎮的鎮村布局規劃報市政府批準,目前規劃已經市政府批準正在付諸實施,積極組織年初確定的100個村莊建設規劃和40個村莊平面規劃,先行編制的21個村莊建設規劃即將形成規劃方案。二是抓宣傳。將全市各鄉鎮村莊環境整治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在我局編印的新農村建設簡報上登載,供全市各鄉鎮互相了解、互相借鑒、互相學習,通過新農村建設簡報這個載體,廣泛宣傳發動,促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自我加壓,互相趕、學、幫、超,促進村莊環境整治的受益者——廣大農民能自覺地投向于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去,真正成為村莊環境整治的主人。三是抓現場指導。對各鄉鎮列入全市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的參賽村、重點村,我局堅持到現場指導,與各鄉鎮、各村的管理者、決策者邊跑、邊看、邊謀劃,從房前屋后的亂搭亂建、主干道兩側的違章搭建,到露天糞坑、草堆、垃圾的清理,以及公共綠地、公共廁所的布置,現場拿出指導性建議。應該說,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村莊環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我局所掛鉤的大垛管阮村效果更加明顯。

二、機關效能建設有關情況

(一)堅持以改進行業作風為抓手,努力塑造便民、高效、務實的部門形象。今年來,我們把解決突出問題同加強長遠建設結合起來,把糾風治亂同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結合起來,努力創建一流的軟環境。一是嚴格依法收費。嚴格按照市紀委要求,將有關的園區收費各項優惠政策和文件精神傳達給每位干部職工,讓他們能夠準確了解上級有關精神,進一步增強工作人員依法收費、按規收費的自覺性。在此基礎上,局紀委加大了對系統內亂收費行為的督查力度,有效推進了系統依法行政進程。二是加強機關內部管理。切實加大了系統內財務制度、會簽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機關行政管理制度、文明創建長效管理制度等五項制度執行力度,推進了機關效能建設。三是大力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加強了行政服務中心辦事窗口和系統內各辦證服務大廳管理,實行了全員掛牌上崗制度,健全了來訪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一次投訴查實待崗制等制度,嚴格兌現各項服務承諾,大力開展群眾評議活動,使建設系統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四是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一方面,加快我局門戶網站建設步伐,通過網站建設公開建設系統辦事程序、辦事流程和收費標準,切實加大網上正面宣傳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建設系統工程建設管理規范化、公開化和效能化,制定了《興化市建設局、建工局工程建設管理流程辦事指南》(討論稿)、《興化市建設工程管理內部流程表》(討論稿)和《興化市建設局建設工程收費匯總表》,近期,我們還將結合市政府全面推進行政權力公開的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細化內部管理流程,創新管理模式,全力打造公開透明服務新機制。

(二)堅持以貫徹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不斷提高領導班子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水平。一是求真務實,錘煉工作作風。為確保完成年度各項工作目標,局領導班子進一步健全了局長辦公會和局大辦公會制度,每月定期召開一次局長辦公會或局大辦公會,總結交流當月城建工作開展情況,集中研究部署下月工作,有計劃推動項目建設。二是民主決策,形成工作合力。不斷完善班子的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和紀律要求。在具體工作中,凡屬全局性的問題和重大事項,局領導班子都要嚴格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原則的要求,集體討論確定,確保民主集中制的落實和工作的成效。三是切實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大力選拔一批“靠得住、有本事”的優秀干部,促進干部隊伍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加大干部培訓工作,促進年輕干部盡快成才。去年以來,根據市委組織部的要求,實行了對局中層干部的輪崗制,進一步擴大了干部

人事工作的公開和民主程度,有效地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三)堅持以完善制度和依法行政為重點,狠抓工程廉政建設。一是推進廉政工程建設。堅持把廉政建設作為工程建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到工程建設的運作體系,從工程的組織領導、操作實施到資金運作,都被納入到廉政監督的范圍。二是建立完善權力運行的約束機制。切實加大了對財務、項目建設等重要崗位和敏感環節的控制力度,努力實現對權力運行的有效規范和制約,防止問題的發生。三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執行監管機制。定期對系統內各項制度執行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對制度執行情況實施制度化的有效管理和監督,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教育提醒和及時查處糾正。四是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執行元旦春節期間各項黨風廉政規定,轉發了《市紀委關于加強20__年元旦春節期間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通知》,今年,對建設系統春節期間收受“禮金、禮品、禮券”的情況進行一次專項的自查自糾;嚴格貫徹落實了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嚴格控制公務宴請活動的規定》,設立舉報電話、舉報箱,切實加強對公務宴請活動的監督和各項要求的落實,增強了全員控制公務宴請意識。今年又轉發了市級機關作風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重申“不準在工作日午間飲酒”規定的通知》,明確了各科室、單位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增強執行規定自覺性和嚴肅性。

今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局以城市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為重點,強化規劃建設管理,推動了我市城鄉建設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工程矛盾需要協調的比較多。有房屋拆遷、違章拆除、土地征用、桿線遷移、管網下埋、障礙物清理、群眾工作等等,內容多,涉及面廣,有的協調比較難,時間長。工程矛盾經法院排妨周期長。部分工程由于復雜的程序,導致總體進展放緩,使個別重點工程受到影響。工程工期推進不快。主要是一些施工單位接到工程項目后,不能按實施時間組織施工,少數工程隊缺少技術、機械設備,施工人員不足,有的甚至無資質,借靠資質,影響了工程進度和質量。工程建設拆遷拆違工作量比較大。道路橋梁、城市防洪、濱河綠化等工程建設,先要組織力量實施拆遷、拆違、清障等工作,工作量大,周期比較長。系統軟環境和機關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在黨風廉政建設上不能完全克服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上述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建工程項目的整體推進。為此,我們將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盡快改變這種狀況,確保各項城建目標任務的完成。

三、下一步打算:

(一)抓組織,進一步推行目標管理。根據今年確定的城市重點建設項目,由我局黨委對項目建設實行集中管理,為項目建設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同時由市政工程、園林綠化、舊城改造等三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對項目建設實行切塊管理,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大項目例會制度的落實力度,將局長辦公會與工程例會相結合,定期召開項目例會,隨時掌握工程進展情況,加大領導力度,通過項目例會,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突出問題,切實督促施工單位按照施工序時進度推進項目建設。建立健全項目建設矛盾協調處理機制,科學預測工程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提出應急預案,及早制訂措施,妥善加以解決,確保工程按計劃有序實施。

篇4

(1.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摘要 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推動器,集中體現著城市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后勁。北海市作為中國最早的沿海經濟開放城市之一,在經歷了開放初期的迅速發展,1992年房地產泡沫帶來的沖擊之后,繼而調整發展戰略,到目前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的一個重要城市,發展一直備受關注,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研究尤為必要。本文通過建立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體系,選取AHP方法和德爾菲法,運用CSD線性組合模型和協調度α模型對北海市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分析,認為北海市2004年到2008年5年內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和協調度都呈上升趨勢,但2005年協調性明顯下降,總體來說,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還不高,協調度較低。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提升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和有關對策建議,即明確北海城市功能定位,加強北海市與周邊區域的合作,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 北海市;可持續發展能力;AHP;CSD模型

中圖分類號 X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6-003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07

城市作為各種資源的聚集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支撐點,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環境和資源也承擔了比較大的壓力,隨著人口密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城市弊病的出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推動器,集中體現著城市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后勁[1]。這種能力使得城市既能滿足當前發展的現實需要,又不對城市未來的發展需要構成威脅,是城市系統內經濟、社會、環境各要素對城市發展的支撐與保障能力。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研究和評價,有助于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調整提供依據,有助于衡量和監測城市是否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

北海市作為中國最早的沿海經濟開放城市之一,在經歷了開放初期的迅速發展,1992年房地產泡沫帶來的沖擊之后,繼而調整發展戰略,到目前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的一個重要的城市,其發展一直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研究尤為必要。

1 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方法

國內外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提出了很多模型,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兩類:概念模型和線性組合模型。概念模型主要基于從不同角度如資源存量、資本存量、可持續收入、國家財富水平、真實儲蓄、資源對人口消費的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的變化等角度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構造評價指標進而綜合判斷區域發展的可持續性;線性組合模型則是從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出發,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線性組合來構造評價指標體系[2]。線性組合一般基于如下模型:SD∑iWiXi。其中SD為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標,Xi表示第i分指標,Wi表示第i分指標的權重。該模型應用比較廣泛。

考慮到北海市研究資料缺乏,統計口徑發生變化的實際情況,參考2000年凌亢提出的模型[3],本文擬從線性組合模型來對北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包括三個步驟:①指標體系與權重設計;②指標賦值與處理;③評價分析。

1.1 指標體系與權重

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堅持系統全面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動態導向與穩定性相結合等原則,可以通過采用頻度分析法、理論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來選取[4]。本文根據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理解認識和北海市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研究經驗,依據城市可持續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綜合運用這三種方法建立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后。

考慮到北海市城市系統的多目標性、高階性等特點,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的通用性和穩定性,為建立一個較為穩定的指標權重體系,本文選取層次分析法(AHP法)結合專家咨詢法(德爾菲法)來進行指標的權重設計。

1.2 指標賦值

指標賦值是對選取的指標賦以數值。但由于指標體系涉及指標較多,且量綱不統一,因而通常都應對指標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標準化,來統一指標量綱和縮小指標間的數量級差。無量綱化的方法很多,1992 年胡秉民等研究了5 種數據轉換方案[5],本文根據縱向評價的目的,選用第二種xi 用(xi- x)/x 轉換的直線型無量綱化方法。一般在應用此方法時應將各類數據劃分為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6]。正向指標表示指標數值越大,反映的事物越積極,而逆向指標代表的意義正好相反。在這里用效益型指標代表正向指標標準化后所得數據,用成本型指標代表逆向指標標準化后所得數據。計算過程如下:

效益型指標 (R評-R基)/ R基

成本型指標 (R基-R評)/ R評

無量綱化后的數據可直接加權求和,計算綜合值。

1.3 評價模型

首先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整體能力進行分析。該分析采用如下線性組合模型:

CSD∑ni1WiRi

CSD模型是關于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子系統R、空間S、時間T的復合函數[7],如下:

CSDf(R1,R2,R3,S,T)(1)

S.T R1+R2+R3≤C2(2)

此模型中:CSD(capa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表示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該模型不同于牛文元教授提出的建立在 “發展度”、“協調度”和“持續度”基礎上的CSD模型[8],即CSDF(Q, M, T))。CSD是經濟R1、社會R2、環境R3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體現,是R1、R2、R3的綜合加權求和,W表示指標的權重,N在此處為3。

一般而言,CSD是0-1之間的數。我們把城市可持續發展度分為五個等級,{很差,較差,中等,較好,很好},按CSD的數值作如下界定,見表1。

表1 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等級表[7]

Tab.1 Evalua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其次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協調度α進行分析。

如果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等要素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值越接近,說明城市發展過程越協調。為此定義城市發展協調度α為[9]

α1-S

x-為三類指標(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值的平均值;S為相應的標準差。協調度α以0.7為分界點,以上為協調,以下為不協調。

2 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2.1 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賦值

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賦值(原始數據)見表2。其中,一產占GDP比重、城鎮恩格爾系數、城鎮登記失業率、刑事案件立案數、人口、人口密度、萬元能耗噸標煤均為負效指標,用*標出。對以上原始數據進行直線型無量綱標準化后得到的數據見表3。

2.2 各指標層次總排序

運用AHP法和德爾菲法對各指標進行層次總排序,得到D―A的權重見表4。

2.3 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把各子系統的權重與相應的標準化后的數值加權迭加,得到經濟、社會、環境各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值,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北海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增長較快,體現出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財政收入等經濟發展總量指標和人均利用外資、境外游客旅游收入等經濟外向性指標值的增長很快,這也是北海市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適應當前經濟開放合作、經濟全球化的顯著表現。北海市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年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這和人口指數、人民生活質量、教育水平以及社會保障等關系社會穩定的因素發展是成正相關的。北海市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在2005年呈現較大下滑,這和資源利用不充分、污染排放加大而環境控制卻沒得到相應加強的狀況呈現明顯的一致性。2006年隨著污染排放控制力度的增強和環境保護投入的加大,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又有所上升。

對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分析和協調性分析見表6。

表6 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CSD)和協調度(α)

Tab.6 Beiha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CSD)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α)

從表6、圖1中可以看出,北海市從2004年到2008年5年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趨勢,協調度也呈上升趨勢,但2005年協調性明顯下降,主要在于2005年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下降。五年內,北海的經濟發展較快,然而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并沒有太大的提高。總體來說,北海市可持續發展水平還不高,協調度較低。

3 提高北海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議

3.1 明確城市功能定位

城市定位包括資源環境定位、產業定位、基本功能定位和綜合定位,其中產業定位是基礎,資源環境定位是保障,功能定位是核心,綜合定位是靈魂。

當前,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日趨深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在200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的北海,其發展必須置于國家戰略的高度,方能不辱歷史使命。此外,北海較南寧、防城港、欽州在核心優勢方面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豐富的濱海資源、旅游知名度形象資源等等,并且經濟基礎較好。

因此,北海市城市定位[10]應為:

(1)綜合定位:東南亞地區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人居環境優美舒適的休閑度假濱海旅游城市。

(2)產業定位:南部休閑之都與北部灣硅谷。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北海市具備發展休閑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北海旅游資源豐富,有一批國家級旅游休閑景區,包括“天下第一灘”――銀灘、國家地質公園――潿洲島、國家森林公園――冠頭嶺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口紅樹林保護區等等,并處于“中國―東盟黃金旅游休閑圈”的樞紐位置,周邊旅游休閑資源比較豐富,交通便利,具備成為南部休閑之都的優勢。而北海的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長城電子、銀河科技等電子信息企業實力較強。2008年北海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76.13億元,比上年增長81.65%,隨著中國電子、恒基偉業、日本三洋、臺灣仁寶、廣東永昶集團等項目的進入和投產,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正在形成。據悉,北海市將用13年時間打造20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值。二是基于保護北海市資源環境的考慮。優良的環境資源是北海市的一張王牌,也是北海市發展的有利條件,應當充分利用和保護。休閑產業和電子信息技術產業污染較小,對于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相對較低,是北海市產業發展的首選。

(3)資源環境定位:宜居樂園。北海地處亞熱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質量一直位于全國大中城市之首,有“中國最大的城市氧吧”之美譽,并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既適宜居住又適宜創業。充分利用其優美的自然環境,打造濱海宜居樂園,不僅是對北海自身優勢的充分發揮,也符合城市的綜合定位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4)功能定位: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橋頭堡。北海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處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心位置,最具潛力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橋頭堡、成為中國走向東盟和東盟各國進入中國大陸的門戶。我們要借國際東南亞旅游線以及每年一度的泛北部灣論壇、北海國際旅游節,并借在臨近城市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之機,著力打響這一品牌。

3.2 加強區域合作[11-12]

當前北海市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從2004年開始在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搭建了包括廣西北部灣區域合作在內的中國與東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風生水起,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處在這三大區域經濟的結合部。北海作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多重合作優勢,更應當抓住機遇,在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人才培養、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等方面充分實現開放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加強北海城市經濟社會的流動性。

首先,要立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加強與區域內兄弟城市的合作。北海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的核心城市,其發展和區域整體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北海市要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加強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各兄弟城市的合作,把該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對外宣傳,特別注意幾個領域的合作:產業方面分工合作,將該區域打造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業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13];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區域內共建和共享;城市生態和海洋環境方面實現共同保護和治理;人才和信息方面實現區域無障礙流動和共享;政府層面要突破行政壁壘,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在遵循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指導下加強政府之間的合作。

其次,要著眼于打造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最前沿城市,對內加強與西南云貴川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合作,對外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北海市要抓住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在北海舉辦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平臺,著眼于打造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最前沿城市,加強與“珠三角”城市的合作,主動謹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聯合開發鐵山港東岸地區及其相鄰邊界區域;加強與云貴川湘等相鄰地區的合作,共同打造便捷的西南出海通道,為大西南地區走向世界、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提供良好的通道、平臺和橋梁服務;堅持“因地制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擴大開放、友好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重點加強商貿、物流和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北海作為中國通往東盟的海上通道重要門戶的優勢。

3.3 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從北海城市2004年―2008年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協調度α可以看出,近年北海城市可持續發展協調度整體趨勢呈上升趨勢,但是2005年的發展協調度很低,并且近幾年的可持續發展協調度絕對值都不高,根據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與協調度表,屬于不協調狀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不僅要提高北海市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應提高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發展協調度。當前,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北海市的協調發展。

一是要根據城市定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實行清潔生產。北海市要根據城市定位,以產業結構輕型化和高端化為目標,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控制高耗能產業的過快發展,堅決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工業,大力發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要圍繞打造北部灣硅谷的目標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生產服務型和生活服務型產業,特別是要圍繞南部休閑之都的目標積極發展旅游度假等休閑產業;要推行循環經濟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實行清潔生產。

二是要以人為本,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和服務體系,使發展成果惠及全民,使北海真正成為宜居樂園。北海市的社會公共設施和服務體系還不完善,科教文衛各項事業還比較落后,離真正的宜居樂園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北海市要充分籌措資金,在保障大力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加大對科教文衛領域的資金投入,有重點、分階段改善城市社會公共設施和服務體系,使發展成果惠及全民,使北海真正成為吸引人們來此投資創業、安家落戶的宜居樂園。

三是要切實保護北海市的城市生態環境和海洋環境。要堅持預防與治理并重的原則,健全和發展環境保護與管理體系,嚴格環境執法,加大環境整治力度,保護城市環境;要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普及推廣環保技術和設備,引導人們自覺保護環境;要重點保護重要的生態系統,如水源、海洋、濕地生態系統和其他生態保護區。這些生態系統是保護北海市生態環境的天然屏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陳基純.珠港澳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測評[J]. 經濟問題探索,2006,(8):58-61.[Chen Jichun. Evaluation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uhai, Hongkong and Macau[J]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6,(8):58-61.]

[2]吳濤,李姍姍,熊娜.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回顧[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74-76.[Wu Tao, Li Shanshan, Xiong Na. Review of China’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3): 74-76.]

[3]凌亢.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55-56. [Ling Ka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Beijing: Chines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ress, 2000:55-56.]

[4]張遠,李芬,鄭丙輝,等. 海岸帶城市環境―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評價及應用――以天津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 (2):53-56. [ Zhang Yuan, Li Fen, Zheng Binghui, et al. Coastal Zone Urban Environment: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ystems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2): 53 -56.]

[5]李小喬, 霍修順, 鐘文晟. 茂名市可持續發展分析評價[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 (3):7-9. [5]LI Xiaoqiao,Huo Xiushun,Zhong Wensheng. Investigation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aoming[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07, (3):7-9.]

[6]劉力,丁四保. 吉林省區域核心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定量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8):59-62. [Liu Li, Ding Siba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ucleat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J]. Human Geography, 2002(8):59-62

[7]周駿. 西安市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與對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11-23. [Zhou Jun.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an[D]. Xi’a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007:11-23.]

[8]牛文元. 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6,(1):7-13. [Niu Wenyuan.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Sustainability in China[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1) :7-13.]

[9]陳玉成,吳曉芳,梁菁. 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J].重慶環境科學,1999(10):1-6. [Chen Yucheng, Wu Xiaofang, Liang Jing. Evaluating the Condi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ities in China[J]. Chongqing Environment Science, 1999,(10):1-6.]

[10]肖訓軍.打造北海城市品牌迫在眉睫[EB/OL].省略/overseas/wenzhang_detail.asp?ID157465&sPage1. [Xiao Xunjun.To Build City-brand of Beihai is a Matter of Great Urgent[N]. 省略/overseas/wenzhang_detail.asp?ID157465&sPage1]

[11]張協奎.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Zhang Xiekui. Th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Urban Agglomeration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M]. Beijing: Chines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ress, 2009.]

[12]朱堅真. 環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方向與建議[J].創新,2008,(4):51-57. [Zhu Jianzhe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Beibu Gulf Rim:Pattern,Direction and Suggestion[J]. Innovation, 2008,(4):51-57.]

[13]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R].gx.省略/dtzx/2008-02/21/content_12502698.htm. [Gulf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Plan gx.省略/dtzx/2008-02/21/content_12502698.htm.

Empirical Analysis for Beihai’s Capacit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Xie-kui1 AN Xiao-ming2

(1. College of Busines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China;

篇5

2020年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及2021年工作思路

一、農業農村工作

(一)今年工作總結

1.注重部署落實,全力抓好“六穩六保”工作。堅持“兩手抓”確保“兩戰贏”,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農業生產,確保疫情期間農產品有效供給。按照任務要求不變,節點要求不變的原則,做到早預判、早謀劃、早發動、早落實,不斷強化農業專班的功能,強勢推進糧食生產和生豬生產等工作。自2月中旬以來,相繼出臺《海曙區疫情期間農業指導性十條意見》《海曙區糧食和生豬增產保供工作方案》等指導文件,平穩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完成省市的糧食和生豬增產保供任務,確保我區在省、市農業專班推進體系評價排名中始終位于省市前列。今年,我區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6.82萬畝,完成市任務數的113.3%,總產量1.513億斤,完成市任務數的115.0%。5月、6月、7月農業專班推進體系評價排名分列全市第一、第二和第二名,9月份糧食專班又名列前茅。

2.注重突出亮點,全面抓好產業發展。一是落實“4566”產業發展工作。圍繞寧波市《高質量推進“4566”鄉村產業振興行動方案》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出臺《海曙區高質量推進“356”鄉村產業振興行動方案》,高質量推進我區鄉村產業發展。借力各類平臺,積極推介我區農產品和農業文化,今年,我區成功舉辦“2020年海曙區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和茶文化“五進”活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發揮古林現代都市農業集聚園區示范引領作用,試點5G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推廣,推動我區數字農業發展,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今年,我區鄉村產業總產值達到190億元。二是加快平臺建設。有序推進三區六園建設,三區六園總投資7億元,六個園區進展順利,完成投資額的70%以上,其中蜃蛟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2個項目中已有14個項目全面完成,8個項目正在建設中,完成投資44554萬元,占計劃投資的85%。龍觀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建設8個項目已有2個項目全面完成,完成投資4300萬元,占計劃投資的77.5%。鄞江省級特色農業強鎮高分通過省農業“兩區”辦現場驗收。三是推動傳統產業改造。發掘傳統產業新優勢,加大農業科技攻關力度,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提升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力。開展水稻-紅螯螯蝦綜合種養技術示范點建設工作,6個綜合種養技術示范點,已于10月份完成驗收,產量達100公斤/畝,超出預期產量100%,成效顯著。加大浙貝母產業振興,召開以“助力振興 共贏未來”為主題的浙貝母產業融合發展研討會,省市區相關領導、國家中醫藥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一流專家學者參加,浙貝IP形象“貝貝”助推海曙浙貝母產業發展。與浙東大竹海、西鳳竹業合作社商討竹產業發展,確定竹筍精品園示范基地、竹林認養、竹林下經濟、竹筍加工及與竹海旅游結合等發展模式。推進櫻花茶園建設項目和櫻花茶試制,開展櫻花快繁技術研究,加快我區櫻花品種結構調整。四是持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它山堰”品牌持續發力,今年全區春茶總產量約455噸,其中名優茶生產約15噸,共計包裝“它山堰”系列茶5.2噸。打造 “禾西悠”、“共享鄉村”等區域公用品牌,開展“杖錫山櫻花+圖形”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申請工作;組織寧波黃古林工藝品有限公司(黃古林涼席)、寧波梁橋米業有限公司(KKK大米)和它山堰茶葉專業合作社(它山堰茶葉)申報“品字標浙江農產”品牌。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寧波方興食品有限公司)和市級1家(寧波安和達菜籃子配送有限公司)。

3.注重打牢根基,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按照新時代美麗鄉村“13511”工程目標要求,一是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工作,對照創建目標,按照“整合力量抓典型、集中資源出精品”思路,深化連片成景,開展鄉鎮全域環境整治,篩選確定了章水鎮作為2020年度美麗鄉村示范鄉鎮和風景線(鄉村振興示范帶)培育對象,選定古林鎮仲一村等41個村為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創建對象。加快推進2019年度集士港鎮美麗鄉村續建項目建設,目前集士港鎮美麗鄉村示范鎮、風景線和示范村基本建設完成。前三季度共完成省新時代精品村14個,達標村41個的自查驗收工作,完成3個浙江省特色精品村申報工作。二是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了區、鎮、村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作為工作核心,依托農村工作指導員、網格員、村兩委會成員、黨員和村民代表四支隊伍,將農村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庭院堤壩、村間道路、溪河兩岸等五大區域作為整治重點,全面做到路面無垃圾、田面無廢棄物、庭院無亂堆亂放、河面無漂浮物,推動村容村貌提升。

4.注重強村富民,全力推進產業扶貧。今年我區繼續鞏固消除全區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及以下現象,實現全區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的目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30346元增長到目前的37199元,增長22.6%,為全市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補齊短板、夯實基礎。一是全面壓實責任,成立以區委副書記任組長,15家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專班,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同時壓實鄉鎮主體責任,強化各級責任人主動抓發展的責任意識。二是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針對經濟相對薄弱村設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項目。2020年,章水鎮、橫街鎮、龍觀鄉的三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均完成竣工并取得驗收通過。在確保兜底補助3700余萬的基礎上,再安排4000余萬資金用于經濟相對薄弱村產業發展。將全區2016-2018年三年平均經營性收入少于90萬元的行政村列入補助范圍,按30萬元(含)以下、30萬元-60萬元(含)、60萬元-90萬元(含)三檔,分別給予每村每年60萬元、40萬元、20萬元經費補助。我區村級集體資產已具規模,總收入穩中有升。三是開展結對幫扶。采用黨員干部結對幫帶項目開發增收、經營主體帶動增收等模式,對全區范圍內經民政部門調查認定的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包括農村低保家庭和低保邊緣家庭,實施精準扶持。已有寧波興溪田農場有限公司等9家經營主體參與產業幫扶規范化(示范性)示范點創建,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新后屠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參與黨員干部結對幫帶項目開發(整村連片幫帶),切實提高農戶收入。10個低收入農戶精準扶持增收項目實現帶動就業60余萬元,幫助購銷各類農副產品金額50萬元。

5.注重增強活力,全力推進改革。一是大力推進低效用地開發。成立以區委書記任組長的區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工作領導小組,以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為著力點和突破口,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海曙,提升區域治理能力。二是穩步推進村級集體資金網銀收付款工作。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推出村級集體資金便捷收款業務,作為試點的古林鎮24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部開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屬二維碼,村民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直接繳納租金、水電費、物業費等費用,資金直接存入村基本存款賬戶,能夠有效預防現金坐支甚至挪用的現象,屬于我區加速推進清廉村居建設中的一大創新亮點。三是推進高橋鎮整鎮美麗田園建設,對全鎮農棚田舍進行整治,各村根據實際情況統一拆除、統一建造,打造“整潔田園”;流轉100余畝農田,規劃建設“農景之窗”,打造“美麗田園”;結合新村建設,整理多余土地,謀劃田園綜合體建設。

(二)明年工作思路

1.守牢底線,著力做好農產品有效供給。全力做好“米袋子”“菜籃子”和生豬增產的保障工作。確保明年完成新建高標準農田4000畝的任務,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5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6.5萬噸左右,蔬菜種植面積保持在8.5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左右,生豬出欄能力達到4萬頭,加強方興食品服務和管理。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充分發揮農業“壓艙石”作用。

2.全面實施區“356”鄉村產業振興行動方案。一是著力推進平臺建設,持續做好“三區六園”、省級特色農業強鎮、5條產業融合示范帶建設,重點做好以鄞江四明山區域產業轉型科技示范園區為主體的園區建設升級行動,力爭再創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二是強勢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點做好貝母、毛竹、水稻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作。通過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加強土地流轉、培育種植大戶、實施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開發新領域產品等措施來改造傳統貝母產業;通過展開優質高產技術攻關、稻漁共養模式等“稻下經濟”來提升水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發展“林下經濟”來改造傳統毛竹產業。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力爭明年再打造1條省級示范性全產業鏈,注重發揮園區和城郊十園作用,發展農旅項目和康養項目。四是探索數字鄉村建設,積極探索智慧農業建設,繼續試點“手掌農業”“眾籌農業”“直播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五是培育壯大農村實用人才,積極培育一批“新農人”“農創客”,增設農民田間學校、農業教育實訓基地,謀劃一批博士工作站,加強跟袁隆平團隊的聯系與合作。

3.補齊短板,全力打造美麗鄉村新亮點。一是做好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工作,精心打造一批體現江南水鄉韻味和浙東民俗風情的新時代美麗鄉村。二是持續推進農村“三大革命”,持續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革命,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促進村莊建設有機更新。三是強化經營村莊建設,以村為單位,優化村莊空間,整合內外要素資源,社會化運營,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村莊。四是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集中優勢資源,多主體共建,培育5條特色主題鄉村振興示范帶。五是全力推進全域美麗田園建設,串點成線,連線成帶,推動全域美麗田園建設,爭取能在我區召開省、市農業鄉村振興現場會。

4.積極推進農村改革。一是爭取鄉村振興集成改革試點,推進鄉村振興集成改革試點工作,打造樣板,為全域鄉村振興打牢堅實基礎。二是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積極引進開發項目,探索創新激活閑置宅基地(農房)利用工作,完善相關制度,將閑置資源納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或信息平臺。以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大力推進低效用地開發。三是引導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繼續大力推廣章水、橫街“鎮村聯建統營”等模式,積極探索發展“物業項目”“服務項目”“聯合項目”等。爭取明年全區實現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所有村經營性收入超1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超過30萬元的村達到90%,四是啟動“共享鄉村”試點,重點推動鄉村優質農產品、農耕文化要素與城區人才、資金、技術資源雙向連通。

二、水利工作

(一)今年工作總結

1.搶抓時間緊盯目標,扎實推進水利重點工程。今年我區共有建設項目8個,其中在建項目2個(鄞江堤防整治工程、樟溪河干流整治工程(龍王溪段)),前期項目2個(沿江泵排工程群建設項目、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一期(橫街鎮-大西壩段)),完工項目4個(姚江堤防加固工程、奉化江堤防整治工程農村段、剡江堤防維修加固工程、風棚碶泵閘工程)。今年,我區計劃完成年度水利投資4.2億,其中省“百項千億”防洪工程完成投資3.5億,市防洪排澇“2020”行動計劃完成3.8億。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3.39億元,完成市局考核任務的87%。一是抓牢時間節點,扎實推進項目建設。我局積極克服疫情和“超長梅”帶來的不利影響,扎實做好續建項目建設,鄞江堤防整治工程總投資3.5億,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3.22億元,完成年度投資的92%。目前正在實施的一期工程中, Ⅰ標段正在開展防洪墻及塘堰閘施工,Ⅱ標段已完成600米防洪墻及紅衛碶水閘上部結構施工,Ⅲ標段施工招標公告已,Ⅳ標段完成施工招標工作,目前正在進行項目部組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設計備案工作,正在進行Ⅴ標段施工圖設計、預算編制及施工、監理招標準備工作。樟溪河干流整治工程(龍王溪段)年度考核任務為0.3億元,已完成投資0.17億元,完成年度投資目標的56.7%,目前2號橋下游擋墻壓頂、部分青石欄桿完成施工,2號橋上游南岸擋墻基本完成,1號橋、3號橋完成橋梁上部結構,廊橋主體及屋頂澆筑完成。二是抓好前期規劃,穩步推進項目前期工作。為確保項目實施更加科學、合理,在項目前期規劃階段,方案經數次易稿,精益求精。目前,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一期(橫街鎮-大西壩段)和沿江泵排工程群建設項目正開展規劃選址工作。三是做好收尾工作,確保完工項目順利驗收。姚江堤防加固工程、剡江堤防維修加固工程、風棚碶泵閘工程正積極配合審計部門,抓緊開展審計相關工作,確保后續竣工驗收工作順利推進。風棚碶泵閘工程已于今年9月30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正在開展大禹獎申報工作,奉化江堤防整治工程農村段計劃11月底完成竣工驗收。

2.查漏補缺真抓實干,確保安全度汛。一是靠前部署,落實主動防御的決策。今年,我區按照主動防御的決策部署,提前做好水旱災害防御汛前檢查工作,完善山洪防御監測預警機制。抽調12個檢查組進行專項抽查,并對發現問題第一時間督促落實整改。對山區村落再次進行疏理排查,劃定防御區域,厘清防御對象清單,對全區相關防汛安全責任人進行再落實再明確,于汛前在媒體上進行公示。對全區64個水雨情遙測站點進行了全面檢查清洗維護,認真貫徹每二周一次實地巡查、每日網上數據巡檢、故障2小時響應的常態運維機制,落實防汛物資長效管理機制,對柴油發電機、鏟車、沖鋒舟等應急動力設備進行集中維護保養,每月試運行一次,確保所有應急搶險設備隨時處于備戰狀態。提前與市局河道中心、皎口及周公宅水庫進行對接,確保預判及聯合調度渠道和機制暢通,開展溪下水庫預泄方案研究,配合做好皎口水庫下游有關測站接入,提高預泄預排的科學性、準確性。二是推進水文“5+1”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水文基礎感知能力。我區持續推進海曙區山洪災害防御能力提升項目及2020年水文“5+1”工程建設,積極實施“六大”提升行動。今年,我區完成基礎感知任務22項,布局視頻點位25個,新建水位站10個,改建水位站11個,實現重要小(二)型以上水庫和10平方公里以上小流域雨量站廣覆蓋。實施的4個山洪災害防御能力提升項目中,洪水灣流量站項目和溪下水庫出庫流量站配套堰壩工程已經完工,山洪災害防御能力提升項目通過完工驗收,水文監測能力建設項目驗收通過。

3.保障民生提前部署,有序開展面上水利工作。一是完成水利規劃編制,出臺水利有關政策。今年在總結“十三五”規劃發展成果的基礎上,謀劃“十四五”規劃編制,目前,已基本完成《寧波市海曙區“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編制和《寧波市海曙區水利綜合規劃》重點工程征地范圍線初步劃定和土地面積測算工作,《海曙區水利管護及防汛專項工作實施辦法》等相關的涉水政策正在抓緊研究出臺。二是抓好小型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今年,我區小型水利工程項目共計15個,計劃完成投資3000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2609萬元,完成率達87%。續建項目中,橫街鎮水官口山塘等5個項目已完成驗收,其余項目正在有序建設;新開工項目中,4個工程已開工,其余2個工程完成招標后即可開工建設。三是扎實做好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提標工作。2020年是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工作收官之年,今年我區已累計完成年度投資2500萬元,完成30座高山單村獨立水站的建設改造,完成受益人口0.99萬人任務目標,完成率超過100%,全面完成19968人的農民飲用水達標提標總任務,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人口覆蓋率達100%,順利完成農飲水銷號工作。11個村級水站改造和2個鄉鎮水廠管網延伸工程已全部完工,全區農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證率在95%以上、水質達標率在90%以上、城鄉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95.4%。水費收繳工作按“完工一個,收繳一個”原則推進,我區農飲水工程水費收繳基本達到了全覆蓋,千人以上工程水費收繳率達100%。水表安裝率100%,水費收繳率100%。四是強化水利安全生產監管。通過開展安全生產集中整治督查、安全生產萬里行及安全生產月、水利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等活動,摸排和整治水利工程建設的安全隱患,切實提升水利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做到預防在先,防治結合,力爭水利行業安全生產零傷亡。

4.科學謀劃強化監管,提升水環境治理水平。一是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檢查專項行動。今年,對全區81座村級獨立水站水源地衛生狀況、水源類型、標識牌設立情況、水源保護公約制訂情況等進行詳細評估,完成全區飲用水水源地名錄公布、水源地保護范圍劃定和警示標志設置工作。二是進一步深化美麗河湖建設。結合我區河道現狀,科學謀劃河道治理,將生態理念融入河道治理,打造“安全流暢、生態健康、文化融入、管護高效、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今年投資3000萬元古林鎮照天港河—千丈鏡河—里龍港河生態河道治理工程,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新增游步道7公里,綠化6萬平方;農村河道清淤工作持續推進,已完成33公里河道清淤工作,清淤量達到12萬方;“美麗河湖”創建扎實有力,樟溪河美麗河湖創建在10月20日通過了市級驗收、省級復核。三是強化河道日常監管。開展“無違建河道”回頭看行動,以2018年和2019年創建的17條市區級河道(總共167.34公里)為基礎進行全面回頭看,重點排查是否有新增違建。已完成6條河道(集士港河、西洋港河、南新塘河、西塘河、南塘河,中塘河)共計70.07公里的排查工作,完成率41.9%,未發現有新增違建現象。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遏新增、清存量,發現一處,整治一處,做到“四亂”問題動態清零。四是創新監管模式,強化科技管控。今年,我局成立八支督查組,在7-9月集中對9個鎮(鄉)街道集中開展河道及溪坑保潔專項檢查行動,通過專項檢查行動,強化落實“一河一策一檔案”管理,對河道保潔進行動態管理,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反饋、及時治理,鞏固了保潔成效。同時,我局積極將“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與日常的監管融合,我局“5G無人船在水利管理中的應用”項目探索了“5G+水利監管”的新模式,該項目在今年舉辦的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上榮獲全國三等獎。我區建設的南塘河、西塘河標準化管理視頻監控系統項目和區級農村河道及獨立水站視頻監控系統項目已完成驗收。

(二)明年工作思路

1.補齊短板,提升水利能級。一是補齊防洪安全短板。從推進新建在建工程建設、謀劃項目儲備等方面入手來補齊短板。二是補齊環境整治短板。明年我局計劃在區全范圍內復制、推廣集士港水循環模式,通過實施水體調活工程,提升河水自凈能力。三是補齊“重建輕管”短板。推進物業化管理,充實一線管理力量,加強對水庫山塘、堤防閘站日常監管,使各類小型水利設施處于有效管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