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氣象災害預警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氣象災害預警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氣象災害預警

篇1

1氣象災害預警的作用

在我國的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據了70%以上,而且像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還有個別的病蟲害災害等都與氣象災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另外,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進步,氣象災害在單位面積內導致的生命財產損失大大增加,比如2008年的那場凍雨,給我國南方大范圍地區的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大量的人流被迫滯留在寒冷的高速路、山區,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影響,雖然此次災害中氣象部門較為及時準確的進行了預警,但我們在這預警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2氣象災害預警的現狀與原因

2.1對氣象部門不夠信任

與全球經濟迅速發展伴隨而來的就是環境被嚴重破壞,氣候變暖、環境惡化導致各種極端天氣頻發,且這些極端天氣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增強、影響時間不斷延長,正是由于這些極端天氣所造成的影響不斷突破記錄,使氣象部門的工作越來越難,對極端天氣的預報也越來越不好做,所以人們看到的有關氣象災害方面的預報越來越“不準確”,導致很多重要的預警被完全忽視,出現了嚴重問題。

2.2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重視不足

隨著我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不斷發展,在氣象災害發生前很多氣象部門都做出了準確預報并了預警信息,給各政府部門、企業以及普通人員充分的準備和防御時間,但是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很少在氣象災害發生前進行防御,只有在災害發生甚至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才開始考慮如何救災,使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問題不斷發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比如2008年的那場凍雨災害,當電線上的積冰明顯已經超過歷史最大值并且預報未來幾天依然會出現大范圍凍雨的時候,電力部門本應當考慮到電線的極限承重問題,及時采取各種措施去除線路上的積冰防止電線和基塔被破壞,然而由于電力部門對氣象災害預警沒有充分的認識,且部門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最終進而導致大量電線和基塔被積冰壓斷壓塌,使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另外,在那場凍雨中,大量乘客由于沒有收到或完全忽視了氣象災害預警,使大量人流被困在了寒冷的高速公路、鐵軌上。

2.3現有的氣象服務無法滿足人們需求

氣象部門現有的檢測設施無法提供高精度、大范圍的監測數據,使相關的防災減災工作難以順利展開。首先,我國的預警信號體系還非常單調,在氣象災害中只能提供道路交通、學校等方面的預警信號,對于其它的重要范圍并未涉及,比如供水、供電等方面;其次,預警信號缺乏具體數據的支持,比如道路結冰的厚度等,這些都直接導致我國的氣象服務的針對性不強,還不能滿足社會對氣象的需求。

2.4缺乏相關風險評估工作

我國的各行各業尚未建立各自的氣象風險評估系統,當氣象部門了氣象災害預報之后,無法根據自身行業特點對這些預報內容做出風險評估,這樣就無法估算出這次災害到底會帶來哪方面的損害、帶來多少損失,也就無法針對這些損害進行特別準備,最終只能被動受災。

2.5氣象預警信號和應急響應工作機制不匹配

當氣象災害發生前,氣象部門會相應的預警信號,向各政府部門和普通民眾提醒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隨后最主要的還是人們根據這個預警做出的應急響應工作。氣象部門主要根據災害的發展做出預警,是一種預先的提醒,然而人們忽視了這個警告,往往在災害已經形成并蔓延的時候才開始出臺應急響應機制,這時的應急響應機制主要是考慮已經形成的災害,這樣便使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工作不能匹配,無法充分發揮預警的作用。

2.6部門間缺乏溝通配合

現在我國的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尚不完善,每個部門都根據需求制定了應急預案,但是這些部門之間溝通較少,各自為政,導致出臺的方案內容繁雜可操作性較差,當真正的災難發生的時候,反而被冗雜的規定妨礙,難以及時處理災害,產生了不必要的損害。另外在很多政府部門建設基礎設施的時候,并未將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考慮進去,使這些工程在一開始便難以承受劇烈的自然災害,一旦這些災害真的發生就會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3優化氣象災害預警的建議

3.1增強危機意識

增強危機意識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人們要認識到,由于自然環境逐漸惡化,全球溫度不斷提升,導致近些年各種極端天氣不斷出現,且強度也在不斷增強,隨時都有可能突破歷史記錄,所以人們一定要提高危機意識,認真對待每次災害預警。另一方面,受到我國氣象學科發展的限制,對氣象災害方面的預報存在一定的不準確性,尤其對超過十天延伸期的預報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要充分的理解和相信氣象部門,增強危機意識,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進行預防工作,這樣才能充分的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在災害發生時積極應對,減少災害的影響。比如某地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門非常關注氣象部門發出的預警,及時的進行各項防御準備,聯合相關部門制定專門方案,關閉高速路口,處理高速路上的障礙,保證了高速路的暢通和過路旅客的安全。

3.2精化氣象服務

氣象部門要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監測器材,加強對氣象災害的建設,在提供準確的災害預報的同時提供精確詳細的數據來輔助人們進行防災減災工作,另外還要根據當地的具體需求,完善預警信號系統,提供相應的預警信號,滿足各行業的人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比如,向城市提供具體的降雨數據,幫助當地政府估算地下排水系統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現大水圍城的狀況,從而減少大雨對當地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氣象部門還可以向泥石流高發地提供相關降水和地質估算,幫助政府及時轉移可能受災地的居民,避免居民人身財產的損失。

3.3增強各行業的風險評估工作

各行業可根據自身行業特點設計相關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在氣象部門氣象災害預警之后,及時分析預警內容,估算此類災害對行業的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損失,從而幫助各企業和單位積極應對氣象災害,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例如,在畜牧業較為發達的地區,畜牧相關部門收到氣象部發出的暴雪預警時,便及時進行暴雪對當地畜牧業的危害評估,并根據這個危險評估,聯合當地畜牧養殖場,采取增加飼料儲備、加固牲口棚等措施,減少暴雪給當地畜牧業帶來的損害。

3.4提升政府的服務能力

氣象災害的防御是一個涉及范圍特別廣、工作內容非常繁雜的工作,需要政府進行統一指揮調度,所以政府內部一定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完善應急預案,保證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才能形成一個統一、靈活的領導集體,帶領各方面人員形成一個集檢測、預警、救援為一體的防災救災體系,大大減少災害對人們的傷害。另外,政府在規劃城市和建設基礎設施之前,一定要考慮到當地可能發生的各種極端氣象災害,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論證工作,提升城市和各基礎建設工程對各種氣象災害的應對力。第三,政府應當定時組織各企業單位進行有關氣象災害的宣傳和演習,提高居民對各氣象災害的認識以及處理類似突發事件的能力,減少居民在災害發生時的不必要的傷亡。

4小結

氣象災害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災害,也是帶來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最多的災害,隨著氣象災害預警機制的不斷發展,我國每年由于氣象災害死亡的人數不斷下降。然而,近些年各種極端天氣的不斷出現,導致各種氣象災害的強度、范圍和持續時間不斷突破歷史峰值,要想減少這些災害帶來的損害,必須提高人們對災害的危機意識;氣象部門也要積極進行研究和學習,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為各階層人員進行防災抗災打下良好基礎;政府部門作為防災抗災的領頭羊,也要認真制定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對氣象災害的宣傳,增加部門間的溝通,并在進行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時,充分考慮氣象災害可能帶來的影響,帶領民眾積極應對氣象災害,減少災害帶來危害。

參考文獻

[1] 閻敏. 氣象災害:問題不僅是"測不準"[J]. 互聯網周刊, 2004(29):25-26.

[2] 孫麗莉,楊俊萍,陳兆武,黃君衡. 數字音頻廣播(DAB)技術在氣象預警信息中的應用[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S1):48-49.

篇2

預警信號由信號名稱、信號分級與圖標和信號含義三部分構成(見附件)。

*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分為臺風、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雨大風、大風、沙塵暴、冰雹、雪災、道路積冰等十一類。根據不同災種特征和預警能力,預警信號總體上分成四級(Ⅳ、Ⅲ、Ⅱ、Ⅰ級)標準,按照災害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預警信號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同時以中英文標識,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

第四條省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省行政區域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預警信號的管理工作。

新聞宣傳、信息產業等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助做好預警信號的實時工作。

第五條各級氣象臺站負責對本預報服務責任區內預警信號的統一工作。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向公眾傳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提供的預警信號。

第六條各級氣象臺站應當及時、準確地預警信號,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變更(包括更新或解除)預警信號,同時通報相關部門、防災減災機構和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

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在收到當地氣象臺站或變更的預警信號后,應及時播發或變更該預警信號信息。

其他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播發預警信號的,應當使用各級氣象臺站直接提供的適時預警信號信息。

第七條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應有明確版面(畫面、時段)播發預警信號。預警信號以圖標形式的,要保證圖標刊播位置相對固定,圖案清晰。預警信號以文字或語音形式的,要明確指出預警信號分類、等級及相關防御指南。

篇3

1 預警信息傳播媒介的發展

伴隨著4G的成熟應用和5G的快速開發,依托于移動互聯網技術興起的微博、qq、微信、手機客戶端、CMMB(無線多媒體)顯示屏等新媒體傳播平臺受眾廣,且社會接受度高。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9 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超過16 億,普及率達到平均每百人擁有115 部。4G基站已經建成544 萬個,2019 年新增172 萬個,實現了網絡大規模擴容,農村地區覆蓋盲點得到彌補。另一方面,核心網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為即將到來的5G時代奠定良好基礎。截至2019 年底,4G用戶總數達到12.7 億,占移動電話用戶總數80%,遠超世界平均水平。這些數據說明中國智能化信息時代已加速到來,新傳播媒介不斷在公共事業,智慧社區,氣象服務等領域大放異彩[2]。

2 氣象災害應急信息傳播現狀

2.1 時效性和覆蓋面低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除卻為氣象決策提供依據外,還兼有通過其自身服務渠道向社會大眾傳播的功能。但分析這些傳播渠道能發現一些不足之處,如手機短信推送氣象報相關技術不成熟,信息推送類型為從點到面,使需要大量且頻繁傳播的預警信息面臨流量困局,進入時效滯后和覆蓋率低的,如何保障民眾可以及時收到預警信息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氣象信息即使準確到百分之百,但無法打通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也是枉然。氣象部門自身業務渠道模式屬于合作業務性質,多方面都無法達到氣象災害應急響應信息傳播標準要求。在百色市汛期,有不少市民表示手機無法收到強降水預警短信,短信內容篇幅有限,僅以文字表示也較為簡單,具體降雨范圍和時長以及防災應對措施無法一一展現。

2.2 公眾參與度低

氣象預警信息渠道的社會價值需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才能得到最大發揮?,F今渠道延展性差,社會參與度不高,不能滿足“提速擴面”和“分秒必爭”的要求。社區組織、企事業單位、鄉鎮農村、工礦企業和旅游景點等中間媒介沒有主動參與到預警信息的社會傳播中,大眾就會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氣象信息傳播成為單向主導,公眾需求無法反映在內容中,供需不匹,更加削弱了社會參與度。應當明確,預警信息重在時效性,應以動員群眾和組織、及時傳達為要。僅靠氣象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和自身渠道難以實現公眾廣泛參與。

3 構建高參與度的及時傳播機制

在長時間內打造的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終端和互聯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邊界。進入3G時代后,更是融合了兩者的特點,互動式人際傳播和獨白式大眾傳播真正開始匯流發展。傳統媒體傳播方式是普遍化撒網式,匹配不特定、無差別的公眾群體所需信息服務。3G通信設備端攜帶方便,普及率高,通信渠道快速,既支持點對點,也支持點對多,多對點,多對多的傳播模式,一種全新的傳播關系―“及時深度交互傳播”在此種語境下應運而生,相信在5G時代,這種新形態將不斷深化演進。

3.1 規范社會參與制度

社區鄉鎮具有服務和管理轄區民眾,承擔部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是社會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在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機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區物業處可通過樓宇大廳的布告或顯示屏、內部交流系統等將預警信息傳播至個人。但此種方式強制性差,因此,可由政府出面,在立法層面強化社會組織參與信息播出義務。比如香港頒布的《天災應變計劃》,其中規定了各政府部門在氣象災害應對方面的明確職責和采取行動的步驟。香港天文臺在氣象預警信息后,每隔1h要向媒體、港府新聞處和有關政府機構通報進展情況,另外,香港主要電臺和電視臺、社會組織、私營企業都有義務協助天文臺及時災害預警信息。

3.2 與第三方平臺進行合作

QQ和微信在改變人們交際方式的同時也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廣西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尋求和第三方交互平臺合作。自治區氣象部門和騰訊政務旅游廣西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通過氣象專用企鵝號臺風、強冷空氣、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信息,并第一時間通過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新聞、QQ看點、微信信息、QQ瀏覽器、騰訊網等騰訊新聞媒體平臺推廣,對全區用戶進行靶向全方位覆蓋。此種傳播方式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使騰訊方和氣象部門取得了雙贏局面,既提升了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速度和服務品質,又為騰訊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譽度。新浪微博“百色氣象”官方號粉絲數近20 萬,微博傳播速度極快,集“轉”合“傳”特點于一身,其裂變式傳播模型既帶來了傳播量指數級遞增,也充分給予公眾話語空間,用戶可以在微博下方和官方進行互動咨詢,共同探討防御措施。民眾在災害發生之時,只需一部聯網手機便可將照片或文字編輯后分享給大眾,為政府和民眾處理突發性事件贏得寶貴時間。通過和這些第三方平臺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能夠彌補手機短信、電視廣播傳遞面過窄的問題,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社會效果最大化。

3.3 移動設備客戶端

手機App可以帶來手機瀏覽器不能獲取的個性化服務。廣西氣象App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官方手機決策氣象服務客戶端,面向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準確、及時、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廣西氣象”涵蓋服務材料、氣象預警、天氣預報、臺風路徑、雨情雨量、風向風速、氣溫實況、氣象雷達和衛星云圖等頻道,直觀地展現天氣實況、預報預警細節信息及廣西氣象局權威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為政府部門、各級應急指揮人員以及行業部門決策提供了科學參考,為與天氣相關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4 結語

氣象部門不可能大包大攬整個預警信息傳播工程,社會的主動參與、氣象部門和政府調查立法對于傳播機制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積極探索應急預案和條例的法律化實現途徑,賦予社會組織、媒介平臺、公眾等獲取預警信息的義務和傳播信息的責任,根據應對指引做好防范措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篇4

預警信號的名稱、圖標、含義及其相關防御指南,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規定執行。

第四條市、縣(市)、蕭山區、余杭區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轄區內預警信號與傳播的管理工作。

農業、林水、公安、交通、城市管理、教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信息、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配合做好本辦法的實施工作。

第五條各氣象臺(站)負責本預報服務責任區內預警信號的統一工作。

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眾預警信號。

第六條氣象臺(站)監測、預測有突發氣象災害發生時,應當及時通過廣播、電視臺(站)、視頻、聲訊、互聯網等具備實時傳播能力的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預警信號,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更新或者解除預警信號,同時通報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

第七條廣播、電視臺(站)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播發預警信號。其他傳播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播發預警信號的,應當與氣象臺(站)簽訂傳播協議,按照本辦法和傳播協議的規定播發預警信號。

傳播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播發預警信號時,應當使用氣象臺(站)直接提供的預警信號,不得轉播、轉載其他來源的預警信號。

第八條廣播、電視臺(站)在節目播出時段內收到氣象臺(站)的預警信號后,應當在15分鐘內對外播發;廣播、電視臺(站)在節目播出時段外收到氣象臺(站)的預警信號后,應當及時對外播發。

其他具備實時傳播能力的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在收到氣象臺(站)的預警信號后,應當在15分鐘內對外播發。

第九條傳播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播發預警信號時,應當使用規定的預警信號名稱、圖標,正確說明其含義及相關防御指南,同時說明預警信號的氣象臺(站)名稱和時間。

第十條廣播、電視臺(站)播發預警信號的頻率不得低于每小時1次,并應當隨預警信號級別的提高相應提高播發頻率,其中對臺風、暴雨、雷雨大風、冰雹的紅色預警信號,其播發頻率不得低于每小時4次。

第十一條氣象、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傳播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應當加強預警信號及其含義、相關防御指南的宣傳,增強社會公眾對突發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

第十二條市、區、縣(市)人民政府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加強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系統、預警信號與傳播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預警水平和防御能力。農業、林水、公安、交通、城市管理、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學校、醫院等有關單位應當結合實際,參照預警信號防御指南,制訂并實施突發氣象災害防御方案,避免或者減少突發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十三條氣象臺(站)以外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本辦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擅自向社會公眾預警信號的,由其所在地的氣象主管機構給予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并處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以3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

廣播、電視臺(站)以外的其他傳播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違反本辦法第七條第二款規定,未與氣象臺(站)簽訂傳播協議播發預警信號的,視為擅自向社會公眾預警信號,按前款規定予以處罰。

第十四條傳播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違反本辦法第七條第三款規定,轉播、轉載其他來源預警信號的,由其所在地的氣象主管機構給予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并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以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地的氣象主管機構給予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并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傳播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違反本辦法第八條規定,拒不播發或者拖延播發預警信號的;

篇5

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隊伍是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重要舉措,是推進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必須充分認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領導,明確目標,落實任務,強化措施,在全縣建立覆蓋面廣、人員素質高、快速反應能力強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隊伍,同時落實相關工作措施,使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進一步提升,消除預警信息“盲區”。

二、明確職能職責,加強隊伍建設管理工作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是人民群眾參與應急工作、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形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主要負責及時傳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及時收集上報災情信息,參與氣象災害、山洪地質災害調查;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科普宣傳,提出防御災害的措施建議;參加氣象災害監測設施、預警信息傳播設施的維護。重點工作是接收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通過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隊伍形成直通基層、覆蓋各類人群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渠道。

各地、各單位要通過人員兼職等方式,積極擴充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隊伍。各鄉(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由分管防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兼任,各村(居)委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由村(居)委會成員兼任,同時,各社區理事長及中心戶要積極參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工作。學校、醫院、企業、體育場、車站、港口、礦山、水庫、旅游景點、建設工地及其它重要部門至少要落實一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要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網絡全覆蓋。信息員必須由身體健康、責任心強、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員兼任。

各鄉(鎮)政府和縣直各部門、各單位要確定兼職人員,組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隊伍,負責所轄信息員的培訓和考核,并將本地本單位明確的信息員隊伍逐一登記造冊,填寫姓名、性別、年齡、地址、職務及聯系電話(手機)等內容,于2月20日以前報送到縣氣象局,便于開展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聯系服務??h氣象局負責全縣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的建檔備案,使用“中國氣象信息員管理平臺”進行動態管理,同時編寫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培訓教材,協助做好培訓、考核工作。

篇6

的發展方向,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提高預警信息時效性和擴大覆蓋面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網絡,加快推進信息系統建設,積極拓寬預警信息傳播渠道,著力健全預警聯動工作機制,全面提高趨利避害水平,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依靠法制、創新科技,統一、分級負責,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重在基層”的原則,有效落實各級政府和各行各業防災減災責任,多種形式增加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傳播資源,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做到監測到位、預報準確、預警及時、傳播快捷、應對高效,最大程度擴大預警信息公眾受益面,最大限度減輕氣象災害的不利影響。

(三)工作目標。加快構建氣象災害實時監測、短時臨近預警和中短期預報有序銜接,預警信息、傳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監測預警體系。力爭到2015年,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15—30分鐘以上發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體系,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時效性進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預警信息“盲區”。

(四)職責分工。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工作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市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縣級氣象臺站負責本預報服務責任區內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因氣象因素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預警信息由有關部門和單位制作,根據政府授權按預警級別分級;市、縣人民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社、網站、手機報等新聞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要迅速播發主管部門的預警信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研判預警信息對本地、本行業的影響,科學安排部署防災減災工作。

二、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五)加強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建設。加快推進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御工程建設,建成我市氣象災害立體觀測網,實現對重點區域氣象災害的全天候、高時空分辨率、高精度連續監測。加快推進市氣象災害預警中心和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全市各鄉鎮布設多要素自動氣象站。輝縣市、衛輝市加密布設山洪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自動雨量站,站點平均間距縮短到5公里。強化我市糧食生產核心區、重點林區、生態保護重點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重點區旱情監測,加密布設土壤水分監測設施。交通運輸、水利、通信、電力、林業、旅游等部門與氣象部門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則,加快推進交通和通信干線、輸電線路、水利工程、林區、旅游區等的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建設,盡快構建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市至少建設1套移動應急觀測系統、應急通信保障系統。各縣(市、區)根據需要配備移動氣象服務設備。市氣象局建設高性能計算機和海量存儲設備,實現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快速收集、處理及共享。

(六)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水平。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山洪地質災害多發區等重點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著力提高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預報精度。建設氣象災害短時臨近預報預警系統,實現對暴雨、雷電、強對流天氣等突發性、局地性災害天氣的實況監測和實時預報預警。氣象、水文、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合作,建設綜合臨近報警系統,在人口密集區及多發、易發地質災害地帶加強聯合監測,及早發現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險情。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和手段,加強森林火點監測,及時森林火險等級天氣預報。

(七)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風險評估。各級政府要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普查、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建設以社區、鄉村為單元的氣象災害調查收集網絡,組織開展基礎設施、建筑物等抵御氣象災害能力普查,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全市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范圍,開展基層應急準備認證工作。市氣象部門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建設,編制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建立健全雷擊風險評估制度。在城鄉規劃編制和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重大工程項目、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建設前,要嚴格按規定開展氣象可行性論證,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八)推進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傳播系統建設。積極推進市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包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內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的快速。充分利用當地主流媒體,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面、快速、及時地插播工作,完善預警信息傳播功能,即時播發公共應急預警信息,推廣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要根據應急需要,及時對手機短信平臺進行升級改造,提高預警信息發送效率。

(九)加快基層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設施建設。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和各基層企事業單位在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傳播資源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與傳播設施建設,在學校、社區、車站、旅游景點、工礦企業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建設電子顯示屏等暢通、有效的預警信息接收設施。重點加強農村偏遠地區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建設,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等多種方式及時將災害預警信息傳遞給受影響群眾。

三、完善預警信息快速傳播機制

(十)完善預警信息管理制度。各級政府要盡快制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管理辦法。氣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細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標準及流程,分類別明確災害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等。市通信管理局和各級廣電、新聞出版部門要與同級氣象主管機構密切配合,協調各類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緊急制度,定期督促檢查各類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落實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等責任。

(十一)健全突發事件信息組織體系。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機制,加強突發事件信息組織體系建設,規范信息程序,拓展預警信息功能,建立統一、高效、權威的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平臺。各級突發事件信息組織要加強對包括氣象災害在內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根據授權及時預警信息,提醒社會公眾主動應對防范,形成全社會共同預防突發事件的有利氛圍。

(十二)建立預警信息快速傳播渠道。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社、網站、手機報等新聞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科學、及時、準確、無償播發或刊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努力提高預警信息時效和公眾覆蓋率。對暴雨、暴雪等氣象災害紅色預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風、冰雹等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要減少審批環節,確保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各級電視臺、廣播電臺接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提供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應在15分鐘內插播,實現實時播報。電視臺插播時,應在屏幕上懸掛相應等級的預警信號圖標。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接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提供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應在15分鐘內向災害預警區域內的手機用戶免費快速全網發送。

(十三)建立面向基層的預警信息傳遞工作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強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縣級政府有關部門、鄉鎮、街道辦事處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要指定專人作為兼職氣象信息員,并將學校、醫院、工礦企業、建筑工地等單位負責人以及鄉村種養大戶發展成為氣象信息員,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傳遞工作,延伸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網絡。健全傳遞工作機制,形成縣—鄉—村—戶直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渠道。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氣象信息員傳播預警信息的作用,為其配備必要的裝備,進行必要的培訓,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

四、加強防災應對工作

(十四)建立部門聯動機制。氣象與工業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國土資源、環保、交通運輸、鐵路、水利、農業、衛生、安全監管、林業、旅游、地震、電力監管、通信管理等部門及軍隊有關單位和武警部隊建立氣象災害預警聯動機制,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實時共享。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及時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通報當地駐軍有關單位和武警部隊,共同做好應對工作。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的協調、指導和監督作用,定期召開氣象災害應急聯絡員會議,溝通預警聯動情況,協調解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工作中的重要問題。

(十五)組織做好防災避險工作。預警信息后,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及時組織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隊伍、裝備、資金、物資等應急準備,加強交通、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監控和水利工程調度等,并組織對高風險部位進行巡查巡檢,根據應急預案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做好受威脅群眾轉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災害影響區內的社區、鄉村和企事業單位要組織居民群眾和本單位職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災害應對工作。

五、強化支持保障措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協調,督促落實部門職責,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政府績效考核范圍,建立健全問責機制,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經濟等手段,大力推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工作。認真落實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法律、法規和預案、制度,定期組織開展預警信息、傳播及各相關部門應急聯動情況專項檢查,做好預警信息、傳播、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

(十七)加大資金投入。市、縣(市、區)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預算中安排資金,保證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及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和運行維護。建立財政支持的災害風險保險體系,探索發揮金融、保險在支持氣象災害預警預防工作中的作用。市、縣(市、區)政府要把氣象災害預警工作作為氣象災害防御的重要內容,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支持相關工程項目建設。

篇7

**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規定(試行)

第一條為規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下簡稱預警信號)工作,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預警信號,是指由縣級及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以下簡稱各級氣象臺站)為有效防御和減輕突發氣象災害而向社會公眾的警報信息圖標。

預警信號由信號名稱、信號分級與圖標和信號含義三部分構成(見附件)。

**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分為臺風、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雨大風、大風、沙塵暴、冰雹、雪災、道路積冰等十一類。根據不同災種特征和預警能力,預警信號總體上分成四級(Ⅳ、Ⅲ、Ⅱ、Ⅰ級)標準,按照災害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預警信號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同時以中英文標識,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

第四條省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省行政區域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預警信號的管理工作。

新聞宣傳、信息產業等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助做好預警信號的實時工作。

第五條各級氣象臺站負責對本預報服務責任區內預警信號的統一工作。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向公眾傳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提供的預警信號。

第六條各級氣象臺站應當及時、準確地預警信號,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變更(包括更新或解除)預警信號,同時通報相關部門、防災減災機構和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

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在收到當地氣象臺站或變更的預警信號后,應及時播發或變更該預警信號信息。

其他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播發預警信號的,應當使用各級氣象臺站直接提供的適時預警信號信息。

第七條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應有明確版面(畫面、時段)播發預警信號。預警信號以圖標形式的,要保證圖標刊播位置相對固定,圖案清晰。預警信號以文字或語音形式的,要明確指出預警信號分類、等級及相關防御指南。

篇8

目前,在人類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氣象災害對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強度比較大、種類多、頻率高,暴雨(雪)、干旱、臺風、雷電、大霧、大風、霾、冰雹、高溫熱浪、沙塵暴、低溫凍害等災害經常發生,是世界上目前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伴隨著氣象災害產生的泥石流、滑坡、生物災害、山洪、海洋災害、森林火災等也經常發生,這給社會和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更是得不到保障。

一、建立氣象預警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國,電視、網站、報紙、廣播、電話、手機短信是當前氣象信息的主要途徑,人們進行信息的獲取時,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信息量相對的比較豐富,但是定時播出的時效性比較差,而手機短信和網絡的時效性則比較好。但是每種信息獲取方式都有其優點和不可避免的缺點,建立氣象預警,能夠保證各項信息更好的傳遞。

在社會明明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交通、農業生產、水利、航空等對氣象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信息的及時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臺風、重大天氣的過程中,為了保證防洪抗臺、相應的決策服務的布置,政府和其他相關部門就需要及時的氣象信息,目前氣象信息預警已經成為關乎民生的大事,是一個國家氣象水平的具體顯現,對氣象災害的預警不及時和準確,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財產損失和對生命安全的威脅。

為了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就要對氣象災害進行減少防御。進行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監理,通常與法律法規、災害管理、組織機構、現代科技、傳播媒體、預警系統、保險保障、公眾教育等方面有關,整個系統工程比較復雜,在整個防御體系中,預警系統有紐帶的作用,為了保證系統高校的運行,要進行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建立。

二、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的對策

預警是災害應急管理的一個核心環節,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工作,建立、健全預警信號機制,對政府和公眾提前采取防御措施,有效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進一步增強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

進一步發展氣象衛星探測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網,加快建設先進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使預報服務人員能獲取更高精度、更全面的氣象災害監測資料。進一步完善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建設,加大氣象信息覆蓋面。同時充分利用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氣象預警大喇叭及專題服務材料等多種形式,及時氣象預警信息,使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加強與多部門聯動,積極開展與農業、廣電、移動等相關部門合作,確保預警信息在各種媒體中及時,不斷滿足當地政府和廣大群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加強氣象災害短時臨近業務,強化雨情的動態監測、滾動會商,全力做好強降雨、強對流天氣的精細化預報,加強災害預警制作的對下指導和督促檢查力度,著力提高預警信息的提前量。著力提高洪澇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洪澇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業務水平,加快健全完善與當地水文、國土資源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機制,提高洪澇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的針對性。

2.全力做好災害預警信息和應急聯動工作

統籌利用氣象部門信息資源和社會公共資源,切實提高預警覆蓋面和利用預警信息的防災減災成效,高度重視氣象信息員隊伍和農村信息服務站作用等,讓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切實發揮出“消息樹”、“發令槍”作用。進一步加強預報服務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技術交流、加大培訓力度、組建預報業務創新團隊建設等手段,提高預報員的業務素質,增強預報員對突發性、災害性天氣的判斷能力和預警服務能力。

3.加快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平臺建設

在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平臺中,要保證具備氣象信息的監控、觀測,對氣象數據進行分級存取的功能,在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基礎上,通過邏輯關系,保證對系統數據能進行實時檢查,對氣象數據的一致性進行保證。進行預警體系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對重點區域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布點密度要進行加大,對各類氣象資料進行準確的積累和記錄,這樣對氣象系統內部能實現實時的調度,保證氣象網絡信息資源的不斷優化。

4.提高氣象災害預警體系的應急處置能力

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出現的定點、定時、定量的預警預報體系進行建立,這樣對凍害、臺風、高溫、洪澇等氣象災害的預測和處理的能力能有效的增強,我們可以根據預警的等級,保證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實現,這樣就能及時有效的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為防災減災的具體工作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

5.科學規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為了有效的提高全社會抵御災害的能力,要保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能夠進行科學的傳播和,目前在我國,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相關的傳播工作還存在防御措施不規范、預警信息政出多門等問題,這都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健全和完善,這樣才能保證氣象災害防治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完成,有效的為人民服務。

6.加強政府防災減災的組織行為

只有在政府的統一協調和領導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氣象災害的整體防御,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防災減災的整體效益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氣象部門是氣象災害預防的重要部門,因此要積極的聯合政府相關氣象災害預防部門,保證和制作氣象災害情況等預報,并將其的具體危害對水資源、農業的影響等要進行具體評估,這樣對氣象災害的損失能有效的減輕。

7.建立氣象預警信息系統

進行氣象預警信息系統的建立時,文字信息和圖像視頻都應該建立,對氣象的實況信息、預報結論、一周天氣趨勢等,要在各LED顯示終端、手機短信、廣播網等進行顯示,通過雷達圖、衛星云圖、自動站相關信息、臺風路徑圖等對視頻圖像進行顯示,在收集傷亡、網絡等地方就可以顯示。建立統一預警信息的平臺,對不同的預警信息就能夠采取不同的預警方案,對短信平臺、聲訊平臺、各個顯示終端等設備就能進行管理,及時的做好對信息的收集、工作,保證氣象預警信息的及時送達。

8.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

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天氣、氣候業務和科研體系,提出了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測和服務水平的要求。氣象災害預警體系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過程,應將雷達、衛星、自動氣象站等資料與各類預報產品相結合,加大氣象災害研究,不斷完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加快氣象災害預警精細化進程,進一步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

綜上所述,氣象信息已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公共信息,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都離不開氣象信息。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氣象預警信息服務的好壞已成為關系民生的大事。特別是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政府與公眾對氣象災害的預警越來越關注,因而建立一個功能完善、信息及時又準確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已是氣象部門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讓廣大人民群眾及時掌握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將有利于更早地開展自救、互救,配合政府部門采取減災防御措施,將有效預防和降低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參考文獻:

篇9

0引言

氣候異常,氣象災害時有發生,利用最有效的平臺及時的天氣信息已經刻不容緩。

毫無疑問,隨著手機的不斷普及,手機短信已經成為當下最有效、最快捷的信息平臺。如果可以通過短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那么氣象信息的傳遞問題將迎刃而解,從而實現信息者與接受者的完美對接。

那么,如何實現從現有軟件平臺到手機短信的跨越呢?圍繞這個課題,筆者曾做過初步的研究,整個過程需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首先由現有自動氣象站監控管理軟件平臺發送氣象信息,然后進行氣象信息接收、氣象災害信息過濾與處理、獲取目標用戶手機號、發送手機短信。

1 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過程,可以開發一套軟件產品,為了方便描述,文中命名為氣象災害預警平臺,簡稱預警平臺。軟件功能流程如下:

其中,消息接收模塊負責氣象信息的接收與轉發;預警處理模塊負責氣象信息的解析、過濾、組裝以及用戶手機號的獲取;短信模塊負責發送短信。

2具體實現思路

2.1消息接收模塊

消息接收模塊負責氣象信息的接收與轉發,是整套系統流程的基礎,因此設計一個穩定高效的消息接收模塊尤為重要。

首先,消息接收模塊與現有平臺需要約定接口的協議,統一接口規范,從而保證數據接收的準確性;其次,任何一方不得單方面修改接口內容,從而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為保證消息接收的穩定性及高效性,選擇一種行而有效的接口協實現方式至關重要,當前比較常用的實現方式有Socket,BORBA,WebService,ActiveMQ等。筆者比較推薦ActiveMQ,它是由Apache出品,目前最流行的消息中間件之一,完美實現了實時消息的發送和接收。

2.2 預警處理模塊

預警處理模塊負責氣象信息的解析、過濾、組裝以及用戶手機號的獲取,是整個流程的核心,具體如下:

解析是指把接收到的氣象信息進行預處理,包括氣象信息的發生時間、預警類型、預警級別、建議、者等。其中預警類型包括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十四類;預警級別包括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四個級別。解析后實現如下效果:

者:曲阜市氣象臺

發生時間:2010年7月19日14時

預警類型:雷電

預警級別:橙色

目標手機號從該表中獲取即可。

篇10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革新,移動互聯網呈爆炸式發展,免費即時通訊服務迅速擴張,微信以其方便靈活、簡單操作、資費低廉的特點,迅速占領市場,截止到2013年初,微信用戶總量突破3億。吉林省地處全球氣候變化的脆弱區和敏感區,氣象條件復雜多變,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和致災程度呈加重趨勢,使得氣象災害預警與科普宣傳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日益突顯。以微信為載體的氣象災害預警與科普宣傳將成為氣象部門開展氣象災害預警與科普宣傳工作的新領域。

1微信的內涵與特性

1.1什么是微信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費即時通信軟件,自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第一個微信測試版本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全球用戶總量突破3億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移動互聯網應用之一。

1.2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單位都可以申請一個公眾賬號進而搭建微信公眾平臺,面向關注目標群發文字、語音、圖片三個類別的內容。目前微信公眾平臺支持PC,并可以綁定私人賬戶進行群發信息。

1.3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

1.3.1移動性與即時性大眾媒體中,沒有一種媒體能夠像手機一樣與人形影不離。而附身于手機媒體上的即時通訊工具較之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也具有了移動的特點,可以隨身攜帶。即時性主要表現為,微信公眾平臺提供消息及時提醒服務,即在未登錄的情況下,也可接收信息,做到了與手機終端的真正綁定。

1.3.2強交流感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規模最大的即時通訊服務,它的核心功能就是交流,通過手機交流私密性更帶來強交流感,微信公眾平臺與用戶可以進行實時交流,針對公眾平臺推送的信息,用戶可第一時間通過圖片、語音、文字進行響應,公眾平臺可第一時間了解用戶所在地實際情況,收集必要信息。

2微信對氣象災害預警與科普宣傳的價值

2.1氣象災害預警與科普宣傳的重要性

吉林省是我國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據2003年以來的不完全統計,吉林省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面對氣象災害發生,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措施可以完全加以阻止或消滅,但通過有效的宣傳和防范可以把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及時準確的氣象災害預警將有效提升公眾對自然災害的防范意識。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力度,對提高公眾的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2微信作為新興氣象災害預警與科普宣傳傳播渠道的優勢

2.2.1用戶被動接收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公眾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輕松、便捷地獲取相關氣象信息,但大都需要用戶主動獲取,用戶的主觀意愿在整個信息獲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微信公眾平臺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使關注用戶被動接收,省略用戶主動獲取的環節,大幅提升氣象災害預警與氣象科普宣傳效果。

2.2.2信息內容豐富多樣微信公眾平臺在內容上集合了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可以將較為綜合的信息推送至用戶手機終端,產品內容更加直觀、內容更加生動。災害性天氣預警涵蓋的信息內容與傳統短信方式比較信息量更大,氣象科普內容圖文并茂,表述更加貼近民眾。

2.2.3細化預警信息分類服務目前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較多,其中納入吉林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制度的天氣現象就有15類之多,公眾對各種天氣現象關注度各不相同,由公眾自主選擇預警信息接收種類是人性化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微信自身具有較強交互性,通過這一特性,氣象部門可在后臺將關注用戶的需求進行分類,進而逐步實現預警信息分類服務。

2.2.4災情收集迅速直觀同樣是借助微信自身的交互性及圖文并茂的產品形式,用戶在手機里關注氣象公眾平臺,潛意識里就把氣象公眾平臺當作手機里的一個朋友,因此就比較關注和交流互動,氣象部門可通過微信氣象公眾平臺建立災情收集屬性,通過引導用戶,第一時間獲取用戶從天氣過程致災地區反饋的實際情況,將預報、實況及現場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為政府應急防御、防災搶險提供科學決策。

3結語

氣象災害預警與氣象科普宣傳是一項長期的社會化公益事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公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滿足公眾的需求,才能令氣象事業不斷發展。氣象微信公眾平臺為氣象災害預警與氣象科普宣傳增加了一條全新的渠道,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渠道,擴大氣象災害預警與氣象科普宣傳的覆蓋面,為提升吉林省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王瑤.微信與微傳播[J].傳媒觀察,2013,(2).

[2]蘇醒.淺談微信公共平臺的媒體應用[J].科技致富導向,2013,(20).

篇11

1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健全的氣象災害應急機制

在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中,健全的氣象災害應急機制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作業過程中,一些氣象災害防御部門卻缺乏一定的機制管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給該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例如,由于一些操作方法較為落后、應急準備不足、反應不快等原因,從而使相關人員不能及時掌握氣象災情與情報,加之在工作過程中,人們沒有有效明確與之相配套的分災種、分事件類別的工作流程及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等問題,進而更是嚴重影響到氣象災害的防范效果。

1.2 氣象災害防御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

薄弱的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整個氣象災害的防御效果。對于部分地區來說,其相關政府部門并沒有對氣象災害防御給予一定的重視與關注,從而也沒有對此給予一定的建設與規劃,而這一舉措對防御氣象災害則會帶來極為不良的后果。由于相關政府沒有對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給予一定的重視,從而也沒有建立相應的防御設施,加之該地區的避災、減災的措施不力,因此一旦發生嚴重的氣象災害問題,則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因此對此問題相關部門政府應亟需提高防災救災的綜合體系功能。

1.3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不足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并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這一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的開展。對于一些地區來說,其預警信息的覆蓋面還不夠廣,對于一些學校、農村、社區等地方的人員來說,其并不能及時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對于這些地方來說,其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傳播技術來預警信息的能力并不強,因此信息的時效和覆蓋面的范圍仍存在一定的弊端。

2 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質量的有效建議

2.1 完善氣象災害應急機制

通過對氣象災害應急機制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在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質量的過程中,相關部門人員應制定完善的氣象災害應急機制,如明確應急方案、規劃工作流程、對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進行一定的安排等制定,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氣象防災工作的有效開展。此外,通過制定相應的規范機制,工作人員也可以根據相關規定開展作業,從而實現相關作業的有序開展,這對有效防御氣象災害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2 加強建設氣象災害防御的基礎設施

在一個地方的發展中,相關政府應將當地的氣象災害防御列入到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氣象災害應急方案編制工作的研究,以通過建設完善的綜合防御和救助體系,從而完善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這對有效實現避災、救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實際生活中,相關政府部門還需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設施的管理與維護,以使其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這同時也為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3 改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過程中,人們也需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應用到該領域中,如通過新聞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使人們及時掌握氣象災害信息,且還有利于人們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御,從而達到救災、減災的效果。此外,在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的力度上,相關政府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如及時宣傳防災減災知識,使人們了解氣象災害應急避險措施,從而利于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篇12

水產養殖作為我國沿海沿江現代農業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沿海沿江廣大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重視。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水產養殖大多采用露天養殖方式,這種養殖方式投入成本低,易于推廣。但是,由于采用全露天的方式,其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非常低,特別是氣象災害。因此,如何提高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在災害來臨前提前告知養殖戶及時進行預防,成為當前水產養殖氣象災害方面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物聯網通過傳感器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了現實世界的物物相連,實時監測。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方便快捷的構建氣象信息采集和監測網絡,采用對應的氣象信息傳感器可以實時的對目標區域的氣象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跟蹤,這為構建相關的氣象信息模型提供了極其便捷的途徑。因此,在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方面,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來構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網絡,對水產養殖地區的氣象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歷史跟蹤。然后后通過構建相關的監測和預警模型實現對水產養殖區域的氣象災害進行在線監測和預警,為水產養殖戶提供實時的氣象監測信息和預警信息。

2 水產養殖災害概述及相關氣象指標的設計

漁業經濟在廣東海洋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海洋和水產養殖業,廣東的水產養殖產量多年居全國首位。但是,隨著水產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行業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比較典型的就有低溫寒災、臺風、赤潮、暴雨等。在我省水產養殖業遭受的各類自然災害中絕大部分是氣象災害,而在氣象災害中尤其以臺風、低溫寒災對我省水產養殖業的影響最為嚴重。近年來臺風、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出現次數多,發生范圍廣,危害面積大,對我省水產養殖業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如2015年10月強臺風“彩虹”造成廣東省湛江、茂名、陽江等9市42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農業和水產養殖業損失巨大;2008年初持續的低溫寒潮天氣使廣東遭遇了58年來最為嚴重的冰凍災害,造成全省受災養殖面積262.1萬畝,損失水產品產量48.4 萬噸,累計全省漁業經濟損失達61.9 億元。

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業部門公布的我國北部灣、粵西地區2008年到2016年的水產養殖氣象災情進行統計分析可知,近幾年來造成該地區的水產養殖的災害性天氣過程主要有臺風、暴雨、低溫幾種,可以將風速(力)、降水量、溫度、氣壓作為氣象災害指標。

3 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的設計

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了一個水產養殖場氣象數據物聯網監測系統,通過該系統實現水產養殖場的氣象數據監測,進而獲取近期的水產養殖氣象信息數據。本文的水產養殖物聯網監測系統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該系統主要由水產養殖場氣象數據采集、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監測預警信息顯示屏、用戶移動設備四個部分組成,其中水產養殖場數據采集端主要負責對水產養殖場的氣象因子進行監測,并將監測到的實時數據上傳到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服務中心通過對數據處理,并結合氣象預報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最后評估出災害的等級,并且對災害進行預測處理得出最近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同時系統還可以通過服務中心將監測到的數據實時發送到水產養殖用戶的手機等移動設備實現實時監測和提醒,通過手機短信、微信等網絡方式進行實時。

該系統由三個部分構成:

3.1 水產養殖場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

采用溫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降雨量傳感器等,借助物聯網絡技術,每個水產養殖場安裝配置一個無線自組網,即時測定水產養殖場的主要氣象要素值,并通過無線自組網信息傳輸匯聚節點,利用無線或有線網絡將數據上傳至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服務器。

3.2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數據分析處理系統

采用大數據技術,對水產養殖場實時數據、氣象歷史數據庫和氣象災害指標庫進行分析處理,通過氣象災害預測預警模型、GIS、氣象災害決策支持系統等進行分析,得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災害分布情況及災害防御方案,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預警、災害防御提供決策支持輔助服務。

3.3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信息系統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通過互聯網,通過監測預警顯示屏、用戶手機,向水產養殖企業、水產養殖戶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及防御方案;水產養殖企業、水產養殖戶也可以通過計算機遠程監控和實時查詢水產養殖場的氣象條件及氣象災害等。

4 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模型設計

從水產養殖監測物聯網系統中獲取氣象信息后就可以通過構建模型,對相關的信息進行處理,根據歷史和實測數據及其統計特性,構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模型如下:

式中,CW、CR、CD、CT為影響因子權重,可以通過統計分析獲??;M(Wt,Rt,Dt,T)為氣象災害預測指標,通過該指標來對氣象災害進行預測;Wt表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水產養殖區域大于臨界值的風速,小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W0;Rt表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的大于臨界值的降雨量,小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R0;Tt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的低于臨界值的溫度,大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T0;Dt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的低于臨界值的大氣壓強,大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D0;t為時間,單位為小時,t-24表示從24小時前開始統計。

5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主要通過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模型計算結果觸發,實際預警還需根據監測預警服務中心的決策支持系統,對歷史資料及大環境下的實時氣象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預警信息,并M行預警。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主要功能如圖2所示。

采用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進行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數據處理、預警、防災減災應急響應等。

(1)通過風速、降雨量、氣壓等傳感器測量水產養殖場相應氣象數據,采用無線傳感網絡及互聯網傳送到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中心通過信息收集與處理系統對物聯網監測數據進行自動處理并放入數據庫。按處理后的實測數據,并根據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模型計算氣象災害預測指標,依此確定災害出現與否,以觸發啟動預警處理系統。

(2)根據近n年鄰近區域臺風、暴雨、風暴潮、低氣壓的歷史大數據,采用隨機過程分析、現代回歸分析等分別構建各關鍵要素單要素、綜合要素統計預測模型。

(3)根據大數據、預測模型和歷史數據、實測數據、實時數據等計算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值。

(4)依據水產養殖氣象災害各相關實測、預測指標值,進行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綜合分析、風險分析及管理,得出比較客觀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針對不同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類型和等級、地域,通過短信、微信、網絡、物聯網及其他媒體等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出水產養殖防災減災應急預案,為水產養殖專業戶、企業及當地政府提供水產養殖防災減災決策支持服務。

6 總結

本文探討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問題,分析了水產養殖的主要氣象災害因子,完成了氣象災害指標設計,并將該指標應用到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模型中,結合水產養殖場的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采集的數據可以有效的實現對水產養殖場的氣象災害進行監測和預警。同時,本文還完成了水產養殖場的物聯網氣象災害監測系統、氣象災害監控和預警模型等設計,給出了詳細的系統設計結構圖和數學模型。這些系統設計和數學模型對水產養殖相關物聯網信息系統的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方苗,祁元,張金龍.基于WebGIS的蘭州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化[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1,26(02):137-146.

[2]方宇凌,吳嘉豪,湯沛等.珠江口西岸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平臺[J].廣東氣象,2013,35(05):59-63.

[3]Timmons M B,Ebeling J M,Wheaton F W.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M].New York:Northeastern Regional Aquaculture Center,2011:147-190.

[4]姚楠,陳哲,劉玉林.基于GIS的電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研制[J].電力信息化,2013,11(03).

[5]孫忠富,杜克明,尹首一.物聯網發展趨勢與農業應用展望[J].農業網絡信息,2010(05):5-8.

[6]鐘勇.物聯網在氣象災害預警中的應用[J].通信與信息技術,2012(02):049.

[7]夏于,孫忠富,杜克明,等.基于物聯網的小麥苗情診斷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05):117-124.

[8]禹?;郏S宇飛,易想和YU.長株潭物聯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04).

[9]趙城城,楊洪平,劉曉陽,等.大雨滴對雷達定量測量降水的影響研究[J].暴雨災害,2014,33(02):106-111.

篇13

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應包含天氣監測、預報服務、預警、法規建設等一系列工作。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市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構筑城市氣象災害預警體系的條件也基本具備。一是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基本形成。即:以地面自動氣象站和自動雨量站為主的中尺度氣象監測網初具規模,兩個自動氣象站可自動進行每小時一次的數據觀測和傳輸,實時采集各地降水、溫度和風等要素,鄉鎮自動雨量站在降雨季節可以實時收集各地雨量情況,分辨率可達到10公里;再是風云二號衛星云圖接收系統組成的衛星遙感觀測系統也已建成。二是氣象信息處理能力明顯增強。建成了以計算機局域網連接廣域網和INTERNET網為基礎的,基于VAST的氣象信息接收系統和基于SDH等網絡的氣象信息接收發送系統,擁有了完善的通信網絡系統。同時,基于寬帶通信的省、市、縣三級視頻天氣預報分析會商系統已投入運行。三是氣象預報水平有所提高。開發研制了__MM5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等具有較高時空分辨率的預報產品;國內外多種數值預報產品的釋用能力明顯提高;建立了暴雨、臺風、寒潮、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主、客觀預報方法;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了氣象次生災害如空氣污染、山體滑坡等預報服務;培養了一支具有高度責任感和較強業務技能的預報員隊伍。四是氣象預警手段得到加強。電視氣象節目內容豐富;是氣象信息聲訊服務覆蓋電信、移動、聯通、網通、鐵通、小靈通;氣象網站已成為重要信息傳播平臺;平面媒體加了大氣象信息及氣象專業知識的宣傳,氣象信息特別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快速傳播成為可能。五是氣象法規建設步伐加快?!吨腥A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防雷減災管理辦法》、《氣象預報與刊播管理辦法》、《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等氣象法律、法規和規章相繼出臺,為氣象防災減災營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三、加強__城市災害預警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盡管我市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構筑城市氣象災害預警體系的條件也基本具備,但__構筑城市氣象災害預警體系還有幾點欠缺。即:受限于氣象要素觀測密度及觀測頻率的城市氣象災害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公眾及部門氣象防災意識不強;氣象災害預警制度有待加強等。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周密規劃,加快氣象探測系統建設

首先,完善地面觀測系統建設。進一步增加多要素自動氣象觀測站的布點,填補氣象資料空白點,尤其要加大重點區域、旅游景點的布站密度,積累氣象氣候資料,開展針對性氣象預報服務。盡可能增加監測要素,在主要交通要道建立若干大霧和地面溫度監測站,開展交通安全監測;在旅游景點和市區增設負離子、酸雨等觀測項目,開展環境污染監測。

其次,盡快建成新一代氣象雷達。雷達是突發性災害天氣較好的監測手段,由于我市地處中緯內陸地區,夏季降水集中,且突發性災害天氣經常出現,雷達對于實時監測突發性災害天氣和人工增雨防雹指揮具有獨特優勢,比如對局地暴雨、冰雹等災害的監測和預報,探測云層強度等,是指揮增雨防雹的必備手段。但我市目前使用的711氣象雷達是我國第一代氣象測雨雷達產品,屬淘汰級,且該雷達目前已嚴重老化,故障頻出,遠遠不能滿足我市防災工作的要求。特別是根據中國氣象局新一代天氣雷達的布網規劃,我市的地理區位在全國新一代天氣雷達布點建設中沒有優勢,從已經建成的多普勒雷達布網情況看,離我市較近的是我省太原和河北石家莊多普勒雷達站,但由于地形影響,使該雷達對__的有效探測能力大為減弱。所以有必要積極爭取國家作為補充雷達監測布點的713數字化天氣雷達在我市的建設,以滿足我市人工影響天氣的需要。

第三,引進風廓線儀,實現高空氣象連續探測。風廓線儀的主要功能是獲取高空風和低空急流活動特征,能提供高時空密度的氣象信息,它可測定垂直風速,對研究小尺度天氣、強對流風暴等具有重要價值。當布設在常規探空站之間天氣變化敏感的地區,可探測湍流、大氣穩定度、中尺度大氣運動等,對改進天氣分析預報,降低測風成本和提高實效等均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建立和完善衛星遙感監測系統。開展風云二號衛星資料的接收應用,做好EOS-MODIS衛星遙感資料的開發應用。深入研究開發衛星遙感信息資源,開展對全市生態環境、干旱、火災、洪澇等災害的動態監測業務,逐步建立集衛星遙感監測系統(RS)、全球定位系統(G)和地理信息系統(GIS)于一體的高時空分辨率的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建設

一要建立突發氣象災害短時預警系統。主要是以天氣雷達資料為基礎的臨近預報系統,因為主要是靠外推作預報的,而中尺度天氣系統在短時間內就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因此,這種臨近預報系統在1小時內最為有效,最長預警時效也只能達到兩小時。所以,氣象災害的短時預報必須把雷達資料、衛星資料、自動氣象站等資料與中尺度數值預報產品結合起來使用,把監測的優勢和數值預報 優勢兩者結合起來。

二要完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完善__市主要流域面雨量預報系統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高汛期氣象服務能力。加快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系統、城市積澇預報預警系統和城市重大特發性災害氣象服務系統建設,提高城市災害氣象保障應急能力。建立__交通氣象監測服務系統,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氣象服務能力。完善以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全方位的氣象信息專業服務網絡系統,努力提高氣象信息的對外輻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