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生態經濟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經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態經濟論文

篇1

3社會子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由表4可見,1995—2009年15年間,社會子系統協調度及協調等級都表現為波動上升趨勢,協調度由最初的-0.3980升高到0.4766,協調等級由1級波動發展為5級,協調狀態相應地由研究初期的極度失調狀態波動變動為2009年的弱度失調狀態。1995—2002年該子系統的協調度表現為上升趨勢,2003年是社會系統失調與協調的轉折點,協調等級發生了本質轉變,由失調狀態轉為協調狀態。2003—2008年該子系統的協調度雖有小幅度的波動,但協調等級均維持在弱度協調狀態,2009年協調等級下降為弱度失調。從社會子系統不同指標功效系數的動態變化來看,該子系統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農產品人均占有量持續增加。除人均糧食占有量表現為波動下降趨勢外,人均肉類、奶類均表現為持續增加的態勢,其中人均肉類和奶類占有量迅猛增加,人均肉類占有量以年均6.00%的增幅從1995年的46.74kg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88kg,而奶類人均占有量也以年均2%的增長幅度從1995年的73.42kg波動增加到2009年的101.47kg;人均水果基本處于平衡狀態,功效系數變化不大。上述變化趨勢說明自治區政府近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畜牧業有了較大較好的發展。與此同時,畜牧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本區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經濟系統正向以農促牧、以牧促農、農牧復合協調發展方向轉變。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明顯。從千人擁有床位數、人均農村耗電量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的功效系數來看,1995年以來,農村無論是醫療保障程度還是住房條件都有了長足發展,農村耗電量也逐年上升,說明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明顯的改善,農村公共產品量逐年上升。

4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1995—2009年,農業經濟系統協調度基本表現為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協調等級由1995年的極度不協調變為2008年的弱度協調,2009年又降低為弱度失調,其中2003年是系統由不協調轉為協調的轉折點。從不同的時間段來看,1995—2000年農業經濟系統協調度持續升高,主要由于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大幅度提高,生態子系統協調度雖也波動增加,但其貢獻率小于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2001年生態子系統協調度有所增加,但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協調度均比上年降低,使得整個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比2000年低。2002年后盡管生態子系統協調度持續降低,但在其余2個子系統協調度波動上升的影響下,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仍然表現為波動上升的趨勢,協調度等級也相應提高。

篇2

②郭曉巖和王玉輝則在可持續發展的視域下重新定位了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不僅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種公共財富階段的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而且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生存方式?!?/p>

③盡管學者們對循環經濟的具體表述不盡相同,但核心內涵卻是一致的。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或者說,循環經濟是生態經濟的一種具體樣態。事實上,生態經濟具有多種具體樣態(如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循環經濟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讀者要再進一步追問生態經濟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呢?對此,復旦大學肖巍教授作了深入研究,肖教授在《可持續發展進行時》一書中這樣寫道:“生態經濟就是遵循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的經濟。生態系統經過長期演化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和生態工藝流程,使自然物質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環再生。如果人們能夠以高效、循環和友好的方式來利用自然,使之進入生生不息的代謝循環(metabolism,即新陳代謝或物質變換),形成生態化的運作模式;那么,人的經濟活動就可以在地球資源的承載范圍內進行良性循環,促使人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續地發展?!?/p>

④從肖教授對生態經濟的這番論述不難看出,生態經濟的核心思想也恰恰是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所以說,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的一種具體樣態。

二、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減量化、再利用與再循環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減量化”、“再利用”與“再循環”是循環經濟的三個基本原則。我們知道,“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對應的英語單詞分別是“Reduce”,“Reuse”和“Recycle”,而這三個單詞均是以字母“R”開頭的,故通常簡稱為“3R”原則。學界一般認為,“減量化”是就“輸入端”的角度而言的。我們知道,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企業的重要目標之一。所謂“效率”,就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產出/投入”。很明顯,提高效率就意味著“產出相同的情況下投入減少”或者“投入相同的情況下產出提高”,二者至少要滿足一項。如果“減少投入”和“提高產出”二者能夠同時滿足,那當然是提高效率的絕好方法。“減量化”正是從“減少投入”的角度來說的,“減少投入”意味著節約成本,旨在“從源頭上”節約能源資源。如果說“減量化”是就“輸入端”而言的,那么“再利用”則是從生產過程來說的。所謂“再利用”,是指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充分利用原料。要實現“充分利用”,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通過多次利用才能實現。充分利用原料,目的就是提高原料的使用率,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廢料,使工農業廢料盡可能地減少。一方面要努力將生產排泄物的量減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將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事實上,在原料和輔助材料的利用率都提高的情況下,客觀上也就減少了生產排泄物(即工農業廢物)的量,所以說這兩個方面在本質上是內在統一的?!霸傺h”原則,通常具有不同的翻譯方法,有些地方也稱作“資源化”原則,二者名異而實同?!皉ecycle”這個單詞顯然是由“cycle”和前綴“re”這兩部分構成的。我們知道,“cycle”具有“循環”的意思,而前綴“re”則表示“再次”、“又一次”。可見,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的話,“recy-cle”確實應該翻成“再循環”,然而這里的“再循環”實際上卻內含著“資源化”的蘊意。人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再循環”意指生產排泄物的回收和循環使用,將垃圾重新轉化為資源。所以,“recycle”原則無論是翻成“再循環”也好,譯成“資源化”也罷,它們實際上所表達的蘊意是一樣的,二者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再循環也就是實現廢物再利用的資源化過程。當然,要實現生產排泄物的回收與循環使用也是有條件的,其中一項重要條件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化學工業的進步)。關于這一點,后文將會進一步談到,故此處不贅。筆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這三個原則并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聯系、內在聯動的。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充分利用資源以及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客觀上都減少了生產排泄物(即工農業廢料)的量。而無論是“減量化”、“再利用”還是“再循環”,都是為了節約能源資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而這也正是我們現階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旨歸。

三、循環經濟的理論淵源

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循環經濟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鮑爾丁提出來的,而事實上,這一思想在馬克思那里早就有了。盡管馬克思生前并沒有明確提出“循環經濟”這一概念,但他確確實實提出過許多有關“物質循環利用”的思想。筆者認為,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完全可以看作是當今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奠,或者說,循環經濟是馬克思關于“物質循環利用”的思想在現代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馬克思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化學工業的進步),生產排泄物可以循環使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可以被重新轉變為資源。正如馬克思所說:“所謂的生產廢料再轉化為同一個產業部門或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這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種所謂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的循環中?!?/p>

①馬克思甚至還這樣說過:“所謂的廢料,幾乎在每一種產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p>

②當然,生產排泄物重新轉變為資源,必須是建立在“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這一基礎之上的。對此,馬克思解釋得非常清楚,馬克思指出:“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著資本的增長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p>

③“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p>

④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馬克思還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加以闡釋:“化學工業提供了廢物利用的最顯著的例子。它不僅找到新的方法來利用本工業的廢料,而且還利用其他各種各樣的廢料,例如,把以前幾乎毫無用處的煤焦油轉化為苯胺染料、茜紅染料(茜素),近來甚至把它轉化為藥品?!碑斎?,馬克思相關的論述還有很多。這些都是馬克思關于“物質循環利用”思想的經典性表述。馬克思的這些思想為我們今天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實踐永無止境,實踐是理論的基礎,而理論則是實踐的先導,我們還需要不斷從馬克思那里獲取更多的思想資源,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篇3

利用實地調研和統計資料獲得的數據資料,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科學選取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建立計量經濟學多元一次模型,進行相關性等分析,并根據回歸分析的結果,科學評估林業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1選擇樣本根據實地調查以及當地林業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選擇泗陽縣農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業產業收入構成為樣本。由于泗陽縣特色經濟林果及綜合利用、生物質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動植物培育利用產業發展較為緩慢,農民在這3大產業中獲得的收入較少,對農民收入影響很小,故不予考慮。

2選擇變量考慮到調查數據的可獲得性及研究目的,以農戶人均收入為因變量,即被解釋變量,農戶經營從事林業各產業的收入為自變量,即解釋變量,

三、結果與分析

1相關性分析對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利用EVIEWS6.0軟件,繪制Y關于X1、X2、X4的散點圖。由圖1可看出,Y與X1、X2、X4均呈線性相關關系。為確定變量的相關程度,現進行變量相關系數的計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簡單相關系數[4],其數學表達式為根據調查整理所得的數據,利用EVIEWS6.0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各變量相關系數矩陣表,數值P值是表示2者相關性是否有意義的指標。一般而言,相關系數在0.8以上稱2者有高度相關關系,0.8到0.5之間為中度相關,小于0.5視為不相關。一般P值的數值小于0.05,表示2者間的相關系數有意義。由表3可知,X1、X2、X4這3個自變量均與因變量農戶家庭人均收入Y顯著相關,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農戶從事森林與濕地生態旅游產業獲得的收入X4,其次是農戶從事板材加工產業獲得的收入X1,3者中影響相對較小的是農戶從事林木種苗產業獲得的收入X2,符合調查實際,表明對這些變量做回歸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歸分析運用EVIEWS6.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見此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R2=0.999935,修正的決定系數為0.999914,說明此方程對樣本擬合得很好,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力度大。F統計量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過了方程顯著性檢驗,即F檢驗,在統計上有意義。P值=0,表明方程高度顯著。由于各系數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過了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即t檢驗,系數是合理的。由此回歸方程可以看出,泗陽縣農戶從事板材加工產業、林木種苗產業、森林與濕地生態旅游產業所獲得的收入對農戶人均收入的影響都是正向顯著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森林與濕地生態旅游產業,其次是板材加工產業,影響相對較小的是林木種苗產業。

篇4

生態文明教育是普及生態環保知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全民教育。對全民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使其樹立科學的生態觀。這種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更主要的是針對全體社會成員,使生態文明意識真正成為每位公民的自覺行動。

(一)從孩子抓起,建立起全覆蓋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建立從幼兒、中學到大學的生態教育體系。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生態意識的培養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幼兒是祖國的未來,21世紀的主人,體現環保的言行習慣首先應從娃娃抓起。萌發幼兒環保意識,喜愛優美的環境和動植物,厭惡破壞環境的行為。使幼兒的自我意識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的成長,對自身、家庭和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另外環保意識在中小學中仍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小學生每星期應該有一堂生動有趣的環保課,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垃圾分類,觀看垃圾回收工廠電視,領略垃圾變廢為寶的神奇。中學更要注重感受和參與,如在花園制作農肥,培育植物,到農村體驗,通過課程教育和親身體驗使環保真正滲透進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將生態文明教育擴展至全社會。借助各種媒介、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培訓活動,用社會輿論的力量來形成普及生態知識、保護生態環境、崇尚生態文明的意識和氛圍,建構起社會全覆蓋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二)培養全社會生態危機的憂患意識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為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個人的欲求、意志和計劃之上的,自誕生之日起,就走入了對增長無限制追求的困境,市場經濟一方面在推動文明的進程,另一方面也蘊含著自我否定,自我毀滅的因素,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其負面效應越來越危害人類的生存和延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雖然找到了經濟高速增長模式,但它卻帶來了很多難以化解的矛盾。因此我們必須在技術層面、政策層面、文化層面和人格層面培養全社會的憂患意識。如營造社會氛圍、完善相關的生態法律、倡導生態消費和低碳生活等。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從全面和協調發展角度去考察發展的問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發展自己的同時滿足人和自然的和諧。

篇5

1.鄱陽湖“四大家魚”的碳匯漁業前景展望

黨的十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作為單篇論述,明確提出推進“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鄱陽湖既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又是綠色生態經濟的聚寶盆。在漁業固碳方面,中國工程院唐啟升院士率先提出“漁業碳匯”的概念。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國內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必然之路,而近年來出現的“碳匯漁業”更是成為了低碳生態經濟的新亮點。解綬啟等(2013)指出,鄱陽湖為大型淺水湖泊,從20世紀50年代~90年代,其通過漁業移出的碳為11.8~27.6kg/公頃•年,總移出碳為3890~9061噸/年,總固定的碳為8558~19935噸/年。鰱魚和鳙魚是濾食性魚類,通過濾食水體中浮游生物和懸浮的顆粒有機碳來促進機體生長,構成魚體生物碳的主要來源,其輸出主要包括魚類的代謝、死亡和捕撈等。由于濾食性魚類的養殖不需要人工投餌,其碳的來源本質上屬于淡水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伴隨著濾食性魚類的捕撈,大量的碳直接從淡水中移出,間接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發揮碳匯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釋義:第50條》還提出:養殖500g鳙魚可從水中吸收57.85g碳;養殖500g白鰱可從水中吸收60.75g碳。選擇以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進行養殖,利用食物鏈原理,消耗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達到增強淡水漁業碳匯和調節水質、保護飲用水源安全的目的。鰱鳙魚是水體初級生產力的高效轉化者,如果其資源量過低,就會影響水域生態系統中正常的物質轉移和能量流動,造成生態失衡,初級生產者初低級消費者(鰱鳙等)少→中高級消費受阻,伴隨的就是,初級生產→初級消費→自我分解→再生產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水華等水體富營養化現象。1959年四大家魚在鄱陽湖漁獲物中占10%~15%,但目前只有7%左右,可以通過增殖放流等高效手段,同時強化禁漁期制度和加大非法捕撈執法,逐步提高四大家魚的天然資源量。目前鄱陽湖除禁漁期3個月外常年允許漁業生產,這種長時間、無序化的捕撈超過了資源的可再生能力,應當加強頂層設計,合理規劃禁漁制度。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構建適合鄱陽湖漁業可持續利用的定法定點定期定人捕撈制度。此外,積極規劃建立四大家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發展壯大四大家魚深度開發龍頭企業,實行良種、良法,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的生態經濟,努力實現漁業產業生態化。通過適度捕撈將初級生產力轉化為鰱鳙水產品移出,同時通過漁獲物分析,調整增殖放養量,并適度補充草魚、青魚,即防止水體富營養化,保存生態平衡,又增加可捕撈量,圍繞高效生態、優質安全的總體目標,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型漁業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鄱陽湖“四大家魚”的休閑漁業前景展望

休閑漁業的核心吸引力是能夠讓人們快速建立“天人合一”的關系,進入親近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放松狀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閑漁業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一種重要形式,深度發掘傳統漁業的休閑娛樂屬性逐步具備了經濟上的可行性與必然性。鄱陽湖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四大家魚”又是經過一千多年人工選擇的優良水產品種,非常適合進行休閑漁業開發。同時,我們也應當明白,在休閑漁業中處于主體地位的是“漁“,而不是“魚”,即休閑漁業應當重點關注消費者的行為理性,而不是生產者的經濟人理性。通過讓消費者享受貼心的產品與服務,獲得良好的體驗,實現最高附加價值。筆者利用4大類休閑漁業可利用的資源構成核心吸引力,以及由生態經濟和新型城鎮化雙輪構成的休閑漁業核心驅動力構建了休閑漁業發展模式。休閑漁業也是漁業產業鏈的重要延伸途徑之一,在開發新的休閑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可以把鄱陽湖一些風景獨特的漁村小島,轉變成休閑旅游寶島,將漁船等科學改造成休閑娛樂設施,漁民培訓轉型為休閑漁業的經營者和服務人員,在保護漁業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基礎上,實現了傳統漁業產業鏈的改造升級和延伸。

篇6

2生態型林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2.1政府政策扶持企業。由于生態型的林業經濟企業相比其他只注重經濟效益的林業經濟會有更大的難度不僅是經營上營利周期上可能也會相比其他林業經濟個幣加的長。這主要體現在生態型的林業經濟需要在生態學的指導下為樹木提供更自然的生長條件。可能在生長速度等方面就有不可控制的元素出現。但其實由于中國這方面的研究的欠缺真正生態型的林業經濟根本沒有具體的定義。但就生態型字面的意思就是要種植出更加符合“自然的,’的生態型樹木。這些樹木可能會比尋常的人工林更加注重土地和樹木的搭配以及可以與樹木之間有共生關系其他植物的種植。讓樹木可以更好的和環土竟竟融合而這豐剎各會生產出更高質量的木材。但這些無疑都需要川門的探索和研究直接從別人那里拿來用的理論不能作為完全指示的標準。還應根據中國不同的地理和氣候做出相應的更改的響應。所以我覺得生態型的林業經濟白勺初期肯定會有許多的研究‘生質的工作。而在這個初期這就需要國家的支生新口鼓勵了。

2.2正勿荷發展公益事業。當然正勿荷也可以自己大力的發展自己的公益森林。設立相關的事業單位進千科目關的管理而且這樣更加的有利于生態型造林的研究。最重要的是這樣的研究沒有后顧之隴讓生態型造林的研究可以更加的開拓化和多蒯七。畢竟中國的地理是相對其他國家比較復雜多變的?,F在的中國正面對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污染形勢在城市里或者周邊開展生態型造林是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問題的。中華民族不能只為當前的利益就不顧以后子孫后代的將來。而且也可以為其他的林業經濟體做出表率和榜樣作用。另外這也正符合正勿荷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概念保護生物多樣陛共建人類的長遠利益。讓經濟和環境可以長足的共生的發展下去建設和塑造人類可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而且許多的公益陛質的林業也可以發展成旅游資源。

2.3針對農民的林業經濟?,F在大多數與林業最接近就是農業讓農業和林業交互式的發展。這需要讓農民們改觀對農作物種植的的單一印象。讓農民接受森林種植的好處農民的種植經驗和灌溉經驗都會為造林提供很多的幫助和支持。最近出現的正勿荷租地造林和造林歸造林者所有的政策都在各地適時的實施過。這些其實都是農民的林業經濟的雛形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進行歸納總結成一個針對農民的林業經濟體系。現今中國由于農民收入過低造成大量外出務工人員。但如果林業經濟可吩曾加農民的收入的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大大的緩解這種態勢。

篇7

近幾年,由于草原生態所面臨的危機,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社會各界,都逐步開始意識到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草原生態恢復與保護的理念已經逐步樹立。但在具體的實施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還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保護理念已經確立,但思路期待完善與可持續性

在草原生態治理的思路和方向問題上,目前還存在草原生態治理政策綜合性、整體性、全局性特點不強,還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走一步、看一步”的傾向,政策預期和項目前景不明確。草原生態治理缺乏長期、可持續性制度,休禁牧制度及項目等草原生態治理方式都囿于一定期限和范圍。同時,在制訂政策與項目時,往往優先考慮了以草為本,而非以人為本,草原生態治理往往以草和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卻偏偏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以致政策和項目常常得不到牧民群眾的支持。

(二)需加大治理與監理中的經費投入

經費問題也是目前草原生態建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由于各級草原監理機構的事業費來源是財政全額撥款或差額撥款,而許多牧區由于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只能保證人頭費,各省區基本不能保證草原監理專項經費,有些地方還存在著拖欠草原監理人員工資和差旅費的情況。由于經費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經濟民警隊缺乏必要的執法設備,執法過程中取證困難,制約了執法工作的正常開展。所以,國家必須加大重大的草原生態治理項目如退牧還草工程、生態移民(圍封轉移)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的經費投入。

(三)亟待科技水平解決牧民的經營性問題

草場家庭承包到實行后,牧民也面臨著許多生產和生活上的經營性、技術性難題。尤其是純牧區,當地工業、服務業都比較落后,就業機會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于草原畜牧業,靠畜吃飯、靠草吃飯。在這種條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無其它科學技術指導,也無其它途徑與道路可想,只有靠牲畜養得越多越好,而且隨著近年來牧區和外界溝通的增強,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從有限的草地上獲取更多的收益來維持其相對于以往的高消費,結果導致對草場的進一步掠奪,這樣下面必然導致草原不堪重負,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增收致富與生態保護間矛盾激化,所以幫助牧民通過科技手段增收致富就顯然極為重要。

(四)監理體系建設迫不及待,監督權力急待加強

由于草原管理機構位勢低,草原監理部門在執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難,在處理草場糾紛、工業征占用等問題時,往往執法能力弱,沒有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根本無法完成執法任務,或只能聽之任之。而且在草原管理方面目前還存在著部門之間的利益之爭,重農輕草、重林輕草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這些都需要監理體系的建設,與相關監督權力加強。

三、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對策與新思想

(一)退牧還草,利國惠民

篇8

2研究方法

2.1數據處理與指標權重賦值

2.1.1數據處理由于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指標較多,為了消除指標間量綱的差異,使數據之間具有可比性,需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數據無量綱化通常采用極差標準化處理,用于計算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中不同指標的功效系數。

2.1.2指標權重的賦值不同指標在評價系統中的重要性不同,當前學術界對指標權重賦值采用的方法眾多,主要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由于每種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別求出指標權重后,再將兩種方法所得權重進行綜合處理,結果即為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各指標權重。

2.2協調發展度模型

根據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狀況,借鑒相關協調發展研究[3]的基礎上,從耦合協調發展定義出發,建立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模型。協調度只是反映f﹙x﹚與g﹙y﹚兩個子系統有序發展關聯性和互動耦合作用,并未體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整體“功效”和“協同”效應.為此,在協調度的基礎上引入協調發展模型,以進一步反映區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整體協調綜合發展程度。通過﹙4﹚、﹙5﹚兩式,測算了山東省2003年以來10a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綜合效益、綜合評價指數、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協調發展度類型劃分標準見文獻[28].

2.3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預測

預測是進行決策與調控的基礎,現有的預測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法等,這些方法難以適應系統復雜、數據量少的問題.灰色系統GM﹙1,1﹚模型不僅預測精度高,也能在數據有限、系統復雜的情況下有很好的預測效果[29].為了深入探究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在未來發展趨勢及演變情況,在協調發展度結果的基礎上,通過GM﹙1,1﹚模型對其未來協調發展度進行預測.

2.3.1協調發展度預測根據GM﹙1,1﹚預測模型,得出社會經濟預測模型為。

2.3.2預測精度檢驗為了檢驗模型預測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據式﹙6﹚、﹙7﹚得到2003−2012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預測值﹙見表4﹚,并將預測值進行殘差檢驗和后驗差檢驗[30],結果均滿足預測模型精度要求.根據表4預測值,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誤差都較小,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0.96%、2.19%.故在未來經濟波動幅度不大的情況下,本文所建GM﹙1,1﹚預測模型可以用來進行預測.

3結果與分析

3.1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時序變化分析從圖1可以看出,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上升的趨勢.從時序發展速度來看,社會經濟效益指數發展變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緩之外,其他時間段均為均勻快速上升增長.與社會經濟相比,生態環境則呈波浪形緩慢曲折發展.生態環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發展較快外,其他時間段平緩發展,且慢于社會經濟.從效益指數值來看,生態環境效益初始值較高,但發展緩慢,且在2003−2006年為負增長,因而10a內變化量不大,社會經濟效益初始值雖較低,但發展速度快,效益指數與生態環境差距不斷縮小,自2010年超過環境效益后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狀態.從效益指數變化幅度來看,社會經濟效益變化幅度大,平均年變化率為8.89%,生態環境變化幅度小,年均變化率僅為0.75%.這一方面說明經濟發展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環境對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制約作用.山東省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大戶,也是受渤??绾Mǖ澜ㄔO影響最明顯的地區之一.因此,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山東省要積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努力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雙向促進和良性循環協調發展.

3.2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分析圖2為協調發展時序動態,從協調發展類型來看,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處于0.660~0.852之間,即從初級協調發展階段向良好協調發展階段轉變,說明山東省當前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良好.根據協調發展度類型劃標準,協調發展度可以明顯分為3個階段:2003−2004年為初級協調發展階段,2005−2009年為中等協調發展階段,2010年后開始轉入良好協調發展階段.在初級協調發展階段中,經濟發展一直滯后于生態環境,屬于初級協調發展類經濟滯后型,說明此階段山東省生態環境發展狀況較好.在中等協調發展階段,雖然經濟發展仍一直滯后于生態環境,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二者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到2009年時,生態經濟轉變為經濟環境同步發展型,反映了此階段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比例配合得當.在良好協調發展階段,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距離繼續縮小,協調度不斷提高,并在2010達到協調度最高點之后由于社會經濟繼續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開始滯后,生態經濟在2012年開始轉變為良好協調發展環境滯后型協調發展類型.在圖2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綜合評價指數和協調發展均呈平穩發展態勢,反映了各指數內在的互動關系和相互約束作用.生態經濟協調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而綜合評價指數則相對較低,表征了在測度時間段內,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雖是協調有序、相互影響,但由于各子系統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統整體功能增強,因而協調發展度未能達到較高水平.在此階段,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是綜合評價指數,反映了在一定時期內,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主導方向是不斷加強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相互影響、協同共生、促進物質交換頻度的同時,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強系統整體功能.

3.3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預測結果根據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預測模型,通過式﹙4﹚、﹙5﹚計算得到2013−2030年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發展狀況,其發展趨勢見圖3.按照現狀預測,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發展趨勢將總體上處于先上升后下降狀態.在協調度中,協調度曲線自2010年達到最高點之后逐漸持續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滯后,使得原本處于協調一致狀態的兩個子系統數量上比例失調,結構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進和協同一致的交換匹配,導致二者之間的演化趨勢背離系統整體的良性互動,從而引發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負反饋調節和約束作用,促使其協調度不斷下降.協調發展度曲線初期由于系統綜合評價指數的提高而在發展初期不斷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達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態系統協調度不斷下降的制約和瓶頸作用,使得協調發展度在達到最大值之后開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趨勢.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進生態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不僅要體現系統總體功效的協調,也要達到系統內部結構的和諧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自2003年10a以來協調發展變化作出的預測,是在渤??绾Mǖ馈傲闾娲桨浮毕碌玫降慕Y果.然而,渤??绾Mǖ赖慕ㄔO勢必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山東省生態經濟的協調性,特別是對生態環境的負向影響.因而,這種只重視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以環境保護發展滯后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是難以維持區域的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必須在當前及未來的發展中引起高度重視.

篇9

1.2機遇優勢。

(1)國家層面———觀光旅游持續火熱,休閑度假快速升溫。世界度假經濟發展規律表明:國民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休閑度假需求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國民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旅游形態開始進入成熟的度假經濟階段。(2)省域層面———3萬億投資,貴州旅游邁入“大干快進”全速時期。a.國發二號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貴州建設“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把“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的一項重點任務和支柱產業來發展,為加快推進“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和旅游強省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b.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明確將貴州省定位為國家公園省,將在10年內通過投資數百個項目打造旅游強省,投資總額約3萬億元。

1.3區域層面———劃時代機遇,“可遇也可求”。

(1)一條路打開關嶺旅游新通道。滬昆高鐵開通,將使上海、杭州、南昌、長沙、昆明等旅游消費力強勁、出游率高的城市游客能快速、便捷地到達關嶺旅游。(2)一座城(頂云新城)助推關嶺成為黔西南旅游集散大本營。以高鐵開通為契機,以頂云新城建設為助力,新城建設將助推、保障并快速實現關嶺作為貴州西南旅游集散大本營的地位。

2灞陵河生態旅游圈目前現狀

灞陵河生態旅游圈開發現狀。根據景區旅游資源分布狀況,可以概括為四大資源聚集組團,分別是:(1)頂云新城組團:頂營司城垣、汽車營地。已開況:圍繞頂營司城垣,建設了頂云廣場,主要表現頂云經驗,為市民提供活動場所。汽車營地,目前在開發建設中,還未投入使用。(2)灞陵河大橋以北組團,老樹巖瀑布、滴水灘瀑布群、雞窩田布依族村寨、月亮灣田園風光?;局荒軐崿F遠觀。雞窩田布依族村寨和月亮灣田園風光保護較好,還沒有開發的痕跡。(3)灞陵河仿古區組團,灞陵河大橋、三國古戰場遺址風景區、紅崖天書、灞陵河峽谷。灞陵河大橋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游客觀光層,暫未開放,大橋舉辦了跳傘國際挑戰賽。三國古戰場、紅崖天書、灞陵河峽谷開發較為初級。(4)木城河與打邦河組團,木城河布依寨、八德古榕樹、涼水井情人樹、那大關瀑布。民族文化表達較粗淺。八德鄉有老榕樹資源,但目前樹下為居民市場,未見旅游痕跡。涼水井情人樹和那大關瀑布開發較為初級。

3灞陵河生態旅游圈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

3.1灞陵河生態旅游圈開發存在的問題。

(1)有資源、缺產品。灞陵河旅游景區從自然生態到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但缺乏對其整合和深入利用,因此導致景區尚無完整的旅游產品體系。(2)有文化、缺美感。灞陵河旅游景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三國文化世界聞名,但是厚重的文化沒有得到美的表達,文化載體需要建設。(3)有景點、缺景觀。灞陵河旅游景區現有的景點景區,基本處于初級開發階段,景觀特色不突出,局部有亮點,但并未形成景觀效果以及景觀風格。(4)有賣點、缺龍頭。灞陵河旅游景區有古老的三國文化遺址、有河道、大橋、峽谷等自然風光,也不缺乏旅游賣點,但并未形成代表景區向外發聲和推廣的一至二個龍頭項目。

3.2灞陵河生態旅游景區未來發展方向。

(1)大景區聯動,與黃果樹聯合互動。構筑“大關嶺-大黃果樹”景區空間結構。充分了解灞陵河景區與黃果樹景區的資源基底差異,確立互補的開發方向,從而實現與黃果樹景區的互動和客源共享。(2)三國文化品牌重塑。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灞陵河旅游發展應以“三國”為旅游主打品牌,通過深入挖掘三國文化內涵,形成三國文化體系,并落實到旅游產品和設施上。(3)旅游資源休閑打造。灞陵河資源類型豐富,應整合資源,將休閑度假產品在此集中打造,從而形成盤江和黃果樹兩條觀光旅游帶中間最好的休閑度假過渡,進一步提高關嶺旅游競爭力。(4)旅游新城完美配套。在新城中解決旅游集散、餐飲等服務功能,使其成為灞陵河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的有力后盾。從而完善整個景區的功能配置和旅游要素發展需求。(5)合理規劃空間布局。a.關嶺新城旅游綜合體: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旅游業發展為重點,高鐵建設為驅動力,發展成云貴旅游集散中心,大黃果樹旅游圈西部門戶區。b.灞陵河-木城河風光帶:依托灞陵河及峽谷風光,積極開發親水娛樂,農業休閑為主要內容的灞陵河美麗風光帶。c.木城河民俗體驗板塊:整合木城河兩岸的優良資源深入挖掘布依民俗文化,集民俗體驗、生態觀光、遺址仿古于一體的布依風情體驗景區,滿足游客高層次的需求。d.灞陵河文化體驗板塊:借力灞陵河大橋“亞洲第一大公路橋”的名氣,和關嶺低空開發的便利條件,繼續舉辦低空飛行賽事,開展大眾低空狂歡節,聚集人氣。e.雞窩田生態度假板塊:整合滴水灘瀑布、補母當河等資源,建設親水田園式的生態休閑度假項目,打造關嶺最具“世外”意境的田園生態度假區。(6)生態低碳戰略。引導旅游者強化環保意識,最終把灞陵河生態文化景區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旅游目的地。(7)精品帶動戰略。全力實施精品帶動戰略,提升旅游區文化內涵和品質,逐步形成特色體驗式旅游線路及產品,打造一系列高檔次、高水平的旅游景區。

4灞陵河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帶來的效益

4.1發展生態旅游業,能帶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4.2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除了取得經濟利益外,還保護了環境和當地的民族文化。

4.3發展生態旅游業

有利于促進生態旅游區社會政治環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

篇10

1.2三江平原概況

位于黑龍江省東部,總面積10.88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23.20%,海拔50~200m,地勢低洼,沼澤濕地豐富,土壤主要為草甸土、白漿土和黑土,年均氣溫1~4℃。無霜期為120~140d;年降水量為500~650mm。完達山脈將三江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山北4.25萬km2(狹義三江平原),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山南8800km2(興凱平原),由烏蘇里江與興凱湖共同沖積而成。三江平原區內共有23個縣市,分別為佳木斯、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市及其所屬的縣市,和牡丹江所屬的穆棱市、哈爾濱所屬的依蘭縣。三江平原森林主要分布在周圍低山、丘陵及完達山區域,原生地帶性森林是闊葉紅松林,目前紅松僅零星分布在山脊的陡坡上,平原區只零星分布小面積的島狀林。森林面積252萬hm2。天然沼澤濕地面積134.7萬hm2。

1.3松嫩平原概況

松嫩平原是松遼平原的一部分。位于大、小興安嶺與長白山脈及松遼分水嶺之間,由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大部分位于黑龍江省西部,面積為15.4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32.84%。地勢平坦,土壤主要為黑鈣土、黑土和風沙土。年均氣溫2~6℃,年均降水量約450mm,而年蒸發量卻為1200~1400mm。海拔100~200m。松嫩平原黑土農業區位于黑龍江省中部,包括五大連池、嫩江、綏棱、慶安、五常、阿城、賓縣、巴彥、木蘭、訥河、依安、克山、北安、克東、拜泉、海倫、綏化、望奎、哈爾濱、雙城等20縣(市),脆弱帶農業區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包括齊齊哈爾、龍江、泰來、甘南、富裕、綏化、安達、肇東、蘭西、青岡、明水、大慶、肇州、肇源、林甸、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因自然災害(洪水、干旱和風蝕)和人為干擾(過度開墾、草場過牧和石油開發),平原西部是我國東北生態環境最薄弱的地區之一。除低山丘陵地區分布一些低質次生林外,核心區主要是農田防護林,是黑龍江省平原森林的主體,也稱西部林業。

2黑龍江省西部主要自然特征及荒漠化現狀

黑龍江省半干旱地區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包括齊齊哈爾、大慶和綏化地區。年平均氣溫0.7~4.2℃,無霜期122~152d。從科爾沁沙地到小興安嶺西緣,在46°~48°N區內,氣候、土壤呈梯度變化。

2.1降水特征

西部年降水量340~600mm。泰來、杜蒙340~400mm,齊齊哈爾、安達、林甸、甘南400~450mm,明水、拜泉、大慶450~500mm,綏化、巴彥500~550mm、慶安550~600mm。

2.2風特征

松嫩平原西南部年均5級以上風日數約100d,8級為19~24d,西部受大興安嶺阻擋,年平均風速不足3.0ms-1。從科爾沁沙地到小興安嶺西緣,在46°~48°N區內平均風速:泰來、杜蒙、齊齊哈爾、安達、大慶、林甸、明水、肇州、巴彥、綏化4.0ms-1以上,哈爾濱、綏化、甘南、拜泉、北安、慶安3.0~4.0ms-1,鐵力、嫩江3.0ms-1以下。2.3土壤特征從泰來到慶安,土壤變化復雜,梯度分布基本為沙土、風沙土、草甸土、栗鈣土(白干土)、黑鈣土、黑土、暗棕壤。中間不規則的分布沼澤土和水稻土。大慶和綏化地區還呈島狀分布大量的堿土。

2.4土地沙化現狀

干旱區的流沙堆積形成沙漠,半干旱區沙化形成沙地??茽柷呱车厥侵袊畲蟮纳车兀娣e約5.06萬km2。嫩江沙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的嫩江下游區域,在黑龍江省包括齊齊哈爾、泰來、杜蒙、甘南等地,面積為59.6萬hm2,固定沙地約占2/3,目前仍以100km2/年的速度蔓延。潛在沙漠化土地約占沙地的56%,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占36%,強烈發展的占7%,嚴重的約占1%。向西已到亞濕潤草原與森林草原,向東已到黑土農業區,嚴重威脅著黑土地商品糧基地。

2.5土地鹽堿化現狀

世界鹽堿地面積約9.56億hm2,中國9913.3萬hm2,占10%。松嫩平原鹽堿地以蘇打鹽堿土為主,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土集中分布區之一,近年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鹽堿化土地面積逐年增加,鹽堿化程度不斷加深。目前,松嫩平原鹽堿化土地面積已達320×104hm2,而且仍以每年2×104hm2的速度增長.新增的鹽堿化土地主要來自于草原鹽堿化,其次是由于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耕地鹽堿化和沼澤濕地鹽堿化。

3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建設的意義

生態經濟型林業是現代林業的集中體現,其宗旨就是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本著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的原則,農、林、牧、副合理布局,多林種、多樹種、種養相結合,形成多功能、多層次、多結構的復合型林業生產體系,既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又創造經濟效益的人工林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平原林業體系。

3.1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的先進性

由于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治理災害與農業生產的高度統一、環境保護與農民利益的高度一致、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有機結合、遵循了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立足于現有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采用生態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生產的果品(產品)符合綠色食品的要求、極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可持續經營,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是平原林業最科學的經營方式。

3.2建設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的對策

3.2.1采取老林改培、新林構建并舉的原則;

3.2.2堅持經濟、生態效益并重的方針;

3.2.3堅持經營者投資、國家補貼的經營體制;

3.2.4堅持統一規劃、自主經營策略;

3.2.5科學選擇經營模式(果品、飼料、肥料、木材、藥材);

3.2.6構建林產品產供銷平臺,可持續發展。

3.3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的經濟效益

3.3.1速生豐產林基地

平原地區土地肥沃,光照豐富、勞動力充足和交通方便,農田林網是最佳的速生豐產林基地。黑龍江省天然山楊和大青楊徑生長平均為0.4cma-1,而銀中楊達1.5cma-1。蒙古櫟材質堅硬、紋理美觀、具有抗腐耐水濕等特點,是高檔家具木材;種仁的總糖含量占55.44%,(食用玉米總淀粉含量為68.55%)單寧含量達7.24%,產量0.5~0.75thm-2。橡子種仁蛋白、脂肪含量均高于玉米。種仁所含淀粉可用于紡織漿紗、釀造酒精,單寧可用于紅酒釀造及工業原料。

3.3.2農畜的飼料和肥料基地

花棒地上部分干物質粗蛋白含量達14.32%、小葉錦雞兒為17.01%、沙拐棗為10.07%、尖葉胡枝子為15.08%、紫穗槐為14.31%、苜蓿為10.52%。紫穗槐葉子粗蛋白含量測定達23.2%[25]。而食用玉米僅11.56%。胡枝子播種第2年,枝葉干質量達6151.36kghm-2a-1,成熟植株達16.92g株-1;小葉錦雞兒在嫩江沙地不同立地4~9年群落地上生物量為504.4~1927.68kghm-2a-1;花棒群落4~9年生物量可高達6885kghm-2a-1。紫穗槐1000kg嫩枝葉,含氮素13.2kg、磷素3.0kg、鉀素7.9kg[20],沙地平茬1年紫穗槐生物量最高可達2.93kg叢-1,以最佳密度以3600株hm-2(3030~3630)計算,產量可達10thm-2a-1以上。3.3.3生產林特產品樟子松嫁接紅松苗造林培育紅松果林。紅松優良無性系果用林營建后5~7a初步結實,高枝嫁接2a就可結實。無性系紅松果用林的結實期可達180a以上。優良無性系紅松果用林定植(630株hm-2)20年后,9年間年均產種量為451.3kghm-2,平均每個球果質量為0.4kg,可產籽0.1kg,平均出種率為25%(人工果園種子千粒重達700g,野生的種子350g)。2012年的松子價格達30元kg-1,經濟效益可達13539元hm-2。山杏實生苗4~5a后開始結實,嫁接苗2a后開始結實,10a左右進入盛果期,經濟壽命可達30~40a。吉林省西部地區栽植“薄殼l號”品種,每hm2沙地可栽植1000~1200株,盛果期杏核產量可達3500~4000kghm-2,按目前市場價10元計算,產值可達3.5萬元hm-2以上。沙棗栽培密度以3000株hm-2為好,以最低結實量5kg株-1計,可產果實15000kghm-2,可出沙棗面9000kg(果粉與果核比例約6∶4),50kg沙棗面可出60°沙棗酒12.5kg,可產2250kghm-2,按20元kg-1計算,可創產值45000元hm-2,木材堅韌細密,可作家具。遼寧省建平縣栽植大果無刺沙棘,栽植密度(雌株)為1359hm-2,果實產量達8~12kg株-1,10500~15000kghm-2。葉子產量7.03kg株-1。2010年內蒙古沙棘凈果收購價為2.6元kg-1,葉子1.5元kg-1。果實產值可達27300元hm-2,葉子14330元hm-2,合計41630元hm-2。

4黑龍江省西部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建設策略

黑龍江西部平原從科爾沁沙地到小興安嶺西緣,農田防護林按功能基本可分為固沙、防風固沙和防風三部分,按結構基本可采取3種模式。

4.1固沙型防護林

在沙區前沿。采用疏透模式,直接固定沙丘、鎖封沙面、攔截沙粒。經濟樹種可選擇花棒、小葉錦雞兒、胡枝子、沙棘,喬木可選取榆樹。

4.2防風降沙型防護林

沙區與農田交錯過渡地帶。采用緊密模式。進一步攔截、削弱風沙流。經濟樹種可以選擇山杏、沙棗、枸杞,喬木可采取楊樹。

篇11

(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靜態分析通過運用同一年份數據資料,對我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間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進行比較分析。以下根據2012年的數據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方法,采用SPSS軟件和Arcgis軟件進行分析。1.因子分析:對各變量的適度性進行檢驗,通過計算得到的KMO值為P0.77>0.5,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3701.008,P<0.001,高度顯著,說明所選變量間的相關性強,因子分析的效度較高,滿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根據因子分析原理,建立相關系數矩陣并計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4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75.564%,已能夠代表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故提取這4個因子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命名,具體如下:第一公因子在每萬人廢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萬人廢水排放量、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每萬人固體廢物產生量等4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反映了污染物排放水平和能耗水平,體現了社會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各省在減少污染排放方面的力度??蓪⑵涿麨椤肮澞軠p排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單位產值電耗、單位產值用水量、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等3個指標上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能源的利用、資源的再循環的水平,可將其命名為“資源循環利用因子”;第三公因子在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提高比率、總資產貢獻率增長比率等2個指標上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創新對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效益,可將其命名為“持續性創新因子”;第四公因子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2個指標上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生態化持續發展的一些基礎條件,可將其命名為“生態化潛力因子”。因子命名與之前構建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二級指標名稱基本吻合,可驗證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合理性以及因子分析結果的可信度。從表1中的各公共因子上看,對于節能減排水平,民營經濟結構較高級地區和資源能源較缺乏的地區排名靠前,而民營經濟結構較低級、資源能源較豐富的地區排名靠后,東部地區遠遠優于中西部地區。對于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循環經濟較發達地區排名靠前,循環經濟較落后的地區排名靠后,東部地區整體優于中西部,中西部地區差距不大;對于持續性創新水平,處于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的地區排名靠前,民營經濟扶持力度較弱的地區排名靠后,東中部地區差別不大,西部整體上落后于中東部。對于生態化潛力水平,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排名靠前,生態環境較差的地區排名靠后,東中西部地區之前的差別不大。從綜合因子得分可知,位列第1的北京市領先優勢十分明顯,其綜合得分比位列第2位的上海市和第3位的天津市高出了兩倍多,而處于發達水平的8位省市的均是東部省市。處于中等水平的13位省市幾乎為中部省市,而處于落后水平的省市除了山西均是西部省份。因此,可以看出,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發展不平衡,其生態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2.聚類分析:以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綜合得分作為變量,對各省市(直轄市、自治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水平進行聚類分析。采用系統聚類法中的組間平均連接法,以平方歐式距離為度量標準的聚類方法,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水平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可將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可以劃分為四大類型:第一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領先區,僅包括北京1個地區,北京市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和生態化潛力方面都有較大的優勢,其因子綜合得分排名第一,具有絕對優勢。第二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發達區,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和生態化潛力上均存在一定的優勢,包括上海、江蘇、海南、浙江、廣東、天津、山東、江西8個省市。第三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中等區,包括遼寧、湖北、湖南、吉林、重慶、福建、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廣西、陜西、內蒙古13個省市(自治區),這些省市在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化潛力方面都處于中等水平。第四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落后區,包括貴州、黑龍江、山西、云南、寧夏、甘肅、新疆、青海8個省(自治區),因子綜合得分排序也處于落后地位,在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生態化潛力和節能減排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劣勢。

(二)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動態分析根據上述劃分的四大類型,對進入新世紀以來這四大類型地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選取了2005年—2012年共8年的數據,對不同年份四大地區民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發展的趨勢進行分析。以15個指標為分析變量,以所屬地區的指標值平均值作為每類地區每年的各指標值,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由相關系數矩陣計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四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8.399%,故提取了這四個主成分加以分析,計算出主成分綜合得分。動態水平分析結果顯示:自2005年以來每類地區的主成分得分呈遞增趨勢,這與現實也是相符合的,我國從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各地區已開始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向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態文明方向努力,從而使得各地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水平有所提升。從整體來看,領先區、發達區、中等區、落后區的總體格局未發生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本文聚類結果的合理性。同時可以看出,在2005年—2008年間,四類地區的差距保持不變,但2008年—2012年期間,中等區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在逐步提高,領先區和發達區在波動中上升,落后區在曲折中略有上升,且與其他地區差距越來越大。通過上述實證研究,靜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各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差異較大但是具有聚類性,可根據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差異特點劃分為四大類型:領先區、發達區、中等區和落后區;動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在波動中逐步上升,但四大類地區之間差異在逐步擴大。四大類地區之間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差距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從上述實證分析可得各類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基礎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思路存在差距、區域要素投入和國家相關政策等為主要影響因素。

篇12

二、青海省小體量經濟蘊含生態經濟發展思路、新模式

青海省正在發展中的高原生態經濟,從經濟體量看,特別是與以百億元投資為起點的重化工產業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如果以GDP總量來評價,更是擺不到桌面。但是從發展生態經濟的新標準看,正在興起的青海省小體量的高原生態經濟蘊含傳統工業經濟所沒有的功能和成長優勢。一是青海省小體量高原生態經濟,正在探索出一條融保護與發展為一體的內生保護新模式之路。在保護底線不能突破、保護第一要務不能動搖的前提下,青海省走的不是就保護而保護之路,而是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新保護之路。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模式,就是這樣一種資源保護帶動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旅游產業發展反過來,為保護提供了內生動力和資金支持。目前青海省,正在嘗試把這種保護模式推廣到三江源保護中,讓牧民成為生態保護工人參加到保護中,使牧民收益與保護掛鉤,形成牧民收益增加與生態保護融為一體的新模式。二是青海省小體量的高原生態經濟,具有大體量經濟所不具有的獨特功能。青海省生態經濟雖然體量小,但卻承擔著傳統工業經濟所不能承擔的三個功能。首先,以民族文化為資源的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價值以及不僅是有形的物質財富,還是青海省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這些產業發展使青海省稀缺的高原游牧文化、穆斯林文化,通過產業發展找到了中國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走向世界的新通道。中國是世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可以說青海省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是如何使中國五千年文化資源在與市場相結合中實現傳承的一個新探索。其次,這些來自民間的手工業產品,雖然體量小,但卻是高就業率的民生產業。如化隆縣的拉面經濟,其總量雖然只有4個億,但帶動的卻是11萬農民的就業。都蘭縣枸杞種植,可以使每戶人均獲得1萬元收入。最后,這些產業雖然體量小,但卻是沒有污染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三是青海省小體量產業潛力巨大,今天丑小鴨就是明天的白天鵝??v觀世界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和規律,在一個新經濟時代剛剛開啟的時期,真正能夠成為引導未來發展的新經濟,恰恰是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微小企業和小體量產業。20世紀80年代成為引領美國和世界信息經濟時代的企業,恰恰來自在硅谷那些名不經傳的微小企業。青海省目前正在發展的這些小體量產業,恰恰是適應生態經濟時代消費市場應運而生。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證明,一個產業到底能夠成長多大,最終決定的是市場需求的容量有多大。我們堅信,適應生態經濟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青海省高原生態小體量產業,它們會隨著生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今天的丑小鴨就是明天的白天鵝。

篇13

1.3耦合協調度模型一般情況下耦合度難以反映復合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為了客觀評判復合系統整體協調水平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參照廖重斌等[27]的研究,耦合協調度計算公式。式中,T表示復合系統的綜合效益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因發展旅游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對區域而言同等重要,故這里α、β均取值0.5。D表示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D∈(0,1),D值越大,表明復合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越好。

2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2.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數據來源區域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是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影響兩者協調發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典型性、可獲取性和一致性等原則,遴選相關指標構建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體系,其中反映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狀況選取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等10項評價指標;反映區域生態環境發展狀況選取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等10項評價指標。表1、2中各項指標數據來源于2001—2013年《安徽省統計年鑒》[28],個別缺失數據通過2000—2012年安徽省及16個地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補充。

2.2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我們將表1、2的原始評價數據采用式(1)、(2)進行標準化處理,為盡量減少主觀因素對評價指標權重的影響,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一般要素成份特征值>1及累計方差貢獻率≥85%的取值原則,分別提取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主成分。旅游經濟系統經主成分分析得到兩個主成分,那么每個指標的因子載荷為這兩個主成分的因子載荷之和;生態環境系統得到三個主成分,每個指標的因子載荷為三個主成分的因子載荷之和,因此只需求出旅游經濟系統的主成分A1、A2,生態環境系統的主成分B1、B2、B3。根據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表4),計算出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根據式(1)、(2)計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效益指數f(t)、生態環境效益指數g(e),根據式(4)—(6)計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C和耦合協調度D(表6),根據表6作出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指標動態演化曲線。

2.3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析從表6和圖1可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效益一直呈增長態勢(2003年出現小幅下降主要是受到“非典”疫情的影響),由2000年的0.1182提高到了2012年的0.8921,并在2011年首次出現旅游經濟效益大于生態環境效益,2012年達到0.8921,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以來安徽省更加重視旅游發展,通過采取擴大有效投入、調整產品結構、強化宣傳營銷、提升服務質量等手段,使得旅游形象進一步提升,旅游效益進一步凸顯。生態環境方面,2000—2012年安徽省生態環境效益雖然呈整體上升的趨勢,但是增幅相對平緩。由2000年的0.2505上升到2012年的0.6847,表明生態環境效益總體趨好,但是存在著一定的波動。如2001年、2005年、2010、2012年出現明顯波谷,且2011年開始生態環境效益小于旅游經濟效益,說明生態環境的壓力逐漸加大,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化加速,導致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了系統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的進一步提高。總體來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均呈增長態勢,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且一直處在較高位運行,特別是2002年、2005年、2009—2012年耦合度接近于1,表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聯程度強、協調發展好。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表明系統相互影響帶動程度增強,參照石惠春等[29]研究中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2000年屬中度失調衰退類旅游經濟損益型,2001—2006年屬勉強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損益型,2007—2010年屬中度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滯后型,2011—2012年進入良好協調發展類生態環境滯后型。目前基本實現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好協調發展,但是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不容忽視。

3結論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