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霧霾的治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12年前后北京霧霾問題開始引發了公眾的普遍關注,“PM2.5”進入公眾視野,2017年年初持續的跨年霧霾,PM2.5濃度一度處于“爆表”狀態,這不得不讓公眾把北京霧霾和倫敦霧霾聯系起來。1952年12月英國爆發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隨后英國開始深刻反思,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霧霾治理時期。英國政府“重典治霾”成效顯著,倫敦從霧都變成花園城市?!皞惗責熿F事件”值得警醒,倫敦治理霧霾的經驗值得北京借鑒。
1 北京霧霾與倫敦霧霾成分及形成原因比較
北京霧霾與倫敦霧霾兩者的成分有所不同。英國官方數據顯示,從1952年12月5日起倫敦開始被濃霧覆蓋,在大約兩周時間內,有4000多人死于支氣管炎、冠心病、心臟衰竭等疾病,加上隨后兩個月中死亡的人數,“倫敦煙霧事件”共造成12000人死亡。倫敦煙霧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SO2和黑煙。倫敦政府的監測數據顯示,當時空氣中SO2的濃度峰值達到 3830μg/m3,黑煙的濃度峰值達到 4460μg/m3,污染物的濃度水平比倫敦平常情況高出了大約10倍,其中高濃度的SO2是誘發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促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比較之下,北京霧霾的成分較為復雜。北京霧霾是由于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PM 2.5)含量超標而形成的一種大氣污染狀態。北京市疾控中心2013―2015年相關研究發現,霧霾主要成分有三類:一類是硝酸鹽、硫酸鹽和銨鹽離子等水溶性無機離子,第二類是鉛、鎘、砷等金屬和類金屬,第三類是有機碳和無機碳等碳類物質。2016年12月21日發表于美國《科學進展》s志上報告稱,中德兩國研究人員破解了北京及華北地區霧霾最主要組分硫酸鹽的形成之謎,發現在大氣細顆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與二氧化硫的化學反應是當前霧霾期間硫酸鹽的主要生成路徑。
從北京霧霾與倫敦霧霾兩者形成的原因來看,倫敦霧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當時英國正處于工業化時期,英國經濟迅速崛起消耗了大量的煤炭等化石燃料,導致污染物排放日積月累,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二是“倫敦煙霧事件”發生于寒冷的冬天,倫敦當時還沒有實現集中供暖,戰后英國經濟困難,倫敦居民為了熬過寒冬只能燒劣質煤取暖,導致污染加重。三是汽車排放的廢氣以及從歐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云加重了倫敦的空氣污染。四是當時空氣流動性差,導致污染物聚集在倫敦上空,污染物濃度劇增。
相比較之下,北京霧霾與倫敦霧霾的形成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第一,從污染物排放情況看,倫敦治理報告顯示,現階段的中國與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在人均GDP、能源結構、三大產業比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經歷了30年快速經濟增長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導致空氣質量的嚴重退化,這是引發了近些年來的持續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
第二,從霧霾形成時間上看,北京嚴重霧霾天氣與“倫敦煙霧事件”發生的時間都是在冬季。盡管北京市已經實現了集中供暖,但是在一些城鄉接合部、郊區、農村地區居民還是采取燃煤取暖,進一步加劇了空氣污染。
第三,巨大的機動車保有量是導致北京霧霾的重要因素。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北京年平均PM2.5排放中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占19%,2016年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五百多萬輛,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加劇了北京地區的空氣污染。
第四,區域傳輸是形成北京霧霾的特殊因素。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北京PM2.5有30%~40%來自區域輸送。京津冀地區人口密度大,煤炭消耗量大,其中河北省鋼產量全國第一,京津冀地區各種污染物的排放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與河北省和天津市相比,近些年來北京市加大了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淘汰力度,污染物排放量逐漸減少,北京之所以發生嚴重的霧霾天氣,與周邊地區的污染物區域傳輸相關。
第五,氣象條件是北京霧霾形成的直接原因。空氣流動性差、逆溫、濕度大等氣象因素,加上北京地區三面環山的“簸箕”地形,導致污染物持續積累,形成持續性霧霾??諝饬鲃有圆畈焕谖廴疚锏臄U散;逆溫現象導致大氣垂直擴散能力差,尤其在冬天地面溫度低,高空溫度高,污染物被擠壓在地面區域,濃度不斷增加;空氣濕度大,有利于污染物中的顆粒物吸濕增長。另外,北京屬于三面環山的地形,西北方向的冷空氣受山體阻擋的影響不易進入平原地區。不利的氣象條件只是北京發生霧霾和英國發生“倫敦煙霧事件”的外部條件,根本原因還是污染物排放量基數大。
2 倫敦霧霾治理的經驗
從1950年到2000年倫敦霧霾治理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準備階段(1953―1960年)。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后的第二年,英國政府于是成立比佛委員會調查煙霧事件,制定應對措施。1956年出臺《清潔空氣法》,調整能源結構、控制機動車數量。在具體的應對措施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劃定煙塵控制區,政府財政補貼居民家用壁爐改造,更換燃料,嚴禁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修改《清潔空氣法》加強煙塵控制;1974年頒布了《污染控制法》限制機動車燃料中硫的含量。擴大煙塵控制區是削減階段最核心的措施,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年)。這一階段污染控制重點從燃煤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2003年倫敦政府開始收取“擁堵費”以減少機動車排放污染。同時,政府陸續出臺或修訂了《汽車燃料法》《環境保護法》《污染預防和控制法案》等一系列法案。2000年后相比20世紀50年代,倫敦SO2下降84.2%,黑煙濃度下降47.4%。
從倫敦霧霾治理的經驗來看,倫敦歷經60年的霧霾治理給北京霧霾治理最大的啟示是:霧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倫敦霧霾治理離不開完善的立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轉變,推行煙塵控制區、空氣質量達標、收取“擁堵費”等有效的管理措施。
但是,倫敦治理霧霾也存在其弊端,一是英國走的是傳統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成本高、代價大。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中存在一個“拐點”,“拐點”之前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惡化,“拐點”以后,產業結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環境又得以改善。北京治理霧霾不能坐等“拐點”的到來,應盡早行動。
二是英國利用處在高端產業鏈的優勢實現了能源進口和污染轉移。從長期看,輸出污染最終導致整個地球和人類的能源環境危機。[1]
3 北京治理霧霾的舉措探究
一是通過調整產業和能源結構帶動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下降。北京地區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過大是引發霧霾的重要原因,調整產業和能源結構是治理霧霾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應避免重復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霧霾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GDP的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當然,那種一遇到霧霾就關閉工廠、車輛限行的做法也是不科學的。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應明確自己的定位,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耗、環保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但是,應嚴禁將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轉移給其他區域。英國在“倫敦煙霧事件”后其能源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48年煤炭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高達90%,到1998年下降至17%,而天然氣占比從0上升到了36%。北京應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層氣等清潔能源替代利用量,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在農村地區積極實施煤改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煤炭消耗總量。
二是通過加強立法推動霧霾治理的法治化??v觀倫敦霧霾治理的幾十年,一系列法律的出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國現階段防治霧霾的法律法規主要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及省級地方霧霾污染防治法規等。[2]嚴峻的霧霾形勢說明我國還存在相關立法滯后和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治理霧霾要完善立法,嚴格落實各項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依法治霾才有可能長治久安。執法人員要加強監管力度,對于重要污染物監測比如電廠脫硫脫硝、企業排污、油品質量等的監管決不放松。
三是推動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聯防聯控。區域傳輸是形成北京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區域傳輸導致北京呈現從北向南霧霾逐漸加重的趨勢。形成這一特殊現象與北京地區空氣流動通道的特殊性有關。從氣團運行軌跡來看,北京南部有經由滄州和天津的東南方向輸送通道和經由石家莊和保定的西南方向輸送通道,這兩個輸送通道上的污染源相對較多導致北京南城污染相對較重。北京北部的兩個輸送通道一是經由張家口的西北方向輸送通道,二是經由承德的東北方向輸送通道,這兩個輸送通道的污染源較少。受輸送通道的影響北京有時會出現了南城霧霾、北城藍天的現象。霧霾治理應不再局限于各地區分散應對,跨區域規劃、聯防聯控和協同治理已經成為消除霧霾的有效策略。[3]處在同一個氣候帶上的京津冀地區形成了一個大的污染團,北京治理霧霾離不開京津冀地區區域聯防聯控。應打破現在各自為政的管理制度,成立京津冀地區區域聯防聯控委員會,統籌協調霧霾治理。
四是控制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研究表明,倫敦收取“擁堵費”措施減少了26%的交通擁堵。2003―2006年,PM10、氮氧化物和CO2污染物濃度分別減少了24%、17%和3%。敦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區政策,目的是降低機動車的污染排放。北京巨大的機動車保有量其排污量也是巨大的,在完善機動車限行政策的同時可以考慮收取“擁堵費”,既減輕了污染物排放,又緩解了北京城區的交通擁堵問題。同時,加強燃油排放標準控制,淘汰、改造老舊機動車,積極推行新能源汽車。
五是治理霧霾人人有責,需要全民參與。霧霾問題是中國資源、環境、生活消費等全面“透支”的反映,治理霧霾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需要全民參與才能保證治霾工程的成功。倡導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從小事做起,主動減少個人能源消耗排放,比如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車出行,減少使用家庭小汽車的時間和頻率,夏天空調溫度不要開得太低等。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認真遵守排污標準及各項規定,積極接受環保部門監督。治理霧霾不能僅依靠行政手段,要將環境保護意識上升到社會道德高度,任何破壞環境的企業和個人都應成為公眾譴責與監督的對象。全民參與才能打贏北京霧霾治理的戰爭。
參考文獻:
篇2
一、在家不要出來活動,告訴老人、小孩要懂得保護自己。
二、在霧霾天氣里,減少出行,出行的時候要帶上口罩,避免將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吸入肺中。
三、在霧霾天氣里,在家不要開窗換氣。
關于治理霧霾的倡議書二:全體老師、同學們:
每個人都向往藍天碧水,我也一樣。我喜歡綠色的高陵,美麗的高陵。而現在的高陵縣呢?整天煙霧彌漫,空氣污濁。既然同呼吸,就要共行動!為自己,為家人,為他人,一起行動,為治污減霾出份力,為美麗高陵添份綠。 然而,這些霧霾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有的人隨便給地上亂扔垃圾,有的人隨便給地上亂吐痰,還有的工廠亂排放污水和廢氣,高陵縣有那么多汽車,每輛行駛在公路上的汽車都在不斷地排放尾氣,這也是污染環境。
當我們頭頂的天空不再明凈,不再蔚藍時,我們是否才想起應該保護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呢?當我們腳下的土地變成黃沙變成荒漠時,我們是否才后悔當初沒有珍惜我們的大自然呢?
面對曾經美好的一切,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道:“誰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歷史的車輪正轟隆隆地駛向22世紀,我們作為一名中學生,一個小公民,必須勇敢地站起來,呼吁大家:保護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緩的地步,我們責無旁貨!誰希望看到自古以來辛勤哺育我們人類的地球母親即將變成一個欲哭無淚的黑色地球呢?不,誰都不愿意看到!那么我們就要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治污減霾,使高陵縣更美麗,使地球更美麗。我們中學生就應該做到:不亂扔垃圾,少買帶有紙包裝袋的東西,少用一次性飯盒和紙杯。多做有利于保護環境的事。
同呼吸,共行動!讓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低碳出行、環保生活、節能辦公做起,用實際行動為我縣治污減霾,建設藍天白云、山清水秀的美麗宜居高陵貢獻一份力量!
大地擁有和諧美麗的綠色,花兒才顯得嬌艷動人;心中擁有純潔的綠色,心靈才顯得更加紅彤燦爛。人類需要綠色,地球母親更加需要綠色,那就讓我們手牽著手,心連著心,共創綠色環境,讓藍天更藍,讓清水更清,讓我們的地球母親,讓我們的高陵縣更加可愛、更加生機勃勃吧!讓我們的天空更藍吧!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
關于治理霧霾的倡議書三:各位朋友:
愛護環境、珍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碍h境意識和環境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開展環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是解決環境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愛護地球、維護生態、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廣泛開展綠色!的創建工作、倡導綠色文明是一種新的時尚、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為進一步推進我們的環境工作,增強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境道德和行為習慣,我將創建綠色社會作為本年度的重點工作,為此我們倡議:
一、積極配合?開展創建綠色活動,將環境教育普及、深化下去,把綠色希望帶入未來的生活。
二、努力學習環保知識,切實掌握各科教材中有關環境方面的內容,并結合與環境有關的紀念日,做好宣傳環保,參與社區的環保實踐和監督工作。
篇3
2017年 11月 23 日
當國家變得更富裕時,它對環境的污染是更多了,還是更少了? 短期來看很明顯,污染與財富相伴而來:工業化國家排放的一切都更多。不過后來,發達國家開始限制污染排放。倫敦不再遭受大霧困擾,歐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了80%以上。同一時期,美國大氣鉛含量下降了98%。隨著一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富裕,其排放量會先升后降,因為變富裕的公民會要求他們選出的政府以及他們購買產品的公司采取行動,讓空氣變得更清潔。有些證據表明這種情況屬實,但很難對這些證據加以詮釋。一種樂觀的看法是,無論經濟增長與否,國家都會減少污染,因為它們可以使用其他地區開發的清潔技術。如果這是真的話,中國或許能夠比我們預期的更快實現空氣清潔。
但就目前而看,較富裕國家并未真正減少污染,它們只是將污染轉移到了國外禁止在國內建設污染工廠,同時從國外的污染工廠采購商品。即是轉嫁污染。
我們治理霧霾的難度要比當年英國大得多,由于這幾年的極不均衡發展,北京、上海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而在北京周邊的河北,則還很窮。所以北京人民希望獲得清潔的空氣,河北人民就得餓肚子。鋼鐵廠全部關閉的話,河北的經濟肯定會衰退,另外,農村也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你可以禁止他燒秸稈,但卻無法完全避免,沒有幾個農民用的起環保設備。面對吃飯和呼吸的選擇時候,他們會率先考慮短期的利益,而不去考慮遠景,這是自然人的理性選擇。在這個階段,除了刮風,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那有人說了!強制關停耗能工廠,
污染工廠行不行呢?行!但你得給他找個其他的活,他不煉鋼可以,你得讓他有事干,有飯吃。但在如今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產能嚴重過剩,各個行業都不景氣。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行堵住產業工人的飯碗,第一會造成強烈的社會動蕩,第二這些產業從地上轉向地下,造成的污染不會比現在小。屆時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中國霧霾成因有季節性變化,在春季,遠程沙塵輸送、局地揚塵、城市酸性氣體和空氣中較多的水分也會方便霾的形成。在夏季,高溫、高輻射氣候加上高濕天氣會促進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映和吸濕性增長。在秋季,白天強烈輻射和高溫會加速光化學氣粒轉化,而早晚低溫和高濕在穩定的天氣系統中容易導致霾污染事件。在冬季,北方的采暖加上穩定的大氣邊界層結構和較低的混合層高度很容易導致霧霾現象。
根治霧霾污染需政治智慧。正像聯產承包、分產到戶解決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發展問題,經濟特區解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工業商業發展問題,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一樣,根治大氣需要在國家管理體制上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必須實施區域聯防聯控。京津冀地區同處一個氣候帶,形成一個大的污染團,根治大氣污染需要區域聯防聯控。這需要突破現有以行政單位各自為政的管理制度。歐共體協同治理酸雨和大氣污染,美國南加州聯防聯控遏制光化學大氣污染都是成功的范例??梢钥紤]成立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委員會,將該區域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試點特區。
防治霧霾要加強法治。僅靠政府部門、工廠企業和居民團體自覺自律維護大氣環境顯然不夠,要逐步制定落實相應的法律規章,依法治污才有可能長治久安。具體來說,要強化電廠脫硫脫銷的監控,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徹底現象。同時應建立第三方數據檢測,加強管理油品質量。
區域源控制應以產業結構布局和調整為重。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加大第三產業比例,降低高能耗第二產業比例。產業結構布局方面,盡量將高污染企業遷至區域的下風場地區或高海拔地區,這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擴散和沉降。同時加強環保監管措施,控制新排放源的加入。
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是否沖突,我們能能否兼顧呢?可以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至少在短期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對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分配資源的問題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資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會減少另一方面資源的投入。對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這一矛盾尤其尖銳。但是從長期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客觀地講,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
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3],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后代的犯罪?,F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篇4
(一)參與主體的缺失。霧霾的治理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與個人的利益。對于中央政府而言,考慮的是整個中國的形象以及人民的福利問題。無論是舉辦大的國際活動還是外國使者來華以及旅游,干凈的空氣以及優美的環境都是大國地位的凸顯。此外,如果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受到污染,人們的生活就會受到威脅,會引發百姓對政黨領導者的不滿,就會集會抗議,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響應國家的號召,進行生態文明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適當考慮當地人民的訴求,以經濟發展為主,環境治理為輔。對于企業來講,在生產的同時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是一個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對于個人而言,呼吸新鮮的空氣是他們應有的權利,關系到生存的問題。所以,霧霾的治理與現存的一切都有關系,與生活息息相關,與發展緊密相連。然而現實的問題就是霧霾的治理似乎只是政府的責任,企業與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足,作用有限。
參與主體的缺失是當前治理的困境之一。企業與居民參與意愿明顯不足。盡管自霧霾頻發以來,公民的環保意識較以前有所提高,人們也開始實時監督企業的排放情況,對企業廢氣的超標排放進行舉報。然而,居民卻忽略了自身所能做的,相比于做公共交通,人們更愿意開私家小車,由此往往造成道路擁堵,更多汽車尾氣的排放。人們的消費欲望依然很強,超出自己的需求,造成資源的浪費。企業也是如此,盡管明晰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但對于利潤的追求超過了應有的責任心,在生產中不安裝空氣凈化裝置,排放過量的廢棄物,導致了霧霾的產生。顯然,當前的霧霾治理,盡管政府在積極的行動,但缺乏企業與個人的共同努力,效果也不會達到預期。
(二)主體利益的矛盾。在霧霾治理的過程中,主體間往往會產生利益的矛盾。是經濟發展還是要環境美麗,是效益優先還是公平優先,這都需要考慮和探索。無論是治理的目標還是從參與主體治理的角度而言,都涉及到選擇的問題。從霧霾治理的目標而言,霧霾的治理無疑要涉及到經濟發展的轉型。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資源大國來說,霧霾的治理勢必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諸如山西這樣的煤炭大省,過去的發展完全依賴于煤炭資源的銷售,一旦要加強霧霾的治理,短時間內經濟發展必然會急劇下滑。此外,還會影響到百姓的失業問題。第二產業集聚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旦停產,極易造成社會的動蕩與不穩定。
(三)法律法規的缺失。現在是法治社會,健全的法律對社會正常運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的困境的就是關于霧霾治理方面的法律有很多欠缺。就現有的體系而言,關于霧霾的治理,立法體系主要有《大氣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地方性的法規發條。國家整體層面上的立法幾乎沒有,有的即使涉及到治理環境,也僅受限于會議文件中,實際運用的情況較少。法律的失位造成了監管的失位,監管的失位助長了企業的投機主義,企業排污受到處罰較小,代價較低,往往造成企業的逆選擇,企業道德缺失,進而霧霾的治理受阻。
(四)運動式治理。對于霧霾的治理,目前我國呈現出的治理方式幾乎是“運動式”的治理。所謂的運動式的治理就是短期的治理,并非從根源的治理,只是在相應的大型國際會議期間緊急采取措施來治理霧霾。比如車輛限行、關停重污染企業、停產等。短期內,非常有效,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一旦會議結束,又恢復以往的狀況。所以,這種治理霧霾的方式只是“治標不治本”,并未從霧霾的根源來治理,且對于區域聯合治理霧霾只是進行有限的聯合,是一種積極的嘗試,但想要從根本上或者更長時間內去治理,就需要各區域的聯合治理,采取更現實更有效的治霾方式。
二、霧霾治理的出路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霧霾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濟發展的方式的不合理。因此,今后的發展必須轉變中國的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服務業發展,減少重工業的比例,優先發展新能源技術,提高原有煤炭資源的使用效率,采用低碳發展技術,走出一條污染小、產量高、效益好的發展道路。當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必須要結合各省的實際情況,做到逐步降低污染,降低能耗。要時刻記住發展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效益固然重要,生活的環境也重要。當然,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出重拳治理霧霾,經濟必然會陷入攻堅期,但會倒逼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的轉型升級,長期來看。是非常有利于國家發展與社會穩定的。
(二)地方政府間要聯合治理。霧霾的擴散性與滲透性決定了單一的地方政府治理是無效的,只有各區域聯合治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協調地區間的利益是進行政府合作的關鍵。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北京、天津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而河北地區依靠重工業發展較慢,且霧霾嚴重。因此要想治理京津地區的空氣,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控制河北省的污染廢氣排放。然而對于河北省而言,關停這些產業對于經濟發展十分不利,這種情況就需要政府進行利益的協商。大氣治理各主體都有責任,不妨參考國際碳排放治理的思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京津地區給河北省提供發展資金去購買減少廢氣排放的權利。同樣的,這個思路可以擴展到其他區域。總之,單一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無論是從資金的角度還是治理的效果而言,力量都是微弱的。只有各方聯合治理,目標一致,利益一致,才能有效的進行霧霾的防治。
(三)各主體要積極主動的參與。霧霾的治理離不開政府、企業與個人的參與。對于政府來講,為民謀利是其應有的責任,而攔路虎是官員績效考核機制。當前,雖然國家一再強調不以“GDP”論政府政績,但是當前的省份經濟排名還是欲強調政績的。對于此,可以強調“綠色GDP”,以及領導在其任期上的終身責任制。評判機制的不合理導致了其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對于企業而言,一是企業自身要有明確的環境責任意識;二是社會要建立起一定的激勵機制與監督機制。銀行貸款要優先對綠色信貸項目,政府審批也要側重于生態類的,公民要主動的監督。企業作為廢氣污染的直接源頭,只有其積極的參與,才能真正的減少霧霾。對于居民而言,要充分的表達其對環保利益的訴求,積極的參與到社會監督中,從自身做起,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合理消費,為霧霾的治理做出一份貢獻。
(四)完善相關的法制,健全相關的機構。發達國家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值得借鑒的經驗就是健全相關的法制。這就涉及到兩個方面:法律的制度規范與相關的監管部門。在法律制度方面,僅僅強調污染環境是違法這一點遠遠不夠,要進行治理方面的立法,如區域要聯合整治;污染的處罰力度要增加;污染企業應有相應的環保設備等。在監管部門方面,要提高環保部門的職能地位與獨立性,不受限于地方政府;要建立區域聯合治理機構,統一調配,進行地方協商,利益調節;要進行相關執法人員的素質教育,加強監督機制,防治權利的尋租活動。
總之,當下霧霾的治理涉及到政府、企業和居民所有人的利益,只有齊心協力,積極合作,走出霧霾治理的困境,才能真正的實現政府穩定、社會和諧、企業發展、百姓安樂的局面。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篇5
1.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能源消耗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斷地增加,導致環境的惡
化現象頻出不窮。近年來,由于中國各大城市對pm2.5指標的質量監測持續超標,引起了人們對大氣污染的普遍關注。
對于大氣中的pm2.5污染,不僅對城市發展建設造成阻礙,而且對人類健康都會構成危害,然而至于如何治理pm2.5,目前的方法有很多,傳統解決pm2.5的方法有(1)火電廠污染源控制(2)農作物的燃燒處理(3)工業排放污染的控制(4)汽車污染源的控制(5)植物滯塵。
自古以來,植物一直被視為空氣的凈化者,也許正是因此,才有了各大花卉市場借機向群眾出售“吸毒植物”、“除霾植物”,城市建設中也在強調加大綠化程度來緩解污染現狀。與其他傳統治理方法一樣,就其目前的情況而言,北京的空氣污染程度并未出現明顯的改觀,開始讓人反思植物在凈化,緩解霧霾的過程中是否起到了作用。
2.分析地概況
2.1自然地理概況
北京位于我過、國華北平原的西北部,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市中心經緯度為東經116°25'29"、北諱39°54'20"。分為14個區,2縣。分析區域選取為北京主城區,即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及石景山組成的城六區。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北京市三面環山、一面平原。尤其在有東南風的時,空氣中的顆粒物在風的推送作用下匯集到市中心,由于山體的阻擋,使大氣顆粒物無法得到擴散從而加重了城區的污染。
2.2氣候條件概況
北京的氣候是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雨熱同期,冬季干燥寒冷,春、秋兩季時間短暫。冬季西北風,春秋多西北風,夏季東南風。夏季是北京的主要降水期,占全年降水量的3/4,降水集中在東北與西南部,本次分析的區域即平原及部分山區的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2.3社會概況
據調查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的數據顯示: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已達2069.3萬人。北京許多各大產業的發展依托自然環境的支持,不可避免的對環境的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北京發達的交通系統,使得2012年機動車保有量突破520萬輛,而且數量還在不都每年增加中,汽車尾氣也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2.4空氣質量概況
圖1-5,是《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中2006年北京大學實驗組大氣pm2.5來源解析圖??梢姳本﹑m2.5的成分為煤炭燃燒19%,其他18%,二次硫酸鹽17%,二次硝酸鹽14%,生物質燃燒11%,交通揚塵9%,機動車輛6%,工業6%[1]。霧霾天氣多發在春冬兩季。[1]
3. Pm2.5的沉降機理
我國通常按照顆粒物在重力條件作用下的沉降特征,劃分為降塵和總懸浮微粒。大氣中顆粒物的沉降是指空氣中的顆粒物在撞擊到某一物體之后停留在該物體表面,從而使其自身脫離大氣環境的過程。可分為干沉降與濕沉降。干沉降包括沉積、擴散、湍流,濕沉降包括沖刷和隱性沉降。[2]
1)干沉降(湍流):由于細顆粒物本身粒徑很小,質量很輕,很難依靠自身重力自行沉降,通常借助湍流作用發生沉降。
2)濕沉降(隱性沉降):大氣中易吸收水分的氣溶膠,發生吸濕增長并落下來的過程。一定的相對濕度有助于pm2.5的吸濕增長,為沉降提供可能。
3)其他:某些pm2.5具有不穩定性,它們之間存在著電荷吸引或與周圍環境中的物質發生反應,從而形成較大的粒子,增加沉降的可能。
4. 植物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4.1植物滯塵機理
植物葉片有滯留、附著和粘附3種滯塵方式。
1)滯留:由于枝葉對氣流的阻擋作用,使大氣中的顆粒物沉降到葉片上的滯塵方式。滯留的量與空氣中的顆粒物攜帶量有關。而且,滯留在風速較大的情況下,很容易使葉片上的顆粒物再次返回大氣中。降雨可把顆粒物沖淋到地面上。
2)附著:植物通過粗糙的葉片表皮以及角質層上的特殊結構能夠達到攔截和固定空氣中大氣顆粒物。該方式下,植物滯塵量與葉片毛和蠟質的含量呈顯著的正相關性。
3)粘附:靠植物葉表面分泌的一種特殊物質來粘附大氣顆粒物的滯留方式。有研究表明,具有比較復雜葉面毛的闊葉樹,以及細針葉結構的針葉樹對大氣中的顆粒物削減效率更高。[3]
4.2植物滯塵的效果
4.2.1單株尺度
拿室內植物來說,用植物來吸附房間的甲醛并不實際。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燁博士也表明,植物其吸附的作用并不大,而且由于PM2.5細顆粒物本身粒徑很小,質量很輕,很難依靠自身重力自行沉降,且室內氣流平穩,想靠綠色植物來吸附PM2.5,效果不明顯。
4.2.1群體尺度
有研究發現綠地植物若種植密度越大,冠幅越密集,則植物削減大氣顆粒物的效率越高,空氣中的大氣顆粒物質量濃度就會變低。
Pm2.5由于質量很輕,由于風的緣故會不斷擴大污染范圍,風速越大,Pm2.5 漂浮就越快,污染的面積也越大。以森林為例,森林對pm2.5的直接凈化作用體現在森林因其可以很好的阻擋、過濾和吸附pm2.5。當 pm2.5 通過森林時,由于植物葉片的凹凸不平、不同朝向、有些植物葉上有毛以及從植物葉片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葉漿和油脂等均能攔截住大量的微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就平均來看,大約一公頃的城市森林一年的滯塵量超過噸,綠化樹木可以使降塵減少 20%-50%。
pm2.5一般都是帶正電荷的離子,所以空氣中的負氧離子便具有主動吸收 pm2.5的能力。有數據表面,當室內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超過每立方厘米2.5萬個時,空氣中的含塵量就會減少一倍以上.而負氧離子的主要制造者就是一片成熟的森林。由于森林的木材、葉枝尖端放電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光電效應能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森林覆蓋率越高,負氧離子含量越高,對Pm2.5的消除能力越強。[4]
4.3植物滯塵的制約因素
4.3.1 pm2.5對植物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植物的危害主要為失綠和壞死。壞死是指植物本身經過長期負面影響而造成的自身生理機能消失的現象。由于長期附著過量的顆粒,將造成氣孔堵塞從而導致氣體交換受阻;葉面結殼導致吸收額外的輻射而增溫使植物體內的酶活性降低或受損被破壞;氣體交換受阻和酶的破壞從而最終導致呼吸過程受到影響,降低了植物體的光和作用,使植物的衰老過程加快。有研究表明,在對原始光譜反射率進行微分和去包絡線來轉換光譜數據的過程中發現,粉塵污染程度的增加與植物反射光譜的紅邊振幅呈負相關,紅邊位置有藍移趨勢。從總得來看,隨周圍環境污染程度地增加,植物反射光譜的吸收深度出現降低趨勢??梢姶髿夥蹓m污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5]
而且細顆粒物中包含的有害重金屬在植物體內富集,也是造成植物生理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但其在較大的尺度上,植物覆蓋率高的情況下,植物對pm2.5的影響占主導地位,而其對植物的危害則可忽略。
4.3.2滯塵飽和后的處理
由于植物的滯塵機理,只是使空氣中的顆粒物停留在葉片表面,無法被轉換,被吸收。因此,植物在一段時間后會呈現滯塵飽和狀態。有研究表明15天是植物單葉片滯塵量達到飽和的最大天數。為了能夠保持植物的滯塵能力,需要采取些措施進行管理。
1)人工沖洗。需要安排園林工人15天為一次地對綠化樹種葉片進行人工沖洗。
2)雨淋。森林對雨水有明顯的截流作用。在下雨時,雨水中的pm2.5等顆粒物落到地面將會進入枯落層和腐殖層,最終變成森林土壤的一部分,從而避免了 pm2.5的二次污染。[5]但由于北京的氣候條件,主要的降水期集中在夏季。而霧霾天主要卻發生在冬春季,所以在冬春季,很難保證每隔15天便會下雨。因此,靠雨淋來解決滯塵飽和的問題顯然不夠科學。
4.3.3霧霾高發時間與植物凈化能力
霾天主要發生在相對濕度較低的冬春季,然而由于許多落葉植物還沒發葉,此時植物的自凈化能力很有限,因而植樹種草在冬春季對環境的改善能力有限。
5. 總結
權衡植物在滯塵作用上的改善途徑以及限制因素之后可知,植物在凈化、緩解霧霾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氣候、技術等因素,通過植物來治理霧霾目前無法得到突破性的改進。就目前的條件而言,
(1)北京城區因多選用枝葉繁密的常綠針葉樹或常綠闊葉樹,片植與主城區外的西北部用以阻擋,過濾隨冬春季的西北風而來的空氣細顆粒物。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量考慮喬灌草多層垂直綠化,能有效減緩風速,使更多的細顆粒物在此區域內沉降下來。
(2)主城區內應采用多樣化、立體化的綠化手段。
道路綠化道路綠化應當考慮為了吸附由于車輛穿行造成的道路的揚塵、尾氣排放,當選用以大灌木為主,合理搭配其他喬木,草本等植物栽植于道路的中間與兩側。
墻體綠化由于市區建筑物密集,增大了下墊面粗糙度,使得其風速一般小于郊區,可借著其巨大的墻體面積,在不增加用地的情況下,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增加綠化量。建議選用耐蔭性好的藤本植物栽植于建筑物的北面墻體上。
屋頂綠化該領域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但有不少專家學者表示,屋頂綠化面積在城市中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多,在不久的將來便會成為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工具。
PM2.5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單純用植物滯塵作用遠遠不夠,還需要結合其他治理手段,長、短效結合,控制污染源,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對PM2.5進行治理。
參考文獻:
[1] 潘小川、李國星、高婷.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2]趙晨曦、王玉杰、王云琦、張會蘭.細顆粒物(pm2.5)與植被關系的研究綜述.生態學雜志.2013
篇6
一、霧霾形成的機制
霧霾是霧和霾的混合物。霧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接近地面的空氣層所形成的水汽凝結的產物。霾又叫做陰霾灰霾,主要是指大量的煙、塵等微粒的懸浮所形成的渾濁現象??諝庵械姆蹓m、硫酸和硝酸、有機碳氧化合物等粒子會使大氣混濁,視野變得模糊,并且會導致能見度降低。對于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我們稱之為霾或者灰霾。霧霾中的霾粒子比較小且分布比較均勻,但其粒子是漂浮在空氣中肉眼是看不到的。霾一般呈乳白色,它會使物體的顏色減弱,是遠處的光亮物體呈黃紅色,它的散射波長較長且光比較多,霾看起來就會呈黃色或者橙灰色。
二、我國霧霾災害形成的原因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經濟發展,建設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樓層也越來越高,靜風現象增多,不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擴散。在現實生活中,霧霾常常伴隨著大氣的逆溫現象產生。逆溫層像一個蓋子一樣覆蓋在城市的上空,從而使城市上空形成了高空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霧霾形成最重要由于是懸浮顆粒物的增加,在國內由于人為的排放,工業的發展和機動車輛的增多,導致城市污染物大量增加。自然因素是無法控制,但人為影響確是可以控制的,我國霧霾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的影響。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規模的擴展,一定程度上就會增加住房需求、機動車需求和家用電器的消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垃圾的排放和焚燒,特別是在進入冬季以后煤炭取暖,產生的粉塵直接排放到大氣中。
三、倫敦霧霾災害出現和治理
(一)倫敦霧霾形成的原因。英國首都倫敦,自19世紀后期到20年代后期一直被稱為“霧都”。大氣污染非常嚴重,危害人民生產生活。1952年12月,由于無節制的排放,倫敦連續5天發生嚴重的霧霾災害,空氣被濃霧所籠罩,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倫敦此次的霧霾災害不僅與他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有關,主要還是因為城市發展無節制污染造成的。
(二)倫敦霧霾的治理。在進入20世紀以后,政府開始重新進行城市規劃,對城市進行科學規劃。將城市中的發電廠和重工業外遷,降低對城市和大氣污染。嚴控對煤炭的使用和煤煙的排放,加強城市空氣監測。改變城市的能源結構,加大對清潔能用的開發和利用。大規模改造城市中供暖系統,改變傳統的以煤炭為原料的取暖方式,逐步使用天然氣,減輕城市空氣凈化負擔。倫敦空氣得到根本的改變,還是依靠城市內的產業轉型。隨著經濟發展,第三產業的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倫敦逐漸走出霧霾災害的困境。
四、相關建議
霧霾災害是可以防治和避免的,需要政府和人們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以重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積極配合。大氣污染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環境治理要有效并且有序進行,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
(一)完善相關法律,加強執法力度。國內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和《大氣保護法》已經不適應當今的環境污染。其中存在些許偏差,不能完全包含現在所有的污染問題。我國現在還處于經濟發展階段,對工業發展比較依賴。不同地區工業發展狀況不同,各地政府要依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相關規定。
(二)積極支持技術創新,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支持。面對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的趨勢,傳統的以消耗能源為主的產業結構已不再適應當今的發展。為了使經濟的長序發展,必須利用和開發清潔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綠色產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經濟進步,還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人們的健康發展。
篇7
一、霧霾的特點與危害
霧霾受天氣條件、季節氣候與復雜地理條件的影響,越是發達地區,其空氣污染情況便越差,灰霾是霧霾中比較特別的一種,它與英國和美國的煙霧性質不同,有關專家認為,它是一種新型的空氣污染,灰霾主要是二次污染產生,灰色無味,無刺激性,大范圍影響空氣的能見度,但由于其屬于我國特色霾種,尚未被國際接受,因此,下文中均已霧霾來統一稱呼。20世紀中期,世界死于肺癌的患者逐年上升,引起了有關專家的研究,他們發現霧霾天氣的時候,肺癌患者增加,于是大膽推測,霧霾是導致肺癌死亡率上升的原因,霧霾成分中有許多氣溶性小粒子,可以被人體直接吸入,加重病情。關于霧霾的研究便被重視起來,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霧霾可以抵擋紫外線,因此,霧霾高發區孩子出現佝僂??;霧霾導致空氣能見度降低,交通堵塞,嚴重時甚至發生交通意外;霧霾造成大氣層的自我循環出現問題,增加光化學反應的機率;造成國家與社會的經濟損失,由于霧霾會影響居民身體健康,造成社會勞動力缺乏,交通問題則會浪費人們時間,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社會運行成本。
二、我國的霧霾治理現狀
意識到霧霾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后,國家相關部門立刻做出反應,調查研究表明,我國一線城市的空氣質量只有2%的城市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其它城市都不同程度的遭受著污染。因此,我國相關研究人員開始積極尋找關于關于治理霧霾的方法,霧霾治理的步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降低大氣污染源(節能減排、平衡各大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制定發展戰略);制定治理規章制度與建立人員分配機制,將責任分批落實;政府政策方面加強監管與調控。我國目前已經對大氣污染排放量進行控制,對違反排放規定的個人與企業進行處罰,并修訂了關于可再生能源的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使得霧霾天氣有一定的改善。
20世紀初英國進入工業時代后,英國倫敦便有著“霧都”之稱,原因是英國居民開始使用煤炭作為日常燃料,煤炭燃燒后會產生小顆粒煙霧,配合倫敦濕潤的氣候便形成了霧霾,歷史資料顯示,霧霾發生后,英國倫敦居民在5數天內就猝死了4000多人,舉國震驚。隨后英國開始從頒布各項法律與政策,終于在100多年以后提高了當地的能見度。除了英國,其它西方國家有曾有過霧霾的經歷,并經過不斷地探索累積了許多有效地治理經驗。他們分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發展循環經濟,從處理污染到防治污染(足夠漫長的治理過程,人們發現沒有預先防治的污染在治理的過程中更加耗時、耗力,無法達到提高社會效益的效果,因此,做好污染預防,建立防污理念,可以保證社會經濟與生態經濟的共贏);調查情況與調控市場(調查污染情況,提升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建立市場調控機制,國家建立的相關法規從初創到確定與落實需要花費巨大的財力與物力,執行成本過高,因此,利用市場來進行調控是許多國家的首選);嚴格監控地方政府管理,擴大參與范圍(政府統一管理成本太高,且不能針對地方特點進行解決,將任務分配到地方政府上,并嚴格進行監控,擴大參與部門,不僅僅只讓環境部門參與進來,動員全社會人們一起預防與治理污染)。
三、霧霾治理視角的消費稅改革建議
消費稅是一項間接稅,是以消費品的轉流額作為征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梢赃x擇收稅對象,有調節產品結構,引導消費者行為的作用。其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可以根據稅法規定來選擇征稅對象,具有可調節性;按照產品設計來確定稅率;屬于價內稅,由消費者承擔;征收環節具有單一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包括以下五種類型:對人類健康、社會秩序、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消費品;奢侈品;高耗能及高檔消費品;不可再生能源消費品;具有財政意義的產品。
霧霾屬于對人類健康、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因素,因此,國家可以通過征收消費稅來進行霧霾的治理,征收稅種包括:污染產品稅之車輛稅;投入品稅之能源稅;投入品稅之汽車燃料稅;投入品稅之燃料增值稅;資源稅;投入品稅之二氧化硫稅。征收對象可以包括:大型煤礦等產生顆粒煙霧的企業;燃燒產生有害氣體的化工廠;交通運輸排放有害氣體的企業。
四、結束語:
本文討論了霧霾的特點與危害,從治理霧霾的角度分析了消費稅改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國內外關于霧霾治理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發展循環經濟,調查情況與調控市場,嚴格監控地方政府管理,擴大參與范圍才能有效的預防與治理霧霾。對治理霧霾改善環境的相關研究人員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朝凱,武智勇,楊依天等.基于霧霾治理視角的消費稅改革建議[J].財經界,2015,(2):246-246,248
[2]姜丙毅,龐雨晴.霧霾治理的政府間合作機制研究[J].學術探索,2014,(7):15-21
篇8
本期雜志,在繼續關注經濟態勢的同時,我們也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到霧霾治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在《如何消除“霾怨”》一文中認為,科學認識霧霾及其形成機理是當務之急。只有準確界定霧霾的內涵,診斷原因,精準施策,才能以較小投入收到預期的治理效果。
的確,盡管目前似乎任何人對霧霾的成因、危害乃至如何防治都能說上一二,但對于霧霾的確切發生機理和構成,卻依然眾說紛紜。
篇9
當前,霧霾現象頻發、空氣質量惡化,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的“心肺之患”,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科學研究表明,霧霾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然現象,而是燃煤、燃油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形成的氣溶膠粒子,構成了“霧霾”的主要成分,①減少空氣中氣溶膠的排放,就能減少霧霾發生的頻次。根據環境經濟學理論,合理界定并分配霧霾排放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排放權的交易,是實現治污減霾目標的關鍵。本文基于產權理論原理,提出霧霾排放權(核心是氣溶膠排放權)的核算思路,構建相對公平的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權分配機制,既保障落后地區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權利,又充分挖掘“減霾”潛力,避免空氣質量的持續惡化,對開展大氣污染治理的聯防聯控工作可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一、文獻綜述
當前,有關霧霾治理的經濟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霧霾形成的原因?!稓夂蜃兓G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認為我國霧霾天氣增多是由于石化能源消費增多造成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所引起的,②茹少鋒和雷振宇認為我國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城市霧霾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③何愛平和石瑩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缺失導致我國城市霧霾天氣頻發。④二是有關霧霾治理的機制。任保平和宋文月、郭俊華和劉奕瑋認為,我國治理大面積霧霾應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綜合治理等經濟機制等方面入手。⑤吳振磊和朱楠認為我國霧霾治理應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加快推進集約型城市化建設、構建多途徑的城市化道路和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吳振磊、朱楠:《我國霧霾天氣治理的城市化方式的轉變》,《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周景坤和黃潔則從財政政策角度,建議我國加大霧霾防治的財政投入,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增加霧霾防治產品的政府采購,建立霧霾防治相關基金。周景坤、黃潔:《國外霧霾防治財政政策及啟示》,《經濟縱橫》2015年第6期。此外,王波和郜峰從法經濟學視角指出創新霧霾環境責任立法是應對霧霾危害的重要途徑之一。王波、郜峰:《霧霾環境責任立法創新研究――基于現代環境責任的視角》,《中國軟科學》2015年第3期。三是霧霾與經濟、能源結構之間的關系。苗壯、周鵬等借鑒“零和博弈”的分配思想,討論了基于節能潛力與“減霾”潛力的效率分配機制,并結合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指標進行地區分類,對節能減霾效率分配機制與國家行政分配機制進行對比分析。苗壯、周鵬等:《節能、“減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權分配》,《中國工業經濟》2013年第6期。馬麗梅和張曉運用空間計量法,探討了中國31個省份本地與異地之間霧霾污染的交互影響。馬麗梅、張曉:《中國霧霾污染的空間效應及經濟、能源結構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14年第4期。王書斌和徐盈之構建了一個霧霾與工業發展的脫鉤分析理論框架。王書斌、徐盈之:《環境規制與霧霾脫鉤效應――基于企業投資偏好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15年第4期。
有關排放權核算研究則主要集中于溫室氣體的減排。目前,主要存在兩種核算標準:呂潔華、張洪瑞、李冬梅:《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態勢》,《統計與咨詢》2015年第2期。一種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的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另一種則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三次締約方大會提出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國際學者主要利用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的研究。如Timilsina等對道路交通CO2排放量進行了研究,Timilsina G.R. and Shrestha A., “Transport Sector CO2 Emission Growth in Asia: Underlying Factors and Policy Options,” Energy Policy, vol.37, no.11, 2009, pp.4523~4539.Poulsen等參考IPCC提供的計算方法通過能耗折算分別測算了丹麥奧爾堡在1970年與2005年的廢污水處理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Poulsen T.G. and Hansen J.A.,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Treatment Technology on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 Balances for Organic Waste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Using Historical Data,”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vol.27, no. 9, 2009, pp.861~870.Brnnlund等和Fre等則將排污權交易引入數據包絡分析模型(DEA)。Brnnlund R., Y. Chung, R. Fre and S. Grosskopf, “Emission Trading and Profitability: The Swedish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se Economics, vol.12, no.3, 1998, pp.345~356; R. Fre, S. Grosskopf and C.A. Pasurka, “Tradable Permits and Unrealized Gains from Trade,” Energy Economics, vol.40, 2013, pp.416~424; R. Fre, S. Grosskopf and C.A. Pasurka, “Potential Gains from Trading Bad Outputs: The Case of U.S. Electronic Power Plants,” Resource and Energy Enonomics, vol. 36, 2014, pp.99~112.該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在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情況下,通過允許各生產者自由交易污染物排放權,有效配置排污權,從而實現潛在總產出最大化。理論上說,采取排污權交易機制能解決排污權配置無效率問題,為節能減排釋放巨大潛能,是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最佳選擇。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排污權交易機制對市場依賴性很強,在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的現階段,直接引入國際上基于發達國家全面實行排污權交易機制事實構建的模型來研究中國問題,難以見效。涂正革、諶仁?。骸杜盼蹤嘟灰讬C制為何未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http:///cn/NewsInfo.aspx?m=20100914093049340648&n=20151013144658077979,2015年10月13日。所以,近年來國內學者根據中國特殊情景對排污權交易機制進行了擴展研究,如吳力波、錢浩祺和湯維祺構建了中國多區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分析了各省市對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與碳稅政策的選擇,研究結論顯示碳排放權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更適合現階段中國實際,隨著碳減排力度的加強,要進一步考慮將碳稅政策引入低碳政策體系之中。吳力波、錢浩祺、湯維祺:《基于動態邊際減排成本模擬的碳排放權交易與碳稅選擇機制》,《經濟研究》2014年第9期。李小勝和宋馬林從國家整體效率最大化的視角,采用集中分配DEA模型,測算了中國30個省份的碳排放初始額度分配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公平、效率等單指標分配碳排放權時,公平原則效果不好。李小勝、宋馬林:《“十二五”時期中國碳排放額度分配評估――基于效率視角的比較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15年第9期。涂正革和諶仁俊在控制地區環境規制等重要解釋變量下,試圖回答SO2排污權交易試點在中國是否激發波特效應,研究發現排污權交易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階段SO2排污權配置的嚴重無效率問題,但未能產生波特效應,原因是低效運轉的市場還不足以支撐排污權交易機制的“完美”運行,整體較弱的環境規制也不能與排污權交易機制的“完美”運行相匹配,建議大力推進市場建設與創新,依法加強環境規制,形成與之配套的市場和政府內外“雙引擎”,在“中國新改革”的浪潮中完成環境生產技術的全面升級。涂正革、諶仁俊 :《排污權交易機制在中國能否實現波特效應?》,《經濟研究》2015年第7期。
縱觀已有文獻,大部分側重于探討霧霾形成的經濟學原因,而忽視了在霧霾治理中排污權的核算;有關排污權的核算則主要利用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權核算,在核算方法上難以體現歷史排放的公平性。在導致霧霾的氣溶膠排放權分配方案方面,既要保護一國內部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權利,又要核計發達地區排放的歷史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護欠發達地區發展空間,同時激勵發達地區參與治污減霾。本文剩余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剖析了霧霾的經濟學屬性;第三部分給出了霧霾排放權核算的思路框架;第四部分為霧霾治理的政策創新;第五部分為結語。
二、霧霾的經濟學屬性
霧霾作為生產和生活的副產品,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這種負外部性體現為時間的負外部性和空間的負外部性。時間的負外部性是指當前的排放會對隨后的經濟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而空間的負外部性是指一個地區產生霧霾,所有人都會受到損害,而且任何一個人受到的霧霾損害既不會隨著該地區人口增加而減少,也不會隨著該地區人口的減少而增加。但霧霾在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危害的同時,又對經濟發展帶來某些“好處”,它是目前以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以汽車作為主要出行工具以增加人們福利的必要條件。如果霧霾累積到一定程度,當不利于霧霾消散的氣象條件形成之后,其產生的危害會超過其給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好處。
霧霾具有流動性,單個區域的減排成本由本區域獨自承擔,但產生的好處卻由一國內部所有區域共同享有。作為理性經濟組織,每個區域為了實現自身經濟發展成本最小化就更愿意選擇“不減排”或搭便車,那么,一國內部以減霾為目標的跨區域減排行為就難以自發達成。與之相反,如果減排省區能夠排他性的占有減排的全部好處,那么,一國內部各個省區的最優策略就會從“不減排”變為“減排”。然而,“集體行動困境”告訴我們,現實中很難實現這樣的目標。
在霧霾治理中,單一的行政控制手段不足以應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為了補救環境管理中的“政府失靈”,Dales J.H., Pollution, Property & Prices: 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es, Camberle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2, p.128.按照排污權交易理論,建立污染排放權交易市場越來越成為環境政策發展的趨勢。Daly H.E., “The Return of Lauderdale’s Paradox,”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25, no.1, 1998, pp.21~23.根據科斯(Coase)的解決框架,Coase R.,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1960, pp.1~44.霧霾爆發的外部性可以通過明確界定各區域初始排放權得到解決,即一國內部的排放權交易體系會讓減排機會成本最低的區域去實現減排,從而實現一國減排成本最小化,并最終形成一國內部最優的實際排放權結構??扑拐J為不論初始產權如何界定,只要產權是明晰的,在交易成本很小的情況下,清晰界定的產權會使社會成本最小。Grossman和Hart、Hart和Moore進一步強調,在交易費用不為零時,效率的高低是由產權結構決定的,在多種產權安排下,只有一種產權結構是最富有效率的。Grossman S. and Hart O.,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4, no.4, 1986, pp.691~719; Hart O. and Moore B.,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6, 1990, pp.1119~1158.綜上所述,霧霾排放權是典型的公共資源,合理界定和明確其產權歸屬是治污減霾的關鍵。
三、霧霾排放權核算的基本思路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霧霾排放權包括所有人的免受污染權和環境容量使用權,前者強調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保證霧霾排放量在生態環境能夠自凈范圍內或者通過人為干預的可控范圍內,不能對人產生污染傷害,這是對霧霾排放權總規模的限制。后者則指霧霾排放權本質是對環境容量的使用,同一區域內所有人或企業都應該公平地使用空氣環境容量,屬于未來發展權的范疇,排放權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發展空間的大小。由此可見,科學界定霧霾排放權必須從限制總規模和保障發展空間兩個角度出發,按照“歷史公平但有區別、當期公平優先、未來效率優先”的原則進行分配核算。在此理念下,達到霧霾治理目標必須經過三個步驟:第一步,核算各省歷史霧霾排放歷史總賬。確定其T0(1949年)至T1(1978年)期間各區域對現有霧霾的貢獻。如果其累計實際排放超過全國平均排放,則該區域年T1時點(1978年)排放權余額為赤字,反之為盈余。排放赤字的區域需根據其超額排放向盈余區域購買歷史排放權,通過霧霾排放權的買賣,實現各個區域歷史排放權賬戶清零,從而體現核算框架下歷史公平但有區別的原則。第二步,按照化石燃料最終消費的角度確定各區域T1(1978年)至T2(2014年)時期的累計消費排放量,并科學預計從T1(1978年)至T2(2014年)時期的全國新增污染總排放額度,并將這一額度分配給各個區域。第三步,各區域在其排放額度下提出自己的霧霾治理方案,國家在T2時點(2014年)對各區域的霧霾治理情況進行再次核算。如果此時某一區域的霧霾超標排放,則仍必須對其超額排放額度進行懲罰,反之,則繼續進行補償。如此循環,直至完成霧霾的治理與控制。
1.各區域歷史霧霾排放核算
在此框架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分配及補償T0至T1期間各區域的霧霾排放權。注:此部分內容以省區為界限來界定排放權,各省區內部如何進一步界定與分配排放權的問題該文不進行討論。由于霧霾具有流動性、難分解性與危害的非競爭性,所以,為便于分析,事先假定如下假設成立:
假設1:所有人遭受霧霾污染的危害相同;
假設2:每個區域的霧霾在給區域內部居民造成危害的同時,也給一國內部所有區域的居民造成危害;
假設3:每個區域的危害相互抵消后,仍然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
如果某一區域超額排放對其他區域帶來了負外部性,則應該對受霧霾危害的區域進行適當補償。如果各區域都在大氣環境閾值內理性排放,不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同理也不會受到其他區域對其產生的外部危害,在此情況下,各區域的霧霾形成了一個基準線,這一基準線可以定義為各區域應分配的霧霾初始排放權??勺C明如下命題:當且僅當各區域氣霧霾排放量相等時,各區域的霧霾才不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這一均等排放量,即為全國人均初始排放量,據此可核算出各區域的初始霧霾排放權。如果某區域實際霧霾排放超出其初始排放權,那么,該區域必須對其他區域造成的危害進行補償,反之則獲得補償。
在T1時點,假定某一區域內每人實際排放為該區域人均實際排放diT1,人口為PiT1,全國人口為PT1=PiT1,其中,i=1,2,…n(n=34) ,表示不同區域(即省區)。
T0至T1時期內:在T1時點上,全國人均累計留存排放為dT1=diT1PiT1PT1。由于每個人所受到的霧霾污染的危害由全國所有人共同分擔,因此每個人的污染排放對全國其他所有人均產生diT1(PT1-1)程度的負外部性。那么,每個人遭受的霧霾危害為:
ni=1diT1PiT1=dT1PT1(n=34)(1)
其中,每個人排放霧霾對自己產生的危害為diT1,每個人被外部排放的霧霾造成的危害為ni=1diT1PiT1-diT1。由于假定區域之內人均排放量相等,因此所有人排放霧霾產生的相互危害彼此抵消,每個人產生的凈負外部性均為對其他區域居民的凈危害。因此,在沒有補償機制的條件下,當且僅當
diT1(PT1-1)=ni=1diT1PiT1-diT1(n=34)(2)
成立時,每個人的排放對其他區域居民不會產生凈外部危害;同理,當且僅當
[diT1(PT1-1)]PiT1=(ni=1diT1PiT1-diT1)PiT1(n=34)(3)
成立時,每個區域的霧霾排放對其他區域不產生凈負外部性。整理(1)、(2)和(3)式,得diT1=dT1,即當且僅當各區域均不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時的排放量――各區域應分配人均氣溶膠初始排放權為:
deiT1=dT1(4)
(4)式表明,如果某一區域人均霧霾實際排放量大于其人均初始排放權,即diT1>deiT1,其排放對其他區域居民產生了凈負外部性,就需要對其超額排放量進行懲罰。如果某一區域人均實際排放量小于其人均初始排放權,即diT1
根據上述推導,我們可以計算每個區域的排放權,根據其實際排放與初始排放的差異,計算其補償額,并通過補償,實現T0至T1時段內,各區域污染排放賬戶的平衡。每個區域的總排放權為:
DeiT1=deiT1PiT1=dT1PiT1=DT1PT1PiT1(5)
其中,DT1=diT1PiT1為全國各區域的總排放量。如果某區域實際總排放DiT1高于其總排放權DeiT1,則該省需要支付的補償額為MT1=DiT1-DeiT1=diT1PiT1-deiT1PiT1。如果某區域實際總排放DiT1低于其總排放權DeiT1,則該省可以獲得的補償額為MT1=DeiT1-DiT1=deiT1PiT1-diT1PiT1。在T1時點,經過上述補償機制,實現了各省人均歷史累計排放權的平衡,即霧霾排放賬戶的清算。
2.各區域當期排放的消費核算
霧霾屬于存量污染物(stock pollutant),氣溶膠的背景存量決定了霧霾污染的爆發頻次。在我國境內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景。第一種情景:A區域提供物質資本,B區域提供勞動力,C區域提供能源,D區域生產。在此情景下,D區域是直接排放區域,但最終產品卻在全國境內消費。第二種情景:A區域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機械、電子設備,B區域購進這些投資品或中間品,投入勞動力和能源將其加工成最終消費品,并提供給一國境內所有區域消費。在以上兩種情景中,直接將霧霾排放責任簡單歸結為高排放的生產區域D或第二種情況中的區域B都是不盡合理的。
因此,本小節在前文核算清楚歷史排放的基礎上,將從最終消費的角度核算各區域消費導致的霧霾排放。在此步驟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建立以消費排放為基礎的,體現公平兼顧效率的核算框架。從長期動態視角看,以投資形成的物資資本也是一種中間品,這種“中間產品”將作為另外一種生產要素并形成最終消費。設區域i第t年的最終產出為:
Yit=Cit+Iit+NXit(6)
其中,i=1,2,…,n(n=34) 。將所有區域加總,可得全國的最終產出為:
ni=1Yit=ni=1Cit+ni=1Iit+ni=1NXit(n=34)(7)
由于在核算清楚歷史排放的水平上,本文僅考慮一國內部各區域最終消費引起的霧霾排放,不考慮對全球其他國家產生的外部性,因此可得: ni=1NXit=0(n=34)。那么,全國最終產出可化簡為:
ni=1Yit=ni=1Cit+ni=1Iit(8)
設全國的總產出、總消費與總投資分別為Yt=ni=1Yit,Ct=ni=1Cit,It=ni=1Iit。設生產函數為Yt=f(Kt,Et),將化石能源Et與物質資本Kt共同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到生產函數中。據此,可討論霧霾與消費量的關系,進而能夠動態核算消費排放。
設物質資本的折舊率為ρ,那么資本積累方程為:
Kt+1=(1-ρ)Kt+It(9)
核算以最終消費為基礎的霧霾排放時,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計算物質資本積累所導致的霧霾的排放量。雖然霧霾實際上已經被排放出來,但是計算過程中假定霧霾暫時“沉淀”在物質資本中,隨著物質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折舊,“沉淀”在里面的“霧霾”也會被釋放出來,計為因消耗物質資本導致的當期生產產生的污染排放,產出一部分為消費品,一部分為投資品。設第t年“沉淀”于物質資本中的霧霾排放量為DKt,由于投資和消費分別導致的污染排放為DIt和DCt,則:
DKt+1=(1-ρ)DKt+DIt(10)
第二,確定第t年投資和消費排放出的霧霾。根據生產函數,霧霾排放為物質資本折舊排放和能源消費排放之和,即第t年的生產所導致的霧霾的排放為物質資本折舊“釋放”的排放ρDKt加上能源消耗產生的排放DEt。因此,第t年消費排放的霧霾為生產消費品消耗的物質資本排放加上能源消費的污染排放;第t年投資排放的霧霾為生產投資品消耗的物質資本排放與能源產生的污染排放,即DCt=DCKt+DCEt,DIt=DIKt+DIEt 。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在競爭性市場下,產出與要素成比例變化,那么,消費量與生產消費品投入的物質資本和能源成比例變化,同時,投資量也與生產投資品所投入的物質資本和能源成比例變化。設第t年生產消費品所消耗的物資資本與能源消費導致的霧霾排放分別為DCKt=dCKCt和DCE=dCECt,生產投資品所消耗的物資資本和能源導致的霧霾排放分別為DIKt=dIKIt和DIEt=dIEIt。為了解決投資品和消費品生產函數的差異性,設α1=dIKdCK,α2=dIEdCE,α1和α2代表了投資品和消費品的生產要素需求結構差異,它們也可看作是單位投資與消費的霧霾污染物排放量的差異。根據上述關系,第t年投資導致的霧霾污染排放為:
DIt=α1ItCt+α1ItρDKt+α2ItCt+α2ItDEt(11)
第t年消費導致的霧霾污染排放為:
DCt=CtCt+α1ItρDKt+CtCt+α2ItDEt(12)
第三,T1至T2期間消費排放的核算。T1至T2期間消費排放與能源消耗產生的霧霾排放平衡式為:DKT1+T2t=T1DEt=DKT2+T2t=T1DCt,該式說明,第T1年物質資本“沉淀”的污染排放與T1至T2期間的能源消耗產生的污染排放之和等于第T2年物質資本“沉淀”的污染排放與T1至T2期間的消費產生的污染排放之和。當時間足夠長時,可以證明初年及末年物質資本“沉淀”的污染排放相比于該時間段內的累積消費排放可忽略不計,那么累積消費排放等于累積能源消耗產生的污染排放,即T2t=T1DEt=T2t=T1iDCit,則經濟中所產生的污染排放可全部核算為最終消費導致的霧霾污染排放,即消費排放。
第四,根據情景預測各區域的消費排放。
情景1:如果各區域在消費結構相同的條件下消費相同產品,那么,各區域單位消費的霧霾排放強度相同,消費量的差異造成了各區域消費排放的差異。各區域消費結構相同意味著假定各區域代表性消費者的偏好無差異。在此情景下,第t年區域i的消費排放為:
DCit=CitCtDCt=CitCt+α1ItρDKt+CitCt+α2ItDEt(13)
情景2:不同區域排放強度差異下的單位消費霧霾排放量差異。此情景中,由于能源稟賦、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不同,導致區域之間的霧霾排放強度存在較大差異。簡單起見,僅用各區域排放強度βit衡量各區域單位消費排放的差異,并設dCKi=βitdCK,dCEi=βitdCE 。由于此處僅是對各區域消費排放的相對大小進行調整,全國總的消費排放以及全國總投資導致的霧霾污染物排放均不變,因此不必對各區域投資再做調整。相應地,在此情景下,第t年區域i的消費排放為:
DCit=βitCitni=1βitCitDCt=βitCitni=1βitCit[CtCt+α1ItρDKt+CtCt+α2ItDEt](14)
由(14)式可知,情景2的假設完全忽視了國內分工的影響,將各區域排放強度的差異完全歸因于該區域的消費結構。
3.各區域未來排放額度核算
通過比較T1至T2期間每個區域的實際消費排放量與其污染排放額度,就能核算出未來各個區域未來擁有的排放空間,排放額度消耗完畢的區域就必須向其他地區進行購買,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補償。如果某區域實際消費總排放T2t=T1DCit高于其總排放權Dei,則該區域需要支付的補償額為M=T2t=T1DCit-Dei。如果某區域實際總排放T2t=T1DCit低于其總排放權Dei,則該區域可以獲得的補償額為M=Dei-T2t=T1DCit。通過上述方法,可以實現霧霾污染的最終消費排放的核算與控制。
四、霧霾治理創新的對策建議
前文模型分析表明,只有按人均相等的原則來界定一國內部各區域的歷史累計排放權,才能保證各區域的歷史排放不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只有按照最終消費排放核定當期排放權,才能保證各區域公平的分配當期和未來的霧霾排放權。本文結論對我國治污減霾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作用。
第一,霧霾治理的核心是科學核算排放權。氣溶膠的過度排放導致霧霾頻發,出現了“公地的悲劇”。由于氣溶膠的排放具有負的外部性,低氣溶膠排放區域就會受到高排放區域的凈外部損害。從福利經濟學邏輯上來看,高額排放區域應向低排放區域進行超額排放補償,但補償是建立在明確界定各個區域的霧霾排放權并科學計算其超額排放量的基礎之上的。在明確界定各個省區的霧霾排放權的前提下,一旦明確界定并嚴格保護了各區域的霧霾排污權,每個區域的氣溶膠的排放量就會受到嚴格約束,那么,全國氣溶膠總排放額度才可能被控制,霧霾爆發的頻次才能降低。根據一國人口和自然經濟社會歷史發展條件調整國家霧霾人均排放額,一旦人均歷史霧霾排放額確定,區域之間的排放權就可以進行交易,高于歷史人均霧霾排放額的區域可以通過霧霾排放貿易來獲取超出部分的需求,滿足其生產消費需求;低排放區域通過出讓盈余的霧霾預算獲取必要的發展資金和技術。
第二,霧霾治理的關鍵是構建運作有效的環境保護經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運轉有效的環境保護經濟機制。在市場機制下,如果需求大于供給,那么,霧霾排放權價格上升,這不僅會刺激高排放區域強化省內減排效率,增加供給,同時,高排放國家也會開展跨區域合作,實現行政區外的減排合作。政府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拍賣、配給等方式將霧霾排放權分配給不同的企業,形成霧霾減排交易市場,提供市場服務信息,組建專業的排污權中介機構,建立相關的信息網絡系統,為交易各方提供中介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交易費用,調節不合理的價格交易制度,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外部性內部化,在創造市場交易機制和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霧霾治理的基礎是完善監測體系建設。強化對霧霾污染源的監督管理,對污染源實施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控制,尤其加強對火電企業生產過程的監管。優先試點霧霾監測體系的“垂直管理”,理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機制,完善霧霾治理的經費保障,構建完善的監測數據質量保證制度。提高霧霾監測的技術水平,改善裝備條件,提高監測頻率和質量,定期對全國三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進行評估并公開披露評估結果。
第四,霧霾治理的保障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是建立并完善霧霾排放權交易立法。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市場導向的環境經濟政策,必須在相應的法律保障下,才具有合法性和權威性。美國排污權交易的成功與其完善的法律基礎是分不開的。王偉光、鄭國光:《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88頁。參考國外和我國試點城市的經驗,必須根據中國特有和不斷變化的立法和司法要求,從法律上確認排放權,保障排放權的市場主體、市場規則和管理機構的合法性,為排放權交易奠定法律基礎。二是完善污染者責任制。一方面,強化污染者的法律責任,提高超標排放的違法成本。改變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法》中罰款模式,將數值封頂為主的罰款模式改為倍率封頂式的罰款模式,即通過提高財產罰沒的數額,發揮財產罰沒在提高環境違法成本方面的功效。另一方面,增加非財產罰沒的類型。將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法》中非財產罰沒的方式,如警告、責令停產整頓,責令停產、停業、關閉,暫扣、吊銷許可證或者其他具有許可性質的證件,擴展為喪失政府投標資格和采購合同資格的行政處罰,通過運用喪失政府訂單的方式,提高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
篇10
二、外出盡量不騎車,減少晨練,少吸煙或是遠離二手車,減少肺、肝等器官的負擔。
三、進入室內做三件事情:洗臉、漱口、清理鼻腔。
四、少開窗,更避免在霧霾高峰期開窗。
關于治理霧霾的倡議書優秀范文
炮竹聲聲除舊歲,合家團圓迎新春。燃放煙花爆竹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了,然而,煙花好看卻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傷害。
為什么今年的冬天總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空被白乎乎的空氣遮擋住?”爸爸告訴我,今年的冬天因為空氣質量不好,形成了典型的“霧霾天氣”?!办F霾天氣”是因為空氣中漂浮著很多細小的連肉眼都看不清的小顆粒而造成的,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造成嚴重困擾。為了減少空氣污染,提高空氣質量,減少霧霾,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這個春節做起,用實際行動來倡導綠色環保理念,少放一串鞭,少一點污染,少一片霧霾,給天空增添一抹藍,讓我們在藍天白云下幸福生活。在此,我發出倡議,今年春節,我們來做一回“棄炮族”,不放鞭炮,遠離霧霾,過個環保年。
霧霾天氣我們該如何預防呢?
一、在家不要出來活動,告訴老人、小孩要懂得保護自己。
二、在霧霾天氣里,減少出行,出行的時候要帶上口罩,避免將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吸入肺中。
三、在霧霾天氣里,在家不要開窗換氣。
關于治理霧霾的倡議書優秀范文 親愛的各位朋友們:
11月26日,我市突降大霧,能見度降低。氣象專家預計,由于氣象條件依然不利于空氣中污染物擴散,霧霾天氣或將繼續加重,并將持續。此次霧霾天氣主要是由于晝夜溫差在10℃以上,較大的溫差在我市市區形成了逆溫層,持續逆溫和弱風氣象,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積累形成了霧霾天氣。從氣象條件上來說,冬季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較多,每逢臨近供暖期,必然出現大霧,今年冬天也不排除會再次出現霧霾天的可能性。為了防范霧霾在生活中帶來的種植槐悖岢鲆韻陸ㄒ欏
一是合理安排好生產、交通和群眾生活。霧霾天氣市民應盡可能少出門,取消晨練,非要出門時最好戴上醫用口罩防護,避免呼吸道受刺激導致疾病發生;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膚?;加行难芗膊〉娜?,尤其是年老體弱者,不宜在霧天出門,更不宜在霧天晨練,以免發生危險。
二是倡議采取建議性污染減排措施。公眾自覺采取節能減排措施,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小汽車上路行駛;停車時及時熄火,減少車輛原地怠速運行;施工工地自覺增加灑水次數,減少建筑工地揚塵。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天氣情況制定針對極端天氣的安全防護預案,當遭遇沙塵天氣時,叫停課間操、體育課等戶外活動,可以將體育課安排在室內進行,或臨時調課,不要讓孩子成為吸塵器。
三是農業部門積極推廣先進的耕作制度。積極推廣免耕法,將作物殘茬留于地表,在秋季整地期間,禁止城郊及周邊縣市農民大量焚燒秸稈,避免產生濃重的煙塵。
四是建立和完善霧霾天氣的動態監測 “預警系統”。加強PM2.5監測網的建設,針對我國霧霾天氣的特點,研究霧霾天氣動態監測方法,利用衛星遙感、雷達和探空等手段對霧霾天氣的形成、發展和擴散進行跟蹤觀測,形成一個實時的霧霾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并及時信息,以利于提前安排好生產、交通和群眾生活、盡可能減少損失。
篇11
當我們頭頂的天空不再明凈,不再蔚藍時,我們是否才想起應該保護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呢?當我們腳下的土地變成黃沙變成荒漠時,我們是否才后悔當初沒有珍惜我們的大自然呢?
面對曾經美好的一切,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道:“誰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歷史的車輪正轟隆隆地駛向22世紀,我們作為一名中學生,一個小公民,必須勇敢地站起來,呼吁大家:保護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緩的地步,我們責無旁貨!誰希望看到自古以來辛勤哺育我們人類的地球母親即將變成一個欲哭無淚的黑色地球呢?不,誰都不愿意看到!那么我們就要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治污減霾,使高陵縣更美麗,使地球更美麗。我們中學生就應該做到:不亂扔垃圾,少買帶有紙包裝袋的東西,少用一次性飯盒和紙杯。多做有利于保護環境的事。
同呼吸,共行動!讓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低碳出行、環保生活、節能辦公做起,用實際行動為我縣治污減霾,建設藍天白云、山清水秀的美麗宜居高陵貢獻一份力量!
大地擁有和諧美麗的綠色,花兒才顯得嬌艷動人;心中擁有純潔的綠色,心靈才顯得更加紅彤燦爛。人類需要綠色,地球母親更加需要綠色,那就讓我們手牽著手,心連著心,共創綠色環境,讓藍天更藍,讓清水更清,讓我們的地球母親,讓我們的高陵縣更加可愛、更加生機勃勃吧!讓我們的天空更藍吧!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
關于最新治理霧霾的倡議書范文
尊敬的城市居民們:
你們好。這個雙休日又是霧霾天氣,能見度不足百米。無論是車輛還是行人,都在摸索著前行。沒有了嬉笑,沒有了鳥鳴,連樓房也只有模糊的輪廓。而我們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出去。霧霾正無聲無息地籠罩著整個杭州城。
霧霾天氣不但嚴重影響了空氣的質量,更是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最近連續報道,由于霧霾的吸入,杭城各大醫院門診人滿為患。那么,霧霾天氣究竟是什么而引起的呢?
當今的中國,大大小小的工廠,都豎起長長的煙囪,冒出濃濃的煙霧。就是這些煙霧,攜帶細小的粉塵,成了制造霧霾的主力。同時,汽車尾氣的排放、過年時煙花爆竹的'粉塵都成了“幫兇”,從而引發霧霾天氣的出現。
為了減少霧霾天氣,生活在杭州的每一位居民,都應樹立“抵御霧霾,人人有責”的意識,主動成為改善空氣質量的積極參與者。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大家出行盡可能乘坐公交車或者騎自行車,降低出車率,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
2.春節馬上就要到了,我們應該文明過春節。少放或不放煙花爆竹,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環保的春節。
3.改革飲食習慣,抵制城市露天燒烤,實行低油煙、低污染、低能耗的飲食結構。
4.分類回收,循環再用,不亂丟廢棄電池等有害垃圾,將垃圾分類投放,使資源循環使用,造福人類。
5.多種綠化,空氣清新。在家中的陽臺上或者小區的樓道中多擺放一些小盆栽,既美觀又能凈化空氣。
為了我們的家園,為了我們的健康,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與霧霾天氣堅持斗爭到底!
篇12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Social Capital Embeddedness
PENG Benhonga,b, TU Yub
(a. Institute of Climate Change & Public Policy;
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Abstract: Based on questionnaire data, this paper divides social capital into government social capital and nongovernment social capital to analyze different effects of dual social capitals. Meanwhile, it applie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s modeling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ual social capitals,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s of haze governance. Conclusions show that dual social capital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the performances and both governance practices play intermediary roles in the relationships. Specifical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rvice, haze governance need force to keep behaviors going. So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rust and incentives are limite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at haze governance must be launched from the norms, valu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o on: enacting laws and policies to make up the loopholes in the system; promoting trust between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s and encouraging supervises from the market; leading the t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develop green economy; coordinating multilateral behaviors and encouraging capitals to interact.
Key words:haze governance; dual social capital; coordination; incentive
中??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關注,霧霾治理更是近年來各方關注的焦點。2010年,北京、廣州、上海三地因PM2.5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別為2349人、1715人、2980人,經濟損失總計逾60億元。因此,探索有效的霧霾治理機制在改善民眾居住環境、保障社會安定和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目前,各國實施的環境保護政策多分為“政府管制”與“市場主導”兩種模式,而政策失效或市場失靈均會造成治理效率低下與成本增加,所以,結合政府與市場的第三方力量――社會資本驅動的多主體聯動環境保護行為為解決霧霾問題提供了新視角。
社會資本作為行動主體在行動過程中獲得并使用的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各類資源[1],近年來在中國“人情文化”環境中被廣泛用于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學者研究了社會資本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組織學習[2]、高新技術企業創業要素[3]、多元化戰略與業務績效[4]、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5]等問題,而在環境治理方面,Pretty在理論上研究了社會資本與環境保護間的關聯,指出雄厚的社會資本有助于提高環保措施的實施效果[6]。劉曉峰則分析了社會資本以及社會分歧、社會能力對環境治理的影響,指出組織層面的社會資本與社會能力具有正面作用,社會分歧具有負面作用,而個體層面的社會資本則無明顯作用[7]。祁毓等在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的研究上結合中國國情,指出二者呈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積累必須保持在合理區間才能實現治理績效的最優[8]。由此可知,社會資本不僅可以運用于企業發展、創新績效等個體或組織層面,同時對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從社會資本嵌入視角研究中國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社會資本被廣泛應用于創新績效提高、環境資源保護、社會問題解決等,學者在定性或定量分析、以社會資本為直接或間接變量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入探討,而現有研究成果在環境問題治理方面較匱乏,且現有研究多傾向于宏觀分析,缺乏對具體問題的深入探索。因此,本文以我國日趨嚴重的霧霾問題為研究對象,結合霧霾治理的雙主體特征,將社會資本細分為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并實證分析二者與霧霾治理績效的相關關系;同時,引入雙中間變量――協調行為與激勵行為,具體研究雙重社會資本的作用路徑,為解決我國霧霾治理問題提供更具可執行性的啟示。
1 理論回顧與研究假設
1.1 霧霾治理與雙重社會資本
倡導綠色經濟、開展霧霾治理是我國乃至世界各國一直積極倡導并開展的行動,但各國在霧霾治理上所取得的成效卻相差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影響霧霾治理績效的因素(包括政務考核方式、經濟發展模式、治理主體等)紛繁復雜。首先,發展中國家多追求GDP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導致部分經濟帶動力強但空氣污染?樂氐牟?業優先發展,因此,霧霾治理績效的提高需要政府轉變工作考核方式,不以GDP為唯一標準;其次,提高治理績效需要企業追求低碳發展,將環保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從而帶動相關產業、企業以及員工關注并投身霧霾治理;同時,Dulal等指出,依靠多主體的參與,由公民、公益組織、企業、專家和政府組成的多主體聯盟,對提升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9]。因此,僅靠政府單一主體不能解決復雜的霧霾問題,必須吸引公眾、非政府組織等民間力量參與其中,更要從政策強制力、輿論引導力、文化感染力等多方面協同解決霧霾問題。
現有研究對社會資本的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四種:一是以Brown為代表的微觀、中觀與宏觀分類[10];二是以Ostrom為代表的狹義、過渡和擴展分類[11];三是以Coleman為代表的個體與集體分類[12];四是以Nahapie為代表的結構性、關系性與認知性分類[13]。而關注制度因素,Krishna等將社會資本劃分為“制度型”與“關系型”兩種[14]?!爸贫刃蜕鐣Y本”強調制度特征,以可見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關系型社會資本”則強調非制度特征,以內在形式嵌入在群體之中并影響群體中個體的行為。而霧霾治理涉及政府、社會組織、市場組織與民眾等多個主體,必須統籌包含政府與市場雙方力量的社會資本,既要調動二者加強互動合作,又要激勵民眾與社會公知等參與過程監督,最終提高霧霾治理實效。因此,本文結合霧霾協同治理的要求將社會資本劃分為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分別探討二者的不同影響。同時,因為霧霾治理具有公共服務特征,企業組織較少甚至不參與其中,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不能通過政策強制力指導社會群體,而是通過補助等引導方式促使市場組織、民眾等主體參與治理。因此,本文引入社會資本作用于霧霾治理過程的兩個中介因素――協調與激勵。
1.2 研究假設
1.2.1 政府社會資本對霧霾治理的影響
Putnam認為政府社會資本中規則、愿景和關系等要素的存在,有助于行動者更高效地開展協作行動[15]。因為霧霾治理屬于公共服務范圍,其主體是具有管理者性質的政府,而政府社會資本主要通過強制行動者執行相關政策,通過信任機制以及社會關系給予行動者行動空間,因此,本文細分政府社會資本的兩個分指標――規范與信任。具體地,要實現霧霾治理績效的最優,就需要每一次治理行為都有法可依,要通過法律、政策等規范避免行動者只追求個人利益而忽略整體利益,要通過完備的制度保障不斷降低管理與監督成本,而這些依賴于規范的建設。同時,霧霾治理涉及政府、市場組織、公眾等多個主體,彼此以一個共同愿景為目標而行動,必然要形成穩定而深入的聯系,而聯系的形成則依賴于信任的產生[14]。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a:政府社會資本中的規范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H1b: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1.2.2 民間社會資本對霧霾治理的影響
民間社會資本作為政府社會資本失效時的補充,對提高霧霾治理績效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Lichterman認為民間社會資本具體包括個人與組織[16],這與霧霾治理需要公眾的過程監督以及企業等組織的廣泛參與相適應,因此,本文細分民間社會資本的兩個分指標――公眾層面的價值觀與組織層面的組織文化。具體地,霧霾治理效果顯現緩慢,經濟效益不明顯,但正確的價值觀可以使公眾形成開展霧霾治理必要性的共識,并積極投身實際治理過程中,進而降低霧霾治理的宣傳與監督等成本,提高治理績效。在組織層面,不論企業或非營利性組織,與時俱進地將霧霾治理的環保理念融入其組織文化,都會受到政府或市場的青睞,而關注度的提升則意味著企業利潤或社會認可度的提升,進而促使組織更有意愿參與霧霾治理。因而,組織文化越關注霧霾治理,就越容易對提高治理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a:民間社會資本中的價值觀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H2b:民間社會資本中的組織文化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1.2.3 治理行為對霧霾治理的影響
Talbot等指出網絡治理以參與者間的協調與維護為基礎[17],而雙重社會資本必須通過引導方式促使不同主體參與霧霾治理過程,因此,本文引入協調與激勵雙中間因素分析治理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的影響。一方面,霧霾治理需要協調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問題,而各主體在經濟實力、治理水平等存在的差異要求分清兩種社會資本在治理過程中的角色:政府社會資本需要制定、實施規范并獲得其他主體的信任,民間社會資本則需要引導公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組織形成綠色發展的組織文化,而當這些做到協調統籌,治理過程中的各類矛盾才能有效化解,霧霾治理績效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因為霧霾治理缺乏直接、及時的反饋,因此,公眾和組織需要必要的物質或虛擬激勵才能形成霧霾治理的意愿,即要提高霧霾治理績效不能只寄希望于行為主體的主觀意愿,而是要通過激勵機制引導主體積極參與到治理過程中。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3a:治理行為中的協調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H3b:治理行為中的激勵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1.2.4 雙重社會資本對治理行為的影響
雙重社會資本對霧霾治理均有影響。這種影響既表現為直接影響,也表現為對兩種治理行為產生的間接影響。Porter認為社會網絡中的規范、信任、價值觀等因素在為個體或組織帶來收益的同時,可以影響對象的觀念與行為[18],因此,本文認為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對兩種治理行為均有正向影響。具體地,個體或組織的行為主要受正式規范的短期影響,但當規范所強制的行為固化為日常行為時,即使規范的執行力降低,個體或組織也會繼續執行規范[6]。而Fishbein等也指出,個體或組織的決策行為必然是在考量所處環境的成本與收益的基礎上做出的,而對集體利益的維護以及為了與他人意見保持一致的動機對個體或組織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19]。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4a:政府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協調呈正相?P關系。
H4b:政府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激勵呈正相關關系。
H4c: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協調呈正相關關系。
H4d: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激勵呈正相關關系。
2 實證研究
2.1 變量測量與數據收集
本文選用7分制Likert量表并依據研究目標進行初始調整,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采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變量及其測量口徑進行統籌調整;最后,在大規模發放問卷前,選定部分目標企業及人員開展問卷預調研,并根據反饋意見對問卷內容進行最終修訂。具體地,需要測量的4個變量,包括政府社會資本、民間社會資本、治理行為與霧霾治理績效。根據Knack等對社會資本的測量口徑[20],本文選取規范(X11)與信任(X12)2個因素測量政府社會資本,選取價值觀(X21)與組織文化(X22)2個因素測量民間社會資本;其次,考慮Talbot等提出的“網絡治理以參與者的協調為基礎”結論[17],鑒于霧霾治理的公共服務特征,本文對治理行為的測量通過協調與激勵2個因素展開,并利用“主管部門指導治理主體的行為(X31)”和“治理主體間發生沖突時主管部門進行協調管理(X32)”2個題項對協調行為進行衡量,利用“主管部門給予治理主體經濟補助(X41)”“主管部門在政策扶持上幫助治理主體行動(X42)”和“主管部門在治理過程中對治理主體進行宣傳(X43)”3個題項對激勵行為進行衡量;最后,根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15)》關于霧霾主要組成成分的說明,用PM2.5水平、二氧化硫(SO2)排放量與氮氧化物含量表示霧霾水平,并由此構成問卷調查中的“霧霾狀況改善程度等級評判(X51)”指標,根據問卷填寫者關于霧霾改善程度的評價數據對霧霾治理績效進行等級評估。
為保證問卷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問卷發放對象包括政府環保部門、民間環保組織及個人、高校、科研院所中從事環境治理研究的教師或學生等,主要通過紙質及郵件等問卷留置方式發放問卷,向問卷填寫者介紹問卷調查目的及填寫方法,同時采用匿名形式消除填寫者顧慮。另外,為保證數據的代表性,降低隨機因素對研究結論的影響,問卷調查時間為2016年2月至7月結束,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3份,回收有效率為76.6%。樣本關鍵特征如表1所示。
2.2 信度與效度檢驗
對有效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政府社會資本、民間社會資本、治理行為與霧霾治理績效的Cronbach’s a系數均較高,分別達到0.80、0.78、0.75、0.84,均大于標準值。因此,問卷調查數據具有較高信度。然后,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模型收斂效度,結果如表2所示。所有因素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且顯著性符合要求(P
3 結果分析與討論
首先運用回歸分析分別對4組研究假設進行驗證,初步判別雙重社會資本、治理行為、霧霾治理績效三者間的關系;再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變量及其各因素間彼此影響的整體關系。
3.1 回歸分析
首先,分別以規范、信任、價值觀、組織文化、協調行為和激勵行為為自變量,霧霾治理績效為因變量構建回歸方程1。由表4可知,規范、價值觀、組織文化和協調行為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86、0.810、0.772和0.786,其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而信任和激勵行為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23、0.293,其與霧霾治理績效呈較弱正相關關系。因此,驗證假設H1a、H2a、H2b、H3a成立?;貧w分析后,修正假設H1b’為: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與霧霾治理績效呈較弱正相關關系;修正假設H3b’為:治理行為中的激勵與霧霾治理績效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其次,前面對各變量及因素間信效度的實證檢驗均達到較好水平,因此,針對假設H4a、H4b、H4c和H4d,本文擬采用單一變量指標代替多重因素指標。具體地,分別以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為自變量、協調行為為因變量構建方程2,則由表4可知,政府社會資本與協調行為的相關系數為0.794,說明政府社會資本與協調行為呈正相關,而民間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則具有較弱正面影響(相關系數0.478)。回歸分析后,假設H4a得以驗證并成立,假設H4c需加以修正,修正假設H4c’為: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協調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最后,分別以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為自變量、激勵行為為因變量構建方程3。則由表4可知,政府社會資本與激勵行為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69),民間社會資本與激勵行為的正相關關系較弱(相關系數為0.587)。回歸分析后,假設H4b得以驗證并成立,假設H4d’需加以修正,即修正后的H4d’為: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激勵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3.2 結構方程分析
回歸分析已初步驗證并修正了各變量及因素間的關系。本文將運用結構方程對模型進行路徑擬合。模型的擬合指標中,Chi-square/df值為2.963(小于3),擬合優度值(GFI)為0.810(大于0.7),模型適合度(CFI)為0.821(大于0.7),近似誤差均方根(RMESA)為0.078(小于0.1),各指標均達到可接受的標準,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較好。結構方程的整體模型及部分參數如圖2所示。
結構方程各指標的數值如表5所示。修正后的各假設均得到驗證。
(1)政府社會資本中的規范對霧霾治理績效的路徑系數為0.711,通過顯著性檢驗(P=0.001),說明政府社會資本中的規范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正向影響;而政府社會資本中信任的路徑系數為0.186(P=0.013),說明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較弱正向影響。驗證假設H1a、H1b’成立。
(2)民間社會資本中的價值觀、組織文化對霧霾治理績效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785、0.702,且顯著性水平符合要求,說明民間社會資本中的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對霧霾治理績效均具有正向影響。驗證假設H2a、H2b成立。
(3)治理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的路徑系數相差較大:協調行為與激勵行為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769(P=0.001)、0.413(P=0.005),說明協調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正向影響,而激勵行為的正向影響則較弱。驗證假設H3a、H3b’成立。
(4)政府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和激勵行為的路徑系數為0.775、0.714(P值均為零),民間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和激勵行為的路徑系數為0.245(P=0.053)、0.383(P=0.001),說明政府社會資本對協調行?橛爰だ?行為均具有正向影響,而民間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與激勵行為均具有較弱正向影響。驗證假設H4a、H4b、H4c’和H4d’成立。
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結果與回歸分析結果一致,再次驗證了相關研究假設。而從以上實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以協調與激勵兩種治理行為為中介因素的社會資本嵌入視角的霧霾治理研究,具有區別于以往結論的特別之處:
第一,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較弱的正向影響(以往研究多認為二者呈較強的正向相關關系),這是因為霧霾治理具有區別于其他問題的公共服務特征。在我國這樣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公眾對于霧霾治理等公共服務的關注尚有欠缺,企業等盈利性組織仍多關注業務收入而忽略社會責任。因此,建立在高度環保意識基礎上的協同治理行為難以實施,進而直接制約信任因素對提高霧霾治理績效的作用。
第二,激勵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的正向影響有限(以往研究多認為激勵等號召性行為有助于徹底解決問題),這是因為政策強制力在解決公共服務問題時更高效。本文前面已經說明,霧霾治理的公共服務特征易導致民眾與組織的“不作為”心理。因此,基于社會資本的治理行為必須更傾向于行政命令或政策規定等強制力,避免出現“一人偷懶,人人偷懶”的局面。
篇13
霧或霾是一種災害性天氣,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螓}粒的集合體。霧霾天氣形成既受氣象條件的影響,也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有關。
它的危害是:霧、霾天氣時,空氣中往往會帶有細菌和病毒,而人們受天氣的影響情緒低落、抵抗力下降,人體吸入大量帶有病毒和有害的可吸入性微小煙塵顆粒,誘發包括呼吸道感染的各種疾病,嚴重的直至死亡。而空氣由于混濁,能見度降低,交通隱患和事故也增加。
2 我國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根據霧霾形成的原因,減少污染源、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是解決霧霾的根本之道,我國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是復合污染的態勢,即由煤煙型污染與機動車尾氣污染及其他污染疊加構成。隨著汽車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燃料的改進,汽車尾氣的污染會得到有效控制,而燃煤的使用就成為治理的關鍵。
在我國百分之九十多的電力是煤炭發電,排出的煙塵量巨大,冬季各地取暖也要燒煤,加重了粉塵的排放。其他的工廠只要排放煙塵的的企業,都在影響著大氣。每燃燒一噸標準煤,就產生二氧化碳2620公斤,二氧化硫8.5 公斤,氮氧化物7.4公斤.因此燃煤排放廢氣成為大氣的最大的污染源。環保專家表示,通常在北方地區冬天因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區連續三天的空氣污染物積累就可能達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3 太陽能的優點
太陽能是一種清潔、高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與常規能源相比有三大優點:1、它是人類可利用的最豐富的能源,2、無論何處都有,可以就地開發利用,不存在運輸問題,3、太陽能是一種潔凈的能源,在開發利用時,不會產生廢渣、廢水、廢氣,也沒有噪音,更不會影響生態平衡。在當今全世界能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它的應用成為如今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容,是二十一世紀新能源利用的首選,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4 太陽能在生活中節能減排的作用
4.1 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熱水器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最普遍的一種太陽能的利用方式,它是利用陽光中蘊含的能量將水加溫的設備,它的初始階段是悶曬式,現在最普遍的是真空管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它產生的熱水洗澡、做飯,降低了熱水的燃煤、電熱水器的用電和燃氣熱水器的能源消耗,還可以替代公共浴池等地方的鍋爐,由于它是一次性投入,長期受益,所以節約能源的總數量巨大,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非??捎^。
4.2 太陽能取暖
太陽能取暖系統是是指通過太陽能集熱器(例如:平板太陽能集熱板、真空太陽能管、太陽能熱管等吸收太陽能的收集設備)把太陽能轉換成方便使用的熱水,再通過熱導循環系統將熱水導入至儲熱中心然后將熱水導入采暖系統,從而提供房間采暖。而在陰天雨雪連綿的天氣時,系統自動切換至其它加熱系統輔助加熱,讓冬天供暖從普通采暖主要使用的燃煤、電、油、氣等,改換為太陽能占主導或完全應用太陽能。
太陽能采暖一般3-5年即可收回投資成本,而它的使用壽命一般在20年左右,所以它的經濟效益是十分顯著的。
由于太陽能取暖的效果與集熱器的安裝面積有關,所以在城市中高層居民樓使用效果不明顯,但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廣大的農村由于居住的分散,集中供暖成本太高困難太大,而城市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平房,每家每年采暖使用的燃煤雖然只有幾噸,但總體數量也是巨大的,對大氣污染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果普遍推廣太陽能取暖系統,大大降低這一部分能源消耗,對霧霾的治理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4.3 太陽能發電