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農業工程與可持續發展》作為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農業工程相關專業學生從宏觀角度理解工業工程專業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熟悉了解農業工程生產中的農業機械化、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環境等方面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是《農業工程與可持續發展》至今尚無直接的教材,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對該課程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
該文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探討《農業工程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緒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以及農業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以“農業及其發展歷程”引入課程內容
在教學中,為使課程更好地展開,首先將“農業及其發展歷程”內容引入緒論課,以便使學生更清晰的了解農業的發展及其意義,更容易理解《農業工程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后續的主題內容。
“什么是農業?農業是怎么來的?”筆者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對農業的定義進行了解釋。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1],它是指人們利用生物的生長機理,采取人工培養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活動。從狹義上講,農業泛指種植業[2],它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從廣義上講,除種植業外,還包括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這五業合在一起通常稱為“大農業”。目前農業早已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屬于第一產業[3]。
關于中國農業起源,可以借助古籍中許多美麗動聽的傳說故事進行講解,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眾所周知,我們經常把農業的起源歸功于偉大的神農、后稷和黃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4]。在農業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把農業生產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
(1)原始農業――基本特征是完全依靠人力和簡陋的木、石工具,模仿動植物自然生產過程進行自給自足的生產。
(2)傳統農業――當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后,開始學會制造鐵犁和使用耕畜,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開始打破原始社會那種封閉式的生產方式,逐漸進入較為開放的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3)現代農業――是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不僅提高土地生產率,并打破了農業生產季節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同時現代農業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2介紹農業工程的內涵
通過“農業及其發展歷程”的教學,對“農業”進一步延伸,向學生講解農業工程的內涵。農業工程是改善農業生產手段、生態環境和農村生活設施的各種工程技術、工程管理、工程理論的總稱[5],是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服務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及其原理。自1910年內燃拖拉機問世,標志了現代農業工程的開始。
另外從當前農業工程學科構成角度給學生一個全面的介紹。目前農業工程已經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其科學技術研究的范圍很廣,總體歸結為以下7個方面:農業機械化、農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工程、農村建筑和農業生物環境工程、農副產品加工工程、農村能源工程、農業電氣化工程。農業工程在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產出率等方面都有重大作用。
3引入“農業可持續發展”
該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就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是從何時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的背景。
自工業革命以來,許多國家相繼走上了以工業化為主的發展道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是,卻出現了全球范圍內的環境破環、資源過度消耗和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樂贗?脅和阻礙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于是,人類不得不深刻反思沿襲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觀念,進而試圖去尋找一條既能保證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又能維護生態良性循環的全新的發展道路。
在農業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工業化農業的發展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廣。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開始大力發展機械化生產方式,利用化肥、農業提高作物產量,工業化模式的農業帶來了嚴重的問題。以大化肥、大農藥、大量消耗地下水為代價的,農業環境污染嚴重,長期下去存在嚴重的隱患[6]?!稗r業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我們要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農副產品的需求構成威脅的農業發展模式,即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要解決未來可能將要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必須要回到循環性生態農業上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中國未來農業只能走“用地養地”、“精耕細作”配合一定現代化設備和生態技術的生態農業。
4從熵的角度分析“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從熵的角度對農業工程的發展進行了剖析,以便使學生更加清晰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1868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在物理學中發現和揭示了熵世界觀的概念[7-8]。它告訴人們,物質和能量雖然是守恒的,但在表現形態上只能“沿著一個方向轉換,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從有序到無序”。為了創造工業文明,人類無節制的開采和消耗各類自然資源,這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9]。
筆者探討分析后得出結論,農業的實質就是通過綠色植物吸收與轉化太陽能形成負熵。生物體的負熵機制如圖1所示,以負熵為起點,并以這種負熵在流動過程中不斷耗散的方式展開農業生產過程。
在教學中,筆者又嘗試按照數學極限的思想,并提出一個極限公式(公式1),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講解。該極限公式可將其表示為如下的形式:以時間t為自變量,自然界的熵表示為時間t的函數,則
(1)
式中,C為相對常數,即人類生存的星球在某一時期能夠忍受的熵。熵是最后不能再被轉化做功的無效能量的總和。這種情況在封閉系統中表現明顯,當熵達到最大值時,則表示一切有效能量均消耗殆盡。當有效能量和無效能量相等時(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規定),則意味著系統進入了全面崩潰,或稱“熱寂”階段[10]。只有當我們承認自己世界的有限性,有意識地尊重地球資源的極限,我們才能真正領會到地球的寶貴,從而做出對人類繼續生存有重大意義的調整。
通過此部分內容的講解可以有力的告訴學生,我們必須把熵定律作為價值判斷的基礎,只有發展低耗、節約,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符合減熵原理和生態規律的農業,才能保持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5探討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該課程的最終目的就是正確引導學生理解和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雖然農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環境問題,尤其是工業化的農業,在帶來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破壞了生態的可持續性。但是,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農業發展,探討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基于資源環境約束下,尋求一條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11]。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農業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總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具備以下要素。
正確認識學習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核心內容。以犧牲環境換取的經濟效益的農業生產,只會讓環境背上沉重的包袱的問題,而不會帶來長久的效益,因此發展可持續農業已成為必然趨勢。
篇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需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政府已有明確指示,要求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切實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內涵
1.1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中重要的一環,作為我國第一生產力,農業自古便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實農業經濟中可持續發展手段,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廣義上來說,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在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同時,確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眾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再生,并保證其利于子孫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將其定義在農業可恥系發展戰略之中,其實際定義卻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釋。當前我國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是通過對農業生產技術及方法的變革,確保有效利用當前現有資源,并在不破壞農業基本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證整體農業發展可持續、有效、有益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其不但注重農業生產本身,也將農村經濟建設、農民意識培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等眾多內容涵蓋其中,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并利于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穩定和諧發展的全新經濟發展政策。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經濟與社會形態與生態環境完美契合,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向“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轉型,最終形成良好的“綠色農業”經濟產業形勢,促進并推動整個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完成,并最終促進全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化發展。
2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危機
2.1 農村人口增長過快以及農民收入較低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我國基本國情是農村人口基數大,再加上我國對農村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我國農村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與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醫療教育發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會導致農村人口數量和質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其結果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得不到提高,農民的就業問題凸顯。貧困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環境的惡化又加劇了農村貧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2.2 農村資源的短缺和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和保障,但是隨著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生產要素持續發展的能力下降,導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開發、浪費土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我國淡水資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費現象的存在,致使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2.3 國家對農產品的調控力度不足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近年來我國對農產品的調控能力不斷被削弱,農產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土地質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積的減少帶來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后果。
3 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3.1 開展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大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首先,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積極組織開展就業專項服務活動,為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其次,搭建技能培訓平臺,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訂單、定向、定崗等多種模式的培訓。積極引導培訓機構,根據人力資源市場需要和企業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機制,科學確定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采取“就地培訓”“就近培訓”“校企聯合”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培訓與用工需求相結合,力求提高勞動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創業服務平臺。對有創業愿望和具備創業條件的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培訓等服務,幫助其成功創業并帶動就業。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通過孵化基地的平臺作用,搭建創業人員的交流平臺,發揮創業的倍增效應。
3.2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增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改變單一追求糧食增產的目標。前一階段,在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偏緊和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壓力比較大的時候,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務必然是增產保供給,隨著我國農產品市場形勢的變化,保障農產品數量供給不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過度追求產量帶來的資源環境矛盾凸顯,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業效益和競爭力低的矛盾凸顯,尤其是在糧食主產區更加突出,這使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顯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改變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是要實現糧食持續增產的觀念,要在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的前提下,將食物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篇3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其目標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雙贏發展,即人類、自然和諧發展;當代人、后代人和諧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農業、生態和資源協調發展,最終達到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農業可持續發展含義的界定
目前,學者們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含義的界定并沒有一個定論,而多數學者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至少應體現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子系統之一,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它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和要求;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型農業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在農業領域中的具體體現。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會不同。就一般情況而言,都包括三個目標:(1)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3)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對上述三個基本目標的著眼點及側重點也存在差異。由于發達國家已基本解決糧食安全和糧食短缺的問題,其目標就主要側重在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上。對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還沒有解決糧食安全和農村貧困的問題,就迫使他們把滿足基本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上,但并不是就可以否認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各構成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而是要說明一國在選擇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時候,必須從本國的實際國情出發。
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應該是不斷的解放和發展農村的生產力,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持續增長和綜合生產能力不斷顯著提高;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和較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合理、持續利用農業資源,更好地滿足現實及未來國民經濟和人口增長及其對農產品的需要。
二、奇臺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奇臺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幅度增加,農業得到全面的發展,為奇臺縣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奇臺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1.農業資源浪費,農業生態破壞嚴重,導致自然災害頻繁
農業資源是直接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奇臺縣的農業資源卻因大量浪費而面臨著日益短缺的威脅。奇臺縣全縣耕地面積159.6萬畝,人均耕地面積21.4萬畝。近幾年來,全縣約有10萬畝耕地沙化,濕地基本消失。水資源也出現短缺情況,奇臺縣人均占有水資源約27.8%,而且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全縣農業用水每年缺少約13.2萬立方米,地下水位也日趨下降,地面水越來越少。自1995年以來,東大橋河流、三清宮河流出現斷流,斷流時間和距離逐年延長,至2002年已經干涸。同時,奇臺縣農業用水方式落后,水資源浪費嚴重,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加快,耕地和水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會更加明顯。
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一個完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支持和保證。長期以來,由于奇臺縣人民只重視農業開發,輕視環境保護,致使農業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同時農業環境污染也十分嚴重,由于資源過度耗費,農業生態破壞,加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全球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奇臺縣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災害越來越多,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危害也越來越大,致使農作物遭受損失。2000年9月一場霜凍帶來了高達1.2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
2.農業科技發展滯后,科技人才缺乏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現代農業的根本特征,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奇臺縣農業科學技術雖然已具備了基本的科研能力,但總體水平仍比較落后,其中主要是基礎研究落后、農業科技儲備不足、突破性農業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成果對農業的貢獻率只有12%,大大低于我國39%的水平??萍既藛T偏少,占農村人口和從事農業勞動人員總數的比重較低。據調查,每個鄉、村擁有農業科技人員還不足15人。農村農業科技人員的擁有量,就其數量和質量而言,仍遠遠不能適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再加上農村科研隊伍不穩,農村農業科技人員的嚴重流失,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奇臺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農民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奇臺縣農民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農村和農業尚未擺脫不發達狀況,農民問題突出。具體來說:一是農民總體生活水平還比較低。二是農民收入增加不快,2001年甚至處于停滯狀態。2001年~2003年由于價格和市場等種種原因,奇臺縣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三是奇臺縣農民涉及的社會負擔較重,20世紀90年代各種名目繁多的亂攤派,亂集資和亂收費現象嚴重的挫傷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四是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據統計奇臺縣現有人口約23萬人(包括農六師駐縣團場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2.3萬多人,文盲半文盲人數達4%,高中畢業生只占到6.7%。農業勞動力中智力型的知識人才占的比重十分小,基本上是體力型的人力資本。這種情況使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和農產品的深加工比較困難,更使得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而且影響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農村的市場經濟不發達,市場化程度不高
我國的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有限的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約束力,而且市場的需求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約束也越來越明顯。目前,奇臺縣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低,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這主要表現在商品市場、農業生產要素市場規模小、設施落后、市場運行效率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市場化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制約了奇臺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奇臺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的基本路徑
針對奇臺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應從奇臺縣農業的實際出發,順應其農業發展的趨勢,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徑以確保實現奇臺縣農業可持續發展。
1.面向市場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奇臺縣農產品不僅要供給自需,而且大量的涌向烏市、克拉瑪依、南疆的大中城市,這就意味著奇臺的耕地資源利用強度較高,但普遍只用不養,難以得到應有的保護與改善。針對這個問題,奇臺縣應面向市場,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實現農業產業化,以實現農業資源的持續利用。實現資源――初級產品――初加工產品――精加工產品――商品――貨幣――資源的良性循環,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和可持續發展。農民貧困的原因在于他們只參與資源向初級產品的短鏈轉化,而在其他環節上卻得不到應得的利益。資源的保護和改善主要依靠農民的投入,其他環節上則沒有拿出足夠強度的投入用于改善和保護資源。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組織、協調和完善資源向財富轉化的環形鏈,形成生態、技術、經濟的良性循環。奇臺縣農民既可以參加資源向財富轉化的全過程,得到應得的利益,又可以通過合作創造財富,促進奇臺縣農產品的加工,并改善農業資源和農業環境。
2.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運用農業科學技術,用最少的資源投入實現最大化的生產產出。農業生產的增長來源于人的勞動、自然資源、資本和科學技術四個方面。奇臺縣自然資源的供給是固定有限的。因此,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科技的進步。運用科學技術改善奇臺縣的傳統農業是農業改革的必經之路,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科學技術方面考察,奇臺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生態農業,就是充分利用奇臺縣光、土地、水等資源,研發新品種,增加品種和產量;二是在農業生態的基礎上,實行兩種或多種作物一次性種植,合理利用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減少了因分次種植而增加的機耕費用和出苗水費,從而減輕農民的財務負擔。如奇臺縣綠豐種業經銷部草業專家陳明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馬學忠等7名技術人員,經過三年潛心研究,大膽提出的“春小麥混播蘇丹草技術”,就明顯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基礎性的條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由具有現代文化素質和現代道德修養的農民去實施。因此奇臺縣要積極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辦好廣播電視、學校、夜校和農民短期培訓班,幫助廣大農民掌握各種實用技術。采取措施來提高農民學科學技術和用科學技術的積極性。
奇臺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改革有待深入,特別是指導農民如何進入市場。奇臺縣要在穩定,明晰農村財產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股份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種合作方式,從而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能力。
3.政府采取措施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
奇臺縣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是一條:適應市場的需要,符合市場規律的要求,即奇臺縣農業的結構調整要“適市求市”。這個“適市求市”包含兩個層次。“適市”就是適應市場種地,種出來的農產品要與市場對接,符合市場的需要,消除庫存和積壓,這才算是“適市”;“求市”就是求得市場規律,進行推銷?!扒笫小闭{整比“適市”調整更甚一籌。市場在胸,規律在手,能摸透市場的發展趨勢,找準其固有的內在規律,才能掌握農業調整的主動權。
奇臺縣的氣候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半荒漠干旱氣候,光熱、水土資源占一定優勢。奇臺縣要充分利用有利優勢,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奇臺縣要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優勢,抓好復播工作,重點發展高效蔬菜、豌豆、蕎麥等作物;依托金鷹亞麻廠、奧新亞麻廠、天山面粉廠、新啤集團奇臺制麥有限責任公司和屯河奇臺食品分工司,發展亞麻、大麥、優質小麥和甜菜,提高單產,增加效益;圍繞畜牧業建好人工飼養草料基地,全縣發展以玉米和苜蓿為主的飼草;圍繞市場抓好高效特色作物種植,重點是蔬菜、西甜瓜、打瓜等作物,力爭形成新產業,建成新基地。
總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在生態不被破壞,資源不被耗盡的前提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使當代人及其后代人對農產品的需求得以滿足的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應體現在保持農業持續的增長、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性和保持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三個方面。以實現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體現出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奇臺縣是農業大縣,通過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充分利用奇臺縣的農業資源,才可以為奇臺縣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
參考文獻:
[1]金兆懷: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農業產業化經營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9~148
[2]高啟杰:中國農業技術創新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調研世界,2004(8):18~23
篇4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國的發展。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早在國際會議開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為響應FAO會議的發展要求,中國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保證農業生產率的穩定增長,在提高食物生產以及安全的基礎上,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村發展現狀,保證和改善農業環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農業資源,尤其是針對相關生物資源以及可再生環境,要做到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發展理念。
3.近年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發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又要做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農業利用,在農業經濟可承載的情況下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經濟的轉換率,這種發展理念隨著十對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因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在當下得到普遍的認可和發展。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在于發展。經濟發展是我國發展的第一要義,因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注重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間的矛盾,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國民發展的剛性需求,同時,要指出的是,農業的發展要在滿足可持續的基礎上,主要做到農產品的質量以及數量的同步發展。
2.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國民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農用土地面積占我國總面積的70%,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強調保證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路線主要就從三農問題開始解決。農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在進行種植業時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對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較為特殊,難以降解。在進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將生態發展放在首位,要以保護環境為主。
3.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要通過合理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是我們當下所最為關注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也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解決途徑之一,農業作為主要的發展途徑,也是減緩環境壓力的主要途徑,在進行三農問題的解決時,要進行合理控制農村的人口數量,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大力發展農村人口的素質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因此是農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自覺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
4.要進行合理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以及生物資源。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最終目的在于合理的開發農業資源,將環境保護以及資源開發合理結合起來,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作用,將農業發展與資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環之中,因而在資源開發中,要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完成生態的協調發展,以保證減少農業資源的污染。
5.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要體現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農業的發展方式是農業經濟進步重要的發展限制因素,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在當下的農業現代化較為普及的今天,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農業經濟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科技發展為主要發展方式。此外,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增長的集約性進行合理分配,因為采用集約形式發展農業能夠減少污染的面積,并且便于進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主要特點
1.發展目標的多元化。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發展特點,其多元性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質量、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農業產出率等,同時也要滿足農業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方面結合,并將環境效益放在首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增加環境的污染。
篇5
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由來。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發展會議中指出,農業的發展要采取一種維護自然環境和維持自然資源的方式進行合理發展,不僅要確保農業發展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要滿足后代的發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農業永續性利用,對于水和其他動植物資源能夠不構成影響,在資源上、技術上、經濟上、、社會上都要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次會議是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史稱FAO會議。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早在國際會議開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為響應FAO會議的發展要求,中國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保證農業生產率的穩定增長,在提高食物生產以及安全的基礎上,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村發展現狀,保證和改善農業環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農業資源,尤其是針對相關生物資源以及可再生環境,要做到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發展理念。
3.近年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發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又要做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農業利用,在農業經濟可承載的情況下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經濟的轉換率,這種發展理念隨著十對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因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在當下得到普遍的認可和發展。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在于發展。
經濟發展是我國發展的第一要義,因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注重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間的矛盾,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國民發展的剛性需求,同時,要指出的是,農業的發展要在滿足可持續的基礎上,主要做到農產品的質量以及數量的同步發展。
2.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國民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農用土地面積占我國總面積的70%,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強調保證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路線主要就從三農問題開始解決。農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在進行種植業時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對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較為特殊,難以降解。在進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將生態發展放在首位,要以保護環境為主。
3.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要通過合理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們當下所最為關注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也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解決途徑之一,農業作為主要的發展途徑,也是減緩環境壓力的主要途徑,在進行三農問題的解決時,要進行合理控制農村的人口數量,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大力發展農村人口的素質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因此是農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自覺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
4.要進行合理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以及生物資源。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最終目的在于合理的開發農業資源,將環境保護以及資源開發合理結合起來,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作用,將農業發展與資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環之中,因而在資源開發中,要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完成生態的協調發展,以保證減少農業資源的污染。
5.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要體現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
農業的發展方式是農業經濟進步重要的發展限制因素,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在當下的農業現代化較為普及的今天,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農業經濟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科技發展為主要發展方式。此外,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增長的集約性進行合理分配,因為采用集約形式發展農業能夠減少污染的面積,并且便于進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主要特點
1.發展目標的多元化。
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發展特點,其多元性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質量、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農業產出率等,同時也要滿足農業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方面結合,并將環境效益放在首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增加環境的污染。
2.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發展所包含的內容有各個方面,其中在農業生態發展上所要表現出來的是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即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在發展農業時保證遵循自然生態規則,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證自然環境的自我調節的基礎上應用自然資源,不破壞環境的生態調節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全面發展與進步的支撐和源泉,因而努力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現在方方面面,本文針對其發展特性、發展現狀做了簡要的概述。
參考文獻:
篇6
一、什么是地理文本解讀
常言“上好地理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該言彰顯了地理教學中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有地理教師問了,“平時常聽文本解讀,但地理文本指什么?什么是地理文本解讀”?
(一)何為“地理文本”。
“地理文本”即地理教材。目前浙江省高中地理教材使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湘教版》,包括《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3本必修教材及《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2本選修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結構由正文、活動、閱讀、圖像四大系統組成:正文是課程標準要求的體現,是教材的主體部分,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地理知識;活動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學習方式的體現,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載體;閱讀是對正文地理知識的說明與補充,既能加深學生對教材重點、難點的理解,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圖像最能凸顯地理科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強化地理圖表教學,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傊@四大系統是地理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了地理文本。
(二)何為“地理文本解讀”。
“地理文本解讀”即解讀地理文本,具體指依據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的課程標準內容,對高中地理教材《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湘教版》中每章節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閱讀和理解、分析和研究,從而實現對教材的準確理解、把握和有效利用。
二、高中地理文本解讀策略
(一)走進課標,依據課標解讀文本。
高中地理教師要明白高中地理的文本解讀是在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下的解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活動的指南,是文本解讀的指南。只有解讀課程標準的內容和要求,才能進行正確的文本解讀,才能合理地使用文本、處理文本,從而優化地理課堂教學,促進有效地理教學。
課程標準內容如何解讀?第一,要對課標內容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條件”、“行為動詞”和“認知內容”是什么。第二,依據課標內容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學生學習水平。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標內容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第四,細化課標內容。舉例:“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為例”的課標內容如下:“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方法與途徑”。首先,分解課標:確認其“行為條件”為“以某區域為例”;其“行為動詞”為“分析”和“了解”;其“認知內容”為“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其次,行為動詞“分析”和“了解”:本課標內容的學習水平有理解水平和了解水平。再次,依據“行為條件”,分析本課標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如下:本課標內容的“行為條件”為“以某區域為例”,要求學生通過對某區域典型案例的學習,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以及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并能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運用到其他區域中。
最后,細化課標如下:
1.以某區域為例,可理解為任選世界或中國農業生產有特點的區域。如我們使用的湘教版選擇“以美國為例”,但人教版、魯教版、中圖版都選擇“以中國東北地區為例”。
2.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條件,既需從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科技條件角度考慮,又要發現其優勢條件和不利條件,最后還需確定其主導性條件。
3.分析某區域農業的布局特點時,需考慮該區域主要農業區的分布,判斷該區域農業布局是否合理,并分析農業布局最主要的特點等。
4.了解某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方法與途徑,需建立在深入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的基礎上,才能確定農業發展方向,了解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綜上所述,該課標內容要求、學習應落實在某區域上,從知識的內在聯系來看,“該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是知識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方法與途徑”是學習目的。
(二)走進教材,厘清知識體系。
教材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因此課堂教學的實施要以教材為依托,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要以教材為載體,這一切都可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多么重要。教材內容如何解讀?要實現對教材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要經歷通讀、細讀和研讀的過程。首先,通讀教材的正文內容,初步認識教材的主體內容;其次,細讀教材的正文、活動、閱讀、圖像等所有內容,理清它們各自功能及邏輯關系;最后,研讀教材,尤其是正文部分,力求在課標內容下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舉例:“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為例”,首先,通讀本節教材的正文內容,初步認識本節教材的主體由“美國農業生產條件”、“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三大知識點組成。其次,細讀教材的正文、活動、閱讀、圖像等所有內容:知識點一美國農業生產條件,采用圖文結合方式概述農業生產條件,并安排P52活動題,進一步分析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接著安排P52另一活動題和閱讀材料,進一步分析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知識點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先概述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依據及目的,接著通過“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并結合P53閱讀材料和活動題,進一步分析農業生產布局最主要的特征;知識點三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先概述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安排P54的閱讀材料,最后教材按照“問題一對策”的方式,介紹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并附上個“閱讀材料”和“活動”。最后,依據之前對應課標的解讀內容研讀教材:其一,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本節教材的重點一是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應從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條件,以及商品經濟、交通運輸條件和國家的政策與法規等社會經濟條件入手思考;本節教材的重點二是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應先理清農業生產布局特點、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農業帶三者之間的關系,然后抓住小麥帶、玉米帶、棉花帶、乳畜帶等主要農業帶的分布位置及生產條件的分析。其二,根據教材并結合環境保護知識,分析美國過去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其三,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課標內容要求雖為了解水平,但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時應提升為理解水平,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較陌生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以及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補貼政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等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要進行閱讀和理解、分析和研究。
綜上所述,只有在深入分析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探尋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方法與途徑。
(三)走進學生,依據學情解讀文本。
地理文本即地理教材,地理教材地位和作用固然重要,但新課程改革中的教材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通過正確、合理、科學、深入的文本解讀之后,需要有效處理地理文本,注重教材的挖掘與整合、拓展與延伸,然后進行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達成有效地理教學。舉例:“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為例”,若按“教教材”的思路,本節教學的順序依次為“美國農業生產條件”、“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若按“用教材教”的思路,本節教學順序可調整為“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和“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其處理如下:新課導入一般會簡介美國的農產品,如小麥、玉米、棉花和乳畜產品等的產量及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農業大國,與美國農業生產布局特點相關,即可引導學生學習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依據、目的及具體表現――農業帶等,接著引導學生看“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如小麥帶、玉米帶、棉花帶和乳畜帶等的分布位置),分別分析其農業生產條件。如此文本處理的好處是在具體的農業生產分布(地理事實)中分析農業布局特點和農業生產條件(地理原理與規律),處理符合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過程特點,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本節教學的重難點――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農業布局特點?!懊绹r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在教學中可按照“發現問題一找出原因一探討對策”的思路,引導學生自學教材或查閱資料,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師再給出某一區域,如中國或中國東北地區,提出拓展要求,在課外嘗試用以上案例法分析某一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總之,一個精巧的教學設計、成功的課堂教學、高效課堂的達成,均建立在正確、合理、科學、深入的文本解讀上,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應重視且堅持文本解讀,因為文本是一個開放的有生命的體系,它會常讀常新、常解常新。
參考文獻:
篇7
針對生態農業經濟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那么要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對相關參數及內容進行計算評估,在評價指標計算中常用的計算方法有二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三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以及系統總可持續性指標計算方法等。在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利用二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可以確定權重,權重會隨之指標數值的不斷變化而變化,而通過權重的變化則可以判斷出一個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與薄弱點,使相關決策者及工組人員對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有一個較為客觀清晰的認識。三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指的是農業發展指數,通過指數變化可以較為直觀的看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勢。系統總可持續性指數的計算方法對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性進行度量,實際上也是對生態農業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的一種度量。生態農業健康、經濟活力程度以及社會的可接受度等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可持續性指數計算中不適合賦予其不同的權重。通過生態總可持續性指數變化可以對同一地區或者是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時間段的生態農業可持續性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可以提高各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的競爭力,提高地區生態農業經濟實力,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篇8
二、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不合理的技術方式和不公正的農業經濟秩序的作用下,農業生產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挑戰,其危機的嚴重程度和影響的深遠,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主要表現為:
(一)人口不斷的急劇增長,糧食需求與日俱增。在上個世紀 90年代初,世界人口已達52億,比1950年增長30億多。根據聯合國預測,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在有效口之下將達110億;如果得不到有效空制,將有可能達到190億。在我國雖然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但人口總的趨勢仍在增長中,據有關人士預計,本世紀我國人口將達到或超過16億。人口的迅猛增長是當代人類,也更是我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如此眾多的人口,每年消耗數量驚人的糧食。據測算,我國在2000年和2020年的糧食供求關系,仍是需求量大于供給量。在2000年,我國糧食需求量需要大約是52000~56000萬噸。而生產量大約是47750~52400萬噸,缺口較大。
(二)自然資源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目前,人類面臨著有史以來空前的環境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人口大量急劇增加,資源消耗日益擴大,人均耕地、淡水、礦產等資源占有量不斷減少,人口與資源的矛盾日趨尖銳;其次,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體套不斷得到改善,但是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卻日益惡化。如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世界荒漠化等。
對我國來說,資源、環境上的困難將更為突出。人均資源占有量少;耕地資源進取,后備耕地資源不足。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兩在是街144個國家的排序為:土地面積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積在126位以后,草原面積在76位以后,森林面積在107位以后,淡水資源在55位以后。
(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生的國家,主要有:旱災、洪澇、泥石流、臺風、冰雹、火災、森林火災、病蟲害等。
(四)我國農村經濟迅速發展,但經濟實力相對落后。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農村人口多,人均農村社會總產值低,主要經濟指標顯示農村發展仍然落后于城市經濟的發展,雖然近年來,各地下大力氣加強農業投入,但總體水平不高。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較慢。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快于農產品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急劇上升,效益降低。
(五)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村生產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已經從土地上分離出來,處于事業和半失業狀態,農村剩余勞動力地開發利用和轉移問題也將變得更為突出。
總之,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發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傳統的生產模式依法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我們必須探索新的生產模式。
三、可持續農業的概念和基本目標
聯合國糧農組織關于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的定義是: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基礎的方式,以及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子孫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不斷的滿足。這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水、土地、動植物資源,是一種環境不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維持下去以及社會上能夠接受的發展模式。所以,可持續農業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可行以及社會尚能國接受的”農業。總的來說,它是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
中國農業可持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合理協調農業發展與人口、環境、資源的關系。第二,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第三,發展農村經濟,保證農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工農產別、城鄉差別。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是:保持農業生產穩定增長,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該表農村貧窮落后的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不斷增站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四、我國關于農業可持續農業的農業立法和發展戰略
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和響應,在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全面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領域。
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立法,調整的內容和涉及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我國政府早在1992年把發展生態農業列為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之一?!吨袊?1世紀議程》也明確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現代生態生可持續農業作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和過程,將隨著科學技術和農訓工業化過程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當代科學技術已全面進入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領域,滲透到農業這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業中,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第二、要積極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安全體系建設。1.增加投資,加強商品糧基地建設,穩定商品貨源,形成安全的糧食生產體系。同時還要推進蔬菜、水果基地的建設,保證事物的質量,發展無污染的綠色食品。2.嚴格執行耕地保護政策,確保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和實施。3.依靠科技,建立確保糧食安全的技術保障體系4.建立健全保障糧食安全的各級流通、儲備、加工、運銷體系、特別要建立能夠對糧食市場進行有效調控、防災、合營對突發事件的糧食儲備體系,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鼓勵農民足有儲量,爭取實現糧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第三、要緊開建立健全農業投入機制 逐步完善有關農業投資的法規政策,搞好政府、社會與農村在農業投資方向上的分工。保證政府在農業發展的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和具有方向引導項措施中投資的作用;通過鼓勵和引導,增強社會多渠道項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制定和執行國家投資規劃、計劃于指南,協調中央和地方的投資行為,建立各級政府在保證農業投資比例上的責任制,提高各級政府,特別實縣(市)級政府在協調多渠道增加支農資金方面的調控能力。加強全國和各級行政區域農業投入合理化的研究,建立農業投入信息網絡;建立各級政府和行政區域投資的科學論證制度,注意發揮生態經濟專家和環境專家在投資決策紅的咨詢作用,提高投資可科學性。
第四、實施防災減災轉向工程 加強各項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防災能力。加強農業氣象、蟲情、污染、動物疫情、防火、等災害的監測預報能力建設,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預報能力水平。建立“與預防為主”的防災減災的指導原則,加強平時預防措施建設。建立在清數據網絡,對重點區域錯區重點防范措施。繼續加強抗旱、防洪澇、防臺風等防災抗災指揮、救助體系建設,跳高指揮和應變能力,力爭把災
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第五、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數量 我國的人口問題是最大和最基本的國情。我如此眾多的人口已經給糧食供給造成了嚴重的壓力,再加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我們還要毫不放松的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從而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六、加強鄉鎮企業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與管理1.嚴格整形國家環境政策、制度和標準,加大鄉鎮企業環境保護工作力度;2.嚴格管理有嚴重污染的產品生產,加大發展無污染、少污染的產品和產業;3.加強鄉鎮企業環境治理技術研究,分行業建立治理示范工程,并對鄉鎮企業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給予資金支持;4.引導鄉鎮企業相對集中發展,節約土地資源,減少污染范圍,加強對社會環境的管理,加快小城鎮建設。
五、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立法和農產品貿易的法律繁榮和引發的法律問題
(一)、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立法
聯合國經濟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通過“東京宣言”,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得到國際社會公認。1995年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將中國納入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浪潮。農業可持續發展,隨著中國和世界的同步,逐漸顯露出加強的發展趨勢,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戰略之一。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和響應,在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全面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領域。隨著農業貿易的繁榮,可持續發展涉及的貿易法律問題越來越多。
(二)、農產品貿易與農產品貿易法
農產品的市場貿易,是指農產品的一切買賣活動。只要是買賣農產品,無論是生產者出賣給消費者,或者是商品經營者出賣給消費者,還是生產者出賣給商品經營者,或是商品經營者彼此之間的買賣都屬于農產品貿易的范圍。
農產品貿易法就是調整農產品買賣活動中各個環節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些法律存在于《合同法》、《票據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當中。
國際農產品貿易法主要包括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銷售以及與之有關的國際貨物運輸,國際貨物保險和國際接所方向的法律。我國涉及這方面的法律有《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合同法》、《海商法》和其他有關農產品對外貿易的法律、法規等。其法律原還包括國際公約和國際管列。例如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等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法律淵源。此外,國際農產品貿易慣例也是國際農產品貿易法的重要法律淵源之一。如國際商會制定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比較通用的還有關于國際支付界所方面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和《托收統一規則》等國際貿易慣例。
在國際農業貿易立法層面上應當堅持基本的貿易原則和司法主權,促進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和對外貿易方面的實踐,貿易實踐是農業發展的延伸和發展,在農業貿易領域,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維護國家主權原則,國家主權,就是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對內和對外事務、管理自己國家的權力。根據這一原則,所有對外貿易活動都必須符合我國法律,并不得損害我國社會公共利益。任何外國經濟組織和個人在于我國進行經濟活動時,都必須尊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不得干涉我國的內政。二是平等互利原則。三是遵守國際法和參照國際慣例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涉及的主要法律問題
第一、農業的投入和保護引發的貿易自由問題,世界農業的復雜的發展趨勢,農業法在保護農業經濟的過程中,農業的立法對于保護和發展內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的私有體制下的農場主模式,要求美國農業立法最大限度的保護美國的私有農業。 2002年,5月13日,美國總統簽署美國的新的農業法-the 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 of 2002, 美國農業法的主要內容就是維持對農業的大力補貼,加大農業產品和價格的補貼,美國的農業法的特點就是保護和投資,對于農業的保護和支持又明顯的回歸趨勢。
第二、基于考慮外國的農業保護和補貼對于我國的農業影響,建立合理的農業保護機制,保護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保護和農民保護權益問題。保護和發展及涉外貿易和國民待遇問題。
第三、建立和完善內國農業產品法律體系,和世界農業發展的沖突問題及農業產品的保障機制形成的貿易壁壘問題。
六、結語
20世紀農業生產在工業化成就的推動下,取得了顯著進步和成。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新的世紀里,解決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因素和矛盾,從而促進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在不合理的技術方式和不公正的農業經濟秩序的作用下,農業生產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挑戰,必須重視。
實現聯合國糧農組織關于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的內容,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子孫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不斷的滿足,實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即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合理協調農業發展與人口、環境、資源的關系。第二,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第三,發展農村經濟,保證農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工農產別、城鄉差別。
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立法,調整的內容和涉及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篇9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part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lso the b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society and economic.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state of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build which contained 31 indicators select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economic,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and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Jiangsu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leve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2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48 counti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s.For further evaluation,the way of cluster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classify the results of the factor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pres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among those counties were obvious an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ppeared gradually reduced from north to south. In general,there were three classes according the classified results:the first class represented those dominant counties o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while internal system grew unbalanced;the second class represented the typical central coastal counties and central counties along the river,which leaded to medium level of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third class standed for inferior area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ypical southern counties.Finally,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imed at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stricted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icator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regional difference;Jiangsu Province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更是關系到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必然要落實到一個特定空間――區域發展系統。目前,針對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案例較多,研究方法、模型和指標體系比較豐富。通過查閱和整理相關文獻[1-8],歸納總結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從研究區域來看,主要趨向于圍繞大區域做橫向時間序列上的評價研究,或按照行政單元劃分進行縱向空間序列上的分析,但大區域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往往限于市級,而細化到縣級尺度的分析較為少見;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傾向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法等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分析過程不依賴于決策者的偏好和主觀判斷,評價結果比較客觀科學;三是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眾多學者的研究探索使得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越來越趨于成熟和完善,文獻表明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指標體系設計常圍繞著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生產、科技以及政策支撐等因素來綜合考慮,結合一定的指標篩選方法來選取和確定指標,指標體系的構建兼顧區域性和全面性,其中以定量指標居多,量化程度較高,避免了由于定性和描述性指標多而導致的評價結果缺乏嚴密性等問題。另外相關文獻中也提到了一些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過度追求指標體系的全面性,導致的重點不突出、評估結果失真;對指標理解的不同導致的同一指標體系評價同一目標,評價結構相差較大;將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相混淆,模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缺乏現實意義等。
本文的主要創新之處:第一,針對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實證分析相對較少,深入探索其農業可持續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現實需求性;第二,在現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圍繞生產、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等方面構建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其中資源與環境子系統中秸稈綜合利用率(C30)和規?;B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C31)是能夠體現區域特點的重要指標,這在已有的研究中較為少見;第三,通過將研究區域細化到縣級單元來研究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空間分布情況,在研究尺度的精細程度上較已有的研究有一定的提升。
1 研究方法
1.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應遵循科學性原則。其次,應強調層次性原則,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系統,因此評價體系設置應該體現層次性。再次,應遵循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為了使數據能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必須統一好各指標的統計口徑。最后,指標體系在設計上還應具有區域性,以使得評價結果更為精確。
在構建指標體系過程中,本文采用了頻度統計法和理論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運用頻度統計法將歷年文獻中的指標選取統計出來并加以分析,然后結合江蘇省農業具體情況,在符合江蘇省農業基本情況的前提下再進行分析研究,采用理論分析法對先前的指標進行篩選和重新選取,以確定更加合理的評價指標。江蘇省作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達省份,其不斷增長的人口、農業資源的日益短缺、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惡化以及省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均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巨大壓力?;谶@些情況,結合上述指導方法和原則最終從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農村社會以及農業資源與環境4個層面選取了31項指標來構建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1.2 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處理
文中主要獲取了江蘇省2000―2012年的全省指標數據和2012年江蘇省48個縣市的各項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江蘇省統計年鑒》[9]《江蘇省農村統計年鑒》[10]以及江蘇省水利、林業、環保和農委等相關部門提供的其他資料。由于評價指標數據的量綱不同,指標之間可比性差,因此在計算之前先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的影響。目前數據標準化方法較多,本文中采用了較為常見的Z-score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后的指標是均值為0,方差為1的標準指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Xij=■(正向指標),Xij=■(逆向指標)(1)
其中,■=■■Xij是第j個指標的樣本均值,σj=■(Xij-■)2是第j個指標的樣本標準差。
1.3 評價方法模型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是一個包含多個層次和多項指標的復雜評價體系。針對多指標的復雜評價體系,目前常用的是綜合評價方法。常見的綜合評價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以及層次分析法、灰色系統評價法、模糊數學評價法等系統分析法。這些方法各有其應用特點和適用范圍??紤]到所構建的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以定量指標居多,并且指標數據大多來源于統計數據,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作為基本評價方法,并結合聚類分析方法對因子分析的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分類,以便于評價分析。
2 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證分析
2.1 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
根據述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原理,運用SPSS 17.0軟件,從標準化后的數據出發,計算得到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及其4個子系統的發展水平得分(表2)。
由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均是以江蘇省農業發展的多年指標數據為整體,通過分析指標在整體中的權重,求出各年可持續發展綜合得分,這個得分是各年度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相對水平,而不是絕對水平。因此,得到的綜合評價值既有正值也有負值。當其為正值時表明該年度發展水平高于評價范圍內的平均發展水平;當其為 0 時表明等于評價范圍內的平均發展水平;當其為負值時表明該年度發展水平低于評價范圍內平均水平。系統持續發展水平越高,評價指數越大。
2.1.1 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從整體上來看,2000―2012這13年中,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發展水平比較穩定地逐年提高,綜合評價指數從2000年的-3.335 4上升到2012年的4.838 1,綜合發展水平提升較大,轉折點(由負變正)出現在2007年;從年度間的波動幅度來看,除了2003年綜合發展水平出現小幅度下降外,其余年份均是以不同幅度在提升,其中2008―2010年期間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提升幅度較大。
2.1.2 子系統可持續發展分析。農業4個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大體上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最終也體現在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的增長趨勢上。4個子系統在2000―2012年間,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從發展速度上來看,4個子系統的發展速度依次為:農業經濟子系統>農村社會子系統>農業生產子系統>農業資源與環境子系統,呈現出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態勢。
從表中數據來看,各個子系統間穩定性不一,農業生產子系統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子系統波動相對較大,農村社會子系統與農業經濟子系統發展較為平穩。農業生產子系統發展水平在2003年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是因為2003年全省農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較大,導致糧食作物單產、人均糧食產量、種植業產值比重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農村社會子系統的穩定性。
2.2 江蘇省各縣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區域差異性分析
從標準化后的指標數據出發,運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對各縣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分析,最終得到2012年江蘇省各縣市4個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數(表3)。
2.3 聚類分析過程
為了進一步明晰江蘇省各縣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區域空間上的分布特征,將48個縣市的4個農業可持續發展子系統得分作為新的變量進行層次聚類分析(圖2),并將各縣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分區,分為高水平區、較高水平區、中等水平區、較低水平區、低水平區5個層次(表3)。
根據表3和圖3可以看出江蘇省48個縣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江蘇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優勢主要集中在蘇北地區縣市,如響水縣、射陽縣,阜寧縣、東臺市、大豐市、泗洪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等,其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劣勢區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如江陰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江陰市、宜興市等,其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蘇中地區縣市間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一部分是以寶應縣、如東縣、海岸線、高郵市、興化市等為典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另一部分縣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較低,主要為儀征市、靖江市、泰興市、海門市、姜堰市等。
從各縣市所處的區域位置來看,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差異也較為明顯??傮w上來說,三大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高低表現為蘇北地區>蘇中地區>蘇南地區,其中蘇北地區縣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要遠高于蘇南地區。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雖然農業可持續發發展水平逐年提升,總體發展水平比較高,但各縣市之間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子系統間的發展均衡性也存在較大差異。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其農業發展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在保障地區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結合農業生產資源的區
域分布及制約因素,選擇合理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定位與目標。
(1)第1層次和第2層次包括灌云縣、洪澤縣、響水縣、濱??h、射陽縣等在內的22個縣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屬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優勢縣市,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表現在其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十分優越,人均耕地資源在全省范圍內最為豐富,農作物種植面積廣,區域內有豐富的灘涂資源,加之該區域農業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農業氣候條件較為優越,因此該區域是江蘇省最適宜發展種植農業的地區。但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子系統之間明顯發展不均衡,農村社會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子系統發展水平偏低,主要是由于農村人口眾多,農民文化素質水平偏低,農業技術人才缺乏,不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異較大;在生態環境方面,農業化學用品的過高投入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污染,其中灌云、洪澤、射陽等縣市的化肥投入使用量為全省最高,同時由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等因素導致農作物秸稈和規?;B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較低。以上因素制約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2)第3層次包括高淳縣等11個縣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各縣市之間處于中游,子系統發展較為均衡。以海安縣、如東縣、海門市為典型的中部沿??h市和以寶應縣、高郵市、泰興市等位典型的中部沿江縣市,其農業自然資源條件也較為有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帶來經濟的良好發展,這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利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應著力推進該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規?;a提高農產品商品化,打造地區農產品特色品牌來發揮比較優勢,凸顯區域特色:如揚州(寶應)、泰州(興化)2個市的蓮藕產業,涉及揚州(江都)、南通(如皋)的花卉苗木產業等,須改變現有的條塊分割、產加銷脫節的管理體制,打破區域界限、行業界限,使農工商走向一體化,走向聯合。同時,在優質稻米產業帶、特色蔬菜產業帶、沿江花卉苗木產業帶、里下河地區水禽產業帶等方面發展“亮點”與特色,提升該地區優勢農產品的產業化水平,保障該區域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由于農業人口較多,農村勞動力有一定的剩余,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將有利于農民增收和三大產業結構優化,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第4層次和第5層次包括溧陽等在內的15個縣市,其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較低,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劣勢區,并且子系統之間發展也不平衡,農村社會子系統和農業生態環境子系統發展水平明顯高于農業經濟子系統和農業資源子系統。以江陰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等為典型的蘇南地區縣市,其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資源少,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力度也要落后于其他地區縣市,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產業結構中比重較小。由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速度快、城市化發展強勁、常住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數量巨大、農業可持續性較差,已經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的種植農業。因此,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一方面,要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合理配置資源,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指引和合理規劃著重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這將有利于提升這些縣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4 參考文獻
[1] 郭善民.河南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力的建立及應用[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3,37(2):165-168.
[2] 許信旺.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5(2):58-61.
[3] 劉喜廣.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1):26-29.
[4] 張麗,劉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證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07(4):31-36.
[5] 黃益強,張穩成.基于AHP法的廣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J].現代農業科技,2012(19):308-310.
[6] 王國成,魏正興.基于時間序列數據的甘肅農業可持續發展狀況實證分析[J].甘肅農業,2012(13):24-25.
[7] 余倩瑜,劉寒.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廣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J].經濟研究導刊,2014(16):31-32.
篇10
一、農村年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
(一)自然因素
我國屬于多山國家,因此能夠開發的土地面積非常有限,雖然我國的耕地面積占有量是世界耕地面積的10%,但是我國同時也具備了最多的人口數量,因此如果按照人口來進行計算,我國的耕地資源相當貧乏,人多地少的現狀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的天氣變化嚴峻,不斷地發生干旱、洪澇、風沙等天氣給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的生產都造成了很多不便,影響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農村的位置比較偏遠,所以信息比較閉塞,很那吸引外商來農村投資,由于發展空間有限、投資環境比較差,嚴重制約了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二)社會因素
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迅速,但是目前對于很多行業的滲透還是不強,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比較弱,農業中科技含量比較低,資源消耗仍然屬于初級階段,同時農業的科學技術開發經費不足,同樣影響了科技項目的實施。我國的農產品大部分都屬于原料性,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的價格效益又不高,導致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矛盾突出。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時也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資源。農村的種植方式目前還存在半機械化或者是非機械化的種植方式,灌溉方式大多數是以消耗水量為代價天然灌溉。土地屬于農村的資源基礎,也是生存以來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自動1957年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就在不停地減少,一部分原因是土壤沙漠化,另一部分是如讓鹽堿化,水利工程建設不配套,導致灌溉技術落后,大量的鹽堿和次鹽堿更低出現。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垃圾排放合格工業垃圾排放,導致周圍環境受到污染,也是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
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屬于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一定要著力于我國的基本發展國情,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的把社會可承受程度和農村改革發展力度相結合,實現農村的經濟改革,通過協調來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目標,運用系統管理的方式,充分考慮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力量,堅持改進策略方針,讓我國的經濟能夠建立在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上,讓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長期協調統一,實現農村財務和村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
(二)實行農科教相結合
加強農村科學教育力度,加強農村的科技創新力度,提升農業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村生產資源的集約性使用。農村要加大科研力度,下大力氣抓好低污染、無公害的農業先進技術開發和研究工作,提升農村的技術含有量,{整農業科研專業機構的合理發展,在農業科研專業機構開發利用實用性技術的同時,也能夠進行長遠規劃,加快技術開發研究的速度。農村需要進行科技教育體制創新,為農村發展培養更多技術創新人才,能夠充分地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生產規模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我國農業勞動資源和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教興國戰略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在不損害后代人能夠滿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條件下,滿足當代人的生存需求,通過可持續發展來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社會資源能夠永續利用的重要策略方針。科教興國的策略核心內容指的就是人的素質和知識對于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所以在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農村科學教育和衛生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科技、農村教育、農村文化和農村公共衛生體制,能夠有效提升農村整體素質,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全面進步。
(四)合理利用和開發生產資源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按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處理好農村資源使用、開發和保護的工作環節。進行生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中,需要從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上來制定好農村資源利用和保護機制。機制的制定目標首先是為了能夠提升生產資源認識,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和法規能夠落實到農村可持續發展中,把農村可持續發展作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基礎。同時也要強化農村中的各種資源管理,建立起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機構,強化管理職能,通過社會性的總體宏觀調控手段來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三、結語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屬于我國現階段和將來都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只有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夠實現國家的真正富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國家的正確方針指導和我們共同的努力。讓我們共同祈禱我們的農村經濟能夠早日走出發展困境,達到真正的繁榮富強,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邢洪英.當前我國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 科技視界,2012,(25).
篇11
農業生態環境其實是人類生態和農業經濟發展進程得以向前推進的基礎,能夠在農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
1.2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夠為農業生態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證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基本要求中的一個,指代的是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提出的要求,又不會使得后代人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提出的要求受到負面影響。
2.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
2.1使得農業占據的基礎地位得到鞏固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使用到的模式一直以來都是農業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得到發展之后反哺農業這樣一種模式,工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是一定需要得到農業的支持的,假如說缺少了農業這一個基礎,工作發展的持久性想要得到保證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了。所以在我國各個領域中的相關人士予以三農問題充分的重視情況之下,一定要為農業生產環境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提供充分的支持?,F階段我國提倡的是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但是想要解決三農問題是需要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基礎的,從而就能夠使得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的基礎性地位得到鞏固。
2.2能夠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
三農問題長時間以來都是我國農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三農問題也是能夠從直接的層面上對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的,因此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都在致力于找尋到一種能夠使得三農問題得到解決的有效的方法。三農問題涉及到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農民增收,想要使得農民獲得的經濟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是需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基礎的。在農民的收入增長之后就能夠更為積極的參與到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活動中去,從而就能夠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這樣就逐漸的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三農問題從本質的層面上得到解決。
3.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以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使用到的措施
篇12
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其持續、穩定的發展,直接決定了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水平。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是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的豐富資源,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F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由以往提高農民收入,逐漸的加入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任務,建立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已經成為了重要戰略規劃。
1 生態農業的特點
1.1 生態農業兼具局限性與開放性
由于現如今,我國在生態農業方面的研究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技術手段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生產的要求。所以,我國必須要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并結合我國地廣人多的現狀,使得我國的土地面積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進的技術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既要保障生態農業的經濟利益,又不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1.2 生態農業系統具有有機性
為了保證農I生態系統能夠有效的運行,在生產過程中技術與管理人員就要各司其職,合理的運用生產技術,使土地資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謂生態農業,就是要農業生產與保護環境同步并進,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在土地上面進行農作物生產,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利用率。
2 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2.1 可以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通過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能夠有效保護農業可再生資源并及時對環境質量進行改善,并確保更好地推動農業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農業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及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夠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2 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在政策上加大了傾斜的力度,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有了較大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農業人口數量的增加及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這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農村水資源及耕地資源被污染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恢復,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弱病殘人員,這對農業生產質量帶來較大的影響。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有效地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構建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快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 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
3.1 發展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通過深入可持續發展觀念,正確地處理好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間的關系,避免通過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現象發生。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減少化工產品的使用頻率,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發展生產技術,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的問題。保證我國農業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發展,選擇適合生態農業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降低能耗,減少對化工產品的依賴,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有效發展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3.2 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從生態的角度出發,了解農業生產規律,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據因地制宜的理念,調整和優化當前的農業生態系統,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處理好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農業生態系統的各部門需用科學的態度發展經濟活動,提高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穩定地進行。在農村地區有效發展環保產業,并且帶動其他的產業,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通過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導,開發出更具有生態效益的高附加值產品,走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政府出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3.3 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為保證生態農業市場的平衡,政府需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生產綠色產品,并且指導農民將綠色農產品走出國門。開展規?;霓r產品經營試點,轉變農業生產結構,放寬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在此基礎上,強化可持續發展觀念,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生態平衡,嚴禁亂砍亂伐的行為。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促進我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3.4 大力發展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環保產業
在農村地區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是具有優勢條件的。通過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進步。并且在發展環保產業的同時,還能夠與外部的生態環境建立起友好的關系,即“環境友好型農村社會”。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夠開發和銷售環保產品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使農業的生態化道路更加寬闊和平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與資源節約與農村環境保護相關的優惠政策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道義上和經濟上的雙重動力。
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因素,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這項任務是艱巨和長久的,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和教訓,還要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的法規制度約束力,保持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涂洪強.可持續發展觀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思路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4(29):249.
篇13
黑龍江墾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示范性地區之一。然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持續增長的人口數量,日益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問題,還是會在黑龍江墾區農業生產中出現,尤其是隨著黑土層的進一步破壞,墾區可以利用的自然條件優勢明顯減弱,如何積極有效地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是未來墾區農業發展的重要議題。國外對于如何進行農業可持續利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其中,最為著名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有以下幾個:(1)美國的“低投入可持續農業”模式;(2)日本的“環保型可持續農業”模式;(3)德國的“生物農業”模式。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相對歐美國家較晚,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才真正開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其中,制定符合我國及區域發展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點內容。
本文以寶泉嶺分局為例,分析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為研究區乃至黑龍江墾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建議和意見。
2 研究區概況
寶泉嶺分局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下屬九個分局之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黑龍江和松花江匯合的三角地帶。地理位置為東經139°35'至130°36',北緯46°33至47°54'之間。土地總面積575667公頃,下轄13個國有農場,寶泉嶺分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其中,耕地面積31.75萬公頃,占整個墾區耕地面積的13.53%,占黑龍江省耕地面積的3.68%。
3 研究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3.1 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農業方面,由于積極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工程,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大型灌區建設加快推進,土地復墾整理成效顯著,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切實增強。實現糧食產量252.7萬噸,種植業增加值27.6億元,同比增長9%。糧食單產持續增長,從2012年的7856kg/hm2,增長到2016年的9986kg/hm2,處于黑龍江墾區9個分局中較領先水平。畜牧業增加值36.3億元,同比增長21%。
3.2 機械化程度
2015年,機械耕整地面積為415350公頃,在整個黑龍江墾區而言機械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這也有利于整個分局糧食產量的提高。但是,從各個農場來看,區域差異還是比較明顯。其中,290農場機械耕整地面積最廣,達到51820公頃;依蘭農場機械耕整地面積最小,僅為4536公頃,差距達到10.8倍之多,可見寶泉嶺分局機械化發展程度極為不平衡。
3.3 水利化程度
2015年,寶泉嶺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了248711公頃,其中,綏濱農場有效灌溉面積最大,為40102公頃,湯原農場有效灌溉面積僅為323公頃,處于最低水平??梢钥闯?,寶泉嶺分局水利化灌溉程度區域差異比機械化區域差異更加顯著。
3.4 生產資料消耗程度
從農藥施用量來看,2015年,寶泉嶺分局農藥施用量為1230噸,相對于2014年有所下降。從各農場使用情況來看,290、軍川和綏濱農場農藥施用量較大,而江濱、名山、延軍、湯原、依蘭、梧桐河六個農場的農藥施用量均小于100噸。從化肥施用量來看,2015年,寶泉嶺分局化肥施用量(折純量)為63431噸。可以看出,整個分局13個農場的化肥施用量還是比較高的。
4 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部分農場規模過小,產業化水平低
農業產業化水平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依蘭、湯原等部分農場由于規模小,無論從土地面積、生產規模、人口總數、農墾生產總值,還是資金、設備、技術力量等等,都與其他農場或者墾區其他地區無法抗衡)。因此,造成了許多單一農墾企業生產經營的許多環節都要受到農墾外部的制約,農墾抵抗不確定因素影響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較弱,農墾企業內部不能形成一個獨立的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化實施難度大。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著寶泉嶺分局農業可持續發展步伐。
4.2 農墾單位分布過于分散,不利于統一管理
寶泉嶺分局土地總面積575667公頃,下轄13個國有農場,這對于農墾系統的統一經營管理非常不利,這也是制約該分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先天性因素。最近實施的農墾農場體制改革過程中,還暴露出有些農場不能真正融入到地方經濟、省級管理部門與地市管理部門相互推委、農場管理力度趨弱、農場與地方糾紛加劇等問題。
4.3 生態環境壓力加大
近年來,為了追求產量和生產效率,農藥,化肥,大量的除草劑應用程序,不僅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化肥施用量,農藥,除草劑損失中的水,植物區系和動物區系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同時,化肥在土壤中的硝化反應,轉化成亞硝酸鹽積累在土壤,蔬菜,飲用水,食品,飼料中的硝酸鹽含量增加,農藥在一些化學性質穩定的農藥(如六個六,DDT),通過植物,動物或人體對人類產生致癌作用,其毒性可能進入食物鏈。尤其是長期使用農藥,使一些抗蟲,使用農藥的使用越來越大,而且減少的影響,害蟲猖獗發生,加劇了環境和食品的污染,對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5 結論
寶泉嶺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由于積極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工程,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大型灌區建設加快推進,土地復墾整理成效顯著,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切實增強。機械化發展程度極為不平衡。水利化灌溉程度區域差異比機械化區域差異更加顯著,整個分局13個農場的化肥施用量還是比較高的。存在的主要問題:(1)部分農場規模過小,產業化水平低;(2)農墾單位分布過于分散,不利于統一管理;(3)生態環境壓力加大。
參考文獻
[1]黃小黎.珠江三角洲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熱帶地理,2004,24(1):23-27.
[2]張久銘,王孟洲.平頂山市城郊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8,17(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