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虛擬經濟的意思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虛擬經濟的意思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直接收益模式

虛擬世界經濟的直接收益模式可以理解為網絡游戲企業的盈利模式,其中網絡游戲企業主要指運營商。雖然現有研究顯示,目前國內游戲運營商通常也具有開發商、商的角色和職能,但是從經濟研究的角度分析,運營商是適合的研究對象。它們是和用戶直接發生業務聯系的主體,也是對國民經濟影響最直接的群體。運營商的收益模式分為時間銷售和虛擬物品銷售。這是最基本的兩種形式,有時二者可能結合在一起,也有以其為主體,兼有其他形式的情況。

1.時間銷售

即通過購買游戲時間來進行消費。通常可以分為“點卡”和“包月”兩種形式。點卡是以分鐘為計算單位,包月對用戶來說,通常根據當月預期游戲時間來判斷采取何種方式消費。Pt為點卡價格,T為點卡時間,Pm為月卡價格,X為當月預期消費時間。當Pt*(X/T)>Pm時,用戶將選擇月卡形式消費;當Pt*(X/T)<Pm時,用戶將選擇點卡形式消費。當公式兩邊相等時,選擇何種方式對用戶來說收益是相同的?,F實中,考慮到月卡的便利性和消費的引導性,在公式兩邊結果接近時,通常用戶傾向于選擇月卡。正是這個原因,在嚴格分割的市場中,對運營商來說,提供單一的點卡消費可以獲得更多的生產者剩余。歐美市場中因為競爭充分,兩種消費形式并存。但是在中國大陸市場,由于產品的差異性所形成的壟斷競爭使個別運營商(或商)有能力選擇單一的點卡消費形式,從而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

2.虛擬物品銷售

國內也稱之為“免費模式”,即游戲的基本內容免費使用,但要獲得更多效用,必須通過支付現實貨幣來購買。只有游戲運營商銷售的虛擬物品才屬于這種形式,并且這部分收入需要計入運營商銷售收入。網絡游戲與一般信息產品不同的是具有顯著的網絡外部性?!?〕通常這種盈利模式的大部分收入是靠少量優質客戶帶來的,這些用戶通過支付現實貨幣獲得虛擬物品,從而在虛擬世界中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可以獲得更多樂趣。通過現實貨幣購買虛擬物品大大降低了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效用的難度,從而使網絡游戲的生命周期縮短。所以這種模式雖然發展很快,但是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除了這兩種主要模式外,企業的盈利模式還有廣告投放、周邊產品開發等其他形式。雖然所有這些直接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都非常可觀,但是它們仍然是以現實世界為目的的銷售,無論研究方向和發展方式都與傳統產業基本一致。

(二)間接收益模式

虛擬世界經濟的間接收益模式主要指基于虛擬世界平臺所衍生的收益模式,包括現實貨幣交易(RealMoneyTrade,簡稱RMT)與微型服務外包。通常不包括虛擬世界運營商直接參與的情況。

1.現實貨幣交易

現實貨幣交易是指一方提供虛擬物品(包括虛擬世界貨幣),另一方支付現實貨幣?!?〕在虛擬世界中,因為虛擬世界貨幣與現實貨幣能夠直接兌換,所以虛擬世界內部的交易會產生與現實貨幣交易等價的效果。在虛擬主題世界中,RMT多通過第三方的交易市場(網絡物品的拍賣及交易網站,也存在地下交易)來實現?,F階段,RMT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在Secondlife之類的虛擬現實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將美元兌換成Lin-denDollar,然后用LD來購買虛擬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務。運營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產與買賣則通過用戶實現。如果用戶來自不同國家,那么他們之間的交易便是國際經濟研究的范疇。需要注意的是,運營商出售虛擬物品與用戶出售虛擬物品的影響機制是不同的,前者我們歸于直接收益模式,后者則屬于間接收益模式。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時,這種區別是有必要的。運營商出售的虛擬物品是零成本的,而用戶出售的虛擬物品是有成本的。前者的狀況類似于現實生活中政府發行無準備的紙幣,更容易對虛擬世界造成沖擊,如果規模足夠大,還會對現實經濟產生影響。

第二,在WOW之類的虛擬主題世界中,運營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由于無法監管,且此種行為并不違反法律,因此現實社會中并未受到限制。當某一用戶在網絡游戲中獲得一種虛擬物品時,他可以通過虛擬物品交易網站將其出售,獲得人民幣?!?〕如果某個網絡游戲規模非常大,并且游戲中的貨幣對現實中貨幣的匯率較為穩定,那么這種交易也會體現為通過交易獲取游戲內貨幣,然后再統一出售獲取現實貨幣的行為。

2.微型服務外包

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其非核心業務發包給其他的服務提供者,以優化產業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其業務形式主要有信息技術外包(ITO)與業務流程外包(BPO)。這里的微型服務外包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服務外包,因為它具有與服務外包相同的特點,而借用服務外包的概念。在虛擬世界中,用戶希望實現各種個人目標,例如達到特定的等級、獲得某種榮譽或技能。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投入時間,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術。無論時間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皆存在機會成本。當用戶認為將這些任務交給專業服務提供者完成能夠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便會采取將任務外包的做法來達到目的。

二、適合中國的收益模式分析

網絡游戲產業本身只是單一的盈利手段,而基于它的虛擬世界經濟則能夠對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通過直接收益模式的擴張主要是企業層面的發展,本質上還是一種傳統的發展模式。但是中國在這一領域并不具有比較優勢,需要長期的積累逐漸發展。我們發現,中國網絡游戲產品在歐美市場的擴張非常艱難,從而更多地選擇亞洲相對落后的國家作為主要出口對象。而間接收益模式可以直接借助國外現有主流網絡游戲,跨越文化障礙,在他人平臺上發展服務貿易。幸運的是,已經逐漸成為負擔的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成為中國的比較優勢,可以緩解轉型的壓力,并且具有升級的潛力。在這一領域,勞動力價格高沒有競爭優勢,但是價格過低則達不到從業的基本要求,中國網絡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網絡游戲用戶的低收入水平正好符合這一區間的要求。增加就業及發展消費貿易這兩點對于目前的中國都是非常需要的。同時,基于虛擬世界經濟的服務貿易也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一)傳統收益模式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從直接收益模式的角度看,開拓海外市場是目前最合理的途徑。隨著客戶需求的拓展,很多服務業國際業務量的增長快于國內業務量,引導服務企業迅速向海外擴張。〔4〕目前,經過數年的積累,中國網絡游戲企業開始更多地關注海外市場。一方面是網絡游戲出口增多,藍港在線將《西游記OL》出口越南,巨人將《征途》授權給俄羅斯。另一方面,而完美時空、盛大、九城等代表性企業加快了海外收購的步伐。其中,完美時空較少專注國內市場,而一直堅持國際路線,是國際化最成功的網絡游戲企業。盛大的收購是布局的需要,九城則是由于失去WOW權之后,急需尋找新的發展道路。雖然原因不同,但是我們看到開拓海外市場是網絡游戲企業共同的選擇。這種外向化發展的趨勢具有必然性,使直接收益模式的局限性更加凸顯。這種擴張與傳統服務業的海外擴張類似,需要較高的國內發展水平,并且在海外發展過程中面對較高的文化壁壘。

各種虛擬世界的收益模式都在中國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服務貿易的角度看,間接收益模式更具有潛力,應該作為發展的重點。作為一個產業,網絡游戲對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是基于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對經濟的影響卻非常大。以網絡游戲為媒介所進行的大量服務的交換越來越值得關注。特別是這種服務貿易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時。因此,將關注的重點從網絡游戲產業轉移到基于虛擬世界的服務貿易上是合理的。是否能加快消費貿易的發展,分清主次對我們制定正確的戰略非常重要。最初的微型服務外包是為了規避運營商設定的規則。在大型虛擬主題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開發、運營的)中,運營商通常規定一部分物品是不能夠交易的,因此通過RMT的形式無法獲取,只能購買服務,由服務提供者來實現消費者的目標。微型服務外包通常是通過專業的中介及擔保機構進行的。

在網絡游戲多國同時運營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用戶通過登錄發達國家的服務器進入游戲,完成客戶指定的要求,獲取收益。個別情況下,即使網絡游戲僅在發達國家運營,這一過程理論上也可以實現。但是,由于運營范圍小,發展中國家的用戶缺乏對這一網絡游戲的理解與適應,因此不具備用戶基礎及基數,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用戶關注這一市場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在現階段,作為將來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代練”,仍未成為主流。平臺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從企業角度來說,內部平臺交易可以減輕管理壓力,保證利潤,消除對立。從用戶的角度看,可以更好地滿足需求。〔6〕當參與RMT的用戶損害了其他用戶的利益時,也促使其他用戶進行RMT交易,最終成為一種常態。從國家角度看,便于管理,增加稅收,并且可以完善消費業的出口,保證就業的同時改善了產業結構。

(二)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新模式

我們不應忽視虛擬世界收益模式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出現的新變化,這對于我們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非常重要。在WOW中,出現了一種新型交易模式———金團拍賣。由于運營商將高級虛擬物品定義為“拾取綁定”,不能夠直接交易,大大增加了獲取難度,只有加入大型公會組織(用戶團體),并保證長時間在線,才能夠獲得。而且,每次完成任務都需要25人組成一個團隊才能進行,這對合作與分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難度問題。越高級的虛擬物品,獲得的難度越大。通常在初級階段,需要25人(甚至更多)數天甚至數月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務,獲得高級虛擬物品。它如此之難,以至于世界各地用戶組成專業組織,爭奪首次完成任務的榮譽。如果成功,就有可能獲得廣告費用及其他贊助。因此,無論初期或是中后期,高級虛擬物品都是稀缺的。其二,概率問題。通常高級虛擬物品的出現有一定概率,即使完成任務仍不一定能夠獲得,必須多次嘗試。因此,要獲得自己需要的高級虛擬物品,每次都只能面對一個獨立的概率,極有可能努力數月甚至經年都無法獲得。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了高級虛擬物品的稀缺性和現實經濟生活中一樣是常態。〔7〕

同時,這也是運營商的需要,因為用戶耗費的時間越長,他們獲得的收入越多。在這種情況下,“金團拍賣”形式就有產生的可能與必然。它的具體運作方式是將25個團隊成員分成“工作者”與“消費者”兩種(例如20個工作者與5個消費者),通常消費者人數較少且能力較差。當掉落高級虛擬物品后,由團隊的組織者進行拍賣,“消費者”中出價最高者獲得此物品。當所有物品拍賣完畢,由組織者將獲得的收入平均分配給“工作者”,某些有特殊貢獻的用戶亦可獲得補貼。通過這種形式,“消費者”可用貨幣購得原先無法交易的物品。如果此種平臺能夠穩定存在,并且由中國用戶擔任“工作者”為美國“消費者”提供服務,那么在一個娛樂平臺中,一些原本低端的勞動力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獲取外匯。一些專業工作室已在從事這類工作。這也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即通過特定平臺輸出勞動力?!敖饒F拍賣”是微型服務外包的形式之一,主要適合大型虛擬主題世界。微型服務外包的另一種主要形式為“代練”。20世紀后30年,以信息技術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等服務外包為代表的服務業轉移蓬勃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和產業轉移趨勢?!?〕

通過中介組織,中國的玩家可以代替或協助國外虛擬世界用戶完成特定任務或實現特定目標,從而獲取收入。與“金團拍賣”不同,代練通常不需要大量工作者一起合作。代練的形式是從RMT中分離的,并且代表了基于虛擬世界的微型服務外包的發展趨勢。最初很多從業人員是以各種形式在網絡游戲中獲取虛擬貨幣,出售給采購者或者交給中介網站代售。由于壁壘較低,且從業人員不斷增多,人均收入逐漸下降。因此,其中部分水平較高者就分離出來,開始從事代練工作。代練對技術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具備相當的壁壘,因此收入較高。“代練”的行為產生很早,但早期規模極小。直到從網絡游戲虛擬貨幣交易中分離出部分從業人員從事這一工作,才使其具備一定規模,成為值得關注的經濟現象。遺憾的是,至今學界尚未賦予這種形式準確的定義或名稱。中國與墨西哥是早期網絡游戲虛擬貨幣的主要出口國,墨西哥主要針對北美市場,而中國則兼顧北美、歐洲及韓國市場。目前,各種虛擬世界收益模式在中國國內基本都存在,但是對于中國而言,跨區的、間接收益模式更具優勢與意義。從經濟學角度講,中國與國外服務器是自然分割的市場,對于數量既定的服務提供者整體而言,在兩個市場中邊際收益相等是均衡的結果。然而從非官方數據來看,兩個市場中的價格仍具有較大差額。〔9〕

這是多種壁壘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也說明基于虛擬世界的國際服務貿易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經過多年的超常規發展,網絡游戲產業的發展在逐步減速。在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兩種路徑可供選擇:開拓國外市場和創新收益模式。只有及時轉移中心,將虛擬世界經濟的發展作為一個戰略目標才是我們最適合的選擇。不但可以利用中國現有資源,轉化成我們新的比較優勢,而且可以在未來的重要領域取得主導權。

三、發展前景

篇2

虛擬資本是馬克思提出來的,對此人們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為什么和怎樣成為虛擬資本,則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馬克思經濟學中的虛擬資本論,必須考察其思維邏輯。

1.虛擬資本想象論。在馬克思以前,法國古典學派經濟學家西斯蒙第曾提出過“想象的資本”這一概念,他說:“國家有息證券不過是一種想象的資本,它代表有來償還國債的一部分年收入。與此相等的一筆資本已經消耗掉了;它是國債的分母,但國家有息證券所代表的并不是這筆資本,因為這筆資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財富必然會由產業勞動產生;而在這個財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預先指定給那些曾經貸出這個被消耗的財富的人;這個部分是用課稅的方法從生產這些財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給國家債權人的。并且人們根據本國通行的資本和利息的比率,設想一個想象的資本,這個資本的大小和能產生債權人應得年利的那個資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頁,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頁】。這樣的論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來,國債之所以是“想象的資本”,是因為“與此相等的資本已經消耗掉了”。而以后通過發行國家有息債券,以利息的形式,償付給國家的債權人,只不過是以征稅的形式,從創造的社會財富中取走的一部分,這部分的多少取決于“本國通行的資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說“設想一個想象的資本”額度,使“這個資本的大小和能產生債權人應得年利的那個資本相等”??梢?“想象的資本”,是由于國債不代表資本而產生的,但為了從財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對國家債權人付息,又不得不“設想一個想象的資本”。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曾用過“幻想的虛擬的資本”這一概念,他也是從給國家的貸款“本來不是作為資本耗費的,不是作為資本投入”的這一角度闡述的,由于不是作為資本耗費的、不是作為資本投入的,因而這種貸款作為資本已經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國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資本,看成是幻想的虛擬的資本”。如果僅從這一點來觀察,則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西斯蒙第的這一學說,但需要提出的是,馬克思的論述比西斯蒙第前進了一大步:(1)假定“債權人不能要求債務人解除契約,而只能賣掉他的債權,即他的所有權證券。”這樣的假定,意味著政府只付息,不還本,國債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賣掉。(2)假定國債能在市場上賣掉,“一旦債券賣不出去,這個資本的假象就會消失”。(3)指出了“不管這種交易反復進行多少次,國債的資本仍然是純粹的虛擬資本”。馬克思的論述表明:國債作為“虛擬資本”是對投資者即購買國債者而言,因為購買國債的人把它的投入當作對國家的貸款,即當作生息資本來看待,而出賣國債的政府又不把它當作資本來運用。

馬克思考察國債是虛擬資本以后,進一步考察股票。他認為:股票是信用制度創造的聯合的資本,這種資本的價值也純粹是幻想的。為什么是幻想的?他們分析的邏輯是:(1)股票本來是代表資本的所有權證書,代表的是現實的在企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代表的是股東預付的貨幣額,但具有雙重的存在:一次是作為所有權證書即股票的資本價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為這是企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的存在。作為所有權證書產生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的所有權;作為實際已經投入的資本創造并實現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資本具有雙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說,既然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就不能作為職能資本。(2)怎樣解決這一矛盾呢?馬克思認為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讓股票在市場上買賣,“A可以把這個證券賣給B,B可以把它賣給C,這樣的交易并不會改變事情的本質?!薄劲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頁】也就是說,通過交易使賣者把它的證券轉化為資本,使買者取得預期可得剩余價值的證書,體現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的存在。(3)既然要讓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在市場上買賣,其資本價值如何確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虛擬資本的又一邏輯起點。馬克思認為,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的價值與它代表的現實的職能資本的價值變動無關,而與它的收益大小有關,收益的大小怎么體現股票的價值,也就是把收益資本化。進一步說,也就是以現有市場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資帶來的,“假定一張股票的名義價值即股票原來代表的投資額是100鎊,又假定企業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利息率是5%時,這張股票的市場價值就會提高到200鎊,因為這張股票按5%的利息率資本化,現在已經代表200鎊的虛擬資本。用200鎊購買這張股票的人,會由這個投資得到5%的收入?!薄劲凇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頁】這樣的假定表明:股票的價值也就是它在市場上買賣的價格,始終是資本化的收益,而資本化的尺度是“現有利息率”,換句話說,股票的價值是按現有利息率計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資本。為什么是“幻想的資本”,因為股票的價值不是由現實收入決定的,而是由預期得到的收入決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條件下,用200英鎊購買這張股票的人,會由這個投資得出5%的收入。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因為股票的價值除了決定于收益的大小外,還決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機等。

從馬克思考察股票為什么是虛擬資本的思維邏輯,我們能發現,股票之所以成為虛擬資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買賣。從股票不能作為職能資本與所有權資本的雙重性存在,導出股票必須買賣才能體現它作為所有權資本的存在,再從買賣的價值確定,導出虛擬資本。股票作為虛擬資本體現在收益的資本化上,其資本化以現有的利息率和未來的收益為尺度。股票作為虛擬資本與國債作為虛擬資本不同,前者含有實現預期的價值的含義,而后者沒有這一層意思,因為國債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證的。

2.虛擬資本制造論。除馬克思考察國債和股票具有虛擬資本的性質外,恩格斯還指出商業匯票也具有虛擬資本的性質。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在商業信用中商品的買賣,其貸款的清算,能夠通過商業匯票來進行,商業匯票是企業開出的定期支付的憑據。如果開出的匯票時間間隔過長,得到匯票的企業家就可以把匯票拿到銀行去貼現,以期獲得貨幣資本。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指出,“在東印度貿易上,人們已經不再是因為購買了商品而開出匯票,而是為了能夠開出可以貼現、可以換成現錢的匯票而購買商品”。①意思是:人們不是為了支付而開出匯票,開出匯票是為了貼現,獲得資金。恩格斯認為,這是一種“創造虛擬資本的方法”,這種方法存在的基礎是因為存在著漫長的商品運輸時間,如果商品運輸時間縮短了,這種制造虛擬資本的方法便喪失了基礎。也就是說,由于商品運輸時間過長,買者難以在短期內收到賣者發的貨,賣者也難以在短期內收到買者支付的貨款,因而才具有開出匯票并以匯票向銀行貼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運輸時間縮短了,這種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開出匯票并把匯票貼現看成是“制造虛擬資本”,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個以商業匯票代替貨幣資本作為貨幣來支付;二是將商業匯票向銀行貼現提前獲得貨幣資本。前者,是商業信用取代銀行信用,后者,是銀行信用取代商業信用。前一個取代節約了社會貨幣資本,后一個取代,新增了社會貨幣資本,可見,恩格斯論述的因開出商業匯票和商業匯票貼現而制造的虛資本,有節約和新增社會貨幣資本的意思。恩格斯從這個意義上考察虛擬資本與馬克思考察國債是虛擬資本不同:國債之所以是虛擬資本是因為它本身不作為資本而存在,但又要設想出一個資本額度去付息;也與馬克思考察股票是虛擬資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為虛擬資本,其價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開出商業匯票和商業匯票貼現“制造”的虛擬資本,其價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為一般說來它們的發生都是以貿易為基礎(當然在貿易上也會存在著欺詐)。

3.虛擬資本派生論。繼恩格斯考察開出商業匯票和商業匯票貼現“制造虛擬資本”以后,馬克思指出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是純粹虛擬的,這是因為:(1)銀行家資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證券上,這部分資本不在銀行的實際業務中發揮資本的職能,而是作為準備金看待,其中包括國債、股票、匯票以及土地抵押證等。國債是對收益的可靠支取憑證,股票是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應當說與利率相關,都是有息證券,而匯票對開出和收取匯票的人來說,雖然不是有息證券,但對貼現者(即銀行)來說,也是有息證券,也與利率相關,貼現要權衡當時利息率的高低。既然與利息率相關,而且利息率是變動的,那么它們的資本的價值就不以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進一步說“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并不代表資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雹谒?這里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首先是指他擁有的作為準備金看待的資本價值即取得收益的權利的不確定(不斷變動的)而言。其次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就銀行家的資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是代表公眾在他那里存入的資本而言。第三,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還是就“有各種方式使用同一資本,甚至同一債權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現”而言,因為,在這種狀況下,一切資本好象都會增加一倍,有時甚至增加兩倍。對此,馬克思引用了亞當·斯密的論述加以印證,斯密說:“即使在貨幣借貸上,貨幣也似乎只是一種憑證,依靠這種憑證,使某個所有者不使用的資本從一個人手里轉到另一個人手里。這種資本,同作為資本轉移工具的貨幣額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貨幣可以連續用來進行許多次的借貸,正象可以用來進行許多次的購買一樣?!雹垴R克思引用斯密的論述旨在說明:(1)對出賣商品的人來說,貨幣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轉化形式,即實現的價值,但在每一個價值都表現為資本價值的今天,如果出賣商品的人不是將貨幣作為購買而是將它貸出,則這樣的貨幣就是作為資本價值的存在。(2)貨幣在貸出者手中作為資本價值的存在能夠由一個人手里轉移到另一個人手里,這種轉移是代表一個資本,還是代表多個資本,“取決于它有多少次作為不同商品資本的價值形式執行職能?!币簿褪钦f要看它實現了多少次商品資本的價值。(3)由于商品資本的價值實現為貨幣后能夠用于借貸,而且借入的貨幣又能夠用于購買,所以同一個貨幣在實現許多次購買的同時,在借貸中又先后代表著各個資本。(4)貨幣在借貸中,先后代表著資本,使一切資本好象都會增加一倍,甚至增加兩倍,其實這只不過是同一資本在不同人手里轉移。所以,馬克思所謂的銀行家里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包含著同一資本在不同人手里轉移,從而使一切資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發行銀行而言,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就缺乏黃金保證發行的那一部分銀行券。由此發行的這一部分銀行券之所以是虛擬資本就在于銀行家能夠通過發行銀行券擴大貼現,貼現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貼現的銀行券是銀行家的生息資本,只不過由于發行的這一部分銀行券缺乏價值保證即黃金保證,所以是虛擬的。綜述以上四個方面考察銀行家的資本絕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內容,能夠發現虛擬資本,既反映在銀行家的非實際業務中,如保存的準備金中,又反映在銀行家的實際業務中,如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中,同時表明,銀行家的虛擬資本既在職能資本中存在,又在非職能資本中存在。

4.虛擬資本的相對論?!疤摂M”的德文fiktiv有兩個含義:(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來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實的,如:描述一個虛擬、虛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裝的、假裝的、模糊的”。在德文中,與“虛擬”對應的詞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現實的、事實上的。所以,我們能夠確定,馬克思指出的虛擬資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對真實資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實資本是指“已投資于企業,并在企業中發揮作用的資本,或由股東支出的,用于企業中起資本作用的貨幣”(《資本論》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頁)。相對而言,沒有投資于企業,不在企業中發揮作用的資本,都可以認為是“虛擬資本”。貨幣資本也是貨幣,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投資于企業,不在企業中發揮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貨幣,都是虛擬資本。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沒有作出這樣籠統的概括,而是針對具體的問題,從具體到抽象,從不同視角,考察“虛擬資本”??梢婑R克思研究資本問題總是相對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們設定在什么條件下,確認某一事物是真實的,那么,離開了設定的條件,就能夠確認某一事物是虛擬的。這是認識論上的辯證法。

二、考察虛擬經濟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考察虛擬資本時,運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虛擬資本”、“幻想資本”、“幻想的虛擬的資本”、“虛擬的貨幣資本”、“這種‘貨幣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等,應當說不同的概念有著不同的含義,表達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國,人們在考察虛擬經濟時,總是把不同的概念攪在一起,混為一談,比如把虛擬資本等同于有價證券把虛擬經濟等同于虛擬資本、網絡經濟、泡沫經濟等。由于概念不清,討論問題時,往往對不上口徑。如果細致地思考則:

1.虛擬資本不完全等同于有價證券。評介馬克思恩格斯考察虛擬資本的思維邏輯,我們能夠發現虛擬資本存在的形式有:國債、股票、匯票、缺乏價值保證的銀行券等。它們作為虛擬資本的物質載體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有價證券,有價證券作為虛擬資本的載體,相對職能資本來說,有以下特點:(1)它不是勞動生產物,本身沒有凝結價值。(2)它不能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不是職能資本。(3)職能資本是現實的資本,它的市場價值即是它的價格一般取決于現實的市場評價,而有價證券是非職能資本,因而也是非現實資本,它的市場價值即它的價格,一般不完全取決于現實的市場評價,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預期。(4)它不是價值符號,而是價值收益索取的證明書。價值符號是價值實體的代表,它能兌換,但不能增值。而價值收益索取證明書,一般不能與價值實體對換,而尋求增值。有價證券的特點表明:虛擬資本只不過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權證書。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表現在不斷變動的有價證券所代表的資本價值上,所以把有價證券稱作虛擬資本。由此,我們能夠說虛擬資本是其價值不確定的生息貨幣資本。生息貨幣資本與貨幣資本不同:貨幣資本與商品資本、生產資本相聯系,是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存在的一種形式,是一種過渡的資本形式,而生息貨幣資本與商品資本,生產資本沒有直接的聯系,不是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存在的一種形式,更不是一種資本的過渡形式。生息貨幣資本與信用制度、利息相聯系。

有價證券是虛擬資本的載體,但不能說虛擬資本都反映為有價證券。從上述馬克思、恩格斯考察虛擬資本的思維邏輯中,我們能夠發現,他們從多種角度,在不同的意義上定義了虛擬資本。概括地說,馬克思從國債運用的非資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資本設想,表明國債是虛擬資本;從股票市場價值取決于股票收益資本化,表明股票是虛擬資本;恩格斯從商業信用取代銀行信用,銀行信用又取代商業信用,指出開出匯票和匯票貼現制造虛擬資本;馬克思從銀行保持的準備金不代表資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其價值是不確定的意義上,指出了銀行家資本的構成大部分是虛擬資本。如果說上述虛擬資本都因以有價值證券作為載體,因而與有價證券有關,則馬克思指出的銀行家的資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資本,以及同一資本在不同人手里轉移使得一切資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虛擬資本的論述,就不純粹以有價證券作為載體,而是以所有權的歸屬和轉移作為載體??梢?馬克思所指出虛擬資本的含義,既包括著有價證券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也包含著所有權歸屬的不確定性,前者以有價證券作為載體,后者以運用資本的權利作為載體。

2.虛擬經濟不完全等同于虛擬資本。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為了表達新生事物,人們引進了“虛擬”這一概念,如虛擬工廠(virtualfactory)、虛擬辦公室(virtualoffice)、虛擬銀行(virtualbank)、虛擬大學(virtualuniversity)等。在這里virtual沒有虛假、虛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實實際的而不是名義上的狀態(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說事物的現實狀態與它自身的過去傳統的名義狀態相分離。如果我們把這種狀態分離用哲學的“異化”來表達,則虛擬是對事物狀態異化的理論概括,虛擬經濟也就是對經濟事物狀態異化的概括。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有載體異化的經濟活動,如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網上為顧客提供信息,讓顧客選擇,提供商品,送貨上門,一般人稱為“虛擬企業”,虛擬企業與實體企業相比有它們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滿足顧客需求,但有它們的個性,沒有可供觀感的商品,沒有可容納顧客的營業場所等,所以,載體異化了。虛擬資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稱為載體異化的虛擬經濟(因為它的載體是表現為所有權資本的有價證券,而不是職能資本的產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稱為功能異化的虛擬經濟,股票之所以稱為虛擬資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價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夠作為商品在市場上買賣,通過買賣實現增值,這就說它能夠作為商品在市場上買賣,實現價值增值,賦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異化的虛擬經濟外,還有形式異化的虛擬經濟,如一種權利派生或轉化為另一種權利,如銀行資產證券化和期權等。這種狀況表明:虛擬經濟能夠有多種活動或狀態存在,如果以貨幣來計量這種活動的價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則以貨幣計量的價值便成為虛擬資本,可以說虛擬資本是人們從事的實體經濟以外的,以一定的價值求得價值增值的活動。這表明,虛擬經濟中包括著虛擬資本,但虛擬經濟不完全等于虛擬資本,二者涵蓋的內容是有差別的。

3.虛擬經濟不同于網絡經濟。網絡是一個系統,網絡經濟是通過系統提供信息的一種經濟活動。網絡經濟的存在為虛擬經濟的產生、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如果從網絡的客觀存在來說,它不是虛擬的,而是實在的,比如IT產業,它是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體經濟而非虛擬經濟。但如果以網絡為條件構建電子商務活動,形成虛擬企業,則網絡產生的活動又成為虛擬經濟。問題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說從什么意義上講,它是虛擬的或非虛擬的。

4.虛擬經濟不同于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轉瞬即逝的一種經濟現象。這種經濟現象一般通過市場價格的急劇上升又急劇下跌表現出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人為的操縱、人們預期的失誤等。這種現象的存在有別于經濟周期正常的波動。經濟周期正常波動受客觀因素制約,時間較長,呈現著階段性;泡沫經濟的波動是非正常的、受主觀因素制約、時間較短、不呈現階段性。泡沫經濟除了反映在市場價格的波動中外,還會反映在其他領域,如虛報產值、虛報GDP等。前者可稱為價格泡沫,后者可稱為產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見泡沫經濟有多種表現形式。在虛擬經濟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經濟,但不能說必然存在泡沫經濟。這就是說虛擬經濟中還會不存在泡沫。所以虛擬經濟不等于泡沫經濟。而且泡沫經濟不等于價格泡沫。這就是說泡沫經濟不一定反映為價格過度上漲。

5.泡沫經濟不同于經濟泡沫。經濟泡沫是指經濟增長的狀況中存在著泡沫,如價格泡沫、產值泡沫等。在經濟增長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從一這意義上說是正常的。經濟泡沫進一步發展,可能成為泡沫經濟??梢哉f從經濟泡沫到泡沫經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泡沫經濟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經濟。

三、當代值得關注的虛擬經濟

人們在考察虛擬經濟時,多注重有價證券的市場特別是股票的上市流通,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當代經濟金融化的趨勢下,更值得我們關注的虛擬經濟,應當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電子貨幣和網絡銀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礎上派生的。如果說原本金融商品是銀行借貸契約、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業債券,則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們的基礎上派生的金融資產證券、股票及債券期貨和期權。衍生金融商品相對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個性。最重要的個性是與實體經濟過程的聯系不同,從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是實體資本的副本,與個別經濟過程密切相關,其增值能力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的業績和回報。但這一點,國債卻不同:國債的增值能力不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的業績和回報,而取決于政府的還本付息能力。政府的還本付息能力取決于國家的財政收入,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而與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相關。如果我們把其增值能力與個別經濟過程密切相關的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稱為第1類虛擬資本,則我們能夠把其增值能力與個別經濟過程不密切相關,而與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國債,稱為第2類虛擬資本。

按馬克思虛擬資本的相對論,沒有投資于實體經濟企業,不在實體經濟企業中發揮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貨幣都是虛擬資本,則銀行借貸的貨幣資本也應列入虛擬資本之列,銀行借貸活動也是虛擬經濟活動。銀行借貸活動關系的載體是借貸契約,借貸契約與實體經濟活動過程密切相關,因而其增值能力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但銀行作為“存款者的集中和貸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而取決于社會經濟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虛擬資本的銀行借貸資本,處于第1類虛擬資本和第2類虛擬資本之間,可稱作準第2類虛擬資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類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礎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資產證券,便產生于銀行貸款資產證券化。貸款資產證券化使得債權債務關系起了變化:證券化以前,銀行與借款人的債權債務關系是雙向的、個別的。證券化以后,銀行把債權轉讓給金融資產證券的購買者,使得債權債務關系集合化和社會化,也就是說,債權人是廣大的金融資產證券的購買者,債務人不是個別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這樣,證券化資產的增值能力,不取決于個別借款人的經濟狀況,而取決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資產證券與個別經濟過程的關系不直接。由此我們把它稱作第4類虛擬資本。

股票、債券的期貨、期權交易,其對象是期貨、期權合同,由于買進與賣出的合同能夠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時實地結算、交割某一種金融資產,所以,絕大多數交易者不必在實際結算時,真正擁有這種商品,只是根據其價格的漲落支付差額。其增值能力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心理預期,可以說這類交易完全與實體經濟過程無關,由此我們能夠把這一類交易活動稱作第5類虛擬資本。把虛擬資本從而虛擬經濟作以上的劃分,表明在當代,虛擬經濟活動有相當一部分,獨立于實體經濟過程。影響虛擬經濟活動的因素有別于影響實體經濟活動的因素。虛擬經濟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律。

2.電子貨幣的興起,對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1)電子貨幣的出現,改變著消費者與企業家之間的交換方式。網上購物,電子交易能夠完全取代支票和現金。但在這里需要權威機構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銀行,它們是能夠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電子貨幣的出現改變著人們儲蓄與投資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夠在家通過電腦儲蓄和投資,并獲取大量的金融產品變動的信息,可以通過四通八達的網絡去希望去的交易場所。(3)電子貨幣的出現,使90%以上的財富在電腦網絡里從一個賬戶轉到另一個賬戶并大大提高創造和追逐財富的速度。有人說,這個速度相對于20年前大約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說,流通中的貨幣相對于中央銀行的真實儲備,從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貨幣電子化,不僅能節約資金給付、交換的時間,而且能從優選擇資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夠在最佳的時刻上選擇最優的利率和匯率。

3.網絡銀行的出現是上個世紀90年代金融領域中的一件大事,網絡銀行又稱虛擬銀行,是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察虛擬經濟不能不關注網絡銀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網絡銀行“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國誕生。這家銀行沒有地址,只有網址,營業廳就是主頁畫面,所有交易都通過互聯網進行,員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達1400萬美元,估計1999年存款金額達4億美元。在美國,已經有400家金融機構推出了網絡業務。據調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聯網的電子銀行業務,帶來的利潤占所有銀行利潤的30%。網絡銀行的出現對經濟的影響是:(1)在網絡銀行的世界里,銀行的規模不能再以分行數、人員數去衡量。(2)在網絡銀行的世界里,各銀行的金融產品一目了然,客戶很容易挑選出最有利的產品,銀行很難再靠單純的存放款業務生存,而必須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資理財業務。(3)不論是實體銀行還是虛擬銀行,當前都處于一個以客戶為導向的金融時代,設計出高附加值、個人特色強的金融產品是銀行經營的核心所在。個人只要在網絡銀行上留下姓名、年齡、職業、家庭等資料,只要用鼠標回答薪金所得、不動產狀況,電腦就可以自動評估信用等級。中國臺灣玉山銀行開辦了個人貸款業務,只要信用評級在60分以上,就可獲得60萬元以下貸款。(4)網絡銀行對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標準,不僅需要銀行家,而且需要經濟學家、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們能設計模型,預測發展趨勢,成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覺者。當然,網絡銀行的發展也要受到制度環境、投入成本、運作條件和法律保障等約束,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理念的更新,網絡銀行在虛擬經濟中的地位將與時俱進。

虛擬經濟源于經濟主體又超越原經濟主體,擴展了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縮短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時間,改變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觀、信息掌握、資源配置以及運作方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李曉西、楊琳,2000:《虛擬經濟、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財貿經濟》第6期。

劉立達,2000:《論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金融研究報告》第11期。

劉駿民,1996:《論西方國家虛擬資本的新發展》,《經濟學動態》第12期。

篇3

馬克思考察國債是虛擬資本以后,進一步考察股票。他認為:股票是信用制度創造的聯合的資本,這種資本的價值也純粹是幻想的。為什么是幻想的?他們分析的邏輯是:(1)股票本來是代表資本的所有權證書,代表的是現實的在企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代表的是股東預付的貨幣額,但具有雙重的存在:一次是作為所有權證書即股票的資本價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為這是企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的存在。作為所有權證書產生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的所有權;作為實際已經投入的資本創造并實現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資本具有雙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說,既然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就不能作為職能資本。(2)怎樣解決這一矛盾呢?馬克思認為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讓股票在市場上買賣,“A可以把這個證券賣給B,B可以把它賣給C,這樣的交易并不會改變事情的本質?!薄劲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頁】也就是說,通過交易使賣者把它的證券轉化為資本,使買者取得預期可得剩余價值的證書,體現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的存在。(3)既然要讓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在市場上買賣,其資本價值如何確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虛擬資本的又一邏輯起點。馬克思認為,股票作為所有權資本的價值與它代表的現實的職能資本的價值變動無關,而與它的收益大小有關,收益的大小怎么體現股票的價值,也就是把收益資本化。進一步說,也就是以現有市場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資帶來的,“假定一張股票的名義價值即股票原來代表的投資額是100鎊,又假定企業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利息率是5%時,這張股票的市場價值就會提高到200鎊,因為這張股票按5%的利息率資本化,現在已經代表200鎊的虛擬資本。用200鎊購買這張股票的人,會由這個投資得到5%的收入?!薄劲凇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頁】這樣的假定表明:股票的價值也就是它在市場上買賣的價格,始終是資本化的收益,而資本化的尺度是“現有利息率”,換句話說,股票的價值是按現有利息率計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資本。為什么是“幻想的資本”,因為股票的價值不是由現實收入決定的,而是由預期得到的收入決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條件下,用200英鎊購買這張股票的人,會由這個投資得出5%的收入。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因為股票的價值除了決定于收益的大小外,還決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機等。

從馬克思考察股票為什么是虛擬資本的思維邏輯,我們能發現,股票之所以成為虛擬資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買賣。從股票不能作為職能資本與所有權資本的雙重性存在,導出股票必須買賣才能體現它作為所有權資本的存在,再從買賣的價值確定,導出虛擬資本。股票作為虛擬資本體現在收益的資本化上,其資本化以現有的利息率和未來的收益為尺度。股票作為虛擬資本與國債作為虛擬資本不同,前者含有實現預期的價值的含義,而后者沒有這一層意思,因為國債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證的。

2.虛擬資本制造論。除馬克思考察國債和股票具有虛擬資本的性質外,恩格斯還指出商業匯票也具有虛擬資本的性質。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在商業信用中商品的買賣,其貸款的清算,能夠通過商業匯票來進行,商業匯票是企業開出的定期支付的憑據。如果開出的匯票時間間隔過長,得到匯票的企業家就可以把匯票拿到銀行去貼現,以期獲得貨幣資本。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指出,“在東印度貿易上,人們已經不再是因為購買了商品而開出匯票,而是為了能夠開出可以貼現、可以換成現錢的匯票而購買商品”。①意思是:人們不是為了支付而開出匯票,開出匯票是為了貼現,獲得資金。恩格斯認為,這是一種“創造虛擬資本的方法”,這種方法存在的基礎是因為存在著漫長的商品運輸時間,如果商品運輸時間縮短了,這種制造虛擬資本的方法便喪失了基礎。也就是說,由于商品運輸時間過長,買者難以在短期內收到賣者發的貨,賣者也難以在短期內收到買者支付的貨款,因而才具有開出匯票并以匯票向銀行貼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運輸時間縮短了,這種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開出匯票并把匯票貼現看成是“制造虛擬資本”,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個以商業匯票代替貨幣資本作為貨幣來支付;二是將商業匯票向銀行貼現提前獲得貨幣資本。前者,是商業信用取代銀行信用,后者,是銀行信用取代商業信用。前一個取代節約了社會貨幣資本,后一個取代,新增了

社會貨幣資本,可見,恩格斯論述的因開出商業匯票和商業匯票貼現而制造的虛資本,有節約和新增社會貨幣資本的意思。恩格斯從這個意義上考察虛擬資本與馬克思考察國債是虛擬資本不同:國債之所以是虛擬資本是因為它本身不作為資本而存在,但又要設想出一個資本額度去付息;也與馬克思考察股票是虛擬資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為虛擬資本,其價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開出商業匯票和商業匯票貼現“制造”的虛擬資本,其價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為一般說來它們的發生都是以貿易為基礎(當然在貿易上也會存在著欺詐)。

3.虛擬資本派生論。繼恩格斯考察開出商業匯票和商業匯票貼現“制造虛擬資本”以后,馬克思指出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是純粹虛擬的,這是因為:(1)銀行家資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證券上,這部分資本不在銀行的實際業務中發揮資本的職能,而是作為準備金看待,其中包括國債、股票、匯票以及土地抵押證等。國債是對收益的可靠支取憑證,股票是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應當說與利率相關,都是有息證券,而匯票對開出和收取匯票的人來說,雖然不是有息證券,但對貼現者(即銀行)來說,也是有息證券,也與利率相關,貼現要權衡當時利息率的高低。既然與利息率相關,而且利息率是變動的,那么它們的資本的價值就不以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進一步說“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并不代表資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雹谒?這里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首先是指他擁有的作為準備金看待的資本價值即取得收益的權利的不確定(不斷變動的)而言。其次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就銀行家的資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是代表公眾在他那里存入的資本而言。第三,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還是就“有各種方式使用同一資本,甚至同一債權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現”而言,因為,在這種狀況下,一切資本好象都會增加一倍,有時甚至增加兩倍。對此,馬克思引用了亞當·斯密的論述加以印證,斯密說:“即使在貨幣借貸上,貨幣也似乎只是一種憑證,依靠這種憑證,使某個所有者不使用的資本從一個人手里轉到另一個人手里。這種資本,同作為資本轉移工具的貨幣額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貨幣可以連續用來進行許多次的借貸,正象可以用來進行許多次的購買一樣。”③馬克思引用斯密的論述旨在說明:(1)對出賣商品的人來說,貨幣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轉化形式,即實現的價值,但在每一個價值都表現為資本價值的今天,如果出賣商品的人不是將貨幣作為購買而是將它貸出,則這樣的貨幣就是作為資本價值的存在。(2)貨幣在貸出者手中作為資本價值的存在能夠由一個人手里轉移到另一個人手里,這種轉移是代表一個資本,還是代表多個資本,“取決于它有多少次作為不同商品資本的價值形式執行職能。”也就是說要看它實現了多少次商品資本的價值。(3)由于商品資本的價值實現為貨幣后能夠用于借貸,而且借入的貨幣又能夠用于購買,所以同一個貨幣在實現許多次購買的同時,在借貸中又先后代表著各個資本。(4)貨幣在借貸中,先后代表著資本,使一切資本好象都會增加一倍,甚至增加兩倍,其實這只不過是同一資本在不同人手里轉移。所以,馬克思所謂的銀行家里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包含著同一資本在不同人手里轉移,從而使一切資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發行銀行而言,所謂的“銀行家的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就缺乏黃金保證發行的那一部分銀行券。由此發行的這一部分銀行券之所以是虛擬資本就在于銀行家能夠通過發行銀行券擴大貼現,貼現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貼現的銀行券是銀行家的生息資本,只不過由于發行的這一部分銀行券缺乏價值保證即黃金保證,所以是虛擬的。綜述以上四個方面考察銀行家的資本絕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內容,能夠發現虛擬資本,既反映在銀行家的非實際業務中,如保存的準備金中,又反映在銀行家的實際業務中,如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中,同時表明,銀行家的虛擬資本既在職能資本中存在,又在非職能資本中存在。

4.虛擬資本的相對論?!疤摂M”的德文fiktiv有兩個含義:(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來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實的,如:描述一個虛擬、虛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裝的、假裝的、模糊的”。在德文中,與“虛擬”對應的詞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現實的、事實上的。所以,我們能夠確定,馬克思指出的虛擬資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對真實資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實資本是指“已投資于企業,并在企業中發揮作用的資本,或由股東支出的,用于企業中起資本作用的貨幣”(《資本論》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頁)。相對而言,沒有投資于企業,不在企業中發揮作用的資本,都可以認為是“虛擬資本”。貨幣資本也是貨幣,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投資于企業,不在企業中發揮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貨幣,都是虛擬資本。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沒有作出這樣籠統的概括,而是針對具體的問題,從具體到抽象,從不同視角,考察“虛擬資本”。可見馬克思研究資本問題總是相對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們設定在什么條件下,確認某一事物是真實的,那么,離開了設定的條件,就能夠確認某一事物是虛擬的。這是認識論上的辯證法。

二、考察虛擬經濟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考察虛擬資本時,運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虛擬資本”、“幻想資本”、“幻想的虛擬的資本”、“虛擬的貨幣資本”、“這種‘貨幣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等,應當說不同的概念有著不同的含義,表達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國,人們在考察虛擬經濟時,總是把不同的概念攪在一起,混為一談,比如把虛擬資本等同于有價證券把虛擬經濟等同于虛擬資本、網絡經濟、泡沫經濟等。由于概念不清,討論問題時,往往對不上口徑。如果細致地思考則:

1.虛擬資本不完全等同于有價證券。評介馬克思恩格斯考察虛擬資本的思維邏輯,我們能夠發現虛擬資本存在的形式有:國債、股票、匯票、缺乏價值保證的銀行券等。它們作為虛擬資本的物質載體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有價證券,有價證券作為虛擬資本的載體,相對職能資本來說,有以下特點:(1)它不是勞動生產物,本身沒有凝結價值。(2)它不能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不是職能資本。(3)職能資本是現實的資本,它的市場價值即是它的價格一般取決于現實的市場評價,而有價證券是非職能資本,因而也是非現實資本,它的市場價值即它的價格,一般不完全取決于現實的市場評價,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預期。(4)它不是價值符號,而是價值收益索取的證明書。價值符號是價值實體的代表,它能兌換,但不能增值。而價值收益索取證明書,一般不能與價值實體對換,而尋求增值。有價證券的特點表明:虛擬資本只不過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權證書。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表現在不斷變動的有價證券所代表的資本價值上,所以把有價證券稱作虛擬資本。由此,我們能夠說虛擬資本是其價值不確定的生息貨幣資本。生息貨幣資本與貨幣資本不同:貨幣資本與商品資本、生產資本相聯系,是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存在的一種形式,是一種過渡的資本形式,而生息貨幣資本與商品資本,生產資本沒有直接的聯系,不是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存在的一種形式,更不是一種資本的過渡形式。生息貨幣資本與信用制度、利息相聯系。

有價證券是虛擬資本的載體,但不能說虛擬資本都反映為有價證券。從上述馬克思、恩格斯考察虛擬資本的思維邏輯中,我們

能夠發現,他們從多種角度,在不同的意義上定義了虛擬資本。概括地說,馬克思從國債運用的非資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資本設想,表明國債是虛擬資本;從股票市場價值取決于股票收益資本化,表明股票是虛擬資本;恩格斯從商業信用取代銀行信用,銀行信用又取代商業信用,指出開出匯票和匯票貼現制造虛擬資本;馬克思從銀行保持的準備金不代表資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其價值是不確定的意義上,指出了銀行家資本的構成大部分是虛擬資本。如果說上述虛擬資本都因以有價值證券作為載體,因而與有價證券有關,則馬克思指出的銀行家的資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資本,以及同一資本在不同人手里轉移使得一切資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虛擬資本的論述,就不純粹以有價證券作為載體,而是以所有權的歸屬和轉移作為載體??梢?馬克思所指出虛擬資本的含義,既包括著有價證券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也包含著所有權歸屬的不確定性,前者以有價證券作為載體,后者以運用資本的權利作為載體。

2.虛擬經濟不完全等同于虛擬資本。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為了表達新生事物,人們引進了“虛擬”這一概念,如虛擬工廠(virtualfactory)、虛擬辦公室(virtualoffice)、虛擬銀行(virtualbank)、虛擬大學(virtualuniversity)等。在這里virtual沒有虛假、虛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實實際的而不是名義上的狀態(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說事物的現實狀態與它自身的過去傳統的名義狀態相分離。如果我們把這種狀態分離用哲學的“異化”來表達,則虛擬是對事物狀態異化的理論概括,虛擬經濟也就是對經濟事物狀態異化的概括。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有載體異化的經濟活動,如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網上為顧客提供信息,讓顧客選擇,提供商品,送貨上門,一般人稱為“虛擬企業”,虛擬企業與實體企業相比有它們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滿足顧客需求,但有它們的個性,沒有可供觀感的商品,沒有可容納顧客的營業場所等,所以,載體異化了。虛擬資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稱為載體異化的虛擬經濟(因為它的載體是表現為所有權資本的有價證券,而不是職能資本的產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稱為功能異化的虛擬經濟,股票之所以稱為虛擬資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價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夠作為商品在市場上買賣,通過買賣實現增值,這就說它能夠作為商品在市場上買賣,實現價值增值,賦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異化的虛擬經濟外,還有形式異化的虛擬經濟,如一種權利派生或轉化為另一種權利,如銀行資產證券化和期權等。這種狀況表明:虛擬經濟能夠有多種活動或狀態存在,如果以貨幣來計量這種活動的價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則以貨幣計量的價值便成為虛擬資本,可以說虛擬資本是人們從事的實體經濟以外的,以一定的價值求得價值增值的活動。這表明,虛擬經濟中包括著虛擬資本,但虛擬經濟不完全等于虛擬資本,二者涵蓋的內容是有差別的。

3.虛擬經濟不同于網絡經濟。網絡是一個系統,網絡經濟是通過系統提供信息的一種經濟活動。網絡經濟的存在為虛擬經濟的產生、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如果從網絡的客觀存在來說,它不是虛擬的,而是實在的,比如IT產業,它是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體經濟而非虛擬經濟。但如果以網絡為條件構建電子商務活動,形成虛擬企業,則網絡產生的活動又成為虛擬經濟。問題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說從什么意義上講,它是虛擬的或非虛擬的。

4.虛擬經濟不同于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轉瞬即逝的一種經濟現象。這種經濟現象一般通過市場價格的急劇上升又急劇下跌表現出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人為的操縱、人們預期的失誤等。這種現象的存在有別于經濟周期正常的波動。經濟周期正常波動受客觀因素制約,時間較長,呈現著階段性;泡沫經濟的波動是非正常的、受主觀因素制約、時間較短、不呈現階段性。泡沫經濟除了反映在市場價格的波動中外,還會反映在其他領域,如虛報產值、虛報GDP等。前者可稱為價格泡沫,后者可稱為產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見泡沫經濟有多種表現形式。在虛擬經濟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經濟,但不能說必然存在泡沫經濟。這就是說虛擬經濟中還會不存在泡沫。所以虛擬經濟不等于泡沫經濟。而且泡沫經濟不等于價格泡沫。這就是說泡沫經濟不一定反映為價格過度上漲。

5.泡沫經濟不同于經濟泡沫。經濟泡沫是指經濟增長的狀況中存在著泡沫,如價格泡沫、產值泡沫等。在經濟增長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從一這意義上說是正常的。經濟泡沫進一步發展,可能成為泡沫經濟。可以說從經濟泡沫到泡沫經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泡沫經濟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經濟。

三、當代值得關注的虛擬經濟

人們在考察虛擬經濟時,多注重有價證券的市場特別是股票的上市流通,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當代經濟金融化的趨勢下,更值得我們關注的虛擬經濟,應當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電子貨幣和網絡銀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礎上派生的。如果說原本金融商品是銀行借貸契約、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業債券,則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們的基礎上派生的金融資產證券、股票及債券期貨和期權。衍生金融商品相對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個性。最重要的個性是與實體經濟過程的聯系不同,從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是實體資本的副本,與個別經濟過程密切相關,其增值能力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的業績和回報。但這一點,國債卻不同:國債的增值能力不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的業績和回報,而取決于政府的還本付息能力。政府的還本付息能力取決于國家的財政收入,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而與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相關。如果我們把其增值能力與個別經濟過程密切相關的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稱為第1類虛擬資本,則我們能夠把其增值能力與個別經濟過程不密切相關,而與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國債,稱為第2類虛擬資本。

按馬克思虛擬資本的相對論,沒有投資于實體經濟企業,不在實體經濟企業中發揮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貨幣都是虛擬資本,則銀行借貸的貨幣資本也應列入虛擬資本之列,銀行借貸活動也是虛擬經濟活動。銀行借貸活動關系的載體是借貸契約,借貸契約與實體經濟活動過程密切相關,因而其增值能力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但銀行作為“存款者的集中和貸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決于個別經濟過程,而取決于社會經濟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虛擬資本的銀行借貸資本,處于第1類虛擬資本和第2類虛擬資本之間,可稱作準第2類虛擬資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類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礎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資產證券,便產生于銀行貸款資產證券化。貸款資產證券化使得債權債務關系起了變化:證券化以前,銀行與借款人的債權債務關系是雙向的、個別的。證券化以后,銀行把債權轉讓給金融資產證券的購買者,使得債權債務關系集合化和社會化,也就是說,債權人是廣大的金融資產證券的購買者,債務人不是個別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這樣,證券化資產的增值能力,不取決于個別借款人的經濟狀況,而取決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資產證券與個別經濟過程的關系不直接。由此我們把它稱作第4類虛擬資本。

股票、債券的期貨、期權交易,其對象是期貨、期權合同,由于買進與賣出的合同能夠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時實地結算、交割某一種金融資產,所以,絕大多數交易者不必在實際結算時,真正擁有這種商品,只是根據其價格的漲落支付差額。其增值能力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心理預期,可以說這類交易完全與實體經濟過程無關,由此我們能夠把這一類交易活動稱

作第5類虛擬資本。把虛擬資本從而虛擬經濟作以上的劃分,表明在當代,虛擬經濟活動有相當一部分,獨立于實體經濟過程。影響虛擬經濟活動的因素有別于影響實體經濟活動的因素。虛擬經濟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律。

2.電子貨幣的興起,對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1)電子貨幣的出現,改變著消費者與企業家之間的交換方式。網上購物,電子交易能夠完全取代支票和現金。但在這里需要權威機構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銀行,它們是能夠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電子貨幣的出現改變著人們儲蓄與投資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夠在家通過電腦儲蓄和投資,并獲取大量的金融產品變動的信息,可以通過四通八達的網絡去希望去的交易場所。(3)電子貨幣的出現,使90%以上的財富在電腦網絡里從一個賬戶轉到另一個賬戶并大大提高創造和追逐財富的速度。有人說,這個速度相對于20年前大約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說,流通中的貨幣相對于中央銀行的真實儲備,從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貨幣電子化,不僅能節約資金給付、交換的時間,而且能從優選擇資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夠在最佳的時刻上選擇最優的利率和匯率。

3.網絡銀行的出現是上個世紀90年代金融領域中的一件大事,網絡銀行又稱虛擬銀行,是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察虛擬經濟不能不關注網絡銀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網絡銀行“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國誕生。這家銀行沒有地址,只有網址,營業廳就是主頁畫面,所有交易都通過互聯網進行,員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達1400萬美元,估計1999年存款金額達4億美元。在美國,已經有400家金融機構推出了網絡業務。據調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聯網的電子銀行業務,帶來的利潤占所有銀行利潤的30%。網絡銀行的出現對經濟的影響是:(1)在網絡銀行的世界里,銀行的規模不能再以分行數、人員數去衡量。(2)在網絡銀行的世界里,各銀行的金融產品一目了然,客戶很容易挑選出最有利的產品,銀行很難再靠單純的存放款業務生存,而必須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資理財業務。(3)不論是實體銀行還是虛擬銀行,當前都處于一個以客戶為導向的金融時代,設計出高附加值、個人特色強的金融產品是銀行經營的核心所在。個人只要在網絡銀行上留下姓名、年齡、職業、家庭等資料,只要用鼠標回答薪金所得、不動產狀況,電腦就可以自動評估信用等級。中國臺灣玉山銀行開辦了個人貸款業務,只要信用評級在60分以上,就可獲得60萬元以下貸款。(4)網絡銀行對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標準,不僅需要銀行家,而且需要經濟學家、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們能設計模型,預測發展趨勢,成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覺者。當然,網絡銀行的發展也要受到制度環境、投入成本、運作條件和法律保障等約束,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理念的更新,網絡銀行在虛擬經濟中的地位將與時俱進。

虛擬經濟源于經濟主體又超越原經濟主體,擴展了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縮短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時間,改變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觀、信息掌握、資源配置以及運作方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李曉西、楊琳,2000:《虛擬經濟、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財貿經濟》第6期。

劉立達,2000:《論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金融研究報告》第11期。

劉駿民,1996:《論西方國家虛擬資本的新發展》,《經濟學動態》第12期。

張穎等,2001:《虛擬經濟研討會綜述》,《經濟學動態》第1期。

章鴻猷主編,1999:《最新英漢計算機詞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篇4

一、導論

在簡單的物品與勞務現貨交易的經濟體系中,不需要專門針對交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的定價和交易。一旦所交易的物品和勞務趨于復雜,或者交易的量較大,潛在的交易風險就需要專門的工具來管理,比如金屬貨幣自身重量的約束使得其在大規模交易中使用缺乏便捷性,因而出現了紙幣和票據;為了分擔冒險事業而出現的股權和股票;為了對沖商品價格變化的風險而出現的期權等等,這些關于現期或者跨期權利與未來收益風險的配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產品,進而演變成了被稱為虛擬經濟的金融體系。這一金融體系既包括最基本的信用工具,也包括不斷創新的各種衍生工具,我們可以將金融產品和金融體系的產生和演變過程稱為“實體經濟虛擬化”。即物品和勞務生產和交易本身是實體的,而由此衍生出來的關于權利和風險的金融交易則是虛擬的?;蛘哒f,金融系統作為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衍生物。

隨著交易技術的不斷發展,實體經濟虛擬化持續加快,虛擬經濟的規模已經不可小視。比如場外衍生工具,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和世界銀行的統計,2009年全世界的GDP是582282億美元,而截至2009年12月,未平倉的場外衍生工具總市值達到215420億美元。由于金融系統的日益壯大以及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愈發強烈,把金融系統當作虛擬經濟來研究已經成為一種理論上的熱潮。這些研究不僅探討了作為虛擬經濟的金融經濟自身的邊界及其運行規律,而且更加關注其與實體經濟問的互動。但現有這些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這一實體經濟虛擬化過程及其后果,而并沒有注意到新的趨勢的出現。很明顯,20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推廣,在極大地促進了實體經濟虛擬化活動的規模擴大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傳統經濟模式,新的經濟形態開始出現。人們在現實中的很多生產和交易活動都可以由互聯網上的活動來替代,比如網絡購物、網絡傳播、網絡游戲、網絡社區等等。新經濟的關鍵特征是現實世界的網絡化,傳統的現貨交易市場仍然存在,但越來越多的物品和勞務可以通過網絡直接交易,從而可以擺脫交易場所的地理和空間依賴;新的產品開始出現,純粹的網絡交易產品以及輔助網絡交易的物品和勞務被創造出來。更重要的是,在網絡空問中,人們可以享受現實般的工作和生活??梢哉f,網絡中的社會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復制,同時又和現實社會不同,網絡社會增加了參與人更多的自由和自我想象,也就多了一份虛擬的成分。正因為如此,一些學者也將這種經濟形態稱為虛擬經濟“virtualeconomy”。不過,由于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創造性的再現,僅僅稱之為虛擬經濟是不正確的,我們認為,從其本質來看,應該看成是“虛擬經濟的實體化”。即虛擬經濟實體化發端于對人心理的滿足,但并非只完全存在于虛擬世界,其本身也包含實體的活動,既包括物品的交易,也包括勞務的交易。比如網絡游戲中的游戲賬號、游戲裝備、游戲幣等從虛擬世界獲得的虛擬物品已經成為了可以進行現實交易的產品,游戲代練也成為可以實際出售的勞務。實體經濟虛擬化活動本身也創造了價值,并且其所創價值有不斷增長的趨勢。虛擬經濟實體化的過程是非常迅速的。來自《信息化藍皮書: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一書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3萬億元,產業規模已居國內工業部門首位。2009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為3.85萬億元,互聯網廣告市場實現市場價值為191.2億元,網絡游戲市場規模為267.6億元,同比增長36.9%。

因此,從我們的角度看,金融系統的興起和發展實現了實體經濟的虛擬化,而網絡和信息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又實現了虛擬經濟的實體化。在這兩個過程的相互作用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實際上已經逐步融合,很難通過簡單的二元法進行劃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把兩者內在統一起來,才能給出正確的解答。實體經濟虛擬化與虛擬經濟實體化的現象對現有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關于虛擬經濟的理論主要由馬克思對虛擬資本(FiktivesKapital)形成過程論述的基礎上衍生而來,這種理論大致從兩個角度進行拓展,一個角度是嘗試繼續深化對各種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研究,我們可以將之稱為狹義虛擬經濟研究。另一角度則是結合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的現象,逐步拓展虛擬資本的內涵,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廣義虛擬經濟研究。顯然第一種理論僅僅考慮到了實體經濟的虛擬化,而沒有考慮到虛擬經濟的實體化。后一種理論雖然目前仍處于爭議階段,但由于在內涵的拓展上具有比較大的彈性,從而有可能是一個同時研究實體經濟虛擬化和虛擬經濟實體化現象比較合適的角度。

本文將嘗試在對現有關于虛擬經濟的研究成果的梳理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廣義虛擬經濟的理論基礎,并初步在此基礎上構造出一個研究廣義虛擬經濟的經濟學理論框架,這一框架將可能有助于對今后廣義虛擬經濟展開量化研究。全文分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導言;第二部分是關于實體經濟虛擬化的理論回顧和討論;第三部分試圖尋找現有虛擬經濟以外的其他可能被忽略的理論依據;第四部分給出總結,并提出能夠統一分析實體經濟虛擬化和虛擬經濟實體化的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分析框架。

二、虛擬經濟與虛擬資本――實體經濟虛擬化的理論解釋

通常對虛擬經濟的理解都是基于實體經濟的虛擬化過程來考慮的,其理論分析的出發點就是虛擬資本,所以,要理清現有的關于虛擬經濟的理論線索,就必須首先對虛擬資本一詞的起源與演變進行考證,然后才能追溯相關的理論。

(一)何謂“虛擬資本”?

現有的關于虛擬經濟的研究,主要就是一個關于“虛擬資本”的理論,或者說是建立在虛擬資本基礎上的一個關于金融經濟的理論。國內學者一般認為,虛擬資本一詞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次提出來的。但經過筆者考證,此言甚謬。實際上,這個詞在《資本論》出版之前早已有之。英國銀行家桑頓在1802年出版的《探尋英國紙信用的特征與影響》一書中就出現了“虛擬”一詞。杰弗遜(1819)。在與拉什的郵件中也采用了“虛 擬資本”的表述,認為銀行經營所需的資本中有3/4是虛擬的,銀行借出這些虛擬資本給不進行生產的人,這些人的違約造成了危機的出現。李嘉圖強調過,“‘虛擬’資本不能刺激工業,資本只能由儲蓄而不能由銀行業務創造?!?。而且,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自己也提到,英國約克郡的銀行家威?利瑟姆在《關于通貨問題的書信》(1840年倫敦增訂第2版)中明確提出了虛擬資本的說法,并闡述了虛擬資本的創造過程。

由此可見,無論是馬克思本人,還是其他的文獻證據,都可以證明,虛擬資本一詞的提出大概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遠早于《資本論》的寫作和出版時間。如果考慮到金融產品本身,其起源時間就更早。根據戈茲曼和羅文霍斯特(2010),在公元前2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陶片上就發現了用楔形文字寫成的遠期合約。之所以給出這個時間窗口,對虛擬經濟的理論構建非常關鍵。即實體經濟的虛擬化絕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只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實際上,我們所理解的虛擬經濟的理論所要給出的答案是,這種虛擬化不過是人們尋求一種權利和風險配置的過程。即更好地借助金融工具管理風險,這種管理通過權利的重新安排來實現。

(二)虛擬資本下的虛擬經濟理論及其局限

從虛擬資本的定義可以看出,馬克思之前的關于虛擬資本的論述是從信用的角度出發的,其內涵與《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虛擬資本的定義類似?!缎屡翣柛窭追蚪洕鷮W大辭典》將虛擬資本定義為“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而馬克思則把虛擬資本上升到一種生產關系的高度來分析,他從生息資本的角度對此進行論述的,并第一個系統地用虛擬資本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

馬克思指出:“隨著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發展,一切資本好像都會增加一倍,有時甚至增加兩倍,因為有各種方式使同一資本,甚至統一債權在各種不同的人手里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這種‘貨幣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薄安还苓@種交易反復進行多少次,國債的資本仍然是純粹的虛擬資本……這種虛擬資本有它的獨特運動?!薄叭藗儼烟摂M資本形成叫作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益,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耙虼?,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國債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敝苑Q之為“虛擬”,是因為“這種證書也就是成為現實資本的紙質復本”,“作為紙質復本,這些證券只是幻想的,它們的價值額的漲落,和它們有權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變動完全無關”?!凹词辜俣ń栀J資本存在的形式只是現實貨幣即金或銀的形式,只是以自己的物質充當價值尺度的商品的形式,那末,這個貨幣資本的相當大的一部分也必然只是虛擬的,也就是說,完全象價值符號一樣,只是對價值的權利證書?!痹隈R克思的論述中,虛擬資本與物質生產是分離的,其價格的變動與現實資本的價值無關,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心理上感受的價值。

希法亭(1910)進一步拓展了馬克思對信貸系統的研究,深化了對股票這一特定虛擬資本形式的分析。他認為,“在這種收集資本的屬性上,股份公司執行同銀行相類似的職能。區別在于:銀行中所收集的資本保持貨幣資本的原有形式,并在貨幣收集之后通過信用提供給生產支配;而在股份公司中,這種分散的貨幣資本以虛擬資本的形式結合起來?!必泿刨Y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的關鍵在于,“轉化的形式在這里是根本性的,因為貨幣資本同時成為虛擬資本,從而為它的所有者保持了貨幣資本形式?!辈贿^,由于他將德國的特例視為一個普遍的情況,從而使他的分析受到了批評。

馬克思和希法亭對虛擬資本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中金融經濟的運行規律,但他們的分析并沒有完全解釋虛擬經濟的本質,首先,正如戈茲曼和羅文霍斯特(2010)給出的一系列證據顯示,實體經濟的虛擬化早在資本主義經濟之前就廣泛存在了,這種虛擬化究竟在促進人類社會進化的過程中起到何種作用,迄今還缺乏足夠的量化證據,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證實,這種虛擬化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迅速發展。其次,這種虛擬化可能給實體經濟帶來好處,也可能給實體經濟帶來危機。馬克思和希法亭認識到了這些,而瓦伊納(1937)和哈耶克(1939)同樣也認識到了這些,只不過哈耶克(1939)并不認為經濟和金融危機是由于這種虛擬化帶來的,這方面和馬克思竟然類似。但所有這些理論家都沒有認識到,當實體經濟虛擬化一定的程度,虛擬經濟會走向實體化,而這就意味著兩分法不起作用了。

三、虛擬經濟與主觀價值

馬克思等人關于之所以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區分開來,是因為他們相信,虛擬經濟不過是價值轉換,而不是價值創造。所以,反映到現實的國民經濟核算當中,就變成了虛擬部門的活動被排斥在價值核算之外。這顯然和現實當中的虛擬經濟活動不一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一款流行的網游《魔獸》中,玩家經過持久奮戰收獲了一套寶貴的裝備,卻不慎被人偷竊。那么偷竊之人是否犯罪?如果裝備的確是有價值的,那么就意味著盜竊之人犯罪事實成立;但如果裝備是無價值的,虛擬的,盜竊罪名就難以成立。法院判決盜竊裝備之人的罪名成立,說明認可了裝備的價值。也就是說,玩家在虛擬的網游中獲得的財物在價值上等同于現實世界中所獲得的財物。即虛擬經濟實體化了!這個實體化的過程實際上是虛擬經濟中的價值創造過程。

那么這個價值從哪里來的呢?如果僅僅是因為玩家花費了足夠的時間、體力和精力才獲得的裝備,那么似乎可以通過統計其實際的這些支出來計算出價值大小。然后,虛擬世界中這些交易并不會這么做,而是僅僅憑借各個玩家的喜好來確定其價值。也就是說,虛擬經濟中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參與人的偏好。正如金融經濟中金融產品的價值取決于參與人的風險偏好一樣。因此,虛擬經濟中的價值創造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心理有關。如果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自然也就忽略了其價值創造的可能性。所幸經濟學中對人的心理早就給予了足夠的關注。比如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和《道德情操論》中均提到人的心理活動,他指出,“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的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即在斯密看來,人的心理本質上是多種多樣的,理智和情感并存,這種多樣化的心理會影響到社會秩序。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邊沁更是倡導功利主義,其實就是強調主觀福利。邊沁指出,“自然把人類置于兩位主公――快樂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沓姓J這一被支配地 位,把它當作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樂大廈的制度的基礎?!边吳叩墓髁x思想對后來的經濟學影響深遠,穆勒把功利主義引入經濟學,而門格爾、杰文斯和瓦爾拉斯則直接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邊際分析方法和主觀價值論為核心的現代經濟學,“以杰文斯等邊際主義者明確把價值的基礎擱置在主觀的效用之上,從而形成了以主觀價值論為核心的經濟學,并利用邊際分析方法,把經濟學推向一個可以量化的境地,從而導致了后來的新古典經濟學大廈的建立?!逼渲校T格爾影響最廣,他明確提出,一物要成為財貨,首要前提之一就是“人類對此物的欲望”。

門格爾還使用了“虛擬價值”一詞:“在經濟生活中,就是事實上不具有任何價值之物,也常會被人誤認為有價值的。即常有人誤以為其欲望的滿足系依存于某一財貨,而事實上則完全不是如此。在這種情形下,就出現虛擬價值現象。”門格爾對虛擬價值的分析非常有意思。他關于虛擬價值的定義和馬克思關于虛擬資本的定義完全不同。馬克思界定的虛擬資本是以金融資本為表現形式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門格爾則認為,即便是現貨交易,也可能存在虛擬價值,這個虛擬價值純粹來自參與人的主觀評價、甚至主觀幻覺。比如同樣一件衣服,有黑色和白色兩種,如果某個人偏好白色,那么就可能以較高的價格購買,結果在他的眼里,黑色衣服的價值就是不如白色衣服的,這個溢價部分就是虛擬價值。顯然,門格爾的這個虛擬價值的定義可以用來分析虛擬世界中的交易,比如網游中的虛擬財貨等等。同樣,門格爾的這個虛擬價值思想也可以用來分析現貨市場上的一些溢價,比如藝術品和古董的溢價;企業服務和文化的溢價等等。

按照門格爾對虛擬價值的理解,虛擬經濟的價值創造首先有其客觀基礎,即存在某種物品和勞務的交易,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其次,物品和勞務的內在價值主要取決于參與人的主觀偏好或者心理,即參與人認為某個物品或者勞務值多少,它就值多少。由此可見,虛擬經濟的價值創造主要和人的主觀心理活動有關。如果是這樣,那么就意味著虛擬經濟的實體化過程實際上不過是經濟活動參與人的主觀心理活動的一個客觀實現過程,也就是其主觀價值的一個客觀實現過程。這樣一來,關于虛擬經濟的分析和現有的主流經濟理論就存在內在的一致性。

四、實質和心理――一個廣義虛擬經濟的理論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僅僅關注實體經濟的虛擬化并不是因為沒有前瞻性的預見到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更本質的問題在于,傳統的虛擬資本理論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動,因而無法真正全面理解虛擬經濟的價值創造,從而也就不能正確看待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趥鹘y的虛擬資本理論只能得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兩分法,卻無法深入討論兩者的融合和內在一致性。所以,如果要真正理解虛擬經濟的本質及其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還是需要把人的主觀心理活動引入,而這正好符合現代經濟學的演進方向。

從經濟學的發展史來看,雖然過去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引入了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但并沒有真正的心理學因素,只不過是對主觀價值采取了直覺般的處理(周業安,2010)。直到兩個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維斯基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才真正把心理學納入到經濟學的視野當中(Kahneman等,1979)。按照他們及其后繼者的理論,過去的理論都假定偏好是給定的,人是充分理性的,無論新古典經濟學還是馬克思的理論都是如此,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表明,人是有限理性的,偏好是內生的;個體決策受制于其心理,通常采取啟發式和框架,并且具有社會偏好,常常情緒化等等。這些統稱為行為決策,相關的經濟學理論也就被稱作“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引發了經濟學的革命,無論是微觀領域還是宏觀領域,抑或其他各個具體的應用領域,都經過了行為經濟學的不同程度的改造。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一國的福利就不能僅僅通過物質財富來度量,即經濟活動的價值創造不僅僅體現在物品和勞務上,而且還體現在參與人的主觀感受上。比如當一個人購買一件衣服,衣服的價值除了反映其自身所包含的成本外,還包含自己買到稱心的衣服所產生的精神愉悅,特別是這種愉悅可能會傳染給其他人,從而產生一種消費的正外部性。因此,一件衣服的價值就不僅僅體現在傳統的關于衣服價值的計算部分,還應該涵蓋衣服所衍生出來的其他附加價值,而這些附加價值都被現有的核算所遺忘了。

我們把前述的理論分析總結如圖1,它概括了我們關于廣義虛擬經濟的總體思路。

按照圖1所示,傳統的經濟學無論是理論還是核算都主要關心的是現貨生產和交易所帶來的實際財富變化,也就是我們現在通行的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而傳統的虛擬經濟理論基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兩分法,以虛擬資本為基點,把虛擬經濟看作是一個價值轉換過程,而不是價值創造過程,因而雖然從虛擬資本出發建立了關于金融資本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并沒有賦予金融資本的價值創造功能,或者說忽略了風險的價值。而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將從行為經濟學出發,把價值創造看作是一個物化的過程和心理的過程的內在統一,因而把傳統的虛擬資本衍生出來的金融資本經濟也看作是一個價值創造過程,其核心就是發現和管理風險所帶來的價值增值,比如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給定同樣的收益率,風險更小的更被偏好,就是此意。這個價值增值和參與人的風險態度有關,屬于偏好決定的價值。這就是實體經濟虛擬化過程中的價值創造,也即是金融經濟的價值創造。

篇5

前面說的四個牌系之外,還剩下大、小Joker,也就是撲克牌俗稱的大、小王。在游戲中王的能量極大,可以隨意代表任何點數自由搭配,無可匹敵。但王左右兩邊 Joker 這個英語單詞意思 到底是什么?為了不出差錯,我先查閱了“新英漢詞典世紀版”Joker在697頁解釋如下:1、愛開玩笑的人。2、隱蔽的障礙、隱患?!?、紙牌中的百搭(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8.二次印刷)。為可靠無誤、又查了“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Joker在766頁解釋如下:1、喜歡開玩笑的人;滑稽角色。2、不要信任那不正經的人。 3、飛牌、鬼牌、百搭(有時可以代表任何點數)(現代出版社、北京、2000年13次印刷)。這樣便確認了Joker這個單詞意指:“好開玩笑、隨意可與任何牌搭配的意思”。次貸危機是華爾街以所謂的金融創新開了全世界一個玩笑,華爾街就是危機的始作俑者。這是一條欲望之街、無所不能之街。這個金融玩笑使華爾街與Joker的詞意完全吻合,華爾街自然地成了大小王——Joker的不二之選。在游戲中凡能與Joker(華爾街)結合者都能接近或成為贏家。但有時你也會被危機所綁架、成為危機的殉葬品。Joker(玩笑)這個詞既是作品的命名也是作品促生的原因。

篇6

現代重農學派的反工業化立場

個別海外學子反對虛擬經濟,采取的立場,初看起來,似乎是站在工業化立場反對信息化,但仔細研究,驚奇地發現,原來他們是站在現代重農學派的立場上反對工業化。

“現代重農學派”這個說法,是美國金融學會主席默頓.米勒,針對全面否定虛擬經濟的觀點而進行的概括。原文如下:

“18世紀曾風行一時的重農主義將物質性產品(特別是農產品)的生產界定為國民財富增長的唯一源泉;今天,對金融創新所致社會負面影響的某些指責,看起來只不過是重農主義的翻版,這就是產品制造之外的任何職業都是非生產性的?,F代重農學派藐視任何針對消費者主權的呼吁,他們機械、武斷地將成千上萬正利用新產品的華爾街從業者劃入非生產性階層。”

對照個別海外華人的言論:

“打個比方說,商店買賣皮鞋,是交易行為,商店對皮鞋的擁有權并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買進賣出的價格差。然而,皮鞋的本質(比如,穿來走路)并不因為商店場所和商店興趣而改變或喪失。同樣道理,股票的本質并不因為它到了股票市場和變成交易對象而改變或喪失?!?/p>

原來,在他們的價值論中理解的商品和資本,本質都是使用價值和“物”,而不是價值。這是產品經濟的觀點。即使在工業化傳統的經濟學觀點看,資本也不是實物,而是價值。比如,馬克思認為,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不是實物。但他們卻居然把資本理解為物了,這就不奇怪為什么他們總是把貨幣資本,當作資本貨幣化對應的實物。這是現代重農學派區別于工業化傳統認識的主要標志,也是計劃經濟以及其他一切"產品經濟”與傳統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

用這種現代重農學派的實體經濟觀點,不要說看以信息活動為特色的虛擬經濟,就是看貨幣經濟都會有“心理障礙”,因為產權交易是貨幣經濟必修之課。所以我們下面馬上就會發現,它首先妨礙的,還不是什么新經濟,而是妨礙傳統經濟的工業化進程。

國有資產債轉股是中國當前“虛擬經濟”運作的實體背景

國務院的陳淮所長提出一個深刻而實際的觀點,認為中國當前搞虛擬經濟,實質是補工業化的課。意思是,中國搞工業化,只補了商品市場這一課,還差資本市場這一課。補課的具體形式,就是債轉股改革。

中國要完成工業化,最頭痛的問題,莫過于國企改革。實現國企脫困的最重要政策措施之一是“債轉股”?!皞D股”的運作過程完全是一個虛擬經濟的運行過程。實質是要把計劃體制下搞“死”的資本,用市場經濟的方式盤“活”。這個過程中的主要運動,恰恰不是實物運動,而是現代重農學派最不感冒的產權交易。

改革的方向是:由國家或政府占有的那一部分國民財富將從實物資產形態轉變為價值屬性的資本形態。國有資本作為一個流動的財富量,在不斷讓渡、不斷交易的流動過程中,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這個過程還伴隨著發展民間資本,逐步來替代原有的資本。用陳淮的話說:“這是一幅以全局性的產權、資本重新配置為基礎、以虛擬經濟層面的運作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藍圖”。解決資源集中與產權多元化的矛盾

如果了解這一國情,就會一目了然地發現,如果按照“現代重農學派”“重本抑末”的保守主張施行,受打擊最重的,不是他們說的那些“泡沫”,而恰恰是他們表面看重的傳統制造業和民間資本。如果因反對虛擬經濟,連工業化該補的課也不補了,計劃經濟和產品經濟的幽靈就難免又來敲門,國有資產的喪鐘到時將為誰而鳴?

當前國情條件下,與工業化補課意義上的虛擬經濟完全對立的實體經濟,會事與愿違地成為計劃經濟和產品經濟的變種,去強化政企不分、結構失調。中國工業化才完成了一半,可不想倒退回重農學派描繪的田園美景,那里可能有鮮花掩映著的萬丈深淵。

重組信息空間的虛擬經濟

重組信息空間意義上的虛擬經濟,才是新經濟意義上的虛擬經濟。它已經不屬于為工業化補課的范疇,而是新型工業化,甚至是信息化本身的問題了。在這個問題上,目前還充滿爭論,我無意強加于人,觀點只供切磋探討。當然不是與現代重農學派探討,他們需要先與農業社會的先進觀點如荀況(戰國)、王符(東漢)、韓愈(唐)、蘇軾(宋)……等辯論清楚后,再補一下工業化的課,最后才有思想基礎與信息化觀點對話。下面我們只是在現代觀點之間,進行一番切磋。

從信息空間重組到國家競爭優勢

現代重農學派攻擊說:“成思危先生的根本性錯誤在于他把所謂的‘虛擬經濟’的總量作為一項經濟指標,從而提出了‘發展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

我認為這確實指向了問題實質,不過成思危先生的觀點根本不是什么“錯誤”,恰恰相反,從國民經濟全局認識虛擬經濟,反映的是一種卓越的見識。不僅如此,我個人觀點,還應當把對虛擬經濟的這種總體把握,進一步上升到信息空間重組的高度來看待。被稱為當代“馬克斯.韋伯”的曼紐爾·卡斯特認為,信息化的本質就是信息空間的重組。

從信息空間重組這個角度理解虛擬經濟,是指在國家整體這個“空間”層面上,對物質、資金與信息的流動(資源配置),進行信息化方式(有機化方式)的重組,以提高系統整體競爭優勢和生命力。這就不光是金融創新這一個方面所能窮盡的了。

信息空間,對于新經濟來說,是一個類似相對論的具有高度抽象意義的綱領性范疇。從麥克盧漢(global village)、威廉·吉布森(cyberspace)、邁克爾·海姆(virtual reality)到集大成的馬克斯·H·布瓦索(information space),這些概念共同的實質,都是在整體價值重組意義上理解信息化。

把信息空間這個框架體系,套在國民經濟上,就形成了廣義虛擬經濟(或叫信息化經濟)。曼紐爾·卡斯特《信息化城市》和“信息時代三部曲”,對信息空間(他也稱為“虛擬空間”、“流動空間”、“網絡社會”)進行了國民經濟的全面結構化分析。它的本質,是信息化,是國家創新體系。

以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國家創新體系,對應到產業分析和企業競爭力分析上,最吻合的戰略,是“國家競爭優勢”。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提出了“在一個地點變得愈來愈不重要的時代”,重組產業空間的集群戰略。他認為,“新的競爭優勢理論必須從比較優勢的觀念升級到‘國家競爭優勢’層面”。他認為當今財富的源泉,不再是斯密和李嘉圖提出的倚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而是來自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有機整合的競爭優勢。波特談的雖然是實體經濟而非虛擬經濟,但精神上是一致的。因為要實現他主張的物質、資金、信息跨時空的有機化重組,前提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流動性,是以虛擬經濟的發達為必要條件的。

十六大提出虛擬經濟,實際上有這方面的時代背景,是集前人智慧的集體思考的結晶。國務院發展中心李伯溪局長認為,當今社會,全球化定義在不斷變化,市場經濟的擴展,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世界帶進一個洪流。信息化促進全球化,在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全球化影響,工業化的實質有了很大變化。靠什么來實現工業化?原來主要是靠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全球化后,靠那個不行了,要靠信息技術,靠提高企業家素質,提高競爭力,再進行工業化。新的全球化條件下的工業化,就是要用信息化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提高國家整體素質,提高用信息把握世界的能力,擴大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資源配置能力。它改變了國家和企業的管理,改變了對個人未來的謀劃。也“改變了國家風險意識”。她特別提到了金融創新。

從國家創新體系,到國家競爭優勢,再到信息空間重組,是當今世界潮流中集體智慧的成果,絕不是個人的概念炒作。

從國家競爭優勢看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

1、成思危提出“發展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站在未來國家競爭優勢高度看,是利國利民之策。

我個人認為,信息空間重組,要求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按照信息化的方式,也就是生物有機化的方式,流動性地進行資源配置。凱恩斯最早注意到這個問題,他稱為“靈活偏好”,或“流動性偏好”。經過格利、肖與拉德克利夫的發揮,以金融流動性為核心的虛擬經濟,終于實現了通過信息對貨幣價值的重組。

這次重組,就象貨幣經濟對于實體經濟的整體價值重組一樣。典型的歷史先例,是費雪方程式的提出。認為實體經濟中的產品數量與產品價格總量之積,等于貨幣經濟中貨幣數量和貨幣價格總量之積。今天,信息空間重組為國民收入總體的信息化價值重組,提供了新范式。虛擬經濟,不過是其中的金融重組這一部分。它的客觀歷史目的,是利用信息的高流動性,調節貨幣市場價值,最終調控商品市場價值。

現代重農學派斷然否定虛擬經濟的思想根源,是否認(金融)交易會創造價值,這是中國古代重農學派“重農抑商”主張的延伸。它的要害是,沒有認識到股票交易背后,實際上是信息的生產傳播過程和信息價值的創造過程。美國金融學會主席默頓.米勒正確指出了這一點:“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交易量越多并不意味著浪費越多。實質上,交易活動是散落(必然如此)在整個經濟中各獨立部分的經濟信息相互聚集乃至最終融為一體過程中的一部分。交易利潤可以理解為某種‘賄賂’,社會用它來刺激人們廣泛收集分散的供求信息,并最終將其融為一體”。這相當于荀況說的“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荀子.榮辱篇》。賈,指交易商;察,指信息活動;盡財,指創造財富,意思是交易商通過信息活動創造財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把金融市場當作信息市場,而與貨幣市場分開。現代重農學派所說“投機”,在這里只是信息生產的激勵手段之一。如果認為信息本身沒有價值,投機當然就顯得象是“搞破壞”了。所以現代重農學派表面上反對貨幣化產權交易,實質是否定信息價值,否定信息化。

發展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放在整個國家競爭優勢中看,實質是通過信息化,提高貨幣市場配置資源的效能,進而提高國家靈活反應,持續創新的能力。

2、如何看待“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國在向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如何防范金融危機上面”,“會把一個國家引向金融危機”的指責

主張虛擬經濟的人,一般在談到虛擬經濟優點后,都會談它的負面作用,但現代重農學派有一個非常武斷的地方,他們絲毫不提虛擬經濟有任何積極作用,一談虛擬經濟就只談負面作用。這一點與正常學術研究反差極大。他們的唯一利器是說,虛擬經濟有風險。他們的錯誤之處在于,在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幻想一個沒有風險的經濟烏托邦。

在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不參與金融創新,同樣存在風險。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不進行資本的市場導向配置,問題雖然不出在金融系統,卻會出在實體經濟本身的結構失調之中。風險是一樣大的。

陳淮所長就提到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2010年時我國將需要進口1億噸以上的石油。一方面,石油對我國很重要;另一方面,石油是一種為國際大資本所操縱的具有高度投機性、壟斷性的物資,其價格波動的幅度極大。這一矛盾形成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風險。只要國際油價上漲2美元,我國在這一重要基礎產業的效益就將被全部抵銷。從長遠看,我們決不能盲目、被動地讓國際市場、讓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甚至讓國際投機資本來左右我國重要基礎產業的效益狀況。我們必須要采取主動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思路之一是建立以期貨交易為主要手段的風險采購屏障。

美國金融學會主席默頓.米勒舉了一個同樣的例子,海灣戰爭結束后,石油價格急劇下跌,芝加哥一個中等規模的石油公司損失慘重,財務總監對他說,“我們并沒有進行投機,我們壓根就沒有利用期貨市場”。 默頓.米勒說,“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當你手中持有存貨時,不進行套期保值就是在賭博。你在賭油價將不會下跌,但你賭輸了”。

篇7

【中圖分類號】F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3—0122—04

一向自認為經濟制度優越無比的美國于2008年爆發次貸危機,并通過貿易、投資和金融等傳導機制向世界各主要經濟體蔓延發展,引發了國際性金融市場的激烈震蕩及世界性經濟衰退,至今仍未見到盡頭。美國金融危機促使人們開始認真探究其爆發原因,也促使人們認真思考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如何等,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等問題。

一、實體經濟及其在經濟及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以及直接為此提供相關服務的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能源、交通運輸業、通信、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

實體經濟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更是整個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發展的基礎。

1、實體經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類要生存發展,必須首先要解決吃、穿、住、行等所需物質產品。而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資料都是實體經濟生產出來。若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人們的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也就沒有了基礎和可能。若沒有實體經濟更高級的生產活動,人們也就無法提高生活水平。若沒有實體經濟提供人們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種產品,增強人們綜合素質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實體經濟發展繁榮了,人們才可能日益縮小其為生存而奔波的時間,才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才能更好地發展。

2、實體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直接創造各種物質財富。馬克思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而要實現此目的就必須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堅實的物質基礎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只有實體經濟的發展繁榮,才能為人們提供就業,其才能得以發揮。只有實體經濟繁榮發展,才能使民眾收入不斷提高,才能為穩定物價、構建和諧社會創造物質條件。沒有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人類社會也就難以發展。

3、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實體經濟是支撐一國發展的基礎,是改善人民生活及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具備長遠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實體經濟強盛,則國家強大;實體經濟衰退,則國家沒落。改革開放前,我國由于忽視生產力的發展,實體經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各種物質產品匱乏,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提高,國民經濟發展到了崩潰的邊沿。科技、教育及文化體育等各項事業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主義優越性得不到發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視發展生產力,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充分利用自身勞動力資源豐富及其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制造業。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我國的糧食、棉花、肉、蛋、魚等大量農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工業經濟實力也顯著增強,水泥、鋼鐵、造船、煤炭、電解鋁、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汽車、電腦、服裝、制鞋等220多種工業品的產量世界第一。占我國國民經濟40%份額的工業,已為我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不斷前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實體經濟的繁榮發展使得我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教育科技體育等也得到了快速繁榮發展。

4、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強大的實體經濟是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的前提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保證。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看,強大的實體經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基礎,也是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法寶。英國曾因“食利”、忽略實體經濟而喪失強國地位;拉美因過度城鎮化、實業衰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日本經濟大衰退,就與當時日本產業空心化、房地產泡沫化、日元大幅度升值、實體經濟青黃不接,導致經濟增長停滯和衰退。同一時期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相關國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過分脫節、實體經濟虛弱所致。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及歐洲債務危機充分揭示了過度金融創新、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所造成的“物極必反”的結果。而德國經濟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中仍然“一枝獨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國一直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其工業制造業成為經濟“脊梁”。正因德國長期以來沒有離開過制造業和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也沒有離開過革新創造,因而確保了經濟增長始終具有活力,經濟能長期保持一種健康穩定發展態勢。由于我國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品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品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中高端產業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在電工電器、高精密機床、工程機械、重型礦山等行業的出口產品中,成套設備、高附加值的產品占較大比重,也使得我國能較好的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國際經濟發展一再證明,只有發展實體經濟,壯大實體經濟,社會的基礎才會扎實,經濟發展的動力才會強勁。

二、虛擬經濟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虛擬經濟是一種與實體經濟相對應、與傳統的物質生產及其有關的一切勞務活動相區別的經濟形態,是指金融證券及以資本“運作”為手段實現增值的經濟形態,是基于信用、未來收益索取權等符號經濟。其表現形式就是以錢炒錢,以錢生錢。

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虛擬經濟的適度發展是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國民經濟及社會發發展。

1、虛擬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越是發展繁榮,資本所起的作用就越突出。虛擬經濟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可以高效地集中社會大量閑置和零散資金投資實體經濟,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從而成就某一產業的發展。這正如馬克思所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19世紀后半葉,美國鋼鐵工業的迅速發展,并迅速超過歐洲各國鋼鐵產量的總和,主要得益于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就是虛擬經濟的發展。又如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約4000美元,美國5000美元左右。但經過20世紀的發展,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阿根廷已元法同美國相提并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有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支持,而阿根廷沒有重視虛擬經濟發展,缺乏高效的金融市場,社會大量閑散資金無法有效地為經濟提供支持。從而喪失一次次工業化機會。虛擬經濟通過資本價格引導社會資源的流向,引導資本向生產效率更高、且經濟效益更好的實體經濟的相關行業與領域流動。使相關行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并借助產業鏈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整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從而提升社會資源的整體配置效率。虛擬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最主要是為解決實體經濟運行中的資本流動、資金籌措,減少交易成本,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與促進調整產業結構。

2、虛擬經濟有利于提高整體經濟的運行效率,為經濟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實體經濟要健康運行發展,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虛擬經濟的發展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企業規模擴張提供資金支持,如企業可以憑借股權置換、控股收購等方式,為企業實現低成本規模擴張。虛擬經濟的發展帶動實體經濟部門之間技術、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的流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結構升級,使有限的經濟資源優先流向更有發展前景的實體經濟部門,從而提高社會整體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實體經濟發展增強其后勁。

3、有助于分散市場風險,充當實體經濟的緩沖器。市場經濟條件下,虛擬經濟適度發展可以分散市場風險,緩沖實體經濟的過分波動。當市場貨幣供應超出實體經濟實際生產能力時。必然出現過剩儲蓄資本,進而導致社會物價上漲。而虛擬經濟的發展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引導大量的社會閑置資本進行投資或投機,從而降低資本集中投資到實體經濟中的風險,緩沖實體經濟運行波動。

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兩面,盡管虛擬經濟發展對實體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若其脫離實體經濟盲目擴張,過度炒作,對實體經濟發展也將產生巨大破壞作用。首先,虛擬經濟的過度炒作會引發經濟泡沫。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離開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若虛擬經濟過度炒作,資本脫實向虛,實體經濟無法獲得資金支持或資金成本過高,必然會催生經濟泡沫,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破壞。其次,虛擬經濟過度炒作會擴大社會貧富差距。資本過度炒作的結果都是各種物品價格的大起大落。資本炒作結果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資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發起者,而后跟進者往往是受害者,造成財富集中在少數群體的集中,加大社會貧富差距。再次,虛擬經濟易于扭曲人們致富觀。任何社會財富的創造都是實體經濟創造,都是靠人們辛勤勞動。資本的過度炒作,社會極少數人的暴富,扭曲了人們的致富觀,誘發了社會上捷徑致富、追求暴富的致富觀,使許多曾經靠艱苦創業、勤勞和實業致富的生產經營者不愿意從事實業。而這種觀念一旦形成,要扭轉需要很長時間,從而加大了社會發展的風險,阻礙社會發展。

三、重視和加快實體經濟發展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和創新驅動器,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虛擬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但是我國近年經濟發展過程中,虛擬經濟發展有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傾向,實體經濟發展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就是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用工荒和成本高的嚴重生存困境,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壟斷使得民間資本投資實業發展受阻,迫使大量民間資本難以進入金融行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由于行業利潤分配缺乏合理規制,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之間“兩極分化”:做實體經濟面臨高成本和高稅費兩頭擠壓,利潤“比刀片還薄”,大量虧本運營;而金融行業利潤賺得“不好意思說”,虛火好旺。因此,為了在競爭激烈且變化莫測的現實世界中掌握主動,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更須重視和加快實體經濟發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一是加大財稅對實體經濟的扶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是生產成本上升、稅負重、利潤薄、資金困難、壓力大等。因此,要制定財稅扶持政策,進行結構性減稅,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通過貼息貸款、低利率貸款、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尤其是符合產業政策的勞動密集型和科技創新型的小型、微小型企業發展。二是加大政府資源的支持。為扶持實體經濟發展,政府應把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實體經濟發展之中,并發揮“種子資源”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實體經濟的投資與發展,以形成政府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中長期預期,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放寬市場準入。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讓實體企業有利可圖,有空間可以發展,讓所有做實業的人感到有奔頭、能致富、受肯定、得支持,增強民間資本專注于實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引導資金流回實體經濟。四是要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政府要加大遏制投機炒作,改變個別領域一段時期以來非理性暴漲、輕易獲取暴利的狀況,促進更多資本從虛擬經濟轉回歸實體產業。同時,通過各種媒體的宣傳,改變一段時期以來人們浮躁及快速暴富心理,讓人們腳踏實地從事實體經濟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篇8

美國長期通過經常項目逆差輸出美元,然后通過輸出金融資產收回美元,導致了美國制造業外移(去工業化)和經濟的虛擬化。

美國經濟的虛擬化與美元支柱的虛擬化,導致美元流往境外的速度加快,規模也越來越大,這些資金要在全球尋找投機或投資機會,在各國間大規模流動,容易造成全球金融體系的動蕩。

而最終影響其流向的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比如21世紀初幾年,美聯儲為了應對新經濟泡沫破滅和9·11沖擊,長時間保持很低的利率,刺激了本國消費的同時,也推動產業資本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流動,成為中國崛起一個重要因素。

美聯儲的這種政策波動看是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取廉價資本的機會,但是,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是以出口導向來獲取資本,而他們高度依賴美國市場, 因此擁有了“貨幣原罪”,即如果這些國家經常項目長期逆差,就要靠借外債來彌補,這會導致其貨幣不斷貶值;但是,如果這些國家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就會不斷積累外匯儲備,本幣承受升值壓力并吸引更多投機資本流入,使得國內流動性過剩,容易發生資產泡沫和通脹。

因此,美國需求的大幅波動也對這些國家產生不利影響。比如2008年,當美國陷入危機時,美國需求大幅減少以及資本大規模回流,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出口突然下滑,資本開始外流。

現在,美聯儲結束量化寬松政策的信號導致的資本風險偏好降低,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增長放緩,美元資產可能重新吸引大規模資本的回流。

這似乎要重演1997年的那一幕,美元對日本與德國馬克大幅升值后,出口導向的東南亞地區國家因本幣與美元掛鉤而遭到沖擊,經常項目惡化,資本外流,各國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支付外債,導致貨幣暴跌,引發危機。

由于中國目前擁有高達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及實行資本項目管制,因此,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當下中國不會重蹈東南亞國家的覆轍。

但是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國內債務與資產價格過高的問題。鑒于中國制造成本提高沖擊出口,依賴投資的增長也在放緩,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強刺激資本流出,會壓低資產價格并抬高利率,讓無處不在的債務更加危險。

因此,中國央行似乎有意維持人民幣匯率強勢,防止資本外流造成沖擊。比如去年中國出現罕見的大規模資本外流,人民幣貶值預期非常強烈,也不具有強勢的基礎,但央行通過不斷抬高人民幣中間價,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強勢。這種為套利活動提供風險擔保的做法,在今年吸引了更多跨境套利資本的流入。

篇9

一、商務英語信函的詞法特征

商業信函要注意意思表達準確,避免誤解。因此在英語商業信函的寫作時選詞要準確,避免造成歧義,或者意義表達模糊,影響雙方的有效交流。

1.選擇具體詞匯而不是抽象詞匯

抽象詞匯意義含混,意思表達不直接、不準確,具體詞匯意思明確,便于信函雙方的迅速溝通。使用具體的詞匯準確地表達己方的意愿,幫助雙方快速地交流,是商務信函的重要特征。因此,英語商務信函寫作應盡量使用具體詞匯準確、快速地表達意思,避免意義模糊。

請看例子:(1) The payment of the goods will be effected on July 1st.(2) The goods will be paid on July 1st.(3) The shipment was affected by weather.例1中作者使用了抽象名詞“Payment”表達付款的意思。但是名詞“Payment”不可以充當謂語獨立表達“付款”,作者必須借助動詞“effect” 表達意思。從文體的角度,例1比例2表述更正式,但是從意思表達的簡潔和準確層面看,例2意思簡潔明了,更有利于雙方的溝通。例3動詞 “affect”意思不明確,收信人無法明確了解天氣對貨物運輸產生怎樣的影響,也就無法采取相應的對策。因此寫信人應該使用精確的詞匯如 “hindered”, “delayed”或者“stopped”,便于收信人對此做出正確的回應。

2.避免使用歧義詞匯

歧義詞匯是指有些詞匯在同一個上下文語境中有兩種甚至多重意思的理解。商務信函中使用造成歧義的詞匯可能影響雙方的誤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例:We assembled them by the new machine. (“by” can mean “near” or “by means of”)上例中介詞“by”在英語中可解釋為“在…旁邊”和“通過…方法”。因此,上例分別理解為:(1)我們把它們集中放在這臺新機器旁邊。(2)我們用這臺新機器把它們組裝起來。為了準確的表達意思,商務信函寫作時應根據寫信人的意思將上例改寫成:(1) We assembled them near the new machine. 或者(2) We assembled them by means of the new machine.另外,商務英語信函要盡量避免一個句子中一個單詞多種意思。例如, “Cotton and silk blouses made in China enjoy a good market in the European market”. 在這個句子中,“market”表達了兩種意思:第一個“market”的意思是“銷售”,第二個“market”表示 “市場”。為了便于理解,應該把這個例句改寫為 “Cotton and silk blouses made in China enjoy a good sale in the European marketplace”.

3.避免形容詞或副詞的重復使用

中國人寫作習慣重復表達相同的意思,一方面重復可以保持平衡的詞法結構,另外重復也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表達的意思。英語文化強調用簡明的語言表達意思。在商務英語信函寫作時,我們應該遵守英語語言的習慣,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重復,保持信函的語言簡潔,意思清晰。商務信函寫作時容易出現的形容詞或副詞的重復錯誤:General consensus (“consensus” 一詞本身即表示general opinion);True facts (“facts”必須是真實的,即“true”);Assemble together ( “Assemble”即 put together.);Absolutely complete ( “absolutely”即 completely)。

4.使用褒義詞和禮貌用語

商務信函寫作者如果措辭禮貌得體,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為雙方的合作奠定基礎。商務信函寫作在遣詞造句時應注意恰當運用褒義詞和禮貌用語。例:(1a) I’m sorry we blundered on your order;(2a) We regret the inconvenience you’ve been caused by the broken mixer. 盡管信函寫作者希望表達真誠的道歉,但是貶義詞(例1blunder和例2inconvenience)會提醒收信方不良的后果,影響對方對不良后果的反應。因此寫信方可以使用中性的詞匯,淡化收信方對后果的反應。為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信函寫作可以將上兩例改寫成:(1b) I want to apologize for the order we delivered;(2b) We are truly sorry about the experience you had with the mixer.

二、商務英語信函的句法特點

1.選擇簡潔的句式結構

句子是篇章的基本單位,英語商務信函的寫作必須遵循商務信函的特點,選擇句法結構。專業的商務英語信函寫作通常選擇簡潔的句式。復雜的長句意思表達不明了,不符合商務活動省時,便利的要求。

2. 選擇恰當的句式突出重點信息

商務信函的句子包含多個信息,寫信人應該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選擇不同的句式結構,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試比較2個句子。 (1) Although there was price rise in raw materials last year, the company earned profit;(2) The company suffered form price rise in materials last years although it earned profit.這2個句子包含相同的信息,寫信人通過選擇不同的句式結構表達了不同的意思。例句 (1)寫信人強調公司盈利的事實, 例句(2)重點說明原材料上漲給公司帶來損失。上述比較說明一個句子包含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商務信函寫作者應該根據不同的意圖,選擇不同的句式,突出要強調的信息,便于收信人準確地了解寫信人想傳達的信息。

3.盡量使用虛擬語氣或疑問句等委婉句式

禮貌是商務信函寫作最重要的原則,商務信函寫作者要會尊敬貿易伙伴,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理解對方的困難,在尊敬對方感情和利益的同時,獲得對方的好感,促進合作的成功。商務信函寫作除了要準確、簡明地表達寫信人的意圖,寫信人還需措辭禮貌委婉,營造良好的氛圍,因此在句式選擇上要盡量使用虛擬語氣或疑問句等委婉的句式,如“please, will/would you please…, we would …be kind enough to…” 。例:(1) Will you give us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your requirements? (2) We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help us with your suggestion.(1)和(2) 都是要求對方給予己方提供服務,寫信人在(1)運用疑問句、(2)使用虛擬語氣,用委婉的方式向對方提出要求,既表達了己方的要求,又兼顧了對方的面子,較好地完成交際目的。

三、結語

英語商務信函是國際商務活動中的 一種重要交流方式。筆者期望通過分析商務英語信函的詞法和句法特征,有助于商務英語信函的寫作教學和對外貿易從業者的商務信函寫作。

參考文獻:

篇10

“互聯網+”是互聯網公司應該思考加什么,傳統產業改變應該思考“傳統經濟+”?;ヂ摼W加傳統經濟確實是未來機會所在,但這種合作并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一種深度融合?;ヂ摼W不是簡單上一個網那么簡單,未來的互聯網經濟應該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共贏。

雷軍:“互聯網+”就是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思維與實體經濟相結合

總理報告提“互聯網+”,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互聯網的思維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增值、提效??偫硪谩帮L口理論”,說明總理非常關注互聯網行業。包括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四段提到互聯網,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都體現了對互聯網行業前所未有的重視。希望互聯網行業能成為中國新經濟轉型的助推器,激發市場活力。

周鴻祎:“互聯網+”是一場化學反應

“互聯網+”就是各行各業和互聯網一起發生的一場化學反應。為什么是化學反應?把氫氣和氧氣混在一起,它們還是兩種氣體。但是一旦它們產生了化學反應,就能變成水,這就是本質的變化?!盎ヂ摼W+”也是這樣,不是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的簡單結合,而是利用互聯網對所有行業的再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比如互聯網+銀行、基金=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零售=電子商務;互聯網+制造業=工業4.0。

劉強東:創新將大大帶動傳統行業快速升級、更迭

電商是“互聯網+”的代表行業,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電商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和智能、O2O、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移動購物這些領域都在進行大量的創新,這些創新將大大帶動傳統行業快速升級、更迭,形成新的以互聯網和電商為核心的生態系統和價值鏈,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馬化騰:“互聯網+”是這個時代一個重要的機會和使命

篇11

例如:athletic adj. 擅長運動的;健壯的

artistic adj.藝術的

photographic adj. 攝影的

scientific adj. 科學的

alcoholic adj. 含有酒精的

[注意] economical adj. 節約的,節儉的,經濟的

詞匯巧辯

幾組用a和用the 意義完全不一樣的短語:

in a way 從某種程度上in the way 擋道,妨礙

a number of 許多the number of …… 的數目

for the moment 目前for a moment 一會兒

at a time 一次,同時at the time (of) 在……的時候

a second time 再一次the second time 第二次

語法點滴

“would rather + 從句”,表示“寧可,寧愿”的意思,這種愿望往往與現實相反,所以也應使用虛擬語氣,即:從句表示的情形與現在或將來事實相反,謂語動詞用一般過去時;表示與過去事實相反,謂語動詞用過去完成時。

例如: I’d rather you paid me now. 我寧可你現在付我錢。

I would rather they came tomorrow. 我寧愿他們明天來。

I’d rather she hadn’t done that. 我寧愿她沒做那件事。

搭配點滴

rely on/upon sb. 依靠某人;信任某人rely on/upon sb. doing sth. 指望某人做某事,相信某人會做某事rely on/upon sb. to do sth. 指望某人做某事,相信某人會做某事rely on/upon it that 相信……(事情),指望……(事情)

例如:We can’t rely on her for help. 我們不可指望她的幫助。

You may rely on him / his coming on time. 他一定準時來到。

I rely on her to pay back the money. 我相信她會還錢。

You may rely on it that he will come to meet you. 你放心好了,他會來接你的。

錯題整理

1. The news shocked the public, ________ to great concern about students’ safety at school.(2010重慶卷第30題)

A. having led B. led C. leading D. to lead

【解析】答案選C。誤選A。

題目考查非謂語動詞作狀語,本句意為:此消息令公眾感到震驚,引起了公眾對在校學生安全的高度關注。

leading to... 這個分詞短語在句中作結果狀語,表示這是個自然而然、意料之中的結果,故選C。

例如:Football is played around eight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aking it popular among people. 世界上大約有八十個國家踢足球,使之廣受人們歡迎。

本題不能選A。因為非謂語動詞的完成形式表示該動作在主句謂語動詞之前就完成了。

例如:Having finished the task given by his company in time, Li Tao has enough time to travel. 及時完成了公司給他的任務,李濤有足夠的時間去旅游。

本題不能選D。因為動詞不定式形式作結果狀語時表示意料之外的結果。

例如:The couple went back home, only to find it being broken into. 這對夫婦回到家中,驚訝地發現家中失竊了。

本題更不能選B。因為前面已經有了一個動詞shocked,如果一定要使用led的話,則要在其前加連詞。

2.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proper amounts of exercise, if ________ regularly, can improve our health. (2010浙江卷第8題)

A. being carried out B. carrying out C. carried out D. to carry out

【解析】答案選C。誤選A。

本題考查省略的用法。當狀語從句的主語和主句的主語一致,并且從句的謂語部分有be動詞時,可以將從句的主語連同be動詞一起省略。引導這類狀語從句的連詞有when, while, though, if和unless 等。

例如:When ask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Justin was taken by aliens, Detective Sam Peterson, who has taken charge of the case, told journalists, “...” (=When he was ask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當被問及賈思廷被外星人綁架的可能性時,負責調查此案的薩默彼得森偵探告訴記者,“……”

題中if carried out regularly可以看作if the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regularly的省略形式。

篇12

經濟最大的問題不是通貨膨脹

目前我國對外人民幣匯率快速升值、并且擁有巨額外匯儲備,對內物價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房地產和資本市場都急劇膨脹。有網友說,目前一切不好的經濟問題,都是由于3。年的高速發展累積下來的問題開始逐一暴露。請問這個評論是否正確?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評論,網友所看到的例如貨幣升值只是一小部分,更可怕的是透過金融和銀行改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更嚴重的問題是歐美各國不再給中國經濟喘息的機會,會進一步透過國際金融戰打擊我國經濟的主體。

“更可怕的是透過金融和銀行改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蹦芊窬唧w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2000年世界銀行發表的報告指出,如何改革銀行目前還無定論。那我們匆匆忙忙地將銀行上市,就能夠成功進行銀行改革嗎?

對美國而言、只要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就等于為全世界美元滋生的超量流動性找到了泄洪閥。有人說,如果中國不能堅持自己的思路處理好人民幣匯率問題,被人的風險一夜之間就可能變成中國的風險。請問中國的匯率問題實際土有這么大的重要影響嗎?

什么是人民幣的匯率?不是貨幣的價格,而是各國政府為了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金融戰不是簡單的匯率戰,而是沒有煙硝的悄然進行的大戰。

升息解決不了泡沫問題

最近半年以來,特別是07年5月份以后、全國房價又出現大幅度上漲,有些地方甚至比年初漲幅達到60~70%,您是否認為中國樓市因虛擬資本而有很大的泡沫?

存在很大的泡沫。由于中國投資營商環境的急速惡化,大量應該投資而不投機的虛擬資金被擠壓出來,進入樓市或股市,進而造成泡沫現象。因此樓市熱、股市熱并不是經濟變得更好,而是經濟變得更差。

目前中國采取利率上調的措施來進行宏觀調控,你是怎么看待這一手段的?

升息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受益。但是,要看到升息的副作用。宏觀調控的問題是利息的不斷調升,將使得全國的金融風險不斷加劇,萬一個人還不起房貸怎么辦?企業還不起貸款怎么辦?那就是金融風險大幅上升。

除上述問題外,持續升息會使民眾按揭負擔上升,小企業投資融資成本加大,引發國外套利資金的涌入。利息上升并不能解決樓市股市泡沫,因為目前中國經濟不是流動性過剩,而是虛擬資金過多。虛擬資金的來源是投資營商環境的惡化,并且會造成惡性循環的結果。利息越上升,投資環境越惡化,虛擬資金越多,樓市投市泡沫越嚴重,但是金融風險卻由于利率上升而大幅惡化。

調控不行,不調控更不行,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

這是由于投資營商環境的惡化所擠壓出的虛擬資金所造成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現象是一種二元經濟體系,也是過冷和過熱同時存在,而且由于地方政府以GDP為綱的理念,誤導資源進入了過熱的部門,也就是和建設有關的部門,以及替其融資的金融部門,而大部分的民營企業部門卻是蕭條部門。二元經濟體系之下,宏調必然失效,通貨膨脹必然產生。

中國這種以出口導向為主體的經濟本來就是風險極大的,而宏觀調控的沖擊以及匯率的上升,會使得這些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就算沒有美國的沖擊,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也是舉步維艱的。

該如何去化解這種惡化的金融風險?

目前宏觀調控政策并沒有對癥下藥,因此不但泡沫存在,金融風險也隨之大幅上升。

解決經濟問題要跳出經濟圈

都說中國經濟增長的很快、可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收入很低,買不起房?很多人每天都是為了生存在奔忙,獲得的報酬卻僅僅只能夠維持生活。這是為什么?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也就是經濟成長無法普及老百姓。那么我想反問,你認為這么高的經濟成長,到底進了誰的口袋呢?希望你可以仔細思考,我就不點破了。

最近政府出臺了很多措施,比如提高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提高貸款利息,請問這些措施有助于房價的下跌嗎?

造成地產泡沫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投資營商環境惡化,擠壓出大量虛擬資金進入樓市,第二是腐敗黑金進入;第三是國際熱錢進一步推動;第四才是老百姓真正購房的錢。目前這個政策所針對的是最不重要的第四筆資金,也就是老百姓的錢,因此對于房價的影響力有是有,但肯定是收效不如預期。

那么,請問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中國目前經濟領域所出現的問題呢?作為最普通的老百姓怎樣才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怎樣才能使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好?

篇13

而在漢語詞典的釋義中,網絡虛擬財產的詞源意義可以拆開來看; “虛擬”一詞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實的、假設的”;第二種是“虛構”。所以,按照漢語詞典的解釋,“虛擬”的東西,只存在于人類的假設或假想中,而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網絡虛擬財產我們便可以理解為“虛構的、不是實際存在的財產”。虛擬的英文詞是:virtual。根據《TheOxfordDictionary》的解釋,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雖然不是真的”;第二層是“但因表現或效果如同真的而可視為(或可充當)真的”。前一層是從屬的(襯托),后一層才是主要的(結論)。我們把“虛擬”譯作“虛”,是僅譯出了其從屬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沒有翻譯出這個單詞的主要意義(即表現如同真的)。筆者認為網絡虛擬財產,不應僅僅從對“虛擬”一詞的某一個方面的理解去確定它的具體含義,而應當在結合和借鑒“虛擬”一詞多個方面含義的基礎上,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含義做出符合時代意義的闡釋。

筆者所討論的網絡虛擬財富的特點具有虛擬性、價值性、時間性、地域性。

虛擬性是指,網絡財富是現實世界中人類勞動和財富的異化,它是對真實事物的模擬。雖然虛擬財富大部分功能不能對現實世界起到很大的影響,但它并非是幻想的虛構的物,而是電子數據模擬現實世界需求后存儲在電腦里的。網絡虛擬財富是在網絡虛擬環境下產生的財產,其不能脫離網絡而單獨存在。

價值性是指,網絡虛擬財富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人們通過網絡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因此虛擬財產具有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更體現在各大網站上進行的虛擬財產的交易,如5173、淘寶網等等。

時間性體現在,隨著時間的推遲還有網絡的迅猛發展,虛擬物品必將會不斷更新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樣人們的興趣被不斷轉移,并且運營商也終究會有停止運營的一天,這必然會導致虛擬財富的貶值或者消失,虛擬財產都具有消亡周期而不會永久的存在。

地域性是指,網絡虛擬財產只能存在于特定的網絡環境之中,一旦脫離了網絡環境,其將變得一無是處,網絡虛擬財產不能脫離網絡這個特定的環境。

雖然網絡虛擬財產具有不同于傳統類型財產的特點,但它仍然是一種特殊的物,接收物權法對它的約束。在網絡虛擬財產的權利分配上,也應確定歸屬于特定的所有者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網絡虛擬財產物權性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物的概念己不限于有體物、無體物,凡是具有法律上排他的支配可能性或者管理可能性者,都可以依法成為物。物納入法律體系保護的最基本標準是因為其有財產價值,能為人們所控制、支配。權利人享有權利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物的支配而取得物的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在民法保護下直接享受物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所帶來的各種利益是物權的本質和核心,是區別于其他財產權的最基本的特征。

物分為不同的物格,人們根據物的不同物格來確定其在法律上地位,確定對其的支配力,從而確定法律保護方式。建立物格制度,就是將所有民法上的物,分為三個格。第一格生命物格,包括人體器官、組織,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和寵物,植物尤其是珍稀植物;第二格抽象物格,包括網絡空間和貨幣、有價證券、航道、頻道等;第三格一般物格,包括其他一般物。把網絡虛擬財產歸入物格的第二格即抽象物格,這樣一種新型的物的歸類方法,較好地解決了網絡虛擬財產的客體定位。首先這樣順應了物權法的發展趨勢,因為傳統意義上的物主要是指實體物,而無體物一般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興的財產,這些新興的財產卻沒有受到法律規定保護,而抽象物格概念的提出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抽象物格把傳統的物的外延進行了放大,把網絡虛擬財產名正言順地納入到了物的范疇,解決了對網絡虛擬財產能不能收到物權法保護的問題。再者,抽象物格準確反映出了網絡虛擬財產的特征,這是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客觀界定和準確描述。

網絡虛擬財產具有金錢價值,我們可以用現有的標準衡量其價值,它是依托于網絡產生的一種新型的物,具有物的屬性,是物權客體。從特點我們可以看出虛擬財產應當屬于一種合法的“物”。我們應該用動態的眼光看待財產的內容。對外經貿大學的梅夏英博士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財產的內容已經發生膨脹,享有財產的手段也更加豐富。要從行為的角度上來理解,即你有權利做什么,有權利獲得什么,而且這種行為最終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從某方面程度講,財產已擴大為一種權益。在豐富多彩的現代社會,還把財產局限于實物的觀點是錯誤的?!?/p>

網絡虛擬財產具有物權的特征?!拔餀嗍牵ㄏ罗D第130頁)(上接第128頁)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網絡虛擬財產用戶可以憑自己的意志直接行使其權利,無需他人的意思或者義務人的行為介入。用戶所擁有的虛擬財產,可以自由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拔餀嗍桥潘臋嗬保W絡虛擬財產權利人支配虛擬財產的權利具有排他性,虛擬財產的權利人可以對自己虛擬財產物上權利行使干涉,可以對抗一切不待定的人。“物權是權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網絡虛擬財產權利人具有直接享受虛擬財產利益的權利,用戶可以再虛擬環境中全面自由的使用支配其虛擬財產,也可以通過虛擬財產來滿足權利人的某種需要,通過虛擬環境來完成現實生活中無法完成的事情從而娛樂身心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并且權利人在使用這些利益的時候不需要第三人的介入,可以直接通過使用網絡虛擬財產來實現。網絡虛擬財產的民事客體是物,網絡虛擬財產能為用戶所實際控制或支配,其存在于人身之外,能滿足人的社會需要。它雖然是無形物,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為人們所能控制和使用了,所以說網絡虛擬財產是一種具有價值性的無形無影,是無形的財產。

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蔽餀喾ǘㄔ瓌t是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民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當事人不得任意創法律規定之外的物權。物權法定的內容主要有兩項:第一,不得創設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認的物權,例如在他人動產上設定用益物權,學說上稱為類型強制。第二,不得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異的內容,如設定不轉移占有的動產質權,學說上稱為內容固定。所以將網絡虛擬財產納入物權法物的范疇,與物權法第五條規定并不矛盾。認定網絡虛擬財產權為物權,并沒有在現行法律框架之外創造出新的物權類型,網絡虛擬財產權只不過是以網絡虛擬財產為客體的所有權。網絡虛擬財產權因為其客體處在網絡虛擬世界,其與以現實世界中的物為客體所有權必然有所區別。雖然存在區別,但是其仍然符合物權的基本屬性,并沒有創設出與物權法定內容相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